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85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劉少雄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Ming Cha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詹琪名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13T08:37:3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7-08-02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13T08:37:33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6-08-02 | |
dc.date.issued | 2016 | |
dc.date.submitted | 2016-07-2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基本文獻:(依實際使用頻率分列)
宋•晏幾道著,張草紉箋注:《二晏詞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晏殊、晏幾道箸,陳永正編著:《晏殊晏幾道詞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年) 宋•晏幾道著,王啟雙編著:《晏幾道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7年) 二、古籍部分:(依朝代、姓氏筆畫分列) 春秋•左丘明著,晉•杜預注,宋•林堯叟注:《左傳杜林合注》,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內聯網版)經部•春秋類•《左傳杜林合注》 戰國•荀況著,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漢•司馬遷著,李偉泰等選注:《史記選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漢•劉向:《列仙傳》,〈江妃二女〉,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內聯網版)子部•道家類•《列仙傳》 漢•韓嬰:《韓詩外傳》,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內聯網版)經部•詩類•《韓詩外傳》 晉•陶潛著,袁行霈撰:《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幽明錄》,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內聯網版)子部•類書類•《太平御覽》 南朝宋•劉義慶等著,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2008年) 唐•元稹:《元氏長慶集》,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內聯網版)集部•別集類•漢至五代•《元氏長慶集》 唐•李白著,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 唐•李白著,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蔣凡標點:〈柳枝•序〉,《玉谿生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蔣凡標點:《玉谿生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唐•溫庭筠著,劉學鍇校注:《溫庭筠全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唐•裴廷裕:《東觀奏記》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第一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出版社,1983年) 五代•韋莊著,聶安福箋注:《韋莊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五代•孫光憲著,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王楙:《野客叢書》,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內聯網版)子部•雜家類•雜考之屬•《野客叢書》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宋•吳處厚著,李裕民點校:《青箱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宋祁等著:《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李清照著,徐培均箋注:《李清照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沈括著:《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周邦彥著,孫虹校注,薛瑞生訂補:《清真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內聯網版)史部•地理類•雜記之屬•《東京夢華錄》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俞文豹著,張宗祥校訂:《吹劍錄全編》(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 宋•柳永著,薛瑞生校注:《樂章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宋•晏殊、晏幾道著,朱德才主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 宋•張先撰,朱德才主編:《增訂注釋柳永張先詞》(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 宋•張舜民《畫墁錄》,收錄於《全宋筆記•第二編•1》(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宋•陳郁:《藏一話腴》,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內聯網版)子部•雜家類•雜說之屬•《藏一話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曾慥:《高齋詞話》,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內聯網版)集部•詞曲類•詞選之屬•《御選歷代詩餘》 宋•曾鞏著,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黃庭堅著,宋•任淵等注:《山谷詩集注》,〈山谷外集詩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內聯網版)子部•雜家類 宋•趙令畤著,孔凡禮點校:《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樓鑰:《攻媿集》,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內聯網版)集部•別集類•南宋建炎至德祐•《攻媿集》 宋•歐陽脩著,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宋•歐陽脩著,邱少華編著:《歐陽修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 宋•魏泰著,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羅大經著:《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蘇軾著,石聲淮、唐玲玲箋注:《東坡樂府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2005年) 宋•蘇軾著,薛瑞生箋證:《東坡詞編年箋證》(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元•脫脫等著:《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元•脫脫等著:《宋史》,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內聯網版)史部•正史類•《宋史》 元•陸友仁:《硯北雜志》,《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十二編(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清•袁枚:《隨園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清•曹雪芹:《紅樓夢校注本》(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1987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厲鶚:《宋詩紀事》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唐圭璋等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曾昭岷、曹濟平、王兆鵬、劉尊明編撰:《全唐五代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黃永年主編:《舊唐書》,收錄於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系列(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三、研究專著:(以下皆依作者姓氏筆畫分列) 木齋:《宋詞體演進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王兆鵬、劉尊明主編:《宋詞大辭典》(北京:鳳凰出版社,2003年) 王兆鵬:《詞學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王兆鵬:《詞學研究方法十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洪編:《唐宋詞百科大辭典》(北京:學苑出版,1990年) 王偉勇、薛乃文:《詞學面面觀》(臺北:里仁書局,2012年)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朱自清:《論雅俗共賞》(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何忠禮:《科舉與宋代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 吳梅:《宋詞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李劍亮:《唐宋詞與唐宋歌妓制度》(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卓清芬:《清末四大家詞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3年) 卓遵宏:《唐代進士與政治》(臺北:國立臺灣編譯館,1987年) 林玫儀:《詞學考詮》(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林順夫:《透過夢之窗口》(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 俞平伯:《唐宋詞選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施議對:《詞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施議對:《詞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胡適編著:《詞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新版) 范明生著:《西方美學通史》第一卷,《古希臘羅馬哲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圭璋:《詞學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圭璋主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唐紅衛:《二晏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年) 夏成燾:《唐宋詞欣賞》(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 夏承燾:《唐宋詞人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孫立:《詞的審美特性》(臺北:文新出版社,1995年) 孫虹:《北宋詞風嬗變與文學思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馬大康、葉世祥、孫鵬程:《文學時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陳世驤著:《陳世驤文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詞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年) 陳匪石:《宋詞舉》(臺北:正中書局,1970) 陶爾夫、諸葛憶兵:《北宋詞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 馮必揚、孫霞、李長林:《士思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楊柏嶺:《唐宋詞審美文化闡釋》(合肥:黃州書社,2007年) 楊海明:《唐宋詞史》(高雄:麗文文化,1996年) 楊海明:《唐宋詞與人生》(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楊繼修:《小山詞研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 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葉嘉瑩:《古典詩詞演講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臺北:明文書局,1987年) 葉嘉瑩:《唐宋名家詞賞析•二》(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稿》(新北:大塊文化,2013年) 劉少雄:《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之探討》(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1995年) 劉少雄:《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劉少雄:《會通與適變——東坡以詩為詞論題新詮》(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劉少雄:《讀寫之間—學詞講義》(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劉若愚著,王貴苓譯:《北宋六大詞家》(臺北:幼獅文藝事業公司,1986年) 劉逸生:《宋詞小扎》(香港:中華書局,1981年) 劉學鍇:《溫庭筠傳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 歐麗娟:《大觀紅樓》(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 鄭騫:《景午叢編》(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72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閻步克著:《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龍榆生:《中國韻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龍榆生:《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繆鉞、葉嘉瑩合著:《詞學古今談》(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2年) 繆鉞、葉嘉瑩合著:《靈谿詞說》(新北:正中書局,2013年) 繆鉞:《詩詞散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2年) 薛礪若:〈北宋初期四大開祖〉,《宋詞通論》(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 謝桃坊:《宋詞概論》(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譚新紅主編:《詞學檔案》(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 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第十五冊•十卷•目錄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む日め村上哲見著,楊鐵嬰譯:《宋詞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む日め保刈佳昭:《新興與傳統——蘇軾詞論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む法め米•杜夫海納著,韓樹站譯,陳榮生校:《審美經驗現象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 む法め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孟湄譯:《被背叛的遺囑》(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む法め米蘭•昆德拉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臺北:皇冠出版社,2004年) む美め宇文所安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む美め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臺北:聯經出版,2006年) む美め林順夫著,張宏生譯:《中國抒情傳統的轉變:姜夔與南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む美め韋勒克(René Wellek)、華倫著(Robert Penn Warren),王夢鷗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再版) む美め孫康宜著,李奭學譯:《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む美め薩伊德著,彭淮棟譯:《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臺北:麥田出版,2010年3月) む美め羅洛•梅著(Rollo May),傅佩榮譯:《創造的勇氣》(The Courage of Create)(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 む美め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著,劉大基譯:《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 む美め蘇珊•朗格著,劉大基譯:《情感與形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む英〕布賴恩•特納(Bryan Stanley Turner)著,慧民、王星譯:《地位(Status)》(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5月) む德め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む羅馬尼亞め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年) 四、學位論文: 柯瑋郁:《晏幾道《小山詞》接受史》,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洪若蘭:《從傳統小令的發展演變看晏幾道《小山詞》》,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許婷:《晏幾道離別詞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陳玟諭:《晏幾道詞中的女性書寫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黃玫娟:《晏幾道與秦觀詞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另見於《古典詩歌研究彙刊》第十一輯,第十二冊(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 葉淑音:《晏殊、歐陽脩之選體心理學及其美感特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劉嘉熙:《晏幾道《小山詞》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年。 蔡威伸:《從宋人筆記、家訓看宋代士人的家庭教育》,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五、單篇論文: 王兆鵬、劉尊明:〈歷史的選擇——宋代詞人歷史地位的定量分析〉,《文學遺產》,1995年第4期。 吳世昌:〈宋詞中的「豪放派」與「婉約派」〉,《文史知識》,總第27期,1983年第9期。 吳玥:〈司馬相如「賦心」「賦跡」說的傳播效應和審美期待〉,《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9卷第4期,2011年7月,頁95-96。 李文鈺:〈流逝與尋回——試論韋莊〈菩薩蠻〉五首中的春意象〉,《漢學研究》,第29卷第1期,2011年。 李文鈺:〈從「敦煌」到《花間》——物質書寫與詞體特質的構成」〉,《林文月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大中文系,2014年) 卓清芬:〈「以詩為詞」的實踐:談晏幾道《小山詞》的「詩人句法」〉,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8期,2008年,頁315-342。 卓清芬:〈「奪胎換骨」的新變——晏幾道《小山詞》「詩人句法」之借鑑詩句探析〉,《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1期,2007年,頁65-120。 卓清芬:〈晏幾道《小山詞》「清壯頓挫」之意義探析〉,《成大中文學報》,2008年10月,第22期, 卓清芬:〈晏幾道《小山詞》之知己意識探析〉,世新大學中文系主編:《第三屆兩岸韻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理論與批評》(臺北:世新大學,2010年),頁197-218。 唐紅衛:〈晏幾道政治思想異議——兼論晏幾道與新黨的關係〉,《孝感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2007年7月 徐安琪:〈晏幾道詞學思想新探〉,馬興榮等主編:《詞學》第十五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1-12 涂水木:〈關於晏幾道的生卒年和排行〉,《文學遺產》,1997年1月,第1期,頁107-108。 張淑香:〈男性情色幻想的美典——溫庭筠詞的女性再現〉,《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0年,第十七期 張惠娟:〈樂園神話與烏托邦——兼論中國烏托邦文學的認定問題〉,《中外文學》 第十五卷,第三期,1986年 黃雅莉:〈論晏幾道令詞的開拓表現與藝術特色〉,《中國學術年刊》,2000年,第21期,頁363-388。 葉慶炳:〈詩品與人品〉,臺大外文系主編:《文學批評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印行,1986年,頁1-8。 鄭亮、唐紅衛:〈晏幾道生卒年之質疑〉,《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8月,第26卷4期,頁478-480。 鍾陵:〈晏幾道生卒年小考〉,《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1987年。 鍾陵:〈清壯頓挫小山詞〉,《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2005年,頁9-14。 顏崑陽:〈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收錄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國詩學會議」籌備委員會主編:《第五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宋代詩學》(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0年)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85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依違」是矛盾,是生命困惑、躊躇的姿態,它飽含著內在心理對不同價值的複雜去取。學者無不對晏幾道《小山詞》如數家珍;但回到詞學的傳統脈絡,抑或專家詞的研究視域下,晏幾道的重要性便相形見絀。故當前對晏幾道其人與其詞的理解也處於這種「矛盾」的狀態。於是本文以詞人的「依違之間」為題,並逐步探索矛盾背後的原因——詞人晏幾道的內在辯證。從詞史脈絡、詞人觀念、與父親晏殊並列的意義、《小山詞》的內在特質逐一檢視。
文學的研究方法向來「難言」,本文反思「詞學的研究」,將晏幾道與《小山詞》視為相同重要的「文本」。在詮釋、梳理的過程中賦予文學的意涵,更能理解身為一個複雜之「人」,而非單純「創作者」的晏幾道,和他的二六ま首詞作。 「詞人」本「背負」著不同於「詩人」身分的意涵,此處嘗試將晏幾道置於以創作者為主體的詞史思考中,除了補充「詞人地位史」視野的詮釋,也有為其翻案的用意。小晏是如何面對傳統詞學的演進?他和詩化與詞化進路的作者們有何關聯?此是第一部分的「依違」討論,也就是晏幾道和外在環境、詞學傳統的互動方式。 歷來詮釋者津津樂道小晏相府暮子的身分,晏殊與晏幾道的並列似乎「本應為之」,但其實父子在人格、文學、價值觀上截然不同,「二晏詞」的底層意涵仍有待抽繹。甚至晏幾道對父親的形象抱持著既抗拒也接受的兩難。故此處更形深入,探討晏幾道與父親晏殊的辯證關係。 最後,回憶與深情可謂是《小山詞》的主要特徵,也是一切矛盾、依違的根源。若對這兩項特質有深入的理解,則更能體悟晏幾道特殊的生命樣態。於是見其人如讀其詞;其詞中也蘊含著小晏的精神,兩者互相透顯本文的主題——晏幾道的內在辯證。 研究發現,小晏由於性格的歧出,他在當世的存在即是一種「尷尬」。在與士人群體、詞學傳統的互動上都保持著若即若離、不即不離的「依違態度」。他飽受詞人身分所苦,但也樂在其中;與父親晏殊在人格、文學上皆同中有異:同樣具備著高尚的美感品味,卻不樂仕進,甚至遠離士大夫的核心價值,將士人的「自尊、自重」轉入詞體。父子詞作的風格也呈顯著濃淡、深淺、輕重的兩極,裡頭蘊藏著對父親的複雜態度;「回憶」與「深情」是晏幾道的根本特質,「美」的體證是對現世生活的詛咒,也同時是餘生所依恃的樂園記憶。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yi-wei (acceptance and refusal) in this article means a complicated mental decision on different values that shows confusion and hesitance in life. In spite that there are a variety of studies on Yan Ji-Dao’s Xiao-Shan’s Ci Poems, Yan is much less important in the traditional context of ci poetry studies and the field of ci specialist studies. This causes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Yan to have conflicting opinion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Yan’s yi-wei and investigates in detail the reasons behind his internal discriminations. Scrutinized are the context of ci poetry history, Yan’s concepts of ci poetry, the meaning of the juxtaposition of Yan and his father Yan Shu,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iao-Shan’s Ci Poems.
It has long been difficult to set a method to study Chinese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reflects on studies on ci poetry studies when regarding Yan as a text equally important as Xiao-Shan’s Ci Poems. This is to understand Yan as a manifold person rather than merely a writer, to comprehend his 260 ci poems, and to endow them with literary meanings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it and combing it out. Now that ci poets carry different meanings from poets, the article positions Yan in the thinking of ci history that attaches most importance to the writer. This supplies the interpretation in the field of ci poet history and reverses the previous judgments about how Yan faces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ci studies and connects with writers of ci poems and poem-like ci poems. This is the first part of the discussion on yi-wei, which in short is the way Yan interacts with his outer environment and the ci study tradition. The interpreters of Yan’s ci poems like to study Yan’s identity as a grand councilor’s late son. It seems natural to juxtapose Yan and his father, but the two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in their personalities, literary styles, and values, when Yan has actually been in a dilemma whether to refuse or accept his father’s image. To explore the deep meanings of the two Yans’ ci poems, the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m. Lastly, memory and deep love are the main features of Xiao-Shan’s Ci Poems and the origin of all the yi-wei contradiction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two features helps readers to understand Yan’s special life. Reading descriptions of Yan is like reading his poems that contain his spirits. The descriptions of him and his ci poems reveal the topic of this article—Yan’s internal discriminations.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shows that Yan is an awkward being in his time because of his special personality. When interacting with scholar groups and ci study traditions, he has been keeping a yi-wei attitude, neither friendly nor aloof. He suffers from the identity as ci poet but also enjoys it. He has a personality and a literature style similar to his father’s and the same high taste of beauty with him but he doesn’t crave for the same official career. He even deviates from 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scholars and officials, e.g. self-respect, and cares more about the ci form, which has widely been regarded as trivial in his time. His style is dense, deep, and heavy while his father’s simple and light. His ci poems contain his complicated attitudes toward his father, carry his basic features of memory and deep love, and make his realization of beauty a paradise memory that he depends on like a curse with him in his late lif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3T08:37:3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5-R02121011-1.pdf: 4141326 bytes, checksum: 79e574deae273db75f3e806015d37c99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6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 6 第三節 版本界說與研究方法 10 一、版本使用之釐清 10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意識 12 第二章 願拋心力作詞人:身為詞人的晏幾道 17 第一節 晏幾道之生平與性格 17 一、生卒年問題 17 二、生平事蹟、人格特質及對詞體的回應 21 第二節 詞人身分在唐迄北宋間的地位與演變 29 一、關於「身分」的思考 29 二、詞人身分的地位與演變 32 (一) 唐五代時期 32 (二) 北宋時期 44 第三節 詞人地位嬗變中的晏幾道 74 一、作為詞人的晏幾道 76 (一) 〈小山集序〉、〈樂府補亡自序〉 76 (二) 填詞之於晏幾道的阻礙與誘惑 81 二、晏幾道在詞人地位史中的地位 87 第三章 「二晏」並立的反思:依違於乃父晏殊之間 95 第一節 對父親的反抗與順應——人格、價值觀與政治性格的差距 96 一、父子的仕宦追求與心理質素 96 (一) 「富貴優游五十年」:晏殊的仕宦追求與心理質素 96 (二) 晏幾道對仕宦的迎拒與心理因素 103 二、關於「士大夫」身分、價值的關連與反思 106 三、父子在士大夫價值與生活景況的極端呈現 112 第二節 「有臨淄之風,罕能味其言也」——二晏詞風格、內容、形式上的異同 119 一、人格與風格的延續與斷裂:兼論晏殊詞的「理性」思致 119 二、「二晏詞」的並列:風格、形式上的因襲與突破 128 (一) 詞作風格上的父子辯證 129 (二) 詞作形式上的因循、變化 134 三、同中求異:「同題共詠」時的不同表現 143 第四章 內在辯證的核心:回憶與深情 157 第一節 「當時明月在」:如真的回憶書寫 157 一、晏幾道的追憶歷程 158 (一) 為何回憶?如何回憶? 158 (二) 詞語與物質的召喚:如真、如實的示現 164 二、既有樂園與新境界的求索 171 (一) 詞中的樂園體驗:美的詛咒 171 (二) 相尋夢裡路,飛雨落花中:理想世界的求索 178 第二節 「任重而道遠」:晏幾道的情感姿態 184 一、自如的追求:言情、表情的自信 185 (一) 「致人」抑或「致於人」:情感的主宰與自由 185 (二) 淒美的掌握:悲哀的沉浸與化身為美 192 二、蓮、鴻、蘋、雲:風流雲散的恐懼與「期盼」 200 第五章 結論 206 參考資料 212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依違之間:晏幾道其人其詞的內在辯證 | zh_TW |
dc.title | Between Acceptance and Refusal:
The Internal Discriminations of Yan Ji-Dao and His Ci Poem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4-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卓清芬,林佳蓉 | |
dc.subject.keyword | 晏幾道,《小山詞》,詞史,晏殊,二晏詞,依違,回憶書寫,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Yan Ji-Dao,Xiao-Shan’s Ci Poems,ci poetry history,Yan Shu,the two Yans’ ci poems,yi-wei,memory writing, | en |
dc.relation.page | 219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601061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6-07-2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5-1.pdf | 4.04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