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3. 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93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陳玉華(Yu-Hua Chen)
dc.contributor.authorYi–Jie Chenen
dc.contributor.author陳奕潔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3T08:38:51Z-
dc.date.available2019-07-06
dc.date.available2021-05-13T08:38:51Z-
dc.date.copyright2016-07-06
dc.date.issued2016
dc.date.submitted2016-06-05
dc.identifier.citation孔祥明,2001,〈媳婦?女兒?妳媽?我媽?從誰是“自己人”看婆媳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16:43-87。
文崇一,1988a,〈中國人的富貴與命運〉,文崇一、蕭新煌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頁25-42,台北:巨流。
文崇一,1988b,〈從價值取向談中國國民性〉,李亦園、楊國樞編,《中國人的性格》,頁49-84,台北:桂冠圖書。
文崇一、章英華、張苙雲、朱瑞玲,1989,〈家庭結構及其相關變項的分析:台北市的例子〉。《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家庭、人口、政策與階層》,1-24,台北:中央研究院。
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
王振寰、瞿海源主編,2009,《社會學與臺灣社會(三版)》。臺北:巨流。
伊慶春,2001,〈華人家庭夫妻權力的比較研究〉,喬健、李沛良、馬戎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社會學與人類學》, 225-256,高雄: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伊慶春、蔡瑤玲,1989,〈台北地區夫妻權力分析:以家庭決策為例〉。《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25:115-151。
朱岑樓,1991,《婚姻研究》。台北:三民。
朱瑞玲、章英華,2001,〈華人社會的家庭倫理與家人互動:文化及社會的變遷效果〉,發表於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辦,2001-07-27 ~ 2001-07-28。
余新忠,2007,《中國家庭史·明清時期》,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利翠珊,1995,〈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4:260-321。
吳聰敏,2003,〈臺灣經濟發展史〉,取自http://homepage.ntu.edu.tw/~ntut019/ltes/TEH2001.pdf。
呂玉瑕、伊慶春,2005,〈社會變遷中的夫妻資源與家務分工:臺灣七○年代與九○年代社會文化脈絡的比較〉。《臺灣社會學》10:41-94。
李甲孚,1979,〈古代現代收養制度與臺灣收養女問題的綜合研究〉。《法學叢刊》,24(2):7-32。
李永采,1989,〈論對偶婚從夫居形態及在家庭史上的地位〉。《歷史研究》,6:122-136。
岡田謙,1937,〈村落與家族 -臺灣北部的村落生活-〉。《日本社會學年報》5(1):38-55。
林秋君,2005,《影響收養家庭生活適應歷程之初探》。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論文。
林巧璉,2014,〈新增媒合評估 親戚間收養增添變數〉。聯合報,2月4日,http://city.udn.com/54532/5052988。
林冠儀、游琇雅,2013,〈探討父權結構下之社會建構:以臺灣新移民女性為例〉。《家庭教育雙月刊》,41(1):65-79。
林津如,2007,〈父系家庭與女性差異認同:中產階級職業婦女家務分工經驗的跨世代比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8:1-73。
林津如,2007,〈父系家庭與女性差異認同:中產階級職業婦女家務分工經驗的跨世代比較〉。《臺灣社會研究》68:1-73。
林慧媚、張展維、鄭奕帝,2009,〈不孕症用藥淺談〉。《藥學雜誌》99:131-135。
高永平,2006,〈中國傳統財產繼承背後的文化邏輯—家系主義〉。《社會學研究》,3。
高淑貴,1991,《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明文化。
張志學,1999,〈中國人的人際關係認知:一項多維度的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2: 261 - 288。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萍,2005,〈明清徽州文書中所見的招贅與過繼〉。《安徽史學》6。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小畢空間出版社。
莊英章,1972,〈臺灣農村家族對現代化的適應──一個田野調查實例的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4:85-98。
許詩淇、黃囇莉,2006,〈「情同母女」之外:婆媳關係的多元和諧〉。《本土心理學研究》26:35-72。
許詩淇、黃囇莉,2009,〈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華人父母角色義務對親子衝突與親子關係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1(3):295-317。
陳奕樺,2012,〈一位華人長子宿命的傳承與轉化〉。《耕莘學報》7:117-130。
陳昺麟,2001,〈社會科學質化研究之紮根理論實施程序及實例之介紹〉。《勤益學報》19:327-342。
陳若喬、王枝燦,2003,〈「生的放一邊,養的卡大天」台北市收養概況與變遷〉。《兒童福利期刊》5。
陳瑛珣,2010,〈清代臺灣客家族譜中的零父系血緣家庭背景分析〉。《臺灣源流》51:43-51。
陳曉宜,2005,《報社記者抵抗資源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靜慧,2005,《蹺蹺板的兩端-家庭中的權力與決策》。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8/48-45.htm.
費孝通,1947,《鄉土中國》。香港:鳳凰出版社。
黃盈彰,2008,《男性繼承家業之生涯選擇歷程敘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囇莉、許詩淇,2006,〈虛虛實實之間:婆媳關係的和諧化歷程與轉化機制〉。《本土心理學研究》25:3-45。
楊國樞,1997,〈父子軸家庭與夫妻軸家庭的運作特徵與歷程:夫妻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5-2417-H002-028- G6)。
董家遵,1995,《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詹惠珺,2012,《我國終止收養原因之初探- 以分析地方法院民國97-98 年判決書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中閔,2011,〈臺灣服務業的發展機會與挑戰〉,http://homepage.ntu.edu.tw/~ckuan/speech/臺灣服務業的發展機會與挑戰_商總論壇_k110526.pdf。
劉黎明,2007,《血脈──祠堂、靈牌、家譜的傳承血親習俗》。台北:書泉出版社。
樊景立、鄭伯壎,2000,〈華人組織的家長式領導:一項文化觀點的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13:126-180。
鄭伯壎,1995,〈差序格局與華人組織行為〉。《本土心理學研究》3:142-219。
賴惠敏,1993,〈清代皇族的過繼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39-71。
謝志龍,2003,《手足團體、家庭資源與教育成就》。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穎慧、莊英章,2005,〈出生序、社經地位、婚姻與生育:日治時期竹山、峨眉,和竹北等四個閩客社區的例子〉。《人口學刊》31:41-68。
羅欣貞,2008,〈私下出收養兒童 退貨比例高〉。自由時報電子報,4月15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pr/15/today-love1.htm。
蘇靖媛,1989,《養父母收養動機與收養安置方式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國賢,2004,《家庭內的社會比較:兄弟姊妹的人口組成結構對教育及地位取得的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Blood, R. O., and Wolfe, D. M., 1960, “Husbands and Wives: The Dynamics of Married Living.” New York: Free Press.
Carney, T. F., 1990. “Collaborative inquiry methodology.” University of Windsor, Division for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Canada.
Mohanty J., 2013, “Attitudes Toward Adoption in Singapor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35(5):705-728.
Rodman, H. , 1967, “Marital Power in France, Greece, Yugoslavia, and the United States:A Cross-National Discussion.”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9(2):320-324.
Waltner A.著、曹南來譯,1999,《煙火接續—明清的收繼與親族關係》。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Waltner A., 1999, Getting an Heir: Adop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Kinship in Late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 Hawaii.)
Wolf, Margery(1972).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936-
dc.description.abstract若夫妻無法透過自然或人工生殖技術獲得子女時,就需要考慮收養子女,儘管現代收養法令與制度已日趨完備,但依賴親族血緣聯繫的傳統過繼行為卻仍是臺灣社會相當普遍的收養類型。為檢視影響臺灣家庭偏好親戚收養的可能因素,本文嘗試從已婚女性的角度觀察,探討在男性為主的華人家庭場域中,家庭成員在面臨收養行為時是如何思考與做出決策,與這些決策過程受到華人文化背景的影響程度,而收養人心理需求、個別家庭特質、夫妻與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和婚後居住型態經過共同作用後,對於收養過程又會產生何種影響。
  研究資料來自以半結構式訪談有收養經驗的已婚女性之敘說資料作為分析素材。藉由訪談實際執行收養行為之女性,瞭解女性在家庭中的決定權與話語權,從而探討在傳統父權體系下,女性對於整個家庭的權力與影響力,以及家庭成員維繫父系傳承的強度。本研究藉由從傳統父權理論到西方相對資源論等家庭權力理論,探討在女性教育程度與職業聲望提高的現今,是否有助於在收養事件上的參與,進而瞭解傳統華人家庭權力是否產生變化。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All these years, fertility rate in the society in Taiwan is declining. Does this phenomenon explain the changes of fertility for Taiwanese? This research is going to understand the husband and wife that are unable to give birth by them self, if they want to have a child what actions and behavior should they have.
This research is going to understand the actions and behavior that will be done by the couple with infertile problem.
We can observe the reaction of couple towards adoption due to infertility with this study. We can observe the adoption behavior due to infertile problem of couple in this study.
In the society of Taiwan, if the husband and wife can’t get their children through natural method or artificial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they might consider the adoption of children. Even though the adoption statute in Taiwa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prehensive, the adoption of relatives is quite common type of adoption in Taiwan.
In order to explain why Taiwanese family prefer the adoption of relatives, this paper attempt to investigate the adoption behavior under the male-centered family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ried women.
Under this background, we can investigate how the members in family make the decision of adoption and how much will be affected by Chinese culture.
In the adoption process, we can also understand how much the decision will be affected by psychological requirement, individual family characteristic, family economic status and living style of marriage.
Data are taken from interviewing with 10 married women who have the adoption experience. By interviewing the adopting female, we can understand the right of discretion(decision-making) and the right of discourse(speak) in their family. We can also realize the women’s impact in the male-centered family system.
In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change of family authority by the participation in adoption event of femal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al level and job location nowaday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3T08:38:5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5-R02630003-1.pdf: 1777517 bytes, checksum: f05418a87e2e2244cbafcf5bf6d675da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6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謝誌 3

中文摘要 5
英文摘要 6
第一章 緒論 9
  第一節 研究背景 9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收養行為的內涵 13
  第二節 家庭權力結構理論 17
  第三節 華人家庭文化的內涵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資料蒐集方法 2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3
  第三節 資料蒐集內容 29
  第四節 資料分析過程 29
  第五節 研究限制 30
第四章 當代臺灣家庭的收養概況 32
  第一節 臺灣家庭偏好過繼之主因 32
  第二節 收養家庭背景分析 40
  第三節 收養溝通過程與收養態度 53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6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4
  第二節 研究討論 67

參考書目 71
附錄1 訪談大綱 77
附錄2 訪談同意書 80

表1 受訪者基本資料 26
表2 受訪者收養資料 27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父系傳承制度下的收養決策及其變遷:婦女的角度zh_TW
dc.titleChanging Adoption Practices under the Male-Centered Family System: The Female Perspective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4-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黃?莉(Li-Li Huang),莊致嘉(chih-chia Zhuang)
dc.subject.keyword收養,過繼,父系,父權,家庭權力,zh_TW
dc.subject.keywordAdoption,Adoption of relatives,Patriarchy,Family power,en
dc.relation.page81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600299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6-06-06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生物資源暨農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5-1.pdf1.74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