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6004
Full metadata record
???org.dspace.app.webui.jsptag.ItemTag.dcfield??? | Value | Language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曾永義,洪淑苓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en-Wen Ch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張倩雯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6:58:21Z | - |
dc.date.copyright | 2009-07-14 | |
dc.date.issued | 2009 | |
dc.date.submitted | 2009-07-0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專書
(一) 核心文本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見魏同賢編:《馮夢龍全集》第二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見魏同賢編:《馮夢龍全集》第三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見魏同賢編:《馮夢龍全集》第四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二) 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列) 〔漢〕戴聖:《禮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 〔漢〕毛氏傳,鄭玄箋:《詩經》(濟南:山東友誼書社出版,1990年) 〔漢〕鄭玄注:《周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 〔漢〕鄭玄注:《儀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註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漢〕許慎:《說文解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部叢刊本)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漢〕劉向:《列女傳》(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漢〕崔寔:《四民月令》(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叢書集成續編) 〔漢〕王充:《論衡》(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四部備要) 〔漢〕劉熙:《釋名》(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漢〕王符:《潛夫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庫叢刊本) 〔漢〕許負:《相法十六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叢書集成初編) 〔三國吳〕韋昭註:《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本) 〔魏〕何晏箋注:《論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 〔魏〕王弼、韓康伯注:《周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 〔晉〕杜預注:《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晉〕杜預注:《春秋經傳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影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見劉曉東點校:《二十五史別史》(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 〔晉〕崔豹:《古今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四部叢刊三編)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唐〕李延壽:《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魏徵等撰:《新校本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96年) 〔唐〕令孤德棻:《新校周書》(臺北:鼎文書局,1996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淵閣四庫全書) 〔唐〕孫棨:《北里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 〔唐〕楊倞註,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唐〕韓愈撰,〔宋〕文讜、王儔注:《新刊經進詳註昌黎先生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本) 〔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叢書集成初編) 〔梁〕蕭繹:《金樓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四庫全書珍本) 〔梁〕釋僧祐:《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後周〕王朴:《太清神鑑》(臺北:臺灣商務,1975年,四庫全書珍本) 〔宋〕朱熹:《朱子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朱熹:《四書章句》(臺灣: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6月) 〔宋〕司馬光《書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宋〕薛居正等撰,〔清〕邵晉涵輯:《舊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宋〕王稱:《東都事略》(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學津討原本) 〔宋〕吳自牧:《夢粱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學津討原本) 〔宋〕周密,〔清〕鮑廷博校:《武林舊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知不足齋叢書)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中國風土志叢刊) 〔宋〕鄭樵:《通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竇儀:《刑統》(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天一閣本影印) 〔宋〕謝深甫:《慶元條法事類》(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 〔宋〕羅燁:《醉翁談錄》(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宋)彭乘:《墨客揮犀》(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據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宋〕曾慥:《類說》(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影印) 〔宋〕陳鵠:《西塘集耆舊續聞》(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知不足齋叢書) 〔宋〕袁采:《袁氏世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四庫全書珍本) 〔宋〕李昉:《太平御覽》(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洪邁:《容齋續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釋文瑩:《玉壺清話》(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叢書集成) 〔宋〕樂史:《楊太真外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 〔宋〕劉克莊:《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宛委別藏) 〔元〕徐元瑞:《吏學指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 〔明〕宋濂:《元史》(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臺北:新興出版社,1977年,筆記小說大觀) 〔明〕申時行等修、趙用賢等纂:《大明會典》(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本) 〔明〕徐薄等奉敕撰、李東陽等重修:《明會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舒化輯:《大明律附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明嘉靖刻本) 〔明〕孟旦:《吳江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明〕方岳貢修,陳繼儒纂:《〔崇禎〕松江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 〔明〕鄭喬脩《歸州志》:(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 〔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收入張智主編《中國風俗志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明〕陳仁錫:《潛確居類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郎瑛:《新校七修類稿》(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明嘉靖福建建安書坊刻本校清乾隆四十年耕煙草堂刻本) 〔明〕陶宗儀:《輟耕錄》(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讀書劄記叢刊二集)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 1991年,叢書集成) 〔明〕張岱:《夜航船》(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5年) 〔明〕馮夢龍:《情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羅貫中編,馮夢龍補:《新平妖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古本小說集成)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臺北:桂冠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臺北:桂冠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 〔清〕禇寅亮:《儀禮管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清〕李士鉁:《周易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叢書集成續編) 〔清〕蘇秉國:《周易通義》(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參輯) 〔清〕張廷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清〕程揚:《歷代帝王曆祚考》(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未收書輯刊第玖輯)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清〕紀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鄭泰、吳振輯:《月令精鈔》(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參輯) 〔清〕鄭珍、莫友芝纂:貴州省《遵義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清〕羅愫、杭世駿等纂修:《烏程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中國方志叢書) 〔清〕沈家本著,鄭經元、駢宇騫點校:《歷代刑法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本) 〔清〕徐士鸞:《宋豔》(臺北:新興出版社,1978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徐倬輯:《御定全唐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錢謙益註:《杜工部集註》(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叢書集成續編) 〔清〕厲鶚撰:《宋詩紀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淵閣四庫全書) (三) 今籍(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丁世良、趙放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1991年)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紹璽:《小妾史》(上海 : 上海文藝, 1995年)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曲義偉主編:《侍妾文化史》(長春市:時代文藝出版社,2002年)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河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余世謙、余娟:《中華節日風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 宋兆麟、李露露編著:《圖說中國傳統節日》(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6年) 宋會群:《中國術數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仲祥、張發嶺:《中國古代漢族婚喪風俗》(臺北市:臺灣商務, 1994年) 李岩齡、韓廣澤著:《中國古代詩歌與節日習俗》(臺北:百觀出版社,1995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汪玢玲、陶路:《俚韻驚塵:“三言”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汪玢玲:《中國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孟濟元主編:《金壇縣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臺北:里仁出版社,2003年) 姚偉鈞:《神秘的占夢:夢文化散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洪師淑苓:《民間文學的女性研究》(臺北:里仁出版社,2004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臺北:丹青出版社,1983年)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臺北:大通出版社,1972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夏志清:《愛情.社會.小說》(臺北:純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10月) 徐洪興:《中國古代籤占》(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6月) 烏丙安《中國民俗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 馬之驌:《中國的婚俗》(臺北:經世書局,1985年) 婁熙元總策劃、中國社會科院歷史硏究所收藏整理:《徽州千年契約文書.宋元明編》(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年) 常建華:《歲時節日裡的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張火慶:《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張君:《神秘的節俗──傳統節日禮俗、禁忌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張勃、榮新:《中國民俗通志.節日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 張持平、吳震:《殷周宗教觀的邏輯進程》,收入《哲學探索集》(北京:社會出版社,1988年) 張榮明:《方術與中國傳統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5月) 梁啟超:《中國文化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8年) 陳久金、楊怡:《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曆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陳久金、盧蓮蓉:《中國節慶及其起源》(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陳原:《社會語言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83年) 陳寧:《中國古代命運觀的現代詮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 陳滿銘校閱:《新譯幼學瓊林》(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陳興仁:《神秘的相術:中國古代體相法研究與批判》(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寶良、王熹:《中國風俗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陸樹侖:《馮夢龍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 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臺北:新文豐出版股版有限公司,1985年) 喬繼堂:《中國歲時禮俗》(臺北:百觀出版社,1993年) 曾師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游惠遠:《宋代民婦的角色與地位》(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8年) 楊玉君:《元宵節》(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 溫孟孚:《“三言”話本與擬話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 萬晴川:《中國古代小說與方術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董家遵:《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褚贛生:《奴婢史》(臺北:華成圖書出版股分有限公司,2004年)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趙東玉:《中華傳統節慶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趙景深:《中國古代小說叢考》(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 劉道超、周榮益:《神秘的擇吉:傳統求吉心理及習俗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 劉道超:《擇吉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樂蘅軍:《宋代話本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69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 樂蘅軍等著:《話本的取材》(臺北:天一出版社,1991年) 樂蘅軍等著:《話本的寫作技巧》(臺北:天一出版社,1991年) 歐陽代發:《話本小說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年) 滕德潤:《神秘的八字:揭示人生運動軌迹的嘗試》(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衛紹生:《中國古代占卜術》(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 衛紹生:《神秘與迷惘──中國古代方術闡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鄭小江主編:《中國神秘術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收入《魯迅全集》第九冊(臺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 蕭國亮:《中國娼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繆詠禾:《馮夢龍與三言》(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薛克翹:《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昆侖出版社,2006年) 謝貴安:《中國讖謠文化研究》(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 鍾敬文著,董曉萍編:《民俗文化學.梗概與興起》(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韓南著,尹慧珉譯:《中國白話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韓養民、郭興玉:《中國古代節日風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龐德新:《宋代兩京市民生活》(香港:龍門出版社,1974年) 羅時進:《中國婦女生活風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譚嘉定:《三言兩拍資料》(臺北:民主出版社,1983年) 譚耀炬:《三言二拍語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蘇冰、魏林:《中國婚姻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日)滋賀秀三等著、王亞新等譯:《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美)伊沛霞(Patricia Ebrey)著、胡志宏譯:《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安.沃特納(Ann Waltner)著、曹南來譯:《煙火接續:明清的收繼與親族關係》(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俄)巴赫金(Baxtih, M. M.)著,錢中文主編:《巴赫金全集》第五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德)費爾巴哈:《宗教的本質》(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 二、期刊與單篇文章(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王繼如:〈元宵起源無關乎漢文帝即位〉(《古典文學知識》,2005年第1期) 白豔玲:〈“三言”研究十年回顧(1990~1999)〉(《內蒙古電大學刊》,第44期,2001年第4期) 陳紅:〈明代江南俗語所見之社會情態〉(《史林》,第1期,2003年) 任曉蘭:〈晚明的悔婚現象及其法律規制〉(《婦女研究論叢》,第83期,2007年11月) 向柏松:〈元宵燈節的起源及文化內涵新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吳景超:〈兩漢多妻的家庭〉(《金陵學報》,第1卷第1期,1931年11月) 李豐楙:〈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1993年8月) 周妙中:〈和嚴敦易先生商榷『古今小說』四十篇的撰述時代問題〉,見馮夢龍:《喻世明言》附錄(臺北:桂冠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 胡中生:〈明清徽州下層社會的非常態婚姻及其特點〉(安徽史學,第3期,2001年) 夏志清:〈話本裡的社會與自我〉,收入鄭明娳主編:《貪嗔痴愛》(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89年 容肇祖:〈占卜的源流〉,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集刊編委會,1967年) 康韻梅:〈由「入於文心」至「諧於里耳」──唐代小說在《三言》、《三拍》中的敘述面貌論析〉(臺大中文學報,第21期,2004年12月) 張淑香:〈從小說的角度設計看賣油郎與花魁娘子的愛情〉,收入柯慶明、林明德同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硏究叢刊》(台北:巨流出版社,1977年) 陳萬益:〈馮夢龍『情教說』試論〉(《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1988年6月) 彭美玲:〈近代民間婚禮或不親迎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52期,1990年6月) 黃濤:〈清明節的源流、內涵及其在現代社會的變送與功能〉(《民間文化論壇》,2004年第5期) 黃麗月:〈台灣地區《三言》、《二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各大學博碩士論文為範圍〉(《中國文化月刊》,第266期,2002年5月) 楊建軍︰〈遠古帝王及三王感生神話考〉(《西北民族研究》,第27期,2000年第2期) 楊聯陞著、段昌國譯:〈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收入段昌國、劉紉尼、張永堂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 葉慶炳:〈短篇話本的常用佈局〉,收入葉慶炳:《古典小說論評》(臺北:幼獅文化,1985年) 樂蘅軍:〈浪漫之愛與古典之情〉,收入葉慶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年) 蔡獻榮:〈中國多妻制度的起源〉,收入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縣板橋市 : 稻鄉,2004年) 謝金良:〈《周易》與簽詩關係初探〉,(《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1997年) 鍾敬文:〈文學狂歡化思想與狂歡〉(《光明日報》,1999.01.28) 韓梅:〈元宵節「太一神祭祀起源說」考誤〉(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3期,2007年6月) 嚴敦易:〈「古今小說」四十篇的撰述時代〉,見馮夢龍:《喻世明言》附錄(臺北:桂冠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 顧頡剛:〈聖賢文化與民眾文化〉,見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民俗理論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日)仁井田陞:〈家族村落法〉,收入《中國法制史》(東京:岩波出版社,1952年) (英)伊利莎白.鮑溫(Elizabeth Bowen):〈小說家的技巧〉,收入伍蠡甫、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英)佛斯特(E. M. Forster, 1879-1970)〈小說中的人物〉,收入伍蠡甫、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德)加達默爾(Gadamer 1900-?):〈作為節日的藝術〉,見伍蠡甫、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德)龐緯:〈從籤詩看中國傳統社會的價值觀〉,收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再估計 : 首屆國際中國文化學術討論會(一九八六)年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三、學位論文(依畢業年度先後順序) 胡萬川:《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之貢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夢鷗教授指導,1973年) 蔡蕙如:《三言與十日譚婚姻愛情故事之比較》(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應裕康教授指導,1990年)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永熾教授指導,1992年) 黃明芳:《馮夢龍編作三言的社會經濟基礎》(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金凌教授指導,1994年) 陳國香:《三言二拍一型見證傳統的女性生活》(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王筱蘋:《三言中的諺語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國語文碩士學位班博士論文,張清榮教授指導,2003年) 劉翊群:《「三言二拍」佛道人物形象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康韻梅教授指導,2004年) 陳嘉珮:《三言、兩拍愛與死故事探討》(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陳器文教授指導,2004年) 吳玉杏:《三言之越界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黃文吉教授指導,2005年) 周昌憲:《從唐傳奇與擬話本之比較看雅俗兩端之文學交涉現象》(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許麗芳教授指導,2005年) 張雅琪:《三言中私人花園的空間意義》(交通大學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周英雄教授指導,2006年) 戴為淑:《城與人-三言中的臨安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康來新教授指導,2006年) 陳映潔:《三言兩拍的女性生活空間探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許建崑教授指導,2006年) 許雪珠《三言中儒釋道思想與庶民文化試探》(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胡楚生教授指導,2007年) 四、網路資料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http://dict.revised.moe.edu.tw/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600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主要以「民俗」的角度,切入研究馮夢龍「三言」之中,探討其對於民俗事項的運用情形,及其內在意涵。並將視角集中在「節日」、「婚俗」與「數術」之上,藉由對這些民俗題材的分析與研究,了解及深化主題思想。
第一章緒論,概略介紹馮夢龍的生平和「三言」。並進行「三言」相關研究之文獻回顧及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範圍。試圖結合民俗和敘事等相關方法,進行相關論題的研究。 第二章重點在探討「三言」中的節日運用與意義。首先以「三言」之中,描繪節日的主要篇章,依照出現次數及所占篇幅長短,分成元宵、清明、其他節日三個子題,運用各地方志與風俗志等資料探討各節日之來源與節俗,並與「三言」中的描述作比較。其次,著重探討「三言」小說情節對於「節日」此一特殊時間和節俗等特殊場景的運用手法與造成的效果。最後,在前文的基礎上聚焦於節日活動中人物,討論其中男女身分在節日中造成的心理差異和節日特殊氛圍的影響。 第三章為「三言」中婚禮習俗之運用與意義。以民俗學定義之婚姻形式,將「三言」呈現之婚姻模式婚姻構成婚姻的手段、性質和方法的原則進行分類,其次再依情節與主題的不同將其分成「正常」、「異常」與「特殊」婚姻形式三大類,並略述其性質與特色,再以「三言」中的婚禮習俗為主,討論其主題意義與內涵。 第四章為「三言」中的數術運用與意義。首先列出「三言」小說中運用的數術類型,再分析「三言」小說中發跡變泰故事中的數術運用及其中數術不驗情節內在的意意義。最後探討「三言」中命運觀的幾種詮釋類型,了解時人對於生命的看法和情節結構的方式和目的。 第五章結論,以民俗文化的保存、敘事模式之發展、民俗心理之呈現三點,概述本論文重點,並提出未來研究的可能方向與展望。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research of this thesis focused on folklore in San-Yan especially on holidays, custom of married, and alchemy. I divided my thesis into five parts. First,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including all Feng Meng-Long’s life, the book of San-Yan, the reason, scope, and method of my research, and the predecessor in San-Yan.
Chapter two of the thesis is about the discussions of holiday in San-Yan. In chapter three, I analyzed the particulars of wedding customs in San-Yan. In chapter four, I tried to discuss the authors how to use the circumstances of alchemy. Final, in chapter five, I drew the conclusions from these discussions, and proposed the possible directions in the future research.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folklore in San-Yan, especially on themes of festival, marriage custom and alchemy.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es the life of Feng Meng-long, the book San-Yan, thesis statement, scope of research and methodology. Chapter Two is dedicated to the observation of festivals in San-Yan. In Chapter Three, peculiarities of wedding or marriage customs in San-Yan are analyzed. Chapter Four focuses on how and in what circumstances is alchemy used. Chapter Five concludes this study, closing with some perspectives for future research.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6:58:2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8-R94121009-1.pdf: 3163389 bytes, checksum: c962559552bded9de3e3baf08b2dc6a5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9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 9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方法 11 第二章 「三言」中節日習俗的運用與意義 16 第一節 節日起源與「三言」中的節俗表現情形 16 一、元宵節的起源與節俗 17 (一)起源 18 (二)節期與節俗 20 (三)「三言」描繪之元宵節俗 22 二、清明節的來源與節俗 25 (一)二十四節氣之一 25 (二)清明與寒食 26 (三)清明與上巳 27 (四)清明節俗與「三言」中的記載 28 三、其他節日 29 (一)端午 29 (二)七夕 31 (三)中秋 32 (四)重陽 32 第二節 「三言」中的節日運用 34 一、元宵節俗的運用與描寫 35 (一)〈閒雲菴阮三償冤債〉 35 (二)〈張舜美燈宵得麗女〉 38 (三)〈楊思溫燕山逢故人〉 40 (四)元宵節在其他篇章中的運用情形 45 二、清明節俗的運用與描寫 48 (一)祭掃 49 (二)踏青遊玩 50 三、其他節日的運用與描寫 55 四、節日描寫與情節的關係 57 (一)在故事開頭出現,猶如「起」的作用 57 (二)在故事的中間出現,擔任銜接或轉折的功用 58 (三)標誌時間 60 (四)其他:介紹風俗或節日文化 61 第三節 節日活動在「三言」中的象徵意義 62 一、女性與空間議題 62 (一)深閨防閒理論 63 (二)「三言」中的女性活動空間 66 (三)女性生活空間內外的差異與造成差異之原因 71 二、節日中的男性角色 76 三、「三言」中的節日氣氛 78 (一)顛覆的精神 78 (二)特殊的節日氛圍 81 第四節 小結 83 第三章 「三言」中婚禮習俗的運用與意義 85 第一節 「三言」呈現的婚姻形式 85 一、符合禮制或人情的正常婚姻形式 86 (一)聘娶婚 86 (二)自願婚 92 (三)招贅婚 96 (四)指腹婚與童婚 99 二、涉及財物與暴力的異常婚姻形式 101 (一)買賣婚 101 (二)贈與婚 105 (三)掠奪婚 106 三、妓女從良婚配的特殊婚姻形式 108 第二節 「三言」中正常婚禮習俗的運用與意義 109 一、聘娶婚的婚禮習俗運用與意義 109 (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 109 (二)〈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119 二、招贅婚的婚禮習俗運用與意義 128 (一)〈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128 (二)〈張廷秀逃生救父〉 133 第三節 「三言」中異常與特殊婚禮習俗的運用與意義 138 一、異常婚俗的運用與意義 139 (一)買賣婚下的女性命運 139 (二)嫁婢習俗下的女性處境 141 (三)騙婚設局下的女性形象 144 二、「三言」中妓女從良婚配的運用與意義 146 (一)娼妓的歸宿情結與從良 147 (二)娼妓的擇婿標準 148 (三)喜劇與悲劇的形成 150 第四節 小結 152 第四章 「三言」中的數術運用與意義 153 第一節 「三言」中數術的運用與類型 153 一、擇日 154 二、占夢 155 三、望氣 158 四、算命 160 五、相術 162 六、卜卦 164 七、讖言 167 八、籤占 170 第二節 「三言」發跡變泰故事中的數術運用 172 一、〈史弘肇龍虎君臣會〉與〈臨安里錢婆留發跡〉中的人物塑造 172 (一)外在形貌的異於常人 173 (二)天生富貴的風雲氣象 175 (三)人獸同體的視覺幻化徵兆 177 二、〈俞仲舉題詩遇上皇〉與〈趙伯昇茶肆遇仁宗〉中的情節安排 181 第三節 「三言」中數術不驗的情節運用與意義 186 一、〈裴晉公義還原配〉──面相不如心相准 186 二、〈陳多壽生死夫妻〉──義夫節婦感天動地 190 三、〈鬧陰司司馬貌斷獄〉──報應昭昭自古今 194 第四節 「三言」中命運觀的詮釋類型 198 一、命的定義 198 二、「三言」數術故事中體現的命運觀 199 (一)將相本無種,帝王自有真──宿命論 199 (二)還帶曾消縱理紋,返金種得桂枝芬──德化論 206 (三)運來自有因緣到,死生離合皆前定──業報論 208 第五節 小結 211 第五章 結論 212 一、民俗文化之保存 212 二、敍事模式之發展 215 三、民俗心理之呈現 217 四、未來研究之展望 218 參考文獻 219 附錄一 233 附錄二 235 附錄三 238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三言」小說中的民俗題材研究──以節日、婚俗、數術為中心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f Customs in San-Yan — Festival, Marriage and Alchem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7-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丁肇琴,曾子良 | |
dc.subject.keyword | 三言,民俗,節日,婚俗,數術,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San-Yan,folklore,holidays,festival,marriage custom,alchemy, | en |
dc.relation.page | 240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9-07-08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中國文學系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
ntu-98-1.pdf Restricted Access | 3.09 MB | Adobe PDF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