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245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鄭錦全 | |
dc.contributor.author | Woosun Shi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申祐先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01:14:07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4-07-30 | |
dc.date.copyright | 2009-07-30 | |
dc.date.issued | 2009 | |
dc.date.submitted | 2009-07-29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 古籍文獻
(宋)陳彭年等著:《新校宋本廣韻》(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2001年)。 (元)周德清:《明刻本中原音韻》(台北:學海出版社,1996年3月)。 (清)沈乘麐著,歐陽啟名編:《韻學驪珠》(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 (朝鮮)申叔舟等編:《東國正韻》(首爾:建國大學校出版部,1973年)。 (朝鮮)崔世珍:《訓蒙字會》(首爾:檀國大學校出版部,1971年7月)。 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編輯:《等韻五種》(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二、 今人專著 丁邦新:《魏晉南北朝音韻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5年6月)。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文大辭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3年第九版)。 王力:〈朱熹反切考〉《王力文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2年)。 王力:〈朱翱反切考〉《王力文集•第十八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 王力:〈漢越語研究〉《嶺南學報》1948年,第九卷 第一期,32-33頁。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8月)。 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7月)。 王天昌:《漢語語音學》(台北:國語日報出版部,2002年1月)。 伊藤智ゆき:《朝鮮漢字音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7年)。 安炳浩:《朝鮮漢字音體系의 研究》(首爾:韓國文化社,1996年)。 朱曉農:〈漢語元音高頂出位〉《音韻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錧,2006年)。 志耘主編:《漢語方言地圖集•語音卷》(北京:商務出版社,2008年)。 李基文:《國語音韻史研究》(首爾:塔出版社,1997年)。 李得春:〈止攝齒頭字의 古代朝鮮音〉《朝鮮語漢字語音研究》(首爾:서광學術資料社,1994年)。 李得春:〈與漢語舌尖音對應的朝鮮與漢字音極其演變〉《延邊大學學報》1980年。 李新魁:《中古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3月)。 周殿福、吳宗濟:《普通話發音圖譜》(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年7月)。 周德清原著,許世瑛校訂,劉德智注音:《音注中原音韻》(台北:廣文出版社,1962年)。 林燾、王理嘉:《語音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竺家寧:《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金有景:〈漢語史上[ ](f、g)音產生時代〉《徐州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三期。 侯精一:《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姜信沆:《訓民正音研究》(首爾:成均館大學校出版部,2003年)。 姜信沆:《韓國의 韻書》(首爾:太學社,2000年7月)。 禹敏燮:《中世國語音韻研究》(全州:全州大學出版部,2000年5月)。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 耿振生:《二十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1月)。 高本漢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合譯:《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 張三植:《大漢韓辭典》(首爾:省文社,1968年第三版)。 張玉來:《韻略易通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4月)。 張竹梅:《中州音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2月)。 張建昆:〈關於漢語史上舌尖高元音產生的年代〉《聯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許世瑛:〈朱熹口中已有舌尖前高元音說〉《許世瑛先生論文集》第一集(台北:弘道,1974年)。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11月)。 陳秀琪:〈知莊章聲母的舌尖音─舌位的往前運動〉第九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靜宜大學,2005年。 陳泰夏:〈固有語化된 漢語接尾詞「지(子)」에 對하여〉《言語學》第三號,韓國言語學會,1978年1月。 陳鴻儒:〈朱熹用韻考〉《龍岩師專學報》第10卷1期,1992年6月,148-157頁。 陸志韋:〈釋中原音韻〉燕京學報,1946年(總第31期)。 華學誠匯證:《揚雄方言校釋匯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 黃金文:《現代漢語f g *的語音、結構及來源》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楊秀芳:〈「閩南語的文白異讀」研討大綱〉《『台灣閩南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北:台灣語文學會,1996年5月)。 楊秀芳:〈論文白異讀〉《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 葉寶奎:《明清官話音系》(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 詹伯慧、張日昇主編:《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對照》(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 詹伯慧、張日昇主編:《粵北十縣市粵方言調查報告》(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詹伯慧、張日昇主編:《粵西十縣市粵方言調查報告》(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趙元任:《中國話的文法》(柏克萊、洛杉磯: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年)。 趙誠:《中國古代韻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 趙憇之:《等韻源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蔣冀騁:〈朱熹反切音系中已有舌尖前高元音說質疑〉《古漢語研究》2001年 第4期(總第53其)。 蔣冀騁:〈舌尖前元音產生於晚唐五代說質疑〉《中國語文》1997年 第5期(總第260期)。 鄭張尚芳:〈《蒙古字韻》所代表的音系及八思巴字一些轉寫問題〉,李新魁教授紀念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李新魁教授紀念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鄭張尚芳:〈漢語方言音讀的分層及滯古層次分析〉何大安主編:《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2002年12月)。 鄭錦全原著,鍾榮富中譯:《國語的共時音韻》(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9月)。 R-M S. Hefner 1950, General Phonetics, Madiso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三、 電腦軟體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文獻處理實驗室:漢字構型資料庫2.51 (2007/12/24)(http://www.sinica.edu.tw/~cdp/cdphanzi/) 潘悟雲製作:廣韻查詢系統,上海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 鄭師錦全:CCCorpus:Corpus Processing @1996-2007 by C.C.Cheng. 四、 網路資源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纂:《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245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現代漢語中舌尖元音為一種非常特殊的元音。而由於現代漢語中韻母讀為舌尖元音的字,其語音變化乃起始於止攝字,故在舌尖元音眾多的中古來源中,止攝來源字特別值得一提。
本文旨在探討止攝開口齒音字現今讀為舌尖元音的歷史演變。為此,本文先以實驗語音學的方法證實現代漢語舌尖元音的音值與央元音相當接近,從而引述學者對舌尖元音產生時期的論述以作為背景。接著,利用現代漢語方言、近代韻書及韓國漢字音材料,探討止攝開口齒音聲母字現今讀為舌尖元音的歷史演變過程。得出來的結果如下: 一、 止攝開口齒音字以「精」─「莊」─「章」─「知」系的順序發生變化。 二、 其音值變化過程應為:[-i] → [- i] → [- ] → [- ]、[- ] 。 此外,本論文也針對韓國漢字音的層次問題進行初步分析,以止攝開口齒音字為範疇,希冀以此為出發點,進而開啟後續更廣且更深入之研究。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pical vowels in Modern Chinese are a particularly special kind of vowels. Although in Modern Chinese these vowels came from various sounds in Middle Chinese, such a change originated in the Zhi rhyme group. Therefore the Zhi group deserves our special attention.
In this Thesis we explored the historical sound change into apical vowels of the characters pronounced with dental affricates and fricatives that belonged to the unrounded rime of the Zhi group. For this purpose, as a first step we made use of the methodology of experimental phonetics to verify that the phonetic value of Modern Chinese apical vowels is significantly close to that of [)]. We also extensively reviewed previous studies in the subject of apical vowels as a background for the present thesis. Finally, we used Modern Chinese dialects, pre-Modern rhyme books, as well as materials containing Sino-Korean to inquire about the historical sound change into apical vowels of the characters with dental affricates and fricatives that belonged to the unrounded rime of the Zhi group. These are some of the conclusions: (1) The historical sound change into apical vowels of the characters with dental affricates and fricatives the belonged to the unrounded rime of the Zhi group followed a specific order, starting with words with jing (精), followed by zhuang (莊), zhang (章), and finally zhi (知) initial consonats. (2) The process of sound change of its phonetic was [-i] →[- i] → [- ] → [- ]、[- ] . In addition, this thesis also analyzed the issues of Sino-Korean pronunciation strata. This field is still in its initial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 category of the apical vowels of the characters with dental affricates and fricatives that belonged to the unrounded rhyme of the Zhi group was taken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future research on this topic.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1:14:0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8-R95121018-1.pdf: 17802242 bytes, checksum: f77503ea15bcc4e94b79bcfddf90f48e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9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ii 第一章 序論 …………………………………………………………… 1 第二章 舌尖元音的語音屬性 ………………………………………… 7 2.1 舌尖元音發音屬性…………………………………………… 7 2.2 舌尖元音聲學屬性 ………………………………………… 10 第三章 過去學者對舌尖元音來源之看法…………………………… 14 3.1 宋代已有舌尖元音 ………………………………………… 14 3.2 晚唐五代已有舌尖元音 …………………………………… 31 3.3 舌尖元音的產生晚於宋代 ………………………………… 34 第四章 止攝開口齒音字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的表現………………… 42 4.1 從漢語方言觀察止攝開口齒音字的演變順序 …………… 42 4.2 從漢語方言觀察止攝開口齒音字韻母的語音演變過程……56 第五章 止攝開口齒音字在近代韻書中的表現……………………… 58 5.1 止攝開口齒音字在《中原音韻》中的表現 ……………… 58 5.2 止攝開口齒音字在《韻略易通》中的表現 ……………… 65 5.3 止攝開口齒音字在《中州音韻》中的表現 ……………… 74 5.4 止攝開口齒音字在《韻學驪珠》中的表現 ……………… 82 5.5 從近代韻書觀察攝開口齒音字聲母的變化 ……………… 93 第六章 止攝開口齒音字在韓國漢字音中的表……………………… 94 6.1 止攝開口精系字在韓國漢字音中的表現 ………………… 95 6.2 止攝開口裝系字在韓國漢字音中表現…………………… 109 6.3 止攝開口章、知系字在韓國漢字音中的表現…………… 115 6.4 止攝開口精系字在韓國漢字音中的層次問題…………… 130 第七章 止攝開口齒音字今讀舌尖元音的歷史發展 ……………… 136 7.1 止攝開口齒音自今讀舌尖元音的發展演變順序………… 136 7.2 止攝開口齒音字的語音變化過程………………………… 139 第八章 結論 ………………………………………………………… 142 8.1 本論文研究成果與貢獻…………………………………… 142 8.2 未來與展望………………………………………………… 145 參考文獻 ………………………………………………………………147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止攝開口齒音字今讀舌尖元音之歷史演變 | zh_TW |
dc.title | The Sound Change of Lexical Items in the Middle Chinese Unrounded Zhi Group with Modern Apical Vowel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7-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楊秀芳,徐芳敏,吳聖雄 | |
dc.subject.keyword | 舌尖元音,止攝,齒音字,漢語方言,近代韻書,韓國漢字音,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Apical Vowels,Zhi Group,Dental affricates and fricatives,Chinese dialect,Pre-Modern Chinese rhyme books,Sino-korean, | en |
dc.relation.page | 150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9-07-29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7.39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