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國家發展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401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洪鎌德
dc.contributor.authorcheng-fang chenen
dc.contributor.author陳正芳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3T05:51:35Z-
dc.date.available2007-07-07
dc.date.copyright2006-07-07
dc.date.issued2006
dc.date.submitted2006-07-04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Beck, Ulrich著、汪浩譯
2003 《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台北:巨流。
Bonnewitz, Patrice(朋尼維茲)著、孫智綺譯
2002 《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
Castells, Manuel (柯斯特)
2000 《網絡社會之崛起》,臺北市:唐山。
May, Christopher著、葉欣怡譯
2004 《質疑資訊社會》,台北:韋伯文化。
P.布爾迪厄著、楊應平譯
2004 《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北京:商務印書館。
P.布爾迪約、J.-C.帕斯隆著、邢克超譯
2002a 《再生產-一種教育系統的理論要點》,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b 《繼承人-大學生與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
Schiller, Herbert I.
1996 《思想管理者》,台北:遠流。
Webster, Frank著、馮建三譯
1999 《資訊社會理論》,台北:遠流。
唐•泰普史考特,卓秀娟譯
1997 《數位化經濟時代:全球網路生活新模式》,台北:麥格羅希爾。
王全正
2000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頁25。
王列
1998 《面向全球化,全球化與世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王佳煌
2003 《資訊科技與社會變遷》,台北:韋伯文化。
申望毅
2003 〈教育內數位落差現況之調查研究-以大高雄地區國三學生為例〉,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行政院研考會
2004 〈九十四年度數位落差調查報告〉,台北:研考會。
行政院經建會
2002 挑戰2008 國家重點發展計劃 (2002-2007),2006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indexset/indexcontent.jsp?task=direct&topno=1&url=../2008/index.htm。
台灣教育社會社會學學會編
2005 《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布列克里局杭特著、李錦旭譯
1993 《教育社會學理論》,台北:桂冠。
朱敬一、林全
2002 《經濟學的視野教育社會學》,台北:聯經。
吳鐵雄
1990 〈從數據看我國中小學資訊教育〉,《中等教育》,41(2),4— 14。
吳鐵雄、梁恆正
1993 〈臺灣地區中小學資訊教育現況與困難〉,《中等教育》,44(6),6-31。
何榮桂
1996 〈國中電腦課程標準的內涵與特色〉,《資訊與教育》,51,頁2-10。
1998 〈從教育部之資訊教育推展策略看未來中小學資訊教育的願景〉,《資訊與教育》,68,頁2-13。
2001 〈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教育》,85,5-14 。
汪庭安
2004 〈縮減數位落差創造數位機會〉,《數位台灣季刊》,台北:資策會,頁1-2。
吳美美
1996 〈時空座標中的圖書館功能-談資訊素養教育〉,《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45,頁29-52。
李建立等
2000 《西方社會學名著提要》,台北:昭明。
李勝富
2000 〈美國數位差距的現況與因應措施〉,2006年1月3日取自http://www.houstoncul.org/ecs/ecs00/ecs156.txt。
李嘉文
2001 〈數位落差的反思─從日常生活與資訊科技談起〉,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瑞全
2003 〈數位落差與教育:多層次的分析〉,《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7 (網路版),2006年1月3日取自http://www.ncu.edu.tw/~phi/NRAE/newsletter/
李孟壕、曾淑芬
2005 〈數位落差再定義與衡量指標之研究〉,《資訊社會研究》,9,頁89-124。
那福忠
2001 〈網際論壇:數位分歧〉,e 天下雜誌網。2005年1 1月22日取自http://www.techvantage.com.tw/column/0745a.asp 。
林美和
1996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的關係〉,《社教雙月刊》,71,52-58。
林季蓉
2000 〈普及網路不能弭平數位落差〉,《遠見雜誌》,2000十月號,頁60-64。
林偉加
2000 〈資訊差距的探討--兼論我國資訊差距之現況〉,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森富
2001 〈社經背景、文化資本與教育成就-以台南縣國小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碩士論文。
林世懿
2004 〈FCC:2004 上半全美寬頻用戶達3,250 萬戶成長幅度15%〉,2005年1 1月22日取自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FIND 網站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friendly_print.asp?news_id=364
范信賢
1995 〈文化霸權的運作機制:對國小教師學校生活世界的探討〉,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天助
2002 《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邱貴發
1990 〈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479,頁1-8 。
周新富
2005 《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台北:心理。
洪鎌德
1995 《新馬克思主義和現代社會科學》,台北:森大。
1998 《社會學說與政治理論-當代尖端思想之介紹》,台北:揚智文化。
1999 《21世紀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
2004a 《西方馬克思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2004b 《當代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華曉爾
2003 〈數位落差〉,《科學人》,2003年九月號,頁221-257。
姜添輝
2002 《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教育社會學的分析》,台北:高等。
2005 〈課程知識社會學〉,《教育社會學》,頁221-257。
梁德馨、劉幼琍等
2003 〈台閩地區數位落差調查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之專
題成果報告。
高宣揚
1992a 〈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29卷3期,頁21-75。
1992b 〈再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29卷4期,頁195-303。
1992c 《布爾迪厄》,台北:生智。
高凱聲
2004 〈台灣寬頻網路發展政策〉,2005年1 1月22日取自
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關於數位台灣計畫網站http://www.nici.nat.gov.tw/content/application/nici/faq/guest-cntbrowse.php?cnt_id=139
莊順斌
2004 〈數位展望中心:美國上網人口已超過75%〉,2005年1 1月22日取自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FIND 網站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friendly_print.asp?news_id=3407
翁千婷
2003 〈數位落差在台灣〉,《科學人》,2003年九月號。
許嘉猷
1986 《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台北:三民。
許宏儒
2004 〈Bourdieu文化資本的思想在教育機會均等議題上的闡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
1993 《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1999a 九年一貫課程新舊課程比較,公佈於教育部國教司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資訊網站2005年11月15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brief/brief8.php
1999b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資訊教育議題,2005年11月15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php
2001 資訊教育總藍圖,2005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edu.tw/moecc/index.htm
2003a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公佈於教育部國教司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資訊網站,2005年11月25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php
2003b 九年一貫課程資訊教育議題綱要。2005年11月25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Policy/10497657202E1480709_01
2003c 世代人才培訓計畫,2005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
2003d 教育部九十二年度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深耕計畫,2005年11月25日取自http://140.122.120.230/data/kying/2003315117/920314.htm
教育部電算中心
1997 《我國資訊教育現況與展望》,台北市:教育部,2005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information/docs/direct/main.htm
1998 「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實施作業計畫,台北市:教育部,2005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edu.tw/information/expand/extplan.html
勤業管理顧問公司著、劉京偉譯
2000 《知識管理的第一套書》,台北:商周出版,頁24-28。
陳敬如
2000 〈臺灣地區中等學校學生數位鴻溝差距狀況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嘉駿
2002 〈數位落差現象再探討--多國比較分析〉,南華大學經濟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偉
2002 〈台北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實施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香吟
2002 〈數位落差-資訊教育行政與實務問題〉,《教育研究月刊》,99期。
陳碧姬、申望毅
2003 〈我國教育內數位落差以及因應之道〉,《中民國資訊學會通訊》,6卷3期,頁117-124。
陳威助
2003 〈台灣地區資訊教育數位落差問題探討—階層線性模式之分析〉,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慧鸞
2000 〈資訊時代國際關係理論與實務之研究〉,《問題與研究》,39期, 頁1-15。
黃嘉雄
2000 《轉化社會結構的課程理論:課程社會學的觀點》,台北:師大書苑。
黃瓊儀
2001 〈權力--在虛擬與真實之間〉,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義良、陳常士
2002 〈國民小學資訊教育發展方式及其成效評鑑之探討〉,《教育研究》,10期,頁177-187。
黃柏叡
2002 〈教育機會均等的新課題:數位落差〉,《教育政策的社會學分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嘉義大學。
黃翔祺
2003 《韓國電子化政策》,台北:資策會電子商務研究所。
項 靖
2003 〈邁向資訊均富:我國數位落差現況之探討〉,《東吳政治學報》,卷16,頁125-178。
張鐸嚴
1994 〈功績主義教育選擇之評析〉,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慧元
1996 〈大眾傳播理論解讀:知識鴻溝論(上)〉,《新聞鏡周刊》,第406期,頁56-59。
張維安編
2004 《網路與社會》,新竹:清華大學。
曾淑賢
2001 〈資訊需求、資訊素養及資訊尋求行為之研究〉,《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66,20。
曾淑芬
2002 〈社會公平與數位落差〉,《研考雙月刊》,26卷1期,頁56-62。
2004 〈數位落差〉,《資訊社會研究》,2,頁234-237。
曾淑芬、吳齊殷、黃冠穎、李孟壕
2002 〈台灣地區數位落差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之專題成果報告。
溫明正
2002 〈E世代數位落差的衝擊〉,《教育資料與研究》,47期,頁56-62。
資策會
2004 〈縮減數位落差的政策推行〉,《數位台灣季刊》,頁6-7,台北:資策會。
楊瑩
1994 《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楊涵如
2002 〈數位資本主義下的數位落差及其教育因應策略〉,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洲松
2004 《當代文化與教育》,台北:洪葉文化。
傅光鴻
2001 〈學校文化的社會學分析----布迪厄之文化再生產觀點之啟示〉,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玲玲
2003 〈彰化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翟本瑞
2002 〈終結關於第一序數位落差的討論〉。2005年10月27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nty/e-j/24/24-21.htm
鄭欽文
2003 〈高屏地區國小學生數位落差影響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增田米二
1994 《資訊地球村》,臺北:天下文化出版。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2006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6年1月27日取自http://elnpweb.ncu.edu.tw/index.htm
劉文文
2000 〈數位隔離:網際網路行為模式的經濟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燕青
2002 〈揭開網路開放、自主的假象-從數位落差到數位霸權〉,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芳梅
2004 《南韓政府將投資700 億韓圜於提昇鄉鎮寬頻滲透率》,台北:資策會電子商務研究所。
蕭佑梅
2004 〈國民小學學生數位差距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孟穎
2001 〈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樹人
2003 〈數位落差〉,《數位台灣季刊》,2003年九月號,台北:資策會,頁82-87。
顏淑芬
1998 〈從資訊差距因素探討網路資訊時代公共圖書館之任務與角色〉,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旭伸
2000 〈讓南臺灣與全球同步學習〉,中時電子報系,2006年1月15日,取自http://www.ceformosa.org.tw
蘇峰山編
2002 《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戴建耘
1994 〈電腦與教育〉,《電腦與教育》,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戴曉霞
2005 〈社會結構與教育〉,《教育社會學》,頁59-96。


英文部分:
ALA
1989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 Committ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 Report,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01 “What is the Digital Divide? ” Retrieved November 1, 2005, from http:/
/www.ala.org/oitp/digitaldivide/what.html
Alberta Learning
1999 Learning Technology in Alberta School:Information for Parents.
Edmonton, AB:Author.
APEC
2002 “APEC TEL Digital Divide Blueprint for Action”. 2002 Tele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Ministerial Meeting. 29-30 May, Shanghai,China. Retrieved November, 2, 2005, from http://www.apec.org/apec/documents_reports/telecommunications_information_ministerial_meetings/2002.html
Aronowitz, S. & Giroux, H.
1995 Education under Siege.London:Routledge.
Banks, Olive
1976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London:Batsord, first published in 1968 3rd edition.
Bridges.org
2001 “Spanning the Digital Divide:Understanding and Tacking the Issues”, Retrieved November, 4, 2005, from http://www.bridges.org/spanning/report.html.
Bourdieu, P. and J.-C. Passeron.
1973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R. Brown(ed.),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 London: Tavistock.
1977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 London: Sage.
Bowles,S & Gintis,B.
1976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 ,NY : Basic Books.
Bell, Daniel
1973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NY : Basic Books.
Carvin, Andy
2000 “Mind the Gap:The Digital Divide as the Civil Rights Issue of the New Millennium”, Retrieved November, 4, 2005, from http://www.infotoday.com/MMSchools/Jan00/carvin.htm.
Castells, M.
1996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Oxford: Blackwell.
Cohen, P.S.
1968 Modern Social Theory, N.Y.: Basic Books.
Compaine, B. (ed.)
2001 The Digital Divide: Facing a Crisis or Creating a Myth? Cambridge, MA: MIT .
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ombridge:Belknap.
Dahrendorf, R.
1959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Kegan and Paul.
Davies, B.
1976 Social Control and Education, London:Methuen.
Davis, K. and Moore, W.E.
1945 “Some principles of stratific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0(2), 242-249.
1966 Some Principles of Stratification. in R. Bendix and M. Lipset (eds.) Class, Status and Power,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DiMaggio, Paul, and Eszter, Hargittai
2001 “From the ‘Digital Divide’ to ‘Digital Inequality’: Studying Internet Use As Penetration Increases”, Working Paper Series.
Dizard, W. P.
1982 The Coming Information Age:An Overview of Technology, Economics and Politics, New Yourk:Longman.
Doyle, C.
1992 “Outcome Measures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withi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of 1990”, Final Report to the National For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NY: 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 ED 351 033 )
1994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a Concept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NY: Syracuse. ( ED 372 763 )
Durkheim, E.
1933 The Division of Labour in Society, N.Y.:The Free Press.
1956 Education and Sociology, N.Y.:The Free Press.
Ettema, J.
1989 “Interactive Electronic Text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 Videotex Ever Go Home Again?” in J. Salvaggio and J. Bryant (eds.) , Media Us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Hillsdale, NJ: Erlbaum.
Europa web
2006 Retrieved November, 4, 2005, from http://europa.eu/geninfo/query/resultaction.jsp?page=1
Giddens, A.
1995 Sociology,Cambridge: Polity Press.
Gilster, P.
1998 Digital Literac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Gaziano, C.
1983 “The Knowledge Gap: An Analytical Review of New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0:447-486.
Haan, Jos de
2004 “A Multifaceted Dynamic Model of the Digital Divide”, vol. 28,Issue 7.
ISOC, Taiwan
2005 Retrieved, November,12, 2005, from http://www.isoc.org.tw
Irving, L.
1999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III: 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 A Report o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ap in America.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Retrieved November, 4, 2005, from 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fttn99/contents.html.
Jung, Y.,Linchuan Qiu, J .y Kin, Y.
2001 “Internet Connectedness and Inequality:Beyond the Divid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 28, no 4.
Loertscher, D. & Woolls, B.
1997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Movement of the School Library Media Field: A Preliminary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In Lighthall, L. & Haycock, K.(eds.) Information Rich but Knowledge Poor ? Emerging Issues for Schools and Libraries Worldwide . Research and Progessional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anship Hel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Association for Teacher- Librarianship in Canada( 26th,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July 6 -11, 1997) , pp. 343-411. ( ED 412 942 )
Light, J. S.
2001 “Rethinking the Digital Divide”,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71(4), 709-733.
Loges,W. and Jung, J.
2001 “Exploring the Digital Divide”, Communication Research,28(4)536-562.
Lyon, David.
1988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 Issues and Illusions, UK: Oxford.
McClure, C.
1994 “Public Access to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through the Nation’s Libraries”. Statement for the Hearings on Internet Access, U.S. Congres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Committee of Science, Space, and Technology, Subcommittee of Science.(ED 376821)
Mansell, R. and When, U.
1998 Knownledge Societies:Information Tecnolo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xford: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rgan, N.A.& Batovsky, S.
2006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et Resources for K-12 Educators,part2”. Retrieved November, 6, 2005, from http://ericir.syr.edu/ithome/digests/edoir9806.html.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1995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A Survey of the ‘Have nots’ in Rural and Urban America”, Retrieved November, 4, 2005, from 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fallingthru.htm.
1998 “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II: New Data on the Digital Divide”, Retrieved November, 4, 2002, from 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net2/
2000 “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Toward Digital Inclusion”,Retrieved November, 4, 2005, from 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fttn00/contents00.html
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1999 “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Retrieved November, 4, 2005, from 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digitaldivide/
Moore, Nick
1999 “Partner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Library Association Record 101:12(Dec. 1999):702-703.
Norris, P.
2001 Digital Divide:Civic Engagement, Information, Poverty, and the Internet Worldwide, Combridge University :Combridge, United Kingdom.
O.E.C.D.
2001 “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Divide” ,Retrieved November, 1, 2005, from http://www.oecd.org/dataoecd/38/57/1888451.pdf
2002 “Bridging the Digital Divide: Issues and Policies in OECD Countries”,Retrieved November 1, 2005, from http://www.oecd.org/oecd/pages/documentredirection/
Parsons, T.
1959 The Social System,. London: Tavistock.
1961 “The School Class as a Social System: Some of Its Functions in American Society”, A.H. Halsey, J. Floud and C.A. Anderson (eds.) Education, Economy and Society, N.Y.: The Free Press.
Plotnick, Eric
2000“Information, Knowledge, and networked minds”.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5(2),151-159.
Rogers, Everett.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Y:The Free Press, fourth edition.
Servon , L. J.
2002 Bridging the Digital Divide:Technology,Community,and Public Policy,UK: Blackwell
Tichenor, P. J., G.A. Donohue and C.N. Olien
1970 “Mass Media Flow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Opinion Quarterly, 34:159-170.
The Digital Beat
1999 “The Digital Divide”, Retrieved November 1, 2005, from http://www.benton.org/publibrary/practice/Toolkit/dd.html
McClure, C.
1994 “ Network Literacy : A Role of Librarie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6-117.
Warschauer,M.
2003 Technology and Social Inclusion:Rethinking the Digital Divide, London: Cambridge.
Webster, F.
1995 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London:Routledge.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4013-
dc.description.abstract摘要
本研究從數位落差議題談起,討論學校教育功能的問題,並探討資訊教育在縮減數位落差這個議題上,理論與實際上為何?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一、數位落差的定義及內涵為何?如何發生的?我國數位落差情況為何?
二、討論教育功能的理論。在資訊社會中教育對於社會階級的流動又有何看法?
三、探討台灣的中小學資訊教育,及其遭遇到的困難與實施現狀為何?資訊教育該如何定位本身的角色?
四、分析國內外對縮短數位落差因應政策,回到資訊教育上檢討其意義並提出對資訊教育的建議。
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為主。首先,筆者蒐集在數位落差方面相關的論述,分析從社會變遷中知識經濟受到重視,電腦及網路的使用造成的新的社會問題,探究數位落差的定義及內涵,了解相關的理論,釐清數位落差對現代社會的意義。接著,蒐集有關學校的教育功能方面的資料與,藉以分析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下學校教育對社會的作用,並以卜地峨的文化資本再製理論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分析基礎。而在資訊教育方面,本研究以台灣的小學資訊教育政策為例,分析的資料部分包含課程、師資、環境及設備三大部分,藉以了解現今資訊教育的狀況及遭遇到的種種問題。並且從現有研究數位落差之各項相關數據、調查報告、因應的政策措施等,對應現今資訊教育的實際狀況,分析在學校的場域中,數位落差與資訊教育的關係。最後提出資訊教育在縮減數位落差上的定位與角色及未來努力的方向。
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5:51:3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5-P92341014-1.pdf: 795771 bytes, checksum: 7055e90818cb74f440ae4d74786d7525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6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 次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及問題陳述 1
第二節、研究目的、方法與限制 8
第三節、文獻探討 11
第四節、論文重點說明及章節安排 17
第二章、數位落差意涵的探討 25
第一節、資訊經濟與社會的變遷 25
一、資訊社會的概念
二、資訊社會的形成
三、全球化及資訊社會的影響
第二節、數位落差的成因及定義 33
一、數位落差的成因
二、數位落差的定義
第三節、數位落差內涵及相關理論 45
一、數位落差之內涵
二、數位落差相關理論
第三章、學校教育功能與社會流動 59
第一節、功績導向或是階級的再製 59
一、功績導向的功能典範論
二、階級再製的衝突論觀點
第二節、卜地峨的文化資本論觀點 72
一、象徵暴力
二、社會再製與文化再製
三、學校的角色
第三節、資訊社會裡的階級流動論 84
一、現代社會與分工體系的分化
二、教育及社會流動
三、資訊社會的階級流動理論
第四章、資訊教育與縮短數位落差 97
第一節、我國數位落差概況 97
一、整體數位落差概況
二、教育內數位落差概況
第二節、縮減數位落差的教育相關政策 104
一、國際縮減數位落差政策
二、我國政府縮減數位落差相關政策
第三節、台灣資訊教育發展概況 123
一、資訊教育的意涵
二、小學資訊教育的發展
三、九年一貫資訊課程的實施
第五章、資訊教育縮短數位落差的功能與角色 139
第一節、資訊教育協助縮短數位落差的問題分析 139
一、資訊近用、軟硬體設備的問題。
二、行政管理,師資問題
三、資訊素養,課程的問題
第二節、文化資本論觀點下的資訊教育 149
一、縮短數位落差政策面上的努力有限
二、資訊教育不能免除學生自身文化、社經背景的因素
第三節、資訊教育協助縮短數位落差的角色 158
一、極簡派的方式
二、以社區資訊學為基礎的方式
三、資訊教育的角色定位
第六章、結論 164
第一節、結論 165
第二節、建議 172
第三節、後續研究方向 176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在縮減數位落差中教育的功能與角色-以國小資訊教育政策為例zh_TW
dc.titleSchooling function and role in bridge digital divide-The case of elementary school information education policy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4-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周桂田,林正修
dc.subject.keyword數位落差,資訊教育,資訊教育政策,學校教育功能,卜地峨,zh_TW
dc.subject.keyworddigital divide,information education,information education policy,schooling funcation,P.Bourdieu,en
dc.relation.page189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6-07-06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國家發展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國家發展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777.12 k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