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100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劉少雄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n-Jun She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佘筠珺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4T17:11:30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9-07-30 | |
dc.date.copyright | 2008-07-30 | |
dc.date.issued | 2008 | |
dc.date.submitted | 2008-07-25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書目及論文
◎ 參考書目主要以論文中曾引用、參考者為主,依姓氏筆畫為次。 ◎ 分「專書」、「論文」二門,各自又有細部分類,「專書」分類依次為:(一)清真詞集及相關專著;(二)詞選集、詞話;(三)詞學專著;(四)辭賦學之相關專著;(五)文學理論及其他;(六)古籍書目。「論文」分類為:(一)學位論文;(二)期刊論文。 專書 (一) 清真詞集及相關專著 王支洪:《清真詞研究》,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 王強編著:《周邦彥詞新譯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6年。 白敦仁主編:《周邦彥詞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 吳則虞校點:《清真集》,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沈松勤、黃之棟:《詞家之冠—周邦彥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俞平伯:《清真詞釋》,《俞平伯論古詩詞》,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洪惟助:《清真詞訂校註評》,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 韋金滿:《周邦彥詞研究》,九龍:學津書店,1980年。 孫虹、任翌:《周邦彥詞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孫虹校注:《清真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陳元龍:《片玉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 黃雅莉:《宋詞雅化的發展與嬗變—以柳、周、姜、吳為探究中心》,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楊易霖:《周詞定律》,台北:開明書店,1931年。 楊鐵夫箋釋:《清真詞選箋釋》,香港:龍門書店,1974年。 葉詠琍:《清真詞韻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 劉揚忠:《周邦彥詞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劉揚忠:《周邦彥傳論》,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劉斯奮:《周邦彥詞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蔣哲倫、劉坎龍:《周邦彥詞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蔣哲倫校編:《周邦彥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錢鴻瑛:《周邦彥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 錢鴻瑛:《柳周詞傳》,《中國歷代名家流派詞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羅忼烈:《周邦彥清真集箋》,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5年。 羅忼烈:《周邦彥詩文輯存》,香港:一山書屋有限公司,1980年。 (二)詞選集、詞話 [宋]黃昇選編、蔣哲倫導讀、雲山輯評:《花庵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上彊村民重編、唐圭璋箋注:《宋詞三百首箋注》,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沈祖棻:《宋詞賞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俞平伯:《唐宋詞選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張夢機、張子良編著:《唐宋詞選注》,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 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鄭騫:《詞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2001年。 龍沐勛編選:《唐宋名家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況周頤:《蕙風詞話》、王國維《人間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況周頤、俞潤生箋註:《蕙風詞話》,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劉熙載:《藝概》,台北:廣文書局,1964年。 (二) 詞學專著 王小盾、楊棟編:《詞曲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王兆鵬:《唐宋詞史的還原與建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皮述平:《晚清詞學的思想與方法》,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日]宇野直人著,張海鷗、羊昭紅譯:《柳永論稿—詞的源流與創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朱崇才:《詞話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朱惠國、劉明玉:《明清詞研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艾治平:《清詞論說》,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余傳棚:《唐宋詞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 吳小英:《唐宋詞抒情美探幽》,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吳世昌:《詞林新話》,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吳宏一:《清代詞學四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若鶯:《花落蓮成—詞學瑣論》,高雄:復興圖書出版社,1992年。 [日]村上哲見著,楊鐵嬰譯:《唐五代北宋詞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沈松勤:《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卓清芬:《清末四大家詞學及詞作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93年。 林枚儀:《詞學考詮》,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美]林順夫著,張宏生譯:《中國抒情傳統的轉變—江夔與南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日]青山宏著,程郁綴譯:《唐宋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俞平伯:《俞平伯論古詩詞》,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施議對:《施議對詞學論集 第一卷 宋詞正體》,澳門:澳門大學出版中心,1996年。 施議對:《詞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89年。 胡雲翼:《宋詞研究》,台南:大行出版社,1990年。 唐文德:《詩詞中的美學與意境》,台中:大學圖書供應社,1994年。 唐圭璋:《詞學論叢》,台北:鼎文書局,2001年。 夏承燾:《唐宋詞論叢》,九龍:中華書局,1985年。 夏承燾:《唐宋詞欣賞》,台北:文津出版社,1983年。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孫維城:《宋韻—宋詞人文精神與審美型態探論》,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 高峰:《唐五代詞研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張再林:《唐宋士風與詞風研究—以白居易、蘇軾為中心》,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張宏生:《清代詞學的建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張宗橚編、楊寶霖補正:《詞林紀事補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郭鋒:《南宋江湖詞派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陳水雲:《清代前中期詞學思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 曾大興:《柳永和他的詞》,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年。 黃杰:《宋詞與民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楊海明:《唐宋詞史》,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6年。 楊海明:《唐宋詞風格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 楊海明:《唐宋詞縱橫談》,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 楊慶存:《宋代文學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葉嘉瑩、繆鉞合著:《靈谿詞說》,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葉嘉瑩:《南宋名家詞講錄》,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葉嘉瑩:《迦陵談詩二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年。 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葉嘉瑩:《唐宋名家詞賞析:柳永周邦彥》,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葉嘉瑩:《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路成文:《宋代詠物詞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趙仁珪:《論宋六家詞》,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趙為民、程郁綴:《詞學論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 趙曉嵐:《姜夔與南宋文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劉乃昌:《兩宋文化與詩詞發展論略》,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 劉少雄:《東坡以詩為詞論題新詮—會通與適變》,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劉少雄:《詞學講義—讀寫之間》,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劉永濟:《詞論》,台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 劉若愚:《北宋六大詞家》,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劉崇德、龍建國:《姜夔與宋代詞樂》,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 劉揚忠:《辛棄疾詞心探微》,濟南:齊魯書社,1990年。 劉靖淵、崔海正:《北宋詞研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劉靜、劉磊:《金元詞研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蔣哲倫、傅蓉蓉著:《中國詩學史》〈詞學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蔣哲倫:《詞別是一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 蔡鎮楚、龍宿莽:《唐宋詩詞文化解讀》,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鄭騫:《景午叢編》,台北:中華書局,1972年。 鄧紅梅、侯方元:《南宋詞研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鄧喬彬:《唐宋詞美學》,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鄧喬彬:《詞學廿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龍榆生:《詞曲概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 繆鉞:《詩詞散論》,台北:開明書店,1982年。 謝桃坊:《詞學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韓經太:《詩詞美論與詩詞美境》,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年。 嚴迪昌:《清詞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顧之京、姚守梅、耿小博:《柳永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5年。 (四)辭賦學之相關專著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業公司,1990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李翠瑛:《六朝賦論之創作理論與審美理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 修海林、孫克強:《宋元音樂文學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曹虹:《中國辭賦源流縱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曹淑娟:《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曹道衡:《漢魏六朝辭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許結:《賦體文學的文化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郭維森、許結:《中國辭賦發展史》,蘇州: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去病:《詞賦學綱要》,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陶秋英:《漢賦之史的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年。 程章燦:《賦學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蘇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蘇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黃水雲:《六朝駢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唐宋賦學新探》,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詹杭倫:《唐宋賦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日]鈴木虎雄、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台北:正中書局,1976年。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以題材及主題為範圍》,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簡宗梧:《漢賦史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台北:台灣書店,1995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龔克昌:《漢賦研究》,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4年。 (五)文學理論及其他 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卡西勒著、關子尹譯:《人文科學的邏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 朱光潛:《詩論》,台北:正中書局,1966年。 林庚:《中國文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美]宇文所安著、程章燦譯:《迷樓—詩與欲望的迷宮》,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美]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韋勒克等著,王夢鷗等注:《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 高陽:《高陽說詩》,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張伯偉:《鍾嶸詩品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曹淑娟:《詩歌》,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曹逢甫:《從語言學看文學—唐宋近體詩三論》,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1994年。 陳昌明:《沉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台北:里仁出版社,2006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年。 黃光男:《宋代花鳥畫風格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年。 廖蔚卿:《六朝文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劉揚忠:《中國古代文學通論—宋代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蔡英俊主編:《意象的流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韓經太:《宋代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六)古籍書目 《詩經》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 十三經注疏本,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周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十三經注疏本,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93年。 脫脫等撰:《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昌彼得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74年。 李善注:《昭明文選》清潯陽萬氏重刻宋胡刻本,台北:正中書局,1985年。 周振甫譯註:《文心雕龍》,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台北:正中書局,1954年。 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陳延傑:《詩品注》,台北:開明書店,1995年。 張少康:《文賦集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李調元:《賦話》,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 孫梅:《四六叢話》,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浦銑著、何新文、路成文校證:《歷代賦話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論文 (一) 學位論文 李文鈺:《宋詞中的神話特質與運用》,台灣大學2004年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玟玲:《東坡黃州詞研究》,台灣大學1986年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崔瑞郁:《柳永與周邦彥》,台灣大學1974年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秀容:《周姜詞比較研究》,東海大學1985年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淑娟:《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台灣師範大學1982年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雅莉:《宋詞雅化的發展與嬗變-以柳、周、姜、吳為探究中心》,台灣師範大學2001年博士論文。 楊晉綺:《清真集文體風格暨詞彙風格之研究》,政治大學1997年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少雄:《宋代詞選集研究》,台灣大學1986年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少雄:《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之探討》,台灣大學1994年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蕭麗華:《元詩之社會性與藝術性研究》,台灣大學1992年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簡宗梧:《司馬相如揚雄及其賦之研究》,台灣政治大學1976年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二) 期刊論文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國立濟南國際大學中文研究所、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主辦,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輯,1996年。 方智範:〈論宋詠物詞的審美層次〉,《詞學》第六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頁176-192。 吳惠娟:〈試論北宋詞發展的重要途徑—賦化〉,《中國韻文學刊》第2期,2000年。 李揚:〈清真詞集大成說初探〉,《遼寧大學學報》第六期,總142期,,1996年頁91-93。 李嘉瑜:〈論「以賦為詞」的形成—以柳永、周邦彥詞為例〉,《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十九卷,第一期,1999年12月,頁133-148。 沈家莊:〈清真詞藝術論〉、〈清真詞風格論〉,《詞學論稿》,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沈家莊:〈論清真詞沉鬱詞風的形成與演變〉,《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一期,1986年,頁59-65。 岳珍:〈論周邦彥詞的創作傾向〉,《中國文學研究》第四期,1990年,頁30-35、54。 岳珍:〈論周邦彥詞的創作道路〉,《濟南學報》,社科版(廣州),1991年4月,頁86-92。 林玫儀:〈論清真詞中之寄託〉,《宋代文學與思想》,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頁327-361。 施議對:〈詞體結構說簡論〉,《施議對詞學論集:第一卷 宋詞正體》,澳門:澳門大學出版中心,1996年,頁67-97。 施議對:〈論屯田家法〉,《第一屆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11月,頁183-201。 唐圭璋、潘君昭:〈有關周邦彥詞的幾個問題〉,《詞學》第八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9。 孫虹:〈柳永的「賦筆為詞」與宋初的文學精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2期,2002年6月。 孫維城:〈論宋玉《高唐》、《神女》賦對柳永登臨詞及宋詞的影響〉,《文學遺產》第五期,1996年,頁62-69。 袁行霈:〈以賦為詞〉,《中國詩歌藝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張珠龍:〈清真詞風格淺論〉,《晉陽學刊》(太原),1993年2月,頁80-84。 張進、張惠民:〈論清真詞的「渾厚」之美〉,《汕頭大學學報》第一期,1992年,頁9-16。 陳水生:〈柳永、周邦彥慢詞之比較〉,《廣東師院學報》1990年3月,頁40-44。 陳磊:〈從清真與白石詞看宋代詠物詞的嬗變〉,《復旦學報》第六期,1998年,頁83-90。 陳磊:〈從畫中的南北宗看詞中的清真與白石〉,《文學遺產》第二期,1996年,頁75-84。 陳磊:〈清真與白石詞的比較〉,《古典文學知識》第二期,1995年,頁113-115。 陶然:〈簡論周邦彥詞的章法〉,《杭州大學學報》第24卷,第2期,1994年6月。 曾大興:〈柳永以賦為詞論〉,《江漢論壇》第六期,1990年,頁56-61。 曾大興:〈柳永詞的市民文學特徵〉,《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武漢),1988年1月,頁127-132。 程杰:〈試論清真詞的渾厚意境〉,《南京大學學報》1984年,第二期,頁36-39。 黃炳輝、劉奇彬:〈論周邦彥對柳永詞的繼承和發展〉,《河北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頁85-96。 萬雲駿:〈清真詞的比興與寄託〉,《詞學》第二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萬雲駿:〈清真詞的藝術特徵〉,《詞學》第一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頁50-64。 萬雲駿:〈清真詞的藝術特徵〉,《詞學》第一輯。 葉嘉瑩:〈論周邦彥之政治託寓—兼說《渡江雲》(晴嵐低楚甸)〉,《河北大學學報》,1987年3月,頁181-184。 廖國棟:〈試論辛棄疾「以賦為詞」的藝術表現技巧—從賦體的精神內涵、語言特徵及其藝術表現技巧切入〉,《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二期,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9月。 趙仁珪:〈宋詞結構的發展〉,《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3月,頁75-83。 劉乃昌:〈論賦對宋詞的影響〉,《情緣理趣展妙姿—兩宋文學探勝》,濟南:山東 教育出版社,2003年。 劉少雄:〈明清詞學中東坡詞情的論證與體悟〉,《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4年,頁139-184。 劉少雄:〈重探清空筆調下的白石詞情〉,《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2期,2006年,頁159-192。 劉少雄:〈論柳永的豔詞〉,《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九期,1996年9月,頁163-192。 劉少雄:〈情理跌宕之間——歐陽脩詞的文體特質〉,《紀念歐陽脩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大中文主辦,2007年9月28、29。劉揚忠:〈清真詞的藝術成就及其特徵〉,《文學遺產》第三期,1982年,頁89-99。 潘裕民:〈周邦彥詞的美學特徵〉,《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第二期,1993年,頁20-27。 蔣哲倫:〈王國維論清真詞〉,《詞學研討會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頁368-384。 蔣哲倫:〈清真、淮海詞風之異同〉,《詞學》第七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2月,頁26-37。 蔣哲倫:〈談詞中領字〉,《第一屆詞學研討會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1994年11月,頁67-78。 蔣哲倫:〈論周邦彥—《周邦彥選集》前言〉,《宋代文學研究》第三輯,頁455-479。 蔣哲倫:〈論周邦彥在詞史上的地位〉,《古典文學知識》第一期,1998年,頁57-61。 龍沐勛:〈清真詞敘論〉,《詞學季刊》二卷,四號,頁1-18。 韓經太:〈宋詞:意境創造的兩種範式〉,《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二期,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 1996年9月,頁389-410。 韓經太:〈清真、白石詞的異同與兩宋詞風的遞變〉,《文學遺產》第三期,1986年,頁93-101。 韓經太:〈清真風骨當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四期,1984年,頁105-110。 韓經太:〈極頓挫之致,窮勾勒之妙—論清真詞的章法結構〉,《學術月刊》第九期,1984年,頁25-31。 羅忼烈:〈周邦彥三題〉,《文學評論》1993年1月,頁185-195。 羅忼烈:〈清真詞與少陵詩〉,《詞學》第四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20。 羅忼烈:〈陳洵《海綃說詞》說周清真詞校錄〉,頁111-141。 羅忼烈:《詞曲論稿》,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顧偉列:〈論清真詞的抒情結構〉,《文學遺產》第一期,1987年,頁81-89。 龔鵬程:〈擁護新法的北宋詞人周邦彥?〉,《國文天地》,第四卷,第三期。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100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清真「以賦為詞」探論》旨在透過「以賦為詞」的議題,來審視《清真詞》在藝術技巧上的繼承與開創,以及清真詞情獨蘊的特質,深入分析「清真詞法」的語言規律、策略與作用。
本文採取「以賦為詞」作為切入點,在了解「以賦為詞」對《清真詞》的影響之前,首先要釐清兩點。其一是「以賦為詞」所指涉的內涵為何;其二則是宋詞「賦化」的進程概況。經由探討「以賦為詞」之「賦」所具備的各種內涵,並考諸詞體「賦化」的進程,發現慢詞的章法句式受「以賦為詞」的影響深遠。 從柳永以降諸家,慢詞的形式結構、章法鋪陳、鎔裁成句、追琢語言等各方面的發展都與「賦化」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成就了新的詞法通則,樹立了新的審美規範,然而都只呈現了「賦化」的某些特質而已。到周邦彥時,匯集前人之大成,章法極勾勒頓挫之妙,法度綿密而姿態橫生,在吸收了前人「以賦為詞」的藝術特性後,又重新賦予「以賦為詞」更純熟的創作表現,同時更為全面的發展「以賦為詞」各方面的技巧特質。 「清真詞法」即是在這些賦化的基礎上,於追摹前人的成就之餘,樹立新的詞法典範,賦予「以賦為詞」新的意義與視野。無論就藝術技巧的層面,或者詞情的特質而言,清真詞之「藝術技巧」與「詞情特質」的呈現都與「以賦為詞」彼此交互作用著,這兩個層面將是本文所著力探討的重心,期望在歸納《清真詞》文學語言的表現方式之餘,盡可能地闡釋語言策略下的表現效果,並分析「以賦為詞」與「清真詞法」之間緊密的相關性,看出《清真詞》如何渾然化用「賦」的特質同時保有詞體本身的美感特質以及語言節奏。 研究發現,「以賦為詞」是《清真詞》的主要創作特色,「賦」與「詞」是兩個易於相即相融的文體,可以使語言結構變化無窮,增添感官經驗的美感。種種表現適足以說明何以《清真詞》自宋朝以來即被許為「婉約詞宗」,實因《清真詞》一方面融通前人詞法而「集大成」,一方面成就「清真詞法」而成為南宋詞壇創作的圭臬,影響遠及清代。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thesis will use the idea of “writing ci (詞) as rhapsodies (賦)” to discuss the artistic influences on and innovations of the Zhenqing ci (清真詞) as well as the distinct features of this work in order to look at the linguistic patterns and strategies Zhou Bangyan (周邦彥) uses in his ci.
Before discussing the influence of this idea on Zhou’s ci, it will be necessary to discuss what is meant by “writing ci as rhapsodies”, and the general trend towards the “rhapsodification” of the ci genre throughout the Song dynasty. We will see that Zhou’s style of ci builds on the trend towards rhapsodification already begun by authors such as Liu Yong (柳永). While Zhou certainly emulates these earlier writers, he also develops his own distinct style of ci, thus giving the notion of “writing ci as rhapsodies” new meaning and a broader perspective. In Zhou’s ci, both artistic technique and aesthetic feel are articulated through this method of “writing ci as rhapsodies”. Having dealt with the historical context, we will move on to focus on these two aspects, technique and feel, of Zhou’s works. We will show that the creative impulse for the rhapsodification of ci in Zhenqing ci stems from the ease with which the genres of rhapsody and ci meld into one another. This allows Zhou to emplo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hapsody while preserving the aesthetic qualities and linguistic rhythms of the ci. All of this goes to show why the Zhenqing ci has been known as the “father of the wanyue ci” (婉約詞宗) since the Song dynasty. Namely, the work incorporates the strengths of previous writers in the genre to complete the a style that dominated the community of ci writers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continued to have influence into the Qing dynasty.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4T17:11:3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7-R93121013-1.pdf: 1264190 bytes, checksum: f87465cf013a4dae74c7fa8ac3d2284e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8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以賦為詞」的研究範圍……………………………………………1 一、「以賦為詞」的涵意………………………………………………..1 二、「以賦為詞」的研究範圍…………………………………………..2 第二節 清真「以賦為詞」的研究方法………………………………………3 一、研究的基礎………………………………………………………....4 二、研究的方向…………………………………………………………5 第貳章 論「以賦為詞」……………………………………………………………15 第一節 「賦」義發微………………………………………………………..15 一、賦比興之「賦」…………………………………………………..16 二、賦體之「賦」……………………………………………………..19 第二節 「以賦為詞」的義界與研究概況…………………………………..28 一、「以賦為詞」的義界………………………………………………28 二、「以賦為詞」的研究概況…………………………………………32 第三節 宋詞「賦化」的進程…………………………………………………..39 一、詞體的形式特徵…………………………………………………..39 二、宋詞「賦化」的進程……………………………………………..44 第參章 清真「以賦為詞」下的藝術技巧與特質………………………………..63 第一節 「以賦為詞」與「清真詞法」的關係……………………………..64 第二節 清真「以賦為詞」下的藝術技巧與特質…………………………66 一、篇章結構…………………………………………………………..67 二、下字運意皆有法度………………………………………………..89 第三節 清真詞中的賦家姿態……………………………………………..114 一、賦家之心:體物而瀏亮…………………………………………114 二、賦篇之跡:蓄意以成文…………………………………………118 三、小結………………………………………………………………123 第肆章 清真「以賦為詞」下的詞情特質………………………………………125 第一節 清真的情感樣貌與「以賦為詞」之關係………………………..126 第二節 清真詞情的表現…………………………………………………..128 一、以景言情………………………………………………………….129 二、以敘事情節言情………………………………………………….138 三、以時空的發展變化言情………………………………………….144 四、以模寫物態言情………………………………………………….153 第三節 清真「以賦為詞」下的詞情特質與表現效果…………………..160 一、清真「以賦為詞」下的詞情效果……………………………….160 二、影響清真詞情特質的原因……………………………………….164 三、小結……………………………………………………………….168 第伍章 結論………………………………………………………………………171 參考書目及論文……………………………………………………………………177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清真「以賦為詞」探論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f Qing Zhen’s
Technique of Writing Ci as Rhapsodie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6-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王偉勇,李文鈺 | |
dc.subject.keyword | 宋詞,周邦彥,清真詞法,以賦為詞,賦化,鋪陳,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Song ci,Zhou Bangyan,Qingzheng ci,“writing ci as rhapsodies”,rhapsodification, | en |
dc.relation.page | 187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8-07-28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7-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23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