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499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子儀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ing-Chin Che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盈錦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6:38:2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5-10-31 | |
dc.date.copyright | 2005-09-27 | |
dc.date.issued | 2005 | |
dc.date.submitted | 2005-09-03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 1. 尤英夫(1997),《新聞法論上冊》,台北市:世紀法商雜誌社。 2. 尤英夫(1996),《新聞法論下冊》,台北市:世紀法商雜誌社。 3. 王天濱(2002),《臺灣新聞傳播史》,台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 4. 王兆鹏(2003),《刑事訴訟講義(一)》,台北市: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5. 王兆鹏(2004),《美國刑事訴訟法》,台北市:元照 出版有限公司。 6. 朱傳譽(1984),《中國民意與新聞自由發展史》,台北市: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7. 何川(1994),《中共新聞制度剖析》,台北市:正中書局。 8. 李茂政(2002),《當代新聞學》,台北市: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9. 李瞻(1987),《新聞道德》,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 有限公司。 10. 邱小平(2005),《表達自由—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11. 林子儀(1999),《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市:元照出版公司。 12. 林子儀、葉俊榮、黃昭元、張文貞(2004)編著,《憲法—權力分立》,臺北市: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3. 林世宗(1996),《美國憲法言論自由之理論與闡釋》,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14. 翁秀琪、許傳陽、蘇湘琦、楊韶彧、葉瓊瑜(1997),《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來源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5. 翁秀琪、蔡明誠主編(1999),《大眾傳播法手冊》,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16. 張永明(2000),《新聞傳播之自由與界限》,台北市: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7. 黃宣威(1967),《新聞來源的保密問題》,台北市。 18. 陳新民評釋、李建良編著(1992),《基本人權與憲法裁判》,台北市: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 程之行(1995),《新聞傳播史》,台北市:亞太圖書。 20. 彭家發(1994),《新聞客觀性原理》,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1. 臧國仁(1995)主編,《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編印。 22.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3. 蘇進添(1996),《日本新聞自由與傳播事業》,台北市:致良出版社。 24. 顧理平(2000),《新聞法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5.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2000),《新聞自由與大眾媒體》,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26. 《國家機密法制與新聞採訪權--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 (三)論文彙編》(1996),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傳 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 27. 《傳播時代的新興法律問題—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 (一)論文彙編》(1995),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傳 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 (二)譯著【依原作者姓氏之英文字母順序】: 1. 魯道夫.奧格斯坦(RUDOLF AUGSTEIN),呂永馨譯(2004),《寫過二十世紀:奧格斯坦和他的明鏡周刊》,台北市:商周出版。 2. DONALD M. GILLMOR & JEROME A. BARRON,李瞻編譯(1992),《傳播法—判例與說明》,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 MATTHEW KIERAN,張培倫、鄭家瑜譯(2002),《媒體 倫理》,台北市: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4. 馬丁.李(MARTIN A. LEE)、諾曼.蘇羅蒙(Norman Solomon),楊月蓀譯(1995),《不可靠的新聞來源—透視新聞真相》,台北市: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5. 安東尼.路易士(ANTHONY LEWIS),蘇希亞譯(1999),《不得立法侵犯:蘇利文案與言論自由》,台北市:商業周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6. CLAUS ROXIN,吳麗琪譯(1998),《德國刑事訴訟法》,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7. JASON SALZMAN,陳皓譯(1999),《製造新聞》,台北 市:書泉出版社。 8. HERBERT STRENTZ,彭家發譯(1994),《新聞記者與新聞來源》,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 1. 林琇君,<從新聞自由論媒體真實報導義務>,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2. 吳寧康,<論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以美國五角大廈越戰文件洩密案為例>,中國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6月。 3. 徐子婷,<新聞自由與刑法之衝突--以美國法為中心,論洩密、誹謗與侵犯隱私之責任>,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1年。 4. 許士宦,<證據開示制度與祕密保護程序--以證據保全與文書提出命令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8年。 5. 莊清海,<中美新聞記者的新聞自主與採播自由-從兩國新聞自由演變歷史觀>,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美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 6. 黃燄耀,<日本新聞自由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7. 曾劍虹,<出版自由與出版業者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 8. 楊志弘,<臺灣地區報社總編輯職業角色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1年。 9. 劉明華,<論我國新聞自由的界限—以美國對新聞自由之規範為借鏡>,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5月。 10.錢玉芬,<新聞專業性概念結構與觀察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四)期刊【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 1. 尤英夫,<論新聞來源保密權利>,《全國律師》,第4卷第12期,民國89年12月。 2. 石世豪,<傳播之部門憲法初探>,《月旦法學雜誌》,第114期,民國93年11月。 3. 馮建三,<部門憲法傳播篇:社會科學的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14期,民國93年11月。 4. 廖天威,<國家機密法制與新聞自由的平衡與互動>,《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民國92年2月10日。 5. 臧國仁,<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的互動關係—系統理論的觀點>,《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Part C)》,第5卷第2期,民國84年7月。 6. 臧國仁、鍾蔚文、楊怡珊,<新聞工作者的社會智能—再論記者與消息來源之互動>,《新聞學研究》,第69期,民國90年10月。 7. 羅文輝,<新聞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的偏向>,《新聞學研究》,第50期,民國84年1月。 8. <新聞與消息來源相關文獻摘要>,《新聞學研究》,第50期,民國84年1月。 (五)報紙: 1. 陳新民,<搜索媒體的政治代價>,中國時報,民國89年10月6日,3版。 二、英文部分【依作者姓氏之英文字母順序】 (一)書籍: 1. T. BARTON CARTER, JULIET LUSHBOUGH DEE, MARTIN J. GAYNES, HARVEY L. ZUCKMAN (1994),”MASS COMMUNICATION LAW(4 TH ED.)”, West Publishing Co. 2. T. BARTON CARTER, MARC A. FRANKLIN, JAY B. WRIGHT(1994), ”THE FIRST AMENDMENT AND THE FOURTH ESTATE—THE LAW OF MASS MEDIA(SIXTH EDITION)”, The Foundation Press, Inc. 3. RALPH L. HOLSINGER, JON PAUL DILTS.(1994),” MEDIA LAW. (THIRD EDITION)”, McGraw-Hill, Inc. 4.MARK SABLEMAN(1997),” MORE SPEECH, NOT LESS”, Board of Trustee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二)期刊論文: 1. LAURENCE B. ALEXANDER, “Looking Our for the Watchdog: A Legislative Proposal Limiting the Newsgathering Privilege to Journalists in the Greatest Need of Protection for Sources and Information”, YALE LAW & POLICY REVIEW, 20, 2002. 2. DAVID A. ANDERSON, “Free of the Press”, TEXAS LAW REVIEW, 80, Feb. 2002. 3. LINDA L. BERGER, “Shielding the Unmedia: Using the Process of Journalism to Protect the Journalist’s Privilege in an Infinite Universe of Publication”, HOUSTON LAW REVIEW, 39, Spring, 2003. 4. JENNIFER ELROD, “PROTECTING JOURNALISTS FROM COMPELLED DISCLOSURE: A PROPOSAL FOR A FEDERAL STATUTE”, NEW YORK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JOURNAL OF LEGISLATION AND PUBLIC POLICY, 7, 2003/2004. 5. BARRY P. MCDONALD, “The First Amendment and the Free Flow of Information: Towards A Realistic Right to Gather Inform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OHIO STATE LAW JOURNAL, 65, 2004. 6. MELVILLE NIMMER, “Introduction—Is the Freedom of Press a Redundancy: What does It Add to Freedom of Speech?”, HASTINGS LAW JOURNAL, 1975, Vol. 26. 7. KARL H. SCHMID, “Journalist’s Privilege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An Analysis of United States Courts of Appeals’ Decisions from 1973 to 1999”, AMERICAN CRIMINAL LAW REVIEW, 39, Fall, 2002. (三)報紙: 1. JOHN EGGERTON, “Bush declines to endorse shield law”, BROADCASTING & CABLE, June 2, 2005. 2. NICHOLAS D. KRISTOF, “Our Not-So-Free Press”, THE NEW YORK TIMES, Nov. 12, 2004. 3. ADAM LIPTAK, “Jailing of Reporters in C.I.A. Leak Case Is Upheld by Judges”, THE NEW YORK TIMES, Feb. 16, 2005. (四)網站、資料庫: 1.First Amendment Center http://www.firstamendment.org 2..LexisNexis Academic Universe 資料庫http://www.lexisnexis.com/ 3. Nicholas Johnson, “Defining the Land of the Fourth Estate”, http://usinfo.state.gov 4. Questia—The Online Library http://www.questia.com 5.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http://usinfo.state.gov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4995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摘 要
台灣新聞媒體在解嚴後蓬勃發展,然而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起始,台灣新聞媒體仍然要面對一連串的司法訴訟挑戰,例如呂秀蓮副總統為了名譽之爭,控告新新聞雜誌的民事訴訟案件;中時晚報在報導國安局弊案中,因為刊登刑事案件偵查中的筆錄,導致檢察機關因追查洩密案件,派員搜索報社。接二連三的司法案件讓新聞媒體與政府部門間,存在著緊張的關係。新聞業界同仇敵愾,控訴政府戕害新聞自由,彷彿回到言論管制的威權時代;而政府部門則斥責媒體濫用新聞自由,捏造新聞,未能發揮新聞專業守門人的角色,枉顧國家安全、侵犯人民隱私。但在媒體與政府部門間的爭論背後,常存在著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新聞記者是否擁有不揭露秘密新聞消息來源的權利議題,本文主要係針對下列的問題將以探討: (一) 提供新聞消息來源者的身分應不應該保護不被揭露?秘密的新聞消息來源對新聞媒體的重要性何在?新聞記者保護秘密的新聞消息來源身分不被揭露的法理依據何在?得主張保護權利的客體究竟是新聞消息來源者本身還是新聞記者?當新聞記者拒絕透露新聞消息來源身分與其他法益(如可能侵害他人生命、隱私、名譽或國家公權力的行使等等)相衝突時,如何在法律規範的基礎下,讓新聞記者得以適當的方式保護消息來源,並在維護新聞自由與兼顧其他正當法益行使間取得協調與平衡,為本文探討的對象。 (二) 在民主國家中,新聞媒體往往形成監督政府的制衡機制,在傳統三權分立的的制衡機制下,逐漸被承認為新的一種制衡權力,扮演著第四權的角色。新聞媒體承擔著新權力來源,卻不斷的與其他權力(power)與權利(right)發生衝突,扮演權力制衡機制中仲裁者的司法權,是否可以在第四權與其他權力(利)的衝突中,為了尋求所謂公正的裁判,在必要的情形下,要求新聞媒體供述消息來源?或藉由搜索媒體、扣押證物來查證消息來源?新聞媒體是否應享有司法上之拒絕陳述證言的權利及免於司法權搜索、扣押新聞消息來源的權利?有無其他限制?本文亦將就司法實務案例將以歸納,提出本文的看法。 本文認為,為確保有價值且敏感的新聞訊息,能透過匿名秘密的新聞消息來源,適時不斷的提供新聞媒體,使攸關人民權益、社會大眾生活秩序的重要訊息,能充分且源源不斷的被報導,滿足民眾知的權利,並揭發弊端、善盡新聞媒體第四權的監督功能,應賦予新聞記者擁有保護秘密新聞消息來源身分不被公權力要求強制揭露的權利,而這種權利是源自憲法所保障的新聞自由制度性權利的一環,使新聞記者得以與秘密新聞消息來源間建立起信賴之關係,使得擁有敏感或有重大社會影響訊息的秘密消息來源,可以免於因被揭露身分後可能遭受報復或惹禍上身的恐懼,將有助於秘密新聞消息來源勇於提供重要的新聞資訊,促使訊息的自由流通,進而確保新聞採訪、編輯、報導的自由行使,使新聞媒體可落實憲法保障新聞自由的制度性權利,善盡新聞媒體的憲法功能。 因此,本文在架構上,將以保護新聞消息來源為中心,逐次分析探討: 1、為什麼要賦予新聞記者擁有保護新聞消息來源的權利; 2、新聞記者保護新聞來源的理論基礎何在; 3、新聞記者為了保護新聞消息來源不被揭露,可能產生什麼樣的權利衝突; 4、新聞記者應如何行使保護新聞消息來源的權利、並思考是否須在一定的利益衡量下,限制權利的行使,以調和保護新聞消息來源與其他權利之間的衝突; 5、希望藉由法制化的方式,透過立法,保障新聞記者擁有保護新聞消息來源的權利。 在追求新聞自由的普世價值中,本文嘗試藉由「保護」而非「管制」的角度,探討如何建構新聞記者所能接受的保護新聞消息來源的法制化防衛體系,透過權力分立制衡的司法體制來捍衛新聞自由,同時也能兼顧人民正當私領域不受侵害與調和政府公部門能正常運作。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6:38:2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4-R88342006-1.pdf: 1222683 bytes, checksum: 0e990d21ecf459d7bd65f69571079119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5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本文之觀點與本文之架構…………………………………… 6 第二章 保護新聞消息來源的目的……………………………… 8 第一節 為什麼要保護新聞消息來源………………………………… 8 一、保護新聞消息來源可確保新聞自由的價值………………… 9 二、保護新聞消息來源可能存在的負面影響 ………………… 14 三、小結 ………………………………………………………… 20 第二節 公開新聞消息來源是否破壞其保護之目的 ……………… 21 一、公開新聞消息來源對於新聞自由的正面思考 …………… 22 二、公開新聞消息來源對新聞自由的傷害 …………………… 22 三、小結 ………………………………………………………… 23 第三章 保護新聞消息來源的理論基礎.................. 25 第一節 保護新聞消息來源係憲法保障新聞自由下的權利 ……… 25 一、新聞自由的本質 …………………………………………… 25 二、新聞自由的憲法地位 ……………………………………… 26 (一)新聞自由是憲法保障的權利 …………………………… 26 (二)新聞自由的憲法限制 …………………………………… 27 (三)小結 ……………………………………………………… 29 三、新聞自由的範圍 …………………………………………… 30 (一)採訪新聞的自由 ………………………………………… 31 (二)選取編輯新聞的自由 …………………………………… 32 (三)新聞經營與傳遞方式的自由 …………………………… 32 (四)發表新聞的自由 ………………………………………… 34 (五)閱聽新聞的自由 ………………………………………… 35 四、保護新聞消息來源對新聞自由的重要性 ………………… 35 五、保護新聞消息來源的權利係由新聞自由衍生 …………… 39 第二節 保護新聞消息來源來自於新聞倫理規範的要求…………… 42 一、保護新聞消息來源是新聞倫理規範下要求的專業舉措…… 42 二、新聞倫理規範的具體要求…………………………………… 43 三、保護新聞消息來源係新聞倫理規範下的業務正當行為…… 44 第四章 保護新聞消息來源面對的衝突 ……………………… 47 第一節 衝突的來源…………………………………………………… 47 一、司法權追查新聞消息來源之目的…………………………… 48 二、保護新聞消息來源與人民作證義務的衝突………………… 48 (一)作證義務的法規範………………………………………… 49 (二)作證義務之例外…………………………………………… 53 (三)拒絕作證的處罰…………………………………………… 56 三、保護新聞消息來源與犯罪調查司法搜索扣押的衝突……… 59 第二節 衝突的分析與利益之比較…………………………………… 62 一、權利衝突之分析……………………………………………… 64 (一)司法權在衝突下主張之第一層法律關係………………… 65 (二)新聞記者保護新聞消息來源主張的第二層法律關係…… 67 二、權利衝突下利益比較之原則………………………………… 69 第三節 國內案例分析………………………………………………… 71 一、新聞媒體甚少在司法實務案例中主張應保護新聞消息來源 ……………………………………………………………………… 71 二、新聞記者成為被告,主動供述其新聞消息來源以明責任… 72 三、司法機關在裁判書中迴避新聞消息來源保護問題………… 73 (一)新聞報導以明示新聞消息來源為原則…………………… 73 (二)有爭議事件之新聞必須明示消息來源並可免責………… 74 (三)對於必須保護新聞消息來源,不能揭露消息來源身分的新聞報導,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報導…………………… 75 (四)對新聞媒體及新聞記者得搜索扣押……………………… 76 四、提供新聞記者應秘密事項之新聞消息來源者身分曝光後多難逃法律責任與監聽搜查新聞消息來源身分問題…………… 77 第四節 外國案例分析………………………………………………… 78 一、1972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Branzburg v. Hayes案介紹 … 80 (一)判決主要意旨……………………………………………… 80 (二)案例事實…………………………………………………… 81 (三)新聞記者主張……………………………………………… 83 (四)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見解…………………………………… 84 (五)本案例的啟示……………………………………………… 86 二、1978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Zurcher v. Stanford Daily案介紹……………………………………………………………… 87 (一)判決主要意旨……………………………………………… 87 (二)案例事實…………………………………………………… 87 (三)新聞媒體的主張…………………………………………… 88 (四)本案的啟示………………………………………………… 88 三、小結…………………………………………………………… 90 四、1966年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判決「明鏡周刊」案介紹……… 93 (一)判決主要意旨……………………………………………… 93 (二)案例事實…………………………………………………… 94 (三)新聞記者主張……………………………………………… 95 (四)聯邦憲法法院的見解……………………………………… 95 (五)本案的啟示………………………………………………… 97 第五章 如何保護新聞消息來源………………………………… 99 第一節 確認保護新聞消息來源的權利主體………………………… 99 一、權利的主體是新聞記者而非新聞消息來源………………… 99 二、新聞記者如何界定…………………………………………… 101 (一)新聞記者是不是專業人員…………………………………101 (二)新聞記者的資格取得………………………………………103 (三)本文的看法………………………………………………… 106 第二節 保護新聞消息來源之方式 ………………………………… 107 一、賦予新聞記者拒絕陳述的權利 …………………………… 108 二、限制公部門強制處分權的行使 …………………………… 108 第三節 主張保護新聞消息來源的時機 …………………………… 109 一、從新聞記者的身分觀察 …………………………………… 109 二、從新聞內容的真假來觀察 ………………………………… 109 第四節 以立法的方式建立保護新聞消息來源的權利 …………… 110 一、立法保護的必要性 ………………………………………… 110 二、確立新聞權與司法權在查證新聞消息來源的互動模式 … 111 第六章 保護新聞消息來源法制化之方向-代結論……… 112 第一節 我國現行法制之檢視……………………………………… 112 第二節 外國立法例………………………………………………… 114 一、美國立法例………………………………………………… 115 (一)州的保護法(Shield Law)…………………………… 115 (二)行政部門的指導準則…………………………………… 119 二、德國立法例………………………………………………… 120 第三節 其他專門職業人員行使保密權之法規範………………… 122 第四節 我國未來對新聞消息來源保護之方向…………………… 124 一、權利主體之範圍…………………………………………… 124 二、適用保護權利之類型……………………………………… 126 三、保護權行使之方式………………………………………… 127 第五節 不適用保護之情形………………………………………… 128 一、非新聞記者………………………………………………… 129 二、涉及生命之立即危害……………………………………… 129 三、高於新聞自由之利益—個案衡量………………………… 129 四、提供虛假之新聞消息來源不受保護……………………… 130 第六節 結語………………………………………………………… 131 參考文獻 …………………………………………………………… 133 一、中文部分………………………………………………………… 133 (一)書籍【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 133 (二)譯著【依原作者姓氏之英文字母順序】:…………………… 135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 135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 136 (五)報紙…………………………………………………………… 137 二、英文部分【依作者姓氏之英文字母順序】 (一)書籍…………………………………………………………… 137 (二)期刊論文……………………………………………………… 137 (三)報紙…………………………………………………………… 138 (四)網站、資料庫………………………………………………… 139 附錄 附錄一:加州憲法第一條(有關新聞自由的州憲法規定)…附錄 1 附錄二:加州證據法……………………………………………附錄 2 附錄三:加州民事訴訟法………………………………………附錄 3 附錄四:紐約州民權法…………………………………………附錄 4 附錄五:馬里蘭州法院及司法程序法…………………………附錄 7 附錄六:聯邦刑法第401條藐視法庭罪……………………… 附錄 9 附錄七:比利時新聞消息來源保護法草案……………………附錄10 附錄八:新聞記者法及新聞記者法施行細則…………………附錄12 附錄九:呂秀蓮副總統控告新新聞雜誌社民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案最高法院相關之判決…………………………………附錄17 附錄十:勁報記者洪哲政與新聞消息來源劉持中洩密案台灣高等法院與最高法院相關刑事判決…………………………附錄28 附錄十一:壹周刊雜誌社及記者被搜索對核發搜索票向最高法院抗 告案…………………………………………………附錄45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保護新聞記者不揭露新聞消息來源之法制化研究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3-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谷玲玲,劉靜怡,洪貞玲 | |
dc.subject.keyword | 新聞消息來源,新聞記者,新聞自由,保護新聞消息來源,憲法義務,拒絕證言,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shield law, | en |
dc.relation.page | 139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5-09-05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新聞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新聞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19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