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600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石之瑜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h-Chin Ch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張芝瑾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6:58:24Z | - |
dc.date.copyright | 2009-07-08 | |
dc.date.issued | 2009 | |
dc.date.submitted | 2009-07-08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中文部分
子安宣邦著,趙京華編譯,2004a,《東亞論:日本現代思想批判》,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譯,2004b,《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臺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山室信一,2004,〈面向未來的回憶─他者認識和價值創建的視角〉,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編,《中國與日本的他者認識:中日學者的共同探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于清洛,1975,〈石原莞爾炮製九一八事變秘辛〉,《中外雜誌》,18(3):88-97。 王屏,2004,《近代日本的亞細亞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珊,1997,〈石原莞爾的侵華思想淵源〉,《社會科學輯刊》,6:113-116。 井上清、鈴木正四著、楊輝譯,1959,《日本近代史》(第二冊),北京:商務。 井上清著、天津市歷史研究所譯,1974-1975,《日本歷史》(第二冊),天津市:天津人民。 井上清著,宿久高等譯,1986,《日本帝國主義的形成》,臺北市:華世。 史桂芳,2000,〈東亞聯盟與偽滿洲國〉,《日本學論壇》,2:44-48。 史桂芳,2002,《同文同種的騙局─日偽東亞聯盟運動的興亡》,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石之瑜,2007,〈退出中國─近代日本對華思想中的普遍性方法與政治正確性問題〉,石之瑜編,《近代日本對華思想》,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頁1--15。 白永瑞,1999,〈世紀之交再思東亞〉,《讀書》,8:3-8。 江口圭一著,陳鵬仁譯,1996,《中日十五年戰爭小史:九一八事變─日本 投降》,臺北:幼獅。 江口圭一著,周啟乾、劉錦明譯,2002,《日本帝國主義史硏究:以侵華戰爭為中心》,北京:世界知識。 吉田茂著,陳鵬仁譯,2006,《決定日本的一百年》,臺北市:致良。 西村成雄著、曾淑卿譯,1998,《張學良:「滿洲」與日中之霸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伊藤正德著、尹友三譯,1970,《日本軍閥興亡史》,臺北市:國防部聯合作戰硏究委員會。 李永熾,1992,《日本近代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 李雲漢,1998,《近代中國史》,臺北:三民書局。 步平、王希亮,2005,《日本右翼問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林明德,1986,《日本史》,台北:三民。 俞慰剛,1995,〈石原莞爾”永久和平的使者”乎〉,《探索與爭鳴》,2:21-22。 孫立祥,2005,《戰後日本右翼勢力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孫歌,2001,《亞洲意味著什麼:文化間的「日本」》,臺北:巨流。 許育銘,2003,〈石原莞爾與九一八事變〉,《中華軍史學會會刊》, 8:131-160。 盛邦和,2000,〈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日本亞洲主義〉,《歷史研究》,3:125-135。 戚其章,2004,〈日本大亞細亞主義探悉—兼與盛邦和先生商榷〉,《歷史 研究》,6 : 132-145 。 張勁松,1994,〈石原莞爾的戰爭觀及其實踐〉,《日本研究》,1:54-59。 陳瑋芬,2002,〈道、王道、皇道概念在近代日本的詮釋〉,《中山人文學報》, 15:107-130。 陳瑋芬,2003,〈「天道」、「天命」、「王道」概念在近代日本的繼承與轉化 ─兼論中日帝王的神聖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3:235-262。 陳水逢,1988,《日本近代史》,臺北市:臺灣商務。 黃俊傑、蔡明田,1997,〈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試論〉,《人文學報》, 16:1-43。 野村浩一著,張學鋒譯,1999,《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走向亞洲的航蹤》,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鈴木隆史著、周啓乾譯,1998,《日本帝國主義與滿洲》,臺北市:金禾印行、揚智文化總經銷。 董志正、田久川、關捷主编,《日俄戰爭始末》,2005,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董啓俊,1946,《近百年來之東北》,上海:正中。 葛兆光,2002,〈想像的和實際的:誰認同「亞洲」?—關於晚清至民初日本與中國的「亞洲主義」言說〉,《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國際學術硏討會會議論文集》,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頁25-37。 滿族簡史編寫組,1979,《滿族簡史》,北京:中華書局。 蘇振申,1979,〈石原莞爾的世界帝國構想─九一八事變背景的透視〉,《中華學報》,6(1):41-71。 鶴見俊輔著,邱振瑞譯,2008,《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臺北:行人出版。 嚴紹璗,1993,《日本中國學史》,南昌:江西人民。 二、日文部分 入江辰雄,1984,《日蓮聖人と石原莞爾》,東京:たまいらぼ。 小林英夫,2006,《昭和をつくった男:石原莞爾、北一輝、そして岸信介》,東京都:ビジネス社。 小林英夫解說、東亞聯盟刊行會編,1996,《東亞連盟復刻板》,東京都:柏書房。 小林英夫,1980,〈石原莞爾と総力戦思想〉,《歷史評論》,通号360:49-71。 小林龍夫、島田俊彥解說,1964,《現代史資料7─滿洲事变》,東京都: みすず書房。 山室信一,2006,《キメラ:満洲囯の肖像》,東京都:中央公論新社。 木村武雄,1979,《石原莞爾》,東京:土屋書店。 中村菊男,1966,《日本政治史読本》,東京都:東洋経済新報社。 今井清一、高橋正衛解說,1974,《現代史資料23─國家主義運動》, 東京都:みすず書房。 白土菊枝,1995,《将軍石原莞爾:その人と信仰に触れて》,横浜:まこと会。 古屋哲夫,1984,〈日中戦争にいたる対中国政策の展開とその構造〉,《日中戦争史研究》,古屋哲夫編,東京都:吉川宏文館。 田中彰,2000,《明治維新》,東京都:岩波書店。 石原莞爾著、角田順編,1975,《石原莞爾資料─國防論策篇》,東京都:原 書房。 石原莞爾著、玉井禮一郎編,1993, 《石原莞爾選集1漢口から妻へ》 《石原莞爾選集3最終戦争論、戦争史大觀》 《石原莞爾選集6東亞連盟運動》,收錄於《石原莞爾選集(全十卷)合本版》,大和市:たまいらぼ。 石田一良,1976,《思想史》,東京:山川。 平石直昭,1994,〈近代日本のアジア主義─明治期の諸理念を中心に〉,《近代化像》,溝口雄三編,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 池田優,1983,《增補日本外交史概說》,東京:慶應通信。 竹內好編集、解說,1963,《現代日本思想大系9─アジア主義》,東京都:筑摩書房。 佐治芳彥,1988,《石原莞爾:甦る戦略家の肖像》,東京:日本文芸社。 青江舜二郎,1973,《石原莞爾》,東京:読売新聞社。 阿部博行,2005,《石原莞爾:生涯とその時代》,東京都:法政大学出版局。 松沢哲成,1983,《日本ファシズムの対外侵略》,東京:三一書房。 武田邦太郎,1988,《永久平和の先駆石原莞爾:その生涯と思想・信仰》,東京:武田平和研究所。 易顯石,1989,《日本の大陸政策と中國東北》,東京都:文興。 高木青寿,1985,《東亞の父石原莞爾》,東京:たまいらぼ。 宮脇淳子,2006,《世界史のなかの満洲帝囯》,東京都:PHP硏究所。 桂川正光,1980,〈東亞連盟論の成立と展開〉,《史林》63(5):127-146。 桂川正光,1984,〈東亞連盟運動史小論〉,《日中戦争史研究》,古屋哲夫編,東京都:吉川宏文館。 秦郁彥,1981,《軍フアシズム運動史》,東京都:原書房。 秦郁彥,2001,〈滿洲領有思想源流〉,《軍事史學》,通号146:42-57。 秦郁彥,1961,《日中戦争史》,東京:河出書房新社。 島田俊彥,1963,〈滿州事変の展開〉,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硏究部同編,《太平洋戰爭への道:開戰外交史2─滿州事變》,東京:朝日新聞社,頁3-188。 野村乙二朗,1992,《石原莞爾:軍事イデオロギストの功罪》,東京都:同成社。 野村乙二郎,2001,〈石原莞爾の滿州事変〉,《軍事史學》,通号146:58-70。 塚瀨進,1998,《満洲國:「民族協和」の実像》,東京:吉川宏文館 橫山臣平,1971,《秘録石原莞爾》,東京:芙蓉書房。 橋川文三編集、解說,1964,《現代日本思想大系31─超囯家主義》,東京都:筑摩書房。 關寬治,1963,〈滿州事変前史〉,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硏究部同編,《太平洋戰爭への道:開戰外交史1─滿州事變前夜》,東京:朝日新聞社,頁287-440。 三、西文部份 Akira, Iriye.1967. Across the Pacific: an inner history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Peattie, Mark R. 1975. Ishiwara Kanji and Japan's confrontation with the Wes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6006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十九世紀中期以來,伴隨中國的衰落以及西方列強的入侵,脣亡齒寒的危機感導致日本開始關心中國及亞洲問題。石原莞爾,這位活躍於二十世紀初的日本陸軍軍官,也浸濡於近代日本轉型的時代 氛圍當中,繼承了此一關懷的課題。
基於軍人的使命,石原莞爾以最終戰爭論和東亞聯盟論這兩大思想為支柱,建構出一套自認為能替日本、東亞甚至全人類帶來幸福的戰略構想,並藉由掌握軍事權力的當下,策劃發動著名的滿洲事變以及推動建立滿洲國,將滿洲視為日本能否在最終戰爭中獲勝的關鍵點,又當作東亞聯盟運動的最佳範例。 本文即試圖在亞細亞主義的脈絡下,以滿洲作為理解的出發點,探討石原莞爾替近代日本在歐亞之間定位的策略,勾勒出在滿洲國王道論述與關東軍霸道行動之下,石原莞爾所蘊含的中國認識與亞洲觀,對近代日本處理日中關係和亞洲課題提供一個思考的面向。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falling of China and the intrusion of the West since the middle of 19th century had forced Japan to rethink about its role in the Pacific region. As Japan transformed into a modern nation, Ishiwara Kanji, an active general officer of the Japanese Army in the 20th century, was also deeply concerned with this issue as other Japanese intellectuals.
Motivated by his military vision, Ishiwara Kanji constructed a set of strategic plans based on two conceptual pillars: the Final War and the East Asian League. He envisioned this structure as a way leading to the happiness for Japan, East Asia, and the mankind. In order to accomplish his goal, Ishiwara was responsible for planning the Manchuria Incident and founding Mahchukuo under his command. In his blueprint, Manchuria was the key to win the Final War as well as the best demonstration of the East Asian League.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illuminate the figure of Ishiwara Kanji in the recent political history of Japan. It takes the note of Ishiwara’s thoughts about finding modern Japan’s self-position between Asia and Europe under the context of Asianism. The thesis also tries to analyze Ishiwara Kanji’s Asia and his views on China by his discourse and response on Manchuria. Hopefully, the analysis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Japan, China and Asia.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6:58:2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8-R95322014-1.pdf: 1597994 bytes, checksum: 9ea67e3d7e205e22362d0d5dfc758a4a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9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辭 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石原莞爾生平概述 3 第三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5 第四節 文獻檢閱 12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17 第二章 石原莞爾的思想形成 19 第一節 石原莞爾身處之時代背景 19 第二節 中國認識與亞洲觀的萌芽 27 第三節 最終戰爭論 31 第四節 小結 35 第三章 東亞聯盟論 37 第一節 東亞聯盟論及其運動的發展 37 第二節 聯合亞洲、領導世界 42 第三節 東亞聯盟的平等性 47 第四節 小結 51 第四章 由滿洲事變看日華關係 54 第一節 日本特殊權益之地—滿洲 54 第二節 石原莞爾的滿洲觀 58 第三節 滿洲建國的意義 63 第四節 小結 67 第五章 結論 70 第一節 從滿洲看往中國 70 第二節 自亞洲通往世界 72 第三節 總結 73 參考文獻 75 附錄 81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石原莞爾的中國認識與亞洲觀 | zh_TW |
dc.title | Ishiwara Kanji’s Asia and His Views on China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7-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許育銘,吳叡人 | |
dc.subject.keyword | 石原莞爾,滿洲事變,東亞聯盟,最終戰爭,日中關係,亞細亞主義,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Ishiwara Kanji,Manchuria Incident,the East Asian League,the Final War,Japan-China relation,Asianism, | en |
dc.relation.page | 83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9-07-08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政治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政治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56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