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727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傅佩榮 | |
dc.contributor.author | Shih-Wei Tsai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蔡士瑋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15:23:07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8-07-30 | |
dc.date.copyright | 2008-07-30 | |
dc.date.issued | 2008 | |
dc.date.submitted | 2008-07-23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資料
Ⅰ、原典部分 一、周易部分: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書》(北京:中華,1994)。 二、尚書部分: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1986)。 屈萬里註譯,《尚書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1969)。 三、國語部份: 左丘明,《國語》(濟南:齊魯書社,2005.5)。 四、論語部份: 何晏集解、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彙編》(台北市:子峰文教基金會,1994)。 劉寶楠,《論語正義》(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0)。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論語》(臺北縣:立緒文化,2005)。 錢穆,《論語新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9)。 五、孟子部份: 趙岐注,《孟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戴震,《孟子字義疏正》(臺北市:臺灣商務,1978)。 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出版,2004重印)。 史次耘,《孟子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1984)。 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 高步瀛集解、吳闓生評點,《孟子文法讀本》(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1970)。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孟子》(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4)。 …,《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台北市:天下遠見,2007.10)。 六、呂氏春秋部份: 許維遹等撰,《呂氏春秋集釋等五書》(台北市:鼎文,1977)。 七、宋明部分: 周敦頤,《周子通書》(台北市:台灣中華,1971)。 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1981.7)。 王畿,《王龍溪語錄》(台北市:廣文,1960)。 王艮,《王心齋全集》(台北縣中和市:廣文,1979)。 八、醫書部份: 高士宗,《黃帝素問直解》(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2001.2)。 九、字書部份: 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 郭璞注、邢昺疏、李傳書整理,《爾雅注疏》(台北市:台灣古籍,2001)。 段玉裁注,徐灝箋,《說文解字注箋》(台北市:廣文,1972)。 Ⅱ、專書論文 一、醫書部份: 印會河、張伯訥主編,《中醫基礎理論》(台北市:知音,1990) 林仲昆編譯,《中國漢方醫學概論》(台北市:嘉勵,1967)。 二、心理學部分: K•T•Strongman原著、游恆山譯,《情緒心理學》(台北市:五南,1993)。 三、儒學部分: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俞樾,《群經平議》(台北市:河洛圖書出版,1975)。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台北市:業強,1993)。 …,《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市:台灣學生,1985) 弗朗索瓦•于連(Jullien, F.)著、宋剛譯,《道德奠基:孟子與啟蒙哲人的對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François Jullien, Eloge de la fadeur: A partir de la pensée et de l'esthétique chinoises,(Paris: Editions P. Picquier, 1991 ). 余蓮著、卓立(Esther LIN-ROSOLATO)譯,《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台北縣新店市:桂冠,2006),頁59。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7)。 陳大齊,《孟子待解錄》(台北市:台灣商務,1980)。 …,《孔子言論貫通集》(地點不詳:自費出版,時間不詳)。 陳昭瑛,《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市:台灣學生,1986)。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市:台灣學生,1989)。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市:台灣學生,1986)。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台北市:台灣學生,1986)。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市:台灣學生,1990)。 高明等,《憂患意識的體認》(台北市:國立台灣師大研究室,1987)。 林火旺,《從儒家憂患意識論知行問題》(台北市:正中書局,1981)。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收錄於《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8冊(臺北市: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出版,2003)。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市:台灣商務,1969)。 …,《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市:學生書局,1966)。 蒙培元,《情感與理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功夫論》(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05)。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1996)。 …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市:巨流,1993)。 蔣年豐,《文本與實踐(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台北市:桂冠,2000)。 …,《與西洋哲學對話》(台北市:桂冠,2005)。 張榮明,《中國古代氣功與先秦哲學》(台北市:桂冠,1992)。 江文也著、楊儒賓譯,《孔子的樂論》(台北市:喜馬拉雅基金會,2003)。 林安弘,《儒家禮樂之道德思想》(台北市,文津,1988)。 李明輝主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1995)。 陳立勝,《王陽明「萬物一體」論-從「身-體」的立場看》(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05)。 錢穆,《孔子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余英時,〈《周禮》考證和《周禮》的現代啟示〉,收錄於《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台北市:三民,1991)。 吳經熊,《內心悅樂之泉源》(台北市:東大,1981)。 四、巫的部份: 白川靜著,加地伸行、范月嬌譯,《中國古代文化》(台北市:文津,1983)。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台北市:聯經,1986)。 趙容俊,《殷商甲骨卜辭所見之巫術》(台北市:文津,2003)。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市:允晨文化,1995)。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收錄於陳夢家等著,《商代神話》(台北市:天一,1991)。 杜而未,《中國古代宗教研究》(台北市:台灣學生,1976)。 五、其他部分: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 F.E.Peters, Geek philosophical terms: a historical lexicon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67). St. Thomas Aquinas, Commentary on Aristotle’s Nicomachean Ethics, tran. C.I.Litzinger, O.P., (Notre Dame, Ind.: Dumb Ox Books, 1993). Jonathan Barnes, ed.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New Jers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苗力田譯,《尼各馬科倫理學》,收錄於:苗力田編,《亞里斯多德選集:倫理學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9)。 Josef Pieper, 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 trans. Alexander Dru,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Inc., 1952).約瑟夫.皮柏(Josef Pieper)著、劉森堯譯,《閒暇:文化的基礎》(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4)。 Immanuel Kant, Kritik der Urteilskraft, (Hamburg: Felix Meiner, 1974). 康德著、鄧曉芒譯,《判斷力批判》(北京:人民出版,2002)。 彭文林譯註,《柏拉圖《歐伊梯孚容篇》(Euthyphron)譯註》(台中縣龍井鄉:廣陽譯學,1997)。 曾仰如,《亞里斯多德》(台北市:東大,1989)。 六、學位論文: 陳維浩,〈《論語》中的情感語詞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七、期刊論文: 梅廣,〈釋「修辭立其誠」:原始儒家的天道觀與語言觀-兼論宋儒的章句學〉,《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五期(2001)。 黃冠閔,〈在想像與批判之間-署名康德〉,收錄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4期(2005)。 范明生,〈亞里士多德論快樂、思辨和幸福〉,收錄於《哲學雜誌》第21期(1997.8)。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727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全文分為三篇,第一篇談論的是作為音樂的「樂」,第二篇為作為內在狀態的「樂」,第三篇為餘論,談論「樂」在美學和倫理學中怎麼被討論和放在什麼位置討論。
第一篇談論的禮樂之樂共分為五章,從談論「樂」的產生和作用開始,接著就談到「樂」的影響和這個影響與發生的預設,分別是第一章的「成於樂」和第二章的「樂主和」,以一個樂教的想法出發來談論,隨著對「樂」的根本「仁」的揭發,找尋整個內在的基礎-「血氣論」,並且進而討論孟子的「志-氣」問題,這裡已經找到了樂教的整個源頭和關係的範圍,並且也找到問題的線路。 第二篇談論的是「快樂」或是「開心」的「樂」,共分為兩章,其中第一章主要討論孟子的君子三樂,第二章則討論《論語》裡的「樂」。筆者由第一章的討論發現,其中談論「得天下英才教育之」的「樂」在孟子會得出其對詞語或概念的重要定義(善、美等),另一方面則會看出對這個「樂」的研究必須預設巫的傳統和對「閒暇」(leisure)的了解,這是由孔子對學生的稱讚得來的。其中巫的傳統的提出不僅是對孔子的身世的了解,也是整個文化與社會當時的基礎之一,另外也同時表示出對於作為音樂的「樂」與作為內在狀態的「樂」的連結,因為所有的東西都由巫來掌管,也都由巫來承受天所給予的所有與施與所有,但同時巫也代表一種理想,這種理想表現在「閒暇」裡,後來作為一種境界的談論,表現出來的就是這個「樂學」的傳統。 第三篇的餘論裡主要是分為兩章,第一章討論「樂」(作為音樂和快樂)放在美學討論的哪個位置,這個位置在作為音樂時放在作用上,作為快樂時放在境界上,整個系統根據的是傅佩榮先生的文章,並搭配康德的美學作為整個現代美學談論的一個新詮釋,並且由這個討論使筆者整個多線的考古學討論能進到系統裡。第二章主要討論的是作為內在狀態的「樂」其在倫理學討論的位置,筆者採用的是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並將它跟「幸福」概念作討論,發現「樂」在整個倫理學系統裡的地位有如「幸福」在亞里斯多德系統裡的地位,作為目的和作為至高的德性表現來看,同時也作為整個倫理學的開端問題與核心問題。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 Study of Happiness in the Analects and Mencius
Abstract This thesis has three chapters. Chapter One concerns yue (樂) as music, the second discusses le (樂) as happiness, and the last one examines how le (樂) can have implications for ethics and aesthetics. Chapter One has five sections. In section one, I discuss the meaning of “fulfillment in playing music”(成於樂),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of “fulfillment”(成) and music (樂). Then, I discuss “harmony”(和) as the main impact of music. According to this conception of the spirit of music, I view “ren”(仁) from the ground of music; it’s deeper meaning may lie implicit in “the theory of blood and qi”(血氣論). The last section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will (志)-qi (氣) in Mencius. I examine le (樂) as happiness in Chapter Two, in two sections. In section one, I use Mencius’ “the three main happinesses of the superior man “(君子三樂) as the framework; Section two discusses “happiness” in the Analects. In the first section, I elaborate o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ground of happiness. The ground of happiness is found in “leisure” and the tradition of witch (巫). As a foundation reference confirming my view is the interpretation history of, “I give my approval to Dian”(吾與點也) in the Analects. In the section two, I discuss the context of yue and le (樂) in the Analects, building on cues from the discussion in Chapter One. Chapter Three divides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one concerns the construction and position of le and yue (樂) in aesthetics, in light of professor Fu’s article and Kant’s aesthetics. Section two focuses on ethics. I use Aristotle’s eudaimonia as a foil to le (樂), as both form core concepts in the respective systems of ethics. Section three concludes the thesis. Key Words: le (樂); yue (樂); the Analects; the Mencius; music; happiness; witch(巫); leisure; aesthetics; eudaimonia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15:23:0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7-R94124001-1.pdf: 643859 bytes, checksum: 7c7d1fa35d7f4b97e28592fa64d17c12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8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感言與謝詞……………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前言……………1 第一章「樂」的解釋與翻譯……………1 第二章 「樂」是「情緒」……………2 第三章「樂」的論題價值和歷史……………3 第四章 採用之方法與研究目的……………4 第一篇 禮樂之樂……………6 第一章「成於樂」……………6 第二章「樂」主「和」……………8 第三章 禮樂的根本為「仁」……………9 第四章 血氣論……………10 第五章 《孟子》中所謂「志」、「氣」問題……………12 第六章 結論……………14 第二篇 樂憂之樂……………15 第一章 君子三樂……………16 第一節 第三種樂……………16 一、「休閒」或「閒暇」……………19 二、「吾與點也」……………21 三、巫的傳統……………23 (一)孔子與巫……………24 (二)巫與舞雩……………25 第二節 第一種樂……………28 第三節 第二種樂……………30 一、「反身」……………31 二、「誠」……………33 (一)、「誠」在《孟子》前的用法……………33 (二)、《孟子》裡的「誠」……………34 1、「思誠」……………35 2、「明善」……………36 第二章 《論語》裡的「樂」……………39 第三章 結論……………42 第三篇 餘論與總結……………44 第一章 美學中「樂」的位置和建構……………44 第二章 由亞里斯多德的「幸福」(eudaimonia)條件論「樂」之嘗試……………50 第三章 總結……………53 參考書目……………56 附錄與附錄說明……………62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從《論語》和《孟子》論「樂」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f Happiness in the Analects and Menciu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6-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曾春海,陳福濱 | |
dc.subject.keyword | 「樂」,論語,孟子,音樂,快樂,巫,閒暇,美學,幸福,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le (樂),yue (樂),the Analects,the Mencius,music,happiness,witch(巫),leisure,aesthetics,eudaimonia, | en |
dc.relation.page | 70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8-07-23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哲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7-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628.77 k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