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132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維紅 | |
dc.contributor.author | Hsu-chi Cho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周叙琪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00:15:4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1-06-24 | |
dc.date.copyright | 2009-06-24 | |
dc.date.issued | 2009 | |
dc.date.submitted | 2009-06-11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徵引和參考書目
史料: 《禮記.內則》,收入《斷句十三經注疏》(臺北:新文豐,2001年)。 丁耀亢(1599-1669),《家政須知》,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238。 丁耀亢,《丁耀亢全集》(鄭州:中州古籍,1999年3月)。 丁耀亢,《續金瓶梅》(山東:齊魯書舍,1988年8月)。 傅以漸撰,《內則衍義》,收入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七集。 王士俊撰(?),《閑家編》,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158。 王畿(1498-1583),《王龍溪先生全集》(台北:華文,1970年5月)。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 甘立媃,《詠雪樓稿》(清道光二十三年,徐心田半偈齋刻本)。 多賀秋五郎編,《宗譜の研究》資料篇(東京:東洋文庫,1960年3月)。 汪道昆(1525-1593),《太函集》(安徽:黃山,2004年)。 吳氏,《中饋錄》,收入秦淮寓客編,《綠窗女史》(明崇禎年間,心遠堂藏板)。 邵伯溫撰,《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魯明善(1271-1368)著、王毓瑚校訂,《農桑衣食撮要》(北京:農業,1962年3月)。 李夢陽(1475-1531),《空同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62。 周汝登(1547-1629),《東越証學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65。 屈大均(1630-1696),《屈大均全集》(北京:人民文學,1996年12月)。 林雲銘(1628-1697),《挹奎樓選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230。 沈圭(1798-1840),《落帆樓文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集部,冊135。 汪機(1463-1539),《石山醫案》,收入《明清十八家名醫醫案》(北京:中國醫藥,1999年8月)。 賈思勰原著、繆啟愉校釋,《齊民要術校釋》(台北:明文,1986年1月)。 唐甄(1630-1704),《潛書》(台北:河洛圖書,1974年3月)。 徐少錦等主編,《中國歷代家訓大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1993年2月)。 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1984年11月)。 徐渭(1521-1593),《徐文長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45。 徐靈胎,《徐靈胎醫學全集》,收入《明清十八家名醫醫案》(北京:中國醫藥,1999年8月)。 婁元禮,《田家五行》,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975册。 馬國畢,《玉函山房輯佚書》(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6月)。 袁枚(1716-1797),《小倉山房文集續集》,收入《袁枚全集》(江蘇:江蘇古籍,1993年)。 袁枚編,《碧腴齋詩存》,收入《袁枚全集》。 袁枚編,《隋園女弟子詩選》,收入《袁枚全集》。 袁杼,《樓居小草》,收入《袁枚全集》。 袁棠,《盈書閣遺稿》,收入《袁枚全集》。 張英(1637-1708),《文端集》、《存敬堂詩集》,收入《欽定四庫全書》。 邱心如,《筆生花》(台北:三民,2001年11月)。 曾國藩,《曾國藩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2005年10月)。 焦竑輯,《國朝獻徵錄》(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 陸圻,《新婦譜》,收入《筆記小說大觀》五編 顧炎武(1613-1682),《新譯顧炎武文集》(台北:三民,1990年5月)。 潘耒(1646-1708),《遂初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250。 惲珠(1771-1833),《閨秀正始集》(紅香館藏板,1831年)。 顏元(1635-1704),《顏元集》(北京:中華,1987年)。 顏之推,《顏氏家訓》,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698册。 陳智超,《明代徽州方氏親友手札七百通考釋》(安徽:安徽大學,2001年12月)。 陳確(1604-1677),《陳榷集》(北京:中華,1979年4月)。 陳瑚(1613-1675)〈內訓日程〉,《聖學入門書》,在《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冊78。 錢儀吉纂,《碑傳集.列女》卷146-160(北京:中華,1993年)。 錢曉輯,《庭幃雜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86。 聶豹(1587-1563),《雙江聶先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72。 下田歌子著、湯釗譯,《新撰家政學》(北京:廣智書局,1902年)。 無名氏撰,《居家必用事類》(京都:中文出版,1984年12月)。 《居家必用事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册1184。 張伯行輯(1651-1725),《課子隨筆鈔》(台北:廣文,1975年4月)。 張海鵬、王廷元主編,《明清徽商資料選編》(安徽:黃山,1985年8月)。 張履祥(1611-1674),《楊園先生全集》,(北京:中華,2002年)。 葉紹袁編(1589-1648),《午夢堂集》(北京:中華,1998年11月)。 葉夢珠(1624-?),《閱世編》(上海:上海古籍,1981年6月)。 孫一奎(1522-1619),《孫文垣醫案》,收入《明清十八家名醫醫案》(北京:中國醫藥,1996年12月)。 蘇天爵(1294-1352),《滋溪文稿》(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 霍韜(1487-1540),《家訓一卷》,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子部,冊78。 歸有光(1506-1571),《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1981年9月)。 蒲松齡(1640-1715),《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1998年12月)。 劉宗周(1578-1645),《人譜類記》(台北:廣文,1971年8月)。 謝國禎選編,《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福建:福建人民,2004年5月)。 胡直(1517-1585),《衡廬續稿》,收入《四庫全書》,集部,册1287。 陸人龍編,《型世言》(成都:巴蜀,1993年)。 馮夢龍(1574-1646)輯,《警世通言》(台北:三民,1983年)。 馮夢龍輯,《喻世明言》(台北:鼎文,1980年)。 《清史稿》(北京:中華,1977年8月)。 翟博主編,《中國家訓經典》(西安:南海出版社,1993年)。 《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年4月)。 中文專書: 王長金,《傳統家訓思想通論》(長春:吉林人民,2006年1月)。 王政、陳雁主編,《百年中國女權思潮研究》(上海:復旦大學,2005年7月)。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聯經,2003年6月)。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2004年12月)。 王躍生,《十八世紀中國婚姻家庭研究》(北京:法律,2000年4月)。 王躍生,《清代中期婚姻衝突透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年1月)。 史景遷著、李孝愷譯,《婦人王氏之死》(臺北:麥田,2001年7月)。 毛立平,《清代嫁妝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7年)。 衣若蘭,《三姑六婆》(台北:稻鄉,2002年2月)。 李小江等主編,《性別與中國》(北京:三聯,1994年6月)。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1987年1月)。 余新忠,《中國家庭史第四卷-明清時期》(廣東:廣東人民,2007年4月)。 吳蕙芳,《明清以來民間生活知識的建構與傳遞》(台北:學生,2007年10月)。 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台北:花木蘭文化,2005年)。 洪煥椿、羅侖主編,《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學,1989年10月)。 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上海古籍,2008年7月)。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台北:聯經,1998年3月)。 梁庚堯,《南宋的農村經濟》(台北:聯經,1985年)。 常建華,《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2005年2月)。 徐少錦、陳廷斌著,《中國家訓史》(陜西:陜西人民,2003年4月)。 張清吉,《丁耀亢年譜》(南京:南京大學,1996年)。 張研、毛立平,《19世紀中期中國家庭的社會經濟透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3年10月)。 周愚文、洪仁進主編,《中國傳統婦女與家庭教育》(臺北:師大書苑,2005年)。 張國剛主編,《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北京:新華,2004年4月)。 陳恆力,《補農書研究》(北京:中華,1958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商務,1990年12月)。 陳弱水,《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台北:允晨,2007年4月)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陳龍正,《幾亭外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册1133。 費絲言,《從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台北:台大文史叢刊,1998年6月)。 滋賀秀三著,張建國、李力譯,《中國家族法原理》(北京:法律,2003年1月)。 傅衣凌,《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台北:谷風,1986年)。 陸德陽、王乃寧,《社會的又一層面-中國近代女佣》(上海:學林,2005年1月)。 劉翠溶,《明清時期家族人口與社會經濟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2年)。 Michel Foucault著、余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世紀,2003年5月)。 Carole Pateman著、李朝暉譯,《性契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4年5月)。 劉晶輝,《民族、性別與階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4年6月)。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北京:商務,2000年8月)。 盧正言編,《中國歷代家訓觀止》(上海:學林,2004年4月)。 趙鳳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臺北:稻鄉,1993年5月)。 鄭振滿,《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湖南:湖南教育,1992年6月)。 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1-5集(臺北,稻鄉,1992年9月-2003年3月)。 蔡子諤,《中國服飾美學史》(石家庄市:河北美術,2001年)。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16期(1994-2008年)。 R. W. Connell著、劉泗翰譯,《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台北:書林,2005年10月)。 伊沛霞著、胡志宏譯,《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上海:江蘇人民,2004年5月)。 岡西為人,《宋以前醫籍攷》(台北:進學,1969年10月)。 曼素恩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2005年11月)。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台北:麥田,2003年10月)。 高彥頤著、胡志宏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上海:江蘇人民,2005年1月)。 羅崙、景甦,《清代山東經營地主經濟研究》(山東:齊魯書社,1985年7月)。 中文論文: 尤雅姿,〈由歷代家訓檢視傳統士人家庭之經濟生活模式〉,《思與言》36卷3期(1998年9月),頁1-59。 方秀潔,〈女性之手:中華帝國晚期及民國初期在婦女生活中作為學問的刺繡〉,收入《清史譯叢》 王玉波,〈中國家庭史研究芻議〉,《歷史研究》2000年3期,頁165-172。 王惠姬,〈廿世紀前期留美學生與中國家政學的發展1910s-1930s〉,《中正歷史學刊》第八期(2006年),頁3-66。 王堯禮,〈總督王士俊的坎坷人生〉,《文史天地》,2005年, 王爾敏,〈家訓體製之傳衍及其門風官聲之維繫〉,《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下(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6月),頁807-846。 毛立平,〈百年來清代婚姻家庭史研究述平〉,《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三十卷第1期(2002年1月),頁101-105。 Dorothy E. Smith演講、史茵茵紀錄,〈女性主義社會學的前景〉,《婦研縱橫》74期(2005年4月),頁50-55。 宋光宇,〈試論明清家訓所蘊含的成就評價與經濟倫理〉,《思與言》第七卷第1期(1989年6月),頁195-213。 李又寧,〈婦女史研究之回顧與檢討〉,《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90年12月),頁213-253。 杜正勝,〈禮制、家族與倫理〉,收入氏著,《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1992年),頁732-876。 杜正勝,〈中國傳統家族特質之現代反省-特從服紀與法律的考察〉,《大陸雜誌》九十五卷四期(1997年10月),頁1-17。 杜正勝,〈傳統家族試論〉,《大陸雜誌》六十五卷二、三期(1982年8月),頁7-34。 呂妙芬,〈顏元生命思想中的家禮實踐與「家庭」的意涵〉,高明士主編,《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一):家族、家禮與教育》(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頁143-196。 呂妙芬,〈婦女與明代理學的性命追求〉,收入羅久蓉、呂妙芬主編《無聲之聲Ⅲ: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台北:近史所,2003年5月),頁137-176。 巫仁恕,〈明代平民服飾的流行風尚與士大夫的反應〉,《新史學》,10卷3號(1999年9月),頁55-110。 林麗月,〈衣裳與風教-晚明的服飾風尚與「服妖」議論〉,《新史學》10卷3號(1999年9月),頁111-157。 林麗月,〈孝道與婦道:明代孝婦的文化史考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六期(1998年),頁1-29。 周敘琪,〈閱讀與生活―惲代英的家庭生活與《婦女雜誌》之關係〉,《思與言》第四十六卷第3期(2005年9月),頁107-190。 周敘琪,〈民國初年新舊衝突下的婚姻難題〉,王政、陳雁主編《百年中國女權思潮研究》(上海:復旦大學,2005年9月),頁88-107。 周敘琪,〈「百年中國女權思潮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婦研縱橫》73期(2005年2月),頁105-124。 洪煥椿,〈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歷史變遷和歷史問題〉,收入洪煥椿、羅崙主編,《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學,1989年10月) 徐泓,〈明代家庭的權力結構及其成員的關係〉,《輔仁歷史學報》5期(1993年12月),頁167-202。 徐泓,〈明代的婚姻制度〉上、下,《大陸雜誌》78卷1、2期(1989年1月、4月),頁26-37、69-82。 徐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收於《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9年),頁137-159。 徐泓,〈明代後期華北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風氣的變遷〉,收入《第二次中國近代經濟史會議論文集》(台北:中研院經濟研究所,1989年),頁41-85。 唐力行,〈明清徽州的家庭與宗族結構〉,《歷史研究》1991年第1期,頁147-159。 唐立宗,〈江南地區農業生產及其利潤-《補農書》研究史的檢討〉,《史原》21期(1999年2月),頁41-85。 馮爾康,〈清代的家庭結構及其人際關係〉,《顧真齋文叢》(北京:中華,2003年6月) 鄧小南,〈「內外」之際與秩序格局:兼談宋代士大夫對於《易經.家人》的闡發〉,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2003年),頁97-123。 蔣竹山,〈「文化轉向」的轉向或超越:介紹四種論歐美新文化史的著作〉,《新史學》12卷1期(2001年3月),頁233-246。 柳立言,〈從趙鼎《家訓筆錄》看南宋浙東的一個士大夫家族〉,黃寬重、劉增貴主編,《家族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2005年4月),頁282-337。 楊豫,〈西方家庭史研究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新史學》一卷3期(1990年9月),頁89-115。 黃俊郎,《禮記著述考》(台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 鍾艷攸,〈明代家訓類文獻簡介〉,《明代研究通訊》第二期(1999年7月),頁41-67。 賴澤涵,〈我國家庭的組成、權力結構及婦女地位之變遷〉,陳寬政等編,《社會科學整合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2年),頁383-404。 劉文剛,〈孟子“夫婦有別”論小議-兼與金景芳先生商榷〉,《歷史研究》2000年3期,頁178-180。 劉靜貞,〈女無外事?-墓誌碑銘中所見之北宋士大夫社會秩序理念〉,《婦女與兩性學刊》第四期(1993年3月),頁21-46。 劉靜貞,〈正位於內?─宋代女性的生活空間〉,《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1998年6期,頁57-71。 熊秉真,〈建構的感情:明清家庭的母子關係〉,盧建榮主編,《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中國新文化史》(台北:麥田,2001年11月),頁255-280。 熊秉真,〈誰人之子—中國家庭與歷史脈絡中的兒童定義問題〉,《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頁259-294。 熊秉真,〈中國近世兒童論述之浮現〉,《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139-170。 熊秉真,〈好的開始--中國近世士人子弟的幼年教育〉,《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6月),頁201-238。 碩、博士論文: 潘志群,〈清初的統治正當性問題〉(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衣若蘭,〈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6月)。 鍾艷攸,〈明清家訓族規之研究〉(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6月)。 梁淑萍,〈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李媛珍,〈明代的命婦生活〉(嘉義中正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6月)。 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研究〉(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黃森茂,〈晚明陳龍正鄉村賑濟思想與活動〉(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日文專書: 山崎純一,《教育から見た中國女性史資料の研究》(東京:明治書院,1986年)。 岸本美緖,《清代中国の物価と経済变動》(東京都:研文出版,2003年4月)。 岸本美緒,《明清交替と江南社会:17世紀中囯の秩序問題》(東京都:東京大学,1999年)。 仁井田陞,《中國の農村家族》(東京都:東京大學,1966年)。 日文論文: 酒井忠夫,〈明代の日用類書と庶民教育〉,收入林友春編,《近世中國教育史研究-その文教政策と庶民教育》(東京:國土社,1958年),頁39-51。 天野元之助,〈清•蒲松齡〈農桑經〉考〉《立命館文學》第240號(1965年7月),頁3-10。 英文專書: Brook, Timothy, Praying for Power: 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1993) Dorothy E. Smith, The everyday world as problematic : a feminist sociology(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87) Francesca Bray, Technology and gender : fabrics of pow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7) Susan L. Glosser Chinese visions of family and state, 1915-1953(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Susan Mann, Precious records :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atricia Buckley Ebrey , The inner quarters : 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Sung period(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Patricia Buckley Ebrey and James L. Watson edt., Kinship organiz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000-1940(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Christina K. Gilmartin ed. Engendering China : women, culture, and the state(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ing-ti, Ho,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 1962)。 Ping-li Ho, Study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Co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Wolf, Margery, The house of Lim: a study of a Chinese farm family,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1968) 英文論文: Furth, Charlotte “The Patriach’s Legacy: HouseHold Instruction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Orthodox Values” in Kwang-ching Liu ed.,Orthodox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pp.187-207。 Hsiung Ping-chen, “Constructed Emotion: The Bond Between Mother and S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Late Imperial China 15.1(1994): 87-117。 Carlitz, Katherine N. “The Social Use Female in Late Ming Editions of Lienü Zhuan”in Late Imperial China Vol.12-2(1992年12月)pp117-152。 Carlitz, Katherine N.,“Desire,Danger,and the Body:Stories of Women's Virtue in Late Ming China”in Christina K. Gilmartin eds. , Engendering China: Women, Culture, and the Stat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Mann, Susan ”Grooming a Daughter for Marriage: Brides and Wives in the Mid-Ch’ing Period” in Rubie S. Watson and Patricia B. Ebrey eds., Marriage and Inquality in Chinese Society.(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pp. 204-230。 Mann, Susan“The Education of Daughters in Mid-Ch’ing Period” in Benjamin A. Elman and Alexander Woodside eds., 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600-1900.(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pp.19-49。 Rowe, William“Women and the Family in Mid-Qing Social Thought: The Case of Chen Hongmou”in Late Imperial China, vol. 13 2(1992年12月)pp.1-41 Wei-hung Lin“Chastity in Chinese Eyes: Nannu Youbie”《漢學研究》九卷二期(1991年12月),頁13-40。 Joan Wallach Scott“Gender: A Useful Category of Historical Analysis”In Joan Wallach Scott ed., Feminism and histor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152-180。 Watt, James C.Y.“The Literati Environment”in Chu-tsing Li and Watt, James ed., The Chinese Scholar’s Studio: Artistic Life in Late Ming Period(Asia Society Galleries, 1987),pp.1-26。 Walter H. Slote, “Psychoculture Dynamics within the Confucian Family”, in Walter H. Slote and George A. Devos, ed. Confucianism and Family(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8), pp.37-51。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132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這篇博士論文旨在關注中國對於家庭生活的理想和定義,通過家政研究-因為家政牽涉到家庭內部事務的管理與人倫秩序,是家庭研究的核心部分。
本研究以明清為例,因為過去的史料不足徵,而明、清時期文化、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有最充分的元素,來說明家政概念及其實踐經驗。 中國傳統時期的家政是兩性共同參與的場域,是一門探討管理的知識或學問。本研究以家政為主題,以家庭日常生活事務與人倫秩序兩個重要的面向為主軸。家政蘊含理想的性別期望,定義了家戶外內的性別活動領域和生活空間。在男性為家長的社會中,男性被定義為家庭的管理者,女性為家務的操持者,家政賦予性別差異以價值的高低,兩者之間存在一種上下的權力關係。然而這種權力關係在生活經驗中並非絕對,而是浮動的。 由於婦女在家庭中的特殊處境,從日常生活的視角,透過具體實踐的例子,可以深入地觀察到她們在爭取權力、知識和權威時,所採取的特殊而複雜的策略。婦女在操持家務時所表現的才智和創造性,更重新詮釋了「婦才」(男性文人定義的書寫),擅長管理家務的婦女也是一種出色的才能。 另一方面,家政涉及到傳統家庭做為一實際生活及性別分工的場域,承載著豐富的政治社會、文化價值與儀式規範等,透過探討家政知識的變遷和實踐,我們能夠了解士人對於理想家庭生活圖像的期待和想像。 明代中葉以後一直到清代,從「不問家」與「治生」這一組具有內在緊張關係的觀念,可以清楚看到明清家政特點形成的背景。透過男性「不問家」的行為實踐,顯示了男性文人賦予家務管理較低的價值;讀書與家事的內在緊張性,不僅是社會經濟變遷造成的影響,它與性別期望和社會地位等,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同時,士人對「治生」看法的新發展,肯定了家政管理作為才能的一種涵義。 在此一時代思想觀念的新發展中,藉由考察這些體裁整齊、體系完備的家政書文本,進一步瞭解士人對於家政與道德、文化身份和性別秩序的思考,探測人們管理家政的實踐目標。家政實踐的目標,清楚顯示明清的家庭結構,在社會文化、經濟變遷中,與士人家庭理想的期待的關係。然而注重家政經營、強調「治生」責任,並未改變男人以社會功名或事業,為最優先的生命價值。它真正的意義在於,這一社會實踐包含了男性氣質(確立丈夫的領導模式),和管理公共事務能力的培養。 明清士人對於婦女治家的爭議,提醒我們,婦女才是男性觀點的家政管理目標的真正實踐者。「不問家」和婦女「治生」,做為解決讀書和家事衝突的一種性別協商模式,加強家庭作為婦女的專屬領域,孕育並增強了婦女治家的才能。婦女治家的才能是明清家庭一項相當重要的資產,而且她們的存在還可以提高家庭的生存競爭,進而改變家庭的社會地位。 明清時期成熟的家庭主婦為其工作帶來充滿自信的權威,她們管理家政的技術和知識,完全不遜色於現代家政學的訓練,在應用實踐的層面上,明清主婦的創造性才能更值得我們借鑑。 以性別為分析範疇來研究家庭問題,能夠將家庭史研究和婦女史研究扣連在一起,引導我們對於明清家庭結構、社會生存競爭與家庭中的性別關係,發展出新的認識與評價。在家政實踐過程中,禮制對於家庭等級結構的安排,以及法律和習慣對於家庭財產的擁有與支配權力,都不再是一種靜態的制度;透過士人對家務的經營和婦女治家權力的建構過程,顯示家庭中權力的分配與佔有狀態,是不斷在改變的,這些改變取決於個人在社會中的生存狀態,也取決於生命的週期和個人的才能。男人企圖透過家政經營,實踐管理權,維持家庭的統治秩序;婦女則以自己的方式擁抱時代精神,並且運用才能擴張自己的權力,尤其在家庭領域之內。藉由分析問題範疇的轉變,我們能從歷史發展過程中獲得一種的動態瞭解,一種兩性共同形成的生活方式。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thesis focuses on home economics to analyze “the ideal and the definition of family everyday life”, because home economics is related to manage home work and keep family in order.
Tranditional Chinese home economics, is a kind of knowledge or skill to explore management, and both sexes can particiate in it. This thesis focuses on “home economics” as the key subject and focuses on “home everyday work” and “family order” as the main shaft. Home economics involves gender role expectation, and defines field of gender and gender life space of household . Tradition Chinese society, men is the house master and manager, women is the housework operator. The gender difference is endowed with both the high value and low value by home economics. There is a power relationship in gender role. This power relationship is not absolute but movement in life experiences. We can observe the tactics of women flighting power, knowerledge and authority from everyday point approach in these practice examples. Women express their ability and invention of operating housework to redefine “women’s intellect” (fu cai) -intellect is defined as writing by Intellecture. This operating well housework is a talent. On the other hand, home economics is as both everyday life and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 to involve rich political society, cultural value and ritual custom. We can understand the ideal family life image what intellecture expected and imagine to explore the knowledge changing and practice about home economics. From the middle Ming dynasty to the High Qing era, we have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characteristic home economic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rough the tension between “bu wen jia” and “zhi sheng”. Men “bu wen jia” practice express the lower value of home economics operating by intellectur. The social economics changing, gender expecting and the social status bring together up tension between study and housework. The new developing intellecture view of “zhi sheng” is certain to homework management as one of talent style. On this new developing view, we can understand the intellecture thinking over the relation between home economics and moral and cultural status and gender order through these home economics books, to explore the goal of homework management . The goal of homework management expresses certainly the relation between family structure and the ideal family of intellecture hoping image in social culture and economic changing. To emphasize intellecture “zhi sheng” duty not chang men pursuit of the official rank or the career as the first value.the real meaming this social practice involves both masculity and a bility of public work management. A debet on women management family as a warning, women is the real practice toward goal of male family management view. Both “bu wen jia” and women “zhi sheng” empower house as a special field belong to women and train women’s ability of homework management. Women’s ability of homework management is a precious property for family. They can bring up the power of family being, moreover to change the family status. The can be no question of the confident moral authority that house women brought to their work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heir knowledge and skill of homework management are not quite as good as drill of Morden home economics. The invention of housewife can give us a good model in practice perspective. With respect to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family, placing gender at the center of analysis forms a bond betwee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family and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women, and invites a new appreciation of family structure and social living strategy and gender relations in the famil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n contrast to family hil in ritual and the exercise or enjoyment of the family property in legislation and custom as a “static” system.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0:15:4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8-D91123002-1.pdf: 1589135 bytes, checksum: f2708004cd10b271b2b4ec923958cf05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9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錄
誌謝…………………………………………………………………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從家庭的日常生活視角出發……………………………1 第二節 家政研究與男性觀點……………………………………9 第三節 史料的使用說明…………………………………………10 第四節 文獻回顧和評述…………………………………………14 第五節 論文架構…………………………………………………22 第二章 「家政」釋義……………………………………………25 第一節 與「家政」相關的幾個詞彙……………………………25 第二節 研究問題…………………………………………………43 第三節 家政的定義與施行範圍…………………………………61 第三章 「不問家」、「治生」與明清家政觀的發展……65 第一節 「不問家」與科舉競爭、商業發展……………………66 第二節 「不問家」的文化涵義-作家為「俗」………………83 第三節 從「治生」看明清士人治家與道德、文化身份感……91 第四節 「治生」與性別秩序……………………………………107 第四章 從《家政須知》探討明清士人的家政觀…………119 第一節 丁耀亢的家政實踐………………………………………121 第二節 《家政須知》的家政觀…………………………………131 第五章 「夫婦有別」-婚姻家庭的性別分工…………………149 第一節 家戶外/內與性別分工…………………………………154 第二節 婦女的職份與禮儀………………………………………164 第三節 「夫婦一體」-榮辱與共的夫妻關係…………………172 第六章 家戶內外婦女的家政實踐與權力建構…………………187 第一節 模範妻子…………………………………………………189 第二節 「婦才」的一種涵義…………………………………201 第三節 才能與權力……………………………………………217 第七章 結論:家庭內部的性別與權力關係……………………229 徵引和參考書目……………………………………………………236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明清家政觀的發展與性別實踐 | zh_TW |
dc.title | The Concept of Home Economics and Gender Practic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7-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博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黃進興,林麗月,劉靜貞,劉錚雲 | |
dc.subject.keyword | 家政,婦女,性別分工,不問家,治生,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home economics,women,sexual division of labor,bu wen jia,zhi shen, | en |
dc.relation.page | 248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9-06-11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歷史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歷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55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