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96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張蓓蓓 | |
dc.contributor.author | Ju-Yu Ho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何儒育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13T08:39:17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8-02-08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13T08:39:17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7-02-08 | |
dc.date.issued | 2016 | |
dc.date.submitted | 2016-11-14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古籍:(依四部次序,部內以成書年代先後列次)
(一)經部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收入(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出版。 (漢)班固著、(清)陳立疏《白虎通疏證》,(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出版。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收入(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出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注疏《禮記注疏》,(收入(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出版。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收入(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出版。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出版。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蔡信發點校:《圈點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年出版。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出版。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收入(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出版。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收入(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出版。 孫希旦《禮記集解》,清同治七年孫鏘嗚刻本。 (清)王先謙著、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出版。 (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出版。 (清)陳立疏、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出版。 (二)史部 (漢)司馬遷著、(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收入楊 家駱編:《新校本二十五史》),臺北:鼎文出版社,1993年出版。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收入楊家駱編:《新校本二十五史》),臺北:鼎文出版社,1993年出版。 (劉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後漢書》,(收入楊家駱編:《新校本二十五史》),臺北:鼎文出版社,1993年出版。 (唐)魏徵等:《隋書》,收入楊家駱編《新校本二十五史》,臺北:鼎文出版社,1993年出版。 (後晉)劉昫著:《舊唐書》,(收入楊家駱編《新校本二十五史》),臺北:鼎文出版社,1993年出版。 (宋)歐陽修、宋祈著:《新唐書》,(收入楊家駱編《新校本二十五史》),臺北:鼎文出版社,1993年出版。 (宋)王堯臣等編、(清)錢侗校:《崇文總目輯釋》,臺北:廣文書局,1978年出版。 (清)紀筠編:《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影印乾隆六十年浙江本),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出版。 (清)余嘉錫:《四庫提要辯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出版。 (清)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民國鉛印師石山房叢書本。 (三)子部 (漢)陸賈著、王利器注:《新語校注》,(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出版出版。 (漢)賈誼著,閻振益、鍾夏注:《新書校注》(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0 年出版。 (漢)劉安著、何寧注:《淮南子集解》,(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出版。 (漢)董仲舒著、(清)蘇輿義證:《春秋繁露義證》,(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出版。 (漢)劉向編、向宗魯校:《說苑校證》,(收入《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出版。 (漢)劉向編著、石光瑛校、陳新整理:《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出版。 (漢)揚雄著、(宋)司馬光注、劉運軍點校:《太玄集注》,(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出版。 (漢)揚雄著、(清)汪榮寶疏:《法言義疏》,(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出版。 (漢)高誘注、(清)畢沅校:《呂氏春秋》,(收入《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出版。 (漢)荀悅著、(宋)吳道傳點校:《申鑒》,(收入《諸子集成》),上海:世界書局,1935年出版。 (魏)王弼注:《老子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出版。 (宋)司馬光注:《法言集注》(纂圖分門類題五臣註),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李夢陽序:《賈子》,(明)萬曆10年(1582)餘姚胡維新刊《兩京遺編》。 (明)黃寶序、(宋)胡价跋:《賈太傅新書》,明正德9年(1514)長沙郡守陸相修補舊刊本。 (清)紀筠編:《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 (清)宋翔鳳:《新語》,(清)道光咸豐間(1821-1861)浮溪精舍刊宋翔鳳校本。 (清)黎翔鳳注:《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出版。 (清)王先謙注:《莊子集解》,(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出版。 (清)王先謙注:《荀子集解》,(收入《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出版。 (清)王先慎注:《韓非子集解》,(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出版。 (清)孫詒讓著、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懷書局,2001年出版。 (清)唐晏:《陸子新語校注》,民國6年(1917)潮陽鄭氏龍溪精舍叢書刊唐晏本。 (四)集部 (南齊)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出版社,1994年出版。 (唐)韓愈著、馬通伯注:《韓昌黎文集校注》,北京: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出版。 (宋)歐陽修:《歐楊修全集》,臺北:華正出版社,1975年出版。 (宋)王安石,劉武標校:《王文公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 (宋)胡玠跋:《賈太傅新書跋》,(明)黃寶序、(宋)胡价跋,明正德9年(1514)長沙郡守陸相修補舊刊本。 (宋)方大琮:《鐵菴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78•別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出版。 (清)盧文弨:《抱經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出版。 二、今人論著:(依作著姓氏筆劃列次)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王夢鷗:《鄒衍遺說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出版。 王葆玹:《玄學通論》,臺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出版。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白奚:《稷下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局,1998年出版。 朱漢民:《玄學與理學的思想理路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出版。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出版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出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出版。 牟宗三:《認識心之批判(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出版。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出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出版。 余舜德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清大出版社,2008年出版。 曲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出版。 杜維明:《燕園論學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 杜維明:《杜維明文集》,武漢﹕武漢出版社,2002年出版。 杜保瑞:《中國哲學方法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出版。 宋艷萍《公羊學與漢代社會》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出版。 佐藤將之:《荀子禮制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出版。 李賢中:《墨學:理論與方法》,臺北:揚智出版社,2003年出版。 李賢中:《墨子》,(收入《新視野中華基本文庫》),香港:中華書局,2014年出版。 李坤崇:《認知情意技能教育目標分類及其在評量上的應用》,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周桂鈿:《董學探微》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 金春峰:《兩漢思想史(增補第三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出版。 林尹:《文字學概說》,臺北:正中書局,2007年出版。 許維遹注:《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出版。 吳汝鈞《西方哲學的知識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出版。 吳汝鈞:《當代中國哲學的知識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出版。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圖書公司,2006年出版)。 胡軍:《認識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徐芳敏:《釋名研究》,(收入臺大文史叢刊第83種),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1989年出版。 孫振青:《知識論》,(臺北:五南出版社,1982年出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出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出版。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出版。 姜國柱:《中國認識論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 唐君毅:《哲學概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出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北京:中國社科學出版社,2005年。 馬育良:《中國性情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夏甄陶:《中國認識論思想史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 項退結:《中國哲學之路》,臺北:東大出版社,1991年出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出版。 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臺北:允晨出版社,1989年出版。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一冊)》,臺北:明文出版社,1984年出版。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五冊)》,臺北:明文出版社,1984年出版。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出版。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注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出版。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陳明恩:《詮釋與建構:董仲舒春秋學之形成與開展》,臺北:威秀資訊,2011年出版。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出版。 黃朝陽:《中國古代的類比》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出版 黃俊傑、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出版。 黃俊傑:《儒家思想與中國歷史思維》,(收入《東亞儒學研究叢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出版。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岀版。 張東蓀:《認識論》,上海:世界書局,1934年出版。 張以仁:《中國語文學論集》,臺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出版。 張立文:《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8年出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出版。 葉嘉瑩:《迦陵談詩二集》,臺北:東大出版社,1985年出版。 楊樹藩:《兩漢中央政治制度與法儒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出版。 竹林》,頁50。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出版社,1993年出版。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楊樹達:《春秋大義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出版。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出版。 鄭昭明:《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臺北:學富文化,2010年出版 劉國民:《董仲舒的經學詮釋與天與的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出版。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出版。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出版。 鍾肇鵬:《春秋繁露校釋》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出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三)》,臺北:東大出版社,1993年出版。 賴錫三:《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出版。 戴君仁:《梅園論學集》,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0年出版。 顧頡剛:《漢代學術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關永中《知識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出版) 龐樸:《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三、期刊與會議論文(依出版時間次序): 張亨:《荀子對人的認知及其問題》,《台大文史哲學報》18 期,1971 年3 月,頁157-217。 龍宇純:〈論聲訓〉,《清華學報》9卷1、2期,1971年9月,頁87-88。 韓復智:〈東漢的選舉〉,《臺大歷史學報》4期,1977年5月,頁13-33。 施淑:〈漢代社會與漢代詩學〉,《中外文學》10卷10期,1982年3月,頁70-107。 梅家玲:〈毛詩序風教說探析──兼論其與六朝文學批評之關係〉,台大中文學報3期,1989年12月,頁489-526。 劉哲浩:〈揚雄知識學研究〉,《哲學論集》25期,1991年7月 吳汝鈞:〈荀子的知性旨趣與經驗主義的人性論〉,《能仁學報》3期,1994年8月 黃宇鴻:〈《說文》與《釋名》聲訓比較研究〉,《武漢教育學報》2期,1996年2月,頁30-35。 陳麗桂:〈融合道、法兼採陰陽的漢儒:陸賈〉,《中國學術年刊》17期,1996年3月,頁131-155。 孫長祥:〈墨辯中的認識與語言〉,《華岡文科學報》第26期,1999年12月,頁1-43。 關永中〈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與莊子對談神秘經驗知識論〉,第三個千禧年哲學的展望:基督宗教哲學與中華文化的對談〉,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系,2000年11月。 潘小慧:〈上博簡與郭店簡「性自命出」篇中「情」的意義與價值〉,《輔仁學誌:人文藝 術之部》29期,2002年7月,頁129-145。 張曉光:〈孔子的推類思想〉,《世界中國哲學學報》6期,2002年 潘小慧:〈《荀子》中的「德智」思想〉,《哲學與文化》30卷8期,2003年8月,頁95-114。 邵台新:〈西漢的儒法治道─兼論《荀子》與《鹽鐵論》、《漢書•刑法志》之傳承》,《先秦兩漢學術》1期,2004年3月,頁123-153。 馬曉東、莊大鈞:〈賈誼、荀學與黃老─簡論賈誼的學術淵源〉,《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1月,頁147-150。 周天令:〈荀子由智成德理論的重建與檢討〉,《孔孟學報》84期,2006年9月,頁133。蔡忠道:〈陸賈的儒道思想析論〉《鵝湖月刊》32卷4期,2006年10月,頁44-54。 陳平坤:〈呂氏春秋與淮南子的感應思維〉,《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評論》32期,2006年10月,頁167-222。 劉又銘:〈荀子哲學的典範及在其後代的變遷轉移〉《漢學研究期刊》3期,2006年12月,頁33-54。 李增:〈董仲舒知識論之研究〉,《明道通識論叢》2期,2007年出版3月,頁27-55。 王初慶:〈陸賈新語與《春秋穀梁傳》〉,《先秦兩漢學學術》7期,2007年出版3月,頁39-62。 黃啟書:〈試論劉向災異學說之轉變〉,《臺大中文學報》26期,2007年出版6月,頁119-151。 黃啟書:〈試論劉向、劉歆《洪範五行傳論》之異同〉,《臺大中文學報》27期,2007年12月,頁123-165。 潘小慧:〈從「解蔽心」到「是是非非」:荀子道德知識論的建構及其當代意義〉,《哲學與文化》34卷12期,2007年12月。 張曉光:〈荀子類推思想探析〉,《邏輯學研究》2009年第3期,2009年3月,頁。 蔡錦昌:〈知擇與致知──兩種中國古代的知識論〉,《哲學論集》44期,2010年7月,頁95-116。 何儒育:〈西漢初期黃老思想下的儒家知識理論〉,《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3卷2期,2010年10月,頁1-31。 鄭毓瑜先生:〈類與物—古典詩文的「物」背景〉,《清華學報》41卷1期,2011年3月,頁3-38。 鐘明彥:〈義理性形訓、聲訓、義訓芻議(1):形訓〉,《應華學報》9期,2011年8月,頁77-116。 洪巳軒:〈荀子知識理論的倫理規範與檢證方式〉,《華梵人文學報》16期,2011年7月,頁171-201。 東方朔:〈心知與心慮──兼論荀子的到的主體與人的概念〉,《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27期,2012年1月出版,頁35-74。 林從一:〈法、類與墨辯──含取之知與道之行〉,《東吳哲學學報》25期,2012年2月,頁1-41。 何儒育:《從「冥契」途徑論王弼《老子注》之知識論向度 》,清華學報42卷2期,2012年6月,頁191-232。 葉國良:〈從傳統圖書與出土文獻看孔子至西漢初期經學的傳播〉,《哲學與文化》39卷4期,2012年4月出版,頁77-90。 黃啟書:〈《漢書•五行志》之創制及其相關問題〉,《台大中文學報》40期,2013年3月,頁145-195。 侯美珍:〈明代鄉會試《禮記》義的出題及影響〉,《臺大中文學報》47期, 2014年 12 月,頁89-138。 張書豪:〈試探劉向災異論著的轉變〉,《國文學報》57期,2015年6月,頁1-28。 四、學位論文 盧瑞容:《西漢儒家政治思想與現實政治的互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 年,指導教授:梁榮茂先生。 洪巳軒:《荀子知識理論之建構與分析•緒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2011年,指導教授:王曉波先生、杜保瑞先生。 五、外文譯著(依中譯姓名筆劃次序) (日)中村元著、徐復觀譯:《中國人之思維方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出版。 (美)卡爾•羅哲斯(Carl Ransom Rogers)著、宋文里譯:《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出版。 (美)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編、李孟浩譯:《情緒療癒》,臺北:立緒出版社,2010年出版。 (美)史泰司 (Walter T. Stace)、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出版社,2007年出版出版。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 》,臺北:桂冠出版社,2000年出版。 (德)伊曼紐•康德(Kant, Immanuel)、苗力田譯:《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美)艾可•溫德邁爾(Eeic P. Windmaire)等著、蔡元奮譯、賴義隆校閱:《人體生理學:身體功能之機轉》,臺北:軒藝圖書出版社,2006年出版。 (英)李約瑟(Noel 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科學思想史》,上海:科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 (美)李奧帕德(Aldo Leopald)著:李靜瑩譯:《沙郡年記》,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7年出版。 (美)約翰•穆爾(John Muir):《夏日走過山間》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1998年出版),頁14。 (德)高達美(H.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 (以色列)馬丁•布伯(Martin Buber)、陳維剛譯:《我與你》,臺北:桂冠出版社,1991年出版。 (美)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著、許金聲等譯《動機與人格》,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出版。 (美)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著、洪蘭譯:《詞的學問:發現語言的科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出版。 (匈牙利)麥可•博蘭尼(Micahel Polanyi)著、許澤民譯:《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臺北:商周出版社,2004年出版。 (美)雷可夫•詹森著、周世箴譯:《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出版。 Lu Wu(劉武)等:“The earliest unequivocally modern humans in southern China”,“Nature”526,( 29 October 2015),(29 October 2015),p.696–699. (美)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莊安祺譯:《感官之旅:感知的詩學》,臺北•時報出版社,2007年出版出版。 (美)霍華•迦納(Howard Gardner)著、李乙明、李淑貞注:《多元智能》,臺北:五南出版社,2008年出版。 六、電子資源 陳麗桂先生主編:《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http://ccs.ncl.edu.tw/f0001/ExpertDB1.aspx (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資料庫)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96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全面考察西漢儒家知識理論之理論脈絡與發展。在「西漢儒家」這一概念上,本文採用《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所載西漢時期「儒家」傳世著作而涉及「知識理論」相關論題者,故以陸賈《新語》、賈誼《新書》、董仲舒《春秋繁露》、〈賢良對策〉、揚雄《法言》四家為主,參照《史記》、《漢書》與劉向諸著、相關詔命奏議,歷時性而較全面地考察西漢知識理論主要論題與發展脈絡。
在「知識理論」一概念上,為了與英美或歐陸之知識論(Epistemology)相區隔,展現出西漢知識理論重視經驗知識、氣化感通與修為實踐等特質,依循學界對荀子知識相關論題之研究,採用「知識理論」(The Theory of Knowledge)一詞。其次,本論文歸納學界自民國以來對中國哲學中知識理論之研究,歸納出四種重要論題:其一為西漢儒家諸子所肯認之知識內涵,其二為認知主體之認知能力,其三為西漢慣用聲訓之特殊名言表達方式,其四為結合理性認知、感官知覺的感知、體驗實踐之體知、氣化感通之感知等知識形成過程;這諸種論題皆容納於「知識理論」一概念下,展現較為細膩而全面的西漢儒家知識理論脈絡。 在「認知主體」的概念上,西漢儒者所論「認知主體」,乃是涵括感性知覺能力、理性的多重思辨能力,以及氣化感通能力的活潑潑的「人」。所謂「感性知覺能力」,指涉「心」具有統攝知覺官能的論點,從當代精神醫學觀之,「心」即呈現「中樞神經」的作用,使人能將眼耳鼻舌等知覺官能所攝取到的素材,統合為完整的經驗知識。在理性認知能力的面向上,西漢諸儒肯認人具有思考、類推、歸納與分析等諸種能力,這種能力與當代認知心理學所論大腦的認知能力多有相通之處,這似已甚為完整地鋪陳心之理性認知能力。而在感通能力上,源於戰國已降至西漢時期逐漸發展而成的「氣化論」,天地萬物既同為氣化所生,則萬物形體之內氣化運作時,同樣稟氣而生的人亦會感受其氣化運作;如此,人雖受於所處位置與身體感官知覺的限制,而難以遍考萬物的本質與發展動向,但卻能透過氣稟互感,而感知萬物的變動。 其次,在知識內涵的面向上,從陸賈、賈誼、董仲舒與揚雄所論適宜認知的知識內涵,可歸納出以「天道」為究極知識之文字名言表達、經驗知識、六藝內涵與歷史知識,並不限於學界所論囿於六藝或讖緯的知識內涵。值得注意的是,西漢儒者如賈誼、董仲舒常運用「聲訓」詮經、論述,關於賈誼的聲訓運用,在《新書•道德說》中,通篇以「某者,某也」的聲訓運用詮解道德概念,「後者」為對「前者」的描述,人可透過修為後者,臻於前者所描述的生命情境,架構出人在家國天下的倫理架構中所經歷、體悟的身心修為與道德實踐。董仲舒則將將「聲訓」的運用,架構於其「深察名號」的概念下,聖人依萬物所發出的聲音定其「號」,而能將聲音相似的詞彙轉相解釋,豐富被詮釋的詞彙的各種向度;人身處其間,在自身修為與實踐的德行中敞開其他的修為,使被詮釋的概念逐漸豐富、擴大,充滿被詮釋的可能性;既有的文化與實踐而來的新意,相互交融,不斷地透過肉身體驗,將未知的領域,納入已知,而展現知識的實踐性特質。 其三,關於「知識形成過程」,從西漢初期,陸賈與賈誼即深論出一種結合感知、認知、體知的知識形成途徑。「心」透過知覺官能與萬物、典籍相對,而攝取素材;心有理性的認知能力,能分析、歸納、統合素材,而形成知識;這些知識必須透過身心修為與實踐,落實於生活場域中,才能更穩固地形成熟習且能時時提取的「知識」。董仲舒身為公羊大家,更加重視理性認知能力,細膩推闡「心」所具備理解、分析、歸納、統整、類比等認知能力,使人能有效地形成以《春秋》為主軸的六藝典籍知識,並能盡可能地開顯微言大義。揚雄所論「知識形成過程」則有別於前代諸儒,他認為「心」在大清明的狀態下能透顯出知覺最靈明的「神」與「明」,以此專一地「潛」於典籍內涵,可形成合於六藝內涵的知識。再從六藝中歸納出合於實踐的德行,並透過與典籍的的「對話」,層層泯合對立的觀點,辯證剝顯出宜於實踐的「天道」內涵。 歸納言之,本論文展現出三種貢獻。其一:考察並深論西漢儒家知識理論之內涵與理脈。民國以來,學界較少關注西漢儒家諸子的知識理論,本論文則全力考察《漢書•藝文志》所載錄西漢傳世儒家諸子之知識理論,並結合既有的研究成果,將傳統天道觀、人性論、災異讖緯、政教觀等研究論題涵容於「知識理論」的脈絡下,拓展漢代學術研究的重要論題。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In this dissertation, I exam the “theory of the knowledge”of Confucian(儒者) during the West-Han Dynasty. In order to define the “Confucian” of the West-Han Dynasty, I adopt the framework of the catalogue of “History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漢書》) which collected the wide-spreading-canons on the “Confucian”. Acording to the catalogue, I select “Xing -Yu”(《新語》), “Xing-Shu”(《新書》), “Chun-Qiu-Fan-Lu”(《春秋繁露》) and “Fa-Yan”(《法言》), all of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theory of the knowledge” as the main literature for the text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Apart from the main literature, I also make reference to two canons as the supplementary sources, which are “The Grand Scribe’s Records :The Hereditary Houses of Pre-han China”(《史記》) and “History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 Main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I attempt to investigate th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the knowledge” diachronically.
Different from Epistemology characteristic of the“Analytic Philosophy”or “Continental Philosophy,” I select the terminology “Theory of Knowledge” to reflect the “Practice-characteristic” of the Chinese Philosophy. I induce the four important discussions based on the pertinent literature of the “West-Han Dynasty-philosophy”. The first discussion elucidates the cognitive abilities of a man. The four philosophers of the West-Han Dynasty propose that a man possessed four cognitive abilities which are“Sensibility,” “Rational Cognition,” “Embodied Knowing”(體知), and “Perception by Qi ”(氣化感通). For the reason, I argue a man is tied to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Qi”(氣), and the “mind” is a kind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which could form emotion, thought and knowledge. The second discussion is about the connotation of the knowledge which the four philosophers affirmed. In their theory, the “Tao”(道) is the metaphysical root of the knowledge which could be known by a man’s cognitive abilities. Based on the “Tao”(道), I induce five categories of the knowledge from the four canons which are the “six-canons”(六藝) , “history” , “Empirical Knowledge” and “the Disastrous ”(災異). The third discussion is concerned with the method of man’s thought. In the four canons, I detect some features of “Analogical Thinking”(類比性思維). The four philosophers constantly compared various ideas and embodies them via examples from the “six-canons”(六藝). Subsequent to the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they could induce the concept which fits for practicing the morals or preventing the fault. The fourth discussion is about the “cognitive process”(知識形成過程). In the four canons, the four philosophers declared that man have to improve the body-mind cultivation by the moral practicing that fits for cognition. The man could use the cognitive abilities to induce the important ideas from “six-canons”(六藝), and verify the ideas in man’s life that could detect the “idea” with the facts or not, then form the “knowledge”. In the four canons, to form the “knowledge” with the facts is a method for becoming a “person of noble character and integrity.”(君子) According to the four discussions, I try to establish the “theory of the knowledge” during the West-Han Dynasty, and propose the new horizon to research into the philosophy of the West-Han Dynasty.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3T08:39:1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5-D98121001-1.pdf: 3928828 bytes, checksum: 00a43b180439cad3e493788d8e587fa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6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致謝------------------------------------------------------1
中文摘要---------------------------------------------------2 英文摘要---------------------------------------------------5 目次-------------------------------------------------------6 第一章、緒論-----------------------------------------------10 第一節、「西漢儒家知識理論」論題形成之時代背景--------------11 一、「經術致用」之政教背景------------------------------13 二、「氣化論」之發展脈絡--------------------------------20 第二節、研究背景與主要論題--------------------------------23 一、從「知識論」至「知識理論」:民國以來中國哲學「知識論」之研 究成果與主要論題-----------------------------------24 (一)金岳霖「以道觀之」之論述嘗試----------------------24 (二)唐君毅論中國哲學之「認知主體」與「認知對象」--------28 (三)牟宗三論「智的直覺」------------------------------30 二、荀子「知識論」提供之借鏡-----------------------------33 (一)荀子知識論之研究成果-------------------------------34 (二)荀子知識論之主要論題-------------------------------37 三、西漢儒家知識論之研究現況與重要論題--------------------38 (一)「西漢儒家知識論」之研究成果-----------------------39 (二)「知識理論」一詞之運用與本論文主要論題--------------41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版本------------------------------------55 一、從《漢書•藝文志》論「儒家」著作之分判標準與本論文主要考察對 象-------------------------------------------------56 二、主要論著真偽與版本考辨-------------------------------59 (一)《新語》、《新書》、《春秋繁露》真偽考辨------------59 (二)主要論著版本考辨與所據本說明-----------------------68 第四節、結合「核心論題」與「範疇」之創造性詮釋研究法及其展望--86 結語:本論文之主要論題與分期方式-----------------------------94 第二章、以「天道」為究極認知對象之知識類別與內涵--------------95 第一節:作為究極知識的「道/天道」之可知性------------------100 一、從西漢「求言詔」觀察「知天道」的治術需求-------------100 二、西漢諸儒對「道/天道」可知性之理論發展----------------103 (一)陸賈、賈誼「仰觀俯察」以知「道」------------------104 (二)董仲舒探《春秋》以知「天道」----------------------105 (三)揚雄「潛」以知「道」-----------------------------107 三、以「天道」為根源之知識分類與內涵--------------------108 (一)經驗與六藝:陸賈與賈誼論「認知對象」之類別---------110 (二)六藝微言:董仲舒論「認知對象」之類別---------------112 (三)六藝與史事:劉向與揚雄論「認知對象」之類別----------114 四、小結----------------------------------------------117 第二節:《周易•繫辭》傳統下仰觀俯察的經驗知識---------------118 一、天文地理之自然知識----------------------------------119 二、奠基於「禮」之人文知識------------------------------124 三、「心─氣─臟腑」之生理知識---------------------------129 四、小結-----------------------------------------------131 第三節、文字所構成的天道與人世-----------------------------132 一、由「巫術類比」至「德禮文化」:先秦諸子論文字之起源與作用-- --------------------------------------------------133 二、自「窮事微」至「深察名號」:西漢諸儒論文字之起源與作用---- --------------------------------------------------139 (一)西漢前期諸儒論「窮事微」之文字作用-----------------139 (二)董仲舒論聖化的「名號」----------------------------141 三、小結----------------------------------------------144 第四節:素王大法與六藝知識-------------------------------145 一、「六藝」知識及其作用-------------------------------146 (一)陸賈與賈誼以「六藝」彰明人倫---------------------147 (二)董仲舒以「六藝」為新王改制之道--------------------149 (三)揚雄以「六藝」游於孔門---------------------------151 二、災異知識及其解釋-----------------------------------155 (一)陸賈對先秦「災」與「異」概念之承繼與發展-----------155 (二)「天譴」:董仲舒與西漢後期儒者之災異解釋-----------157 三、公羊學視野下「歷史知識」之理解與詮釋-----------------160 (一)從「過秦」風氣論歷史知識與天道法則之連結-----------163 (二)由「先王故典」至「為漢立法」:西漢諸儒論「歷史知識」之發 展---------------------------------------------168 四、小結----------------------------------------------179 結語:經驗/六藝/歷史:以「天道」為根源的知識類別------------180 第三章、《新語》、《新書》所見西漢前期黃老治術下之儒家知識理論---- -------------------------------------------------182 第一節:「調心在己,背惡向善」:《新語》、《新書》論「質樸之性」 之轉化潛能-------------------------------------184 第二節、認知主體「知」之能力-----------------------------189 一、節制統攝知覺官能-----------------------------------189 二、感官知覺能力--------------------------------------194 三、主動修為與理性認知---------------------------------196 (一)「主善之心」之修為能力---------------------------198 (二)「心」之理性認知能力-----------------------------201 四、「心」之感應能力-----------------------------------206 五、小結----------------------------------------------210 第三節、《新語》與《新書》之「比興思維」與「聲訓」之名言表達方 式------------------------------------------------211 一、展現具體思維之「比」與「興」------------------------211 二、陸賈、賈誼「以類相及」之比興思維與經義詮釋-----------217 (一)陸賈與賈誼「分類」的依據-------------------------218 (二)時事•史事•經義•德行:比興思維在經義理解上的運用-----219 三、西漢前期儒家諸子之「聲訓」運用與比興思維------------223 (一)陸賈與賈誼之「聲訓」運用-------------------------225 (二)「某者,某也」展現出的思維方式-------------------227 (三)《淮南子》之「聲訓」運用提供之對照---------------229 四、小結---------------------------------------------232 第四節、《新語》與《新書》所論知識形成途徑----------------233 一、適宜認知活動之「心」的修為-------------------------233 二、躬行實踐之知識形成途徑-----------------------------236 (一)從「經驗」到「典籍」:「典籍知識」形成的過程與認知傳統-- ---------------------------------------------236 (二)對六藝內涵之「體知」----------------------------237 三、氣化感通之「知」----------------------------------242 (一)感、氣感、類感:先秦至西漢初期「感」之理論發展----243 (二)陸賈與賈誼論「氣感」之知-------------------------246 四、小結---------------------------------------------250 結語:以道德修為形成知識----------------------------------250 第四章、〈賢良對策〉與《春秋繁露》所見西漢中期獨尊儒術下的儒家知識 理論---------------------------------------------252 第一節、人性中「善善惡惡」之向善潛質---------------------255 第二節「人副天數」脈絡下的認知能力-----------------------260 一、「和心求當」之情緒節制-----------------------------262 二、「察物」之感覺能力--------------------------------264 三、「天人陰陽相應而起」之氣化感應能力-----------------266 四、「知心覽先王」之理性認知能力-----------------------267 (一)以「神明」為前提之「思」-------------------------268 (二)「心」之湛思自省--------------------------------273 五、小結---------------------------------------------276 第三節、「深察名號」之思維與名言表達方式------------------277 一、《春秋繁露》之「聲訓」運用-------------------------278 二、「聲訓」所展現之「比興思維」-----------------------280 三、從「經義」到「微言」:董仲舒典籍詮釋之思維方式-------284 四、小結---------------------------------------------291 第四節:「知微」之知識形成途徑---------------------------292 一、適宜認知之「心」與「氣」之修為----------------------293 二、「知微」的途徑------------------------------------297 (一)「貫比而論」之認知途徑---------------------------297 (二)透過道德修為完成認知-----------------------------301 (三)「氣同則會,聲比則應」之氣化感知------------------305 三、小結---------------------------------------------309 結語:《春秋》「貴微」與學者「知微」------------------------310 第五章、揚雄《法言》所見「潛於六藝」之儒家知識理論-----------311 第一節、再議「善惡混」之人性轉化潛能----------------------313 小結:重判「性善惡混」之公案---------------------------319 第二節、「神心恍惚」狀態下「認知主體」「知」之能力---------320 一、「神心恍惚」之身心狀態-----------------------------322 二、「澄心清魂」統攝感官知覺之感覺能力------------------325 三、「存神索至」之「認知」能力-------------------------327 (一)「得言之解」之理解能力---------------------------328 (二)「因往以推來」之思考與類推-----------------------329 四、小結:「神心恍惚」之認知主體------------------------332 第三節:《法言》所論「潛」之知識形成途徑------------------333 一、「神明」:適宜認知之「心」的狀態--------------------333 二、「潛」之認知途徑----------------------------------336 三、雙向開顯的「對話」作用-----------------------------337 (一)「自設對話」以體契於「道」-----------------------339 (二)「類比」之「智」--------------------------------341 四、小結---------------------------------------------346 結語、以神明「潛」於六藝-----------------------------------347 第六章、結論:西漢儒家知識理論之研究意義與價值--------------348 一、認知主體涵括感性、理性與氣化感通能力----------------349 二、以「道」為根源之六藝、史事與經驗知識----------------351 三、展現「具體性思維」的「類比」與「聲訓」--------------353 四、涵括感知、認知與體知的「知識形成」過程--------------354 五、知識的開放詮釋性----------------------------------356 六、扣合西漢諸儒之關懷與論述風格之「知識理論史」--------359 結語:研究展望-------------------------------------------360 參考書目-------------------------------------------------361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探析 | zh_TW |
dc.title | “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of Confucianism During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5-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博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杜保瑞,林聰舜,伍振勳,黃啟書 | |
dc.subject.keyword | 知識理論,認知主體,天道,六藝,氣,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heory of the knowledge”,“Cognitive abilities”,“Tao”,“six-canons”,“Qi”, | en |
dc.relation.page | 366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603743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6-11-15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5-1.pdf | 3.84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