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674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蕭全政 | |
dc.contributor.author | Szu-I W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吳思宜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7:23:31Z | - |
dc.date.copyright | 2008-07-30 | |
dc.date.issued | 2008 | |
dc.date.submitted | 2008-07-23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壹、 中文部份
TVBS新聞網,2006,<倒扁與挺扁拔河紀實>,http://www.tvbs.com.tw/FILE_DB/ALL_DB/2006/10/13/20061013165028-website.htm TVBS新聞網,2006,<倒扁活動�試坐取消否 倒扁發言人各唱各調>,9月9日,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sharan20060903175328 TVBS新聞網,2007,<倒扁一周年 施明德:紅衫努力沒白費!>,9月9日,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aj100920070909201602 TVBS新聞網,2006,<「台灣人民勝利了」 施明德激動下跪>,9月16日,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sharan20060915230323 TVBS新聞網,2006,<倒扁快滿月 副指揮高金遲未現身>,9月30日,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aj100920060930182407 TVBS新聞網,2006,<倒扁休兵 火車站紅衫軍少遊民多>,10月14日,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blue20061014120235 TVBS新聞網,2006,<街頭霸王林正杰 加入倒扁核心>,10月21日,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sunkiss20061021182236 中央社,2007,<倒扁員工領年終 反貪腐總部:依勞基法辦理>,9月1日,http://news.yam.com/cna/politics/200709/20070901688871.html 中國時報,2006,<每人捐百元施明德發動 百萬人民倒扁>,8月11日,A1版。 中國時報,2006,<政治獻金法適用競選活動 和集會遊行何關?倒扁總部不惜打憲法官司>,8月23日,A2版。 中國時報,2006,<倒扁仿劇場 動靜分兩區>,8月29日,A1版。 中國時報,2006,<避免對立 倒扁改名反貪腐>,8月29日,A3版。 中國時報,2006,<熱門話題:群眾 變成臨時演員>,8月31日,A15版。 中國時報,2006,<賀德芬開炮 王麗萍反駁 倒扁總部為創意齟齬>,9月2日,A5版。 中國時報,2006,<九九運動採訪筆記:風雨中邁步 未來路漫長 方向與進退 六人決策小組作主>,9月10日,A2版。 中國時報,2006,<批紅色恐怖不拿國旗 游:中國人糟蹋台灣人>,9月17日,A2版。 中國時報,2006,<施明德遍地開了什麼花?>,10月4日,A6版。 中國時報,2006,<簡錫堦談倒扁運動:錯過9月底決戰點 最大敗筆>,10月17日,A4版。 中國時報,2006,<倒扁二階段 大學校園開紅花>,10月24日,A4版。 中國時報,2006,<紅衫軍告別戶外 施明德:感恩啦>,11月29日,A6版。 中國時報,2006,<施明德呼籲:不投泛藍就投廢票 即起自囚 周末不會去投票>,12月 6日,A6版。 中國時報,2007,<民進黨學運世代轉化為「師徒制」、「家臣化」>,9月27日,A2版。 中國時報,2007,<紅衫軍偃旗 千萬餘款捐社福團體>,10月31日,A6版。 中國時報,2008,<CEO任閣揆?馬:我當選就不必藍綠共治>,1月17日,A3版。 中國時報,2008,<陽光法案通不過 藍綠互踢皮球>,2月12日,A4版。 中國時報,2008,<倒扁財務清白 施要控名嘴>,2月13日,A4版。 中通網:http://www.hkcna.hk/doc/2006/2006-10-31/229.shtml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http://www.stat.gov.tw/mp.asp?mp=4 王世杰,2005,《後威權時期台灣國家社會關係-國家能力與社會自主性》,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朱浤源主編,2003,《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出版。 朱雲漢,1996,<全球第三波民主化的省思>,發表於「跨世紀台灣民主發表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 朱雲漢,2004,<台灣民主發展的困境與挑戰>,《臺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1期,頁143-162。 朱顯龍,2006,《陳水扁主政後的兩岸關係》,澳門:澳門理工學院。 百萬人民反貪腐運動總部網,http://www.xn--19zl7uc6e.tw/news-fin-report.asp 自由電子報,2006,<916挺台 號召10萬人上凱道>,9月13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sep/13/today-p1.htm 自由電子報,2006,<紅軍拍打外賓座車 重傷台灣形象>,10月11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oct/11/today-fo7.htm 自由電子報,2006,<倒扁錢哪去了 綠促公佈帳目>,10月13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oct/13/today-fo1.htm 自由電子報,2006,<警撤銷倒扁總部14至27日凱道集遊權>,10月13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oct/13/today-t1.htm 自由電子報,2006,<倒扁收支不符 686萬還兜不攏>,10月14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oct/14/today-fo6.htm 自由電子報,2006,<票越投越難看…二罷再挫 比上次少3票>,10月14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oct/14/today-fo1.htm 自由電子報,2006,<週末夜 紅潮稀落 有感傷沒激情>,10月15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oct/15/today-fo2.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2006,《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 行政院主計處網站,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何明修,1999,《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民間社會:以台灣的環境運動為例(1986-1998)》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博士論文。 何明修,2005,《社會運動概論》,台北:三民出版社 何榮幸,2007,<社運紀事∙反貪腐,走出社運新型態>,《誠品好讀月報》,第73期,頁30-32。 余國正,2002,《台灣民主化前後國家社會互動與國家機關職能關係之研究(1949-2000)》,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吳秀佩,2006,《政黨輪替後民進黨政府大陸政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炳寬,2001,<政黨輪替後總統與行政院院長之關係>,《2001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政黨輪替後之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頁1-19。 李金田,2007,《群眾處理防處實務—暨紅衫軍大事紀》,台北:聯華。 李碧涵,1994,<台灣地區後工業轉型之國家與社會>,《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第12期,頁246。 汪立峽,2006,<紅色九月與「倒扁運動」>,陳乃慈編,《貪腐破解了臺獨政權的神話》,台北:人間,頁89-98。 官土生,2006,<著紅衫的「公民社會」列車的向路>,陳乃慈編,《貪腐破解了臺獨政權的神話》,台北:人間,頁99-116。 東森新聞網,2006,<倒扁�募款流向 賀德芬:捐款匯入銀行每筆錢都可供查核>,8月13日,http://www.nownews.com/2006/08/13/10844-1977748.htm 東森新聞網,2006,<挺扁�呼籲莫成賣台第一勇士>,9月2日,http://www.nownews.com/2006/09/02/10844-1985794.htm 東森新聞網,2006,<倒扁�紅色怒火燒扁 國際媒體頭條報導>,9月10日,http://www.nownews.com/2006/09/10/91-1989293.htm 東森新聞網,2006,<倒扁�六人決策小組決定進退?施明德意旨仍為依歸>,9月10日,http://www.nownews.com/2006/09/10/301-1989152.htm 東森新聞網,2006,<倒扁�施提罷免反罷免綠委 幹部反對多:模糊焦點>,10月8日,http://www.nownews.com/2006/10/08/301-2000620.htm 東森新聞網,2006,<倒扁�莊嚴:決策成員多大頭 靜默力量成空響>,10月13日,http://www.nownews.com/2006/10/13/10844-2002854.htm 林仲修、黃明祺,2003,<雙首長制下分裂性政府運作之窘困--中華民國首度政黨輪替為例之檢視>,《中山學報》,第24期,頁41-61。 林瑩秋,2003,<街頭出身害怕街頭抗爭—民進黨和社運團體還是不是一對戀人?>,《財訊》,第250期,頁229-232。 林瑩秋,2006,<「綠色傷痕」--施明德發動百萬紅潮之後,綠色世界出現特殊景象>,《財訊》,第296期,頁130-131。 林瑩秋,2006,<民進黨為何不倒扁?--紅潮難以理解民進黨人的複雜思維>,《財訊》,第296期,頁138-139。 林瑩秋,2006,<馬的未來價值和扁的剩餘價值--倒扁過後有什麼「民主紅利」?>,《財訊》,第296期,頁140-142。 侯博文,2006,《全像圖組織設計運用於危機管理之研究--以警察組織處理紅衫軍倒扁行動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南方快報網站,http://w1.southnews.com.tw/snews/polit/specil_a/053/00/0080.htm 南方朔,2006,<反貪倒扁運動政治倫理義函—公共知識分子創造願景>,《明報月刊》,第41卷,第11期,頁18-20。 封國晨,2006,《從「反貪腐倒扁運動」檢視其議題建構與框架策略》,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紅衫軍聯絡網,http://www.deposewww.com/ 紅衫軍聯絡網-姚教授開講,http://www.deposewww.com/yao/course_1.html 紅黨網站,http://homepartytw.org/ 美國時代雜誌,2006,<十問施明德>,第129期,頁10-11。 苗延祥,2004,《政黨輪替前後國家機關之政經轉型(1988-2003)》,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韋伯韜,2006,<強烈反對掏空國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 http://www.npf.org.tw/particle-3534-2.html 孫立群,2006,<執政六年,經濟成長?錢落誰家?>,葛永光編,《鑑往知來:陳水扁執政六年檢討》,台北:幼獅,頁173-183。 徐永明,2006,<台灣政黨體系的發展與前景>,《當代》,第109卷,第227期,頁12-24。 徐明珠,2007,<環境變遷下,大學教育之衝擊與因應>,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http://www.npf.org.tw/particle-2466-3.html 馬岳琳採訪整理,2006,<觀察百萬人民倒扁—錢永祥:基本價值不容破壞>,《天下雜誌》,第355期,頁222-226。 張芳全,2007,<一綱多本的問題與對策>,《教師天地》,頁61-73。 許振明,2006,<當前財政及金融政策之評析>,葛永光編,《鑑往知來:陳水扁執政六年檢討》,台北:幼獅,頁127-171。 陳光興,2006,<紅色意味著什麼?>,馮建三主編,《自主公民進場:對百萬人民倒扁運動的觀察與期望》,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頁68-74。 陳扶餘,2006,<「民族建構」與「國家建構」的決裂-對泛綠學者七一五反扁聲明的幾點觀察>,陳乃慈編,《貪腐破解了臺獨政權 的神話》,台北:人間,頁81-88。 陳其南,1992,《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允晨文化。 陳素秋,2005,<社會運動與臺灣民主化發展>,《臺灣人文》,第10期,頁163-173。 陳毓鈞,2006,<正確評估倒扁運動的影響力>,《海峽評論》,第191期,頁47-48。 教育部統計處網站,http://140.111.34.54/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葉蒼、且文譯,1981,《賀佛爾傳與群眾運動》,香港:今日世界。譯自Calvin Tomkins and Eric Hoffer . New York : Harper & Row. 隋杜卿,2003,<少數政府與憲政發展>,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http://www.npf.org.tw/particle-2082-3.html 黃子華,2004,《李登輝的治國理念與治國政策》,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光國,2004,《民粹亡台記》,台北:民主行動聯盟。 黃智賢主編,2004,《掏空》,台北:米羅文化。 黃齊達、蔡明惠,2005,<政黨輪替與我國憲政運作的糾葛>,《澎技學報》,第9期,頁55-70。 新新聞,2004,<社論-批判空窗期走向新社運時代>,第896期,頁10-11。 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2002,《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譯自Andrew Heywood. Politics, 1997. St. Martin's Press. 楊日青,2006,<憲政之發展與困境>,葛永光編,《鑑往知來:陳水扁執政六年檢討》,台北:幼獅,頁67-91。 楊泰順,2006,<從憲政的理論評述扁政府憲政爭議>,葛永光編,《鑑往知來:陳水扁執政六年檢討》,台北:幼獅,頁93-109。 楊渡,2006,《紅花語-我們不會忘記的時刻與事情》,台北:南方家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廖元豪,2006,<反貪腐如何成為公民運動>,大眾時代網站:http://mass-age.com/v2/index.php 趙剛,2006a,<希望之苗:反思反貪倒扁運動>,《台灣社會研究》,第64期,頁219-265。 趙剛,2006b,<虛無的抹殺,還是進步的轉化?>,馮建三主編,《自主公民進場:對百萬人民倒扁運動的觀察與期望》,台灣 社會研究季刊社,頁26-29。 趙剛,2006c,<這波紅色運動 台灣母親台灣之子>,馮建三主編,《自主公民進場:對百萬人民倒扁運動的觀察與期望》,台灣 社會研究季刊社,頁43-46。 潘朝陽,2007,<紅衫軍的歷史定位>,《海峽評論》,第202期,頁62-63。 蔡瑋,2006,<陳水扁執政六年兩岸關係總檢討>,葛永光編,《鑑往知來:陳水扁執政六年檢討》,台北:幼獅,頁217-228。 蔡慧蓉,2003,《政黨輪替與「全民政府」:民主鞏固或反挫?》,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鄭夙芬,2007,<「深綠選民」之探究>,《問題與研究》,第46卷,第1期,頁33-61。 鄧岱賢,2007,<「台灣意識」絕不同於「台獨意識」>,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http://www.npf.org.tw/particle-2985-1.html 蕭全政,1991,<國民主義-台灣地區威權體制的政經轉型>,《政治科學論叢》,第2期,頁71-92。 蕭全政,1994,《政治與經濟的整合-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台北:桂冠出版社。 蕭全政,1995,《臺灣新思維:國民主義》,台北:時英出版社。 蕭全政,1997a,<組織與制度的政治經濟分析>,《暨大學報》,第1卷,第1期,頁1-15。 蕭全政,1997b,《臺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業強出版社。 蕭全政,2001,<臺灣威權體制轉型中的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臺灣》,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主編,頁63-88。 蕭全政,2004,<經濟發展與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1期,頁1-26。 蕭揚基,2003,<我國公民社會的形成發展與建立>,《研究與動態》,第8期,頁75-96。 蕭新煌,2002,《新世紀的沉思-政黨輪替前後的觀察與建言》,台北:新自然主義。 錢永祥,2006,<兩大黨自私 逼民眾上街>,馮建三主編,《自主公民進場:對百萬人民倒扁運動的觀察與期望》,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頁21-25。 檢察官改革協會網,http://www.pra-tw.org/view_topic.aspx?p=6086 聯合報,2006,<社論-請借台北一隅街角給施明德和他的認同者>,8月10日,A2版。 聯合報,2006,<社論-來自二二八及馬場町的新訊息>,8月16日,A2版。 聯合報,2006,<社論-「完整的民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8月19日,A2版。 聯合報,2006,<9至15日靜坐不打烊 16日起可能改遊行>,9月5日,A2版。 聯合報,2006,<納斯卡線 吼扁下台>,9月5日,A2版。 聯合報,2006,<施:期待民進黨的高華德>,9月8日,A2版。 聯合報,2006,<副指揮增設九人 藍綠都有>,9月8日,A2版。 聯合報,2007,<九九運動-我們能改變世界>,9月10日,A13版。 聯合報,2006,<陳宜中:反貪運動 不應有退場機制>,9月11日,A2版。 聯合報,2006,<民進黨新世代:不接受扁為政治上領導者>,9月28日,A3版。 聯合報,2006,<天下圍攻 倒扁終部曲>,9月30日,A4版。 聯合報,2006,<新公民就是匯集包容的紅流>,9月30日,A19版。 聯合報,2007,<社論-台灣,泰國,匈牙利>,9月23日,A2版。 聯合報社,2006,《百萬紅潮-2006凱道公民運動》,台北:聯合報社出板。 聯合新聞網,2006,<九九運動宣言 施明德的最後呼籲>,9月9日,http://mag.udn.com/mag/abian/storypage.jsp?f_MAIN_ID=242&f_SUB_ID=1787&f_ART_ID=46171 聯合新聞網,2006,<環島倒扁各縣市反應>,9月29日,http://mag.udn.com/mag/abian/storypage.jsp?f_MAIN_ID=242&f_SUB_ID=1532&f_ART_ID=48007 聯合新聞網,2008,<阿扁執政實錄-弊案與爭議>,http://mag.udn.com/mag/abian/main_page.jsp?f_MAIN_ID=224 聯合新聞網,2008,<阿扁執政實錄-民進黨台獨政策的轉變>,4月22日,http://mag.udn.com/mag/abian/storypage.jsp?f_ART_ID=36975 薛承泰,2007,<台灣是個M型社會嗎?>,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 http://www.npf.org.tw/particle-3076-2.html 謝一誼,2007,<注目人物∙簡錫堦X百萬人民倒扁行動>,《誠品好讀月報》,第73期,頁33。 謝懷慧,2000,<臺灣民主轉型中的市民社會-以1987~1994的臺灣社會運動為例>,《台灣史料研究》,第16期,頁55-72。 蘇起國會辦公室網站,<民進黨政府弊案連連>,http://www.kmt.org.tw/kmt_manage/pic/391.pdf 貳、英文部分 Behrouzi, Majid.2005. Democracy as the political empowerment of the citizen : direct-deliberative e-democracy. Lanham, Md. : Lexington Books. Chandhoke, Neera.1995.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 explorations in political theory. New Delhi ;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Cohen, Jean and Arato, Andrew. 1992.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DeLue, Steven M.1997. Political thinking, political theory, and civil society.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Gold, Thomas B. 1986.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Armonk, N.Y. : M.E. Sharpe. Huntington, Samuel P. and Nelson John M. 1997. No Easy Chois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arry Diamond, Juan J. Linz, Seymour Martin Lipset. 1990. Politics in developing c ountries : comparing experiences with democracy. Boulder, Colo. : L. Rienner Publishers. Larry Diamond, Juan J. Linz, Seymour Martin Lipset.1995.Politic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 comparing experiences with democracy. Boulder : L. Rienner Publishers. Linz, Juan J. 2000. Totalitarian and authoritarian regimes. Boulder, CO :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Louise Fawcett and Yezid Sayigh.1999. The Third World beyond the Cold War : continuity and change. Oxford [U.K.]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son, John W. 1996. The Cold War, 1945-1991.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Michael O'Neill and Dennis Austin.2000. Democracy and cultural diversity.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Hansard Society for Parliamentary Government. Michel Crozier, Samuel P. Huntington, Joji Watanuki .1975. The crisis of democracy : report on the governability of democracies to the Trilateral Commission.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Skocpol, Theda. 1994. Social revolutions in the modern world. Cambridge [England]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mitter, Philippe C.1996. “On civil Society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Democracy: Ten General Propositions and Nine Speculations about Their Relation in Asian Societies.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s of the 3rd Wave Democracies Conference, Taipei. Stephen Macedo .1999. Deliberative politics : essays on democracy and disagreement.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674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2006年9月的紅衫軍運動,是臺灣民主發展史上,相當令人囑目的群眾運動。此運動自2006年8月10日,施明德宣佈發起「百萬人倒扁運動」,至2007年10月30日,反貪腐總部宣布將承諾金全數捐出為止,歷時約為一年。期間共歷經四波高潮,分別為:2006年9月9日的「納斯卡線」、9月15日的「螢光圍城」、9月29日至10月7日「遍地和平開花」環島倒扁行動,及10月10日的「天下圍攻」。這場運動對當時的政局造成極大的震撼,而其所提出「反貪腐」、「超越藍綠對立」、「重構核心價值」等訴求,更對日後臺灣的政治及市民社會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
本文從整體歷史因果脈絡、市民社會,及偏差動員的角度,探討2006年臺灣的紅衫軍運動。本文首先希望從臺灣政經發展的變遷,特別是政黨輪替後政經社會變化的實存因果脈絡,及市民社會中政治社會與經濟社會間的網絡關係,了解紅衫軍運動興起的成因、過程及發展;其次,針對紅衫軍運動之組織、策略、訴求、結果及意義進行深入之探討,以偏差動員的觀點了解過程中組織與個人稟賦消長之關係,掌握這場運動的橫向動態情狀;最後,更進而探討紅衫軍運動對臺灣政治發展及市民社會的意義及影響。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Red-shirted movement in September of 2006 is a Mass Movement in the history of democratic developments in Taiwan, which gathered much attention. The “One Million against Bien Campaign” is initiated by Shih Ming-Te on August 10th. It ended on October 30th, 2007 when the anti-corruption headquarters announced to donate all the commitment fees. Four climaxes took place during the 1-year period, including: “The Nazca Line” on September 9th, 2006; “Besieging the City with Lights (AKA: Encircling the City)”, which is an anti-A-Bien tour, on September 15th; the “Blossom Everywhere” tour around Taiwan island from September 29th to October 7th, and “Besiege” on October 10th. The movement had tremendous impacts on the political stability at the time. The “anti-corruption”, “transcending the opposition between the DPP and the KMT”, and the “restoration of core values” had profound influences on subsequent political and civil society developments.
In this context, discussions on the 2006 Red-shirted Movement are conducted based on “course of history”, “civil society”, and “mobilization of bias.” The emergence, cause,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d-shirted Movement are deeply probed based on Taiwan’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s, particularly the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the social changes that took place after the political power shift, and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society” and “economic society” arising from the civil society. Second, in-depth discussions are conducted in terms of the organization, strategy, purpose, outcom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d-shirted movement.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endowments in the process are found based on mobilization of bias in order to monitor the parallel dynamics of this movement. Furthermo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fluences of the Red-shirted Movement on Taiwan’s political developments and civil society are studied.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7:23:3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7-R92322014-1.pdf: 690943 bytes, checksum: 0be55597b40532017be296123d071942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8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審定書 ………………………………………………………… i
謝辭 ……………………………………………………………………… ii 中文摘要 ……………………………………………………………… iv 英文摘要 ………………………………………………………………… v 第一章 導論 ………………………………………………………………………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 4 第三節 分析架構 ……………………………………………………………… 5 第四節 章節安排 ……………………………………………………………… 9 第二章 政黨輪替前後之政經發展 ………………………………………… 11 第一節 政黨輪替前之政經發展 …………………………………………… 11 第二節 扁政權下之政經政策 ……………………………………………… 20 第三節 扁政權下之政經爭議 ……………………………………………… 31 第三章 臺灣紅衫軍運動之發展 …………………………………………… 44 第一節 紅衫軍運動之興起(2006.9.9之前) ………………………………… 44 第二節 紅衫軍運動之風起雲湧(2006.9.9~2006.10.10) ……………………… 46 第三節 紅衫軍運動之轉型(2006.10.11~2006.11.28) ………………………… 53 第四節 紅衫軍運動之結束與後續發展(2006.11.29~至今) ………………… 55 第四章 臺灣紅衫軍運動之評析 …………………………………………… 57 第一節 紅衫軍運動組織之評析 …………………………………………… 57 第二節 紅衫軍運動策略之評析 …………………………………………… 66 第三節 紅衫軍運動訴求之評析 …………………………………………… 69 第四節 紅衫軍運動結果之評析 …………………………………………… 70 第五章 紅衫軍運動對臺灣政治發展的影響 ……………………………… 72 第一節 對廉能政治發展之影響 …………………………………………… 72 第二節 對政黨政治與第三勢力發展之影響 ……………………………… 75 第三節 對族群政治之影響 ………………………………………………… 77 第四節 對市民社會發展之影響 …………………………………………… 79 第五節 對民主鞏固之影響 ………………………………………………… 80 第六章 結論 ……………………………………………………………………… 82 參考文獻 中文 …………………………………………………………………………… 86 英文 …………………………………………………………………………… 96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臺灣紅衫軍運動之政經分析 | zh_TW |
dc.title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d-Shirted Movement in Taiwa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6-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郭昱瑩,劉坤億 | |
dc.subject.keyword | 紅衫軍運動,反貪腐總部,納斯卡線,螢光圍城,遍地和平開花,天下圍攻,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he red-shirted movement,the anti-corruption headquarters,The Nazca Line,Besieging the City with Lights,Blossom Everywhere,Besiege on October 10th, | en |
dc.relation.page | 97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8-07-23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政治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政治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7-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674.75 k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