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612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蔡厚男(Hou-Nan Tsai) | |
dc.contributor.author | Ting-I Lee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李亭頤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7:51:57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5-07-28 | |
dc.date.copyright | 2005-07-28 | |
dc.date.issued | 2005 | |
dc.date.submitted | 2005-07-25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1. 王屯電,1993,臺北都會邊緣地區都市發展過程之觀察:汐止鎮之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2. 丘昌泰,2004,剖析國土計畫管理機制的瓶頸與願景,前瞻與決斷國土規劃政策環評與民眾參與研討會,台北市:時報文教基金會。 3. 台北縣政府,2002,變更汐止都市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書。 4. 台北縣政府,2005,特別企劃/台北縣社區總體營造--社區居民參與,優質文化生根,Show北縣月刊68:10-15。 5. 朱凌毅,2004,浮現中的地方發展型國家?台北內湖科技園區與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6.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2003,生態社區之發展,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台北市: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7. 李少甫,2002,理想城市與緊湊城市:界線空間概念之評述,建築與規劃學報3(2):74-89。 8. 李永展,2004,新國土計畫體制下城鄉危機與城鄉整合,前瞻與決斷國土規劃政策環評與民眾參與研討會,台北市:時報文教基金會。 9. 杜歆穎,2000,都市幽靈地景-試論台灣房屋預售制度下的接待中心與樣品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肖篤寧、李秀珍、高峻、常禹、李團勝編,2003,景觀生態學,北京:科學出版社。 11. 周志龍,2003a,全球化、台灣國土再結構與制度,台北市:詹氏書局。 12. 周志龍,2003b,後工業臺北多核心的空間結構化及其治理政治學,地理學報34:1-18。 13. 周齊譜,2001,非營利組織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機制研究-以夢想社區文教基金會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4. 林少偉著,江建國譯,2003,後現代都市主義,城市與設計學報15/16:31-38。 15. 林裕彬、吳振發、鄧東波,2004,景觀生態面指數分析汐止地區1990-2001年土地利用時空間鑲嵌帶,都市與計畫31(3):239-268。 16. 夏鑄九、劉昭吟,2003,全球網絡中的都會區與城市:台北都會區域與台北市的個案,城市與設計學報15/16:39-58。 17. 殷莞之,2001,流動的希望/災難?基隆河防洪整治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高盟詣,1990,台北都會區近郊市鎮發展機能之研究─以台北縣汐止鎮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康旻杰,2002,生活世界的混沌之詩與地方之舞:閱讀台北城市文化地景,台北市:北市文化局。 20. 張育全,2003,全球化下臺灣企業建築的形構與發展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21. 張金鶚,2000,修定台北縣綜合發展計畫報告書,台北縣政府。 22. 張建明、許學強,1999,以城鄉邊緣帶的土地利用看城市可持續展-以廣州市為例」城市規劃匯刊(3):15-19。 23.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24. 陳建一、何佩玲、鄭文聰、張志銘,2003,傳承與創新:第二高速公路全線通車紀念專輯,台北市:國道新建工程局。 25. 陳敏明攝影,陳文正、曾旭正、詹素娟解讀,1999,大台北空中散步,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6. 陳朝龍,2001,山坡地生態土地利用適宜性規劃--以汐止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陳慧屏,2004,販賣華麗情調的城中新城,大地地理雜誌,台北市201。 28. 陳慧屏,2004,都市在蔓延,大地地理雜誌190:34-47。 29. 曾旭正,1994,戰後台北之都市過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30. 楊靜雯,1998,投機城市之災害空間生產—汐止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31. 趙翊瑾,2001,汐止地區坡地開發之研究-災難事件對山坡地住宅開發的衝擊,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齊柏林攝影,2005,飛閱台灣,九十四年度台灣大學園藝所造園組專題演講。 33. 齊柏林攝影,邱士生撰文, 2004,飛閱台灣新動脈:第二高速公路空中攝影專輯,台北市:交通部台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 34. 劉可強,1997,設計與社區,城市與設計學報2/3:191-201。 35. 蔡厚男,2004,城鄉邊界農地永續利用管理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農委會九十三年度科技研究計畫報告。 36. 嚴敏蕙,1996,台北都會郊區化與郊區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37. 顧朝林、丁金宏、陳田、鄭興年,1995,中國大城市邊緣區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38. 劉益誠譯,夏鑄九校訂,Castells, M.著,2003,廿一世紀的都市社會學(Urban sociolog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城市與設計學報13/14:1-20。 39. 王志弘、余嘉伶、方淑惠譯,Crang, M.著,2003,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台北:巨流出版社。 40. 李小科等譯,Dear, M. J.著,2004,後現代都市狀況(The Postmodern Urban Condition),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1. 蔡遠龍與江濤譯,Johnston, R.J.著,2001,哲學與人文地理學(Philosophy and Human Geography),北京:商務印書館。 42. 潘明宏與陳志瑋譯,Nachmias, D. & Nachmias, C. F.著,2004,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 43. 謝慶達譯,Relph, E.著,1998,現代都市地景(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44. 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Soja, E. J.,2004,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向像地方的旅程(Thirdscape—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5. 謝慶達譯,Trancik, R.著,1996,找尋失落的空間-都市設計理論(Finding Lost Spaces—Theories of Urban Design),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46. 賴慈芸譯,Trefil, J.,1997,未來城(A Scientist in the City),台北市:時報文化。 47. Calthorpe, P., 1993, The Next American Metropolis- Ecology, Community, and the American Dream,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48. Castri, F. di & Hansen, A. J. edited, 1999, Landscape Boundaries-Consequences for Biotic 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Flow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Inc. 49. Christophoridis, A., 1994, New Alternatives to the Suburb, Neotraditional Developments,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8, 4: 429. 50. Garde, A. M., 2004, New urbanism as sustainable growth? A supply side stor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policy,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4:154-180. 51. Garreau, J., 1992, Edge City: Life on the New Frontier, New York: Doubleday. 52. Grant, J., Manuel, P., & Joudrey, D., 1996, A framework for planning sustainable residential landscap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62 (3):331-344. 53. Hidding, M. C. & Teunissen A. T. J., 2002, Beyond fragmentation: new concepts for urban-rural development,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58: 297-308. 54. Hill, D. R., 1992, America’s disorganized organicists,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7 (1): 3-21. 55. Kling, Olin & Poster, Ghent Urban Studies Team edited, 1999, The complexities of posturban space, The Urban Condition: Space, Community, and Self in the Contemporary Metropolis, Rotterdam: 010 Publishers. 56. Lootsma, B., 1999, Synthetic regionalization: the Dutch landscape toward a second modernity, James Corner edited, Recovering Landscape: Essays i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57. Paterson, D. & Connery, K., 1997, Reconfiguring the edge city: the use of ecological design parameters in defining the form of communit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36: 327-346. 58. Rowe, P. G., 1991, Making a Middle Landscap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59. Shurmer-Smith, P. edited, 2002, Doing Cultural Geograph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Ltd. 60. Stern, M. A. & Marsh, W. M., 1997, Editor`s introduction. The decentered city: edge city and the expanding metropoli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36: 243-246. 網路資料 1. Washington County government, http://www.co.washington.or.us/cgi/home/washco.pl。 2. 內湖科技園區,http://neihu.c-iweb.com/。 3. 內湖區公所,http://www.neihu.taipei.gov.tw。 4. 台北市政府主計處,http://www.dbas.taipei.gov.tw。 5.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http://www.udd.taipei.gov.tw/PlanWeb/Index.aspx。 6. 台北縣政府主計室,http://www.juji.tpc.gov.tw/。 7. 汐止市公所,http://211.21.78.213/。 8. 南港區公所,http://www.naka.gov.tw/。 9. 南港軟體工業園區,http://www.nkzone.com.tw。 10. 飛虎文化攝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http://flytiger.com.tw。 11. 財團法人台灣不動產資訊中心,http://www.fin.ntu.edu.tw。 12. 財團法人台灣不動產資訊中心,http://www.realestate.org.tw/。 13. 瑞光不動產,http://www.recom.com.tw/main.php。 14. 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http://www.dreamcommunity.org.tw/foundation/。 15. 優家網,http://uhome.open168.com。 16. 閱讀歐洲,http://www.sinyi.com.tw/hot/case/europe/001.htm。 17. 台北畫刊,http://www.tpml.edu.tw/blind/cgi/picilist.php。 剪報資料 1. 《聯合報》,89.11.06(9),與水爭地 汐止水患不斷 填平的河道 變更為住商區 建物大量開發 土方倒進基隆河 防洪工程全面開動 想奏功也要十年以上。 2. 《中時電子報》,2005.03.18,富邦大衛營 改寫內湖新天價,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2C3546%2C120507+122005031800431%2C00.html。 3. 《中國時報》,93.08.01,粉寮街穩料?瑞湖街鍍金,http://ccms.ntu. edu.tw/~psc/pop_news9308/080102.htm。 4. 《聯合報》,90.12.17(17),成大調查 土石流危險溪流 增為49條 北投內湖 多達28處。 5. 《中央日報》,87.11.02(7),銜接北基 南港鐵路地下化開工 蕭萬長主持專案工程動土 強調有助擴大內需 顯現政府繁榮台北、基隆決心。 6. 陳俊光《工商時報》,85.10.07,推動容積率管制 營建署完成布局 除修正建築技術規則,限制建築物高度,並擬降低非都市土地容積率 7. 李永展,《中國時報》,88.01.18,容積率 高空屋率的代罪羔羊?!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612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空間的重組與城市化歷程可說是資本主義發展和晚近全球化過程中的一個核心問題。以台北都會東緣的南港、內湖與汐止地區為例觀察,其在台北都會區擴張與蔓延的歷程中逐漸併入城鄉邊界地帶,並且於高速公路交流道附近陸續出現新興科技廠辦,伴隨著原有老舊聚落市街、違章工廠、新開發的郊區住宅社區及倉儲式賣場等混雜的空間形態,形成一個與美國大洛杉磯都會圈的都市蔓延類型-邊緣城市相仿的新興衛星城鎮現象和邊緣城市特有的地景表徵。
本研究目的主要是借用邊緣城市的概念閱讀台北都會之邊緣城市地景,企圖檢證其邊緣城市的表徵性格,探究台北都會區東側邊緣的城鎮發展的脈絡與成因,以及其對邊城居民生活型態造成的影響。經驗研究結果發現台北都會區東側邊緣地景,已然開始浮現都會區域、網絡社會、權力地景與文化雜燴的後現代性,此意味著台北都會正由傳統工商城市機能的單核心轉向融入新興科技經貿機能的多核心都市空間結構,裂碎地景空間格局促使人們日常生活經驗轉變成為點與點間的流動狀態,失靈的空間治理體制造成公共性節點社會互動的淪喪,甚至導致越來越多的日常生活經驗被迫分派到虛擬的網路空間與商品化的各式消費空間場域中,同時金權集團和社區影子政府則趁機刮分與壟斷空間管理權力。因應城市區域這種新集居形式帶來的社會文化與自然環境問題,現有城鄉分離的空間政策、治理思維與規劃管理體系迫切需要重新定義,轉型為城鄉一體、建構區域化地方空間治理的網絡系統,串聯碎裂化的社會與自然環境,營造永續經營的生態城市社區,為邊緣城市帶來健康活力的社會生活型態。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spatial restructure and urbanization are the focal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and global transformation lately. Taking the eastern fringe of Taipei metropolis--- Neihu, Nangang and Sijhih Districts for example, these areas are gradually merged into urban-rural interfac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sprawl, and many high-tech office towers appeared around the freeway system, together with the local settlements, illegal factories, newly-developed suburban communities and warehouse-like stores, etc. These urban landscape elements form the specific phenomenon represented in many emerging satellite towns which is just similar with the case of Great Los Angeles urban sprawl-edge city.
The main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pply the idea of “edge city” to reading the cityscape of Taipei metropolis fringe, attempts to inspect its characters of edge city, and inquires into the context and composition of its development and the impacts on the dwellers' everyday life. This empirical study shows that the post modernity such as “urban region”, “network society”, “power landscape”, and “culture hybrid”, have been appeared on the eastern fringe of Metropolitan Taipei. It means the structure of Taipei Metropolis is transforming from mono-nuclei traditional industrial-urban structure to the poly-nuclei knowledge-oriented urban economic structure, the fragmented landscape patterns have made everyday life experiences turn into highly mobile movements between points, the failed spatial governance system cause the lost social interactions in the public nodes, even make more and more everyday life experiences forcibly distribute into cyberspace and all kinds of consumption space. Meanwhile, syndicates and community shadow governments divvy and monopolize the spatial managing power. Due to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natur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the new settlement form of city region, the existing dual spatial policy, managing thought and planning system in Taiwan need to be redefined, and changed into urban- rural united system. Besides, we also need to construct the networks of regionalized local spatial governance for connecting the fragmented social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toward the sustainable eco-urban community and the healthy lifestyle in edge city.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7:51:5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4-R92628301-1.pdf: 7167967 bytes, checksum: ba47c2dac51aa8ffbc877139f07d1eef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5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背景與課題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內容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城鄉邊界的地景特質與發展模式 7 ㄧ、城鄉邊界地景特質:過渡、異質與混亂 7 二、都市化進程-快速移動與通訊時代的空間效應 9 三、從郊區化到邊緣城市—都市成長模式的新詮釋 12 第二節、當代都會的邊緣城市與新都市主義 15 一、重返有機城市規劃哲學 16 二、超越碎裂的城鄉空間形式 17 三、都會郊區的新選擇-新都市主義 20 四、生態社區-永續發展哲學 22 第三節 先進國家都會空間實踐的經驗分析 25 一、美國都會邊緣城市與新都市主義的實踐 25 二、荷蘭城鄉空間再發展的實驗 31 第四節 小結 34 ㄧ、台北都會東緣蔓延發展 34 二、歐美城市發展經驗 35 第三章 方法論與研究取徑 39 第一節 方法論的選擇 39 ㄧ、人文地理學理論 39 二、閱讀文化地景 40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取徑 41 ㄧ、時間尺度 41 二、空間尺度 41 第三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44 ㄧ、文獻資料與專業報告 44 二、政府檔案文件 44 三、影像圖輯 44 四、田野觀察與訪談紀錄 44 第四章 台北都會區由西漸東的擴張、蔓延-南港、內湖與汐止的地景變遷 45 第一節、城鄉邊界地景變遷簡史 45 ㄧ、清末、日據時代至1950年以前 47 二、1950年代~1970年代 48 三、1980年代~1990年代 49 四、1990年代迄今 50 第二節 台灣城鄉空間規劃體制 52 一、台灣空間規劃體系 52 二、城鄉行政區劃與都會區再結構 54 第三節、逐漸消失中的城鄉邊界 55 一、都會地景的多核心化與擴張蔓延 55 二、都市邊緣地形圍囿的碎裂地景格局 55 三、新興的台北曼哈頓東進現象 56 四、工業化與去工業化的辯證歷程 58 第五章 臺北都會邊城動盪的碎裂地景與變調的田園生活 63 第一節、都會邊緣的衝突與妥協 63 一、人類與自然的土地掠奪戰 63 二、超現實場景的堆疊並置 64 三、草莽與失落的邊城隙地 66 第二節、金權支配的邊城地景與自然的反撲 73 一、工業霸權 73 二、財團壟斷的社區住宅地景 86 三、災害地景背後的影子化地方政府 93 第三節、失魂變妝的擬仿城市景觀 99 一、預售屋的虛擬地景 100 二、複製洛杉磯的邊城生活-Costco 100 三、擬仿迪士尼的主題社區 101 第四節、流動的交通運輸系統與資訊網路 103 一、交通運輸網路 105 二、斷裂的藍綠帶生態網絡 113 三、網絡時代的來臨 115 第五節、汐止、內湖與南港的邊城聚落型態 116 一、居住型 116 二、追潮型 117 三、綠野型 117 第六節、變調的邊城生活模式 119 一、閉鎖的新移民居住環境 119 二、邊緣城市的都市文明表象 122 三、個人主義下的交通運輸模式 123 四、新社交場合-邊城購物中心 124 五、社區意識的生產地 126 第六章 後都會區域與城市治理的啟示 129 第一節、全球化趨勢下的後現代台北都會地景 129 第二節、台北都會空間結構與機能的轉變 131 第三節、公共空間與生活場域的營造 132 第四節、空間治理權力的調整 134 第五節、後續研究建議 135 參考文獻 137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解讀當代都會之邊緣城市地景-以台北都會區東側邊緣為例 | zh_TW |
dc.title | Reading the Edge Cityscape of Contemporary Metropolis -- a Case Study on the Eastern Fringe of the Metropolitan Taipei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3-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李永展(Yung-Jaan Lee),米復國(Fu-Guo Mi),林靜娟(Ching-chuan Lin),林曉薇(Hsiao-Wei Lin) | |
dc.subject.keyword | 空間的重組,城市化,邊緣城市,後現代性,裂碎地景,台北都會區,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spatial restructure,urbanization,edge city,post modernity,fragmented landscape,Metropolitan Taipei,spatial governance,eco- urban community, | en |
dc.relation.page | 142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5-07-25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園藝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園藝暨景觀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7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