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歷史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113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王遠義
dc.contributor.authorChong-Kai Hu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黃崇凱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4T17:19:27Z-
dc.date.available2008-08-05
dc.date.copyright2008-08-05
dc.date.issued2008
dc.date.submitted2008-07-24
dc.identifier.citation徵引書目
一、史料
1.報紙期刊
《民立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9。
《民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9。
《甲寅雜誌》。臺北:東方文化,1975。
《申報》。臺北:學生書局,1965。
《東方雜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國民日日報彙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83。
《國民報彙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83。
《現代評論》。長沙:岳麓書社,1999。
《新青年》。上海:上海書店,1988。
《獨立評論》。長沙:岳麓書社,1999。
《蘇報》。臺北:學生書局,1965。
《讀書雜誌》。臺北:成文,1985。
2.文獻彙編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中華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年)七至十二月份—》。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5。
《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9。
《政府公報(中華民國元年十一月份)》。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重印。
《革命文獻》。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58。
3.前人著述及文集
上海通社編,《上海研究資料》。臺北:中國出版社,1973。
上海通社徐蔚南等編,《上海研究資料續集》。臺北:中國出版社,1973。
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評傳》。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重印。
吳稚暉,《吳稚暉先生全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9。
呂思勉,《呂思勉論學叢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宋教仁著、陳旭麓主編,《宋教仁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李 敖,《李敖大全集》。臺北:成陽出版社,1999。
李大釗,《李大釗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李敖編,《胡適選集》。臺北:李敖出版社,2002。
周作人,《藝術與生活》。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憲文編,《中國不能以農立國論爭》。香港:中華書局,1941。
尚秉和,《辛壬春秋》。臺北:文星書店,1962重印。
胡 適,《胡適作品集》。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
胡適著、周質平主編,《胡適早年文存》。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
康有為著、蔣貴麟主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臺北:宏業書局,1976。
張玉法編,《晚清革命文學》。臺北:經世書局,1981。
張東蓀著、克柔編,《張東蓀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梁啟超,《飲冰室全集》。臺北:文光圖書公司,1959。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重印。
梁錫華選註,《胡適秘藏書信選》。臺北:風雲時代,1990。
陳獨秀著、秦維紅編,《陳獨秀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章士釗,《章士釗全集》。上海:文匯出版社,2000。
章太炎著,朱維錚、姜義華編,《章太炎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章太炎著,姜玢編,《革故鼎新的哲理——章太炎文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臺北:世界書局,1954。
馮自由,《革命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1969。
黃遠庸,《遠生遺著》。臺北:文星書店,1962重印。
楊杏佛,《楊杏佛文存》。上海:上海書店,1991重印。
楊明齋,《評中西文化觀》。上海:上海書店,1991重印。
鄒 魯,《鄒魯全集》。臺北:三民書局,1976。
魯 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蕭乾主編,《辛亥革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臺北:明倫出版社,1974重印。
錢基博著、傅道彬編,《錢基博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戴季陶著,桑兵、黃毅、唐文權合編,《戴季陶辛亥文集(一九○九—一九一三)》。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1。
羅榮渠主編,《從「西化」到現代化:五四以來有關中國的文化趨向和發展道路論爭文選》。合肥:黃山書社,2008。
嚴復著、王栻主編,《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4.回憶文獻、傳記及年譜
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回憶辛亥革命》。北京:文史資料,1981。
白吉庵,《章士釗傳》。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吳廷燮,《合肥執政年譜》。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重印。
吳宓著、吳學昭整理,《吳宓自編年譜》。北京:三聯書店,1995。
吳宓著、吳學昭整理,《吳宓日記》。北京:三聯書店,1998。
沈雲龍,〈段祺瑞的一生(三十)〉,《新中國評論》38卷3期。1970,臺北。
沈雲龍,〈段祺瑞的一生(三十一)〉,《新中國評論》38卷4期。1970,臺北。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孫寶瑄,《忘山廬日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袁景華,《章士釗先生年譜》。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高拜石,《新編古春風樓瑣記》。臺北:正中書局,2002。
張 繼,《張溥泉先生回憶錄•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85。
曹聚仁,《聽濤室人物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許指嚴,《新華秘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重印。
許廣平,《欣慰的紀念》。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1。
陳 原,《記胡愈之》。北京:三聯書店,1994。
陳書良,《寂寞秋桐:章士釗別傳》。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
章含之,《風雨情:憶父親、憶主席、憶冠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章含之,《跨過厚厚的大紅門》。上海:文匯出版社,2002。
湯志鈞編,《章太炎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
楊 絳,《將飲茶》。香港:三聯書店,1987。
董 橋,《記憶的腳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
鄒小站,《章士釗傳》。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1999。
劉禺生,《世載堂雜憶》。北京:中華書局,1997。
劉鳳橋,《章士釗師友翰墨》。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05。
劉鳳翰,《于右任年譜》。臺北:傳記文學,1967。
蔣夢麟,《西潮》。臺北:遠流出版社,1990。
戴 晴,《梁漱溟、章士釗與毛澤東》。香港:香港達藝出版社,1988。
謝櫻寧,《章太炎年譜摭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顧頡剛,《顧頡剛日記》。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
二、學術論著
1.學術論文
于 雁,〈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農立國派與以工立國派之爭〉,《德州學院學報》19卷3期。2003,德州。
尹 倩,〈試析20世紀30年代的「以農立國」論〉,《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卷3期。2004,南昌。
王汎森,〈「主義」與「學問」:一九二○年代中國思想界的分裂〉,收於劉翠溶主編,《四分溪論學集》,上冊。臺北:允晨文化,2006。
王遠義,〈李大釗到馬克思主義之路〉,《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3卷4期。2001,臺北。
王遠義,〈對中國現代性的一種觀察〉,《臺大歷史學報》28期。2001,臺北。
王遠義,〈儒學與馬克思主義:析論梁漱溟的歷史觀〉,《臺大文史哲學報》56期。2002,臺北。
王遠義,〈獨立蒼茫——辛亥革命前章太炎的激進思想及其烏托邦與反烏托邦性質〉,收入賀照田主編,《在歷史的纏繞中解讀知識與思想》。長春:吉林人民,2003。
王遠義,〈現代中國思想變遷中的歷史主義〉,《中國文學歷史與思想中的觀念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2005。
朱茂欣,〈建構民國——從政黨立國到農村立國:章士釗政論研究(1912-192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李仁淵,〈新式出版業與知識份子:以包天笑的早期生涯為例〉,《思與言》43卷3期。2005,臺北。
沈松僑,〈五四時期章士釗的保守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5期,下冊。1986,臺北。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清遺民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的轉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林啟彥,〈嚴復與章士釗——有關盧梭「民約論」的一次思想論爭〉,《漢學研究》20卷2期。2002,臺北。
邱金輝、聶志紅,〈中國工業化問題系統研究序幕的開啟——「以農立國」與「以工立國」爭論〉,《科學•經濟•社會》24卷3期。2006,蘭州。
苗欣宇,〈民國年間關於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幾次論戰〉,《學術月刊》8期。1996,上海。
唐振常,〈蘇報案中一公案——吳稚暉獻策辨〉,《上海圖書館建館三十週年紀念論文集》。上海:上海圖書館,1984。
浮新才,〈章士釗《甲寅》(月刊)時期政論研究——以調和論為中心〉,《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4卷3期。1999,北京。
莊 森,〈《青年雜誌》相承《甲寅》論〉,《學術研究》5期。2005,廣州。
莊俊舉,〈「以農立國」還是「以工立國」——對1920-1940年代關於農村建設爭論的評析〉,《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期。2007,北京。
許昌和,〈章士釗「農本」思想蠡測〉,《浙江萬里學院學報》18卷1期。2005,杭州。
郭華清,〈評章士釗的以農立國論的經濟主張〉,《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期。2004,廣州。
閔銳武,〈《甲寅雜誌》與《青年雜誌》的淵源關係〉,《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卷3期。2001,石家莊。
楊 琥,〈《新青年》與《甲寅》月刊之歷史淵源——《新青年》創刊史研究之一〉,《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卷6期。2002,北京。
楊貞德,〈進化與自由——胡適自由主義中的歷史觀及其意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4期。1999,臺北。
楊貞德,〈到共產主義之路——陳獨秀愛國主義中的歷史和個人〉,《中國文哲研究集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6期。2000,臺北。
詹景雯,〈章士釗政治思想中的「民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趙利棟,〈一九○五年前後的科舉廢止、學堂與士紳階層〉,《二十一世紀》89期。2005,香港。
潘志群,〈清初的統治正當性問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鄭大華,〈20世紀30年代思想界關於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爭論〉,《求索》3期。2007,長沙。
鍾祥財,〈對20世紀上半期「以農立國」思想的再審視〉,《中國農史》23卷1期。2004,南京。
2.專書及論文集
丁仕原,《章士釗與近代名人》。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毛 丹,《秩序與意義》。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
王日根,《中國科舉考試與社會影響》。長沙:岳麓書社,2007。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1868~1919)及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臺北:時報出版社,1985。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文化,1987。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
王汎森等,《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
左玉河,《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學術分科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之創建》。上海:上海書店,2004。
朱浤源,《同盟會的革命理論:《民報》個案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三民書局,1992。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出版社,2007。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
李時岳,《辛亥革命時期兩湖地區的革命運動》。北京:三聯書店,1957。
沈松僑,《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4。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
唐德剛,《袁氏當國》。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
桑 兵,《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高力克,《求索現代性》。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
張玉法,《清季的革命團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
張玉法,《辛亥革命論》。臺北:三民書局,1993。
張玉法,《民國初年的政黨》。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再版。
張朋園,《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
張朋園,《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來歷屆議會選舉述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
張 灝,《時代的探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
郭華清,《寬容與妥協:章士釗的調和論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1922-192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1999。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
陳弱水、王汎森合編,《思想與學術》。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陳漱渝,《魯迅與女師大學生運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曾虛白主編,《中國新聞史》。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1966。
湯志鈞,《改良與革命的中國情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程全生,《憲法與政府論》。臺北:根植雜誌社,1995。
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鄒小站,《章士釗社會政治思想研究(1903-1927)》。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潘光哲,《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臺北:三民書局,2006。
蔡國裕,《一九二○年代初期社會主義論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鄭學稼,《社會史論戰簡史》。臺北:黎明文化,1978。
羅志田,《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羅志田,《國家與學術:清季民初關於「國學」的思想論爭》。北京:三聯書店,2003。
羅志田,《裂變中的傳承:20世紀前期的中國文化與學術》。北京:中華書局,2003。
3.譯著
Steven D. Levitt & Stephen J. Dubner著、李明譯,《蘋果橘子經濟學》。臺北:大塊文化,2006。
厄文•史特勞斯(Erwin S. Strauss)著、謝佩妏譯,《微國家:獨立建國的簡易操作手冊》。臺北:行人出版社,2008。
卡爾•貝克(Carl Becker)著、何兆武譯,《啟蒙時代哲學家的天城》。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史景遷(Jonathan Spence)著、溫洽溢譯,《天安門》。臺北:時報出版社,2007。
史諾(C. P. Snow)著、林志成及劉藍玉合譯,《兩種文化》。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
弗洛里安•茲納涅茨基(Florian Znaniecki)著、郟斌祥譯,《知識人的社會角色》。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江政寬譯,《歷史學與社會理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著、王寧等譯,《後革命氛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著、孫宜學譯,《中國革命中的無政府主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若丁•薩達(Ziauddin Sardar)著、許全義譯,《孔恩與科學戰爭》。臺北:果實出版社,2002。
雷蒙•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北京:三聯書店,2005。
羅素•雅各比(Russell Jacoby)著、姚建彬等譯,《不完美的圖像》。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4.外文著作
Berlin, Isaiah, edited by Henry Hardy, The Crooked Timber of Humanity. New York: Knopf: Distributed by Random House, 1991.
Dirlik, Arif, Revolution and History: The Origins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1919-193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Furth, Charlotte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ese Conservatism,” in Charlotte Furth edited. The Limits of Change: Essays on Conservative Alternatives in Republican China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Jacoby, Russell, Picture Imperfect: Utopian Thought for an Anti-Utopian Ag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Jenco, Leigh K., “Theorists and Actors: Zhang Shizhao on “Self-Awareness” as Political Action”, in Political Theory, 36:2, 2008.
Kwok, D. W. Y., Scientism in Chinese Thought, 1900-1950.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5.
Lin, Yu-Sheng,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9.
Linton, Ralph,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Personalit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68.
Mannheim, Karl, Ideology and Utopia.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36.
Wang, Fan-sen, Fu Ssi-nien :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鐙屋一,《章士釗と近代中國政治史研究》。東京都:芙蓉書房,2002。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1138-
dc.description.abstract晚清民初時期是中國近代史的關鍵轉型期。在這個轉型過程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新式知識人試圖重新定位他們自身的社會位置和角色,其間更反映了他們對中國現代性的種種見解和想像。總結這些知識人們共同感知到的時代大問題是:「落後的中國如何轉而趕上甚至超越現代西方?」;而這個問題具體呈現在知識人身上即是他們如何對這個問題做出思考和行動的過程。本文集中討論的章士釗正是在此一理解脈絡下進行探究,並嘗試透過他的例子來說明晚清民初的中國知識人社會角色的轉變。章士釗在青年時期離開家鄉湖南,成為上海新式傳播媒體的參與者之一。1903年發生的「蘇報案」則是影響他一生的關鍵轉折。直到1920年代,章士釗多半以媒體知識人的社會角色發言論政,並憑著廣闊的人際網絡進而躍入政壇問政。在1910-1920年代許多事件和論戰,皆可或多或少地看見他的穿梭身影。尤其當章士釗在1920年代初期提出「以農立國」論後,引起不少討論和詰問,而這個問題也是往後數十年時時被知識人提起的重要論題。然而章士釗卻在1920年代後期慢慢地淡出全國範圍的言論影響力。其中顯現的不僅是他個人的困境,也可能是近代中國知識人的共同困境。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Among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a core inquiry is the uniqueness of the Chinese modernity. The period from the late imperial to the early Republican China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intellectual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China. In this transformative process, the new intellectuals initiated a lot of thoughts on the Chinese modernity. Zhang Shi-zhao, in this historical context, could be an appropriate example to understand how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comprehended and interpreted the modernity of China. By applying the concept of “social rol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represent the images of Zhang and his contemporaries in 1903-1927. The key idea of Zhang’s thought——“cultivating modern China on the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e”(yi nong li guo,以農立國)——sparked a controversy that should modern China be built on the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e or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the issue actually reflects the China’s unique idea on “the advantage of the backwardness”. This idea reveals the faith that the backwardness of China would be transferred into a source of energy for modern China to chase even to transcend the modern West. In addition, we can grasp the intellectuals’ condition in modern China through examining Zhang’s dilemma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Furthermore, this dilemma encountered by him was also shared by all other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his time.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4T17:19:2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7-R93123004-1.pdf: 3862666 bytes, checksum: 648fd28fa4557d73795dde5a7bcdffb0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8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次
緒論………………………………………………………1
第一章:革命前夕………………………………………25
一、《蘇報》緣起及「蘇報案」始末…………………26
二、作為一面鏡子的章太炎……………………………35
三、「驅胡紛在口」——《孫逸仙》、《沈藎》、《癸卯大獄記》……………………………………………………………39
四、與革命漸行漸遠……………………………………43
第二章:甲寅——章士釗的十五分鐘…………………49
一、革命尚未成功………………………………………51
二、張振武之死…………………………………………55
三、毀黨造黨說…………………………………………65
四、章士釗的十五分鐘…………………………………68
第三章:到農國之路……………………………………83
一、另一個章士釗?……………………………………86
二、調和論及其批評者…………………………………89
三、到農國之路的思想轉轍器…………………………103
四、業治與農國…………………………………………106
第四章:夢想的中國……………………………………121
一、244 個夢的先驅:章士釗的夢及其限制…………124
二、以農立國論的贊成與反對…………………………127
三、章太炎之鏡…………………………………………135
四、知識人的烏托邦想像………………………………138
結論………………………………………………………151
徵引書目…………………………………………………159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晚清民初知識人社會角色的轉變——以1903-1927年的章士釗為例zh_TW
dc.titleZhang Shi-zha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al Role of the Intellectuals in Modern China, 1903-1927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6-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楊貞德,羅久蓉
dc.subject.keyword晚清,民國,知識人,知識分子,社會角色,現代性,章士釗,zh_TW
dc.subject.keywordlate imperial China,Republican China,intellectuals,social role,modernity,Zhang Shi-zhao,en
dc.relation.page168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8-07-2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歷史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歷史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7-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3.77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