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368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忠五 | |
dc.contributor.author | Tzung-Ying Li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宗穎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02:26:0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9-08-20 | |
dc.date.copyright | 2009-08-20 | |
dc.date.issued | 2009 | |
dc.date.submitted | 2009-08-18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文獻
壹、 中文文獻 一、 教科書與專書 王文宇,民商法理論與經濟分析,元照出版,2000年5月。 王利明,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2004年9月。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2004年10月。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二),2004年10月。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三),2004年10月。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八),2006年2月。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一冊:基本理論、一般侵權行為,2008年3月初版12刷。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二冊:特殊侵權行為,2006年7月。 史尚寬,債法總論,1983年3月,初版6刷。 朱柏松,商品製造人侵權行為責任法之比較研究,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5月。 江朝國,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8月。 何孝元,損害賠償之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7月4版。 何勤華主編,德國法律發達史,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月。 吳忠欽,交通事故民事責任之研究,1981年4月。 法學叢刊雜誌社主編,跨世紀法學新思維-法學叢刊五十週年,元照出版,2006年1月。 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輔仁大學法學叢書,2003年12月。 侯英泠,論院內感染之民事契約責任-以爆發SARS院內感染為例-,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4年6月。 姚志明,侵權行為法研究(一),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9月。 胡長清,中國民法債編總論,商務印書館,1964年。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冊,2005年12月。 馬維麟,民法債編註釋書(二),五南圖書公司,1997年1月。 陳忠五,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保護客體-「權利」與「利益」區別正當性的再反省,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2月。 陳聰富,因果關係與損害賠償,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1月。 陳聰富,侵權歸責原則與損害賠償,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9月。 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損害賠償法原理,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曾品傑,財產法理與判決研究(一)-消費者保護法專論(1),元照出版,2007年9月。 曾隆興,交通事故賠償之理論與實務,1995年1月。 曾隆興,現代損害賠償法論,1996年1月。 黃茂榮,債法總論,第一冊,植根法學叢書編輯室,2003年10月修訂版。 楊佳元,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研究,元照出版,2007年3月。 葉百修,國家賠償法之理論或實務,元照出版,2008年5月初版。 詹森林,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翰盧圖書公司,2001年8月。 詹森林,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二),元照出版,2003年4月。 詹森林,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五),元照出版,2007年12月。 劉春堂,判解民法債編通則,三民書局,1987年3月三版。 劉春堂,國家賠償法,三民書局,1994年1月初版五刷。 潘維大編著,英美侵權行為法案例解析,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 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三民書局,1980年1月八版。 鄭健才,債法通則,三民書局,1986年9月。 謝哲勝,財產法與專題研究(二),元照出版,1999年11月初版1刷, 謝哲勝主編,謝哲勝、莊春發、黃建彰、邵慶平、張心悌、楊智傑合著,法律經濟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5月。 簡資修,經濟推理與法律,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11月2版。 二、 翻譯書籍 Christian v. Bar著,焦美華譯,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上)(下),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1月,初版1刷。 Justinian著,徐國棟譯,法學階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第二版。 Maximilian Fuchs著,齊曉琨譯,Deliktsrecht侵權行為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10月。 Robert Cooter & Thomas Ulen著,溫麗琪譯,法律經濟學,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6月。 Vincent R. Johnson著,趙秀文、楊智傑譯,Mastering Torts英美侵權行為法,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9月。 王衛國主譯,荷蘭民法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陳衛佐譯注,德國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6年2月第2版。 羅結珍譯,法國民法典,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7月。 三、 期刊文章 王千維,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成立要件上之因果關係、違法性與過失之內涵及其相互間關係,中原財經法學第8期,2002年6月,頁7-64。 王千維,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法上之允諾,政大法學評論第102期,2008年4月,頁159-221。 王澤鑑,損害賠償之目的:損害填補、損害與防、懲罰制裁,月旦法學雜誌第123期,2005年8月,頁207-219。 王澤鑑,損害賠償法的體系、請求權基礎、歸責原則及發展趨勢,月旦法學雜誌第119期,2005年4月,頁126-138。 朱柏松,我國核子損害賠償法之構成及其修正,法學叢刊第37卷2期,1992年4月,頁49-59。 汪信君,論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修正條文-補償與賠償之再省思,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8期,2005年3月,頁93-112。 林易典,論法院酌減損害賠償金額之規範:歐陸各國民法中之酌減條款與我國民法第二百十八條之比較研究,台灣大學法學論叢,三十六卷第三期,頁305-383。 林錫堯,國家賠償法之分析與檢討(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6期,2005年11月,頁1-13。 邵慶平,棒球比賽中觀眾遭飛球擊傷的責任探討-評板橋地院九十五年訴字第一0一六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50期,2007年11月,頁235-244。 邱聰智,民法侵權行為修正草案基本問題之探討(上),法學叢刊第116期,1984年10月,頁27-103。 姚志明,論民法商品責任-民法第一百九十一條之一之評析,法學叢刊第181期,2001年1月,頁47-80。 馬維麟,過失相抵-我國最高法院歷年來判決之檢討與分析,法學叢刊第170期,1998年4月,頁39-51。 張英磊,由經濟分析之觀點談損害填補制度與行政管制之關係,月旦法學雜誌第75期,2000年8月,頁128-146。 許惠峰、陳昱龍,侵權行為法下「與有過失」法則之經濟分析-兼論最高法院七十三年台再字第一八二號判例,華岡法萃第40期,2008年3月,頁157-183。 陳文智,過失相抵於會計師責任之適用,法學新論第7期,2009年2月,頁131-156。 陳忠五,二00三年消費者保護法商品與服務責任修正評論-消費者保護的「進步」或「退步」?-,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0期,2003年9月,頁24-69。 陳忠五,法國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法的適用範圍,台大法學論叢第35卷第3期,2006年5月,頁1-99。 陳忠五,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立法目的之檢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0期,2005年5月,頁59-100。 陳忠五,新世紀法國侵權責任法的挑戰-以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的發展為例-,台大法學論叢第35卷第2期,2006年3月,頁113-159。 陳忠五,醫療事故與消費者保護法服務責任之適用問題(下)-最高法院九十年度台上字第七0九號(馬偕紀念醫院肩難產案)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7期,2002年8月,頁31-62。 陳洸岳,過失相抵之「過失」及第三人過失之範圍,月旦法學教室第79期,2001年1月,頁8-9。 陳盈君,不法之原告-兼評最高法院八十二年度台上字第二九五九號判決,收錄於判解研究彙編(十)-李模務實法學基金會九十四年第十屆法學論文集徵選優勝作品集,李模務實法學基金會,2006年12月,頁279-299。 陳聰富,勞動能力喪失與慰撫金的調整補充機能-最高法院九十三度年台上字第一四八九號民事裁判評釋,月旦法學雜誌第122期,2005年7月,頁218-225。 陳聰富,過失相抵之法理基礎及其適用範圍,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8期,2007年9月,頁70-101。 陳聰富,論侵權行為之違法性概念,月旦法學雜誌第155期,2008年4月,頁155-195。 陳聰富,論侵權行為法上之過失概念-最高法院九十年度台上字第一六八二號民事判決評釋,台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4期,2003年7月,頁145-204。 陳聰富,論違反保護他人法律之侵權行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0期,2002年1月,頁1-28。 黃立,我國消費者保護法之商品與服務責任(一),月旦法學教室第8期,2003年6月,頁68-78。 黃立,我國消費者保護法之商品與服務責任(二),月旦法學教室第10期,2003年8月,頁75-88。 黃健彰,好人難做?-評玻璃娃娃損害賠償事件相關判決,財產法暨經濟法,2007年3月,頁161-210。 葉啟洲,與有過失、違反保護法律及因果關係之舉證,台灣法學雜誌第129期,2009年6月,頁203-206。 詹森林,第三人故意不法行為與因果關係之中斷,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5期,2005年10月,頁211-216。 詹森林,歐洲侵權行為法之與有過失,月旦民商法雜誌第23期,2009年3月,頁39-55。 劉春堂,故意侵權行為與過失相抵原則之適用-簡評最高法院九七年台上字第八九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115期,2008年11月1日,頁149-155。 蔡佩君,藥害救濟法淺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4期,2000年9月,頁200-217。 鍾秉正,犯罪被害人保護法之補償規定及其實務分析,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52期,2003年6月,頁27-70。 簡資修,產品責任、與有過失及經濟分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2期,2000年7月,頁121-124。 蘇永欽,再論一般侵權行為的類型-從體系功能的角度看修正後的違反侵權類型,政大法學評論第69期,2002年3月,頁167-201。 四、 學位論文 周漾沂,被害人自陷風險對於行為人不法之作用,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林騰鷂,危險責任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年6月。 邱聰智,從侵權行為歸責原理之變動論危險責任之構成,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年5月。 范姜真媺,國家就公有公共設施所致損害賠償責任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6月。 張吉人,損害賠償與因果關係,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5月。 陳克明,論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上之責任基礎,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陳添輝,第三人與有過失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7月。 陳聰富,連帶債務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5月。 黃上峰,侵權行為法上危險責任之研究,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黃金明,過失相抵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年6月。 黃敏哲,與有過失之法理與應用-以被害者無責任能力及被害者個人因素為中心,輔仁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7月。 黃裕民,與有過失之再建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楊淑文,損害賠償法上之求償關係,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6月。 謝協昌,犯罪被害補償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謝榮盛,國家賠償構成要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國家賠償構成要件之研究,1984年6月。 五、 研討會文章 林望民等,「與有過失事實」之要否主張與審理程序-評釋最高法院八十五年度台上字第一七五六號判例,收錄於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十),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2001年9月初版,頁131-217。 陳聰富,運動傷害與自甘冒險,發表於第六屆海峽兩岸民法典暨呂光院長百歲冥誕紀念學術研討會,2008年10月3日。 貳、 英文文獻 A. Books BAYLES, MICHAEL & CHAPMAN, BRUCE (ed.)(1983), JUSTICE, RIGHTS, AND TORT LAW,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Group. CORDLEY, JAMES & VON MEHREN, ARTHUR TAYLOR (2006),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RIVATE LAW: READINGS, CASES, MATERIAL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GNUS, U. & MARTIN-CASALS, M. (Eds.) (2004), UNIFICATION OF TORT LAW: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REIMANN, MATHIAS & ZIMMERMANN, REINHARD (eds.) (2006), COMPARATIVE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WARTZ, VICTOR E. et al.(2005), PROSSER, WADE AND SCHWARTZ’S TORTS: CASES AND MATERIALS, New York : Foundation Press, 11th ed. VAN DAM, CEES (2006), EUROPEAN TORT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 Cases Avila v. Citrus Community College Dist., 38 Cal.4th 148, 131 P.3d 383,Cal., 2006. Butterfield v. Forrester, King’s Bench, 111 East 60, 103 Eng. Rep. 926, 1809. Davies v. Mann, Exchequer, 10M. & W. 547, 152 Eng. Rep. 588, 1842. Hildebrand v. Minrard, 16 Ariz.App, 583, 494 P.2d 1328, 1972. Howell v. Clyde, 533 Pa.151, 620 A 2d 1107, 1993. Knightley v. Johns, Court of Appeal, 1 All E.R.851, 1982. McIntyre v. Balentine, Supreme Court of Tennessee, 833, S.W. 2d 52. 1992. Parker v. Highland Park, Inc.,565 S. W. 2d, 1978. Richey v. Boden, 421 A.2d 539, 1980. Siragusa v. Swedish Hospital, 60 Wash.2d 310, 373 P2d 767, 1962. Spur Industries, Inc. v. Del E. Webb Development Co., 108 Ariz. 178, 494 P.2d 700, 1972. 參、 德文文獻 Bartelt, Johann Christian, Beschränkung des Schadensersatzumfangs durch das Übermaßverbot? Eine Untersuchung der Vereinbarkeit des Grundsatzes der Totalreparation (§249 I BGB) mit dem verfassungsrechtlichen Verhältnismäßigkeitsprinzip, Duncker& Humblot, Berlin, 2004. Becker, Helmut & Böhme, Kurt E, Kraftverkehrs -Haftpflicht –Schäden, 18. Verlage, C.F. Müller Juristischer Verlag Heidelberg, 1992. Brambring, Günter, Mittäter, Nebentäter, Beiteiligte und die Verteilung des Schadens bei Mitverschulden des Geschädigten, Duncker & Humblot, Berlin, 1973. Brox, Hams / Walker, Wolf-Dietrich, Allgemeines Schuldrecht, 32. Auflage, Verlag C.H.Beck München, 2007. Bruns, Alexander, Haftungsbeschränkung und Mindesthaftung, Mohr Siebeck, 2003. Deutsch, Erwin & Ahrens, Hans-Jürgen, Deliktsrecht, 4. Auflage, Carl Heymanns Verlag, 2002. Esser, Josef / Schmidt, Eike, Schuldrecht, Band I: Allgemeiner Teil, 8 völlig neuarbeitete Auflage, C. F. Müller Verlag Heidelberg, 1995. Gottwald, Peter, Schadenszurechnung und Schadenschätzung, Verlag C.H. Beck, 1979. Jansen, Nils, Die Struktur des Haftungsrechts, Mohr Siebeck, 2003. Köhler, Helmut & Lorenz, Stephan, Schuldrecht I: Allgemeiner Teil, Verlag C.H.Beck 20. Auflage,München, 2006. Lange, Hermann & Schiemann, Gottfried, Schadensersatz, 3 neubearbeitete Auflage, Mohr Siebeck, 2003. Larenz, Karl, Lehrbuch des Schuldrechts, Band I: Allgemeiner Teil, Verlag C.H. Beck München, 1979. Looschelders, Dirk, Schuldrecht: Allgemeiner Teil, 4. Auflage, Carl Heymanns Verlag, 2006. Lorenz-Meyer, Ulrich, Haftungsstruktur und Minderung der Schadensersatzpflicht durch richteriches Ermessen, Mohr Siebeck, 1971. Magnus, Ulrich, Drittmitverschulden im deutschen, englischen und französischen Recht, Carl Winter Universitätsverlag, Heildelberg, 1974. Medicus, Dieter, Schuldrecht I: Allgemeiner Teil, 17. Auflage, Verlag C.H. Beck München, 2006. München 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Band 2: Schuldrecht Allgemeiner Teil §§241-432 (Krüger, Wolfgang Redakteur), 4. Auflage, C.H. Beck München, 2001. Palandt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Peter Bassenge Bearbeitet), 66. Auflage, Verlag C. H. Beck München, 2007. Roth, Herbert, Haftungseinheiten bei § 254 BGB, C. H. 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ünchen, 1982. Schilcher, Bernd, Theorie der sozialen Schadensverteilung, Duncker und Humblot, 1977. Schwarz, Günter Christian / Wandt, Manfred, Gesetzliche Schuldverhältnisse, 2.Auflage, Verlag Franz Vahlen München, 2006. Staudingers, J. von, 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mit Einführungsgesetz und Nebengesetzen, Zweites Buch: Recht und Schuldverhältnisse §§ 243-254 (Medicus, Dieter & Schmidt, Karsten Erläutert), 12.Auflage, J. Scheiter Verlag KG Walter de Gruyter & Co., Berlin, 1983. Stoll, Hans, Das Handeln auf eigene Gefahr: eine rechtsvergleichende Untersuchung, De Gruyter Berlin, 1961. Stoll, Peter-Tobias, Sicherheit als Aufgabe von Staat und Gesellschaft, Mohr Siebeck, 2003. v. Bar, Christian, Gemeineuropäisches Deliktsrecht, Band II, Verlag C.H.Beck, 1999. Zimmermann, Reinhard (Hrsg.), Grundstrukturen des Europäischen Deliktsrechts, Nomos Verlagsgesellschaft Baden Baden, 2003.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368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依我國民法第217條規定,被害人對損害之發生或擴大與有過失者,法院得減輕或免除損害賠償金額,該條規定之適用,仍應由構成要件與法律效果之層次分別觀察。被害人承擔與有過失責任之前提要件,為被害人行為有過失、被害人具與有過失能力、以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相當因果關係;上開前提要件該當後,法律效果則為法院得斟酌減輕或免除損害賠償數額。
目前法院實務運作,對與有過失之構成要件及法律效果概念多有混淆,不僅欠缺被害人與有過失能力與因果關係要件之論述,甚至經常將民法第184條第2項違反保護他人法律推定過失之舉證責任倒置,不當應用於推定被害人行為與損害間之因果關係,值得商榷;於被害人「過失」之認定,亦經常欠缺被害人違反何種對己義務、為何賦予被害人該種對己義務之實質論述,逕行認定構成與有過失。而於法律效果層次,關於雙方當事人就損害各自應承擔之比例如何決定,法院實務更欠缺明確標準甚至缺乏實質論述。與有過失概念之界定、要件操作與解釋之精緻化、以及適用要件與法律效果層次之區辨,皆為本文欲處理之問題。 被害人過失之構成,須以其行為違反應盡之對己義務為前提。按被害人應有防免損害發生與防免損害擴大之對己義務,損害發生之與有過失,可能係被害人積極創設或提高損害風險、或自願接近或承擔風險之作為,亦有可能係未採取適當風險預防措施之不作為。於判斷被害人於個案中是否有作為或不作為義務,應隨時回歸公平原則之理念,傳統公平原則之操作,著重於避免使加害人承擔過重責任之面向,經常忽略對被害人之公平;本文認為,於設定被害人應盡之對己義務時,應兼顧加害人與被害人之間的公平,除了不應使加害人承擔過重責任之外,更應著重於個案中對己義務之賦予,是否將造成被害人過重負擔。 而被害人是否「應注意、能注意卻疏於注意」而違反對己義務,原則上應視被害人是否已達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而定;惟被害人因年齡或個人能力上欠缺,難以期待其達到善良管理人注意程度標準者,該標準仍有適度調降之可能。目前歐洲侵權行為法之發展趨勢,更朝向於交通事件中,排除未成年孩童、老年人或身心障礙者與有過失之適用,值得參考。 於危險責任體系下,鑑於賠償義務人需承擔之責任相當嚴格,法院屢透過消保法第7條「可合理期待安全性」、國賠法第3條「設置或管理欠缺」與其他免責要件之寬泛解釋,或逕以被害人行為中斷責任成立因果關係,阻卻無過失責任之成立,甚至將被害人之過失行為完全排除於法律保護範圍之外,反而有架空危險責任構成要件之虞。而於認定被害人之與有過失時,除了合理限縮賠償義務人之嚴格責任外,更應將被害人是否有能力控管或分散危險納入考量,始能達到雙方之間的公平。 補償與強制保險制度之產生,一方面係為避免由個別賠償義務人獨力承擔損害負擔過重,而將損害分散由集體承擔;一方面透過簡便程序,使被害人所受損害迅速、確實獲得填補,其規範目的操作模式均異於損害賠償制度,此時是否有與有過失之適用,應回歸各該補償或保險制度之精神加以觀察。如於補償金或保險金之核發程序,納入被害人是否有過失之判斷,將使被害人損害迅速、確實獲填補之制度精神被架空,且於集體承擔損害之前提下,個別加害人承擔過重損害之考量並不存在,則與有過失適用之正當性與必要性較為不足。 最後,於與有過失法律效果之決定,本文認為應先比較雙方行為各自對損害結果之原因力程度,決定雙方各自應分擔之比例,再於該比例於個案中有失公平時,斟酌雙方當事人主觀過失程度或其他衡平因素進行調整,較符合民事責任之本質,並得兼顧個案之公平。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as an element of tort law is provided in Article 217 of Civil Code. The Article states that if an injured person has negligently contributed in causing or aggravating the injury, the court may reduce the amount of compensation or release the compensation entirely. Reduction of damages can take place only if the conditions of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are satisfied. Article 217 entails a contributory element from the victim in the sense that the damaged party neglects the duty of care for oneself; causation and tortious capacity as requirements of fault liability are also conditions of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However, the meanings and scope of these conditions are ill defined. As suc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ditions and consequence of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has caused confusion in practic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hus to compare the German legal system and European principles as they relate to tort law and to propose possible solutions through analysis of theories and case studies.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requires the damaged party to take reasonable care of its own interest.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is requirement is the burden of self-protection, namely, the duty of care concerning an individual’s own affairs. Article 217 states that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should be considered not only when the damage is caused by positive self-endangering actions of the damaged party, but also when the damaged party neglects to take positive self-protecting measures to avert or minimize potential damages.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can also be established if the victim, while fully aware of the circumstances, undertakes an activity or participate in a situation involving an unusually high degree of danger. The principles of justice and fairness between tortfeasors and victims are important in defining the obligations of the damaged party. While considerations should be given to prevent tortfeasors from unnecessary heavy liabilities, fairness and reasonableness should also be ensured for the injured party. Generally, the standard of care can be established by considering the actions of a reasonably prudent person. However, in the case of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the legal practice tends to allow for subjective factors of the victim. Although the standard of care required of the damaged party 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tortfeasor, exceptions may be made for certain populations.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BGB),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can be disregarded if the victim is underage or handicapped in cases of traffic accidents. In a legal environment of strict liability,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tends to be broad, and courts may expand the scope of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to an extent such that compensations are excluded completely. Unreasonably strict definitions of a specific provision’s protective purpose, combi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troversial theory of superseding cause, make it increasingly difficult for plaintiffs to request compensations. The justification of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under the legal system of No-Fault Compensation and Compulsory Liability Insurance is also problematic if the purpose of efficient compensation is not achieved. The reduction of compensation occurs upon the satisfaction of all the conditions of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The most likely consequence of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is a distribution of damages between the tortfeasor and the victim in the form of quotas; however, how these damages may be distributed remains elusive in practice. 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the court should first conduct an appropriate apportionment procedure by balancing the casual contributions of the liable and the injured parties. Subsequently, an equitable adjustment procedure may be performed by considering the extent of blameworthiness and other factors, such as socioeconomic status. As a result, the consequences of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may become more predictabl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2:26:0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8-R95a21047-1.pdf: 1866044 bytes, checksum: ea01a3492bd7706665425b5529d561a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9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提出 1 第一項 與有過失概念與要件、效果之不明確 1 第二項 於無過失責任適用現況之檢討 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6 第二章 法理基礎與規範目的 10 第一節 歷史脈絡 10 第一項 損害賠償法之規範模式 10 第二項 全部賠償原則之檢討 13 第三項 與有過失制度產生 15 第二節 法理基礎 22 第一項 被害人自我負責 22 第二項 加害人非難程度降低 26 第三節 規範目的與制度功能 29 第一項 損害賠償法之目的 30 第二項 與有過失之制度功能 35 第四節 發展趨勢 40 第一項 現行適用狀態之檢討 40 第二項 適用範圍擴張之可能 41 第三項 適用範圍縮減之可能 43 第三章 與有過失之適用要件 44 第一節 於過失責任之適用 44 第一項 與有「過失」和與有「原因」之選擇 45 第二項 被害人行為有過失 63 第三項 與有過失能力 178 第四項 被害人行為與損害之因果關係 193 第二節 於無過失責任之適用 205 第一項 與免責事由之關係 207 第二項 與有過失之判斷 287 第三項 由與有「過失」擴張至與有「危險」? 292 第四項 於補償與保險機制之適用狀況檢討 304 第四章 與有過失之法律效果 331 第一節 法院實務現狀觀察 331 第一項 欠缺關於與有過失法律效果之說理 331 第二項 經常以應分擔比例方式決定損害賠償數額 333 第三項 雙方應分擔比例如何決定並不明確 334 第二節 各種判斷因素與運作方法 340 第一項 比較雙方過失程度 340 第二項 比較雙方原因力程度 354 第三項 其他審酌因素 366 第四項 多數加害人或被害人 367 第三節 本文見解 374 第一項 與有過失「成立」層次與「效果」層次之區辨 374 第二項 比較過失輕重程度之檢討 376 第三項 以雙方原因力輕重為判斷之原則 377 第四項 斟酌其他因素調整損害賠償數額 381 第五章 結論 383 一、 以被害人有過失作為自我負責之前提要件 383 二、 以兼顧雙方公平之角度設定被害人應盡之對己義務 384 三、 於無過失賠償責任與補償、保險機制適用現況之檢討 386 四、 適用要件與法律效果之再釐清 387 五、 「與有責任」用語之提出與未來展望 388 參考文獻 389 實務判決索引 400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被害人與有過失之研究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f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7-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詹森林,吳從周 | |
dc.subject.keyword | 與有過失,對己義務,自甘冒險,因果關係中斷,無過失責任,與有危險,職業災害補償,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ontributory negligence,duty of care for oneself,assumption of risk,superseding cause,strict liability,No-Fault Compensation, | en |
dc.relation.page | 409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9-08-18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82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