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817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魏家豪(De Reu Wim) | |
dc.contributor.author | Miao-Kun Tsai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蔡妙坤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0:02:09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7-08-17 | |
dc.date.copyright | 2007-07-31 | |
dc.date.issued | 2007 | |
dc.date.submitted | 2007-07-30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文獻
一、古典文獻 《十三經注疏》,第六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 王先謙《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9。 朱熹《四書集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 朱駿聲編撰《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古籍書店,1983。 呂惠卿《莊子義》,收錄於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 林希逸著,周啟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7。 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台北:新天地書局,1977。 鄭玄《禮記鄭注》,台北:學海出版社,1981。 二、研究專書 Graham, A.C.著,《論道者》,張海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丁原植《楚簡儒家性情說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4。 王中江《道家形而上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台北:廣文書局,1987。 王叔岷《莊子校釋》,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4。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 李學勤《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 李澤厚《歷史本體論•己卯五說》,北京:三聯書局,2006。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學生書局,1989。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 徐灝《說文解字注箋》,台北:廣文書局,1972。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崔大華《莊子歧解》,河南:中洲古籍出版社,1988。 ---《莊學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張京華《莊子哲學辨析》,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張岱年哲學文選》,河南:中洲古籍出版社,1988。 張恆壽《莊子新探》,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陳大齊《孟子性善說與荀子性惡說的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3。 陳來《有無之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6。 ---《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 陳榮捷《中國哲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傅斯年《性命古訓辯證》,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台北:里仁書局,1984。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公司,1991。 ---《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出版,1990。 楊國榮《莊子的思想世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 ---《莊周風貌》,台北:黎明出版事業公司,1991。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學生書局,1990。 ---《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情感與理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蔣錫昌《老莊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 關鋒《莊子內篇譯解批評》,北京:中華書局,1961。 三、期刊論文 丁四新〈論郭店楚簡“情”的內涵〉,《現代哲學》,2003年4期。 李天虹〈性自命出與傳世先秦文獻情字解詁〉,《中國哲學史》,2001年3期。 陳鼓應〈道家的和諧觀〉,《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論道與物的關係問題: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條主線〉,《台大文史哲學報》62期,2005年5月。 陳靜〈“真”與道家的人性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吾喪我―《莊子•齊物論》解讀〉,《哲學研究》,2001年5期。 陳麗桂〈先秦儒道的氣論與黃老之學〉,《哲學與文化》387期,2006年8月。 楊國榮,〈體道與成人—《莊子》視域中的真人與真知〉,《文史哲》,2006年5期。 葉海煙〈莊子哲學的「陰陽」概念〉,《台大文史哲學學報》45期,1996年12月。 蒙培元〈論自然〉,《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劉笑敢〈老子之道--關於世界統一性之解釋〉,《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老子哲學的中心價值及體系結構〉,《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蕭漢明〈論莊生的性命說與道性二重觀〉,《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Zzwk/2003/WUHANHUI/xiaohanming01.htm 賴錫三〈莊子「真人」的身體觀—身體的「社會性」與「宇宙性」之辯證〉,《臺大中文學報》14期,2001年5月。 簡光明〈莊子論「情」及其主張〉,《逢甲中文學報》3期,1995年5月。 四、外文參考資料 Graham, A. C., “The background of the Mencian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1967. Reprinted in Graham, Studi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Singapore: Th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1986.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8176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以《莊子》論「情」作為研究主題。其中所關注之問題主要包含以下三種面相。首先,「情」概念於先秦時期之意涵極為豐富且深刻,而非單純之情感義可涵蓋。再者,《莊子》所出現之「情」用例以多元之面貌,於各篇中連繫於諸多重要範疇與命題,而於哲學意涵及理論解說上值得作進一步之詮釋與闡述。最後,情意活動於人性中之意義為何,以及莊子哲學如何針對情意活動提出融貫性之理論。
於第二章中,本文企圖闡發「情」概念於先秦時期所可能承載之意涵。以古漢語之回歸,本文透過「情」本義之考察,以及回溯「情」概念於語境上之使用及內涵之界說。從「情」本義作為出發,本文由「情」概念之內涵與外延、「情」與「性」之關係,以及「情」與情感義之關係作一充分之論說。 在本文之關注下,「情」概念所具有之兩種基本意涵―質實及情實,於哲學意涵上之詮釋具有內在涵攝性,即藉由對於本原性根據之回溯,而展現自身為真實、真誠及無妄。於人性論之範疇中,就性情觀而言,「情」之主要意涵於先秦時期乃是以實然情態作為人性之可驗徵性,而展露先秦時期以人之原初存在探討常性發展之基本關懷。 於第三章中,經由以上之考察與闡述,本文繼而詮釋「情」用例於《莊子》之哲學意涵。本文全面性地考察「情」於《莊子》中之所有用例,並將之分類為「道」之「情」、「人」之「情」、「性」之「情」,以及「物」之「情」。 在脈絡性理解及融貫性詮釋之原則下,本文以「情」與「道」、「真」兩重要範疇之內在連繫提出解說,在存在論之關懷下,本文將「情」定位為一存在範疇,進而探討於存在境域中,莊子哲學對於人性之實然及真情實狀所持有之觀點。 「情」之存在範疇於《莊子》中所涉及之對象遍及宇宙一切萬物及究竟本原之「道」。人與本原、人與萬有、人與自我之關係皆統攝於「道」。 於第四章中,本文對於莊子哲學之情感觀提出融貫性之闡述,情意活動於人性中是否具有意義之問題也得到妥善之處置。於理論性之解說中,本文以「心」、「性」、「情」作為論說之架構,而以「道」之究竟範疇作為「心」、「性」之本原性規定。在此本原性規定下,情意活動必須透過「心」之兩種向度分別論說。 以消極面相而言,本文論說情意活動如何以非本真性之存在成為生命之負累,由此成為莊子哲學所欲超克之對象。 以積極面相而言,《莊子》以情感統御理論提出存在上之轉化途徑―適命論、「道樞」及「心齋」,以超克情意活動所造成之存在困境。 最後,本文以「真人」之本原性存在,闡述莊子哲學中所獨有之至情與高情。於理論解說上,本文以「動靜一原」及「情來歸性」之性情觀,闡述理想人格於實然情態中之暢意適情。其中包含「動以不得已」之「無意」、「喜怒通四時」之至情,以及「遊心於物之初」之「天樂」。此種於存在情態上之暢情適意,是精神生命回歸於「道」所能實現之安適和樂。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0:02:0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6-R93124003-1.pdf: 798579 bytes, checksum: 1501fdbbdd9b68e32ec6ef3931124865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7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摘要............................................................................................................ 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3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研究範圍...................................................................4 第三節 學界研究成果回顧與反省............................................................6 第二章 「情」意涵之考察......................................................................13 第一節 「情」於先秦時期之意涵............................................................13 一、「情」之意涵.............................................................................13 (一)、「情」字源之考察...........................................................13 (二)、「情」之基本意涵...........................................................14 二、「情」於人性論說之意義............................................................16 (一)、「性」、「情」之關係........................................................16 (二)、「情」之內涵與外延.......................................................18 (三)、「情」與情感..................................................................20 第二節 「情」意涵之轉化......................................................................22 一、從事實判斷到價值判斷.............................................................22 二、價值判斷之對象與意涵.............................................................23 第三節「情」於《莊子》之概述.............................................................24 一、「情」與「道」、「真」..............................................................24 (一)、「道」作為究竟範疇.......................................................24 (二)、「真」作為價值範疇......................................................25 (三)、「情」作為存在範疇...................................................... 26 二、「情」用例於《莊子》之概述................................................... 27 (一)、「道」之「情」...............................................................27 (二)、「人」之「情」...............................................................29 (三)、「性」之「情」...............................................................30 (四)、「物」之「情」...............................................................32 第三章 「情」範疇之開展......................................................................35 第一節 「道」之「情」.........................................................................35 一、「道」與「有情」......................................................................36 (一)、「道」作為萬物之本原—「有情有信」...............................36 (二)、「真人」之為道徵...........................................................39 1.「其德甚真」之「真人」..................................................39 2.「其知情信」之「真知」..................................................40 二、「道」作為生命之主宰―「有情而無形」.....................................41 (一)、「真宰」作為自我之根據...............................................42 (二)、「真君」作為真心之根據...............................................44 第二節 「人」之「情」...........................................................................46 一、從「有人之形」論天人相分......................................................47 (一)、「天」「人」兩立...........................................................47 (二)、「小」「大」之辨...........................................................49 二、從「無人之情」論天人相合.......................................................50 (一)、「無人之情」之方法―「獨成其天」.................................51 (二)、「無人之情」之理想―「常因自然」.................................53 第三節 「性」之「情」..........................................................................55 一、「性命之情」之根據..................................................................56 (一)、以「道德」為「真性」之性情觀....................................57 (二)、以「德」為本原之宇宙論..............................................57 二、「性命之情」之意涵..................................................................58 (一)、「任其性命之情」之自適...............................................59 (二)、「反其性情而復其初」之自得........................................60 第四節 「物」之「情」...........................................................................61 一、「萬物之情」............................................................................62 (一)、以「天理」為「固然」....................................................62 (二)、以「自然」為「常」.......................................................63 二、「萬物復情」............................................................................63 (一)、「天德」與「萬物復情」...................................................64 (二)、「天樂」與「致命盡情」...................................................65 第四章 情感篇.........................................................................................69 第一節 成心與情感...............................................................................69 一、成心與物性..............................................................................70 (一)、「道」「物」分際............................................................71 (二)、「物於物」之物性..........................................................72 (三)、「物於物」之情感..........................................................72 二、情感統御理論..........................................................................76 (一)、「安時而處順」之適命論...............................................76 (二)、「休乎天鈞」之「道樞」.................................................80 (三)、「虛而待物」之「心齋」.................................................82 第二節 靈府與至情...............................................................................85 一、靈府與道性...............................................................................86 (一)、「成和之脩」之道性......................................................86 (二)、「同於大通」之一體......................................................87 二、其情無阻之情意.......................................................................88 (一)、「動以不得已」之「無意」...............................................89 (二)、「喜怒通四時」之「至情」...............................................91 (三)、「遊心於物之初」之「天樂」............................................93 第五章 結論.............................................................................................97 參考文獻.................................................................................................101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莊子》論「情」 | zh_TW |
dc.title | Reading Qing in the Chuang-tzu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5-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coadvisor | 陳鼓應(Gu-ying Chen)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葉海煙(Hai-yen Yeah) | |
dc.subject.keyword | 莊子,情:性,心,真,道,德,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huang-tzu,qing,性,心,真,道,德, | en |
dc.relation.page | 104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7-07-31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哲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779.86 k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