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3. 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828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盧道杰
dc.contributor.authorWen-Ching Wuen
dc.contributor.author吳雯菁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3T16:29:26Z-
dc.date.available2011-01-01
dc.date.copyright2005-07-26
dc.date.issued2005
dc.date.submitted2005-07-12
dc.identifier.citation王長華,1984。魯凱族階層制度及其演變—以多納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應棠,1996。棲居、聚落保存與歷史重建—魯凱族好茶的個案。山海文化11:76-86。
王應棠,1998。重建家屋的意義。山海文化18:7-23。
王應棠,1997。「活」的聚落保存之嘗試:魯凱族好茶計畫。城市與設計學報1:153-187。
王應棠,2000。家的認同與意義重建:魯凱族好茶的案例。應用心裡學研究8:149-169。
王應棠,2003。尋找家園—原住民文化工作者回歸部落現象中的認同轉折與家的意義重構:屏東魯凱、排灣族的案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從恕,2001。環境倫理思想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巴神一,2003。魯凱神山風俗誌。屏東縣潮州鎮:潮州高中。
巴清雄,2004a。霧台魯凱族植物頭飾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巴清雄,2004b。霧台魯凱族傳統狩獵與變遷。未發表。
巴清雄、王嵩山、嚴新富與陳翼漢,2004。從頭飾(bengelrai)談榮耀(lrigu)在魯凱社會的運作—以霧台部落配戴百合花頭飾為例。未發表。
反瑪家水庫自救會等,1995。一人兩元反瑪家水庫運動。下載自http://guhy.ee.ntust.edu.tw/~lanyu/machia.html(2004/11/23)
中國主教團秘書處譯,1990。一九九零年世界和平日文告:與造物主和好與受造界共存。下載自http://peace.ls.fju.edu.tw/old/1990.htm。(2005/5/31)
石磊,1976。臺灣土著血族型親屬制度:魯凱排灣卑南三族群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23。
石磊,1989。大武山自然資源之初步調查(三)人文初探。行政院農委會生態研究023。
台大城鄉所,1998。第二級古蹟魯凱族好茶舊社聚落保存暨社會發展計畫規劃報告書。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規劃。
台邦•撒沙勒。1993。廢墟故土的重生:從「高山青」到部落主義—一個原住民運動者的觀察與反省。台灣史料研究2:28-40。
台邦•撒沙勒,1994a。人民對土地的苦戀—1993年原住民土地問題的初步考察。原報23期,1994年2月1日出刊。5-9頁。
台邦•撒沙勒,1994b。原報的部落主義運動。原報23期,1994年2月1日出刊。2頁。
台邦•撒沙勒,2001a。畫一張會說話的地圖—魯凱族部落地圖的經驗。收錄於李秋芳主編,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頁129-138。太魯閣國家公園。
台邦•撒沙勒,2001b。畫一張會說話的地圖—魯凱族部落地圖的經驗。收錄於李秋芳主編,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頁129-138,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台邦.撒沙勒,2004。尋找失落的箭矢—部落主義的視野與行動。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行政院,2000。行政院九十年度施政方針。下載自http://www.ey.gov.tw/。
何維豪,1996。霧台鄉大世紀。霧台鄉公所。
李汝和等,1972。臺灣省通志卷八同胄志魯凱族篇。臺灣省文獻會。
李永適,1996。篇名。大地地理雜誌期:36-63。
李永展,1999。原住民土地利用與永續性。原住民保留地利用與環境保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1-212。中國土地經濟學會。
李偉文,2003。當我們愛這個世界時,我們才真正地存在這個世界∼荒野中的沉思系列之四。下載自http://www.sow.org.tw/project/921224_save_greenlake_state/921224_greenlake_state05.htm。
谷寒松,廖湧祥,1992。基督信仰中的生態神學。光啟出版社。
拉白,1995。實踐是檢驗真理的為一道路—對原報五年來的觀察與反省。原報26期,1995年1月1日出刊。
杜奉賢。2003。文化資源的調查研究與利用規劃:實例探討。唐山出版社。
林美容、王長華,1985。霧台鄉誌。霧台鄉公所,未出版。
吳樹欉,2000。臺灣原住民族土地財產權制度變遷之研究—日治時期迄今從共同所有到個別所有的演變。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1996。焦點團體法。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23-238。巨流圖書公司。
紀駿傑,1997。從環境正義觀點看原住民的狩獵文化。原住民狩獵傳統與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研討會。魯凱族自然資源保育基金會。
洪田浚,1995。臺灣原住民與野生動物的關係。原報26期,1995年元月1日出刊,頁9-13。
郜月珠,2003。屏東縣霧台鄉魯凱族民族植物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業榮,1986a。西魯凱群的部落與藝術。藝術家137:199-256。
高業榮,1986b。西魯凱群的部落與藝術2。藝術家138:257-261。
原報原論,1993。部落主義—我們對原住民的理想與主張。原報21期,1993年8月15日出刊。
原報原論,1994。原報的部落主義運動。原報23期,1994年2月1日出刊。頁2。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6。巨流圖書公司。
陳律伶,2004。從馬告國家公園爭議試論對原住民族運動之影響與反省。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部落主義工作站,1993。落日原鄉的造鎮計畫—舊好茶重建運動。原報22期,1993年10 月20日出刊。
許木柱等,1995。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胄篇。臺灣省文獻會。
陳舜伶,2002。原住民運動中「權利法制化」進路的困局—兼論建構中的臺灣原住民族自治。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永龍,1992。社會空間變遷之研究—以魯凱族好茶社為個案。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永龍,1999。反思臺灣原住民土地、文化與保育—關於原住民土地倫理與生態智慧之重構。原住民保留地利用與環境保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7-84。中國土地經濟學會。
陳文德,2002a。導論—「社群」研究的回顧:理論與實踐。收入陳文德、黃應貴主編,「社群」研究的省思,頁1-41。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文德,2002b。試論「社群」(community)研究的意義:一個卑南族聚落的例子。收入陳文德、黃應貴主編,「社群」研究的省思,頁43-92。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美華,1999。反思「參與觀察」在台灣漢人宗教田野的運用:一個女性佛教研究者的觀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335-367。
陳思仁、徐文路、洪靜宜、潘宗億、蕭道中譯,2002。被發明的傳統。台北:貓頭鷹出版社。譯自Hobsbawm, Eric and Terence Ranger (eds.) 1992.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nto ed.)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陳永禹,2000。打山豬—人類的原始衝動用文化作幌子。聯合抱讀者投書2月16日。
郭朝清,2003。以雙腳畫出社區地圖。下載自http://www.giee.ntnu.edu.tw/greenschool/member2/report_detail.php?report_id=3142&partner_id=467。
許維德,1990。從「信仰體系」到「世界觀」:雅美人Anito布農人Hanido的比較分析。人類與文化26:35-45。
許功明,1987。由社會階層看藝術行為與儀式在交換體系中的地位-以好茶村魯凱族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179-203。
許功明。1991。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稻香原住民。
張長義,2004。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工作計畫書。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辦研究計畫書。
張長義、伊凡諾幹、汪明輝、林益仁、紀駿傑、陳毅峰、孫志鴻、裴家騏、蔡博文、關華山,2002。原住民族傳統土地與傳統領域調查研究報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辦研究計畫報告。
張長義、劉炯錫、劉吉川、范毅軍、倪進誠、李建堂、官大偉、汪明輝、林益仁、裴家騏、蔡博文、盧道杰,2003。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研究報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辦研究計畫報告。
荒野保護協會,2003。城市探索家綠色生活地圖研習。下載自http://www.sow.org.tw/seminar/2002/tp_9107_gmap/index.htm。
荒野保護協會,2004。93年寒假綠色生活地圖研習營∼招生簡章。下載自http://www.sow.org.tw/seminar/2004/tp/0131_0222_glifemap/。
開拓文教基金會,1998。社區資源手冊。下載自http://921.yam.com/community/index.htm。
張文正,2001。社區地圖。下載自http://www.giee.ntnu.edu.tw/greenschool/member2/report_detail.php?report_id=591&partner_id=340。
黃光國,2003。社會科學的理路。心理出版社。
黃應貴,1984。臺灣土著的兩種社會類型與其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7:1-30。
黃怡,2000。原住民狩獵面面觀—漢、原族群對於野生動物保育對話的起點。下載自http://e-info.org.tw/reviewer/huangyi/re-huangyi00081601.htm
黃怡,2001。沒有獵人的狩獵文化。下載自http://e-info.org.tw/reviewer/huangyi/2001/re-huangyi01011001.htm
傅君,1999。台灣原住民「生態智慧」與野生動物保育。山海文化17:42-51。
葉世文,2001。國家公園的新夥伴關係。收入李秋芳主編,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頁5-8。太魯閣國家公園。
喬宗忞,1990。魯凱族的經濟變遷與社會階級制度—以霧台鄉大武村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人類所碩士論文。
喬宗忞,2001。臺灣原住民史魯凱族史篇。臺灣省文獻會。
黃世民,2004。魯凱族隘寮群頭目文化變遷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論文。
楊雅淳,2004。魯凱族知識青年對傳統狩獵文化的認知。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文生,1984。臺灣山地社會經濟結構性變遷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奧威尼.卡露斯盎,1996。雲豹的傳人。晨星出版。
奧威尼.卡露斯,2003。重燃聖火—好茶魯凱獵人祭。大地187:106-117。
趙崇欽、傅郁方,1992。臺灣原住民傳統聚落構成要素之研究—以魯凱族好茶聚落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學系學士論文。未出版。
彰化縣政府,2004。認識彰化•26鄉鎮市。下載自http://www.chcg.gov.tw/index/history/his3_all.asp。
劉炯錫。2001。呈現人文與自然共榮的部落地圖。收入李秋芳主編,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139-154頁。太魯閣國家公園。
劉炯錫,2003。臺灣原住民文化在環境教育之應用。原住民教育季刊31:71-92。
裴家騏,2001。善用傳統知識共管資源。收入李秋芳主編,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205-201頁。太魯閣國家公園。
裴家騏,2003。再造山林守護神—雙鬼湖野生動物保護芻議。臺灣林業30(1):26-33。
裴家騏、羅方明,1996。魯凱族的永續狩獵制度。野生動物保育彙報及通訊4(4):5-10。
趙中麒,2003。關於臺灣原住「民族」生成的幾個論證。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1期,2003年9月。
鄭瑋寧,2000。人、家屋與親屬:以台東Taromak魯凱人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收入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73-194。巨流圖書公司。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出版社。
衛惠林,1963。魯凱族的親族制度與階級制度。中國民族學報3:67-83。
衛惠林,1965。臺灣省通志稿卷八同胄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蔡淑芳,2003a。綠色生活社區活動籌備I。下載自http://www.giee.ntnu.edu.tw/daan/image/green/record_arrange/1.doc。
蔡淑芳,2003b。綠色生活社區活動籌備II。下載自http://www.giee.ntnu.edu.tw/daan/image/green/record_arrange/2.doc。
蔡淑芳,2003c。綠色生活社區活動籌備III。下載自http://www.giee.ntnu.edu.tw/daan/image/green/record_arrange/3.doc。
蔡淑芳,2003d。活動檢討及綜合討論。下載自http://www.giee.ntnu.edu.tw/daan/image/green/record_arrange/4.doc。
鍾思錦,2000。魯凱族百合花制度之研究。未出版。
盧財居,1993。魯凱族達都谷魯社部落史。原報21期,1993年8月15日出刊。
盧建榮,1996。臺灣魯凱人反水庫運動的文化政治意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4:247-261。
盧道杰,2001a。參與式自然資源管理與部落地圖。收錄於李秋芳主編,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頁101-120,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盧道杰,2001b。部落地圖與自然資源經營管理。發表於「部落地圖研習營」,2001年8月13-15日,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主辦,花蓮。
盧道杰、吳雯菁、裴家騏、台邦撒沙勒,2005。從社區保育的觀點看原住民的狩獵與野生動物資源的管理。2005社區保育學術研討會,花蓮。
謝繼昌,1995。大南魯凱族的神靈觀念。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看第五十期抽印本。
戴永禔,2000。魯凱族之漁撈文化,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5:105-169。
關懷生命協會,2004。反對丹大劃設「野生動物狩獵專區」建議辦理「原住民生態嚮導訓練及認證」連署書。http://www.lca.org.tw/action/a41-a.htm(下載於2005/6/10)
羅方明、裴家騏,1997。霧台鄉魯凱族的狩獵習性及獵區標定。原住民狩獵傳統與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研討會。魯凱族自然資源保育基金會。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收入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5-222。巨流圖書公司。
釋昭慧,2000a。開放原住民狩獵的深層「文化」爭議。自立晚報,民國85年8月15日。
釋昭慧,2000b。「生活」面向的狩獵問題。自立晚報,民國85年8月18日。
釋昭慧,2005b。環境權與動物權—「人權」觀念的延展與「護生」信念的回應。下載自http://green.ngo.org.tw/hunt/2005/ht05012101.htm (2005/5/9)
釋昭慧,2005b。少了「哀衿勿喜」之情。下載自http://green.ngo.org.tw/hunt/2005/ht05012001.htm (2005/5/9)
Berkes, F. and Folke, C. 1994. Investing in cultural capital for the sustainable use of natural capital. in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The Ecological Economics Approach to Sustainability. pp128-49, ed. A. M. Jansson, M. Hammer, C. Folke, and R. Costanza.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Berkes, F. 1999. Sacred Ecology: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Philadelphia and London: Taylor& Francis.UK.
Berkes, F., J. Colding, and C. Folke. 2000. Rediscovery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s adaptive management.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10(5):1251-1262.
Bennett, E, and J. G. Robinson. 2000. Hunting for the snark. P1-9 in Robinson, J. G, andE. L. Bennett, editors. Hinting for Sustainability in Tropical Forests. Columbia Bollen, E. G., and W. L. Robinson. 1999. Wildlife Ecology and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Chambers, Robert. 1994. The origins and practice of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World Development. Vol. 22, No. 7: 953-969.
Ehlleng, Lata, Lavai. 1995。部落主義—原住民社區運動之實踐:以好茶為個案。未發表。
Fetterman, D. M. 1989. Ethnography: Step by Step. Sage Publications, Inc.(賴文福譯,2000。民族誌學。宏智文化。)
Keesing, R. 1976. Cultural Anthropology: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張恭啟、于嘉雲抑,1994。文化人類學。巨流出版社)
Leopold, A. 1948. Game Management. New York, London, C. Scribner's Sons
Robinson, W. L and E. G. Bolen. 1989. Wildlife Ecology and Management. New York : Macmillan ; London : Collier Macmillan
Holling, C. S., F. Berkes, and C. Folke. 1998. Science, sustainability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n Link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Systems: Managing Practices and Social Mechanisms for Building Resilience. pp 342-62, ed. F. Berkes and C. Folk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Tobias, Terry N. 2000. Chief Kerry’s moose: a guide book to land use and occupancy mapping, research design and data collection. A joint publication of the Union of BC Indian Chiefs and Ecotrust Canada.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8281-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目的在探索魯凱族好茶部落的「獵人」意涵。本文以我自2003年6月至2005年2月間在好茶的參與觀察及訪談所得為基礎,並甫以相關文獻資料,嘗試探索在好茶部落的脈絡,「人」為何「狩獵」,哪些「人」會「狩獵」;以及在社會變遷下,好茶部落「獵人」的內涵許其在「部落」的角色和認定有何�如何改變。
我認為在早期(約在日至初期以前),狩獵是部落族人獲取動物蛋白質之必需,並且藉由男性的狩獵行為,部落的傳統領域得以維繫與擴展。好茶男性在學習「成為獵人」的過程中,鍛鍊膽識、與同伴扶持互助、學習相關山林知識與禁忌、祭儀,並在狩獵返家後學習共享。狩獵的過程可說是魯凱男性將部落一家的價值內化的過程,也是人與自然親密相連關係的體現。因而狩獵本身其實是一個魯凱男性人格養成的過程,而「獵人」遂成為魯凱男性的典範,此典範以百合花頭飾作為象徵,是魯凱男性自我期許也被期許追求的榮耀。
但自日治時期起,因國家機器、經濟市場與外來宗教的進入,造成地方泛靈信仰流失與狩獵禁忌解除、傳統貴族階層制度遭受挑戰、人口亦大量外移至平地求取工作機會,加上遷村使族人遠離傳統獵場,山野知識缺乏傳承,族人愈益疏離山林,今日族人對「榮耀」的認定,逐漸與平地社會產生連結。然而早期「獵人」精神所蘊含的部落認同,在族人的族群意識正經歷重塑的今日,雖有部分弱化,但也在近代泛原住民意識的內化下產生新的詮釋與轉化;而其所內含的人地關係,在族人大量走向平地後雖逐漸流失,但近年來也有部分生態學者開始省思原住民族「獵人」在自然資源管理計畫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出現新的契機。
好茶「獵人」的意涵正在持續建構。若族人能夠在法令與體制容許的空間中,自由地重新創造並建構既有的「獵人」意涵,或許會是一個契機,從中省思自己與土地的關連,吸引族人回到部落,強化並重構既有的人與人、人與山林的連結。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Based ob the field study from June 2003 to February 2005, this research explore on the traditional meaning of hunters in Kuchapunga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eaning till today. It was a traditional nobiliary hierarchy society for the Rukais, where hunting was the substantial way for men to promote status except subsistence need of animal protein. Being a hunter was a socialization process in tradition. Men had to leaning sharing game-meat with the whole tribe; learn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nobles; learning being familiar with the traditional territory; learning 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learning being a tribe person instead of a family person.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s of politics,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since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power structure of Kuchapungan and the reputation value had transformed. Being a “hunter” is no more meaning for promoting status and reputation, and the motivation of hunting is transformed from pursuing reputation to recreation, exercise, family tradition and ethic identity. In practice, being a hunter is no more a socialization process, and hunting become a politic and cultural slogan for pan-indigenous movement. The meaning of indigenous hunter is representing all the tim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is that the meaning of indigenous hunter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the tribal people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16:29:2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4-R92625006-1.pdf: 1159848 bytes, checksum: e1171d98cbc01422888cb23bcbbb74d3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5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摘要 2
目錄 4
表目錄 6
圖目錄 6
第一章、序論 7
第一節、研究背景脈絡 7
第二節、研究命題 8
第三節、研究方法 8
1. 研究方法 9
2. 探索路徑的侷限 12
第二章、好茶社會變遷 18
第一節、民族誌中的魯凱族 18
1. 分群與分佈 18
2. 傳統部落構成與組織 19
3. 傳統信仰與禁忌 21
4. 傳統生計生活 23
第二節、好茶的社會變遷 24
1. 聚落位置、環境與人口 24
2. 日治時代的社會變遷(1895-1945) 24
3. 戰後的社會變遷(1945-1974) 27
4. 遷村與遷村之後(1974-) 30
5. 我看見並參與的好茶(2003-2005) 33
第三章、我認識的好茶獵人 39
第一節、我如何認識「獵人」 39
第二節、我認識的好茶獵人 39
1. 最後的「獵人」MHE01 39
2. 頭目「獵人」MHE06 43
3. 部落長老MLE06 49
4. 基督徒「獵人」MHE02 54
5. 遷村後狩獵的MHE03 61
6. 自學「獵人」MHM04 66
7. 入贅「獵人」MHM02 69
8. 「打獵拿很多」的MHM06 72
9.「獵人」之子MHM01 77
10. 「小獵人」MHM09 83
11. 遷村時出生的MXY06 87
第四章、好茶「獵人」意涵探索 91
第一節、誰�為何狩獵 91
1. 戰前出生(-1945)出生的獵人 91
2. 國民政府初期(1945-1977)出生的獵人 93
3. 遷村後(1977-)出生的獵人 96
第二節、「獵人」在部落中角色的轉變 98
1. 早期的「獵人」角色 98
2. 「獵人」角色的弱化 100
3. 小結 104
第三節、好茶「獵人」的意涵與轉變 104
1. 百合獵人意涵 104
2. 百合獵人的轉變 111
3. 小結 117
第五章、結論 119
第一節、一個未知的未來 119
第二節、「獵人」意涵探索旅程 123
1. 我的「獵人」意涵探索旅程 123
2. 探索路徑的侷限 124
3. 獵人意涵探索的意義 125
第三節、後續研究建議 128
1. 原住民青年對「狩獵」的認知與想像 128
2. 原住民的土地倫理及轉變 129
第四節、是段落也是起點 131
引用文獻 132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再見/再現獵人:一個魯凱族部落的獵人意涵探索zh_TW
dc.titleRepresenting Hunters: Exploration on the Meaning of Hunters in a Rukai Tribe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3-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闕河嘉,汪明輝,顧坤惠
dc.subject.keyword魯凱族,好茶部落,獵人,原住民狩獵,zh_TW
dc.subject.keywordRukai,Kuchapungan,indigenous hunter,indigenous hunting,en
dc.relation.page139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5-07-13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生物資源暨農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森林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13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