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理學院
  3. 海洋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3961
標題: 台灣北部上地幔非均向性之探討
Upper Mantle Anisotropy in the Northern Taiwan
作者: Yi-Zhen Hsu
徐毅振
指導教授: 黃柏壽
共同指導教授: 劉家瑄
關鍵字: 剪力波分離,上地幔非均向性,
shear wave splitting,upper mantle anisotropy,
出版年 : 2006
學位: 碩士
摘要: 台灣北部位在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到歐亞板塊的西緣,地體構造上有其獨特的地位。雖然地表的變形與應力狀態在過去已經有許多研究,但是仍然欠缺對於更深部的岩石圈變形與動力機制的討論。目前可以直接對應地幔流場與應變的觀測當屬地震的非均向性,因此本文企圖透過分析上地幔非均向性之特徵,以探討台灣北部岩石圈變形以及可能的地幔流場型態。
本文採用波形交對比法分析台灣北部幾個寬頻地震測站的S波分離現象,以分離S波的快方向(ψ)及延遲時間(δt)來描述測站下方非均向性的特徵,地震波形資料則分別來自遠震和區域深震的直達S波。根據來自東加地區幾個震央相當接近的遠震S波分離結果,本研究發現震源端的非均向性極有可能影響到實際的觀測結果,意味著震源端的效果不可忽略。
即使假設下地幔非均向性可忽略,區域深震及遠震S波對部分測站而言,仍會經過包括板下地幔與隱沒板塊本身的路徑,這可能是WFSB和TATO對遠震S波極TATO和YHNB對區域深震S波的觀測相當散亂的原因。
整體而言,位於班尼奧夫帶上方的WFSB和ANPB其快波極化方向大致平行於隱沒板塊的等深線或往西延伸的琉球海溝而呈東西向,區域深震的S波延遲時間則有隨深度地增的趨勢,根據ANPB的結果,初步推論非均向性至少存在於175公里以上的地幔楔內。而位在更西側的MT19和MT21其區域深震的快S波方向則呈現南北向,與鄰近的ANPB站結果大異其趣。台北盆地南緣TATO站的觀測結果十分凌亂,推測是波線通過的構造較為複雜所致。關於南邊的YHNB站,由區域深震所得的快方向也是相當散亂,原因應與TATO站一樣;不過遠震S波可能已經脫離隱沒板塊的影響範圍,因此所得的快方向顯得一致且約略與山脈走向平行。
ANPB與WFSB的快方向有兩種可能性,一是隱沒板塊後退驅動板塊側邊流場(slab edge flow)在地幔楔造成與海溝平行的地幔流,致使橄欖石的a軸順著流場方向排列。另一種可能性則是地幔楔的角隅流垂直海溝方向,但是隱沒板塊在弧前的脫水作用使得在高壓低溫狀態下含水量較高的B型橄欖石a軸與流場方向垂直。至於YHNB的遠震S波以高角度入射,判斷只通過大陸岩石圈,因此其非均向性應反映造山運動的大陸岩石圈變形。
URI: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3961
全文授權: 有償授權
顯示於系所單位:海洋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88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完整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