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524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國明(Kuo-Ming Lin) | |
dc.contributor.author | Meng-Tsung L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盧孟宗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6:45:1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5-08-08 | |
dc.date.copyright | 2005-08-08 | |
dc.date.issued | 2005 | |
dc.date.submitted | 2005-07-29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書目》
政府出版品 法務部 ──(1975)中華民國民法制定史料彙編(上)(下)。台北:司法行政部編。 ──(1984)民法研究修正實錄─身分法部分(一)、(二)、(三)、(四)、(五)。台北:法務部編印。 ──(1996)民法親屬編第一階段研究修正實錄(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親權行使)。台北:法務部編印。 ──(2002a)民法親屬編研究修正實錄─重婚效力、裁判離婚原因及其效果部分。台北:法務部編印。 ──(2002b)民法親屬編研究修正實錄(上)、(下)─夫妻財產制部分。 ──(2004)民法親屬編研究修正實錄(結婚形式要件、重婚效力、男女平權及為子女利益等部分。 立法院 ──(1982)司法、法制委員會聯席審查林咏榮請願修正民法親屬編參考資料專輯。台北:立法院司法委員會編。 ──立法院公報,第七十二卷,第九期、十三期、十六期。 第七十三卷,第二十一期、五十九期、八十八期。 第七十四卷,第四十一、四十二期。 第八十三卷,第六十五期。 第八十四卷,第十八、十九、二十、三十六、五十六期。 第八十五卷,第四十五期。 第八十六卷,第四十五、五十七期。 第八十七卷,第三十一期。 ──(2004)民法親屬編部分條文、民法親屬編施行法部分條文修正案案。立法院法律案專輯第三百三十七輯(上)(下)。台北:立法院司法委員會編。 中文部分 王如玄(1995)為什麼要制定分居制度?婦女新知161:25-27。 ──(1996)民法親屬編之修正及其實務運作─以子女監護及夫妻財產為中心。萬國法律90:32-47。 王采薇(2000)當代臺灣婦女運動:群體認同與集體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王伯琦(1985)近代法律思潮與中國固有文化。台北:法務通訊雜誌社。 王泰升(1997)台灣法律史的建立。台北:三民。 ──(1999)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 ──(2002)台灣法的斷裂與連續。台北:元照。 ──(2004)台灣法律史概論。台北:元照。 ──(2005)台灣法的世紀變革。台北:元照。 王振寰(1989)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71-116。 王雅各(1999)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 王 蘋(1995)修法前,先修修男人的大腦。婦女新知161:1。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 皮以書(1973)中國婦女運動。台北:婦聯畫刊社。 尤美女(1991)婦女法律下鄉去!婦女新知105:2-3。 ──(1995)我國離婚法制之研究與改革芻議。臺灣法學會學報17:251-272。 ──(1996)台灣婦女運動與民法親屬編之修正。萬國法律90:4-17。 ──(1998)婚姻與法律,見吳嘉麗等編,現代社會與婦女權益,頁3-98。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1999)從婦女在婚姻中之法律地位看婦女人權之發展。臺灣法學會學報20:175-227。 ──(2001)女性意識之興起與婦女權益之保障─台灣婦女團體之角色。婦女新知223:15-18;224&225:21-25;226:22-27。 ──(2002)民法親屬編夫妻財產暨其施行法修正之緣起及內容。全國律師6:10:8-16。 ──(2005)從婦運的法律改革談女性主義法學的本土實踐。女性主義法學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科際整合法律研究所。 民法親屬編、繼承編修正資料彙編(1985)。台北:五南。 古明君(1994)種子一顆、希望無窮─民法親屬編修法種子隊。婦女新知142:8-9。 田庭芳(2002)什麼是自由處分金。婦女新知240:1。 白 凱(2003)中國的婦女與財產:960∼1949年。上海:上海書店。 朱 勇(1999)中國法制通史第九卷:清末、中華民國。北京:法律。 伊慶春(1988)台灣婦女運動的社會意涵。中國論壇299:25-27。 李元貞(1986)婦女運動的回顧與展望。婦女新知53:4-6。 ──(1988)婦女新知基金會的長短程目標。婦女新知68:7。 ──(1990)婦女開步走。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 ──(1992)婦運十年再出發。婦女新知118:2-3。 ──(2002)思想起。婦女新知239:2-3。 李立如(2003)法不入家門?家事法演變的法律社會學分析。中原財經法學10:41-81。 李玲玲(1995)從男女平等之觀點論我國法定財產制之修正。軍法專刊41(12):22-28。 李清如(1994)從女性觀點分析民法修法的爭議。婦女新知150:2-5。 李雲漢(1994)中國國民黨黨章政綱彙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呂玉瑕(1995)家庭變遷與民法親屬編之修訂。律師通訊195:49-52。 呂秀蓮(1975)用法律確保兩性平等,以輿論都促其修正。法律世界12:22-23。 ──(1976)數一數拓荒的腳步。台北:拓荒者。 ──(1977)新女性何去何從。台北:拓荒者。 ──(1988)婦女在歷史轉捩點上─細數拓荒腳步、展望婦運前程。婦女新知74:1-10。 ──(1990﹝1974﹞)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 沈方維(1983)夫妻財產制問題之研究。見司法院編,司法研究年報第三輯(上),頁283-410。 吳月珍(2003)夫妻財產新制修法緣由及精神。婦女新知246:12-16。 吳婉瑜(1992)臺灣父權家庭制度下之女性處境之解析。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社會理論組碩士論文。 汪楫寶(1954)民國司法志。台北:正中。 林秀雄(1986)有責主義、破綻主義與有責配偶之離婚請求。法學叢刊123:79-92 ──(2003a)論民法親屬編之修正。月旦民商法特刊號:53-73。 ──(2003b)我國親權法之現狀與課題。月旦法學雜誌100:42-53。 林雪玉(1997)離婚法制之比較研究─兼論我國民法親屬編之修正。中興法學43:349-412。 林國明(2003)到國家主義之路:路徑依賴與全民健保組織體制的形成。台灣社會學5:1-71。 林菊枝(1982)親屬法專題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叢書。 ──(1986)我國民法親屬編修正法評論。台北:五南。 柏蘭芝(1994)修法運動、越戰越勇。婦女新知148:12-13。 柏蘭芝、隋炳珍(1995)民法親屬編正以穩定的速度一條一條修正中。婦女新知156:9-12。 周良黛(1998)大法官會議憲法解釋與憲政制度之成長─釋憲案與立法權之調釋。台北:時英。 周碧娥(1990)性別體制、政經結構與婦女運動的多元化。思與言28:1:69-91。 紀 欣(2000)女人與政治:九○年代婦女參政運動。台北:女書。 施寄青(1993)婚姻終結者。台北:皇冠。 施慧玲(2000a)論我國家庭法之發展與研究─一個家庭法律社會學的觀點。政大法學評論63:239-269。 ──(2000b)論我國民法親屬編之修正方向與立法原則--由二十世紀的成果展望二十一世紀的藍圖。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3:163-221。 洪惠芬(2003)「照顧者正義」:性別正義不只是法律平等。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1:95-142。 胡長清(1936)中國民法親屬論。上海:商務。 胡漢民(1978)胡漢民先生文集(四)。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范 雲(2003)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台灣社會學5:133-194。 范碧玲(1990a)李元貞談現存的性別體制、台灣的婦女運動、婦女新知的推行。中國論壇347:48-57。 ──(1990b)解析台灣婦女體制:現階段婦女運動的性格之研究。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文慧(1999)國家、婦女運動與婦女福利:一九四九年後的台灣經驗。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3:2:143-179。 徐正光、蕭新煌(1996)瞭解臺灣的社會與國家。見作者編,前揭書,頁1-13。 徐佳士(1974)寂靜中的號音:談呂秀蓮的「新女性主義」。書評書目 13。 翁秀琪(1992)傳播內容與社會價值的變遷─以報紙對婦女運動的報導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資助專題報告。 ──(1996)消息來源策略研究─探討中時、聯合對婦運團體推動「民法親屬編」修法的報導。新聞學研究52:121-148。 高鳳仙(1985)中美離婚法之比較研究。台北:商務。 ──(1989)離婚的陷阱─婚姻案例研究(三)。司法周刊443。 ──(2000)論我國婦女人身安全與兩性平權之立法運動。萬國法律109:55-63。 ──(2003)親屬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展恒舉(1973)中國近代法制史。台北:商務。 梁惠錦(1994)北伐期間國民黨領導下的婦女運動(1926─1928)。見高純淑編,中國國民黨黨史論文選集(四),頁615-654。台北:近代中國。 ──(2003)婚姻自由權的爭取及其問題(1920-1930)。見呂芳上等編,無聲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頁103-12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4)婦女爭取財產繼承權的經過。見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六集,頁267-285。台北:稻鄉。 梁雙蓮、顧燕翎(1995)台灣婦女的政治參與─體制內與體制外的觀察。見劉毓秀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頁93-144。台北:時報。 莊惠祺(2000)我國裁判離婚制度之檢討與立法之前瞻─以離婚原因、離婚給付為中心。台中: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梅仲協(1954)民法要義。台北:梅仲協。 張玉法(2003)二十世紀前半期中國婦女參政權的演變。見呂芳上等編,無聲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頁39-7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張茂桂(1994)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業強。 張毓芬(1998)女人與國家──台灣婦女運動史的再思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輝潭(1995)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一個歷史的觀點。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靜倫(1999)顛簸躓仆來時路─論戰後台灣的女人、婦運與國家。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樹倫(2001)從兩性平權觀點探討民法親屬編之修正。公民訓育學報10:103-124。 張錦堂(1993)動員婦女:國共兩黨在廣東省的婦女運動(1924-1927)。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如(1999)權利、法律改革與本土婦運。政大法學評論62:25-74。 ──(2002)創造性別平等,抑或與父權共謀?關於臺灣法律近代西方法化的女性主義考察。思與言 40(1):183-248。 陳美伶(1982)親屬法上稱姓問題之探討。法令月刊33(3):10-14。 ──(1998)官方說「法」─官方版民法親屬編修正芻議。法律與你131:44-53。 陳美華(1999)社會運動團體與立法院的互動─婦女運動團體推動男女平權立法的經驗。國策研究院,「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立法院─新國會、新規範、新挑戰」研討會。 http://www.inpr.org.tw/publish/abstract.htm?id=20000068&page=5 陳添輝(1993)一九一二∼一九四九年中國法制之變化──以民法之制定及施行為例。見中國法制史學會編,中國法制現代化之回顧與前瞻:紀念沈家本誕生一百五十二週年:中國法制現代化之回顧及兩岸法制之發展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頁317-340。台北:三民。 陳惠馨(1993)親屬法諸問題研究。台北:月旦。 ──(1995)民法親屬編之修正與社會變遷。律師通訊195:39-48。 ──(1997a)從大法官會議第二四二及第三六二號解釋看我國一夫一妻婚姻制度之困境。見戴東雄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固有法制與當代民事法學,頁367-428。台北:三民。 ──(1997b)我國民法親屬編修正之困境─以夫妻財產制為例。台灣法學會學報18:301-332。 陳瑞崇(2002)戰後台灣婚姻制度之研究(I):法系譜。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003)論政治思想史的用處:序言。東吳政治學報17:169-221。 陳鵬仁(1996)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婦女工作。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黃志鵬(1976)民法上「妻」之住所之商榷。法學叢刊47:83-85。 黃宗樂(1993)民間民法親屬編修正諸問題。中國比較法學會學報14:551-553。 ──(2000)裁判離婚原因修正論。法令月刊51:10:347-365。 黃茜如(1989)國家自主性與民間社會。中國論壇331:72-80。 黃毓秀(1991)台灣婦運的路線與策略。婦女新知114:23-24。 黃靜嘉(1960)日據時期之台灣殖民地法制與殖民統治。台北:自刊。 游鑑明(1990)中國國民黨改組後的婦女運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18:343-398。 ──(1999)明明月照來時路:臺灣婦運的歷史觀察。見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頁197-225。台北:心理。 ──(2000)臺灣地區的婦運。見陳三井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頁403-553。台北:近代中國。 雷文玫(1998)以「子女最佳利益」之名:離婚後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與負擔之研究。臺大法學論叢28(3):245-309。 ──(2000)性別平等的違憲審查─從美國女性主義法學看我國大法官幾則有關男女實質平等的解釋。見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頁123-160。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楊芳婉(1996)論法定夫妻財產制之修正─抉擇之迷思。萬國法律90:18-31。 ──(2001)民法親屬編夫妻財產制修正之回顧與前瞻。律師雜誌257:15-43 楊婉瑩(2002)立法院委員會的決策角色:以第三屆立法院為例。問題與研究41(4):83-113。 楊慧英(1998)司法院大法官關於男女平等之解釋。見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編,司法院大法官釋憲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頁95-123。 趙鳳喈(1993)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附補篇。台北:稻鄉。 廖榮利、鄭為元(1985)蛻變中的台灣婦女──軌跡與前瞻。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 鄭至慧(1998)從沒有單位到集體發聲─婦女新知的成長之路。婦女新知194&195:8-12。 劉華真(1993)社運組織自我維持的邏輯─消基會、婦女新知個案研究。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毓秀(1995)男人的法律,男人的「國」「家」:民法親屬編的意識型態分析。見劉毓秀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頁39-92。台北:時報。 蔣永敬﹝1992(1979)﹞胡漢民提倡女權的思想及其成就。見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頁381-408。台北:稻鄉。 戴東雄(1988)親屬法論文集。台北:東大。 ──(2000a)民法親屬編修正後之法律疑問。台北:元照。 ──(2000b)民法親屬編七十年之回顧與前瞻。見謝在全等編,民法七十年之回顧與展望論文集,頁172-245。台北:元照。 戴森雄(1982)編,民事法裁判要旨廣編:中華民國卅八年至七十年(第二冊:民法債編分則、物權、親屬繼承部份)。 鄧學仁(1996)日治時期臺灣之身分法──以親屬關係與婚姻關係之判決為中心。見黃宗樂編,台灣法制一百年論文集,頁619-671。台北:台灣法學會。 ──(1997)離婚法之現代課題。法學叢刊166:1-13。 錢劍秋(1975)婦女在親屬法中的地位。法律世界12:17-20。 謝振民(2000)中華民國立法史(上)(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 蕭新煌(1988)講,從台灣社會的現況看婦女運動(下)。婦女新知71:21。 薄慶容(1989)積極成為制度的塑造者。婦女新知81:1。 魏大喨(2002)海峽兩岸法定離婚原因之發展。見黃宗樂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黃宗樂教授六秩祝賀─家族法學篇。頁43-80。台北:學林文化。 羅培毓(2003)從法律的觀點論台灣女性決定離婚之困境。台北: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芊玲(2000)兩願太易,判決太難─台灣式離婚文化。人本教育札記132:37-38。 蘇秀美(1996)台灣婦女團體的策略選擇研究。高雄: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燕翎(1989)女性意識與婦女運動的發展。見中國論壇編委會編,女性知識份子與臺灣發展,頁91-134。台北:中國論壇雜誌社。 ──(1996)婦女運動與公共政策的互動關係─墮胎合法化和平等工作權策略分析。見徐正光、蕭新煌編,臺灣的國家與社會,頁151-174。台北:三民。 龔宜君(1998)「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台北:稻鄉。 Charrard, Mourina作,王金玲譯(2004),棄妻與離婚:對突尼斯國家政策的回應。見Esther Chow、Catherine Berheide編,全球視角:婦女、家庭與公共政策,頁65-8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Friedman, Lawrence著,吳錫堂、楊滿郁譯(1991),法律與社會。台北:巨流。 英文部分 Blumstein,Philip and Pepper Schwartz.(1983)American Cuples:Money, Work, Sex. New York:William Morrow. Chen, Chao-ju(2003)Gendered Lives under Neutral Laws : Women, the Family and Feminist Legal Reform in Taiwan. Pp.23-67. Ph.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Law School. Collier, Ruth Berins and David Collier(1991)Shaping the Political Arena : Critical Junctures, the Labor Movement, and Regime Dynamics in Latin America. Pp.3-39.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iamond, Norma(1975)Women Under Kuomingtang Rule Variations on the Feminine Mystique. Modern China 1(1): 3-45. Farris, Catherine S.(1994)The Social Discourse on Women’s Roles in Taiwan : A Textual Analysis. Pp. 305-329 in The Other Taiwan : 1945 to the present. edited by Murray A. Rubinstein. Armonk, N.Y. : M.E. Sharpe. Gallin, Rita S.(1984)The Entry of Chinese Women into the Rural Labor Force: A Case Study from Taiwan. Signs 9(3) : 383-398. Gittins, Diana(1993) The State:Creator or destroyer of family solidarity?Pp.133-168 in The family in question : changing households and familiar ideologies, 2nd ed .Basingstoke:Macmillan. Hall, Peter A., and C. R. Taylor(1996) Political Sciences and the Three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44: 936-957. Huang, Philip C.C.(2001) Code , Custom, and Legal Practice in China: The Qing and the Republic Compared. Pp.1-67, 180-214.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Immergut, Ellen M.(1992)The Rules of the Game: The Logic of Health Policy-Making in France, Switzerland, and Sweden. Pp.57-89 in Structuring Politic: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edited by 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eth.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 Society 26(1):5-34. Koelble, Thomas A.(1995)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Comparative Politics 27(2) : 231-243. Kranser, Stephen D.(1984)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16: 223-246. Levi, Margaret(1997)A Model, A Method and A Map:Rational Choice in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Pp.19-41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 Rationality, Culture, and Structure, edited by Mark I. Lichbach and Alan Zuckerman.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eberman, Evan S. (2001) Causal Inference i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 Specification of Periodization Strategie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34(9): 1011-1035. Lockenour, Roy M.(1931)The Chinese Court System. Temple Law Quarterly 5: 253-259. Mahoney, James(2000) Path Dependence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Theory and Society 29:507-548. Pierson, Paul(2000a)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4(2):251-267. ──(2000b) Not Just What, but When: Timing and Sequence in Political Processes. Studies in American Political Development 14:72-92. ──(2000c)The Limits of Design : Explaining Institutional Origins and Change. Governance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13(4) : 475-499. Pierson, Paul and Theda Skocpol(c2002)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cience Pp.692-721 in Political science : 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edited by Ira Katznelson and Helen V. Milner. New York:Norton. Skowronek, Stephen (1982)Building a New American State: The Expansion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Capacities 1877-1920. Pp.3-18.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kocpol, Theda(1992)Protecting Soldiers and Mothers: The Political Origins of Social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roduction. 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Pp.90-111 in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edited by Peter B.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Theda Skocpol.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pan, Alfred(1978)The State and Society. Pp.xi-xviii.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helen, Kathleen(1999)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369-404. Tilly, Charles(1990)Future History. Pp.9-19 in Interpreting the past, understanding the present. edited by Stephen Kendrick, Pat Straw, and David McCrone.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 Macmillan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524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摘 要
本文以政體中心與歷史制度論的觀點為主軸,討論台灣民法婚姻制度的變遷過程。一方面分析婚姻制度形成、效果與修正的過程裡,國家體系內部與外部的個別行動者,在不同的政體結構中如何運作並影響制度的選擇與修正;另方面則由歷史的角度出發,探討在早先被決定其基本的概念與法律框架的婚姻法制,如何在日後的發展路徑逐漸強化其兩性平等原則,並在婚姻法制面對正當性危機時,進一步貫徹為保障弱勢子女,尊重個人自主的婚姻與家庭關係。經由對民法婚姻制度的討論,不僅有助於理解法制本身的演變過程,同時也紀錄了不同時期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關係。 本研究將婚姻法的發展分為制度形成的關鍵時期(民國初年至1930年代)、移植與再生時期(1945年至1985年)以及危機與轉折期(1990年代後),並指出婚姻法制固然和社會變遷有與時俱進的關連性,不過法律本身存在於國家機構、受國家權威支持保障,因而國家角色本身同樣是重要的因素。國家除了具有內建的政治制度與結構,其內部多元複數行動者的自主性影響制度訂定修正,也是民間團體進行各種抗議、遊說、合作的場域,這些互動過程深刻影響制度變遷。而本文的取徑與結果,即是補充這些以往較不為重視的因素,以求對婚姻法制變革有更完整的了解。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6:45:1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4-R90325001-1.pdf: 2081479 bytes, checksum: b7da1d617833713bc7624c44c91d1e87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5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錄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問題背景………………………………………………3 一、婚姻制度的變遷…………………………………………3 二、制度變遷的意涵…………………………………………10 第三節 研究問題………………………………………………11 一、改革過程的觀察…………………………………………11 二、制度選擇的疑惑…………………………………………12 第四節 文獻回顧………………………………………………15 第五節 理論取徑與研究………………………………………19 一、歷史制度論與路徑依賴………………………………………19 二、國家角色與政體結構環境……………………………………23 三、分析架構………………………………………………………24 第六節 資料收集與研究定位………………………………26 第二章制度形成的關鍵時刻…………………………………29 第一節政體結構與意識形態的轉變…………………………30 一、舊制度的回聲─政權交替與法律運作的進退遊移……31 二、新制度的蘊釀─政治社會的轉變………………………35 第二節政體轉變與新制度的誕生……………………………39 一、政權結構與立法菁英……………………………………39 二、立法意識的折衝與定調…………………………………41 三、制度革命─民法親屬編的立法…………………………44 第三節未完成的制度使命……………………………………48 一、制度與原則的矛盾………………………………………48 二、制度與環境的落差………………………………………52 第四節小結……………………………………………………55 第三章制度的移植與再生……………………………………59 第一節新體系的移入與植根…………………………………60 一、親屬舊慣的制度轉化……………………………………61 二、制度環境的重大轉變……………………………………63 三、法律移入的制度效果……………………………………65 第二節凍結的平等意識………………………………………73 一、政權更替與政體轉變……………………………………73 二、平等意識的凍結與曙光…………………………………78 第三節制度的內造改革………………………………………83 一、國家自主的法律修正……………………………………83 二、修正草案的制度邏輯……………………………………86 三、小結─以法學邏輯貫徹男女平等的初步草案…………94 第四節修正結果與分析………………………………………95 一、修正過程與最終結論……………………………………95 二、分析檢討─有限多元的封閉性修正……………………101 第五節小結……………………………………………………106 第四章制度的危機與轉折………………………………………109 第一節體制外行動者的形成……………………………………111 一、由發端到集結─婦女新知雜誌社的成立…………………111 二、由集結到發聲─制度化的婦運與組織目標………………116 第二節制度危機的形成…………………………………………121 一、憲政抗爭─由體制外進入體制內的對抗…………………122 二、婚姻法制的正當性危機─性別平等原則的復活…………124 三、制度危機的反覆形成─三次釋憲聲請的成因……………126 四、小結─受政體結構影響的修法模式………………………129 第三節制度的轉變與重塑………………………………………131 一、釋憲的意義…………………………………………………132 二、制度的重塑…………………………………………………133 三、小結─平等化的婚姻與家庭關係…………………………146 第四節小結與分析………………………………………………147 一、價值與制度的辯論…………………………………………147 二、小結與分析─邁向個人權益導向的婚姻制度……………151 第五章結論………………………………………………………155 第一節台灣民法婚姻制度的發展歷程…………………………155 一、親屬法制的開創與影響……………………………………155 二、台灣本土婦運的開展………………………………………157 三、事件序列的交會碰撞─第二波修法模式的開啟…………158 第二節研究結果與討論…………………………………………160 一、政體結構下的國家與社會…………………………………160 二、制度的歷史特質……………………………………………161 三、婚姻制度的重要背景─法律………………………………162 第三節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165 參考書目…………………………………………………………168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台灣民法婚姻制度的改革與變遷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3-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雷文玫(Wen-May Rei),范雲(Yun Fan) | |
dc.subject.keyword | 歷史制度論,制度變遷,政體中心,民法親屬,婚姻制度,兩性平等,婦女運動,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 | en |
dc.relation.page | 184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5-07-29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社會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社會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03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