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藝術史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293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顏娟英(Chuan-Ying Yen)
dc.contributor.authorChia-Ying CHUen
dc.contributor.author朱家瑩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5T01:29:16Z-
dc.date.available2010-05-17
dc.date.copyright2009-07-24
dc.date.issued2009
dc.date.submitted2009-07-21
dc.identifier.citation《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時報》
《臺南新報》
月出皓編,《臺灣館》,臺北: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臺灣協贊會,1903。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文官職員錄》,臺北:臺灣日日新報,1913~1926。
臺灣博覽會事務局,《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受賞者一覽》,澎湖廳 : 臺灣博覽會事務局,1935。
劉克明,《臺灣今古談》,臺北:新高堂書局,1930。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
日展史編纂委員會所企劃編集,《日展史》第6、7、10、11、13、14、15冊,東京都:日展,1980。
第6冊:第1回帝展(大正8年)~第4回帝展(大正11年)
第7冊:第5回帝展(大正13年)~第7回帝展(大正15年)
第10冊:第12回帝展(昭和6年)~第13回帝展(昭和7年)
第11冊:第14回帝展(昭和8年)~第15回帝展(昭和9年)
第13冊:第1回新文展(昭和12年)~第3回新文展(昭和14年)
第14冊:紀元2600年奉祝展(昭和15年)~第4回新文展(昭和16年)
第15冊:第5回新文展(昭和17年)~戰時特別展(昭和19年)新文展.戰時特別展年表
王白淵,〈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文物》,第三卷第四期,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5,頁16-65。
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1978。
謝里法,〈一位雕塑家的出土――大陸上的范文龍就是臺灣造型美術協會的范倬造?〉,《雄獅美術》第133期(1982:3),臺北:雄獅美術月刊社,頁66-70。
雄獅美術編,《陳夏雨雕塑集》,臺北:雄獅,1979。
高雄市役所編,《高雄市志十周年略志》,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第291號,1985。
高雄市役所編,《臺灣地區高雄市勢要覽》,中國地方志叢書第292號,1985。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黃土水雕塑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89。
劉文三,《臺灣神像藝術》,臺北:藝術家,1991。
王宏舉、陳銘、劉淑音執行編輯,《黃龜理木作雕刻巡迴展覽》,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3。
臺灣總督府編,魏德文發行,《臺灣日誌》,臺北:南天,1994。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臺灣總督府》,臺北 : 前衛,1994年新修訂版,頁131-133。
王秀雄,《臺灣美術發展史論》,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
王秀雄,《臺灣美術全集19 黃土水》,臺北:藝術家,1996。
王秀雄,〈臺灣第一位近代雕塑家――黃土水的生涯與藝術〉,《藝術家》,臺北:藝術家,43:5,1996:11,頁263-26。
陳昭明,〈從「蕃童」的製作到入選「帝展」――黃土水的奮鬥與其創作〉,《藝術家》,臺北:藝術家,37:3(1993),頁367-369。
李欽賢,《臺灣美術歷程》,臺北:自立晚報,1992。
李欽賢,《臺灣美術閱覽》,臺北:玉山社,1996。
李欽賢,〈為水牛牧歌塑像――雕刻家黃土水〉,《臺北畫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394期,2000,頁60-61。
李欽賢,〈黃土水在東京美校〉,《雄獅美術》,臺北:雄獅美術月刊社,281期,1994,頁13-17。
李欽賢,〈解讀黃土水的「帝展」光環〉,《雄獅美術》,臺北:雄獅美術月刊社,281期,1994,頁31-36。
顏娟英,〈臺灣早期西洋美術的發展(一)、(二)、(三)〉,《藝術家》,臺北:藝術家,1989,第168期,頁142-165;第169期,頁140-161;第170期,頁178-191。
顏娟英,〈日據時代臺灣美術研究之回顧〉,《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組,1992,頁1511-1517。
顏娟英,〈殿堂中的美術:臺灣早期現代美術與文化啟蒙〉,《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2,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93,頁469-610。
顏娟英,《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臺北:雄師,1998。
顏娟英,〈徘徊在現代藝術與民族意識之間――臺灣近代美術史先驅黃土水〉,《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臺北:雄獅,1998,VII-XXIII。
顏娟英,《臺灣美術全集21 呂基正》,臺北:藝術家,1998。
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臺北:雄獅,2001。
顏娟英,〈日治時期畫家的臺灣意識問題――從「水牛」到「家園」系列作品〉,《新史學》15:2(2004),頁115-141。
顏娟英,〈殖民地官方品味的變遷――石川欽一郎與一九一○年代臺灣的美術活動〉,《李澤藩與臺灣美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所,2004,頁4-13。
顏娟英,〈規範空間與追求新知――殖民地臺灣近代美術〉,《正言世代:臺灣當代視覺文化》,臺北市 : 臺北市立美術館,2004。
蕭瓊瑞,《臺灣美術史研究論集》,臺中:伯亞,1991年。
蕭瓊瑞,〈「臺灣人形象」的自我形塑──百年來臺灣美術家眼中的臺灣人〉,《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基金會,1996。
蕭瓊瑞,《島嶼色彩 : 臺灣美術史論》,臺北: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1997。
鄭水萍,〈臺灣戰後雕塑的破與立 (上) 、(中)、(下)〉,《雄獅美術》,臺北:雄獅,1993:11,頁22-32;1993:12,頁57-65;1994:1,頁59-66。
鄭惠美,〈攀越生命的高峰──追求人體的真與美的雕塑家蒲添生〉,《現代美術》,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3:10。
鄭惠美,〈藝術是一種孤獨的修行──捏塑一個完美自我的陳夏雨〉,《現代美術》,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3:10。
侯宜人,《自然•空間•彫塑:現代雕塑透視》,臺北:亞太圖書,1994。
朱文一,《空間・符號・城市:一種城市設計理論》,臺北:淑馨,1995。
Kevin Lynch著,方益萍等譯,《城市意象》,北京:華夏,2001。
陳柔縉,〈你嘴裡的話有很多是日本進口的――日本用語流傳入境的過程與文化義涵〉,《新新聞週報》,臺北:新新聞週刊社,1993:2月14日-2月20日,頁99-100。
陳柔縉,《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2005。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臺北:左岸文化,2005。
蘇意茹,〈女性裸體與藝術臺灣近代人體藝術發展〉,《何謂臺灣?近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頁92-114。
蔡厚男,《臺灣都市公園的建制歷程 1895-1987》,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91。
黃琪惠,《戰爭與美術──日治末期臺灣的美術活動與繪畫風格(1937.7-1945.8)》,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王淑津,《南國虹霓 鹽月桃甫藝術硏究》,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王淑津,〈高砂圖像――鹽月桃甫的臺灣原住民題材畫作〉,《何謂臺灣?近代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1997,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116-144。
王淑津,〈日本殖民地時代臺灣美術史的「地方色彩」〉,《今藝術》,臺北:典藏雜誌社,2003:3。
邱函妮,《街道上的寫生者:日治時期的臺北圖像與城市空間》,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羅聿倫,《交織的表象――三義木雕的實質、內涵與傳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蘇碩斌,《臺北近代都市空間之出現:清代至日治時期權力運作模式的變遷》,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硏究所博士論文,2002。
李美蓉,《近代臺灣雕刻與日本關係之研究 1985~1945》,2003:7。(送審教授資格代表著作 未出版)
何真如,《陳夏雨雕塑藝術研究》,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3。
蒲宜君,《蒲添生〈運動系列〉人體雕塑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蔡家丘,《草枕:日治前期日本來臺書畫家的創作與遊歷(1908-1927)》,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吳密察兼修,遠流臺灣館編,《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2000。
林曼麗,《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雄獅,2000。
廖雪芳,《完美•心象•陳夏雨》,臺北﹕雄獅,2002。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臺政 卷三》,臺北:海峽學術,2003。
王嵩山等著,《木雕的社會起源與文化意義 木雕博物館館藏研究》,苗栗縣:財團法人苗栗縣文化基金會,2003。
呂紹理,《展示臺灣 : 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5。
王偉光,《陳夏雨的祕密雕塑花園》,臺北:藝術家,2005。
李欽賢本事撰稿,黃玉珊電影劇本,《南方紀事之浮世光影》,臺北:草根出版;臺北縣中和市:吳氏圖書總經銷,2005。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編譯,《「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2006。
許雪姬總策畫,《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施教麟,《師恩永垂》,網址:http://life.edu.tw/data/plan/091/H31100-0000089/index.htm,檢所日期:2008/11/17。
臺灣美術展覽會資料庫網站:http://ndweb.iis.sinica.edu.tw/twart/System/database_TE/03te_artists/tw/te_artists_tw02.htm,
檢所日期:2009/1/12。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2003。
張子文、郭啓傳、林偉洲撰文,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輯,《臺灣歷史人物小傳》,臺北:國家圖書館,2006。
蔡錫謙,〈1937-1945年日治時期屏東市都市與公共建築之發展〉,《屏東研究通訊》,第二期(2007:3)。網址:http://www.ptcc.ptc.edu.tw/building.htm,檢所日期:2009/2/17。
竹中信子著,蔡龍寶譯,《日治臺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臺灣(明治篇 1895-1911)》,臺北:時報文化,2007。
何培齊文字編撰,國家圖書館閱覽組編,《映像臺灣系列1 日治時期的臺北》,臺北市 : 國家圖書館,2007。
(日文)
野村太郎,〈日本美術史断章・大正期美術外史-2-裸体美術騒動-2〉,《三彩》第247號(1969:8),頁89-93。
福田和彥編著;埴谷雄高監修,《現代の裸婦美術》,東京都:河出書房新社,1982。
田中日佐夫,〈日本人と銅像〉,《日本美術工芸》,544號,1984,頁 15-21,圖版頁8-11。
東京藝術大學・朝日新聞社,《東京藝術大学創立一○○週年紀念展──日本画・彫刻── 》,東京都:朝日新聞東京本社企画第一部,1987年。
堀田進弥編集,《昭和の美術:日本画・洋画・彫刻・工芸 第1巻:昭和元年〜10年》,東京都:毎日新聞社,1990。
堀田進弥編集,《昭和の美術:日本画・洋画・彫刻・工芸 第2卷:昭和15年〜20年》,東京都:毎日新聞社,1990。
中村傳三郎,《明治の彫塑──<像ヲ作ル術>以後》,東京都:文彩社,1991。
田中淳,〈新思潮の開花――明治から大正へ〉,《日本の近代美4 新思潮の開花――明治から大正へ》,東京都:大月書店,1993,頁5-16。
酒井忠康,〈近代の彫刻〉,《日本の近代美術11 近代の彫刻》,東京都:大月書店,1994,頁4-16。
村山万介,〈朝倉文夫評伝 若き日と影〉,《日本の近代美術11 近代の彫刻》,東京都:大月書店,1993,頁70-72。
田中修二,《近代日本最初の彫刻家》,東京都:吉川弘文館,1994。
神代雄一郎、本間正義、前田泰次,《原色日本の美術32 近代の建築・彫刻・工芸》,東京都:小学館,1994,改訂第三版。
若桑みどり,《岩波近代日本の美術(2)隠された視線 ──浮世絵・洋画の女性裸体像》,東京都:岩波,1997。
吉田千鶴子,〈東京美術学校の外国人生徒(前編)(後編)〉,《東京藝術大学美術学部紀要》,33(1998)、34(1999)。
田中修二,〈銅像と空の関係〉,《屋外彫刻調查保存研究会会報》,第三號(2004:11),頁355-356。
屋外彫刻調查保存研究会編,《屋外彫刻調查保存研究会会報》,第三號(2004:11)。
北澤憲昭,《境界の美術史:「美術」形成史ノ―ト》,東京都:ブリュッケ,2000。
渡辺恭英,〈「彫塑餘滴」に見る朝倉文夫の教育観〉,《大分大學教育學部研究紀要》第20巻第1号(1998:3),大分大學,頁91-107。
佐藤道信,《明治國家と近代美術 美の政治學》,東京都:吉川弘文館,1999。
東京文化財硏究所美術部編,《大正期美術展覽会出品目録》,東京都: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02。
東京芸術大学百年史編集委員会編,《東京芸術大学百年史》, 東京:音楽之友社,1987-2003。
〈抄録「横田七郎氏に聞く」〉,《横田七郎展1906∼2000》,小田原市:平塚美術館,2003,頁6-8。
千田敬一,〈橫田七郎日本美術院彫塑部時代──こういうものにも美はある──〉,《横田七郎展1906∼2000》,小田原市:平塚美術館,2003,頁81-85。
橫田八郎,〈父の思い出──彫刻家のち時々父親──〉,《横田七郎展1906∼2000》,小田原市:平塚美術館,2003,頁86-89。
勝山滋,〈「静けさ」と「心」の作家―横田七郎をいたんで―〉,《横田七郎展1906∼2000》,小田原市:平塚美術館,2003,頁90-94。
宇都宮美術館編,《構造社展昭和初期彫刻の鬼才たち 展覽圖錄》,東京都:キュレイターズ,2005。
田中修二,〈両大戦間期の日本の彫刻界〉,《構造社展昭和初期彫刻の鬼才たち 展覽圖錄》,東京都:キュレイターズ,2005,頁9-12。
齊滕祐子,〈構造社と「綜合試作」〉,《構造社展昭和初期彫刻の鬼才たち 展覽圖錄》,東京都:キュレイターズ,2005,頁13-20。
尾崎眞人監修,《池袋モンパルナスの作家たち(彫刻編)》,東京都:池袋モンパルナスの会,出版:オクターブ,2007。
多木浩二、藤枝晃雄監修,《日本近現代美術史事典》,東京都:東京書籍,2007。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2930-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以時間為脈絡,輔以資料性質之差異,在時空交織的歷史進程中以四個章節來探討臺灣日治時期的西洋雕塑藝術的發展。在每一章不同的年代裡,討論藝術家、作品、創作活動之間的複雜關係。首先是配合都市景觀而移植的銅像建設,以及其在西洋雕塑藝術上的意義。1920年至1930年間,本土首位雕塑家黃土水造就臺灣美術史上的一次高峰。之後接棒的是日籍作家所構成的臺灣雕塑活動,包括灣生與日本在野團體成員來臺製作肖像、展覽等活動,同時報上亦頻繁刊載西式雕塑的相關介紹與美學評論。1937年後受戰爭影響,來臺的雕塑家轉以軍事活動為目的。在此之際,本土第二代雕塑家業已學成,陸續參與臺灣美術活動。然而,戰後僅有蒲添生與陳夏雨延續日治時期的雕塑血脈。綜觀日治時期的西洋雕塑,在缺乏基本美術教育資源、創作環境、經濟贊助的情形下,在殖民的過程中降臨。其並不是自然地從固有傳統中傳承蛻變,亦非有計畫的培育成長,形成沒有根、圍繞著日本核心的零散發展模式。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sculpture in Taiwan under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Each chapter selects a scope of different decade to discus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artists, artworks and artistic productions. The first chapter researched the establishment for memorial statues before 1920. During the period of 1920-1930, the artworks by sculptor Huang Tu-Shui managed to reach the peak in the annals of fine arts. Then, the Taiwan sculptural activities constituted of Japanese artists made another run. After 1937, the war impact guided the sculptor’s work towards the theme of military activity as the main purpose. Meanwhile, the second generation domestic sculptors from indigenous population finished off their learning and gradually participated to the fine arts activities here in Taiwan. In retrospect, the western sculpture in Taiwan under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formed into model development, encircling the Japanese fine arts as the core value under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lacking the basic humanities.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1:29:1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8-R94141006-1.pdf: 11787424 bytes, checksum: c6cd0c2ddc45df382cdbd05af5bd507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9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緒論 ………………………………………………………………………… 1-5
第一章、官方紀念像建設 ………………………………………………… 6-23
第一節 紀念像的引介 6
第二節 公園中的紀念像 10
第三節 紀念像的美術價值與裝飾意義 14
第四節 雕塑藝術的伏流 19
第二章、首位藝術家黃土水(1895-1930) ………………………………… 24-43
第一節 首位臺籍藝術家 24
第二節 創造臺灣母題 28
第三節 普及雕塑藝術之美 37
第三章、1930~1937年的臺灣雕塑活動 ………………………………… 44-71
第一節 黃土水的後繼者――鮫島臺器 45
第二節 日本美術院系統――橫田七郎(1906-2000) 56
第三節 前衛美術風氣的展開與雕塑 63
第四章、臺籍雕塑家回流 ……………………………………………… 72-92
第一節 輾轉學習雕塑 72
第二節 戰爭期的雕塑界情勢 78
第三節 臺籍雕塑家回流 83
結論 ………………………………………………………………………… 93-95
參考文獻 …………………………………………………………………… 96-100
圖版目錄與出處 ………………………………………………………… 101-104
圖版 ……………………………………………………………………… 105-137
附錄一:日治時期公共空間紀念像表 ………………………………… 138-140
附錄二:譯文 …………………………………………………………… 140-149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臺灣日治時期的西式雕塑zh_TW
dc.titleThe Western Sculpture in Taiwan under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e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7-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陳葆真,吳方正
dc.subject.keyword臺灣美術,日治時期,雕塑,黃土水,日本,zh_TW
dc.subject.keywordTaiwanese art,sculpture,Japanese Rule,Huang Tu-Shui,Japan,en
dc.relation.page149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9-07-22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藝術史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藝術史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1.51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