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3836
Full metadata record
???org.dspace.app.webui.jsptag.ItemTag.dcfield??? | Value | Language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康韻梅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NG-CHIU HU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洪詠秋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02:30:05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9-08-20 | |
dc.date.copyright | 2009-08-20 | |
dc.date.issued | 2009 | |
dc.date.submitted | 2009-08-15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文獻
傳統文獻 未著撰者:《三國志平話》(上海:上海古籍,1994) 未著撰者:《新刊大宋宣和遺事》(臺北:世界書局,1958) 明.羅貫中著,清.毛宗崗批:《毛宗崗批評本三國演義》(湖南:岳麓書社,2006) 明.施耐庵、羅貫中著,李卓吾評:《李卓吾評本水滸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明.羅貫中編:《三國志通俗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明.施耐庵著,清.金聖嘆批:《水滸傳》(臺北:三民書局,1993) 明.施耐庵、羅貫中著:《水滸全傳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1) 明.熊飛編:《三國水滸英雄譜》(北京:線裝書局,2002) 陳曦鐘等輯校:《三國演義會評本》(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周.呂望:《六韜》,《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9) 漢.班固著:《漢書》(臺北市:世界,1963) 漢.劉邵撰,吳家駒注譯:《新譯人物志》(臺北:三民書局,2008)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新校三國志注》(臺北:世界書局,1972) 梁.沈約:《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宋.方勺:《泊宅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蘇軾:《東坡志林》收入明.商濬《稗海》(臺北:新興書局,1968)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 元.托克托等奉敕撰:《宋史》(臺北:世界書局,1986) 明.袁中道:《遊居柿錄》(台北市:新興1982) 清.劉廷璣:《在園雜志》(臺北:文海出版社,出版年月不詳) 清.聖祖御製:《全唐詩》(臺南:平平出版社,1974) 清.王先謙:《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清.紀昀著:《閱微草堂筆記》(上海市:上海古籍,2001) 朱一玄、劉毓忱編:《三國演義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孔另竟編:《中國小說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62)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3) 馬蹄疾:《水滸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3) 近人論著 【專書】 王利器:《羅貫中與三國志通俗演義》(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硏究所,1983) 王學泰:《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 王曉家:《水滸瑣議》(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0)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書局,1974) 何心:《水滸研究》(臺北:河洛出版,1978) 李辰冬:《李辰冬古典小說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吳金華:《三國志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余嘉錫:《宋江三十六人考實》(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 周中明:《中國的小說藝術》(臺北市:貫雅,1990) 周汝昌:《周汝昌評說四大名著》(北京:中華書局,2008) 周思源:《新解水滸傳》(北京:中華書局,2007) 周憲:《超越文學:文學的文化哲學思考》(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7) 胡適:《胡適文存》(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53)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臺北:時報文化,1987) 馬幼垣:《水滸人物之最》(北京:三聯書店,2006) 馬幼垣:《水滸論衡》(北京:三聯書店,2007) 馬幼垣:《水滸二論》(北京:三聯書店,2007)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89)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 涂秀虹:《元明小說戲曲關係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 孫述宇:《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臺北:時報,1981) 孫紹先:《英雄之死與美人遲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張火慶:《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臺北:里仁書局,2006)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臺北:麥田出版,1997) 陳美玲:《從逐鹿中原到梁山聚義:《三國》《水滸》英雄豪傑析粹》(臺北:文津出版) 許麗芳:《章回小說的歷史書寫與想像――以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敘事為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 郭英德:《痴情與幻夢――明清文學隨想錄》(北京:新華書店,1992) 郭英德:《中國四大名著講演錄》(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湯用彤:《湯用彤全集》(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馮文樓:《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 傅惠生:《宋明之際的社會心理與小說》(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5)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劉志偉:《「英雄」文化與魏晉文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2005)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0) 廖瓊媛:《三國演義的美學世界》(臺北:里仁書局,2000) 鍾錫南:《金聖嘆文學批評理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聶紺弩:《中國古典小說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薩孟武:《水滸傳與中國社會》(臺北:三民書局,1993) 羅立群:《中國武俠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 關四平:《三國演義源流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1) 嚴敦易:《水滸傳的演變》(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龔鵬程:《才》(臺北 : 學生書局,2006) 龔鵬程:《大俠:俠的精神文化史論》(臺北:風雲時代,2007)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rks)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三聯書店,2006)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英)卡來爾(Thomas Carlyle)撰,何欣譯:《英雄與英雄崇拜》(臺北市 : 國立編譯館,1963) (美)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著,韓莉譯:《文化的解釋》(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法)愛彌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著,渠東、汲喆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美)艾.佛洛姆(Eric Fromm):《人心》(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英)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盜匪:從羅賓漢到水滸英雄》(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美)坎伯(Joseph Campe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2006) (法)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著,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臺北:麥田出版,2001) (德)康德(Immanuel Kant)著,鄧曉芒譯:《實踐理性批判》(臺北:聯經出版,2004) (美)悉尼.胡克(Sidney Hook):《歷史中的英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美)華萊士.馬汀(Wallace Martin)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日)佐竹敬彥著,韓玉萍譯:《梁山泊――〈水滸傳〉一O八名豪傑》(北京:中華書局,2005) (日)宮崎市定:《宮崎市定說水滸――虛構的好漢與掩藏的歷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 (美)劉若愚著,周清霖、唐發饒譯:《中國之俠》(上海:三聯書店,1991) 【碩博士論文】 李文瑤:《水滸傳女性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林慶揚:《水滸傳的人格世界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 涂允文:《三國演義的歷史敘述與認知―大眾化歷史思維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葉常虹:《英雄:一種流行於亂世的政治文化現象――以漢魏為考察範圍》,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思齊:《毛本三國演義敘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康珮:《忠義水滸全書的義理闡釋――從人性、權力與符號的角度分析,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崔省南:《水滸傳寓意學結構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黃世孟:《三國志通俗演義》著述意識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賴志鈞:《三國演義史傳敘述模式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賴慧玲:《儒家文藝觀中的象徵理論及其運用──以《三國演義》為例》,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蔣聖安:《三國演義的敘事認知與文本建構》,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羅治鈞:《三國演義的道德內涵分析》,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2006 【單篇論文】 王平:〈《三國演義》研究〉,《南亞學報》第八期,1988年11月 王崧泉:〈水滸英雄――分析《水滸傳》中的社會特性〉,《新北大•史學》,2005年10月,頁171-177 朱曉海:〈漢晉時期「英雄」「豪傑」解〉,收於《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3) 牟宗三:〈水滸世界〉,收于《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1987) 吳宏一:〈漫談武俠與武俠小說〉,《中國論壇》17卷8期,1984年1月 李志宏:〈在天道循環與人事際遇之間--論《水滸傳》敘事的後設命題及其話語構成〉,《東華人文學報》,2007年1月,頁107-155 杜貴晨:〈把酒話三國,書成醉後人―三國演義的飲酒描寫〉,收于《傳統文化與古典小說》(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行程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收入林明德策劃《中國文學新境界》(臺北:立緒出版,2005) 侯迺慧:〈「水滸傳」的特殊正義結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2002年6月,頁189-212 梁姿茵:《梁山復仇觀念論》,《中國語文》,2004年3月,頁82-89 柯慶明:〈論悲劇英雄――一個比較文學的觀念之思索〉,收於《境界的探求》(臺北:聯經,1979) 高桂惠:〈水滸故事傳播中的江湖與江山--以明.陳忱《水滸後傳》的「地景書寫」與「場域效應」為主的討論〉,《東華人文學報》,2007年1月,頁157-180 郭玉雯:〈水滸傳之構成與金聖歎的詮釋—以宋江為核心〉,《漢學研究》23卷1期,2005年6月,頁254。 陳思齊:〈析論《三國演義》的著述意識--從人物死亡描寫的角度〉,《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2006年7月,頁34-56 商偉:〈《水滸傳》英雄觀念平議――兼評浦安迪教授《四大奇書》〉,《九州學刊》四卷一期,1991年4月,頁85-98 張崇文:〈杯酒關世態,擊節讀三國――三國演義飲酒描寫淺論〉,《渭南師專學報》,1989年第一期,頁31-34 張淑香:〈從驚天動地到寂天寞地:水滸全傳結局之詮釋〉,《中外文學》十二卷十一期,1985年4月,頁138-157 張錯:〈缺憾的完成――「三國演義」的悲劇架構〉,《當代》五十一期,頁108-121 康韻梅:〈女人/老虎――《水滸》英雄造像隅探〉,「重讀經典:中國傳統小說與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主辦,2008年1月 黃世孟:〈《三國演義》「呂伯奢事件」探析--兼論曹操「奸雄」形象源起〉,《東華中國文學研究》,2003年6月,頁123-136 黃聿寧:〈《水滸傳》中的女豪傑形象論析〉,《白沙人文社會學報》,2004年10月,頁251-230 黃凱筠:〈譜一曲英雄的輓歌--「水滸」結局的悲劇意識〉,《文與哲》,2002年12月,頁473-493 黃華童:〈水滸傳與酒文化〉,《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6期,頁75-79 劉貴華:〈簡論水滸英雄與酒〉,《黃石教育學院學報》1991年第1期,頁41-48 翦伯贊:〈應該替曹操恢復名譽—從《赤壁之戰》說到曹操〉,收于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三國演義研究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 樂蘅軍:〈梁山泊的締造與幻滅〉,收于《中國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大安,2004) 樂蘅軍:〈水滸的成長與歷史使命〉,收於《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2003) 蘇碩斌:〈傅柯的空間化思維〉,《臺大社會學刊》第二十八期,2000年6月,頁155+157-187。 龔志菁:〈試探《水滸》暴力的社會意義〉,《書評》,1997年10月,頁24-29 龔鵬程:〈傳統天命思想在中國小說裡的運用〉,收于《中國小說史論叢》(臺北:學生書局,1984)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3836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選擇以「英雄」作為探討文本文化意蘊的徑路,將人物與其所在的敘事結構、文化背景結合,探討《三國演義》以及《水滸傳》在英雄形象上的承續與開創,顯現英雄在人格特質與精神表徵上的異同,以及精彩紛呈的各種面向;期能藉由不斷地對話,擺脫單向式的解讀方法、意識形態的束縛,提供較為多元的觀照角度,體會中國古典小說藝術的動人價值。
第一章〈緒論〉:提出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並且針對「英雄」進行文獻探討時所可能面臨的相關議題提出討論,說明本文所欲解決的問題焦點所在。 第二章〈英雄的誕生――英雄概念的歷史發展〉:重心在於「英雄」概念的發展。先為「英雄」一詞與相關詞組作溯源的工作,分析其使用的情境;再來實際分析文本中對於「英雄」一詞的使用情形,進而探討其中的英雄觀與前代的異同,以及兩書的差異;接著從文化分析的角度,提出「英雄崇拜」現象在明代的出現的原因,並且分析英雄在此時所發展出的兩個重要特質――神話性與社會性,對於其性格呈顯產生的影響。 第三章〈英雄的軌跡――英雄精神的結構鋪陳〉:主要採取宏觀的視角,繼第二章提出「忠義」為英雄概念在明代的重要發展之後,以英雄所具的「忠」、「義」精神為主軸,探討其如何在二部小說的敘事之中得到呈顯,並且分析其在《三國》、《水滸》中產生不同效應的原因,以此牽引出其與英雄使命的聯繫;接著則呈現英雄精神鋪展的軌跡,筆者認為就文本架構而言,二書有時間、空間意識上的不同,《三國》英雄以時見,《水滸》英雄以地見,故作者在鋪敘英雄生命歷程時,於全書結構模式乃至英雄個人意識均受影響,呈現出不同的藝術特質。 第四章〈英雄與社會――英雄生活的影像具現〉:主要由英雄個人角度出發,聚焦於英雄自我與社會之間的互動,從英雄的社會角色意識、藉以表現自我的細微生活事物談起,具體論析小說為英雄造像的手法。英雄處在社會之中,用自我與外界產生對話、交流,則藉著其具備的社會特性以及社會生活的表現來呈顯其形象乃是必需的。本章由社會角色入手,進而探討英雄飲酒進食、對待女色以及兵器呈現的方式,是如何形塑了英雄,又是基於何種心理。 第五章〈結論〉:對於本篇論文研究成果的歸結與討論。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2:30:0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8-R93121010-1.pdf: 9428669 bytes, checksum: efcd112dc6761cf3073e75a45bcfc93f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9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方法……………………………………………… 1 第二節:小說中的歷史詮釋與想像……………………………………19 第二章 英雄的誕生――英雄概念的歷史發展 35 第一節:「英雄」溯源……………………………………………………35 第二節:《三國》、《水滸》中的「英雄」………………………………55 第三節:英雄的神話性與社會性……………………………………… 66 第三章 英雄的軌跡――英雄精神的結構鋪陳 73 第一節:「忠義」英雄……………………………………………………73 第二節:《三國演義》:時間性架構中的英雄史詩…………………… 89 第三節:《水滸傳》:空間性布局中的英雄畫卷………………………106 第四章 英雄與社會――英雄生活的影像具現 124 第一節:英雄的社會角色………………………………………………124 第二節:生活中的傳奇――英雄的飲食………………………………138 第三節:「兒女情」與「英雄氣」的辯證……………………………158 第四節:英雄與兵器………………………………………………… 178 第五章 結論…………………………………………………………………186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三國演義》與《水滸傳》英雄觀之探析 | zh_TW |
dc.title | The Conception of Hero in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and the Outlaws of the Marsh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7-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徐富昌,李志宏 | |
dc.subject.keyword | 三國演義,水滸傳,英雄譜,英雄,忠義,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the Outlaws of the Marsh,Hero, | en |
dc.relation.page | 199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9-08-1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中國文學系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
ntu-98-1.pdf Restricted Access | 9.21 MB | Adobe PDF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