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691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謝明良(Ming-Liang Hsieh)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Wen We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翁宇雯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7:31:56Z | - |
dc.date.copyright | 2008-06-25 | |
dc.date.issued | 2008 | |
dc.date.submitted | 2008-06-24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 中文
(一)史料文獻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1964)。 王士性,《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81)。 朱琰,《陶說》(北京:中華書局,1991) 李洵校注,《歷代食貨志校注-明史食貨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2)。 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出版,新華發行,1982)。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臺北:新興書局,1976)。 藍浦、鄭廷桂著,連冕編注,《景德鎮陶錄圖說》(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嚴從簡著、余思黎點校,中外交通史籍叢刊《殊域周咨錄》(北京:中華書局,1993)。 (二)研究論文 丁明俊,〈明朝與中亞穆斯林貢貿關係探析〉,《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4:2,頁29-34。 小田壽典原著,郭汾譯,〈十六世紀初有關中國的伊斯蘭史料-對阿里•阿克巴爾著《中國志》的重新評價〉,收入阿里•阿克巴爾著,張至善編,《中國紀行》(北京:三聯書店,1988),頁256、257。 上海博物館,〈上海浦東明陸氏墓記述〉,《考古》1985:6,頁540-549。 王梅生,〈永樂青花賜西域〉,《故宮文物月刊》總38期(1986.5),頁104-113。 王莉英,〈清代的琺瑯彩瓷器〉,《文物》1979:8,頁78-81。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江西景德鎮明清御窯遺址發掘簡報〉,《文物》2007:5,頁4-47。 石守謙,〈明代繪畫中的帝王品味〉,《文史哲學報》第四十期,(臺北:國立台灣大學,1993),頁225-291。 朱家溍,〈銅掐絲琺瑯和銅胎畫琺瑯〉《文物》1960:1,頁45-49,圖版頁10、11、12。 余佩瑾,〈別有新意-以乾隆官窯的創新為例〉,《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頁281-295。 吳東閣,〈南陽發現明代伊斯蘭文物〉,《中國穆斯林》1994:4,頁25。 呂成龍,〈關於八思巴字款青花瓷器年代之我見〉,《文物》2001:8,頁77-83。 李毅華,〈兩件正德朝阿拉伯文波斯文瓷器-兼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3,頁49-51。 李蔚然,〈南京牛首山弘覺寺塔及其地宮出土文物綜述〉,《東南文化》2002:9,頁70-72。 李鏵、封紹柱、周華,〈廣西出土的波斯陶及相關問題探討〉,《文物》2003:11,頁71-74。 汪慶正,〈明景德鎮洪武瓷略述〉,《上海博物館集刊》四(1987),頁292-311。 卓鴻澤,〈”演揲兒”為回鶻語考辯-兼論番教、回教與元、明大內秘術〉(待刊稿)。 林松,〈從回回民族特殊心理意識綜觀鄭和宗教信仰的複雜性〉,收入吳海鷹主編《鄭和與回族伊斯蘭文化》(銀川:寧夏出版社,2005),頁94-106。 林長寬,〈西方伊斯蘭學〉,《當代》1999:9(145),頁12-25。 林莉娜,〈明代宮廷繪畫機構制度考〉,《故宮學術季刊》13:1(1995秋),頁70-95。 邱仲麟,〈皇帝的餐桌:明代的工膳制度及其相關問題〉,《臺大歷史學報》第34期(2004:12),頁1-42。 施靜菲,〈十八世紀東西交流的見證-清宮畫琺瑯工藝在康熙朝的建立〉,《故宮學術季刊》24:3(2007)。 夏更起,〈對故宮博物院藏部分掐絲琺瑯器時代問題的探討〉,《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3,頁26-31。 孫錦泉,〈華瓷運銷歐洲的途徑、方式及其特徵〉,《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2,頁90-95。 益陽地區博物館,〈益陽宋元窖藏出土的銀器〉,《湖南考古輯刊》第四期(1987.10),頁52-57。 祝重壽,〈關於中國銅胎掐絲琺瑯(景泰藍)的起源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3,頁32-35。 翁宇雯,〈中國出土伊斯蘭翡翠藍釉陶器(Turquoise ware)-以唐、五代遺跡為主〉,收入臺灣2005年藝術史領域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議論紛紛》,頁9-1~24。 袁義芬,〈阿拉伯文與波斯文形貌之比較〉,《阿拉伯世界》1997:3,頁72-74。 馬文寬,〈中國瓷器與土耳其陶器的相互影響〉,《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5, 78-96。 馬文寬,〈伊朗賽爾柱克伊斯蘭陶器及與中國瓷器的關係〉,《故宮學刊》2005,頁161-179。 馬文寬,〈明代瓷器中伊斯蘭因素的考察〉,《考古學報》4(1999),頁437-458。 馬金寶,〈從三種典型區域發展類型看回族文化〉,收入西安市伊斯蘭文化研究會編《伊斯蘭文化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 馬建春,〈明代陶瓷與伊斯蘭文化〉,《西北民族研究》1994:1,頁89-105、55。 馬景,〈伊斯蘭教三大教派〉,《百科知識》2007:7,頁50-52。 高占福,〈伊斯蘭經堂教育與回族社會的關係〉,收入西安市伊斯蘭文化研究會編《伊斯蘭文化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頁102-111 張東,〈論明代景德鎮官窯中的梵文和藏文瓷器〉,《上海博物館集刊》第七期(1996.9),頁144-157。 張臨生,〈我國明朝早期的掐絲琺瑯工藝〉,《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15卷,1987:2,頁265-306。 張臨生,〈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伊斯蘭銅器〉,《故宮文物月刊》總102期(1991.9),頁4-15。 張臨生,〈說大食瓶〉,《故宮文物月刊》總29期(1985.8),頁66-77。 陳玉秀,〈以紋飾意-從阿拉伯文紋飾談正德時期伊斯蘭教的意涵〉,《故宮文物月刊》總284期(2006.11),頁78-91。 陳存洗,〈福州劉華墓出土的孔雀藍釉瓶的來源問題〉,《海交史研究》1985:2,頁43-45。 陳克倫,〈略論元代青花瓷器中的伊斯蘭文化因素〉,《上海博物館集刊》第六期(1992),頁293-305。 陳葆真,〈宋徽宗繪畫的美學特質--兼論其淵源和影響〉,《文史哲學報》第四十期,(臺北:國立台灣大學,1993),頁293-344。 陳擎光,〈從宗教性紋飾探討十七至十八世紀中國貿易瓷供需之問題〉,《中國古代貿易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4),頁273-296。 童依華,〈明成化瓷器〉,《明成化瓷器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 馮先銘,〈十四世紀青花大盤和元代青花瓷器的特點〉,《文物》1959:1,頁52-55。 馮先銘,〈有關青花瓷器起源的幾個問題〉,《文物》1980:4,頁5-9。 馮先銘,〈明永樂宣德青花瓷器與外來影響〉,《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二輯(1988:11),頁79-83。 馮增烈,〈漢型製伊斯蘭文物述略〉,《世界宗教研究》1982:1,頁118-124。 楊伯達,〈景泰款掐絲琺瑯的真相〉,《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2,頁16-24。 楊伯達,〈論景泰藍的起源-兼考「大食窯」與「拂郎嵌」〉,《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4,頁16-20。 葛師科,〈也談巴思八文款青花瓷器的年代〉,《文物》1997:6,頁38、43-47。 葛曉康,〈南京牛首山弘覺寺塔地宮初探〉,《東南文化》1996:2,頁110-116。 蓋杰民,〈明武宗與豹房〉,《故宮博物院院刊》(總41期)(1988:3),頁12-19。 趙宏,〈明正德青花瓷器及有關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2,頁26-30、60。 劉良佑,〈明代中期官窯與成化窯器之鑑定〉,《故宮文物月刊》總54期(1987.9),頁94-105。 劉迎勝,〈回族與其他一些西北穆斯林民族文字形成史初探〉,《回族研究》2002:1(45),頁5-13。 劉迎勝,〈關於我國部分穆斯林民族中通行的「小經」文字的幾個問題〉,《回族研究》2001:4(總44期),頁20-26。 劉新園,〈明宣宗與宣德官窯〉,《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窯瓷器》(台北︰鴻禧美術館,1998),頁129-183。 劉新園,〈景德鎮出土明成化官窯遺跡與遺物之研究〉,收入《成窯遺珍》(香港徐氏藝術館,1993),頁37-40。 劉新園,〈景德鎮出土的明初與永樂官窯瓷器之研究〉,《景德鎮出土明初官窯瓷器》(臺北:鴻禧美術館,1996),頁12-52。 劉萬航,〈中國景泰藍的源流-兼談製作技術〉《故宮文物月刊》總3期(1983.6),頁81-87。 蕭夢龍、汪青青,〈江蘇潥陽平橋出土宋代銀器窖藏〉,《文物》1986:5,頁70-77。 駱愛麗,〈中亞穆斯林後裔在中國活動初探-以正德朝兩件礬紅回回文瓷器為基礎〉,《第六屆台灣與中亞論壇國際學術會議》(2006年11月23日會議論文),頁1-19。 駱愛麗,〈關於幾件帶有阿拉伯文題款的明青花瓷牌、殘件〉,《回族研究》2006:2,頁107-110。 謝明良,〈波斯古陶之發現-記揚州、福州出土的波斯古陶器〉,《故宮文物月刊》總48期(1987.3),頁71-74。 謝明良,〈記黑石號(Batu Hitam)沈船中的中國陶瓷器〉,《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3期(1992.9),頁1-60。 謝明良,〈十五世紀的中國陶瓷及其有關問題〉,《故宮學術季刊》17:2(1999),頁123-146。 謝明良,〈記熱蘭遮城遺址出土的馬約利卡錫釉陶〉,《故宮文物月刊》總285期(2006.12),頁86-95。 魏華仙,〈論明代會同館與對外朝貢貿易〉,《四川師範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5,頁16-21。 (三)專書 丁明仁,《伊斯蘭文化在中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蘭研究室編、秦惠彬主編,《中國伊斯蘭教基礎知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中國陶瓷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陶瓷全集》明 (上海:上海人民美術,2000)。 毛奇齡,《明武宗外紀》,收入張溟等著,《明武宗外紀》(臺北:廣文書局印行,1964)。 王宗維,《元代安西王及其與伊斯蘭教的關係》(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3)。 王度著,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妙藏心傳:藏傳佛教文物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 石守謙、葛婉章主編,《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 伍躍、趙令雯點校整理,《古瓷鑑定指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 作者不詳,《中文譯解古蘭經》(出版者不詳,1992)。 吳山主編,《雄獅中國工藝美術辭典》(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李洵,《正德皇帝大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 李科友、吳水存,《古瓷鑑定指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 李家治等,《中國古代陶瓷科學技術成就》(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 李興華、秦惠彬、馮金源、沙秋真合著,《中國伊斯蘭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周燮藩、沙秋真,《伊斯蘭教在中國》(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 林長寬,《中國回教之發展及其運動》(臺北:中華民國阿拉伯文化經濟協會,1996)。 阿卜杜拉•馬文寬,《伊斯蘭世界文物在中國的發現與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阿里•阿克巴爾著,張至善編,《中國紀行》(北京:三聯書店,1988)。 阿里•瑪扎海里著、耿昇譯,《絲綢之路-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北京:中華書局,1993)。 邱樹森主編,《中國回族史》(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 桑原騭藏著、馮攸譯,《中國阿剌伯海上交通史》(臺北:商務出版社,1980)。 索予明,《中國漆工藝研究論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 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馬注、王岱輿,《清真指南•正教真銓》(臺北:珪庭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 馬鄰翼,《伊斯蘭教概論》(長沙:商務出版社,1939)。 張日銘著、姚繼德、沙德珍譯,《唐代中國與大食穆斯林》(銀川:寧夏人民出版 社,2002)。 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編輯,《故宮瓷器錄 第二輯 明》(臺中: 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1961)。 凱倫•阿姆斯壯著,林宗憲譯,《伊斯蘭》(臺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3)。 葛壯,《伊斯蘭教與中國社會》(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葉佩蘭,《元代瓷器》(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 達浦生,《伊斯蘭六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薩迪著、張鴻年譯,《薔薇園》(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 薩迪著、楊萬寶譯,《真境花園全譯》(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 二、日文 (一)論文 Friedrich Sarre著,佐々木達夫、大瀧敏夫、松崎亞砂子、波頭桂、中本寬譯,〈サマラの陶器Die Keramik Von Samarra Die Ausgrabungen Von Samarra BandⅡ〉 (1)《金澤大學考古學紀要》21(1994),頁173-192。〈サマラの陶器Die Keramik Von Samarra Die Ausgrabungen Von Samarra BandⅡ〉 (2)《金澤大學考古學紀要》22(1995),頁201-236。〈サマラの陶器Die Keramik Von Samarra Die Ausgrabungen Von Samarra BandⅡ〉 (3)《金澤大學考古學紀要》23(1996),頁223-247。〈サマラの陶器Die Keramik Von Samarra Die Ausgrabungen Von Samarra Band (4)《金澤大學考古學紀要》24(1998),頁224-242。 メイジエル•ウッド(Nigel Wood)、ジュリアン•ヘンダーソン(Julian Henderson)、メアリー•トレギア(Mary Tregear)撰,六嶋由岐子譯,〈中國法花釉の研究〉,《東洋陶磁》Vol.20.21(1990,91-93) ,頁235-245。 ャマンラ-ル水野美奈子,〈イル•ハーン朝とモンゴル系諸王朝〉,《世界美術 大全集 東洋編 第17卷 イスラーム》(東京:小學館,1999),頁169-176。 三上次男,〈陶磁貿易史上から見た南•東アジア出土のイスラム陶器〉,《白水》1984年8月25日,頁5-12。 山本信夫,〈日本•東南アジア海域における9~10世紀の貿易とイスラム陶器〉,《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第94集(2002:3),頁85-127。 何翠媚著,佐々木達夫•波頭桂譯,〈9-10世紀の東•東南アジアにおける西アジア陶器の意義〉《貿易陶磁史研究》No.14(1994:9),頁35-59。 弓場紀知,〈イズニク陶器にみる中国陶磁の影響〉,收入《トルコの陶器とタイル-Ottoman Ceramics and Tiles-》(東京:中近東文化中心,2000),頁67-75。 弓場紀知,〈中國の大皿とモンゴール帝國―大皿は何に使われたか〉,《大皿の時代展―宴の器―》(東京:出光美術館,1998),頁132-138。 弓場紀知,〈揚州-サマラ-晚唐の釉陶器、白磁青花に關する-試考-〉,《出光美術館研究紀要》3(1997),頁83-110。 高橋忠久,〈中近東における大皿―オスマン朝期を中心として〉,《大皿の時代展―宴の器―》(1998),139-143 今井敦,〈白磁金彩雲鶴唐草文碗といわゆる金花定碗について〉,《MUSEUM》No.484(1991.7),頁14。 矢島律子,〈明の五彩〉,《東洋陶磁史―その研究の現在―》(東京:東洋陶磁學會,2002),頁88-108。 佐々木達夫,〈東アジア出土のイスラム陶器〉,《金澤大學法文學部論集史學篇》27(1980),頁1-18。 佐藤サアラ,〈正德アラビア文字裝飾青花に關する一考察-その生產背景と景德鎮窯業における位置-〉,《東洋陶磁》32(2003),頁65-98。 佐藤サアラ,〈明代官窯における成化闘彩の位置-「天」字銘罐上に見られる龍文樣からの考察-〉,《東洋陶磁》35(2005),頁47-63。 佐藤雅彥,〈嘉靖、隆慶、萬曆の陶磁〉,收入相賀徹夫編輯《世界陶磁全集》第十四卷(東京:小學館,1976) ,頁194-218。 佐藤雅彥,〈イスラム金器と中國陶磁〉,收入三上次男博士喜壽記念論文集編集委員會編《三上次男博士喜壽記念論文集-陶磁編》(東京:平凡社,1985),頁197-208。 深井晉司,〈イスラムの美術〉,收入嶋田襄平編集,《東西文明の交流 第3卷 イスラム帝國の遺產》(東京:平凡社,1980)。 深井晉司,〈最近、我国に将来されたイスラーム時代初期の陶磁器二点〉,《東洋學報》81期(1980.3)。 杉村棟,〈總論 イスラーム美術の特質〉,《世界美術大全集 東洋編 第17卷 イスラーム》(東京:小學館,1999),頁9-20。 西田宏子,〈明磁の西方輸出〉,收入相賀徹夫編輯《世界陶磁全集》第十四卷(東京:小學館,1989) ,頁293-304。 長谷部樂爾,〈成化、弘治、正德の官窯磁器〉,收入相賀徹夫編輯《世界陶磁全集》第十四卷(東京:小學館,1989),頁187-194。 尾崎洵盛,〈元•明陶磁の概觀〉,《世界陶磁全集》第十一卷〈中國元明篇〉(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61),頁169-180。 岡野智彥,〈中近東の食生活とイスラーム陶器の需要〉,《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94,2002,頁47-58。 張德信,〈淺析明代的倭寇與海防建設-兼論明代中日關係的走向-〉,收入京都女子大學東洋史研究室編《京都女子大學研究叢刊39-東アジア海洋域圈の史的研究》(京都:京都女子大學東洋史研究室,2003),頁232-245。 (二)專書 デイジ-.リオン=ゴ-ルドシユミツト(Daisy Lion-Goldschmidt)著、瀨藤瓔子、岩永泰造翻譯,吉田光邦監修,《明の陶磁》(京都:駸々堂,1982)。 三上次男,《イスラーム陶器史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90)。 三上次男,《陶磁大系 第四八卷 ペルシアの陶器》(東京:平凡社,1978)。 杉山正明,《文明の道―5モンゴル帝國》(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2004)。 杉山正明,《大モンゴルの世界―陸と海の巨大帝國》(東京:株式會社角川學藝出版,1992)。 藤岡了一,《陶磁大系 第四二卷 明の染付》(東京:平凡社,1975)。 三、英文 (一)論文 Ayers, John,”Early Chinese Blue-and-White in the Museum of Eastern Art, Oxford,” Oriental Art,Ⅲ.4,London,1951, pp.134-41. Basil Gray , ”The Influence of Near Eastern Metalwork on Chinese Ceramics”, T.O.C.S. vol.18, 1940-1.pp.47-60. Cheng Te-K’un , ”Studies in Chinese Ceramics”,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Centre for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Art Studies Series(5)(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 1984),pp.82-97. C.K.Wan .Maggie , “Motif with an intention : Reading the eighr trigrams on official porcelain of the Jiajing period (1522-1566)” , Artibus Asiae Vol.LXIII,No.2 (2003),pp.191-221. Laufer•Berthold ,” Chinese Muhammedan Bronze”, Ars Islamica, vol.1, Ann Arbor, Michigan, 1934,133-146. Marcus Milwright , “Pottery in the Written Sources of the Ayyubid-Mamluk Period(c.567-923/1171-1517)”, Bulletin of the Select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Vol.62 Part 3(1999),pp.504-518. R.L.Hobson , ”Chinese porcelain fragments from Aidhab,and some Bashpa Inscriptions”,T.O.C.S 1926-27,pp.21-28. Yolande Crowe , ”Late Thirteenth-Century Persian Tilework and Chinese Textiles ”,Bulletin of the Asian Institute Vol.5(1992),pp.153-161. (二)專書 Alexander Pope .John, Chinese Porcelains from the Ardebill Shrine (Washington: Freer Gallery of Art,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956). Carswell .John , Iznik Pottery,(London:British Museum Press,1998). Carswell .John, Blue and White:Chinese porcelain around the world(London:British Museum Press ,2000). Esin Atil , Art of the Arabic World(Washington:Freer Gallery of Art,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975). Ettinghausen. Richard and Grabar .Oleg,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Islam:650-1250(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4). Harrisson. Barbara , Swatow in het Princessehof : the Analysis of a Museum Collection of Chinese Trade Wares from Indonesië(Leeuwarden:Gemeentelijk Museum Princessehof, 1979). Harrison-Hall .Jessica, 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London:The British Museum , 2001). Helmut Brinker and Albert Lutz,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Susanna Swoboda, Chinese Cloisonné: The Pierre Uldry Collection (London:The Asia Society Galleries, New York:In association with Bamboo Publishing Ltd,1989). Krahl , Regina , edited by John Ayers , 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 , Istanbul : a complete catalogueⅡYuan and Ming Dynasty(New York:Sotheby's Publications , Harper and Row, 1986). Lipman, Jonathan Neaman, Familiar Strangers : 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Seattle , London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7). Mikhail B.Piotrovsky , John Vrieze (general editor ) with contributions by others among the lenders , Earthly Beauty Heavenly Art Art of Islam(Amsterdam : De Nieuwe Kerk ; London Lun d Humphries, 1999). Nurthan Atasoy & Julian Raby, IZNIK: the pottery of Ottoman Turkey(London:Alexandria Press ,1989). Schimmel , Annemarie , Calligraphy and Islamic Culture(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 1984). Shen Fu, Glenn D.Lowry, and Ann Yonemura , From Concept to Context:Approaches to Asian and Islam Calligraphy (Washington:Freer Gallery of Art ,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 1986). Sir Garry Garner , Chinese and Japanese Cloisonne Enamels(London:Faber and Faber,1962). Sir Harry Garner, Oriental Blue And White (Washiton:Faber and Faber ,1954). Watson Oliver , Ceramics from Islamic Lands-Kuwait National Museum ( London : Thame &Hudson , 2004). Yolande Crowe , Persia and China Safavid Blue and White Ceramics in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1501-1738 ( London: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 200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6911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探討明代官窯中的伊斯蘭裝飾要素,並以正德官窯帶有阿拉伯文與波斯文裝飾要素的作品為考察重點,以回應過去學界對於正德官窯阿拉伯文與波斯文裝飾現象的解讀。經由耙梳歷史文獻,交叉比對作品之器形與紋飾的內涵,可知正德皇帝個人意識透過西北回族宗教文化思想的潛移默化,而誕生這群數量龐大且風格特殊的阿拉伯文與波斯文瓷器,從作品上的紋飾組合,也可知此時新的伊斯蘭美術要素已融入正德官窯作品當中。相對於明初官窯中沈浸、吸收伊斯蘭美術要素,正德官窯飾有阿拉伯文與波斯文字的作品,則是僅存於明代中期官方伊斯蘭宗教文化的產物,釉上紅彩作品的小經文字與波斯文款識,也證明正德朝帝王個人對其官窯瓷器之風格樣式具有強烈的主導性;此外,正德官窯作品更成為明代中期以後景德鎮民窯與漳州窯作品銷往伊斯蘭市場的典範。因此,筆者認為,正德官窯瓷器的製作程序、風格與使用脈絡,已經具體而微地呈現整個明代陶瓷器中的伊斯蘭面貌。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7:31:5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7-R92141006-1.pdf: 13054910 bytes, checksum: b77a20e3b3f097048a20e5e315224cf8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8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次
第一章、緒論 3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回顧 4 1.明代陶瓷的伊斯蘭因素 4 2.正德官窯研究及其問題點 6 第二章、 洪武至弘治時期官窯的伊斯蘭要素 10 第一節、明初官窯瓷器之伊斯蘭要素 13 1.明初官窯瓷器的伊斯蘭工藝器形 14 2.明初官窯瓷器的伊斯蘭紋飾 18 3.明初官窯瓷器的伊斯蘭裝飾技法 20 第二節、結合伊斯蘭工藝美術特色的景泰藍(銅胎掐絲琺瑯) 22 小結 28 第三章、正德官窯所見阿拉伯文與波斯文字 29 第一節、正德官窯中阿拉伯文與波斯文字表現形式及其內容 32 1.文字施作部位 32 2.文字佈局 35 3.使用文字 36 4.文字內容 38 5.書寫技巧 43 第二節、正德官窯飾有阿拉伯文與波斯文字之器形 49 第三節、正德官窯瓷器的外文款識 52 小結 55 第四章、正德官窯所見阿拉伯文與波斯文裝飾成因初探 56 第一節、正德皇帝明武宗的生平與信仰觀 58 第二節、正德官窯在明代官窯伊斯蘭要素中的多重意義 69 1.景德鎮製作的正德官窯青花瓷 70 2.正德官窯釉上紅彩瓷 71 3.景德鎮製作的正德官窯賞賜或外銷瓷 71 小結 74 結語 75 引用書目 77 圖版 86 附錄 119 附錄一 明武宗正德朱厚照年表(1491-1521) 119 附錄二 洪武∼宣德瓷器與伊斯蘭器形對照表 (單位:cm) 123 第一部份:洪武∼宣德瓷器之元青花中的伊斯蘭樣式 123 第二部份:洪武至宣德瓷器的伊斯蘭工藝美術品樣式 124 附錄三之一 正德官窯青花作品阿拉伯文及波斯文作品釋義 131 附錄三之二 正德官窯阿拉伯文及波斯文釉上紅彩盤釋義 149 (附與此課題主要研究學者之翻譯異同) 149 附錄四 正德官窯作品整理-無飾阿拉伯文與波斯文作品 157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明代官窯的伊斯蘭裝飾要素-以正德(1506-1521)官窯所見阿拉伯文與波斯文紋飾為例 | zh_TW |
dc.title | Islamic Decorative Elements in Ming Dynasty Official
Wares – Using Arabian and Persian Decorative Patterns from the Cheng-te (1506-1521) Official Kiln as an Example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6-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蔡玫芬,陳葆真 | |
dc.subject.keyword | 明代官窯,正德官窯,伊斯蘭,瓷器,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Ming Dynasty Official,Cheng-te Official Kiln,Islam,Ceramics, | en |
dc.relation.page | 186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8-06-24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藝術史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藝術史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7-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2.75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