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452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呂寶靜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i-Chia Lai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賴怡嘉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6:13:20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7-02-14 | |
dc.date.copyright | 2006-02-14 | |
dc.date.issued | 2006 | |
dc.date.submitted | 2006-02-0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刁筱華譯 (1999) Rosemarie Tong著,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 刁筱華譯 (2000) Sontag (1989)著,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出版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載於楊國樞(主編),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 王文娟 (2001) 家對智障者之成年手足的意涵,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舒芸 (1996) 現代奶爸難為呼?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金永等譯 (2000) 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 丘玲玲 (1998) 台北縣市中小學未婚女教師單身壓力、單身壓力因應與單身生活滿意的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朱巧艷,蕭佳華譯 (2002),Cockerham W. C., 著,醫療社會學,台北:五南 宋博鳳 (2003) 成年前期手足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江文瑜 (1996) 口述史法,輯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呂寶靜、陳景寧 (1997) 女性家屬照顧者的處境與福利建構,輯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 M. Q. 著 (1990) 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麗娟(1999)。「共依附」父母的親職教育:放下孩子,釋放自己。諮商與輔導,157,17-23。 余漢儀 (1998) 社會研究的倫理,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9,頁3-52。 杜清芬 (1996) 全身性紅斑狼瘡患者之壓力源,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關聯性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林文香、楊文山、林孝義〈1993〉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之求醫行為及其影響因素探討。公共衛生20(3) ,265-276。 林文香、楊文山、林孝義、陳展航、夏萍茴 (1995)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門診患者之精神問題調查。公共衛生,22(3),177-185 林文香、夏萍茴、楊文山、洪志美 (1999) 全身性紅斑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女病患的身體、心理、社會功能探討。護理研究,(7) 3,261-273。 林文香〈2000〉蝶舞。台北:自然風。 林文源 (1999) TO BE OR NOT TO BE?長期洗腎病患的生活、身體經驗,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如萍 (2001) 家庭擴展期,輯於黃迺毓、林如萍、唐先梅、陳芳茹編著,家庭概論,台北,空大。 林鍾淑敏 (2002) 走在荊棘陸上─精神分裂症青少年病患的疾病經驗與適應歷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組碩士論文,台灣大學。 林翠湄譯 (1984) 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頁130-135。 林秋芬 (2000) 老榮民的家庭關係初探:以配偶罹患精神疾病於玉里榮院長期住院者為例,慈濟醫學院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月清 (2001 ) 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邵麗芳 (1988) 單身生活意--單身與一般社會大眾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麗蓮 (1999)與乳癌共生婦女在生命意義探索上之現象學研究,護理研究,7 (2),119-127 俞筱鈞譯,包威爾著 (1984) 適應心理學─人生週期之正常適應。文化大學出版部。 徐宗國譯 (1997) Strauss & Corin著(1990) 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周玟琪、葉琇姍等譯 (1995) 當代社會工作理論:批判的導論,台北:五南 胡幼慧 (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 胡幼慧 (1996) 父係社會下的母女關係探討,輯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 (1996) 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輯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 (2001) 新醫療社會學,批判與另類的視角。台北:心理出版社。 胡海國編譯 (1992) Hurlock,E.B.著,成人心理學,台北:桂冠。 姜得勝(1998)。社會變遷中親子關係的反省與重建。台灣教育,567,頁6-11。 游恆山譯 (1997) Zimbardo P. G.、Gerrig R. J.著,心理學導論,台北:五南。 莊瑞飛 (2003) 原生家庭與其他重要他人經驗對女性婚姻恐懼者之影響研究─以客體關係理論分析詮釋,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藜藜 (1998) 醫務社會工作。台北:桂冠圖書。 陳向明 (1999)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華、黃新美譯,喬治•福斯特著 (1978) 醫療人類學,台北:桂冠圖書。 陳新綠譯,Kleinman, Arthur (1998) 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 (The Illness narrative: suffering, healing,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台北:桂冠圖書。 陳珍德 (1995) 癌症病人生命意義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燕錚 (1999 ) 成年前期女性從原生家庭到婚姻家庭的心理依附與分離歷程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惠娟 (民87)。國民小學教師對女性主義母職概念接受程度之探討。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文星、徐靜。(1994)。青少年的心理衛生。台北:水牛出版社。 許筱梅 (1995) 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師大。 許火良光 (1988) 中國人與美國人。台北:巨流出版社。 畢恆達 (1996) 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輯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黃文三 (1997) 近三十年我國青少年性別角色研究的回顧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4) 231-274 黃慧真譯,Papalia D. E., Olds S. W., 著 (1994) ,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 黃珮玲譯 ( 2002 ) Leman, K. ( 2000 )著,愛女兒愛爸爸:做女兒生命中第一個好男人,台北:張老師文化。 彭嘉玲 (1995) 病人自助團體對於紅斑狼瘡患者其社會寄心理適應影響性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組碩士論文,台灣大學。 張文軫 (1995) 探討青春期紅斑性狼瘡女性患童對其疾病的關注和調適行為。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大學。 張苙雲〈2001〉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巨流出版社。 張燕麗 (2002) 母女在休閒態度、滿意度、憂鬱情緒之相關─以成人初期未婚女性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宏哲、林哲立譯 (1999)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雙業。 張貝萍 (2000) 單親家庭青少年自我分化、情緒穩定與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台北: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麗馨 (2001) 生病陪伴歷程的體驗─一位兒癌母親的自述,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南華大學。 楊茹憶 (1996) 未婚單身女性生活適應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組碩士論文。 楊國樞、張春興 (1984) 心理學,台北:三民。 楊懋春 (1995) 家庭學,財團法人楊懋春貞德紀念基金會。 楊淑萍(1995)。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廖岱珊 (1988) 慢性病患疾病適應研究,台中榮民總醫院社會工作室,台中榮總。 廖榮利、藍采風 (1984) 醫療社會學,台北:三民。 廖子淇 (2002) 鐵漢柔情:中產階級新岳父大人的心路歷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輯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劉惠琴(1999):〈女性主義與心理學〉。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37-175。 劉惠琴 (2000)青少女在母女關係中的個體化模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12卷第4期,頁53~91。 劉毓秀 (1996)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輯於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 鄒金鳳 (2001) :《親密戰爭?-從母女關係看性別角色與認知建構》。花蓮師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麗珍 (2002) 輯於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洪葉文化 蔡文輝 (1985) 社會學。台北:三民 蔡淑玲 (2002) 青少年自我認同與父母管教態度及自尊之關係。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衛生署統計資料,http://www.doh.gov.tw/statistic/index.htm 盧佳香 (2000) 紅斑性狼瘡患者社會心理需求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蕙蓮,聯合新聞網,2003/12/1 簡春安、鄒平儀 (1998) 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簡淑伶 (2003) 家有青少女的母親生活經驗,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忠亮 (1989)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之治療。臨床醫學,23(2),105-110 闕漢中譯 (1999) Paula Allen-Meares著,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台北:洪葉文化。 二、英文部分 Arkoff, (1974)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台北:開發圖書 Bedford, V. H., & Avioli, P. S. (1996). Affect and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Adulthood. In Magai, C., & McFadden, S. H.(eds.), Handbook of Emotion, Adult Development, and aging.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icirelli, V. G. (1982). Sibling Influence Throughout the Life-Span. In M. E. Lamb & B. Sutton-Smith(eds.), Sibling Relationships: Their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Across the Lifespan. Hillsdale, NJ: Erlbaum. Cicirelli, V.G. (1995). Sibling relationships across the life span. New York, NY: Plenum Press. Cornwell, C.J & Schmitt, M.H.(1990)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Self-esteem and body image in woman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or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 13,99-107 Curry ,S.L & Levine ,S.B & Jones. P.K (1993) Medical and Psychosocial predictors of sexual outcome among Women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Arthritis Care Research, 6(1), 23-30 Engle, E.W. et al (1994)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Analysis using the Rheumatology attitude index. In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 33(2), 281-285 Germain & Gitterman, (1980) The Life Mode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illigan, C (1993) 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rap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ordon, P.A et al (1997) The Vocational Implication of Two Common Rheumatic Disease, in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1997, 15-19 Gordon, P.A et al (1998) The Meaning of Disability:How Women with Chronic Illness View Their Experiences, in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1998, 5-11 Gould, R. (1978). Transformations : Growth and change in adult lif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Gold, D. T. (1989) Sibling relationships : In Levinson, D (Ed., Encyclopedia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Volume 2, New York, Macmillian Library Greene, A. & Boxer, A. (1986) Daughters and sons as young adults. In Datan, N., Greene, A. & Reese, H. (eds.) Life-spa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125-149.Hillsdale: Erlbaum. Greene & Ephress (1991) Human behavior theory and social work pratice,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all, R.C. et al (1981)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Psychosomatic, 22, 15-24 Health and Medicine Week (2003) Autoimmune Diseas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s more prevalent than was previously thought , Atlanta, p47 Ireys H. T. & Burr C. k. (1984) Apart and A Part:Family Issues for Young Adults with Chronic Illness and Disability, In Chronic Illness and Disability through the LIFE SPAN, Effects on Self and Family,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Katz A. H. & Maida C. A.(1990) Health and Disability Self-Help Organizations. in T.J. Powell, Working with Self-Help. Silver Spring. Md: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 141-155 Lewis, R. E. (1990) Service-related correlates of treatment success in intensive family preservation services for child welfare. Doctoral thesis of The University of Utah. Ann Arbor U.M.I. Liang M.H. et al (1984) The Psychosocial Impac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Rheumatoid , in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 27(1) 13-19 Marshall E. (2002) Lupus:Mysterious Disease Holds Its Secrets Tight, in Science vol 296, 689-691 McLean, C. (2001). Daddy’s girl matures later. Report Newsmagazine (Alberta Edition), 28, 46-47 Mitchel, W.D, Thompson, T.L. (1990) Psychiatric distres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Outpatients. In Psychosomatic, 31(3), 293-300 Morse J. M. & Johnson J. L. (1991) The Illness-Constellation Model, In The Illness Experience:Dimensions of Suffering, Newbury Park,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Moss, S.Z., & Moss, M.S. (1989) Death of an elderly sibling.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33, 94-106 Nydegger, C. A. (1986). Asymmetrical kin and the problematic son-in-law. In Datan, N., Greene, A. & Reese, H. (eds.) Life-spa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99-123. Hillsdale: Erlbaum Nydegger, C. N. & Mitteness, L. S. (1991). Fathers and their adult sons and daughters.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16(3/4), 249-265. Olson, K. L. (2001) Linking Trajectories of Illness and Dying, Omega, 42(4) 293-308 Ross, H.G., & Milgram, J.I. (1982) Important variables in adult sibling relationships : a qualitative study. In Lamb, M.E., & Button-Smith, B.(Eds), Sibling relationships : their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across the lifespan, 225-249, Hillsdale, NJ : Erlbaum. Seltzer, M. M. (1992) Family Caregiving Across the Full Life Span. In Rowitz, L. (ed.) Mental Retardation in the Year 2000. NY: Springer- Verlag Seiffge-Krenke (1999) Families with daughters, Families with sons: Different challenges for Relationships and Marital satisfactuion?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Jun:342-352 Stein, (1985) The Voluntary Single, In James, M. H., Marriage and Family in a Changing Society, N. Y. A Divison of Macmillan Stocker, C. M. & Lanthier, R. P. (1997).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Early Adulthood.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1(2), 210-221. Thorne S. E., (1993) Negotiating health care:the social context of chronic illness,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Wrightsman, Lawrence S. (1994) Adult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 Theories and Concepts, Sage Public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452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論文摘要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的患者在台灣呈現增加的趨勢,其發病過程所涉及的器官眾多且難以預測,患者之間的病程發展與症狀差異性相當大,病況嚴重時會威脅生命安全,整個罹病的過程相當複雜且充滿著不確定性。目前關於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之研究為數不多且偏重在疾病的適應上,有關疾病之主觀經驗、家庭關係與個人發展之探討付之闕如;再者,現有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量化研究,以標準化的問卷蒐集的資料缺乏個人的經驗與內涵,也難以描繪整個罹患疾病過程的動態變化,更無法呈現整體的生病經驗,故本研究以Morse與Johnson的生病聚合模式以及Suchman的生病階段論為基礎,輔以生態系統與生命歷程發展觀點,探討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之主觀生病經驗,了解生病過程中與家庭、學校、工作及醫療系統之互動與感受,以及疾病對她在就學、工作、感情生活與婚姻觀的影響。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之方法論,以半結構式進行深度訪談,研究對象為十位罹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之病友,訪談對象來源主要透過《SLE我的病》網頁尋找符合研究標準的受訪者。 研究發現:未婚女性罹患紅斑性狼瘡的生病經驗確實有階段發展的情形,但是階段的發展並非永遠是直線發展,會隨著疾病的反覆發病或是週遭環境的改變而再回到前一個階段,呈現來回交錯的樣態。與Morse & Johnson生病聚合模式比較不同的地方在於,受訪者在不確定期沒有被擊倒的情形;在重獲健康階段,由於紅斑性狼瘡無法完全治癒,只能控制病情以達至緩解,所以這個階段只能稱之為尋求緩解期。在求醫階段時期,出自於國情的不同,西方在醫療上只有生物醫學模式的醫療,在台灣還有中醫、另類療法、求神問卜等,這些複向求醫的情形在受訪者的生病經驗中很常見。 在家庭系統方面,生病後家人扮演照顧者的角色,提供情感與物質的支持等,受訪者感受到生病過程中家人的重要性,但由於照顧帶給家人的負荷也讓她們有拖累家人的感受,家人在提供照顧的同時缺乏支持也影響生病後的家人關係。在學校方面,當病況危急需住院治療時,常面臨必須休學治療的情形,若是在國高中時生病休學,缺乏協助下往往無法適應回到學校的生活而再度休學,使其求學的過程甚為坎坷。在工作方面,生病之初若是正在就業,則常遭遇到被迫離職的情形;當病情緩解想找工作時常常擔心生病會在職場受到歧視,求職時考慮要不要說出生病的事,在工作當中擔心同事異樣的眼光,生病後在疾病的限制下影響她們工作的選擇。在醫療系統方面,紅斑性狼瘡病人有跟隨固定醫師的現象,就醫過程中獲得的醫療相關資訊不足,醫療資源使用過程中的烙印感受。 未婚女性在成年前期罹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的確會對病友的發展任務產生影響,完成教育上有因病休學與復學困難的情形;工作上有因為生病而被迫離職的情形,生病的限制也對謀職產生限制,在發展親密關係與婚姻上,生病後無法維持原來的關係,男友不能接受或是男友家人不能接受的情形,藥物副作用導致的面貌改變阻礙她們與人的交往互動;為人父母方面,生病導致生育上的困難,更擔心孩子的遺傳問題,阻礙其完成為人父母的發展任務。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推廣疾病相關衛教教育、加強醫務社工的功能、支持病友團體與病友家屬團體的成立與發展、推動支持家庭照顧者的福利措施、推動學校社工的設立、倡導紅斑性狼瘡病人與慢性病人的就業權。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6:13:2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5-R89325019-1.pdf: 1556570 bytes, checksum: 0659d0a65483d869f9a5058dbaa80082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6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未婚女性罹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之生病經驗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緣起──由個人的遭遇開始-------------------------1 二 議題背景---------------------------------------------2 三 研究目的---------------------------------------------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病經驗研究------------------------------------7 第二節 由生態系統看生病經驗----------------------------21 第三節 由生命歷程發展看罹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44 第一節 質性研究方法與設計------------------------------44 第二節 資料分析----------------------------------------49 第三節 研究信效度與研究倫理----------------------------50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56 第一節 我的生病經驗-------------------------------------56 第二節從生態系統看我的生病過程--------------------------94 第三節罹患紅斑性狼瘡後我的感情生活與婚姻觀 ------------16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79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討論---------------------------------179 第二節 建議與研究限制---------------------------------194 附錄一: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199 二、 英文部分---------------------------------------------205 附錄二:訪談協議書-----------------------------------------------210 附錄三:訪談大綱-------------------------------------------------211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未婚女性罹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之生病經驗初探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4-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莫藜藜,萬育維 | |
dc.subject.keyword |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生病經驗,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illness experience, | en |
dc.relation.page | 212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6-02-08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社會工作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52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