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國家發展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043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林子儀
dc.contributor.authorYu-Ting Chienen
dc.contributor.author簡郁庭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4T16:47:39Z-
dc.date.available2011-08-06
dc.date.copyright2008-08-06
dc.date.issued2008
dc.date.submitted2008-07-29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文獻
官方文書
【司法院大法官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293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372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399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43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09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35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85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86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87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03號解釋
【民事判決】
臺灣台北地方法院89年重訴字第1009號判決
台灣台北地方法院89年訴字第3445判決
台灣高等法院90年上字第1294號判決
臺灣高院90年上字第938判決
最高法院93年台上字第1979號判決
台灣高等法院93年上更字(一)第19號判決
台灣台北地院91年重訴字第2138號判決
【刑事判決】
台灣台北地方法院90年自字第601判決
台灣板橋地方法院93年易字第77判決
台灣士林地方法院94年易字第118號判決
臺灣高院93年上易字第1896判決
臺灣高院94年上易字第980判決
【美國判決】
Bennett v. Norban, 151 A. 2d 476(Pa. 1959).
Burrows v. Superior Court of San Bernardino County, 13 Cal.3d 238, 529 P.2d 590(1974).
California v. Ciraolo, 476 U.S. 207(1986).
Cardwell v. Lewis, 417 U.S. 583(1974).
DeMay v. Roberts, 46 Mich.160, 9 N.W.146(1881).
Katz v. U.S., 389 U.S. 347(1967).
Pavesich v. New England Mutual Life Ins. Co., 122, Ga.190(1905).
Pemberton v. Bethlehem Steel Co., 502 A.2d 1101(Md. Ct. Spec. App).
United States v. Chadwick, 433 U.S. 1(1977).
United States v. Miller, 425 U.S. 435(1976).
中文部分
專書
王志榮,《信息法概論》,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年8月。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一冊》,1998年9月。
司法院、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 合譯,《美國法律整編:侵權行為法》,台北:司法院,1986年4月。
司法院 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憲法判決選譯─第五輯》,台北:司法院,2005年12月。
李步雲,《憲法比較研究》,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5月。
李銘義 等著,《憲法與人權》,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9月。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2月。
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中心》,台北:元照出版公司,二版,2007年9月。
李璞良 譯,羅伯•歐哈洛 (Robert O`Harrow)著,台北:商周出版 城邦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月。
李鴻禧,《憲法與人權》,台北:元照出版公司,1999年12月。
李鴻禧 譯,蘆部信喜 著,《憲法》,台北:月旦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月。
李曉輝,《信息權利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年5月。
何金鐘 編譯,《歐聯資料保護綱領》,台北: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1997年6月。
林子儀,《權力分立與憲政發展》,台北:月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4 月。
林世宗,《言論新聞自由與誹謗隱私權》,台北:林世宗出版,三民經銷,2005年。
林俐芝 譯,William Burnham 著,《英美法導論》,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初版2刷,2002年9月。
法治斌,《人權保障與私法審查─憲法專論(二)》,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月。
法務部,《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問答手冊》,台北:法務部,1996年9月。
周悅儀,《美國保護隱私權法制之研究》,台北:法務部,1993年12月。
吳懿婷 譯,勞倫斯•傅利曼( Lawrence M. Friedman )著,《二十世紀美國法律史》,2005年2月。
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編輯委員會 編,《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暨相關規定》,台北: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1996年8月。
涂瑞華 譯,Joseph Straubhaar & Robert LaRose 著,《傳播媒介與資訊社會》(Communications Media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初版三刷,1999年3月。
張台先、陳玥菁 譯,Thomas J.Smedinghoff 主編,《網路法律─軟體發行協會的網路商務法律指南》,台北:艾迪生維斯理出版有限公司、儒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合作出版,1998年2月。
張秀蘭,《網路隱私權保護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1月。
許文義,《個人資料保護法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
陳文吟,《美國法導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2月。
陳月霞 譯,安•布蘭絲康 著,《出賣資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
陳慈陽,《憲法學》,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月。
楊智傑,《資訊法》,台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3月。
葉玟妤,《科技人法律保護》,台北:商周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2003年10月。
馮建妹 等編譯,Anita L.Allen、Richard C.Turkington 著,《美國隱私權─學說
與立法》,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2月。
廖福特,《人權法論叢》,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3月。
蔡淑美,《企業網路經營法律實戰》,台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
劉風景、管仁林,《人格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7月。
劉瑞祥 等譯,Brron J.A. & Dienes C.T. 著,《美國憲法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3月。
錢世傑,《獵殺隱私時代─10個讓你失去隱私的理由》,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2月。
蕭美惠 譯,David Brin 著,《透明社會─個人隱私VS.資訊自由》,台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7月。
羅建勳、羅富英,《考察「美國與日本個人資料保護法及資訊公開法立法及現況業務」報告》,台北:法務部,1995年4月。
專書論文
王大為、徐讚昇、江育誠,〈資料庫公開與個人隱私保護〉,收錄於《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七) 監聽法VS.隱私權─全民公敵》,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暨發展中心、理律法律事務所,2001年7月,頁127-142。
王元廷,〈「反狗仔隊」立法必要性之探討〉,收錄於《通訊傳播政策與立法》,台北:立法院法制局,2008年1月。
王明禮,〈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草案評介〉,收錄於《2004年台灣人權報告》,台北:前衛出版社,2005年12月,頁39-64。
王昱之,〈隱私權之保障〉,收錄於楊與齡 主編,《民法總則─爭議問題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0月。
尤英夫,〈新聞媒體與隱私權〉,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3月。
李震山,〈論資訊自決權〉,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3月。
李震山,〈論個人資料之保護〉,收錄於《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2月。
李震山,〈論憲法意義下之「資訊權」〉,收錄於《當代公法新論─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上)》,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7月。
林子儀,〈基因資訊與基因隱私權─從保障隱私權的觀點論基因資訊的利用與法的規制〉,收錄於《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7月。
林素鳳,〈日本個人資訊保護之法制化〉,收錄於《黃宗樂教授六秩祝賀─公法學篇(一)》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5月。
林素鳳 節譯,〈查詢前科記錄與個人隱私事件─最高昭和56年4月14日第3小法庭判決,昭和52(才)323號〉,收錄於《日本國最高法院裁判選譯》第二輯,台北:司法院,2004年12月,頁50-54。
張永明,〈隱私權與資訊公開作為基本人權之法律地位〉,收錄於《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七) 監聽法VS.隱私權─全民公敵》,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暨發展中心、理律法律事務所,2001年7月,頁51-73。
陳仲嶙,〈第17章 隱私權概念的理解與填充〉,收錄於《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12月。
莊庭瑞,〈個人資料保護在台灣:誰的事務〉,收錄於《2004年台灣人權報告》,台北:前衛出版社,2005年12月,頁11-38。
湯德宗,〈資訊革命與正當行政程序─行政程序法施行二週年展望〉,收錄於《行政程序法之檢討傳播行政之爭訟》,台北:台灣行政法學會出版,元照出版公司經銷,2003年7月。
湯德宗,〈論資訊公開與卷宗閱覽─行政法院相關判決評釋〉,收錄於《2005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總經銷,2006年12月,頁123-164。
湯德宗,〈資訊公開暨資訊隱私法案例研究〉,收錄於《2006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總經銷,2007年10月,頁375-445。
曾興隆,〈隱私權之公法上保護及其界限〉,收錄於《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2月。
廖福特 等著,《人權之跨國性司法實踐─歐洲人權裁判研究(一)》,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2007年7月。
蔡明誠,〈E世代隱私權的法律保護〉,收錄於《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七) 監聽法VS.隱私權─全民公敵》,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暨發展中心、理律法律事務所,2001年7月,頁95-126。
劉宏恩,〈台灣華人基因資料庫與人權保護〉,收錄於《2004年台灣人權報告》,台北:前衛出版社,2005年12月,頁109-150。
劉靜怡,〈當法律成為全民公敵?:數位時代隱私焦慮分析〉,收錄於《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七) 監聽法VS.隱私權─全民公敵》,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暨發展中心、理律法律事務所,2001年7月,頁143-174。
劉靜怡,〈錄影監視器、警察蒐集資料職權與個人資料保護〉,收錄於《2004年台灣人權報告》,台北:前衛出版社,2005年12月,頁151-186。
蘇惠卿 譯,〈因隱私權受侵害請求給付慰撫金事件─最高法院平成六年2月8日第3號小法庭判決,平成元年(才)1649號〉,收錄於《日本國最高法院裁判選譯》第一輯,台北:司法院,2002年12月,頁 57-61。
期刊論文
李惠宗,〈裁判書上網公開與個人資訊自決權的衝突〉,《月旦法學雜誌》第154期,2008年3月,頁21-34。
李震山,〈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之回顧與前瞻〉,收錄於《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4期,2004年,頁35-82。
李震山,〈來者猶可追,正視個人資料保護問題─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第603號解釋評析〉,收錄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6期,2005年11月,頁222-234。
陳河泉,〈隱私權在我國法制之規範現況與未來展望〉,《全國律師》,2001年6月。
馮震宇,〈資料庫保護趨勢與侵害判斷架構芻議〉,《月旦法學雜誌》第146期,2007年7月,頁120-147。
馮震宇,〈從司法院法學資料庫隱私權問題看政府資訊委外的發展與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54期,2008年3月,頁5-20。
蔡聖偉,〈妨害秘密罪章的新紀元(上)〉,《月旦法學雜誌》第70期,2001年3月。
蔡達智,〈開放空間中的隱私權保障〉,《月旦法學雜誌》第145期,2007年6月,頁127-146。
會議論文
湯德宗,〈違憲審查基準體系建構初探─「階段式比例原則」構想〉,第六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暨釋憲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籌備處,2008年1月11日至1月12日。
廖福特,〈憲法解釋機關之國際人權挑戰〉,第六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暨釋憲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籌備處,2008年1月11日至1月12日。
學位論文
甘大空,〈公眾人物隱私權與新聞自由〉,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林建中,〈隱私權概念之再思考─關於概念範圍 定義及權利形成方法〉,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月。
洪榮彬,〈資訊時代之個人資料處理與個人資料保護─以德國聯邦個人資料保護法為中心〉,私立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陳宏達,〈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7月。
莊郁沁,〈論醫療資訊隱私之保障〉,國立臺灣大學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詹文凱,〈隱私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7 月。
熊愛卿,〈網際網路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7月。
蔡惠如,〈著作權合理使用之價值創新與未來展望〉,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8月。
劉怡君,〈資訊化社會隱私權之研究─以日本個人資訊保護為中心〉,私立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謝咏庭,〈合理隱私期待與搜索概念〉,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網路文章
〈FOXY洩筆錄 個人資料看光光〉,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413/51/cvvy.html(2007/5/7瀏覽)
FOXY後遺症機密不設防全球共享,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413/8/cvq5.html (2007/5/7瀏覽)
陳志誠,〈Cookies與個人資料保護相關議題之研究〉,http://im.dyu.edu.tw/chinese/colloquium/%E7%AC%AC%E5%9B%9B%E5%B1%86/4th_colloquium_CD/paper/doc/179.doc (2008/1/5瀏覽)
〈消基會籲台立院儘速通過 電腦個資保護法草案〉,http://www.epochtimes.com/b5/7/7/2/n1761472.htm(2008/1/14瀏覽)
〈基測個資外洩案 逮19歲駭客〉,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626/2/120k1.html (2008/6/26瀏覽)
〈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草案〉,http://www.ey.gov.tw/ct.asp?xItem=41760&ctNode=2294&mp=1 (2008/6/26瀏覽)

英文部分
Book
LESSING, LAWRENCE, FREE CULTURE, The Penguin Press, 2004 .
SOLOVE , DANIEL J., THE DIGITAL PERSON,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4.
TURKINGTON, RICHARD C. &. ALLEN, ANITA L., PRIVACY LAW: CASES AND MATERIALS, Second Edition, West Group, 2002.
WACKS, RAYMOND, PERSONAL INFORMATION-PRIVACY AND THE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Articles
Kreimert, Seth F., Sunlight, Secret, and Scarlet Letters: The Tension Between Privacy and Disclosure in Constitutional law, 140 UNIVERSITY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1-147(1991).
McLean, Deckle, Plain View: A Concept Useful to the Public Disclosure and Intrusion Privacy Invasion Torts, 21 COMMUNICATION AND THE LAW, 9-30(1999).
Schwartz, Paul M., Privacy and Participation: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Public Sector Regulation in United States, 80 IOWA LAW REVIEW, 553-618(1994).
Solove, Daniel J., Conceptualizing Privacy, 90 CALIFORNIA LAW REVIEW, 1087-1155(2002).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0438-
dc.description.abstract摘要
本文探討揭露個人資料的行為是否會對隱私權造成侵害,主要以具體案例的研究為主,從揭露個人資料相關的判決中,揀選六個主要的案例類型為分析,並以此案例為本文研究之主軸;而此六個案例所代表的問題,係為大部分判決皆有提及之問題,故以該六個案例為代表。
本文的研究途徑採取法律研究途徑,欲從法律的角度來探討揭露行為對隱私權造成的侵害;揭露個人資料的種類很多,隨著不同的類型差異,是否受隱私權保護和受隱私權保護的強度也有所不同,此為本文研究的重點。
本文的研究架構,第一章為緒論,對本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和研究問題作說明。第二章則介紹判決案例,並就此為爭點分析整理,舉出不同的個人資料被揭露情形下,法院作何種的判決認定。第三章則就案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作介紹,對隱私權的定義、侵害類型和發展為介紹,並就個人資料、揭露行為加以說明,並討論合理隱私期待的概念;本文第四章就案例中所提到的法律作介紹,主要討論憲法、民法、刑法和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並就該法為整理、批評。本文第五章對案例中的爭點加以分析討論,並提出對法院的批評和建議。
第六章為結論,本文認為揭露個人資料可能會對隱私權造成侵害,個人資料的特性在於其一流出便很難對該資料再為控制,個人也無法預測此流出的資料會對個人造成如何的影響;故對揭露行為的限制,應在為揭露行為的時間點就限制,即在發生損害前就為隱私權預防的保護,以此為法律介入的時點。
為了兼顧社會的發展,資料的流通是必要的,在基於互信的基礎下,社會機制也才運作地起來,但卻和隱私權的保護發生衝突;個人資料完全不被揭露、不流通,也會妨礙社會的發展,隱私權的保護不是絕對,隨著不同的情境,是否應受隱私權保護或隱私權保護的強度也會不同;尋求兩者間的衡平才能兼顧社會發展和隱私權保護。
關鍵字:隱私權、揭露、個人資料、案例研究、合理隱私期待、已公開資料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Abstract
This thesis addresses the issue of whether the disclosure of personal data violates the right to privacy. Legal approach has been adopted to explore the issue. It selects six judicial cases which reflect six major types of disclosure of personal data cases for the basis of the case study. Disclosure of personal data comes in varied forms and causes different kinds and degrees of privacy infringements. This thesis thus focuses its study on how the protection of privacy varies and what protections the law shall offer under varied circumstance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1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explains motivations and purposes and defines the issues of the study. In Chapter 2, six judicial cases are cited and analyzed to introduce the rulings of the court concerning disclosure of different types of personal data and frame the legal issues involved. Following that, Chapter 3 explains the fundamentals in those cases. It explains the definitions, types of infringement and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of the right to privacy, elaborates the concepts of personal data and the act of disclosure, and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reasonable expectation of privacy. Chapter 4 discusses further the legal concepts mentioned in the cas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he constitutional law, civil law, criminal law and the Computer-Processed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Act (CPPDPA).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PPDPA is also provided in this chapter.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previous two chapters, Chapter 5 analyzes the legal issues of the six cases and comments the rulings of the court. The thesis’s suggestion is offered at the end of this chapter.
Chapter 6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It concludes that disclosure of personal data may cause damage to the right to privacy.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personal data, individuals can hardly control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and predict the possible effects brought about by personal data revealed to others. This thesis, therefore, contends that there shall be legal restrictions on disclosure of personal data at the very moment when the act of disclosure is committed, i.e. providing preventive legal protection for privacy before damage is done.
Society runs on the basis of mutual trust between its membe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t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There is always a tension between the right to privacy and free flow of information. The right to privacy is not an absolute right. The law shall provide different extents of protection to right to privacy in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This thesis proposes to strike an appropriate balance betwee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privacy.
Keywords: privacy, disclosure, personal data, case study, reasonable expectation of privacy, public data.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4T16:47:3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7-R93341035-1.pdf: 1540336 bytes, checksum: b2aeebef2b85d0c66cd247f19a1ec474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8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之具體提出------------1
第一項、研究動機------------------------------------1
第二項、研究目的與問題之具體提出--------------------2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6
第一項、研究範圍------------------------------------6
第二項、研究限制------------------------------------6
第三節、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7
第一項、研究途徑--------------------------------------7
第二項、研究方法--------------------------------------8
第四節、論文結構說明--------------------------------------8
第二章、案例之介紹與分析---------------------------------11
第一節、案例之介紹---------------------------------------11
第一項、公開個人私生活-----------------------------------12
第二項、跟蹤拍攝他人生活情況-----------------------------20
第三項、公開他人電話地址案-------------------------------23
第四項、已公開資訊案-------------------------------------31
第二節、爭點分析整理-------------------------------------53
第一項、我國法律上對隱私權保護的界限為何?---------------54
第二項、「所蒐集資料是否為已公開資料」對隱私權應受保護之強度有無影響?--------------------------------------------55
第三項、致生當事人損害的判斷標準為何?-------------------57
第三章、隱私權與揭露概念之分析---------------------------59
第一節、隱私權保護概念之理解-----------------------------59
第一項、隱私權的概念-------------------------------------59
第二項、隱私權的內容與保護範圍---------------------------66
第二節、個人資料與揭露行為的概念-------------------------88
第一項、個人資料的概念-----------------------------------88
第二項、揭露行為的意義-----------------------------------99
第四章、隱私權在法律體系中的定性------------------------105
第一節、憲法層次----------------------------------------105
第一項、憲法--------------------------------------------105
第二項、司法院大法官解釋--------------------------------109
第三項、隱私權與其他基本權間的關係----------------------119
第二節、法律層次----------------------------------------123
第一項、民法--------------------------------------------124
第二項、刑法--------------------------------------------129第三項、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131
第三節、小結--------------------------------------------147
第五章、問題解析----------------------------------------149
第一節、「所蒐集資料是否為已公開資料」對隱私權應受保護之強度有無影響?----------------------------------------------149
第一項、「個人資料性質」對該資料應受隱私權保護之強度有無影響?----------------------------------------------------149
第二項、所涉及場所是否為公開場所對隱私權應受保護之強度有無影響?----------------------------------------------------154
第二節、造成當事人損害之判斷標準為何?------------------157
第三節、判決問題分析總結--------------------------------166
第六章、結論--------------------------------------------179
參考文獻------------------------------------------------195
附錄----------------------------------------------------205
圖 目次
圖1:問題意識圖-------------------------------------------5
圖2:研究架構圖-------------------------------------------9
圖3:問題討論層次圖--------------------------------------53
圖4:是否受隱私權保護判斷流程圖-------------------------168
圖5:民法、刑法對認定侵害隱私權的審查標準圖-------------191
表 目次
表1:案例提及隱私權說明表---------------------------------54
表2:舉例比較表-------------------------------------------70
表3:舉例比較表-------------------------------------------70
表4:大法官解釋比較表------------------------------------117
表5:OECD八大原則表--------------------------------------132
表6:判決整理表------------------------------------------150
表7:意圖營利揭露(利用)個人資料相關判決整理表------------157
表8:案件整理表------------------------------------------172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個人資料揭露案例之研究─以隱私權保障為中心zh_TW
dc.titleCase Study on Disclosure of Personal Dat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Privacy
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6-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李震山,湯德宗
dc.subject.keyword隱私權,揭露,個人資料,案例研究,合理隱私期待,已公開資料,zh_TW
dc.subject.keywordprivacy,disclosure,personal data,case study,reasonable expectation of privacy,public data,en
dc.relation.page203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8-07-31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國家發展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國家發展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7-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5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