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090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鄭麗珍 | |
dc.contributor.author | "Lin, Wei-Yi"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玟漪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2:20:19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7-02-01 | |
dc.date.copyright | 2007-02-01 | |
dc.date.issued | 2007 | |
dc.date.submitted | 2007-01-30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內政部兒童局(2005),兒童少年保護執行概況。
內政部統計處(2005),內政統計通報94年第41週。 何素秋(1999),發展多型式兒童及少年家庭寄養服務之初探。兒 童及少年福利期刊,8,153-170。 余瑞長(2002),育幼機構受虐兒童之社會適應研究-以內政部北 區兒童之家為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漢儀(1996),兒童虐待:現象檢視與問題反思。台北:巨流。 3-21。 余漢儀(2000),臺灣地區寄養家庭照護服務之探討。內政部兒童 局委託研究。 沙依仁、江亮演、王麗容編著(2003),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臺 北:空中大學。 社工室(2002),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兒童少年保護個案原生家庭功 能重建工作報告。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未出版)。 社工室(2005),94年中心兒童少年安置個案清冊。臺北市政府社 會局(內部資料)。 林勝義(2002),兒童福利。台北:五南。4-33。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 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胡幼慧主編,質性研 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141-158)。臺北:巨 流。 孫世維(1994),青少年與父母的情感關係:依附的性質與重要 性。法商學報,29,261-304。 張憶純、古允文(1999),家庭壓力、家庭資源與家庭危機形成之 研究-以臺灣省立臺中育幼院院童家庭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 作學刊,3(1),95-138。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 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27-44)。臺北:巨流。 許純敏(1992),社會變遷中兒童福利理念及措施之探討。臺灣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淑華(2005),以家庭處遇為基礎的兒童保護工作之檢視。兒童 及少年福利期刊,9,31-56。 曾平鎮(2003),淺說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 9,31-56。 黃薇靜(2005),在重生之前:兒少保護個案的安置與漂流-一位 個管社工的再思考。臺北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網絡合作實務 分享研討會論文。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2005),臺北市政府社會局94年業務執行狀況 (內部資料)。 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2004),有關長期安置服務之 探討-為何安置兩年以上而難以下”終局決策”之報告。臺北市 政府社會局(內部文件)。 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2006),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 侵害防治中心兒少保護組工作手冊。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內部文 件)。 劉玉儀(2004),實踐「返家」為重點的兒保工作之行動歷程研 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鄭麗珍(2002),女性單親家庭的暫時性住宅服務計劃之評估-以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慧心家園婦女中途之家為例期末報告。臺北市政 府社會局委託研究。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巨流。 顏冬榮(1997),兒童少年保護工作之理念及現況。福利社會, 58,16-20。 Ahart, A., Bruer, R., Rutsch, C., Schmidt, R. & Zaro, S. (1992). Intensive foster care reunification programs. Value at: aspe.hhs.gov/hsp/cyp/xsfcprog.htm.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US Government. Akin, B. A. & Gregoire, T. K. (1997). Parent’s views on child welfare’s response to addition. Families in Society, 78(4), 393-404. Ashford, J. B., LeCroy, C. W. & Lortie, K. L.(1999),人 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張宏哲、林哲立編譯)。臺北:雙葉。 Cordero, A. E. (2004). When family reunification works: Data-mining foster care records. Families in Society, 85 (4), 541-580. Goerge, R. M. (1990). The reunification process in substitute care. Social Service Review, 64(3), 422-457. Grigsby, R. K. (1994). Maintaining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mong children in foster care. Families in Society, 75(5), 269-276.. Hess, P. M. (1991). Ambivalences: A challenge to permanency for children. Child Welfare, LXX(4), 403-424. Heywood, C. (2001/2004). A history of childhood: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the west from medieral to modern times. 孩子的歷史:從中世紀到現代的兒童與童年(黃煜文譯)。台 北:麥田。43-203。 Leathers, S. J.(2002). Parental visiting and family reunification: Could inclusive practice make a difference? Child Welfare, LXXI(4), 505-616. Littell, J. H. & Schuerman, J. R. (1995).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family preservation and family reunification programs. Value at: aspe.hhs.gov/hsp/cyp/fplitrev.htm.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US Government. Maluccio, A. M., Fein, E. & Davis, I. P. (1994). Family reunification: Research findings, issues and directions. Child Welfare. 73(5), 489-496. Mapp, S. C. (2002). A framework for family visiting for children in long-term foster care. Families in Society, 83(2), 175-182. National Family Preservation Network (2003). Intensive family reunifivation services protocol. Value at: www.nfpn.org. Pagett, D. K.(1998/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王金永等 譯)。臺北:洪葉。 Papalia, D. & Old, S. W. (1990). 兒童發展(黃慧眞譯)。臺 北:桂冠。 Petr, C. G. & Entriken, C. (1995). Service system barriers to reunification. Families in Society, 76(9), 523-533. Stein, T. J. (2000). The adoption and safe families act: Creating a false dichotomy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s’ rights. Families in Society, 81(6), 586-590. Strauss, A. & Corbin, J(1990/1997),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 譯)。臺北:巨流。 Terling, T. (1999). The efficacy of family reunification practices: Reentry rates and correlates of reentry for abused and neglected children reunited with their families. Child Abused & Neglect, 23(12), 1359-1370. Wulcyzn, F.(2004). Family reunification. The Future of Children, 14(1), 94-113.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090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在眾多的兒童保護實務模式中,「家外安置」(out-of-home placement)經常是兒童保護工作人員最迅速而有效的選擇方案之一,「家外安置」的本意是為了保護兒童,但是,當孩子面對與家庭的分離與失落、多次轉換安置處所、再加上機構照顧者異動頻繁,安置的情境反讓孩子面臨潛在受創的可能。然而,「家外安置」有時卻是不得已的,當兒童必須與家庭中斷的依附關係,若能提供足夠的關愛,兒童仍有可能擺脫失落造成負面影響的可能性。因此,與原生家庭持續地聯繫、建立家庭與子女的情感,讓依附關係不中斷,子女有了與家人發展長久持續關係的機會,某種程度亦彌補了安置過程中轉換(安置處所或社工員異動)所帶來的分離與失落,「家庭重聚」(family reunification)就是協助孩子與父母重新建立依附關係的服務過程,以修復安置過程對依附關係(attachment)的破壞。本研究以臺北市的家庭重聚服務方案為研究對象,瞭解家庭重聚方案服務對象的特色,及二、方案如何修復因為家外安置被破壞的親子及依附關係。三、探討案家接受家庭重聚服務的歷程及經驗。四、討論方案在體現家庭重聚理念的實踐意義。
研究篩選接受方案服務滿一年的家庭及其兒少,做為個案紀錄資料庫分析的樣本,以及深度訪談8名父母,以了解他們接受服務的經驗歷程。研究結果發現,第一,以實體的家庭重聚為主,心理的家庭重聚為輔,符合家庭重聚是一個連續性光譜的概念;第二,在排除障礙的部份,方案相當重視與原生家庭支持性關係的開展以及資源整合的策略,有助於協助家庭排除重聚過程中面臨的生活障礙,但是對於被破壞的依附關係可能造成的阻礙以及服務如何修復,雖然可見到服務對於維繫親子關係的促進著力許多,尤其在會面探視有密集性的安排,但較少看到依附關係的修復;第三,在親子關係的掌握上,除了社工員與原生家庭平常對於親職的討論、積極安排會面探視促使父母與子女固定的會面之外,方案靈活運用了心理諮商的資源,包括手足會談、親子會談,或個別會談以協助孩子或家長,有更好的情緒及生活調適的能力或是學習如何互動;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方案的工作模式呈現「原生家庭」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2:20:1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6-R91330015-1.pdf: 1008777 bytes, checksum: 74faef32fc3e5a53b10a65f83b44cc10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7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兒童保護工作與家外安置處遇 8 第一節 家外安置處遇-分離失落的依附過程 11 一、從依附關係看家外安置處遇 11 二、依附失敗對家外安置兒少的影響 16 第二節 家庭重聚服務-修復依附關係的歷程 18 一、家庭重聚服務-美國經驗 18 二、家庭重聚服務的相關研究整理 21 第三節 臺灣的兒少家外安置處遇現況 28 第四節 臺北市家庭重聚服務模式介紹-低親職功能家庭服務方 案 31 第三章 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 38 第一節 研究架構及研究問題 38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1 一、質性研究典範 41 二、資料蒐集與分析 42 三、研究嚴謹性 45 四、研究倫理 45 五、研究者的位置-尋找「慢案」的生存之道 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9 第一節 方案服務對象的特色 49 第二節 服務輸送的特色 52 一、家庭重聚服務方案規劃執行的特色 52 二、處遇內容分析 57 三、家庭重聚服務的工作方式分析 62 四、小結 63 第三節 接受「家庭重聚」服務案家的經驗 65 一、受訪者的背景資料 65 二、案家決定安置時的情形 73 三、安置後的情形 84 四、參與方案的過程 88 五、家庭重聚後 92 六、小結 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4 參考文獻 106 附錄一 訪談問卷 111 附錄二 研究同意切結 117 附錄三 邀請參與訪談信函 118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接受「家庭重聚」服務之案家的經驗探討 | zh_TW |
dc.title | Exploring the Experience of Family Reunification Services for Familie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5-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彭淑華,陳毓文 | |
dc.subject.keyword | 家庭重聚,家外安置,兒童保護,依附關係,長遠規劃運動,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family reunification,out-of-home placement,child protection,attachment,permanency planning movement, | en |
dc.relation.page | 119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7-01-31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社會工作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985.13 k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