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072
Full metadata record
???org.dspace.app.webui.jsptag.ItemTag.dcfield??? | Value | Language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張蓓蓓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oon-Onn Lee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李俊安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13T09:20:29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6-11-15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13T09:20:29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6-08-25 | |
dc.date.issued | 2016 | |
dc.date.submitted | 2016-08-21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文獻
壹、傳統古籍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浦衛忠等整理,楊向奎審定:《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12月,《十三經註疏》本)。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浦衛忠整理,楊向奎審定:《春秋公羊傳註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十三經註疏》本)。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廖名春、陳明整理,呂紹綱審定:《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十三經註疏》本)。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9月)。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 漢·許慎撰:《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龔抗雲整理,王文錦審定:《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12月,《十三經註疏》本)。 漢·趙岐注,宋·孙奭疏,廖名春、劉佑平整理,錢遜審定:《孟子註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12月,《十三經註疏》本)。 魏·曹植著,清·丁晏纂:《曹集詮評》(台北:廣文書局,1962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朱漢民整理,張豈之審定:《論語註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12月,《十三經註疏》本)。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盧光明、李申整理,呂紹綱審定:《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12月,《十三經註疏》本)。 晉·陳壽著,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7月)。 晉·常璩著,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 晉·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後漢紀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晉·范甯集解:《春秋穀梁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南昌府學刊本)。 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明漢魏叢書本)。 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南朝梁·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 南朝梁·鍾嶸著,曹旭箋注:《詩品箋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6月)。 隋·王通著,宋·阮逸注:《中說》(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4月)。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 唐·令狐德棻等:《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11月)。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通釋,王煦華整理:《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唐·杜佑撰,王文錦、王永興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2月)。 宋·蘇洵著,曾棗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3月)。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6月)。 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3月)。 宋·洪适:《隸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四部叢刊廣編)。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3月)。 宋·黃震著,張偉、何忠禮主編:《黃氏日抄》,《黃震全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9月)。 宋·王應麟著,清·翁元圻等注,欒保羣、田松青、呂宗力校點:《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明·凌稚隆輯校,明·李光縉增補,有井範平補標:《補標史記評林》(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3月)。 明·張自烈:《正字通》(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畏堂刻本)。 清•李漁著,李繼芬整理:《廣史記訂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清·王夫之著,舒士彥點校:《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7月)。 清·朱彝尊著,王利民校點:《曝書亭集》,《曝書亭全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12月)。 清·何焯著,崔高維點校:《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6月)。 清·王懋竑:《白田雜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四庫全書珍本二集)。 清·李清植:《三國志考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惠棟:《後漢書補注》(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嘉慶九年馮集梧刻本)。 清·姚範:《援鶉堂筆記》(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清代學術筆記叢刊》本)。 清·牛運震著,崔凡芝校釋:《空山堂史記評註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8月)。 清·趙一清:《三國志注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續修四庫全書本)。 清·王鳴盛著,黃曙輝點校:《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校補》(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月)。 清·趙翼,欒保群、呂宗力校點:《陔餘叢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 清·錢大昕著,方詩銘、周殿傑校點:《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 清·鄒方鍔:《大雅堂初稿》(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四庫未收書輯刊》本)。 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10月,武英殿本)。 清·錢大昭:《三國志辨疑》,收入張舜徽主編:《二十五史三編》(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12月)。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冊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缩本,第386冊)。 清·孔廣森:《春秋公羊經傳通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 清·惲敬:《大雲山房文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縮印同治年刊本,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清·梁章鉅:《三國志旁證》,收入張舜徽主編:《二十五史三編》(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12月)。 清·張宗泰,天津嚴修、長州章鈺校正:《魯巖所學集》,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十七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 清·康發祥:《三國志補義》,收入徐蜀編:《魏晉南北朝正史訂補文獻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清·周壽昌:《三國志注證遺》,收入張舜徽主編:《二十五史三編》(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12月)。 清·李慈銘:《三國志札記》,收入張舜徽主編:《二十五史三編》(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12月)。 貳、近人論著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 呂世浩:《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12月)。 朱東潤:《史記考索》(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57)。 李紀祥:《時間·歷時·敘事》(新北:華藝學術出版社,2013年5月)。 李純蛟:《三國志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李景星:《四史評議》(湖南:岳麓書社,1986年11月)。 汪榮祖:《史傳通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10月)。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第2冊(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1月)。 周一良:《三國志札記》,《魏晉南北朝史札記》(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金毓黻:《中國史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 胡寶國:《漢唐間史學的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10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4月)。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倉修良、魏得良:《中國古代史學史簡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 梁啓超:《中國歷史研究法(正補編.新史學合刊)》(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10月)。 張大可:《三國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5月)。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臺北:書林出版,1998年4月)。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史筆》(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3月)。 張越主編:《《後漢書》、《三國志》研究》(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1 月)。 張蓓蓓:《魏晉學術人物新研》(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12月)。 張覺:《韓非子校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 逯耀東:《魏晉史學及其他》(臺北:東大出版,1998)。 雷家驥:《中古史學觀念史》(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10月)。 靳德俊:《史記釋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楊翼驤:《中國史學史資料編年》(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年3月)。 劉咸炘著,黃曙輝編校:《四史知意》,《劉咸炘學術論集(史學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盧弼集解,錢劍夫整理:《三國志集解》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6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錢賓四先生全集》第19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錢穆:《國史大綱》上冊,《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7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錢賓四先生全集》第33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蘇輿撰,鐘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2月)。 叁、期刊論文 王文進:〈論魚豢《魏略》的三國史圖像〉,《中國學術年刊》第33期(秋季號)(2011年9月),頁1-34。 王文進:〈《論江表傳》中的南方立場與東吳意象〉,《成大中文學報》第46期(2014年9月),頁99-136。 王永平:〈曹魏苛禁宗室政策之考論〉,《許昌師專學報》第20卷第3期(2001年),頁44-51。 王炳厝:〈略論陳壽《三國志》迴護司馬氏——讀趙翼《廿二史劄記》有感〉,《福建學刊》第4期(1997年),頁61-64。 方北辰:〈《三國志》各卷導讀〉,《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9年),頁86-94。 朱曉海:〈西晉佐命功臣銘饗表微〉,《臺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0年5月),頁147-192。 阮芝生:〈論史記五體及「太史公曰」的述與作〉,《臺大歷史學報》第6期(1979年12月),頁17-44。 李偉泰:〈《史》、《漢》論贊比較十三則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4期(2006年5月),頁47-72。 李偉泰:〈司馬遷對蕭何的褒揚與貶抑〉,《歷史文獻研究》第27期(2008年9月),頁140-151。 李耀仙:〈《三國志》新衡〉,《中華文化論壇》第1期(1994年),頁109-115。 范家偉:〈陳壽對《三國志》分行與並行的處理〉,《史學史研究》第1期(1998年),頁39-42。 林溢欣:〈從日本藏卷子本《群書治要》 看《三國志》校勘及其版本問題〉,《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3期(2011年7月),頁193-216。 林聰舜:〈《史記》的「微言」敘事——「書法不隱」與「隱」的統一〉,《清華中文學報》第5期(2011年6月),頁89-122。 孫正軍:〈魏晉南北朝史研究中的史料批判研究〉,《文史哲》第1期(2016年),頁21-37。 高敏:〈東漢魏晉時期州郡兵制度的演變〉,《歷史研究》第3期(1996年6月),頁41-53。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義」在言外 ——比事見義與《春秋》學史研究〉,《文與哲》第25期(2014年12月),頁77-130。 張蓓蓓:〈錢穆先生論魏晉南北朝學術〉,《六朝學刊》第1期(2004年12月)。 張蓓蓓:〈略論中古子籍的整理——從嚴可均的工作談起〉,《漢學研究》第32卷第1期(2014年3月),頁39-72。 盧奕璇:〈北宋史論文的資鑑精神——以歐陽脩、司馬光、蘇軾為例〉,《東方人文學誌》第7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149-173。 龍顯昭:〈陳壽史學芻論〉,《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1年11月),頁7-15。 日·津田資久:〈『魏志』の帝室衰亡叙述に見える陳寿の政治意識〉,《東洋學報》第84卷第4號(2003年),頁393-420。 肆、碩博論文 王安泰:《開建五等——西晉五等爵制成立的歷史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德權先生指導,2004年)。 王安泰:《再造封建——魏晉南北朝的爵制與政治秩序》(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陳弱水先生、甘懷真先生指導,2010年)。 陳俊偉:《兩晉史家之敘述觀點與三國前期歷史建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王文進先生指導,2013年)。 陳義彬:《陳壽《三國志·魏書》之《春秋》書法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許愷容:《《史記》「于序事中寓論斷」之研究——以秦漢以來史事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高評先生指導,2012年)。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07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作為蜀漢遺民入仕新朝,陳壽修撰魏、吳、蜀三史,不但須面對魏、晉相篡的歷史局面,抑且得站在承魏而來的西晉立場,協調三國之間在歷史詮釋上的衝突。因應當代的政治現實,陳壽採取了《春秋》所建立的「婉章志晦」敘事策略。歷代議此,或批評陳壽「曲筆隱諱」,破壞歷史真實;或追蹤書中的《春秋》微筆,強調史家的褒貶意向等。但是,相關論述往往忽略陳壽在史法上的個人發明。事實上,陳壽的「微婉」敘事豐富多變,當中既有延續前史矩矱,更有獨出心裁之創新。
本文借著對《三國志·魏書》的重點考察,輔之以《吳》、《蜀》二書的敘事,揭示陳壽將《春秋》「婉章志晦」的褒貶史學與《史記》所造列傳體鎔鑄一爐,創造出一種嶄新的歷史書寫方式,從而達到「善惡必書」的史學要求。另外,本文也發現,陳壽的「微婉」敘事除了具有還原真相的動機,同時也藏有「資鑑當世」的用意。後者涵蓋的範圍包括合傳的標準、史料的抉擇、敘事的方向、論贊的寫作等,通過歷史敘述指涉西晉的各種情事。至於陳壽的三國敘事,雖然遵循魏朝政權「正位居體」的官方立場,但也透過不同的書寫展現三國政權鼎峙並立的實態。簡言之,本文旨在勾勒《三國志》「婉章志晦」書法的不同面向,從中捕捉史家的著史意識。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In the writing of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Chen Shou as Shu Han regime’s adherent must face the history of both Wei, Jin Dynasty’s usurpation and balance the contradiction of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between three kingdoms on the Western Jin Dynasty-based stance. Due to the political realities, Chen opted to adopt the tactful narrative strategy created by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Scholars previously either criticised Chen’s tactful narrative as harmful to the historical truth or traced the imprint of above-mentioned narrative to emphasize the intention of historian to appraise. However, the related discussions often overlooked Chen’s invention in historiography. In fact, Chen's tactful narrative is full of variety. It’s not only followed the precedents set by previous historical works, but also formed by Chen’s own creativity.
This study focus on “Book of Wei” of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assisted by the narration of “Book of Wu” and “Book of Shu”, reveals that Chen blended both the tactful expression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and historical biographies originated in “Shiji” to create a new way of historical writing, thus achieved truth. Furthermore, this study also discovered that, the motive of Chen’s historical writing is not only to restore the truth, but also to provide historical context to evaluate contemporary situation. The latter’s coverage includes standard of biographies, selec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 direction of narrative, writing of historical commentaries, etc, refers to different events of Western Jin Dynasty. As for narrative regarding three countries, although Chen obeys the authorities’ stand by admitting the legitimacy of Wei Kingdom, he’s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to show that each of three kingdom possess its own sovereignty. In short, this study aims to reflect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Chen’s tactful narrative, thereby capture the conscious mind of the historia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3T09:20:2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5-R00121028-1.pdf: 5384385 bytes, checksum: aaa4fb1df140196554e0f9b8db62fa45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6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2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17 第二章 《魏書》列傳分合寓意舉隅 20 第一節 《春秋》「婉晦」與《史記》列傳 20 第二節 〈荀彧荀攸賈詡傳〉至〈程郭董劉蔣劉傳〉五傳 23 一、 〈荀彧荀攸賈詡傳〉 24 二、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30 三、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 35 四、 〈鍾繇華歆王朗傳〉 47 五、 〈程郭董劉蔣劉傳〉 50 第三節 〈王衛二劉傅傳〉至〈辛毗楊阜高堂隆傳〉五傳 60 一、 〈王衛二劉傅傳〉 61 二、 〈桓二陳徐衛盧傳〉 76 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 87 四、 〈韓崔高孫王傳〉 92 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 96 第四節 結語 104 第三章 「借魏論晉」書法鉤探 106 第一節 資鑑意識的落實 106 第二節 對西晉皇位繼承的指涉 109 一、 〈三少帝紀評〉「宜取旁親明德」的建議 109 二、 魏代「親親」論述的採輯 113 第三節 對西晉后妃制度的諷喻 125 一、 〈后妃傳序〉對「肆其侈欲」、「惟色是崇」的慨嘆 125 二、 〈后妃傳〉敘事與評語的反差 129 第四節 與西晉「省州牧」、「罷州郡兵」政策的對話 139 一、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合傳標準的設立 139 二、 杜恕〈請令刺史專民事勿典兵疏〉、夏侯玄〈時事議〉與薛綜 〈請選交州刺史疏〉的收錄 147 第五節 對西晉人物的影射 154 一、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對「所選非人」的暗示 155 二、 〈鍾繇華歆王朗傳〉對「兩朝達節」的隱諷 157 三、 〈程郭董劉蔣劉傳〉對「傾覆宗室」的貶抑 161 第六節 結語 169 第四章 帝統與戰爭 171 第一節 三國帝統書寫 172 一、 名號 173 二、 年號 177 三、 記事之始 183 四、 后妃宗室列傳 186 五、 符瑞 189 第二節 「詳勝略敗」的戰爭敘事 193 一、 「詳勝略敗」與「互見」的關係 194 二、 「各書其功」的「詳勝」之道 198 三、 「詳勝略敗」的變例 204 第三節 結語 212 第五章 結論 214 參考文獻 217 附錄:陳壽三《書》人事互書表 225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三國志·魏書》書法抉微 | zh_TW |
dc.title | The Study of Narrative Methodology of Three Kingdoms·Book of Wei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4-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coadvisor | 方介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葉國良,閻鴻中 | |
dc.subject.keyword | 婉章志晦,勸善懲惡,資鑑當世,借古論今,三國敘事,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actful narrative,appraise,reflective value for contemporary situation,using the past to criticize the present,narrative regarding three kingdoms, | en |
dc.relation.page | 281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603427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6-08-22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中國文學系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
ntu-105-1.pdf | 5.26 MB | Adobe PDF | View/Open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