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法律學院
  3. 法律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032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陳忠五
dc.contributor.authorCiou-Jyun Chenen
dc.contributor.author陳秋君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4T16:44:55Z-
dc.date.available2008-08-11
dc.date.copyright2008-08-11
dc.date.issued2008
dc.date.submitted2008-07-30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文獻
中文
一、專書
Christian von Bar著,焦美華譯(2003),《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下)》,台北:元照。
王澤鑑(1978),〈人格權之保護與非財產損害賠償—兼論民法修改問題〉,收錄於《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4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
王澤鑑(1978),〈干擾婚姻關係之侵權責任〉,收錄於《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4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
王澤鑑(1979),〈干擾婚姻關係與非財產損害賠償〉,收錄於《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二)》,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
王澤鑑(1979),〈慰撫金〉,收錄於《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二)》,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
王澤鑑(1990),〈侵害生命權之損害賠償〉,收錄於《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四)》,4版,台北:三民。
王澤鑑(1996),〈不法侵害他人之物之損害賠償方法〉,收錄於《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三)》,台北:三民。
王澤鑑(2002),〈人格權、慰撫金與法院造法〉,收錄於《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八)》,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
王澤鑑(2004),〈第三人與有過失與損害賠償之減免〉,收錄於《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台北:三民。
王澤鑑(2004),〈間接受害人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及與有過失原則之適用〉,收錄於《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台北:三民。
王澤鑑(2000),《民法總則》,增訂版,台北:三民。
王澤鑑(2005),《基本理論:一般侵權行為》,台北:三民。
尹田(1999),《法國現代契約法》,台北:五南。
史尚寬(1980),《民法總論》,3版,台北:正大。
史尚寬(1990),《債法總論》,台北:自版。
林榮耀(1984),〈通姦事件的非財產上損害賠償〉,收錄於《民法債編論文選輯(中)》,台北:五南。
林山田(1999),《刑法各罪論(上)》,增訂2版,台北:自版。
林誠二(2000),《民法債編總論—體系化解說(上)》,台北:瑞興。
邱聰智(1993),《民法債編通則》,修訂6版,台北:輔仁大學法學叢書。
邱聰智(2000),《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新訂1版,台北:輔仁大學法學叢書。
吳忠欽(1981),《交通事故民事責任之研究》,台北:三民。
於保不二雄著,莊勝榮校訂(1998),《日本民法債權總論》,台北:五南。
法務部編(2000),《民法研究修正實錄—債編部分(四)》,台北:法務部編印。
洪遜欣(1976),《中國民法總則》,修訂版,台北:自版。
施啟揚(2000),《民法總則》,增訂9版,台北:三民。
姚志明(2002),《侵權行為法研究(一)》,台北:元照。
孫森焱(2001),《新版民法債編總論(上)》,修訂版,台北:三民。
郭振恭(1986),〈論事實上夫妻之保護—婚姻形式要件規定所生缺陷之救濟〉,收錄於《婚姻形式要件之研究》,台北:自版。
陳祺炎(1980),〈因致人於死而發生之損害賠償〉,收錄於《親屬、繼承法判例判決之研究》,台北:三民。
陳祺炎、黃宗樂、郭振恭3人合著(2001),《民法繼承新論》,台北:三民。
陳祺炎、黃宗樂、郭振恭三人合著(2008),《民法親屬新論》,修訂7版,台北:三民。
陳聰富(2000),〈人身受害之損害賠償請求權〉,收錄於《財產法實例演習》,台北:學林。
陳聰富(2004),〈情緒悲痛與損害賠償:美國最高法院Consolidated Rail Corp. v. Gottshall判決之檢討〉,收錄於《因果關係及損害賠償》,台北:元照。
陳猷龍(2003),《民法債編總論》,增訂3版,台北:五南。
梅仲協(1954),《民法要義》,台北:自版。
曾世雄(1989),《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台北:三民。
曾世雄(1996),《損害賠償法原理》,修正2版,台北:三民。
曾隆興(2003),《詳解損害賠償法》,台北:三民。
黃立(1994),《民法總則》,台北:三民。
黃茂榮(1982),《民法總則》,增訂版,台北:植根法學叢書。
黃茂榮(2002),〈一般人格權及其保護〉,收錄於《債法總論第二冊》,台北:植根法學叢書。
張宏誠(2002),《同性戀者權利平等保障之憲法基礎》,台北:學林。
詹森林(1998),〈自由權之侵害與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最高法院81年台上字第2462號民事判決之研究〉,收錄於《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台北:翰蘆。
鄭玉波,陳榮隆修訂(2002),《民法債編總論》,修訂版,台北:三民。
潘維大(2004),〈第三人精神上損害之研究〉,收錄於《邁入二十一世紀的兩岸私法:孫森焱教授七十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
劉春堂(1987),《判解民法債編通則》,3版,台北:三民。
劉春堂(2007),〈兩岸侵害生命權精神損害賠償之比較—以慰撫金請求權為中心〉,收錄於《中國法制比較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法學院。
謝哲勝(1997),〈第三人精神上損害賠償之研究〉,收錄於《固有法制與當代民事法學:戴東雄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三民。
謝哲勝(1999),〈侵權行為被害人之法定代理人與有過失:民法第217條修正評析〉,收錄於《財產法專題研究(二)》,台北:元照。
戴炎輝、戴東雄合著(1994),《中國繼承法》,14版,台北:三民。
戴炎輝、戴東雄、戴瑀如(2007),《親屬法》,最新修訂版,台北:三民。
戴瑀如(2007),〈以比較法角度看法律的變革—由德國法上的重婚規定論我國民法修法後的重婚效力〉,收錄於《戴東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現代身分法之基礎理論》,台北:元照。
二、期刊論文
王澤鑑(2005),〈損害賠償法之目的:損害填補、損害預防、懲罰制裁〉,《月旦法學雜誌》,第123期。
王澤鑑(2006),〈財產上損害賠償(一)人身損害〉,《月旦法學雜誌》,第129期。
王澤鑑(2006),〈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三):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1)〉,《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3期。
王千維(2003),〈論人格法益損害之賠償方法〉,《月旦法學雜誌》,第99期。
王千維(2005),〈民法第二百十三條第三項之增列,對於物以及人格法益損害賠償方法理念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8期。
王千維等(2005),〈民事損害賠償:民法研究會第39次學術研討會〉,《法學叢刊》,第50卷第3期。
王千維(2007),〈民事財產法影響下的身分法制〉,《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0期。
朱柏松(1986),〈一般侵權行為之加害態樣與被害法益類型之分析及展望〉,《社會科學論叢》,第34期。
李震山(2004),〈憲法意義下之家庭權〉,《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6期。
林菊枝(1984),〈論美國婚姻法上之同居配偶及其同居契約〉,《政大法學評論》,第29期。
林恩瑋(2005),〈簡論歐洲國家「民事共同生活體」(PACS)法規比較〉。http://groups.msn.com/AETEF/page5.msnw?action=get_message&mview=0&ID_Message=64&LastModified=4675519200891609550(最後瀏覽日期:2008/07/01)
施慧玲(2007),〈民法親屬編之理想家庭圖像—從建構制度保障到寬容多元價值?〉,《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7期。
孫森焱(1994),〈生命權被侵害發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法令月刊》,第45卷第4期。
Gerhard Hohloch著,侯英泠譯(2003),〈(德國民法)債編修正之簡介〉,《成大法學》,第6期。
孫森焱(1974),〈民事判例研究三則〉,《法令月刊》,第25卷第4期。
陳計男(1974),〈人格權之侵害與損害賠償案例研究〉,《法令月刊》,第25卷第3期。
陳祺炎(1981),〈論婚姻成立之形式要件—兼述事實上夫妻〉,《臺大法學論叢》,第11卷第1期。
陳忠五(2001),〈法國侵權責任法上損害之概念〉,《臺大法學論叢》,第30卷第4期。
陳忠五(2007),〈論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保護客體:「權利」與「利益」區別正當性的再反省〉,《臺大法學論叢》,第36卷第3期。
陳聰富(2006),〈人身侵害之損害概念〉,《臺大法學論叢》,第35卷第1期。
陳聰富(2007),〈過失相抵之法理基礎及其適用範圍〉,《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8期。
陳荔彤(2004),〈美國最高法院同性性行為除罪化與婚姻合法化的憲法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104期。
許耀明(2006),〈「家」的解構與重構:從法國、德國、比利時與歐盟層次新近法制談「異性婚姻外」之其他共同生活關係〉,《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5期。
曾世雄(1983),〈身分權之保護〉,《中興法學》,第19期。
黃立(2006),〈德國民法損害賠償規範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93期。
鄧學仁(2005),〈事實上夫妻之定位及其衍生之法律問題〉,《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10期。
劉幸義(1997),〈同性戀—法學上空白的一頁〉,《月旦法學雜誌》,第30期。
劉靜怡(1997),〈同性戀者之憲法平等權保障〉,《月旦法學雜誌》,第30期。
劉昭辰(2007),〈通姦行為侵害「配偶權」?必須負損害賠償責任?—由台中地院兩則判決談起〉,《法令月刊》,第58卷第6期。
戴東雄(1999),〈親屬編增修親權與會面交往權之行使(下)〉,《法令月刊》,第50卷第1期。
戴瑀如(2004),〈論德國同性伴侶法〉,《月旦法學雜誌》,第107期。
三、學位論文
李允煉(1998),〈事實上離婚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瑞祥(1991),〈事實上夫妻之法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春長(2000),〈事實上夫妻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念懷(2003),〈生命權侵害之損害賠償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添輝(1983),〈第三人與有過失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喬偉(2006),〈民法扶養與犯罪被害人保護之交錯〉,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蔡顯鑫(1991),〈非婚生活共同體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燁豪(1988),〈人身侵害之損害賠償〉,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光昌(1996),〈論侵害生命權之損害賠償〉,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翠玉(2006),〈兩岸人格權之比較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中國大陸法律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日文
一、專書
二宮周平(1986),〈フランスの事実婚〉,收錄於太田武男、溜池良夫編之《事実婚の比較法硏究》,東京:有斐閣。
二宮周平(1990),《事実婚の現代的課題》,東京:日本評論社。
川井健(1980),〈内縁の保護〉,收錄於《現代家族法大系2婚姻、離婚》,東京:有斐閣。
川井健等編集(2002),《講座:現代家族法:島津一郎先生古稀記念第2卷:夫婦》,東京:日本評論社。
川井健(2006),《民法概論4:債権各論》,東京:有斐閣。
山田卓生、藤岡康宏編集(2002),《新現代損害賠償法講座2:權利侵害と被侵害利益》,東京:日本評論社。
中川善之助(1941),〈身分権の侵害と慰謝料の原理〉,收錄於《身分法総則の課題》,東京:岩波書房。
中川淳(2004),《夫婦、親子関係の法理》,京都:世界思想社。
太田武男(1988),〈内縁保護の法理と展開〉,收錄於《家族法の理論と展開》,東京:一粒社。
五十嵐清(2003),《人格権法概說》,東京:有斐閣。
井上英治(2003),《現代不法行為論:判例と理論》,東京:中央大學出版部。
円谷峻(2005),《不法行為法、事務管理、不当利得—判例法による》,東京:成文堂。
内田貴(2007),《民法Ⅱ債権各論》,2版,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
四宮和夫(1985),《現代法律学全集:事務管理、不当利得、不法行為》,東京:青林書院。
加藤一郎(1967),〈内縁の妻と姦通者の賠償責任〉,收錄於久貴忠彦、米倉明編《家族法判例百選》,増補版,東京:有斐閣。
加藤一郎(1974),《法律学全集:不法行為》,増補版,東京:有斐閣。
加藤雅信(2005),《新民法大系Ⅴ:事務管理、不当利得、不法行為》,2版,東京:有斐閣。
本沢汜代子(1986),〈西ドイツの事実婚〉,收錄於太田武男、溜池良夫編之《事実婚の比較法硏究》,東京:有斐閣。
田村五郎編(1993),《ドイツ現代家族法》,東京:中央大學出版社。
平井宜雄(1992),《債権各論Ⅱ:不法行為》,東京:弘文堂。
平野裕之(2005),《基礎コ-ス民法Ⅱ:債権法》,2版,東京:新世社。
水野紀子(2006),〈家族〉,收錄於北村一郎編之《フランス民法典の200年》,東京:有斐閣。
舟橋諄一(1957),〈生命侵害による損害賠償と相続〉,收錄於《我妻栄先生還暦記念:損害賠償責任の研究(上)》,東京:有斐閣。
好美清光(1967),〈生命侵害の損害賠償請求権とその相続性について—とくに慰謝料請求権を中心として〉,收錄於《田中誠二先生古稀記念:現代商法学の諸問題》,東京:千倉書房。
好美清光(1977),〈慰謝料請求権者の範囲〉,收錄於坂井芳雄編、有泉亨監修,《現代損害賠償法講座7:損害賠償の範囲と額の算定》,東京:日本評論社。
安次富哲雄(1990),〈死者の人格権〉,收錄於《石田喜久夫、西原道雄、高木多喜男先生還暦記念論文集:損害賠償法の課題と展望》,東京:日本評論社。
有地亨(1990),《家族法概論》,東京:法律文化社。
吉村良一(2005),《不法行為法》,3版,東京:有斐閣。
我妻栄(1937),《事務管理、不当利得、不法行為》,東京:日本評論社。
沢井裕(1980),〈夫と姦通者に妻の慰謝料請求権〉,收錄於久貴忠彦、米倉明編《家族法判例百選》,3版,東京:有斐閣。
沢井裕(1996),《事務管理、不当利得、不法行為》,2版,東京:有斐閣。
斉藤博(1979),《人格権法の研究》,東京:一粒社。
斉藤修(2003),〈慰謝料に閱する諸問題〉,收錄於山田卓生、淡路剛久編集《新現代損害賠償法講座(6)》,東京:日本評論社。
近江幸治(2004),《民法講義Ⅵ:事務管理、不法利得、不法行為》,東京:成文堂。
前田達明(1980),《現代法律学講座:民法Ⅵ不法行為法》,東京:青林書院新社。
前田達明(1989),《愛と家庭と不貞行為に基づく損害賠償請求》,東京:成文堂。
柳沢秀吉(1989),〈債務の不履行の慰謝料請求〉,收錄於《中川淳先生還暦記念祝賀論文集:民事責任の現代課題》,京都:世界思想社。
倉田卓次(1977),〈相続構成から扶養構成へ〉,收錄於坂井芳雄編、有泉亨監修,《現代損害賠償法講座7:損害賠償の範囲と額の算定》,東京:日本評論社。
宮崎孝治郎(1978),〈フランスの婚姻法〉,收錄於《新比較婚姻法Ш》,東京:勁草書房。
後藤孝典(1982),《現代損害賠償法論》,東京:日本評論社。
島津一郎(1991),《転換期の家族法》,東京:日本評論社。
島津一郎(1991),〈不貞行為と損害賠償〉,收錄於《転換期の家族法》,東京:日本評論社。
高松靖(1995),《愛媛大学法学叢書6:家族法論集》,東京:成文堂。
清山道夫、有地亨(1989),《新版註釈民法(21)親族(1)》,東京:有斐閣。
幾代通,德本伸一補(1993),《不法行為》,東京:有斐閣。
森島昭夫(1995),《不法行為講義》,東京:有斐閣。
鳩山秀夫(1935),《日本債権法各論(下)》,東京:岩波書店。
植林弘(1979),〈子の傷害に対する親の慰謝料請求権〉,收錄於加藤一郎、井川井健、柚木馨、谷口知平編之《判例演習:債権法2》,増補版,東京:有斐閣。
遠藤浩等六人合編(1997),《民法(8)親族》,4版,東京:有斐閣。
遠藤浩編(2005),《別册法学セミナ.基本法コンメンタル187:債権各論Ⅱ》,第4版,東京:日本評論社。
潮海一雄(1997),〈相続構成と扶養構成〉,收錄於宮原守男、山田卓生編集之《新現代損害賠償法講座5:交通事故》,東京:日本評論社。
潮見佳男(2002),《不法行為法》,東京:信山社。
潮見佳男(2005),《基本講義:債権各論Ⅱ不法行為法》,東京:新世社。
錦織成史(1992),〈違法性と過失〉,收錄於星野英一等編之《民法講座第6卷:事務管理、不当利得、不法行為》,東京:有斐閣。
橋本恭宏(2003),《損害賠償法》,東京:信山社。
藤岡康宏(2002),《損害賠償法の構造》,東京:成文堂。
二、期刊論文
川井健(1972),〈慰謝料請求権の相続〉,《ジュリスト》第500号。
中川善之助(1962),〈愛情の自由と責任〉,《判例評論》,第52号。
中井美雄,〈批判〉,《民商法雑誌》,第85卷2号。
平野義太郎,〈生命侵害による葬式費用の損害賠償請求〉,《法学志林》,第27卷2号。
水野紀子(1981),〈批判〉,《法律協会雑誌》,第98卷第2号。
水野紀子(1997),〈婚姻関係破綻後の不貞行為と第三者の不法行為責任〉,《民商法雑誌》,第116卷第6号。
好美清光(1982),〈間接被害者の賠償請求〉,《判例タイムズ》,第282号。
吉田邦彥,〈批判〉,《法律協会雑誌》,第100卷2号。
吉村良一,〈スイス法における精神的損害の賠償(一)〉,《法学論叢》,第105卷第4号。
岩村正彥,〈批判〉,《ジュリスト》第775号。
宮井忠夫(1969),〈批判〉,《法律時報》,第41卷9号。
野田愛子,〈逸失利益と扶養請求権〉,《判例タイムズ》,第212号。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0327-
dc.description.abstract摘要
  侵害身分法益之民事賠償責任在我國法上缺乏全面性的深入研究,在民法債編增訂第195條第3項前,實務上對於身分法益受侵害之處理礙於法無明文,只有藉遁至其他方法解決其民事損害賠償問題,甚或直接否定其請求。民法第195條第3項增訂後,正式奠定身分法益的法律上地位,然其實質內容為何、主體及客體範圍多廣、實質判斷標準為何,除了立法理由列舉出之例子外,是否仍有其他本質上屬於身分法益受侵害之可能態樣、於身分法益中是否復區分權利與利益而異其歸責原則、身分法益是否準用契約責任、如何一方面擴大發揮身分法益之功能,一方面運用情節重大性標準適當控制其賠償範圍以避免氾濫等,皆屬身分法益受侵害之損害賠償的重要課題。
本文第二章將身分法益內容以典型與非典型做區分,分析現行實務廣泛承認的干擾婚姻關係及侵害父母監督權問題,整理歸納我國法上對此問題的處理方式及該法益的實質內容,並摒除所謂直接與間接被害人概念,將本質上屬於身分法益內涵,即生命、身體健康受侵害時,其近親屬基於親情、倫理、生活扶持等利益得請求之慰撫金,及第三人精神上損害賠償問題,納入身分法益的實質內容,以一般侵權行為理論規範;對於實務上發生之非典型案例,如與有配偶者為婚姻外生育、不實婚姻登記等干擾婚姻幸福圓滿行為,侵害遺體、死後名譽等侵害遺族情感案例,亦納入身分法益體系檢視。
本文第三章整理分析日本法對身分法益問題的處理做為我國法研究的借鏡,並於第四章嘗試建立起一套身分法益損害賠償責任體系。在責任成立方面,身分法益之主體範圍以損害之實質性與正當性做為判別標準,以事實上之監督照護與扶持關係做為個案判斷的依歸;客體範圍原則上採開放性概念,但仍受主體親疏遠近及直接受侵害法益種類、侵害情況影響。本文並認為於身分法益底下,無須再區別權利與利益而異其歸責原則,且亦準用民法第227條之1,得以契約債務不履行為其請求權基礎。在責任範圍方面,身分法益除得行使排除侵害及預防侵害請求權外,賠償方法亦不因有民法第192至195的特別規定而排除回復原狀請求之適用。於財產上損害著重法律的實質正義,所失利益以利益的正當性為準,法定扶養義務之損害以事實上扶養關係為準;於非財產上損害則將向來以間接被害人概念特別處理之近親屬慰撫金問題,納入身分法益體系做相容性解釋,並一方面擴大發揮身分法益的功能、一方面以情節重大性做為預防慰撫金漫無限制的控制要件,期待本論文發揮承先啟後效果,引起我國法對身分法益受侵害問題的重視。
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4T16:44:5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7-R94a21035-1.pdf: 1194591 bytes, checksum: b13d6394830b8fa79328feeb8324f9f9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8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錄
謝辭 I
摘要 III
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一項 問題提出 1
第二項 身分法益功能的擴大 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5
第一項 研究範圍 5
第二項 研究方法 5
第三節 論文架構 6
第二章 身分法益的概念形成與實質內容 8
第一節 身分法益的意義與內涵 8
第一項 身分關係與身分法益 8
第二項 身分法益?身分權? 9
第一款 從本質上而論 10
第二款 從實務演進而論 10
第三款 從債編修正過程而論 13
第二節 身分法益的類型化 14
第一項 典型身分法益的類型 14
第一款 實定法 14
一、身分法上 14
二、債法上 17
第二款 學說見解 20
第三款 實務見解 27
一、干擾婚姻關係 27
(一)與配偶以外之人合意性交(通姦) 27
1、婚姻與家庭制度保障的憲法基礎 27
2、早期之實務見解 28
3、民法明文增訂身分法益損害賠償責任後之實務見解 29
4、權利與利益之爭 32
5、同性戀與通姦 35
(二)親密交往 36
(三)重婚 41
(四)已破綻之婚姻無損害?過失相抵?斟酌賠償額? 43
1、無損害而否定侵權行為之成立 44
2、婚姻破綻不影響侵權行為之成立�無過失相抵之適用47
二、侵害監督權 49
第二項 非典型身分法益的類型 52
第一款 向來爭議 52
一、生命權受侵害的間接被害人? 52
(一)解決被害人權利能力終了與繼承難題的特別規定?52
(二)單純法律特別規定?身分法益之直接被害人? 54
1、單純法律特別規定說 55
2、身分法益之直接被害人說 55
(三)小結 57
二、身體健康權受侵害的間接被害人? 61
(一)身分法益受侵害? 61
1、外國法觀察 61
(1)德國法 61
(2)瑞士法 63
(3)日本法 63
(4)法國法 64
(5)荷蘭法與英國法 64
(6)美國法 65
2、我國學說 65
3、實務判決 67
(二)區別受傷程度而異其結論? 72
1、植物人 72
2、重傷 73
3、普通傷害 74
4、其他判別標準 75
(三)雙重賠償,加重加害人負擔? 76
1、慰撫金之性質與機能 76
2、慰撫金之算定 79
(四)小結 81
三、第三人精神上損害與身分法益 85
(一)驚嚇損害(休克損害) 85
1、外國法觀察 85
2、我國法處理 91
(二)身分法益的補足功能 95
(三)小結 96
四、承擔被害人與有過失? 99
第二款 新興的灰色地帶 101
一、配偶或父母與他人為婚姻外生育 101
(一)案例事實 102
(二)配偶之生育獨占權益 102
(三)子女與父親共享天倫之權益 103
二、不實之婚姻登記 106
(一)案例檢視 106
(二)本文評析 107
三、侵害配偶有關婚姻之名譽 108
(一)案例檢視 108
(二)本文評析 108
四、侵害死者屍體、骨灰、祖墳、死者名譽與遺族情感 110
(一)遺棄、毀損屍體、遺失骨灰 110
(二)侵害祖墳 112
(三)死者名譽 112
(四)本文評析 115
第三章 日本法上身分法益之侵害 117
第一節 從權利到利益�從權利侵害到違法性 117
第二節 身分權或家族關係上地位的侵害 120
第一項 婚約地位上的侵害 121
第二項 婚姻關係的侵害 122
第一款 離婚與婚姻生活共同體的侵害 122
第二款 第三者不貞行為與婚姻生活共同體的侵害 123
第三款 妨害性自主與婚姻關係的破壞 126
第三項 事實上夫妻關係的侵害 127
第一款 一般事實上夫妻關係 127
第二款 重婚者的事實上夫妻關係 129
第四項 親子關係或家庭生活利益的侵害 130
第三節 賠償請求權主體與受侵害法益 133
第一項 間接被害人 133
第一款 近親 134
第二款 企業損害 136
第二項 生命權受侵害的賠償請求主體範圍 137
第一款 財產損害 137
第二款 非財產損害 140
第三項 身體健康權受侵害的賠償主體範圍與精神痛苦 143
第四項 近親之慰撫金請求權主體範圍的限制 145
第五項 死者名譽權與遺族感情受侵害 148
第四節 間接被害人與過失相抵 150
第四章 侵害身分法益損害賠償責任的體系建構 154
第一節 責任成立 154
第一項 身分法益範圍的限制 154
第一款 主體限制 154
一、法律上身分關係 154
二、事實上身分關係 156
(一)不違反人倫秩序 156
1、事實上夫妻關係 156
2、同居關係 161
3、未認領之非婚生子女與生父間 162
4、收養關係之本生父母與養子女 164
(二)違反人倫秩序 164
1、近親相婚、重婚、婚外情 164
2、同性戀之事實上夫妻? 166
三、判別基準:損害之實質性與正當性 167
四、省思:事實上監督照護與相互扶持關係 169
(一)第一層廣納 169
1、法律上身分法親屬關係之推定 169
2、事實上監督照護與扶持關係之舉證 170
(二)第二層過濾:個案判斷 170
第二款 客體限制? 172
第二項 侵害客體的限制與歸責原則(權利?利益?) 173
第三項 契約債務不履行準用人格法益損害賠償規定的功能 174
第一款 非財產損害賠償的特殊性 174
第二款 侵權責任與契約債務不履行責任之區別實益 175
第三款 比較法上之規定 176
第四項 身分法益之契約債務不履行責任準用 178
第一款 學說及實務 178
第二款 立法疏失 179
第二節 責任範圍 181
第一項 現行體系的問題 181
第一款 人格權除去侵害與妨害防止請求權之類推適用 181
第二款 損害賠償方法 182
一、回復原狀與金錢賠償 182
二、身分法益之賠償方法 183
三、婚姻登記回復原狀 185
第三款 損害賠償範圍 186
一、財產上損害賠償 186
(一)所失利益:繼承財產受非婚生子同為繼承之侵害186
1、案例分析 187
2、本文評釋 187
(1)未有責任範圍之損害 187
(2)責任範圍之因果關係沒有相當性? 188
(3)期待利益不具正當性 190
(二)法定扶養關係與事實上扶養關係 190
二、非財產上損害賠償 192
(一)生命受侵害之慰撫金與身分法益解釋上相容性 192
(二)控制手段—情節重大 193
第二項 身分法益的功能與展望 195
第五章 結論 198
參考文獻 i
中文 i
一、專書 i
二、期刊論文 iv
三、學位論文 vi
日文 vii
一、專書 vii
二、期刊論文 x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論侵害身分法益之民事責任zh_TW
dc.titleCivil liability for violation of family legal interests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6-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朱柏松,王千維
dc.subject.keyword身分法益,間接被害人,近親屬之慰撫金,扶養利益喪失,第三人精神上損害賠償,驚嚇損害,干擾婚姻關係,監督權,遺族情感,zh_TW
dc.subject.keywordfamily legal interests,indirect victims,damages for bereavement,loss of consortium,dependency claim,spiritual damages compensation,emotional distress,nervous shock,adultery,parental authority,survivor feelings,en
dc.relation.page212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8-08-01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法律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法律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法律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7-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17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