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124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李茂生 | |
dc.contributor.author | Hung-Ming Ch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張弘明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2:38:15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7-01-22 | |
dc.date.copyright | 2007-01-22 | |
dc.date.issued | 2007 | |
dc.date.submitted | 2007-01-15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文獻
一、中文學術期刊論文(依年號順序編排) 1、陳毓文,「國內少年接受安置服務之現況分析」,「台灣的社會福利發展:全球化vs在地化」學術與實務研討會,社會工作專業協會主辦,2004。 2、李茂生,「動物權的概念與我國動物保護法的文化意義」,月旦法學雜誌94期,2003。 3、李茂生,「後現代犯罪學的啟示與少年事件處理法」,收錄於王兆鵬等編,「當代刑事法學之理論與發展 : 蔡墩銘敎授榮退感念專輯」,學林,2002。 4、李茂生,「我國少年事件處理法的檢討與展望-以刑事司法與福利行政兩系統的交錯為論點」,月旦法學雜誌74期,2001。 5、劉秉鈞,「我國少年法院的角色與功能」,收錄於「宏揚刑事法─陳煥生先生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德恭法律事務所,2001。 6、鄧振球,「少年保護事件之處遇方式(二)」,司法週刊977期,2000年4月26日,版3。 7、李茂生,「少年犯罪的預防與矯治制度的批判—一個系統論的考察」,台大法學論叢29卷2期,2000。 8、李茂生,「新少年事件處理法的立法基本策略-後現代法秩序序說」,台大法學論叢28卷2期,1999。 9、「立法院公報」第八十八卷第五十九期院會記錄,1999。 10、柯耀程,「少年保護事件處理程序問題」,跨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1999。 11、林東茂,「談少年事件處理法修正」,跨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1999。 12、李茂生,「新少年事件處理法目的規定釋疑」,月旦法學雜誌40期,1998。 13、劉秉鈞,「論少年行為之有責性-以德國少年法制為中心」,收錄於「現代刑事法與刑事責任-蔡墩銘教授六秩晉五壽誕祝壽論文集」,財團法人刑事法雜誌基金會,1996。 14、李茂生,「八四年版少事法草案起草經過及評釋(下)」,刑事法雜誌40卷1期,1996。 15、李茂生,「八四年版少事法草案起草經過及評釋(上)」,刑事法雜誌39卷4期,1995。 16、李茂生,「我國少年犯罪與少年司法」,律師通訊184期,1995。 17、李茂生,「日本少年法制之理論與實踐」,台大法學論叢21卷2期,1992。 18、李茂生,「受刑人之人權及其救濟制度-以美日兩國之制度發展為中心-」,刑事法雜誌36卷1期,1992。 19、立法院,「立法院公報」,第二十七會期第六期,1961。 20、劉日安,「論少年法院」,法學叢刊5期,1957。 21、韓忠謨,「少年法之理論與立法問題」,法學叢刊第4期,1956。 二、中文書籍(依年號順序編排) 1、Garland, David.,「The Culture of Control:Crime and Social Order in Contemporary Societ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周盈成譯,「控制的文化-當代社會的犯罪與社會秩序」,巨流出版社,2006。 2、劉作揖,「少年事件處理法【修訂四版】」,三民書局,2005。 3、陳正祥、黃秉輝,「少年法院與社會資源之運用」,司法院研究年報第二十二輯第十四篇,2002。 4、陳美燕,「少年法院與社會資源之運用」,司法院研究年報第二十二輯第十一篇,2002。 5、施慧玲,「家庭、法律、福利國家-現代親屬身分法論文集」,元照出版社,2001。 6、郭靜晃、曾華源,「司法轉向制度之因應」,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7、葉永文,「排除理論」,揚智文化,1998。 8、李茂生,「權力、主體與刑事法-法邊緣的論述-」,翰蘆出版社,1998。 9、張春興,「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灣東華,1990-1991。 10、「日本少年法暨少年院法」,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健全經社法規工作小組出版,1990。 11、沈銀和,「中德少年刑法比較研究」,五南,1988。 12、林清祥,「少年事件處理法研究」,五南,1987。 13、林紀東,「少年事件處理法論」,黎明文化,1978。 14、司法行政部編,「少年法草案制定經過及參考資料」,1975。 三、中文學位論文(依年號順序編排) 1、賴恭利,「我國少年司法處遇福利化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2、楊嘉馹,「少年事件處理法之法政策與構想」,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3、黃進生,「我國少年事件調查審理制度之研究-以少年權益保障為中心」,國立中 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4、謝煜偉,「二分論刑事政策之考察與批判-從我國『寬嚴並進的刑事政策』談起」,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5、胡忠文,「少年事件處理程序法規範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2004。 6、陳孟萱,「少年司法保護制度之契機-以美國少年法制為借鏡」,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7、鍾芳樺,「法律作為系統:試論盧曼的法律社會學」,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8、吳佳叡,「少年觀護制度之研究-以美、日處遇理念之變化為借鏡-」,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9、謝如媛,「日本現行少年法運用之變化歷程-以非行統制與非行現象之關係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10、王祝雀,「少年刑事案件之審理機構及其法律適用之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四、日文期刊雜誌(依年號順序編排) 1、最高裁判所事務總局家庭局,「平成12年改正少年法の運用の概況-平成13年4月から平成17年3月-」,家裁月報57卷9號,2005。 2、德岡秀雄,「少年處遇の變遷」,犯罪と非行143號,2005。 3、村山 裕,「少年法『改正』法案批判」,法と民主主義400號,2005。 4、平湯真人,「少年法改正福祉關係者はど受け止めているか」,法と民主主義400號,2005。 5、中川孝博,「少年審判における『事實認定の適正化』と檢察官関与システム」,刑法雜誌44卷1號,2004。 6、武內謙治,「少年司法の現狀と課題」,刑法雜誌第43卷第3號,2004。 7、「犯罪に強い社會の実現のためにの行動計画」,家裁月報55卷4號,2004。 8、森田 明,「日本の少年司法-歷史、現狀、課題-」,比較法41號,2004。 9、葛野尋之,「少年法の展望-少年法における規範意識と責任-」,犯罪と刑罰15號,2002。 10、前野育三,「少年に對する嚴罰化要求と『改正』少年法」,法と政治52卷1號,2001。 11、服部 朗,「司法福祉からみた少年法『改正』-福祉的機能の有する事實認定機能を中心に」,刑事法雜誌39卷3號,2000。 12、石塚伸一,「少年法一部改正法律案の刑事立法政策學的一考察-少年法『改正』の隱れた論点-」,犯罪と刑罰14號,2000。 13、岩佐嘉彥,「弁護士からみた少年法改正」,犯罪と刑罰第14號,2000。 14、葛野尋之,「嚴罰指向の少年法改正案˙批判」,犯罪と刑罰14號,2000。 15、福井 厚,「非性事實の認定手續の適正化について」,刑法雜誌39卷3號,2000。 16、山崎俊惠,「少年法における適正手續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弁護士付添人の援助を受ける權利を中心として-」,法學64卷6號,2001。 17、福田雅章,「子どもの人權と少年法改正」,刑法雜誌39卷3號,2000。 18、佐伯仁志,「少年の權利保障と付添人」,ジュリスト1152號,1999。 19、村越一浩,「法制審議會における審議の經緯及び要綱骨子の概要」,ジュリスト1152號,1999。 20、甲斐行夫,「少年法の整備に関する諮問43號に係る法制審議會少年法部會における審議の經過について」,現代刑事法5號,1999。 21、酒卷 匡,「少年審判手續における檢察官の地位」,ジリスト1152號,1999。 22、山口幸男,「『司法』と『福祉』を巡る回顧と展望」,刑法雜誌39卷1號,1999。 23、吳佳叡,「日本現行少年法中關於正當程序爭議之介紹」,收錄於「跨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1999。 24、後藤弘子,「少年犯罪の重罰化論と少年法改正」,法律時報70卷8號,1998。 25、野田正人,「最近の少年非行事件の特徵」,法律時報70卷8號,1998。 26、佐佐木和郎,「日弁連の少年司法改革提言の經過」,自由と正義49卷12號,1998。 27、佐佐木光明,「少年法『改正』の歷史的文脈—少年司法における機能分化の促進」,法と民主主義334號,1998。 28、土井正和,「事實認定をめぐる少年法改正:對審化論の檢討」,法律時報70卷8號,1998。 29、佐伯仁志,「アメリカ第代表的判例」,少年法判例百選,1998。 30、川崎英明,「少年法と適正手續」,法學セミナ517號,1998。 31、服部 朗,「非行事實の認定と檢察官関与」,法學セミナー527號,1998。 32、津田玄児,「少年法『改正』論の前提を問う」,法學セミナ42卷10號(通卷514號),1997。 33、出口治男,「非行事實審理の在り方について-積極的實體的真實主義の轉換を-」,犯罪と非行109號,1996。 34、守屋克彥,「少年審判における事實認定手續の改正について(下)」,判例時報1582號,1996。 35、児玉勇二,「觸法少年の冤罪と適正手續」,法律時報68卷12號,1996。 36、澤登俊雄,「少年審判における非行事實認定の意義」,犯罪と非行110號,1996。 37、「少年法と審判手續(座談會)」,ジュリスト1087號,1996。 38、佐伯仁志,「少年保護手續における適正手續保障と辯護人の援助を受ける權利」,法曹時報48卷12號,1996。 39、廣瀨健二,「少年審判における非行事實認定手續-審判の現場から見て-」,犯罪と非行108號,1996。 40、豬瀨慎一郎,「少年審判の現狀と展望」,ジュリスト1087號,1996。 41、川崎英明,「補充搜查」,法律時報67卷7號,1995。 42、八木正一,「少年法改正への提言」,判例タイムズ884號,1995。 43、高野 隆,「憲法問題としての非行事實認定手續-子供は大人より簡單に有罪とされても良いか-」,犯罪と非行104號,1995。 44、佐伯仁志,「少年法制」,ジュリスト1073號,1995。 45、齊藤豊治,「少年司法と適正手續」,法律時報67卷7號,1995。 46、荒木伸怡,「少年審判における非行事實の認定」,犯罪と非行101號,1994。 47、守屋克彥,「非行事實の認定と少年審判」,犯罪と非行102號,1994。 48、梶田英雄,「保護主義の現實と課題」,刑法雜誌33卷2號,1993。 49、佐佐木光明,「少年審判における司法機能の實相」,法律時報63卷12號,1991。 50、「少年非行と少年法の担い手(座談會)」,法律時報63卷12號,1991。 51、崛尾輝久,「子どもの人權の思想系譜」,ジュリスト963號,1990。 52、「特集/少年司法の最前線」,法學セミナ一35卷11號(通卷431號),1990。 53、平場安治,「ゴールト判決以後の少年審判問題」,家裁月報41卷10期,1989。 54、澤登俊雄,「少年の人權と健全育成」,刑法雜誌27卷1號,1986。 55、福田雅章,「少年法の拡散現象と少年の人權」,刑法雜誌27卷1號,1986。 56、津田玄児,「少年法『改正』の歷史」,法律時報48卷1號,1976。 57、內藤文質,「少年法改正の本質的問題」,ジュリスト610號,1976。 58、平場安治,「少年法における保護主義と適正手續」,犯罪と非行19號,1974。 59、平場安治,「少年法における保護主義と適正手續-少年法改正との関連において」,家裁月報26卷7號,1974。 60、兼頭吉市,「少年保護における司法機關と福祉機關」,刑法雜誌19卷3號、4號,1973。 61、莊子邦雄,「少年法の理念と國親思想」,刑法雜誌18卷3期,1972。 62、田宮 裕,『少年審判とデュー・プロセス』,家裁月報24卷12號,1972。 63、鈴木茂嗣,「少年審判手續の『刑事訴訟化』について」,家裁月報24卷6號,1972。 64、澤登俊雄,「少年法改正作業の歷史」,法律時報42卷13號,1970。 65、松尾浩也,「少年法と適正手續」,ジュリスト464號,1970。 66、早川義郎,「少年審判における非行事實と要保護性の意義について」,家裁月報19卷4號,1967。 67、宮澤浩一,「少年法改正意見」,判例タイムズ194號,1966。 68、「特集˙少年法問題」,ジリスト353號,1966。 69、小野慶二,「少年保護事件における犯罪事實の意義」,家裁月報2卷12號,1950。 70、森田宗一,「少年保護ケースワーク機能と司法的機能の交錯」,家裁月報2卷12期,1950。 五、日文書籍(依年號順序編排) 1、葛野尋之編,「少年司法改革檢証展望」,日本評論社,2006。 2、藤吉和史,「少年犯罪と觸法行為者」,成文堂,2005。 3、森田 明,「少年法の歷史的展開-<鬼面仏心>の法構造」,信山社,2005。 4、齊籐豊治=守屋克彥編著,「少年法の課題と展望(第一卷)」,成文堂,2005。 5、澤登俊雄,「少年法入門(第三版)」,有斐閣,2005。 6、藤本哲也,「刑事政策概論(第四版)」,青林書院,2005。 7、後藤弘子編著,「犯罪被害者と少年法」,明石書店,2005。 8、葛野尋之編,「『改正』少年法を檢証する」,日本評論社,2004。 9、福田雅章,「日本の社会文化構造と人權」,明石書店,2002。 10、「光藤景皎先生古稀祝賀論文集【下卷】」,成文堂,2001。 11、田宮 裕=廣瀨健二編,「注釋少年法(改訂版)」,有斐閣,2001。 12、猪瀨慎一郎=森田 明=佐伯仁志編,「少年法のあらたな展開-理論、手續、處遇-」,有斐閣,2001。 13、山口幸男,「司法福祉論」,ミネルヴァ書房,2000年。 14、新倉 修=橫山 実編,「少年法の展望-澤登俊雄先生古稀祝賀論文集」,現代人文社,2000。 15、服部朗=佐佐木光明編著,「ハンドブック少年法」,明石書店,2000。 16、團藤重光=村井敏邦=齊藤豊治等編,「『改正』少年法を批判する」,日本評論社,2000。 17、秋山賢三等編,「庭山英雄先生古希祝賀.民眾司法と刑事法學」,現代人文社,1999。 18、團藤重光=村井敏邦=齊藤豊治編,「ちょっと待って,少年法『改正』」,日本評論社,1999。 19、津田玄児,「少年法と子どもの人權」,明石書店,1998。 20、守屋克彥,「現行の非行と少年審判」,勁草書房,1998。 21、佐藤直樹,「大人の責任,子供の責任」,青弓社,1998。 22、後藤弘子編,「少年犯罪と少年法」,明石書店,1997。 23、齊藤豊治,『少年法研究Ⅰ適正手續と誤判救濟』,成文堂,1997。 24、鈴木茂嗣,『緒˙刑事訴訟の基本構造下卷』,成文堂,1997。 25、柳本正春,「米.英における少年法制の變遷」,成文堂,1995。 26、加藤幸雄=野田正人=赤羽忠之,『司法福祉の焦点:少年司法分野を中心として』,ミネルヴァ書房,1994。 27、澤登俊雄編,「世界諸國の少年法制」,成文堂,1994。 28、德岡秀雄,「少年司法政策の社会學」,東京大學出版会,1993。 29、芹沢俊介編著,「少年犯罪論」,青弓社,1992。 30、藤本哲也,「現代アメリカ犯罪學事典」,勁草書房,1991。 31、森田宗一,『碎けたる心-青少年明暗五十年(下卷)』,信山社,1991。 32、田宮 裕編,「少年法条文解說」,有斐閣,1991。 33、平場安治,「少年法『新版』」,有斐閣,1991。 34、澤登俊雄,「少年非行と法的統制」,成文堂,1989。 35、若穗井透,『子どもたちの人權』,朝日新聞社,1987。 36、田宮 裕編,「少年法—条文解說」,有斐閣,1986。 37、平野龍一編,『講座少年保護第二卷』,大成,1985。 38、赤羽忠之,『非行と教育を考える』,學文社,1984。 39、守屋克彥,『少年の非行と教育』,勁草書房,1977。 40、澤登俊雄,「犯罪者處遇制度論(上)」,大成,1975。 41、宮澤浩一編,『少年法改正』,慶応通信,1972。 43、平場安治,「少年法(舊版)」,有斐閣,1963。 六、日文網站資源(依年號順序編排) 1、「問いつづけて 長崎、佐世保少年事件<5>連帶」,2005年6月5日長崎新聞揭載,http://www.nagasaki-np.co.jp/press/syou6/。 2、日弁連,「『少年法等の一部を改正する法律案』に對する意見」,2005年3月17日,http://www.nichibenren.or.jp/。 3、「なぜ長崎佐世保少年事件<4>ネツト社會」,2004年7月4日長崎新聞揭載,http://www.nagasaki-np.co.jp/press/syou6/。 4、植木 健,「自己愛 制御する力を」,2004年6月16日長崎新聞揭載,http://www.nagasaki-np.co.jp/press/syou6/。 5、森田裕介,「情報社會の步み方を」,2004年6月11日長崎新聞揭載,http://www.nagasaki-np.co.jp/press/syou6/。 6、安部芳樹,「個人化の暗部露呈」,2004年6月10日長崎新聞揭載,http://www.nagasaki-np.co.jp/press/syou6/。 7、宮田雄吾,「チャット背景にすぎず」,2004年6月8日長崎新聞揭載,http://www.nagasaki-np.co.jp/press/syou6/。 8、香取淳子,「メディアの影響研究を」,2004年6月6日長崎新聞揭載,http://www.nagasaki-np.co.jp/press/syou6/。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124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日本戰後的少年法制,承襲了美國少年法制的理念,以國親思想為基礎,少年之健全培育為目的,架構出一個司法機能與福利機能聯繫、整合之少年司法福利體系。然而就在1948年少年法制定施行後不久,法務省當局隨即基於擴大檢察官權限之立場,不斷提出修法主張。而在法務省之少年法修正議論中,最高法院原本基於保護主義的立場堅決反對法務省關於擴張檢察官權限之主張,但於嗣後的「中間報告」中,最高法院卻一反以往態度,轉而與法務省妥協。就在此種背景下,實務界與學界展開了不同於法務省修法主張之路,此即係最高法院於1983年作成兩個關於保障正當程序之判決後,學界及實務界將焦點集中在非行事實認定過程中正當程序保障之問題上,進而主張少年審判程序二分,而此主張嗣後也成為學界與實務界的通說。
經過少年法前期修正運動後,隨著社會上少年概念的轉變、少年責任的強調、重大少年非行事件的相繼發生、少年犯罪被害人運動的發展,政府當局延續著前期修正運動中一貫的嚴罰論述,透過操作犯罪議題將少年法修正問題政治化。後期修正運動不同於前期修正運動之特點在於後期修正議論中納入了社會大眾潛在被害情結觀點的考量,被害人的聲音在後期修正運動中透過媒體訴諸於社會大眾的潛在被害情結,再加上政府當局的刻意操作,進而影響了2000年少年法的嚴罰化修正,嗣後,隋著長崎事件及佐世保事件的發生,日本社會處於一種人人自危的恐懼中,此種社會雰圍因而更促成了2005年少年法部分修正法律案的提出。 就在日本少年司法福利體系不斷受到政府當局一連串的擴張刑事司法機能之影響以及社會大眾潛在被害情結的影響中,實務家、學者、以及律師界等法律人的態度特別值得注意,雖然在修正運動中,曾經出現從保障少年健全成長發達權之觀點來進行正當程序議論之主張,但嗣後不久此種議論主張逐漸銷聲匿跡,反而是所謂「非行事實認定之正當程序保障」的議論成為法律人間的主流議論,大部分的法律人傾全力專注於如何使少年審判中非行事實認定之司法機能充分發揮,並期望藉由職權證據調查與補充搜查來達到法院發現真實之目的。更甚者,在後期修正運動之末期中,此種非行事實認定之正當程序的議論基礎開始產生了轉變,逐漸被社會大眾的觀點入侵,轉而以「確保社會大眾之信賴感」為議論基礎,期望藉由檢察官參與審判及賦予檢察官抗告權來謀求社會大眾對非行事實認定之正當化的信賴,因此,法律人之議論實際上是隱蔽了嚴罰化少年法之主張,出現了嗣後必然會產生的交集現象。而正是此種過於重視少年司法福利體系中司法機能的態度,造成2000年的修法以及其後實務的運用上重視非行結果的重大性與對社會影響的嚴重性,且逐漸導致少年審判中福利機能的後退,並使少年司法福利體系逐漸衰亡而走上「司法」與「福利」分殊化的途徑上。 相較於日本少年法的嚴罰化修正,我國1997年少年事件處理法以「贖罪」及「成長過程之非連續性」為思想基礎,創設了一個能夠隔離社會現實力量影響之新少年司法福利體系,更重要的是要求少年法官擔負起隔離來自於本身傳統濃厚的刑事司法力量的影響,確保少年司法福利體系內部運作的獨立性。然而新法施行後,實務上並沒有完全貫徹新少年事件處理法之精神,尤其是在區分少年保護事件及少年刑事案件的處理上,雖然新法設計了許多回流管道企圖將少年刑事案件重新納入少年司法福利體系中處理,然而實務運作上部分司法人員依然固守傳統見解,認為少年刑事案件的處理不過就是「小型的刑事訴訟案件」。因此,本文透過少年事件處理法之目的解釋與體系解釋,再次確立少年刑事案件的處理中亦有程序二分原則的適用,使少年法官及檢察官的角色與定位能符合少年司法福利體系所要求之目的。此外,除了藉由條文的目的解釋與體系解釋再次確立少年法官及檢察官的角色與定位外,真正要能確保少年司法福利體系獨立運作之可能性的作法,還必須針對少年法官不斷進行在職訓練,同時也應設置少年檢察官,再加上強化少年司法福利體系與福利行政體系間充分聯繫耦合,方能建立起完善的少年司法福利體系,實現保障少年健全自我成長之目的。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2:38:1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6-R92a21078-1.pdf: 1288924 bytes, checksum: b3b2316d0336bb4deeaf6594decef22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7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錄
第一章 序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1 第三節 論文架構………………………………………………2 第二章 日本少年法制的前期修正運動…………………………6 第一節 前言……………………………………………………6 第二節 日本少年法制之理念…………………………………6 第一項 1922年舊少年法制定之特色………………………6 第二項 1948年少年法的制定背景與特色…………………8 第三節 法務省之少年法修正議論的展開……………………11 第一項 前言…………………………………………………11 第二項 法務省正式進行修正議論以前—以檢察官為主體12 第三項 法務省正式進行修正議論階段……………………12 第四項 最高法院家庭局立場的轉變………………………24 第五項 對法務省少年法前期修正運動的總評……………28 第四節 少年法修正運動中關於正當程序之議論……………33 第一項 少年法實際運用現象與理念相互影響之時期……33 第二項 三種正當程序議論之展開…………………………40 第五節 小結……………………………………………………56 第三章 日本少年法制的後期修正運動…………………………59 第一節 前言……………………………………………………59 第二節 1980年代以降實務上判決的變貌……………………59 第一項 前言…………………………………………………59 第二項 「非行事實」審理之重要性的提升………………60 第三項 積極實體真實主義的強調…………………………64 第三節 2000年「少年法部分修正案」之作成………………67 第一項 第一款 前言………………………………………67 第二項 法曹三者意見交換會議……………………………68 第三項 諮問第43號之法制審議會的審議以及修正案的作 成……………………………………………………70 第四項 少年法部分修正的實現……………………………71 第四節 2000年「少年法部分修正案」之總評………………74 第一項 前言…………………………………………………75 第二項 修正議論之背景與評析……………………………75 第五節 現正進行中的修法作業………………………………99 第一項 2000年少年法部分修正後之社會、政治背景……99 第二項 2005年「少年法部分修正法律案」的提出與總評108 第六節 小結……………………………………………………113 第一項 少年法前期修正議論與後期修正議論間的不同…113 第二項 嚴罰化少年政策的反思……………………………114 第四章 日本少年法制的演變—從「司法福利」走向「司法」、 「福利」…………………………………………………117 第一節 前言……………………………………………………117 第二節 司法機能與福利機能的結和…………………………117 第一項 司法福利領域的意義………………………………117 第二項 少年司法與司法福利領域的關係…………………118 第三節 日本少年法制修正運動中刑事司法機能的強化……121 第一項 美國少年法制政策變化的影響……………………121 第二項 對少年司法福利體系的批判與修正—強化刑事司法機 能……………………………………………………124 第四節 非行事實認定之正當程序論於少年法前、後期修正運動 中之變化及影響………………………………………131 第一項 非行事實認定之正當程序論對於前期修正運動的影 響……………………………………………………132 第二項 非行事實的重視與積極實體真實主義的傾斜……135 第三項 非行事實認定之正當程序論於後期修正運動中之變化 及影響—社會大眾觀點的全面入侵………………140 第四項 少年法理念的變貌—重視非行事實認定之司法機 能……………………………………………………150 第五節 少年司法福利的消滅…………………………………153 第一項 「司法機能」、「福利機能」的分殊化…………153 第二項 2000年修法施行後之運用情況—嚴罰化的實現…155 第六節 小結……………………………………………………165 第五章 我國少年刑事案件中司法福利體系的創設與應用……169 第一節 前言……………………………………………………169 第二節 1997年少年事件處理法的理念—新少年司法福利體系的 創設……………………………………………………171 第一項 1997年少年事件處理法修正以前…………………171 第二項 1997年少年事件處理法的修正與理念……………173 第三節 少年司法福利體系中少年刑事案件的處理…………181 第一項 少事法第二十七條臨界點的批判…………………181 第二項 三個回流管道的設計………………………………183 第三項 少年刑事案件中少年法官及檢察官的角色與定位—活 化回流管道的諸細部規定…………………………187 第四項 維持少年司法福利體系內部運作之必要方案—程序二 分原則下適用刑事訴訟法上正當程序規定的修正195 第四節 少年法官的訓練及少年檢察官的設置………………202 第五節 現實運用上的問題點—少年司法福利體系與福利行政體 系間聯繫耦合的不全…………………………………204 第六節 小結……………………………………………………207 第六章 結論………………………………………………………210 第一節 日本少年法修正歷程之重點回顧……………………210 第二節 日本少年司法福利體系再生之契機…………………211 第三節 我國少年司法福利體系之維繫—重回保障少年健全自我 成長之目的……………………………………………212 參考文獻……………………………………………………………215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論日本少年法之修正 | zh_TW |
dc.title | The reform of the Japanese Juvenile Law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5-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劉秉鈞,謝如媛 | |
dc.subject.keyword | 少年司法福利體系,程序二分原則,實質正當程序保障,贖罪,成長過程之非連續性,同心圓理論,耦合,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he Juvenile Law,due process of law,coupling, | en |
dc.relation.page | 225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7-01-15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26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