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139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周素卿(Li-Ling Hu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Meng-Fang Tsai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蔡孟芳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2:47:21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5-08-04 | |
dc.date.copyright | 2005-08-04 | |
dc.date.issued | 2007 | |
dc.date.submitted | 2005-07-31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 中文書目 ]
丁致成 (1992 ) 政府直接興建國民住宅補貼政策之社會成本效益分析-以台北市國宅計畫案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丁致成 (1997) 城市多贏策略:都市計畫與公共利益,台北:創興出版社。 王志弘 (1998) 風險社會中的社區共同體-災害的空間政治與地方認同,流動、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選,台北:田園城市。 王弘仁 (1996) 臺北市林口社區災後自助重建決策過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王明傑 (1999) 台北市社區參與實質環境營造機制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惠民 (1999) 轉化與沉澱:社區空間營造與社區主體性的重建—對宜蘭二結王公廟重建事件的觀察,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鴻楷 (1998) 修訂台北市綜合發展計畫—三軍總醫院及周邊地區整體規畫86.09-87.06,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王鴻楷、林建元 (1978) 修訂都市更新地區劃定準則之研究,行政院研考會。 王敏穎 (1998) 邁向「美麗新世界」?!從都市更新容積獎勵辦法剖析都市更新問題,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市土木技師工會 (1994) 捷運新店線CH221標通風豎井工程—鄰房損害及安全鑑定報告書第五冊,台北:台北市土木技師工會。 台北市政府國民住宅處 (1977) 台北市國民住宅現住戶居住環境、居住狀況調查報告書,台北: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政府國民住宅處 (1985) 台北市國民住宅社區開發追蹤調查研究—74年度自行研究報告,台北: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1992) 台北市整建住宅改善初步研究,研究報告專輯 134 號。 台北市都市發展局 (1994a) 台北市都市發展年報,台北: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都市發展局 (1994b) 台北市整建住宅改善計畫,台北: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都市發展局 (1995) 台北市都市發展年報,台北: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都市發展局 (2001) 翻轉軸線再造西區2001都市更新專刊,台北: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都市發展局 (2002) 都市發展年報<2001>,台北:台北市政府。 內政部營建署編輯委員會 (2002) 都市更新條例及相關子法彙編,修訂版,營建雜誌社。 行政院台北地區河川防洪計畫審核小組 (1964) 行政院台北地區河川防洪計畫審核小組總報告。 林欣靜 (1999) 從大同區看老舊地區的再發展,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 (2000) 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丁讚 (2004) 導讀-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在台灣的發展,李丁讚等編,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台北:桂冠。 李芳玲 (1998) 漢人社會的公共參與--以嘉義新港中山路的美化造街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欽漢 (2000) 挑戰傳統土地開發方式的新潮流:權利變換制度應用於災區都市更新,建築師,2000/10。 金家禾 (1997) 運用民間力量於都市更新之研析,人與地,160:22-27。 何明修 (1998) 後馬克思主義者的市民社會理論:比較與批評,思與言,36:4。 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5) 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周志龍 (2003) 後工業臺北多核心的空間結構化及其治理政治學,地理學報,34:1-18。 周素卿 (1999) 再造老台北:台北市都市更新政策的分析,地理學報,25:15-44。 周素卿 (2000) 台北市南機場貧民窟特性的形構,地理學報,28:47-78。 周素卿、劉美琴 (2001) 都市更新視域外的性別、遷移與貧民窟生活世界-以台北市中琴社區女性遷入者的經驗為例,地理學報,30:19-54。 余敏雄、陳盈潔、施方方、史宓、吳立廷、鄒歷安、李明芬、溫志偉(1998) 社會住宅—三軍總醫院及周邊地區整體規劃,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於小雲 (2001) 林口社區—私部門協助社區更新擬定權利變換計畫與銀行融資之經驗談,台北市九十年度都市更新研習營講義,台北市: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吳哲良 (2003) 蹲佔聚落的日常生活分析:以台中市無尾巷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吳涵宜 (2003) 社區環境改造中民眾參與程度之探討—以「溫州公園」與「福 林社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志堅 (1999) 邁向21世紀都市更新研討會-推動政策與理念,加強訓練與宣導,建築師,294:134 陳金貴 (1992) 公民參與的研究,行政學報,24:95-128。 陳正祥 (1993) 臺灣地誌,第二版,台北:南天。 陳佩君 (1998) 公私部門協力理論與應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德君 (2002) 危機與轉機—追蹤萬華大理街社區的空間實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紅、吳杰穎 (1994) 英國都市再開發政策及實例探討,空間雜誌,94:45-54。 張立立 (2000) 社區參與都市再發展意願之研究--以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與新站商圈為例,人與地,196,17-28。 張其祿 (1993) 環境風險之評估:專家與民眾認知之比較,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俊哲建築師事務所(1999)林口社區更新事業計畫書(修正後)。 張維修 (2000)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重建都市社會運動反對市府推土機個案,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孫權 (1997) 綠色推土機—九零年代台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 (1995) 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 (2002) 都市更新與都市統理:台北與香港的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麗玲 (2003) 一九九0年代台北市都市規劃中的社區參與—全球過程、地方政治以及鄰里回應,地理學報,25:15-44。 黃麗玲,夏鑄九 (2000) 文化、再現與地方感:接合空間研究與文化研究的初步思考,陳光興主編,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27-70。 黃瑞茂(1997)社區改造正要開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記事,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黃瑞茂 (2000) 社區設計重繪「生活地圖」--台北福林社區經驗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健二 (1984a) 台北市都市更新長期政策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 黃健二 (1984b) 都市更新之研究,台北:大佳出版。 徐世榮 (1999) 新社會運動、非營利組織、與社區意識的興起,中國行政,66:1-19。 楊友仁 (1998) 循環的債務:對台北市違章建築與都市規畫的歷史考察,城市與設計,4: 301-314。 楊松齡(2000)以權利變換方式進行都市更新之評議,人與地,203/204:41-47。 楊沛儒(1993) 參與式設計之研究 ─ 專業者介入:社區空間的認同、動員與生產,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福銘 (2002) 從公共利益觀點探討都市計劃之民眾參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 曾旭正 (1996) 建築師專業在當今的變遷--從當前建築專業的社會處境看社區建築,建築師,262:90-93。 曾旭正 (2001) 從社區營造的角度看台北市舊市區的再發展策略,亞太四城發展論壇—台北、上海、香港、新加坡研討會論文集,48-51。 曾華源 (2004) 衝突或和諧優先:都市社區總體營造規劃之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07:64-77。 曾瓊瑶 (2003) 民眾參與新竹是東門城謢城河河岸空間規劃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怡秀 (1992) 民眾參與社區環境營造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鴻志(1997)都市規劃,台北:建都。 許戎聰(2000)台北市都市更新課題與策略之探討—以開發商觀點,現代地政,196(4):29-38。 劉可強 (1996) 新臺灣社區建築意識—社區參與的社會價值與專業意義,建築師,262:94-95。 譚鴻仁 (2003) 公、私之間:由一個私有財產公有化的例子看公共領域的變動,地理學報,34:1-18, 夏鑄九、簡旭伸 (1996) 市民運動與都市設計:高雄的個案,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8: 45-52,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編審委員會。 蕭新煌 (1990) 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臺灣大學城鄉與建築研究所(1990)水源社區發展概況與課題,修訂台北市綜合發展計畫:三軍總醫院及周邊地區整體規劃(期末報告)。 謝宏昌、鄧文慧 (1999) 論都市計劃過程中民眾利益組成與位置改變:由高雄市內惟埤文化園區特定區計畫剖析民眾參與的本質,成功大學學報,第三十四卷人文社會篇,61-83。 謝慶達 (1994) 社區參與式公園規劃中參與者關係之探討—新店市七號公園個案,建築學報,125-138。 鄭怡世 (2002) 個案研究法之介紹—兼論其在社會工作實務研究中的運用,社區發展季刊,99: 415-430。 廖以勇建築師事務所 (2002) 中正區水源路二至五期整建住宅暨附近地區都市更新計畫案,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 鮑紀良 (2000) 都市更新地區高層化住宅社區之鄰居關係研究,人與地,196(4):39-50。 Castells, M. (1997) The Power of Identity, 夏鑄九、黃麗玲等譯 (2002) 認同的力量,台北:唐山。 Yin, R.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尚榮安譯 (2001) 個案研究法,台北:弘智。 水源麗景社區網 http://www.tbca.org.tw/web/shihyuan/about.asp 崔媽媽基金會電子報 (1999) 弱勢社區聯盟�大家鬥陣行:林興、林口與忠勤社區的營造, 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tmm /M.969213545.A /M.1050291767.A/M.1050292042.U.html [ 英文書目 ] Bourne, L. S.(1993)The myth and reality of gentrification: a commentary on emerging urban forms, Uban Studies, 330, 183-189. Cooke, B. and Kothari, U. (eds.) (2001) Participation: the new tyranny? London: Zed. Elgie, R. (1970) Rural immigration, urban ghettoization and their consequences, Antipode, 2: 35-54。 Frieden, B. J. (1989) Downtown, Inc-How America Rebuilds Citi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49-52. Fusfeld, D. R. and Bates, T. (1984)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Urban Ghetto, Carbondale, IL: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Cambridege: Polity Press. Habermas, J. (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Holt-Jensen, A. (2000) Evaluating housing and neighbourhood initiativ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deprived urban areas, GeoJournal,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51(4): 281-291. Johnson, R. J., Gregory D. , Pratt, G. and M. Watts(2001)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4th ed, Oxford: Blackwell. Keith, M. and Pile, S. (1993) Place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London: Sage. Levy, J. M. (1988) Contemporary Urban Planning, Prentice Hall. Merrifield, A. and Awyngedouw, E. (eds.) (1997) Social justice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In Merrifield, A. and Awyngedouw, E. (eds.) The Urbanization of Injustice,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17. Mosse, D. (2001) 'People's knowledge', participation and patronage: operations and representations in rural development. In Cooke, B. and Kothari, U. (eds.) Participation: the new tyranny? London: Zed. Newman, O. (1978) Defensible Space: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Urban Design, New York: Macmillan. Ogilvie, R. S. (1999) Participation and local autonomy, The Second Annual Pacific Rim Participatory Community Design Conference. Perrons, D. and Skyers, S. (2003) Empowerment through participation? conceptual explorations and a cas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7:2. Schaffer, R. and Smith, N.(1986) The gentrification of Harlem?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76(3): 347-65. Stone, C.(1993) Urban regimes and the capacity to govern: a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15(1): 1-28. Taipei City Government (2000).Summary of Statistics Taipei City For 2000,Taipei: Department of Budget, Accounting And Statistics, Taipei city Government. Taylor, C. (1990) Modes of Civil Society, Public Culture, 3(1): 95-118. Willis, P. (1977) Learning to Lanbor, Farnborough: Saxon House. Zaretsky, E. (1994) Identity theory, identity politics: psychoanalysis, Marxism, post-structuralism. In Calhoun, C. (ed.), Social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Oxford: Blackwell, 198-215.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1391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由上而下的規劃是都市再發展早期慣用的手段,其隱含的是都市功能論述與追求美觀齊一,以「進步式」景觀為名的一種意識型態。在1990年代,面臨全球化過程中經濟再結構的壓力,促使各都市政府莫不以產業與土地利用轉型作為因應,許多窳陋不合土地使用效益的地區因此必須快速調整以臻合理化使用。此外,1980年代以來民主化的風潮所引動的「民眾參與」,亦成為都市更新所標榜的重要機制,其中「林口社區整建住宅」的都市更新過程更為都市政府標舉為其中的模範。本研究藉由此都市更新個案社區主體意識的發展過程進行深入探討,以期瞭解都市空間發展上國家與市場之作用,並進一步探索都市更新制度條件下「民眾參與」的可能性及其限制。
本研究發現林口社區雖被公部門以「弱勢社區民眾參與」作為都市更新的新議程與政策宣示模範。然其參與的實質內涵,卻存在許多的問題與困境,反應出都市更新制度面與結構性的限制。首先,都市更新制度面反應了保障財產權的思維,促這些區位良好的老舊社區,面臨更新時交換價值取向遠高於使用價值的保障,而民眾參與與自決的結果是私人利益凌越社區情誼;且公共利益更成為被操作的論述,社區的內部賦權呈現不均質分布的樣態;原先應給予照顧的弱勢住戶,在參與推動過程反而外絕於決策場域,甚或被迫離開。最後本研究建議都市更新若欲達到「參與式民主」民眾參與自主自決的預期,則在制度面上仍須增加公平分配機制與完善的安置方案,以增進社會面的關照。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op-down (government-led) planning is a typical method widely used in solving urban renewal/redevelopment problems in Taiwan. It has long been criticized for paying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well-being of residents in vulnerable communities. The urban redevelopment policies, though has already been evolved with the co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and local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to include the participatory planning”, has still been strictly affected by the market value of land commodification.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standpoint to examine the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y renewal for Lin-Kou resettlement community in Taipei. This case has been claimed by Taipei Municipal Government as a very successful showcase to help the renewal of resettlement communities, one type of the most difficult and challenging renewal projects to city govern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monstrate how the urban redevelopment policy, quite contrarily, restrict the civil participation rather than encourage it. Participatory planning is, in fact, not a democratized game for vulnerable citizens in resettlement community as the community obtains an opportunity for renewal.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2:47:2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6-R92228017-1.pdf: 6608722 bytes, checksum: 3ca65efd28d6d7801d998bfd5c1393bc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7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區概況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8 第二章 民眾參與都市更新與理論回顧 11 第一節 台北市都市更新歷史脈絡 11 第二節 都市更新中民眾參與的歷史分析 30 第三節 民眾參與相關概念回顧 41 第四節 研究設計 52 第三章 社區主體成形 59 第一節 林口社區空間建構 59 第二節 公共領域曙光乍現 79 第三節 小結 90 第四章 社區分化的開始 93 第一節 災區劃定與災民身份認定 93 第二節 決策方案分析 103 第三節 潛在的房地產市場利益 111 第四節 小結 114 第五章 社區主體再結構 118 第一節 民眾參與過程分析 118 第二節 空間高級化與社會排除 128 第三節 小結 138 第六章 結論 145 第一節 弱勢參與的進步性? 146 第二節 都市更新的本質 148 引用文獻 153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弱勢社區民眾參與都市更新的迷思:
台北市林口社區水源路一期整建住宅之個案研究 | zh_TW |
dc.title | The Myth of Participatory Planning for Vulnerable Community in Urban Redevelopment: The Case Study of Lin-Kou Communit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5-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譚鴻仁(Hung-Jen Tan),黃麗玲(Li-Ling Huang) | |
dc.subject.keyword | 弱勢社區,民眾參與,都市更新,整建住宅,公共利益,參與式民主,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vulnerable community,urban redevelopment,resettlement community,public interests,participatory democracy,Lin-Kuo community, | en |
dc.relation.page | 171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5-07-31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理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6.45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