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869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洪淑苓(Shu-Ling Hor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Jung Tsai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蔡其蓉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0:18:1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7-07-30 | |
dc.date.copyright | 2007-07-30 | |
dc.date.issued | 2007 | |
dc.date.submitted | 2007-07-25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書目
一、研究材料出處 王統照編,〈山東民間故事〉,《北京大學民俗叢書冊77》,台北:東方文化,1970。 謝雲聲編,〈福建故事集〉,《北京大學民俗叢書冊98》,台北:東方文化,1970。 吳瀛濤,《台灣民俗》,台北:古亭書屋,1970。 陳慶浩、王秋桂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台北:遠流,1989。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2-。 胡萬川總編輯,「各縣市民間文學集」: 《台中縣民間文學集5:石岡鄉閩南語故事集(二)》,台中:中縣文化,1993。 《彰化民間文學集7:故事篇四》,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 《台中縣民間文學集18:大甲鎮閩南語故事集》,台中:中縣文化,1995。 《台中縣民間文學集33:大安鄉閩南語故事集三》,台中:中縣文化,1998。 《台中縣民間文學集34:東勢鎮閩南語故事集一》,台中:中縣文化,2000。 《桃園縣民間文學集3:蘆竹鄉閩南語故事一》,桃園:桃縣文化,2000。 《雲林縣民間文學集1:雲林縣閩南語故事集一》,雲林:雲縣文化,1999。 《嘉義縣民間文學集8:六腳鄉閩南語故事集》,嘉義:嘉縣文化,1999。 《嘉義縣民間文學集7:東石鄉閩南語故事集二》,嘉義:嘉縣文化,1999。 《台南縣民間文學集6:台南縣閩南語故事集五》,台南:南縣文化局,2002。 《南投縣民間文學集2:南投縣福佬故事集》,南投:投縣文化,2003。 二、古典文獻(依時代先後排列) 《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1999。 《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1999。 《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1999。 《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1999。 《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1999。 列禦寇著、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台北:明倫,1970。 莊周著、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國家,1982。 漢•班固,〈漢武帝內傳〉,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2000。 漢•班昭,《女誡》,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卷八十四,〈列女傳〉第七十四〈曹世叔妻傳〉,台北:洪氏,1978。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1998。 漢•劉熙,《釋名》,《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冊221,台北:台灣商務,1983。漢•王充,《論衡》,《四部備要•子部》,台北:中華,1965。 晉•郭璞,《玄中記》,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 2000。 晉•干寶,《新校搜神記》,台北:世界,2003。 晉•陶潛,《搜神後記》,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 北京,2000。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 京,2000。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2003。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台中:妙音學佛視聽圖書館,1995。 隋•顏之推,《顏氏家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冊154,台北:台灣商務,1983。 唐•杜荀鶴,《松窗雜記》,《筆記小說大觀三十編》,台北:新興,1979。 唐•杜光庭,《墉城集仙錄》,宋•李昉等編、汪紹楹點校,《太平廣記》,北京: 中華,2003。 唐•宋若莘,《女論語》,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諸子集成續編10》,成 都,四川人民,1998。 宋•李昉等編,汪紹楹點校,《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1997。 清•清聖祖編,《全唐詩》,台北:明倫,1971。 清•藍鼎元,《女學》,清•藍鼎元撰、蔣炳釗等點校,《鹿州全集》,廈門:廈門大學,1995。 清•陸圻,《新婦譜》,《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九五冊,台南:莊嚴文化,1995。 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1982。 三、 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北京:中國民間文藝,1986。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1986。 王國良,《搜神後記研究》,台北:文史哲,1978。 王逢振,《女性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5。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1980。 江 帆,《民間口承敘事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2003。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台北:文史哲,1987。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1993。 李新燦,《女性主義關照下的他者世界: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女性問題研究》,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2001。 李獻璋編著,《台灣民間文學集》,台北:龍文,1989。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1996。 汪辟疆編,《唐人傳奇小說》,台北:文史哲,1993。 何滿子,《中國文學中的愛情故事》,台北:台灣商務,1995。 呂宗力、欒保群編,《中國民間諸神》,台北:學生,1990。 車錫倫、孫叔瀛,《中國精怪故事》,上海:上海文藝,1995。 金榮華,《民間故事論集》,台北:三民,1997。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與故事分類》,台北:口傳文學會,2002。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1993。 季羨林,《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北京:北京大學,1991。 林春分主編,《中國掌故叢書:歷代神怪小說大觀—神戀》,台北:漢欣文化, 1994。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台北:淑馨,1991。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2004。 姜彬主編,《中國民間文學大辭典》,上海:上海文藝,1992。 紀永貴,《董永遇仙傳說研究》,合肥:安徽大學,2006。 洪淑苓,《牛郎織女研究》,台北:學生,1988。 洪淑苓,《民間文學的女性研究》,台北:里仁,2004。 郎 淨,《董永故事的展演及其文化結構》,上海:上海古籍,2005。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北京:商務,1996。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1996。 郭立誠,《中國婦女生活史話》,台北:漢光,1983。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台北:麥田,1996。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1994。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台北:台大,1996。 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1995。 常建華,《婚姻內外的古代女性》,北京:中華,2006。 鹿憶鹿編著,《中國民間文學》,台北:里仁,1999。 葉慶炳,《談小說妖》,台北:洪範,1977。 湯漳平主編,《中國掌故叢書:歷代神怪小說大觀—狐情》,台北:漢欣文化, 1994。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台北:三民,2003。 趙元信等,《中國歷代女性悲劇大觀》,合肥:安徽人民,1993。 趙東玉等編著,《中國歷代婦女生活掠影》,瀋陽:瀋陽,2003。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谷風,1990年。 劉守華,《比較故事學》,上海:上海文藝,1995。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2。 劉守華等主編,《民間敘事文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5。 劉仲宇,《中國精怪文化》,上海:人民,1997。 劉春平主編,《中國掌故叢書:歷代神怪小說大觀—鬼趣》,台北:漢欣文化, 1994。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北:台灣商務,1995。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1998。 鄭土有等編,《中國仙話》,上海:上海文藝,1990。 鄭振鐸,《說俗文學》,上海:上海古籍,2000。 鍾敬文,《鍾敬文文集:民間文藝學卷》,合肥,安徽教育,2002。 鍾敬文等著、陶瑋選編,《名家論牛郎織女》,北京:文化藝術,2006。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台北:文津,2001。 謝明勳,《古典小說與民間文學—故事研究論集》,台北:大安,2004。 顏慧琪,《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1994。 譚達先,《中國民間文學概論》,台北:貫雅文化,1992。 譚達先,《中國兩千年民間故事史》,蘭州:甘肅人民,2000。 蘇冰、魏林,《中國婚姻史》,台北:文津,1994。 蘇雪林,《九歌中人神戀愛問題》,台北:文星,1967。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1999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4。 高彥頤著,李志生譯,《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 蘇人民,2004。 格蕾•格林(Gayle Greene)、考比里亞•庫恩(Coppelia Kahn)等編,陳引馳譯, 《Making a Differfnce: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台北:駱駝,1995。 凱特•米利特(Kate Millett)著,宋文偉譯,《性政治》,江蘇:江蘇人民,2000。 曼素恩(Susan Mann)著,楊雅婷譯,《Precious Records: Woma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文化,2005。 羅思瑪莉•佟恩(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Feminist Thought: A Comprehensive Titroduction》(《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1996。 斯蒂•湯普森(Stith Thompson)著、鄭凡等譯,《The Folktale》(《世間民間故事分類學》),上海:上海文藝,1991。 托里莫伊(Toril Moi)著、陳潔詩譯,《Sexual/Texual Politics:Feminist Literary Theory》(《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1995。 艾伯華(Wolfram Eberhard)著、王燕生等譯,《Typen Chinesischer Volksmarchen》(《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北京:商務,1999。 四、 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 萌,〈神女原型與中國男性的依附心態〉,《中洲學刊》,2001年第3期。 王 麗,〈論巧女故事的婦女觀〉,《中國文化研究》,1994冬之卷。 王孝廉,〈牽牛織女傳說的研究〉,古添洪等編著,《從比較神話到文學》,台北: 東大,1977。 王國良,〈古典文獻中的螺精傳說試析〉,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台北:文史哲,1988。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中的幽冥姻緣〉,《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台北:文史哲,1991。 申茂盛、許衛紅,〈淺論秦人貞節觀的強化與秦文化內容的發展〉,《西北史地》,1994第4期。 田富軍,〈牛郎織女故事與仙女下嫁窮漢原型新探〉,鍾敬文等著,《名家談牛郎 織女》,北京:文化藝術,2006。 朱介凡,〈牛郎織女神話傳說〉,《幼獅文藝》,卷46,1977.8。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道教信仰的介紹與分析〉,藍吉富等編,《中國文化新論: 宗教禮俗篇》,台北:聯經,1982。 李豐楙,〈六朝精怪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 主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3》,台北:聯經,1980。 杜改俊,〈唐代愛情傳奇中的神鬼怪〉,《晉陽學刊》,第1期,2003。 汪玢玲,〈天鵝處女型故事研究概觀〉,苑利主編,《二十一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 傳說故事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 金榮華,〈情節單元釋義—兼論俄國李福清教授之母題說〉,劉守華等主編,《民間敘事文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5。 林宛瑜,〈巧媳婦故事類型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通訊》,15卷3期。 紀德君,〈春濃花豔佳人膽—論宋代話本小說的女性形象〉,《海南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第14卷第2期,1996.6。 苑汝杰、張金桐,〈《搜神記》中的女仙文化〉,《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4卷第2期,2003.3。 洪淑苓,〈美人計的敘事模式與性別政治—從西施故事談起〉,洪淑苓等,《古典 文學與性別研究》,台北,里仁,1997。 洪淑苓,〈女性與智者:巧女故事的兩個介面〉,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 文學》,台北:里仁,1997。 洪順隆,〈六朝異類戀愛小說芻論〉,《文化大學中文學報》創刊號,1993.2。 姚寶瑄,〈牛郎織女傳說源于崑崙神話考〉,《民間文學論壇》,1985.4。 韋鳳娟,〈另類的修煉—六朝狐精故事與魏晉神仙道教〉,《文學遺產》,2006第 1期。 徐秉瑜,〈正位於內—傳統社會的婦女〉,劉岱總主編,《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吾土與吾民》,台北:聯經,1982。 馬孟晶,〈烈女、才女、織女—女性生活的文化圖像〉,《故宮文物月刊》,21卷2期,2003.5。 翁銀陶,〈人神婚戀故事與人的自主意識〉,《廣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 孫續恩,〈牛郎織女神話故事三題〉,《民間文學論壇》,1985.5。 孫遜、柳岳梅,〈中國古代遇仙小說的歷史演變〉,《文學評論》,1999年第2期。 婁子匡,〈董永行孝〉,《神話叢話》,《北京大學民俗叢書冊15》,台北:東方文 化,1970。 梅家玲,〈六朝志怪人鬼姻緣故事中的兩性關係—以「性別」問題為中心的考察〉, 洪淑苓等,《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台北,里仁,1997。 梅家玲,〈依違於婦德與才性之間:《世說新語》〈賢媛篇〉的女性風貌〉,洪淑苓等,《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台北:里仁,1997。 梅家玲,〈漢晉詩歌中「思婦文本」的形成及其相關問題〉,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1997。 陳 靜,〈道教的女仙¬—兼論人仙與神仙的不同〉,《宗教學研究》,2003第3期。 莊戰燕,〈男性視野中的異類女子—《搜神記》婚戀小說中神女鬼女妖女形象文 化透析〉,《語文學刊》,第6期,20002。 張品卿等,〈牛郎織女故事〉,《民間文學》,第七期,1985.7。 張淑麗,〈逆讀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從《玉嬌梨》談起〉,鍾慧玲主編,《女 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1997。 張曉舒,〈從《女化蠶》看異類婚母題的嬗變〉,《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第21卷第2期,2003。 黃嫣梨,〈中國婦女教育之今昔〉,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 稻鄉,1990。 黃景春,〈人與異類婚戀故事的情節結構分析—兼談人仙戀與人妖戀情節之異 同〉,《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2006。 曾珍珍,〈粲粲三珠樹:論六朝詩賦文本兩性化的表現〉,鍾慧玲主編,《女性主 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1997。 楊俊國,〈漢唐人仙戀小說模式的生成及意蘊〉,《安康師專學報》,第13卷第2期,2001.6。 熊和平,〈來自龍宮的女強人¬—龍女故事解析〉,劉守華等主編,《民間敘事文學研究》,武漢:華中師大,2005。 魯 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魯迅,《魯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學,2005。 趙沛霖,〈高唐賦神女賦的神女形象和主題思想〉,《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第6期。 劉紀蕙,〈女性的複製:男性作家筆下二元化的象徵符號〉,《中外文學》18卷1 期,1990。 劉紀華,〈中國貞節觀念的歷史演變〉,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四集》,台 北:稻鄉,1995 劉燕萍,〈螢窗異草中的人仙戀及其文化心理原型〉,《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6期,2002。 劉曄原,〈中國俗文學中的女神模式〉,《民間文學論壇》,1993.3。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鮑家麟編,《中 國婦女史論集三集》,台北:稻鄉,1993。 鄭毓瑜,〈神女論述與性別演義—以屈原、宋玉賦為主的討論〉,洪淑苓等著,《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台北,里仁,1997。 臺靜農,〈佛教故實與中國小說〉,臺靜農,《靜農論文集》,台北:聯經,1989。 廖玉蕙,〈《夷堅支志》中異類婚戀故事中的幾點觀察—兼論與唐代異類婚戀故 事的比較〉,《東吳中文學報》,第3期,1997.5。 廖芳瑩,〈宋玉〈神女賦〉、曹植〈洛神賦〉、及濟慈〈無情的美女〉中之中西男 性理想自我追求模式下的女性形象與自我個體意識的比較〉,《Graduate Student Reserch Papers》,no15,2000。 劉魁立,〈中國蛇郎故事類型研究〉,《民間文學論壇》,1998.1。 劉魁立,〈世界各國民間故事情節類型索引述評〉,劉魁立著,《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1998。 劉魁立,〈論中國螺女型故事的歷史發展進程〉,苑利主編,《二十一世紀中國民 俗學經典:傳說故事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 劉 耘,〈中國古典小說人仙妖鬼婚戀母題初探〉,《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14 卷第1期,2000.3, 蔡祝青,〈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性別研究〉,《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58期, 2001.3。 蔡堂根,〈人神戀模式的演變與人文覺醒〉,《廣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 謝明勳,〈唐人小說白螺精故事源流考論〉,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考索》,台 北:里仁,2003。 謝妤姍,〈陸圻〈新婦譜〉評析〉,《中國文化月刊》,第279期,2004.3。 謝真元,〈人妖戀模式及其文化意蘊〉,《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1期。 謝選駿,〈中國古籍中的女神-一群沒有愛情的原始雕像〉,苑利主編,《二十世 紀中國民俗學經典:神話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 鍾敬文,〈中國的天鵝處女故事〉,《民間文學專號》,《北京大學民俗叢書冊十六》, 台北:東方文化,1970。 鍾來茵,〈論《漢武帝內傳》中的人神之戀〉,《東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卷第3期,1999.8。 小川環樹作、張桐生譯,〈中國魏晉以後(三世紀以降)的仙鄉故事〉,王孝廉編譯,《哲學、文學、藝術—日本漢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86。 喬納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著、黃學軍譯,〈作為女性的閱讀〉,張京媛,《當 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 麥苟勞克原作、趙景深譯,〈獸婚故事與圖騰〉,《北京大學民俗叢書冊16》,台 北:東方文化,1970。 五、 學位論文(依畢業年度先後順序排列)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他界觀研究》,王國良教授指導,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 文,1992。 王方霓,《龍女故事研究》,王三慶教授指導,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 謝聰輝,《帝女神話傳說與人神之戀》,邱燮友教授,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 文,1995。 蔣宜芳,《傳統短篇小說中鬼妻故事之研究》,胡萬川教授指導,逢甲大學中文所 碩士論文,1995。 姜素芬,《中國傳統短篇小說中仙妻故事研究》,胡萬川教授指導,清華大學中文 所碩士論文,1998。 林岱瑩,《唐代異類婚戀小說之研究》,賴芳伶教授指導,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 文,1999。 陳玉萍,《唐代小說中他界女性形象之虛構意義研究》,廖美玉教授指導,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 簡齊儒,《台灣地區蛇郎君故事研究》,胡萬川、戴瑞坤教授指導,中興大學中文 所碩士論文,2000。 洪白蓉,《幸福的祈思—中國龍女故事類型研究》,胡萬川教授指導,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 吳聖青,《《閱微草堂筆記》與《子不語》中兩性關係研究》,李進益教授指導,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 蔡祝青,《明末清初小說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曹淑娟教授指導,南華大學文研所碩士論文,2001。 江慧琪,《先秦至唐狐狸精怪故事研究》,賴芳伶教授指導,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 論文,2002。 張嘉惠,《《聊齋誌異》女妖故事研究》,龔顯宗教授指導,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 黃玲慧,《中國古代仙境奇遇故事研究》,陳勁榛教授指導,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 論文,2004。 王怡斐,《宋代文言小說中女性群像之探究》,康韻梅教授指導,台灣大學中文所 碩士論文,2005。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869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探討異類婚戀故事之類型與性別文化,研究對象為各地民間故事集裡有關人與異類(包含神、仙、精怪)婚戀之故事,本論文之研究成果,首先為接續前人在異類婚戀題材上的研究,蒐集流傳於民間的此類故事,依照異類身份以神、仙、精怪三者予以分類整理,明其流傳概況。其次則是利用女性主義理論分析這些故事,在民間文學的研究上,嘗試注入對女性處境與心理的關懷以及兩性關係之研究,而希冀呈現民間文學研究的多元面貌。
本論文章節分配如下:第一章〈緒論〉乃在說明研究動機與前人研究概況、研究範圍與方法以及異類(神、仙、精怪)之界義。第二章〈人與神婚戀故事類型分析〉,透過著名故事之介紹、婚戀原因與婚後生活的比較後,可發現民間故事裡的女神遠較古籍中多情而體貼,其婚戀原因較多元,女神在婚戀原因上也多有主動之舉,另外的婚後生活情節,型塑了女神寧為人婦不為女神的個性,使她們操持家務、生兒育女、為夫家謀富、抵抗外侮等,具備著賢妻良母的形象。第三章〈人與仙婚戀故事類型分析〉,從著名故事、婚戀原因與婚後生活的分析中,同樣也可見女仙善良多情之個性,並且可能更著重凡男的良好品性與女仙扶危濟難的表現,而婚後生活方面,女仙同樣需要操持家務、對抗惡人,然其中的「發揮才能」與「仙鄉贈寶」二項是較為特殊者,前者突出女性讀書識字與織布之才能,使女性得以一展長才,後者介紹生活於仙境裡的人仙配偶,他們不必操持家務,也不必懲治惡人,可以無憂無慮,而女仙贈給凡男的寶物則能凸顯她的賢慧心性或特殊身份,是人仙婚戀中較為特殊的婚後生活。第四章的〈人與精怪婚戀故事〉,在婚戀原因上同樣能顯現精怪女子善良多情之個性,且就中往往比女神、女仙在形容上更強調精怪女子之美貌,承繼歷來精怪故事發展中以美色誘人的手段,至於「求親型」則主要見於蛇郎君故事裡,且多為蛇郎強娶凡女,反映男性精怪跨越階級分野霸佔人間女子情況。至於精怪女子的婚後生活,仍然可見操持家務之舉,不過本文將論述重點著重於精怪成婚後所受到的各種考驗,分為外在考驗與內在考驗二者,外在考驗來自人間惡人與僧道的阻力,以及他界其他精怪的阻撓;至於內在考驗則來自婚姻內部,精怪所面臨的是凡人心性的改變。精怪女子由於身份地位較人類低下,所以其處境遠較神、仙女性辛苦,此外,民間故事裡做為異類婚戀主角的諸多精怪女子,皆已褪去令人懼怕的妖異色彩,而完全符合理想女性的形象。第五章〈異類婚戀故事所蘊藏的性別文化〉,採取綜合討論方式研究異類婚戀故事,一方面從社會背景追溯某些思想觀念的淵源,另方面也參照當代女性主義思想加以批評,分就「異類婚戀故事中的婦職規範」、「異類婚戀故事的女性形象」以及「異類婚戀故事中的兩性相處模式」三方面入手,主要是對異類婚戀故事做一統整,嘗試找出故事裡所反映的性別文化,以了解父權社會中的性別歧視、男性中心等現象,從而揭發女性在父權社會裡的處境,並對其有著關懷與同情;另外,也關注故事裡突破傳統性別文化之處,因其提供了關於女性的新思維,讓讀者透過故事裡不同既往的性別刻畫,跳脫傳統性別文化的拘囿,得以重新解讀、認識女性的多元面貌。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ypes and genderal culture of folktales. The study intends to find folktales about marriag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on-human beings. The research item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study collects similar folktales related to the previous topics and categorized them into goodness, fairy, spirit and identify their sources. Second, the study analyzes these stories by using theories in Feminism and tries to interconnect folktales with feminine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The study intends to reveal the multi-facets of those folktales.
The content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the range, and methodologies of this study. At the same time, it identifies the term of goodness, fairy, and spirit. Chapter two – Types of marriages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goodness – reveals goodness in folktales are much more considerate and active.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several well-known stories, the author finds marriages like these are more multi-faceted and the marriage life forms the images that the goodness would rather be human wives. Chapter three “Types of stories between human and fairy” reveals the kindness of fairies and their capabilities being exposed and used. Furthermore, their “treasures” being given to their husbands makes their wisdom and special identities stand out greatly. Chapter four “Types of stories between human and spirit” also shows the kindness of the spirits but focuses more on spirits’ appearances. As for the “approaching” type, they are mostly in the snake-husband stories in which they force women to marry them. As for marriage life of female spirits, the author still finds their traditional characters of being a Chinese wife and the most difficulties they face w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two : the first would be antagonist in human society and religious persons; the second would be mutation of human nature. Female spirits have lower social status than human beings and thus their marriage lives would be much more painstaking than goodness and fairies. Moreover, most of them have already eliminated the scary part of image and only maintains the good wife one. Chapter five “genderal cultures in hetero-type marriage stores” discuss sources of those concepts and criticize them from feminine perspectives. This chapter emphasizes three aspects: rules for traditional wives in those stories, female images in those stories, and the communicative patter of the two sex in those stories. This chapter intends to find sexual cultures in the stories, explores discrimination in the patriarchic society and shows sympathy of it.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0:18:1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6-R92121011-1.pdf: 1555107 bytes, checksum: 913a2da616db8f2482c875ef4176f9c3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7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前人研究概況…………………………………………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6 一、研究範圍………………………………………………………………6 二、研究方法………………………………………………………………10 第三節 「異類」之界義……………………………………………………13 一、 神………………………………………………………………………13 二、 仙………………………………………………………………………15 三、 精怪……………………………………………………………………17 第二章 人與神婚戀故事類型分析……………………………………………21 第一節 牛郎織女型與龍女型……………………………………………21 一、 牛郎織女型…………………………………………………………22 (一) 兩兄弟式…………………………………………………………24 (二) 天上神仙式………………………………………………………27 (三) 夫妻反目式………………………………………………………29 二、 龍女型………………………………………………………………30 (一) AT555*【感恩的龍公子(公主)】之複合型……………………32 (二) AT592A1*【煮海寶】之複合型…………………………………33 第二節 婚戀原因分析……………………………………………………35 一、 凡人因故娶得神女型………………………………………………36 二、 考驗型………………………………………………………………38 三、 愛慕型………………………………………………………………40 四、 報恩型………………………………………………………………43 第三節 從女神到人婦的生活意涵………………………………………46 一、 平凡家務與理想生活的對照………………………………………46 二、 施展神能,庇護夫家…………………………………………………50 (一) 致富置產,宛若家庭支柱…………………………………………50 (二) 懲治惡人,展機伶才智……………………………………………52 三、 形塑安身之道:甘為人婦……………………………………………55 第三章 人與仙婚戀故事類型分析……………………………………………59 第一節 董永遇仙型與畫中仙型……………………………………………60 一、 董永遇仙型…………………………………………………………60 二、 畫中仙型……………………………………………………………65 第二節 婚戀原因分析………………………………………………………69 一、 凡人行善得仙妻型…………………………………………………69 二、 考驗型………………………………………………………………72 三、 愛慕型………………………………………………………………74 四、 報恩型………………………………………………………………77 五、 救助型………………………………………………………………79 第三節 由女仙變人妻的巧慧與才能……………………………………83 一、 巧慧持家……………………………………………………………83 (一) 巧婦善炊善織……………………………………………………83 (二) 借天威懲治惡人…………………………………………………85 二、 發揮自我才能………………………………………………………87 三、 仙鄉贈寶……………………………………………………………89 (一) 仙鄉生活…………………………………………………………91 (二) 仙鄉贈寶…………………………………………………………92 第四章 人與精怪婚戀故事類型分析 ………………………………………98 第一節 蛇郎君型與田螺姑娘型……………………………………………99 一、 蛇郎君型……………………………………………………………99 (一) 台灣蛇郎君型故事的情節模式…………………………………99 (二) 台灣蛇郎君型故事的變異………………………………………103 二、 田螺姑娘型…………………………………………………………104 (一) AT400C【田螺姑娘】型…………………………………………106 (二) AT400C【田螺姑娘】+AT465【妻子慧美,丈夫遭殃】……107 第二節 婚戀原因分析………………………………………………………109 一、 凡人行善而得妻型…………………………………………………109 二、 愛慕型………………………………………………………………112 三、 報恩型………………………………………………………………115 四、 救助型………………………………………………………………119 五、 求親型………………………………………………………………121 第三節 成婚後的各種考驗…………………………………………………125 一、 外在考驗:對抗惡人與僧道………………………………………127 (一) 對抗惡人…………………………………………………………127 (二) 對抗僧道…………………………………………………………131 二、 外在考驗:抵禦其他精怪…………………………………………133 三、 內在考驗:面臨凡男改變心性……………………………………136 第五章 異類婚戀故事蘊藏的性別文化………………………………………142 第一節 異類婚戀故事中的婦職規範………………………………………143 一、 女教文獻中的婦職規範……………………………………………144 二、 異類婚戀故事中的婦職內涵………………………………………150 (一) 家務勞動…………………………………………………………150 (二) 勤於女紅…………………………………………………………151 (三) 侍奉公婆、丈夫與生育子女………………………………………152 (四) 「婦職」的侷限與突破……………………………………………155 第二節 異類婚戀故事中的女性形象………………………………………158 一、 文學中常見的兩種女性形象………………………………………159 二、 異類婚戀故事中的女性形象………………………………………165 (一)「好女人」形象及其塑造方式……………………………………165 (二)少數的「壞女人」………………………………………………171 第三節 異類婚戀故事中的兩性相處模式…………………………………173 一、 異類�人類、男�女的地位升降…………………………………173 (一)女神(仙)�男人的地位升降情形……………………………175 (二)精怪�人類的地位升降情形……………………………………181 二、 異類婚戀故事中所表現的貞節觀…………………………………183 (一) 中國古代貞節觀的演變…………………………………………184 (二) 異類女子的三種貞節表現………………………………………186 第六章 結論……………………………………………………………………191 參考書目……………………………………………………………………………195 附錄一 人與神婚戀故事情節摘要………………………………………………207 附錄二 人與仙婚戀故事情節摘要………………………………………………217 附錄三 人與精怪婚戀故事情節摘要……………………………………………226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異類婚戀故事類型與性別文化研究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f the Types & Genderal Culture of Folktales about Marriag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on-Human Being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5-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劉惠萍,陳翠英 | |
dc.subject.keyword | 異類婚戀,故事類型,性別文化,女性研究,人神,人仙,人妖,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ypes of Folktales,Genderal Culture,Marriag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on-Human Beings, | en |
dc.relation.page | 241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7-07-2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52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