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071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詹火生 | |
dc.contributor.author | Feng-Yao Kao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高鳳遙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4T16:57:06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9-08-05 | |
dc.date.copyright | 2008-08-05 | |
dc.date.issued | 2008 | |
dc.date.submitted | 2008-07-29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英文部分
Apple, M. (2001). Comparing neo-liberal projects and inequality in edu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37(4), 409-423. Dye, T. R. (2001).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10th ed.).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Folkman, S. (1984). Personal control and stress and coping process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 839-852. Green, A. (1990). Education and State Formation. London: Macmillan. Joseph A. McFails Jr. (2003: 34) Population: A Lively Introduction (4th edition) 中文部分 丁志權(2002)。第二代「師資培育法」的變革與展望。教師之友,43(4),頁30-36。 大學校院師資培育評鑑資訊網,http://tece.naer.edu.tw/institution.php。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與工作適應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內政部統計處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統計處,育齡婦女生育率1951-2006,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文軒(1995)。師資培育多元化後,師院生仍大有可為。師友月刊,335,頁4-13。 王禮福(2006)。師資培育政策轉變過程之研究-從流浪教師現象談起。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白惠芳(2003)。〈臺灣的政府與師資培育機構關係之探討-1980年代中期至今的變化〉。《新竹師院學報》,16,頁39-67。 立報社論。http://publish.lihpao.com/Columnists/2004/10/13/04b10121/index.html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 &Lcode=H0020040 全國教師會教師選聘服務網。擷取自:http://www.nta.org.tw/exam/。 全國教師選聘網服務網。http://www.nta.org.tw/exam/93-97師 資供需推估表.htm。 全國教師選聘服務網。95年各縣市國小教師聯合甄選率取率總表,取自http://140.111.1.189.95slist.htm, 朱敬一(1994)。台灣教育的八大管制。民間教育會議論文,1994年6月。 羊憶蓉(1992)。國家與社會的理論與實例:台灣教育的個案。《「台灣發展過程中的國家與社會」研討會論文》。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台北:桂冠。 江宜娜(2003)。以系統動力學探討我國教育系統師資供需失衡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論文。 行政院主計處(2006)。2006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各國教育概觀」。 行政院主計處(2007)。「96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調查。參閱http://news.yam.com/udn/fn/200711/20071127986223.html 行政院主計處(2007)。「96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調查。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中華民國臺灣民國93 年至140 年人口推計。 伍振鷟、黃士嘉(2007)。臺灣地區師範教育政策之發展(1945-2001)。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頁1-28)。台北:學富。 吳明益(1994)。國家管制教育市場的合理化地位與制度因應-以教育權的保障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於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坤壅(2007)。少子化對國民小學教育影響與因應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政達(2006)。少子化趨勢下國民中小學學校經濟規模之政策研究。教育政策 論壇,9(1),23-41。 吳哲豪(2007)。「師範畢業生優勢不再 彰師大首度辦徵才活動」,中央社2007/4/10,http://news.yam.com/cna/garden/200704/20070410114596.html。 吳清山(2003)。師資培育法---過去、現在與未來。教育研究月刊,105,頁27-43。 吳清山、林天祐(2005)。人口少子化,教育研究月刊,135,頁123。 呂溪木(1995)。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的改革與展望。師大校刊,頁14-15。 李坤崇(1995)。國小教師心理需求強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8期, 1-34頁。 李敦義(2000)。市場化理論分析及對台灣中小學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資訊研究, 8(6),頁62 – 88。 杜正勝(2006)。老杜部落格,http://epaper.edu.tw/DU/?m=20060615。 沈翠連(2000)。「1950-1960年台灣小學師資培育的社會生態與意識型態」。《台灣風物》,50(3),頁137-162。 林清江(1995)。我國教師職業聲望與專業形象之調查研究(第三次)。收錄於《兩岸教育發展之比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頁1-74。臺北:師大書苑。 邱素青(2005)。師資培育制度的理論與實際。臺灣教育,631,頁54-62。 邱榮舉(2002)。學術論文寫作研究。臺北:翰蘆圖書出版。 范源訓(2006)。國小教師對人口少子化認知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國小為例。 徐聖堯、楊靜利(2004)。國小教師之供給量與需求量推估-民國92-102學年度。教育與社會研究,第7期,頁108-109。 徐鈺雯(2004)。國小師資供需失衡問題與因應措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震、李明政、莊秀美(2000)。社會問題。台北:學富。 翁福元(1996)。九0年代初期臺灣師資培育制度改革的反省:結構與政策的對話。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制度的新課題(頁1-24)。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張達智(2006)。流浪教師滿街師資政策挨轟。中央日報文教電子報,95/5/12, 張佃富(2002)。〈師資培育政策與供需機制建立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頁51-72。台北:學富。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1995)。《經濟學理論與實際》。台北:翰蘆。 彭仁鐸、李岳為、許士源(2006)。錄取率不到1%!中市教師師資考 被喻「不可能」任務。http://www.ettoday.com/2006/07/22/327-1969194.htm#。 教育部(1998)。教育改革行動方案。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DUION001/ 03020201.htm。 教育部(2003)。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4)。我國中小學師資供需與「流浪教師」之問題專案報告。 教育部(2005a)。人事處彙整各地方政府及國立學校調查結果。 教育部教育大事年表,http://history.moe.gov.tw/milestone.asp。 教育部(2005b)。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 教育部(2006a)。師資培育統計年報。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6b),因應人口變遷的教育政策,頁27。 教育部(2007a)。教育統計資料之國際指標,網址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indicator/2007/2-4-1.xls?open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indicator/2007/2-4-1.xls?open。 教育部(2007b)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年報。 教育部(2007c)「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指標」,網址http://www.uis.unesco.org。 教育部中教司,http://epaper.edu.tw/news/960410/960410b.htm。 教育部中教司(2006),「師資培育素質提昇方案」。 教育部教育電子報109期,最近十年師資培育量之發展http://epaper.edu.tw/109/storynum.htm。 教育部電子報155期。為發展數位學習扎根。http://epaper.edu.tw/151/storynum.htm。 教育部電子報177期。師資培育制度的演進與變革http://epaper.edu.tw/177/mainstory4. html。 程紹淳(1993)。《台灣「大學自主性」議題的意識型態分析》。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符碧真(2000)。師資培育制度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70,頁24-28。 曾瑞譙(2004)。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工作壓力與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朝祥(2002)。師資培育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國家政策論壇,2(1),頁155-159,台北:國家政策基金會。 楊深坑(1995)。英美德各國師資培育制度及改革動向。 技術及職業雙月刊,26,頁10-15。 詹火生、古允文(1998)。社會政策與經濟政策的整合-超越魚與熊掌之爭。收錄於詹火生、古允文(編)。新世紀社會福利政策。台北:厚生基金會。 蓋浙生(1993)。教育經濟與計畫。台北:五南。 劉君雅(2008)。台灣低生育率空間分析。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嘉偉(2006)。我國國小師資培育政策變遷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公共事務學系碩士班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賴怡真(2007)。師資培育制度的變遷過程:一個歷史制度論的觀點,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嘉南、郭隆興、魏慧美、楊宏仁、林哲正(2006)。師資培育統計年報規劃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2002)。《高等教育市場化-臺、港、中趨勢之比較》。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薛承泰(2003)。台灣地區人口特質與趨勢:對社會福利政策的幾個啟示。國家政策季刊,2(4),1-22。 薛承泰(2004)。台灣近五十年的人口變遷與教育發展—兼論教改的方向,論文發表於教育部、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國立編譯館舉辦之「學齡人口減少對國民教育的影響及其因應對策」研討會手冊,台北縣。 薛淑美(2005)。師資培育新制的發展歷程與衝擊之初探。教育社會學通訊。58,頁11-21。 薛曉華(1996)。《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台北:前衛。 陳奎憙(1998)。我國師資培育制度變革之分析,教育資料集刊,23,171-195。 陳彥文(2003)。台灣地區國中小師資供需機制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陳昭玲(2005)。兩千國中小教師缺額五萬人搶,國語日報,2005年06月03日,第1版。 陳啟榮(2006)。台灣國民小學的迫切危機與解決策略。南縣國教,19,46-47。 陳舜芬、丁志仁、洪儷瑜(1996)。《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的檢討》。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叢刊。 陳伯璋(1991)。〈台灣四十年來國民教育發展之反省與檢討〉。賴澤韓、黃俊傑(編),《光復後台灣地區發展經驗》,頁171-203,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陳怡婷(2005)。人口少子化對國民小學教育發展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益興(2006)。我國師資培育政策發展趨勢。載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暨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主編),95學年度全國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聯席會議。 陳舜芬、丁志仁、洪儷瑜(1996)。《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的檢討》。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銓敘部統計室編(2002)。〈各級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人數〉。《銓敘部統計年報1994-2002》,頁136-165。 歐用生(1999)。國民教育九年一貫,http://www.trd.org.tw/Dresource/edu/intro.htm。 蔡宏進、廖正宏(1987)。人口學。台北:巨流。 蔡素美(2004)。國小學童課業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駱明慶(2004)。流浪教師哪裡來http://www.epochtimes.com/b5/4/10/27/n701493.htm 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2002)。高等教育市場化-臺、港、中趨勢之比較。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韓青秀(2005)。搶救國教12日嗆聲 流浪教師、實習老師組聯盟 逾萬人連署。 聯合晚報,4版:話題新聞,2005/06/05。 薛曉華(1996)。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台北:前衛。 謝金青(2006)。從國家發展觀點論師資培育信念之凝聚,教育研究月刊,142。 鍾德馨(2006)。少子化趨勢對國民教育師資供需影響與對策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玉芬(2003)。初任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歷程之質的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巨流。 蘇榮長(2006)。國民小學超額教師介聘之調查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071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旨在探討我國儲備教師現象下教師個人與國家的因應。首先透過「再次分析法」對現存資料整理與歸納該現象之產生以其影響,並輔以「深入訪談法」訪問儲備教師個人,以瞭解該現象對教師之影響與個人因應;同時檢視國家對此現象之因應。在整理相關發現後歸納出以下看法:
1.儲備教師現象之產生與師資培育政策轉變、台灣少子女化趨勢、 教師職業特性有關。 2.儲備教師現象對於我國師資培育制度、儲備教師個人、學校、學生與家長以及未來投入教職者等均有影響。 3.儲備教師個人對此現象之因應歷程: 拒絕→生氣→沮喪→接受事實→再度投入教職考試或轉職。 4.政府之因應主要從「控管」師資培育數量著手,例如推行師資培育機構之評鑑、協助師範體系轉型,以減少師資培育數量為因應,再者推動教師檢定考試制度,推動教師資格國家認證、提昇教師素質,亦有減少政府實習教師支出與解決儲備教師現象。 5.政府為減緩儲備教師現象,協助師範體系轉型與積極「管制」師資培育數量,但本研究發現儲備教師現象效應已使年輕學子未來從事教職意願降低,師資培育機構招生不利,預估未來從事教職者將會有「斷層」現象產生,各界應加以注意。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work discusses how teachers and the government react to the phenomenon of reserved teachers. By secondary analysis, the research provides how the phenomenon is formed and what it results. The work also interviews reserved teachers to know how they are affected. The conclusions are listed below:
1 .the phenomenon of reserved teachers relates to the change of teachers education policies, the trend of fewer children, and the characters of teaching 2 .the phenomenon of reserved teachers has influence on teachers education policies, schools, students and parents, teachers themselves ,and anyone who is willing to be a teacher 3 .that repudiate, get angry and upset, accept it, and transfer is the process of reserved teachers’ reaction. 4 .that establishing the teacher preparation institutions and controlling the number of reserved teachers are the primary rea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5 .this work found that the phenomenon of reserved teachers has prevented students from engaging in teaching .It should be especially noticed that the shortage of teachers may occur in the futur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4T16:57:0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7-R93341014-1.pdf: 1172539 bytes, checksum: 1c6b0e7515b8ea43e1e156c02c6bff3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8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錄
口試委員審定書…………………………………………………i 誌謝………………………………………………………………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2 第三節 文獻探討…………………………………………………………………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30 第五節 章節安排………………………………………………33 第二章 儲備教師現象之產生與影響…………………………34 第一節 儲備教師現象之產生…………………………………34 第二節 師資培育之現況………………………………………48 第三節 儲備教師現象伴隨而生之現象………………………55 第四節 儲備教師現象之影響…………………………………62 第三章 儲備教師個人的因應…………………………………69 第一節 訪談對象之背景分析…………………………………69 第二節 選擇教職之動機………………………………………72 第三節 儲備教師的因應………………………………………79 第四章 儲備教師現象下國家因應……………………………101 第一節 政府相關政策與措施…………………………………101 第二節 檢視政府相關政策與措施……………………………113 第三節 國家角色之探討………………………………………123 第五章 結論…………………………………………………… 127 第一節 結論……………………………………………………127 第二節 研究發現與研究限制…………………………………130 第三節 建議……………………………………………………131 參考文獻……………………………………………………… 134 附錄一 問卷………………………………………………… 140 附錄二 問卷(深入訪談問卷)……………………………… 142 圖表目錄 圖1-1 一元化的師資培育流程…………………………………………………………………7 圖1-2 人口轉型四階段與台灣變遷過程……………………13 圖1-3 本文之研究架構………………………………………32 圖2-1 79-104學年度出生人口數推估圖……………………37 圖2-2 國民小學學校數、班級數、學生數及教師數………41 圖2-3 根據表2-6研究者所繪……………………………… 42 圖2-4 91學年至95學年國中師生比…………………………43 圖2-5 94學年至104學年國中師生比……………………… 44 圖2-6 民國81年至93年我國出生人口數曲線圖………… 45 圖2-7 84-96學年度師資培育核定招生名額統計圖……… 45 圖2-8 推估94-104學年度教師編制人數……………………50 圖2-9 少子化趨勢的學校師生人數變化……………………50 表1-1 師資培育相關立法………………………………………6 表1-2 《師資培育法》公布後歷次修正條文…………………9 表1-3 《師範教育法》與《師資培育法》之師資培育政策…10 表1-4 師資培育職前課程之比較………………………………11 表1-5 台閩地區出生數比率及歷年育齡婦女總生育數………16 表1-6 1999-2006年政府教育經費佔GDP比率…………………18 表1-7 未來各年度公立中小學退休教師人數推估表…………19 表2-1 79-104學年度各教育階段之推估學生數及班級數……37 表2-2 國民小學學校數目、班級數目及教師數目統計表……38 表2-3 國民小學師資供需推估表………………………………39 表2-4 中等學校師資供需推估表………………………………39 表2-5 85-93學年度國民小學學校數、班級數、學生數、 教師數一覽表……………………………………………40 表2-6 80-93國民中學學校數、班級數、學生數及教師數 一覽表……………………………………………………42 表2-7 91-95學年國中小生師比-按學校規模別分……………43 表2-8 少子化現象的編制教師人數變化趨勢表………………44 表2-9 95年度各縣市國中小平均每年每位學生教育經費分 配表………………………………………………………46 表2-10 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按公私立與教 育級別分…………………………………………………47 表2-11 2006年教師薪資表…………………………………… 48 表2-12 發證年度與就職情況………………………………… 49 表2-13 師資培育來源與就職情況…………………………… 51 表2-14 未來各年度公立中小學退休教師退休人數推估表 …52 表2-15 2006年各縣市國小教師聯合甄選錄取率總表……… 56 表3-1 受訪之儲備教師個人資料…………………………… 70 表3-2 受訪學校兼行政人員基本資料……………………… 71 表3-3 受訪家長、學生基本資料………………………………72 表4-1 與師資培育相關的「教育紀事」………………………101 表4-2 「教育行動方案」-健全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 度之執行說明……………………………………………108 表4-3 師資培育素質提昇方案…………………………………111 表4-4 台灣大學教務處師資培育中心招生情況統計…………118 表4-5 成功、海洋、中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招生情況………118 表4-6 中正與海洋大學師培中心(小學)招生情況……………118 表4-7 96年度師資培育中心評鑑結果…………………………120 表4-8 未來需退場的師培中心…………………………………121 表4-9 90-95年公立國中小教師申請、核退人數及核退率 分析表……………………………………………………122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國中小儲備教師現象下-教師個人與國家因應 | zh_TW |
dc.title | Teachers and the government react to the phenomenon of reserved teacher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6-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李碧涵(Bih-Hearn Lee),何希慧(Shi-huei Ho) | |
dc.subject.keyword | 儲備教師,師資供需,師資培育機構,師資培育政策,因應,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reserved teacher,teacher supply and demand,teacher preparation institutions,lteachers education policy,Coping, | en |
dc.relation.page | 143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8-07-30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7-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15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