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941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毓文(Yu-Wen Chen) | |
dc.contributor.author | Mu-En W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王牧恩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1:06:27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7-11-13 | |
dc.date.copyright | 2007-07-27 | |
dc.date.issued | 2007 | |
dc.date.submitted | 2007-07-20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中文文獻
王枝燦(1991)。同儕影響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炳煌(2003)。員警機關防治少年事件作為。社區發展季刊,103,頁125-131。 王魯梅(2005)。運用充能概念探討多媒體互動式光碟對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照顧、 無力感及生活品質促進之成效。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高雄。 石志偉(2006)。充權觀點在青少年服務中之實踐—以臺北市為例。國立臺灣大 學社會工作學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朱崇信(2006)。青少年憂鬱情緒之相關因素研究:家庭經濟壓力與社會支持。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江菁頌(1999)。臺北版的灰姑娘童話開始在街頭上演⋯⋯探討臺北市青少年柔 性宵禁中的青少年生活。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學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 何玉娟(2004)。病人還是酒鬼?精神醫療體制下的酒癮患者。東吳大學社會工 作學系碩士論文。 何美瑤(2001)。國中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宋家慧(2001)。危機邊緣少年自我效能團體工作方案之績效評估研究。東海大 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素玉、林惠如(2004)。運用回憶療法照顧一位無力感之獨居老人的護理經驗。 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護理(學)系學刊,16, 頁17-25。 李素華(2002)。社會福利資源媒介行為績效評估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社會局 低收入戶第二代脫貧方案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中。 李旻陽(1991)。國中學生學業成績、師生互動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中國文 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翠齡(2004)。學童課後托育服務滿意度之研究 ─以臺北市YMCA 為例。中國 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103 邱汝娜(2003)。我國少年福利政策推行現況與未來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03, 頁4-15。 林玉潔(2004)。影響少年安置滿意度之相關因素探究:以機構安置為例。國立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佑璐(2006)。家長對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 國小低年級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 林昀嫈(2004)。成長服務方案對低收入戶青少年自我價值社會興趣影響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青瑩(1998)。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公民訓 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美枝(2000)。一位血糖控制不良之糖尿病病人的護理經驗。高雄護理雜誌17 (2),頁50-61。 林朝夫(1991)。偏差行為輔導與個案硏究。臺北,心理。 林萬億(2002)。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吳佳真(2002)。父權思維下的抗拒與順服:談少輔院女性少年犯之生存處境及 策略。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美玲(2000)。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曉明(1998)。精神分裂症患者於疾病適應過程中自我力量激發的過程及其相 關因素之初探。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麗珠(1991)。現代家庭快樂生活營—記「王爺爺冬令營」。曙光雜誌,20,頁 34-35。 吳瓊洳(2001) 。家庭因素與國中學生反抗學校行為之關係研究。教育研究資訊, 9(5),頁149-174。 周玉慧,吳齊殷(2001)。教養方式、親子互動與青少年行為:親子知覺的相對 重要性。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4),頁439-476。 周淑卿(2001)。課程決定的賦權迷思--集中化與離中化的探討。教育研究集刊, 47 ,頁91-106。 104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瑞新(2003)。邊緣少年的充權工作。載於趙雨龍、黃榮昌、趙維生編著,充 權—新社會工作視界(頁189-202)。臺北,五南。 周靈芝(譯)(2000)。解放兒童。臺北,大塊文化。(Kielburger C.,1998) 柯秀薇(2003)。規訓與叛逆:國中中輟生輔導措施之反思。世新大學社會發展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香港兒童權利委員會(2005)。香港兒童權利的初探。載於趙雨龍、秦安琪編著, 兒童與靑少年精神健康問題:觸動與關懷(頁246-259)。臺北,心理。 洪雪雅(2004)。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整合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侯淑嫣(1995)。國小學生政治社會化成效之研究:以臺北市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生 為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袁頌西(2004)。政治社會化:理論與實證。臺北,三民。 高紀惠等(譯)(2003)。NANDA 護理診斷手冊.2003-2004。臺北市:華杏。(NANDA , 2003) 徐淑敏(2004)。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促進失業婦女就業之充權模式與充權障礙之 探討。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中。 唐瑋(2005)。弱勢青少年生活世界之敘說研究--- 一位曾從事檳榔西施工作夜 校生之生命故事的省思。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雲林。 孫健忠(2002)。台灣社會救助制度實施與建構之研究。臺北,時英。 陳乃榕(2004)。一位血液透析個案罹患膀胱癌手術後之護理經驗。臺灣腎臟護 理學會雜誌,3(2),頁113-124。 陳光輝、詹棟樑(1998)。各國公民敎育。臺北,水牛。 陳杏容(2001)。青少年因應壓力行為之探討-憂鬱情緒與偏差行為。東吳大學社 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幸眉、郭素娥(1997)。一位減肥菜中毒病患無力感之護理經驗。護理雜誌 44(6),頁31-40。 105 陳金燕(2005)。解除髮禁—尊重自主、回歸自然。學生輔導,98,頁6-9。 陳現義(2003)。國小學童政治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毓文(1999)。論少年暴力行為與暴力環境之相關性。台大社會工作學刊,1, 頁1-33。 陳毓文(2001)。以社會工作的角度來看少年犯罪之預防與處遇。月旦法學雜誌, 74,頁85-95。 陳毓文(2002)。少年福利服務。載於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頁 130-176)。臺北,巨流。 陳毓文(2004)。少年憂鬱情緒的危險因數與保護因數之相關研究。中華心理衛 生學刊,17(4),頁67-95。 陳麗如(2005)。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9, 頁121-152。 畢國蓮(2006)。歷經長期機構安置的兒少保護個案結案後的生活經驗初探。國 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曹乃怡、劉麗容(1999)。狂飆少年 : 引導靑少年遠離危險行為。臺北,遠流。 葉大華(2004)。邊緣青少年的工作世界:一個解釋性互動論的研究。國立陽明 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葉月珍、馬素華(2002)。「無力感」之概念分析。長庚護理,13(2)。 葉月珍(2001)。鬱血性心衰竭病人無力感定義性特徵之臨床效度測定。長庚大 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葉碧玲(2000)。國中生人口變項、智力、批判思考與情緒智力之關係。國立中 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葉嘉華(2005)。探討具再住院經驗之精神分裂症病患其主要照顧者無力感的現 象。輔仁大學護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曾華源、郭靜晃(2003)。對新版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的分析與批判-一部與少年現 實需要有差距的法規。社區發展季刊,103,頁90-103。 曾淯菁(譯)(2003)。人小錢大吞世代 — 一年影響全球一兆8800 億美元消費的 小巨人。臺北,商智。(Martin. L. & Patricia, B. S.,2003) 黃有志(1995)。台灣靑少年問題。高雄,復文圖書出版。 106 黃巧婷(2003)。從事性交易(之虞)少女離開機構後之生活經驗。國立臺灣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昌榮(2003)。充權的政治面向:青年工作為例。載於趙雨龍、黃榮昌、趙維 生編著,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頁51-72)。臺北,五南。 黃芳銘、楊金寶(2002)。國中生家庭階級影響偏差行為模式之研究。師大學報: 教育纇,47(2),頁203-230。 黃惠如(2002)影響單親家庭生活品質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 黃榮拓(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 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未出版,高雄。 黃毓芬(2002)。探討貧窮青少年生活經驗及其因應之道。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 研究所應用社會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聖紜(2006)。窮孩子•低成就?--家庭貧窮對子女教育成就與生涯選擇的影 響。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傅曉芬(2002)。台灣地區國小學童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家庭與學童的政治學習。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 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郭秋永(1993)。政治參與。臺北,幼獅文化。 郭靜晃(2000)。少年身心與生活狀況 : 臺灣地區調查分析。臺北,洪葉。 張紉(1998)。規劃青少年福利需求的另纇思考。實踐學報,29,頁17-36。 張英陣、彭淑華、鄭麗珍等譯(1998)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臺北,洪葉。(Charles Zastrow,1978) 張麗梅(1993)。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中國文 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的祥(2004)。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 力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楊瑞珠(1998)。高危險群青少年危險因數之實證研究。高雄師大學報,9,93-117。 107 甄曉蘭、簡良平(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權力重整問題之批判分析。教育研 究集刊,48(1),頁65-93。 趙雍生(1997)。社會變遷下的少年偏差與犯罪。臺北,桂冠。 趙維生(2003)。充權的概念探索:青年工作為例。載於趙雨龍、黃榮昌、趙維 生編著,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頁13-32)。臺北,五南。 劉玉玲(2002)。靑少年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 鄭家雯(2003)。走出心靈迷霧:諮商師調適與因應接案無力感經驗之研究。屏 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鄭慧蘭(2001)。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高中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麗珍(2002)。增強權能理論與倡導。載於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 著,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頁407-440)。臺北市:洪葉。 戴鎮州(2003)。從青少年問題的本質探討未來青少年社會福利政策的可能出路。 社區發展季刊,103,頁104-111。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方法。臺北,巨流。 簡慧嫻(2001)。三種權力的宰製經驗----國中美容美髮班女性學生的弱勢處境。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羅聿廷(2002)。影響單親青少年疏離感與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中國文化大 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二、國外文獻 Bazelon, D. T.(1988).Powerlessness, real and imagined.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33(9) , 759-760. Calabrese, L. R. & Adams, J.(1990). Alienation:A cause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Adolescence, 25(98), 435-440. Chan, D. W.(1989). Dimensionality and Adjustment Correlates of Locus of Control Among Hong Kong Chines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3(1), 145-157. Cox, E. O. (1989). Empowerment of the low income elderly through group work. In J. A.B. Lee, (Ed.), Group Work With The Poor and Oppressed (pp.111-124). NY: The Haworth Press. Dean, D.(1961). Alienation:Its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6, 753-758. 108 Douglas, R. G. & Capuzzi, D.(2000). Defining youth at risk. In Youth at risk:A prevention resource for counselors, teachers, and parents (pp.3-22). Alexandria, VA: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Dunn, D. J.(1998). Powerlessness regarding health-service barriers:Construction of instrument. Nursing Diagnosis, 9(4) , 136-143. Freed, C. & Peña, R.(2002). Minority Education and Analytical Thinking Skills: Traditionalizing Disempowerment. The high school Journal, 85(2), 24-32. Gacad, H. & Babiera, L.(2002). The relationship of powerlessness,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selected demographic variables to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s in late adolescen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2002).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3(03) , 1269B. Gallagher, M. & Millar, R.(1998). Gender and age differences in the concerns of adolescents in northern Ireland. Adolescence, 33(132) , 863-876. Hagan, J., Simpson, J. & Gillis, A. R.(1987). Class in the household: A power-control theory of gender and delinquenc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2(4) , 788-816. Hardy, C. & Leiba-O'Sullivan S. (1998). The power behind empowerment: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Human Relations, 51(4) , 451-483. Hiroto, D. S.(1974). Locus of control and learned helplessnes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02(2), 187-193. Kane, K. & Montgomery, K. (1998).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dysempowerment in organization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7(3&4) , 263-275. Lacourse, E., Villeneuve, M. & Claes, M.(2003).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adolescent alienation:A multigroup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dolescence, 38(152) , 639-650. Lerner, M. P. (1979). Surplus powerlessness. Social Policy, 9(4), 18-27. Mabry, J. B. & Kiecolt, K. J.(2005). Anger in black and white: Race, alienation, and anger. Journal of Health & Social Behavior, 46(1) , 85-101. Mack, J. E. (1994). Psychotherapy and Society:Power, Powerlessness, and Empowerment in Psychotherapy. Psychiatry, 57(2), 178-198. Maqsud, M.(1980). The relationship of sense of powerlessness to antisocial behavior and school achievement.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5(2), 147-151. Martin, W. C., Bengtson, V. L. & Acock, A. C. (1974). Alienation and age:A context-specific approach. Social Forces, 53(2), 266-274. Mau, R. Y. (1992). The validity and devolution of a concept:Student alienation. Adolescence, 27(107), 731-741. 109 Morr-Wineman, S.(2005). My power, my powerlessness. Voice male, Winter 2005, pg20. Retrieved Aug. 14, 2006 from Proquest databases on the World Wide Web: http://proquest.umi.com/pqdweb Parson, J. R.(1991). Empowerment:Purpose and principle in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with Groups, 14(2), 7-21. Payne, E. D.(1974). Alienation:An organizational-societal comparison. Social Forces, 53(2), 274-282. Pinderhughes, E. B.(1983).Empowerment for Our Clients And for Ourselves. Social Casework, 64, 331-338 Reisel, D. W.(2003). Predicting job insecurity via moderating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powerlessness. Psychological Reports, 92 , 820-822. Reynolds, K. J., Oakes, P. J., Haslam, S. A. Nolam, M. A. & Dolnik, L.(2000). Responses to powerlessness:Stereotyping as instrument of social conflict. 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4(4), 275-290. Roger, E. S., Chamberlin, J. & Ellison, M. L. & Crean, Tim.(1997). A consumer-constructed scale to measure empowerment among users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Psychiatric Services,48(8) , 1042-1047. Seeman, M.(1959). On The Meaning Of Alienation. 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 24 , 783-791. Shearer, R. A. & King, P. A.(2001). The Powerless-Empowerment Scale: Measurement of Substance Abuse Counseling Orientation. Journal of Addictions & Offender Counseling, 21(2), 68-72. Solomon, B.B.(1976).Empowerment : In search of the elusive paradigm. Black empowerment: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y(pp.11-29),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tein, P. R.(1992). Life events, self-esteem, and powerlessness among adolescen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xas Woman's University,1992).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2(10), 5195B. Timothy, E.(1998). Power and powerlessness in Kazakstani society:Ethnic problems in perspective. Central Asian Survey, 17, 463-470. Travis, R.(1986).On powerlessness and meaninglessnes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37(1),61-73. Wallerstein, N.(1992). Powerlessness, empowerment, and health:Implications for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6(3), 197-205. 110 三、網站資料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中文報(無日期)。什麼是吞世代?線上檢索日期: 2007/1/05。網址:http://www.pljh.ylc.edu.tw/counselinghtml/teens.htm 孫瑋芒(2003)。世說新詞 草莓族。線上檢索日期:2007/1/05。網址: 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YouthLibFront/YouthLiberation/yl22.htm 陳恩誠(2001)。面對青少年的叛逆。心靈電子報。線上檢索日期:2007/1/05。 網址:http://www.psychpark.org/news/news4-04.htm 彭淑華(2004)。2004 年台灣地區兒童人權指標調查報告。線上檢索日期: 2006/12/27。網址:http://www.cahr.org.tw/pindex02.asp 管中祥(2006)。不要叫我草莓族。線上檢索日期:2007/1/05。 網址:http://enews.url.com.tw/archiveread.asp?scheid=39454#2 聯合兒童基金會(無日期)。認識兒童權利公約。線上檢索日期:2006/11/08。 網址:http://tymp.taiwanschoolnet.org/ijc/mc4.htm 藝璉(筆名,2002)。所謂「不良少年」。線上檢索日期:2007/1/05。 網址:http://vm.rdb.nthu.edu.tw/mallok/Folk/content.asp?post_serial=2547 (註:全國學生聯盟,2002/10/12 投稿)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941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增強權能觀點認為弱勢族群即所謂社會上權能(power)很低的人口群。基於此,少年社會工作在服務弱勢少年時,也應特別將注意力放在弱勢少年受壓迫的狀態以及造成的無力感,以有效的提供服務。故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三:一、了解少年無力感(powerlessness)之現況;二、檢視目前弱勢少年與非弱勢少年在無力感程度上的差異;三、探究解釋少年無力感之相關因素。經過文獻回顧後,找出可解釋無力感之相關因素為「缺乏資源和機會」、「接受到負面評價與刻板印象」、「缺乏政治的參與」、「缺乏批判與抽象思考的訓練」四個。
此架構所發展出來的研究假設有三:一、弱勢少年的無力感較非弱勢少年高;二、弱勢少年較非弱勢少年缺乏資源和機會、接受到較多負面評價與刻板印象、較缺乏政治的參與、且較缺乏批判與抽象思考的訓練;三、缺乏資源和機會、接受到負面評價與刻板印象、缺乏政治的參與、缺乏批判與抽象思考的訓練等因素均可以解釋無力感,且均呈正相關。本研究採取量化之研究典範,以問卷調查為資料收集方式,研究對象包含弱勢與非弱勢少年兩種:弱勢少年為曾經開案於少年社會福利機構者或者透過本研究之弱勢指標篩選,符合至少一項指標之一般在學生;非弱勢少年為在學之國高中職學生,且未在任何少年福利機構開案,以及未符合本研究之弱勢指標者。在抽樣方法上一方面以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從國中與高中職抽出一般在學生,另一方面以立意抽樣的方式由社會福利機構中抽取社會福利機構服務之少年。本研究總樣本數為1,065份,經過弱勢指標篩選後,弱勢少年有483位,非弱勢少年有582位。 重要研究結果如下:一、弱勢少年無力感的程度高於非弱勢少年,二、在「缺乏資源與機會」、「接受到負面評價與刻板印象」、「缺乏政治的參與」、「缺乏批判與抽象思考的訓練」等因素上,弱勢少年亦較非弱勢少年缺乏;三、「缺乏家庭經濟條件」、「接受到負面評價與刻板印象」、「缺乏政治的參與」、「缺乏批判與抽象思考的訓練」能解釋少年無力感,且各因素與無力感之間均成正相關。根據研究結果,採增強權能觀點提出對社工實務與少年福利政策上的建議:主要包含修正少年錯誤的負面評價與刻板印象、降低因家庭經濟匱乏帶來的影響、增加少年的政治參與、增加對少年批判與抽象思考的訓練等四大方向。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empowerment, disadvantaged people are those who are powerless in the mainstream society. As a social worker, one has to be aware of the fact that our adolescent clients are oppressed and thus powerless. Based on this perspective,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study the powerlessness of adolescents in Taipei, compared to their not disadvantaged counterparts. And to examin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ir sense of powerlessness. Previous studies already found that the lack of resources and opportunities, the extent of negative valuation and stereotype one has received, lack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lack of training in critical and abstract thinking were associated with powerlessness.
This study proposed three hypotheses: 1) Disadvantaged adolescents had a higher degree of powerlessness than their not disadvantaged counterparts; 2) the disadvantaged adolescents had fewer resources and opportunities, received more negative valuation and stereotype, les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less training in critical and abstract thinking, and therefore,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higher levels of powerlessness. The study conducted a survey with 1065 adolescents. The disadvantaged group was consisted of 483 adolescents. They were either clients of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s 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met the criteria of disadvantaged conditions. The not disadvantaged group was consisted of 585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disadvantaged adolescents did have a higher degree of powerlessness than those who were not disadvantaged. And they indeed had less resources and opportunities, received more negative valuation and stereotype, les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less training in critical and abstract thinking. Poor family financial support, negative valuation and stereotype, lack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lack of training in critical and abstract thinking were all positively related to powerlessness. This study recommended th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on correcting negative valuation and stereotype toward adolescents, lowering the impact of family economic strain, encouraging mor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increasing the training of critical and abstract thinking to adolescents, both disadvantaged and their not disadvantaged counterpart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1:06:2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6-R92330007-1.pdf: 1859820 bytes, checksum: 862d0b75456616acac643a7fafa85359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7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審定書…………………………………………………… i
謝誌………………………………………………………………… 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背景……………………………………………… 3 第三節研究目的……………………………………………… 7 第二章文獻回顧…………………………………………………… 8 第一節概念釋義與相關研究………………………………… 8 第二節弱勢與非弱勢少年的無力感………………………… 17 第三節解釋少年無力感之相關因素………………………… 24 第三章研究方法………………………………………………… 34 第一節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34 第二節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35 第三節變項及測量工具…………………………………… 39 第四節資料收集方式……………………………………… 50 第五節資料整理與統計分析方法………………………… 50 第六節研究倫理…………………………………………… 51 第四章研究結果………………………………………………… 53 第一節研究樣本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53 第二節弱勢與非弱勢少年無力感現況與各變項之比較… 71 第三節少年無力感與各自變項之相關性分析…………… 77 第四節少年無力感與各自變項之多元迴歸分析………… 81 第五章研究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研究結論與討論…………………………………… 85 第二節研究建議…………………………………………… 93 第三節研究限制與貢獻……………………………………100 參考文獻…………………………………………………………… 102 【附錄一】家庭文化資源量表參考問卷之原始題目…………… 111 【附錄二】預先施測問卷………………………………………… 113 【附錄三】正式施測問卷………………………………………… 122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弱勢與非弱勢少年無力感之差異分析與相關因素探究 | zh_TW |
dc.title |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werlessness: A study to compare disadvantaged and not disadvantaged adolescent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5-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闕漢中(Hann-Jong Chueh),鄭麗珍(Li-Chen Cheng) | |
dc.subject.keyword | 無力感,增強權能,弱勢少年,社會工作,刻板印象,政治參與,批判與抽象思考,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powerlessness,empowerment,disadvantage adolescence,social word,stereotype,political participation,critical and abstract thinking, | en |
dc.relation.page | 110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7-07-23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社會工作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82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