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170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劉平妹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i-Chun Tsai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蔡宜君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3:18:0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6-08-03 | |
dc.date.copyright | 2006-08-03 | |
dc.date.issued | 2006 | |
dc.date.submitted | 2006-07-30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王富葆,1992,青藏高原全新世氣候及環境基本特徵。中國全新世大暖期氣候與環境,197-205頁。海洋出版社。
王蘇民、王富葆,1992,全新世氣候變化的湖泊記錄。中國全新世大暖期氣候與環境,146-152頁。海洋出版社。 王樹基、閻順,1987,天山南北麓新生代地理環境演變。地理學報第四十二卷第三期,212-220頁。 文啟忠、喬玉樓,1992,新疆地區全新世沉積的古氣候記錄及其高溫期分析。中國全新世大暖期氣候與環境,168-174頁。海洋出版社。 文啟忠、鄭洪漌,1988,北疆地區晚更新世以來的氣候環境變遷。科學通報第十卷,771-774頁。 孔昭宸、杜乃秋、許清海、童國榜,1992,中國北方全新世大暖期植物群的古氣候波動。中國全新世大暖期氣候與環境,48-65頁。海洋出版社。 叶玮,2000,北疆地區全新世氣候波動與水熱組合特點。中國沙漠第二十卷第二期,185-189頁。 任振球,1994,塔克拉瑪干地區乾濕波動與全球溫度變化關係探討。中國沙漠第十四卷第二期,1-7頁。 李江風,2003,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周邊山區天氣氣候。共851頁。科學出版社。 李月叢、許清海、阳小兰、肖举乐、陳輝、呂新苗,2005,中國荒漠區東部花粉對植被的指示性研究。中國古生物學會孢粉學分會簡訊第一期,7-11頁。 李志中、關有志、賈惠蘭、孫忠,1996,塔里木盆地北部全新世地層中的孢粉組合與古環境。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第十卷第一期,23-29頁。 李松柏、曾美雲,2004,和水生植物做朋友。共119頁。人人出版社。 李森、孫武、李孝澤、張勃,1995,渾善達克沙地全新世沉積特徵與環境演變。中國沙漠第十五卷第四期,323-331頁。 何盈潔,2003,以博斯騰湖岩心BLX-C之矽藻化石群推測其區域性古環境變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共123頁。 汪久文,1997,中國乾旱區形成的古地理過程。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第十一卷第一期,1-8頁。 金炯、董光榮、申建友,1994,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現代氣候狀況。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第八卷第三期,12-19頁。 姚檀棟、施雅風,1992,祁連山敦德冰心記錄的全新世氣候變化。中國全新世大暖期氣候與環境,206-211頁。海洋出版社。 施雅風、孔昭宸、王蘇民、唐領余、王富葆、姚檀棟、趙希濤、張丕遠、施少華,1992,中國全新世大暖期氣候與環境的基本特徵。中國全新世大暖期氣候與環境。1-18頁。海洋出版社。 姜逢清、胡汝驥、馬虹,1998,新疆氣候與環境的過去、現在及未來情景。乾旱區地理第二十一卷第一期,1-9頁。 高全洲、董光榮、鄒學勇、李保生,1996,查格勒布魯剖面—晚更新世以來東亞季風進退的地層記錄。中國沙漠第十六卷第二期,112-119頁。 高存海、唐肖宇,1993,天山東段乾旱山間盆地第四紀古土壤與氣候波動。乾旱區地理第十六卷第二期,21-27頁。 孫湘君、杜乃秋、翁成郁、林瑞芬、ㄗ克勤,1994,新疆瑪納斯湖盆周圍近14000年以來的古植被古環境。第四紀研究第三卷,239-247頁。 陳惠中、金炯、董光榮,2001,全新世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演化和氣候變化。中國沙漠第二十一卷第四期,333-339頁。 許英勤,1998,新疆博斯騰湖地區全新世以來的孢粉組合與環境。乾旱區地理第二十一卷第二期,43-49頁。 許英勤,1999,新疆天山小尤爾都斯盆地全新世孢粉植物群與環境演變。乾旱區地理第二十二卷第三期,82-87頁。 崔海亭、孔昭宸,1992,內蒙古東中部地區全新世高溫期氣候變化的初步分析。中國全新世大暖期氣候與環境,72-79頁。海洋出版社。 張宏、樊自立,1998,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塔里木盆地綠洲演化的影響。中國沙漠第十八卷第四期,308-313頁。 黃小忠、趙艷、程波、陳發虎、徐俊榮,2004,新疆博斯騰湖表層沉積物的孢粉分析。冰川凍土第二十六卷第五期,602-609頁。 舒強、鍾巍、熊黑鋼、塔西甫拉提、高村宏毅,2001,南疆尼雅地區4000 a 來的地化元素分布特徵與古氣候環境演化的初步研究。中國沙漠第二十一卷第一期,12-17頁。 靳鶴齡、董光榮、金炯、李保生、邵亞軍,1994,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晚冰期以來的環境與氣候變化。中國沙漠第十四卷第三期,31-37頁。 趙興有,1997,克里雅河流域黃土的礦物組合特徵及環境意義。乾旱區地理第二十卷第三期,62-67頁。 鄔光劍、潘保田、管清玉、王建民、趙志軍,1998,祁連山東段北麓近10 ka來的氣候變化初步研究。中國沙漠第十八卷第三期,193-199頁。 熊黑鋼、鍾巍、塔西甫拉提、海米提、努爾巴依、高村弘毅、鈴木裕一、島津,2000,塔里木盆地南緣自然與人文歷史變遷的耦合關係。地理學報第五十五卷第二期,191-197頁。 潘安定,1993,北疆晚更新世以來植被與氣候演化的初步研究。乾旱區地理第十六卷第三期,30-35頁。 閻順,1993,新疆表土松科花粉分布的探討。乾旱區地理第十六卷第三期,1-9頁。 閻順、穆桂金,1990,塔里木盆地晚新生代環境演變。乾旱區地理第十三卷第一期,1-9頁。 鍾巍,1999,南疆博斯騰湖末次冰消期新仙女木事件的記錄。湖泊科學第十一卷第一期,28-32頁。 鍾巍、王立國、李口,2005,塔里木盆地南緣沉積物磁化率δ13C與粒度及其氣候環境意義。地理研究第二十四卷第一期,98-104頁。 鍾巍、王建民,1994,全新世新疆自然環境演變初論—地質記錄及演變序列。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第八卷第四期,9-15頁。 鐘巍、舒強、熊黑鋼、塔西甫拉提•特伊拜,2001,塔里木盆地南緣沉積物磁化率變化與歷史時期環境演化。乾旱區地理第二十四卷第三期,212-215頁。 鍾巍、熊黑鋼,1999,塔里木盆地南緣4 ka BP以來氣候環境演化與古城鎮廢棄事件關係研究。中國沙漠第十九卷第四期,343-347頁。 鍾巍、熊黑鋼,1998,近12kaBP以來南疆博斯騰湖氣候環境演化。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第十二卷第三期,28-35頁。 鍾巍、熊黑鋼、塔西甫拉提•特依拜、大林成行,1999,策勒綠洲與荒漠交錯帶達木溝剖面地化元素分布與古氣候。乾旱區地理第二十二卷第二期,56-63頁。 鍾巍、謝宏彬、熊黑鋼等,1999,歷史時期(著重近4 ka B.P.以來)南疆地區氣候環境與人地關係演化的初步研究。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第十三卷第四期,30-37頁。 鍾巍、韓淑媞,1998,我國西部內陸型晚冰期環境特徵的湖相沉積記錄。湖泊科學第十卷第三期,1-7頁。 An, Chengbang; Feng, Zhaodong; Barton, L. 2005. Dry or humid?Mid-Holocene humidity changes in arid and semi-arid China.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5(3-4), 351-361 Herzschuh, U. 2006. Palaeo-moisture evolution in monsoonal Central Asia during the last 50,000 years.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5(1-2), 163-178. Rhodes, T. E.; Gasse,F.; Lin, Ruifen; Fontes, J.; Wei, Keqin; Bertrand, P.; Gibert, E.; Melieres, F.; Tucholka, P.;Wang, Zhixiang; Cheng, Zhiyuan 1996. A Late Pleistocene-Holocene lacustrine record from Lake Manas, Zungger (northern Xinjiang, western China).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120, 105-121. Wu, Wenxiang; Liu, Tungsheng 2004. Possible role of the 'Holocene Event 3' on the collapse of Neolithic Cultures around the Central Plain of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17, 153-166. Yu, Yongtao; Yang, Taibao; Li, Jijun; Liu, Jinfen; An, Congrong; Liu, Xiaoyan; Fan, Zhe; Lu, Zhenyu; Li,Yuanping; Su, Xing 2006. Millennial-scale Holocene climate variability in the NW China drylands and links to the tropical Pacific and the North Atlantic.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33(1-2), 149-162. Zhang, Yun; Kong, Zhaochen; Yang, Zhenjing; Yan, Shun; Ni, Jian 2004. Vegetation Changes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 the Urumqi River Head, Central Tianshan Mountains Since 3.6 ka BP:a Case Study of Daxigou Profile. Acta Botanica Sinica 46(6), 655-667. Zhang, H.C.; Ma, Y. Z.; Wunnemann, B.; Pachur, H. J. 2000. A Holocene climatic record from arid northwestern China.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162, 386-401.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170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為瞭解今日位於西風帶、亞洲季風和西伯利亞氣團影響交界的新疆,在全新世時古氣候環境的變遷是否與東亞季風帶同步,本研究分析由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提供的博斯騰湖岩心(編號BLX-C)花粉記錄。本岩心全長712 cm,每間隔約10 cm為一單位,共76個樣本,記錄近8 kyr BP古氣候環境變遷訊息,平均沈積率約0.094公分/年。所分析花粉計有10科5屬,代表乾燥氣候植被種類如艾屬(Artemisia)、藜屬(Chenopodium)、麻黃屬(Ephedra)、禾本科(Gramineae)和香蒲屬(Typha)等在各深度均常見。
本岩心所表現近8000年來的孢粉組合中,草本植物平均占約85﹪,其中Chenopodium和Artemisia的百分比和平均佔約50%,木本中麻黃屬之百分含量占優勢地位,顯示研究地區的植被為荒漠草原。分析BLX-C井樣花粉組合以及A/C値(Artemisia和Chenopodium花粉百分含量的比値),顯示氣候溼度變遷主要歷經9個階段,依序為『暖乾』(7.8—7.7 kyr BP,712—701公分)→『暖濕』(7.7—6.4 kyr BP,701—634公分)→『最暖濕』(6.4—4.9 kyr BP,634—587公分)→『暖乾—冷濕波動』(4.9—3.4 kyr BP,587—506公分)→『暖乾』(3.4—2.8 kyr BP,506—419公分)→『乾濕波動劇烈』(2.8—2.6 kyr BP,419—379公分)→『乾濕波動』(2.6—1.7 kyr BP,379—161公分)→『最冷乾』(1.7—1.2 kyr BP,161—57公分)→『冷乾』(1.2—0 kyr BP,57—0公分)。A/C値顯示7.7—4.9 kyr BP期間溼度相對較高,推論全新世氣候適宜期出現在6.4—4.9 kyr BP。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3:18:0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5-P91224107-1.pdf: 1863265 bytes, checksum: ef495513f141fe649c9433daa1d25daf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6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一.前言……………………………………………………1
1.1博斯騰湖環境地理概況………………………………1 1.2新疆氣候概況…………………………………………1 1.3南疆氣候概況:………………………………………1 1.4博斯騰湖周圍植被概況及湖表沉積物中的孢粉……5 1.5地質背景………………………………………………5 二.前人研究………………………………………………6 三.材料與方法……………………………………………8 3.1採樣與材料……………………………………………8 3.2博斯騰湖樣品處理方法………………………………8 3.3定年……………………………………………………9 四.花粉分析結果…………………………………………11 4.1花粉帶………………………………………………11 4.2.1木本植物變化………………………………………16 4.2.2草本植物變化………………………………………16 4.3艾屬/藜屬百分比比值(A/C)變化…………………17 五.古氣候…………………………………………………19 5.1孢粉百分比所代表的氣候意義:…………………19 5.2古氣候變化 …………………………………………22 5.3花粉帶顯示的植被型態與古環境:…………………23 六.討論……………………………………………………34 6.1岩芯BLX-C的孢粉分析結果和矽藻分析結果比較…34 6.2博斯騰湖岩芯BLX-C孢粉分析結果顯示的全新世氣候適宜期 …35 七.結論……………………………………………………43 參考文獻 …………………………………………………45 附錄一:博斯騰湖孢粉鑑定結果 ………………………49 花粉圖版 …………………………………………………54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新疆博斯騰湖8000年以來沉積物之花粉化石分析 | zh_TW |
dc.title | Pollen analysis of the recent 8000 years sediments of Bosten Lake,Xinjia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4-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魏國彥,黃增泉,李德貴,宋聖榮 | |
dc.subject.keyword | 新疆,博斯騰湖,孢粉分析,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Xinjian,Bosten Lake,Pollen analysis, | en |
dc.relation.page | 56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6-07-30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理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地質科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地質科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82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