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423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曉武 | |
dc.contributor.author | Kai-Li Lie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連凱莉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02:46:26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0-08-12 | |
dc.date.copyright | 2009-08-12 | |
dc.date.issued | 2009 | |
dc.date.submitted | 2009-08-0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立志、鄧子菁、夏禹久、金恆鑣、劉瓊霦、林登秋(1999) 1996年賀伯颱風期間福山試驗林溪水化學變化之研究。中華林學季刊,32(2),217~232頁。 杜瑞澤、張祖慰(2004)「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第十六期。 吳文雄、楊燦堯、劉聰桂(2005) 「台灣的岩石」,遠足文化出版。 夏星輝、張利田等(1999) 長江、黃河、松花江的60~90年代水質變化趨勢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環境科學學報,19,500~505頁。 莊竣皓(2007) 淡水河流域鹼度、酸鹼值與主要離子之時空變化,國立中央大學水文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54頁。 許慧真(2008) 南台灣曾文溪河口水化學的影響因素,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00頁。 陳培源(2006)「台灣地質」,台灣省應用地質技師公會出版。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1995)「台灣地區之水資源」。 楊鈞沂(2001) 高屏溪流域陸源物質之剝蝕與傳輸。國立中山大學海洋 地質及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27頁。 賴奕蓁(2003) 高屏溪流域主要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學:自然風化及人為作用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海洋地質及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00頁。 鐘小良(2002) 二仁溪河水地球化學和同位素初探,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2頁。 英文部分 Berner, R. A., 1994. GEOCARB II: A revised model of atmospheric CO2 over Phanerozoic time. Amer. J. Sci., 294,56-91. Dadson, S.J., Hovius, N., Chen, H., Dade, W.B., Hsieh, M.L., Willett, S.D., Hu, J.C., Horng, M. J., Chen, M.C., Stark, C.P., Lague, D., and Lin, J.C., 2003, Links between erosion, runoff variability and seismicity in the Taiwan orogen. Nature, 426, 648-651. Dijkstra, F., VanBremen, N., Jongmans, A. G., Davies, G. R., Likens, G., 2002, Biogeochem, 62, 253. Gaillardet, J., 1999 Global silicate weathering and CO2 consumption rates deduced from the chemistry of large rivers, Chem. Geol. , 159, 3–30. Lasaga, A. C., Soler, J. M., Ganor, J., Burch, T. E. and Nagy, K. L., 1994, Chemical weathering rate laws and global geochemical cycles. Geochim. Comochim. Acta, 58, 2361-2386 O’Dell, J. W., Pfaff, J. D., Gales, M. E., and McKee, G. D. 1984, The determination of inorganic anions in water by ion Chromatography. Method 300.0, US EPA 600/4.84.017, 5pp. Meybeck, M., 1976,Total mineral dissolved transport by world major rivers. Hydrolog. Sci. Bull. , I26, 265-282. Meybeck,M.,1987, Global chemical weathering of surficial rocks estimated from river dissolved loads. Amer. J. Sci.,287:401-428. Milliman, J.D.and Meade, R.H.1983, World wide delivery of river sediments to the oceans. J. Geol., 91,1-21. Milliman, J.D. and J. P. M. Syvistski, 1992, Geomorphic/tectonic control of sediment to the oceans. J. Geol., 100,525-544. Millot, R., Gaillardet, J., Dupre, B., Allegre, C. J., 2002, The global control of silicate weathering rates and the coupling with physical erosion: new insights from rivers of the Canadian Shield. Earth planet. Sci. Lett., 196, 83-98. Pinet, P., and M. Souriau. 1988, Continental erosion large-scale refief. Tectonics, 7, 563–582. Qin, J., Huh, Y., Edmond, J. M., Du, G., Ran, J.2006, Chemical and physical weathering in the Min Jiang a headwater tributary of the Yangtze River. Chem. Geol. ,227, 53–69. Rothman, D. H., 2001, Global biodiversity and the ancient carbon cycle.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98, 4305-4310. Stallard, R. F. and J.M. Edmond, 1983, Geochemistry of the Amazon. The influence of the geology and weathering environment on the dissolved land. J. Geophys. Res., 88, 9671-9688. Suchet, P. S. and Probst, J.L., 1995, A global model for present-day atmospheric/soil CO2 consumption by chemical erosion of continental rocks. Tellus., 47B,273-28. Summerfield, M. A. and Hulton, N. J., 1994, Natural controls of fluvial denudation rates in major world drainage basins, J. Geophys. Res., 99(B), 871–13,883. Vuai, S. A. H. and Tokuyama, A., 2007, Solute generation and CO2 consumption during silicate weathering under subtropical, humid climate, northern Okinawa Island, Japan, Chem. Geol. ,236, 199-216. Wang, L. J., Y. J. Hsia, H. B. King, T.C. Lin, J. L. Hwong and C. B. Liou, 1996, Storm solute changes in the Fushan Forested Watershed, NE Taiwan. Quart. J. Chin. Soil and Wat. Conserv., 27(2), 97-105. White, A. F., Blum, A. E., Bullen, T. D., Vivit, D. V., Schulz, M. and Firzpatrick, J., 1999,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experimental and natural chemical weathering rates of granitoid rocks. Geochim. et Cosmochim. Acta., 63, 3277-3291. White, A. F. and Blum, A. E., 1995, Effects of climate on chemical weathering in watersheds. Geochim. et Cosmochim. Acta, 59, 1729-1747.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4236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顆粒態和溶解態物質是台灣島嶼型河川向外海傳輸物質的主要來源,這些物質將會對周圍海域有相當程度之影響。本研究將藉由分析主要河川溶解態之主要離子含量,了解河川中主要離子之時間與空間變化並進一步探討化學風化對台灣小河川物質傳輸之重要性。本研究於2006~2007年針對12條主要河川共18個測站進行河水的採樣與分析工作,共收集815個樣品,分析項目包括陽離子(Na+、K+、Mg2+、Ca2+)、陰離子(Cl-、SO42-)濃度、鹼度(Alkalinity)、pH和矽酸鹽(H4SiO4)濃度,總共測得7605個數據之時間與區域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台灣河川之主要離子濃度均呈現明顯的區域性及季節性變化。台灣河川主要離子濃度以南部河川(二仁溪、曾文溪、高屏溪)較高,東北部(淡水河、和平溪、花蓮溪、秀姑巒溪)較低。主要離子濃度最高之河川為二仁溪,其次是曾文溪;此二河川主要離子濃度普遍比其他河川高,最大差異可達數十倍之多。此外,河川離子濃度明顯呈現夏低冬高的季節性變化,顯示降雨量隨著區域與季節的不同,河水稀釋程度有所差異是影響河川離子濃度變化之主要原因。 本研究發現台灣河川中主要離子濃度變化主要是受到河川流域之降雨量、河川流量、河川流域之岩石組成和風化作用的強弱等因素影響。河川流量的大小直接反應降雨量的多寡,河川總溶解物質濃度與流量呈現明顯的負相關,而總溶解物質輸出量與流量呈正相關,可顯示總溶解物質濃度與輸出量受流量所控制。台灣河川主要離子濃度高於一般世界大河,河川溶解物質年輸出量估算約為12 Mt/yr,卻佔世界五大河之4~75%,溶解物質單位面積輸出產率平均值為663 tons/km2/yr,為世界五大河的5~30倍之多,表示台灣的化學風化扮演了重要角色。台灣島嶼型小河川之溶解性物質相較於其他大陸型河川(長江、密西西比河等)之單位面積輸出量高出許多,顯示化學風化作用在台灣小河川之重要性。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2:46:2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8-R96241405-1.pdf: 9980481 bytes, checksum: d865541d4a60962cfce902e5a1a5480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9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錄 Ⅲ 圖目錄 Ⅴ 表目錄 Ⅶ 第一章 緒論 1 1.1 前言 1 1.2 研究區域 3 1.2.1 河川與地質構造 3 1.2.2 河川與氣象水文 4 1.3 研究目的 4 第二章 樣品採集與分析方法 7 2.1 樣品採集 7 2.1.1 採樣位置 7 2.1.2 採樣方法 7 2.2 樣品前處理 8 2.3 分析方法與實驗流程 9 2.3.1 陽離子( Na+、K+、Mg2+、Ca2+ ) 9 2.3.2 陰離子( Cl-、SO42- ) 9 2.3.3鹼度( Alkalinity ) 10 2.3.4 溶解態矽酸鹽 11 2.4陰陽離子之平衡關係 11 第三章 結果 25 3.1降雨量 25 3.2 流量 26 3.3 主要離子濃度 27 3.4 陽離子 28 3.4.1 鈉離子濃度 28 3.4.2 鉀離子濃度 30 3.4.3 鎂離子濃度 31 3.4.4 鈣離子濃度 32 3.5 陰離子 32 3.5.1 氯離子 32 3.5.2 硫酸根離子 33 3.6 鹼度 34 3.7 矽酸鹽 34 3.8 PH值 35 3.9 總溶解物質(TDS) 36 3.10 總懸浮顆粒(TSM) 36 第四章 討論 60 4-1 影響河川主要離子濃度之因素 60 4.1-1 台灣河川中主要離子濃度之區域性變化 62 4.1-2 台灣河川中主要離子濃度之季節性變化 67 4.2 台灣河川主要離子來源與岩石組成之關係 68 4-3台灣河川溶解性物質輸出量變化及其控制因子 70 第五章 結論 88 參考文獻 90 圖 目 錄 圖1-1 A:台灣30年年平均輸砂量,B:年平均剝蝕率 6 圖 2-1 研究測站位置圖 13 圖 2-2 A:曾文溪流域採樣圖,B:二仁溪流域採樣圖 20 圖 2-3 河水樣品處理分析流程圖 21 圖 2-4 河川陰陽離子當量濃度總和比較 24 圖3-1 研究測站2006~2007年日雨量、日流量和歷年平均月流量時序變化圖 38 圖3-1 研究測站2006~2007年日雨量、日流量和歷年平均月流量時序變化圖(續) 39 圖3-2 台灣主要河川雨量與流量之時序變化 41 圖3-3 台灣主要河川鈉離子與流量之時空變化(點線為離子濃度;細線為流量) 47 圖3-4 台灣主要河川鉀離子與流量之時空變化 48 圖3-5 台灣主要河川鎂離子與流量之時空變化 49 圖3-6 台灣主要河川鈣離子與流量之時空變化 50 圖3-7 台灣主要河川氯離子與流量之時空變化 51 圖3-8 台灣主要河川硫酸根離子與流量之時空變化 52 圖3-9 台灣主要河川鹼度與流量之時空變化 53 圖3-10 台灣主要河川矽酸鹽與流量之時空變化 54 圖3-11 台灣主要河川pH值與流量之時空變化 55 圖3-12 台灣主要河川總溶解物質與流量之時空變化 56 圖3-13 台灣主要河川總懸浮顆粒與流量之時空變化 57 圖4-1 A:曾文溪流域,B:二仁溪流域Na+、K+、Cl-、SO42-之空間分布圖 74 圖4-2 各區域總溶解物質(TDS)對流量之相關圖 75 圖4-3 各測站總溶解物質(TDS)對流量之相關圖 76 圖4-4 卑南溪流域主流與支流對流量之相關圖 77 圖4-5 卑南溪(TTB)測站Na+、K+、Mg2+、Ca2+、Cl-、SO42-、Alkalinity、Silica、pH和TDS對流量之相關圖 78 圖4-6 研究測站之三相圖 79 圖4-7 四個流域主流和支流之三相圖 80 圖4-8 世界大河川與台灣河川比較之三相圖 81 圖4-9 台灣各地區不同季節之主要離子成分三相圖 82 圖4-10 2006~2007年A:研究測站平均總溶解物質輸出量,B:測站平均化學風化產率 84 圖4-11 各地區總溶解物質輸出量與流量之關係圖 85 圖4-12 各研究測站總溶解物質輸出量時序變化圖 86 表 目 錄 表2-1 河川局和本研究採樣測站與處理之地點 14 表2-2 研究測站名稱、河川流域、經緯度位置、海拔高度、集水面積、年降雨量、年輸砂量和水利署水文測站編號 15 表2-3 本研究採樣測站與各採樣之時間 16 表2-3 研究測站之採樣時間(續1) 17 表2-3 研究測站之採樣時間(續2) 18 表2-4 曾文溪和二仁溪流域採樣測站名稱 19 表2-5 分析儀器與使用試劑之名稱 22 表2-6 Perkin Elmer (PE-3300)火焰式原子吸收光譜儀分析條件 23 表2-7 鈉、鉀、鎂、鈣元素之檢量線濃度 23 表2-8 本研究分析之河水標準樣品(SLRS-4)與標準品數值之比較 23 表3-1 2006~2007年發佈颱風警報之颱風及警報時間 40 表3-2 台灣主要河川2006~2007年乾溼季之水體主要離子平均濃度 42 表3-2 台灣主要河川2006~2007年乾溼季之水體主要離子平均濃度(續1) 43 表3-2 台灣主要河川2006~2007年乾溼季之水體主要離子平均濃度(續2) 44 表3-2 台灣主要河川2006~2007年乾溼季之水體主要離子平均濃度與標準偏差(續3) 45 表3-2 台灣主要河川2006~2007年乾濕季之主要離子平均濃度與標準偏差(續4) 46 表3-3 2006年台灣主要河川離子平均濃度與乾溼季平均濃度之比較 58 表3-3 2006年台灣主要河川離子平均濃度與乾溼季平均濃度之比較(續) 59 表4-1 2006~2007年研究測站總溶解物質輸出量和化學風化產率 82 表4-2 研究測站總溶解物質輸出量和化學風化產率與世界河川、長江上游及日本沖繩島河川之比較 86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台灣小河川溶解性物質之區域性與季節性變化 | zh_TW |
dc.title |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and Flux of Dissolved Inorganic Components in the Small Mountainous Rivers of Taiwa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7-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溫良碩,扈治安,陳宏宇,劉祖乾 | |
dc.subject.keyword | 島嶼型河川,化學風化,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Mountainous River,Chemica Weathering, | en |
dc.relation.page | 92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9-08-10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理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海洋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海洋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9.75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