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工學院
  3. 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583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於幼華
dc.contributor.authorChuan-Hsing Linen
dc.contributor.author林泉興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08T06:32:30Z-
dc.date.copyright2006-07-26
dc.date.issued2006
dc.date.submitted2006-07-23
dc.identifier.citation1.Allenby, B. R., Industrial Ecology: Policy Framework and Implementation, AT&T, Prentice Hall, 1999.
2.Baccini P. and Brunner P. H., Metabolism of the Anthroposphere, Springer Verlag, Berlin, 1991.
3.Denavit, J. and Hartenberg, R. S., “A Kinematic Notation for Lower Pair Mechanisms Based on Matrices”, ASME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77:215-221, 1955.
4.Erkman S., “Industrial Ecology: A History View”,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5(1):1-10, 1997.
5.European Commission, 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ccounts and Derived Indicators: A Methodological Guide, European Communities, Luxembourg, 2001.
6.François Schneider and Samuel Niza, Development of Input Indicators Based on Extraction Equipments, Workshop “Quo vadis MFA?”, Wuppertal, 8-10 October 2003.
7.Geiser, K., “Materials Matter: Toward a Sustainable Materials Policy”, The MIT Press, 2001.
8.Graedel, T. E. and Allenby, B. R., Industrial Ecology,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1995.
9.Hendriks, C.; Obernosterer, R.; Müller, D.; Kytzia, S.; Baccini, P.; and Brunner, P. H., “Material Flow Analysis: A Tool to Support Environmental Policy Decision Making. Case-Studies on the City of Vienna and the Swiss Lowlands”, Local Environment, 5(3):311-328, 2000.
10.Metcalf and Eddy, Waste Engineering: Collection and Pumping of Wastewater, 1981.
11.OECD Working Group o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Outlooks (WGEIO), Special Session on Material Flow Accounting, Paris, 24 October 2000.
12.Raymond, S. U., “Industrial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Applications to the New York Harbor”, Science Policy Program,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64-108, 1997.
13.Wernick, I. K. and Ausubel, J. H., “National Materials Flows and the Environmental”, Annu. Rev. Energy Environ, 20:463-492, 1995.
14.Wernick, I. K.; Herman, R.; Govind, S.; and Ausubel, J. H., “Materialization and Dematerialization: Measures and Trends, Daedalus”,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125(3):171-198, 1996.
15.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 The Weight of Nations: Material Outflows from Industrial Economies, Washington, D.C., 2000.
16.Yuichi Moriguchi, Recent Experiences in National Numerical Targeting of Material Flow Indicators and Methodological Progress to Better Meet the Policy Demands, Workshop “Quo Vadis MFA?”, Wuppertal, 8-10 October 2003.
17.Zessner M.; Kaas T.; Brunner P. H.; and Fleckseder H., “Regional Materials Accounting of Nitrogen in Upper Austria”,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89-97, 1996.
18.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中國工程師手冊水利類」,1974。
19.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下水道管渠工程設計指南」,1984。
20.內政部營建署,「淡海新市鎮整地與道路、自來水、雨水、汙水系統規劃研究分項報告第四卷-汙水下水道系統規劃研究」,1992。
21.內政部營建署,「桃園汙水下水道系統細部規劃報告」,1993。
22.內政部營建署,「臺灣地區家庭汙水量及汙染量推估研究」,2002。
23.內政部營建署,「汙水下水道設計指南」,2004。
24.王振如,「大專院校生態環境基礎研究-用電耗能、綠化與保水」,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25.申永順、洪經綸、蔡黛華、廖本弘,「國內學校實驗室廢液管理現況」,2004。
26.吳人傑、廖述良,「楠梓汙水下水道系統設計流量推估之研究」,第十八屆環境規劃與管理研討會,2005。
27.李怡蒼,「臺灣地區物質流分析系統動態評估模型與應用」,國立臺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28.杜偉榮,「以物質流分析淡水河流域內之有機物質與懸浮固體」,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29.林松槿,「南、北勢溪對大臺北區域供水現況之物質流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30.范純一,「下水道工程」,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1989。
31.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臺大校區廢棄物處理規劃報告」,1993。
32.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中壢地區汙水下水道系統規劃報告」,1994。
33.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外雙溪附近地區汙水下水道管網規劃-既有分管網水理特性檢討成果報告」,2000。
34.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室,「臺灣大學校園規劃」,1983。
35.國立臺灣大學水工試驗所,「臺灣地區主要都市降雨量與延時特性之研究」,臺大水工研究報告第128號,1992。
36.國立臺灣大學水工試驗所,「臺灣地區降雨與延時特性分析」,臺大水工研究報告第156號,1993。
37.國立臺灣大學環安衛中心,「國立臺灣大學2004環安衛管理白皮書」,2005。
38.國立臺灣大學環安衛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永續校園推動計畫」,2005。
39.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都市汙水處理後再利用可行性研究(I)、(II)」,1981。
40.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臺大校園自來水及下水道系統調查」,1984。
41.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臺大校園環境品質整體改善計劃-汙染特性與減量改質先期計劃」,1989。
42.國立臺灣大學總務處,「2004總務處水電管理白皮書」,2005。
43.深谷宗吉,「最新實用下水道」,日本工學圖書株式會社,1974。
44.陳必晟,「臺灣地區鉻之物質流分析與風險評估」,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45.陳永昌,「綠色大學評量指標系統之建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46.陳振川,「邁向廿一世紀發展總務工作具體執行計畫」,臺大校友雙月刊第二十期,2002。
47.陳婉婷,「區域性自來水物質流之研究-以臺大校園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48.陳維昭,「國家重點、世界一流-建構臺大新世紀形貌」,國立臺灣大學校務會議報告書,2001。
49.陳麗如,「物質流-鎘在臺灣生活圈中之流向與流量初探」,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50.集美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國立臺灣大學校總區汙水下水道系統暨相關設施委託規劃設計-期末報告定稿本」,2005。
51.黃世孟、連興隆,「建構以塔樂禮宣言為指導方針之綠色大學執行策略:以高雄大學為例」,2004年環境教育研討會,2004。
52.黃金山、謝政道、陳仁仲、傅孟臺、黃珮貞,「滴水惜無限,節水意念間-民生用水節水管理」,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第九期,2003。
53.黃政賢,「汙水工程」,高立圖書有限公司,2000。
54.新竹市政府,「新竹市汙水下水道系統第一期實施計畫」,2003。
55.楊進燦,「研究計畫清淨度評估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56.葉欣誠、莊育禎、黃瓊慧,「綠色大學概念與實務分析:以指標應用為例」,2005年環境資源經濟、管理暨系統分析學術研討會,2005。
57.臺北市政府工務局衛生下水道工程處,「臺北市汙水下水道系統計畫規劃報告」,1988。
58.臺北市政府工務局衛生下水道工程處,「臺北市汙水下水道後續發展方案先期規劃報告」,1999。
59.臺灣省住都局,「臺灣省臺北近郊衛生下水道系統規劃報告」,1984。
60.劉安平、周志承,「高雄大學推動綠色大學校園環境發展指標之研究」,中國民國建築學會第十五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2003。
61.劉立群,「臺北市汙水下水道管線設計流量檢討及實測比較分析」,國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3。
62.歐陽嶠暉,「下水道工程學」,長松文化興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63.歐陽嶠暉,「臺灣下水道發展紀實」,財團法人中興工程科技研究發展基金會,2004。
64.蕭登元,「工業生態學中物質流系統之研究-以臺灣地區砂石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65.駱尚廉、楊萬發,「環境工程(二)下水道工程」,茂昌圖書有限公司,1997。
66.羅薪又、劉恆昌,「汙水下水道規劃設計參數之應用探討」,第十屆下水道研討會論文集,2000。
67.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http://www.bcsd.org.tw/
68.內政部營建署,http://www.cpami.gov.tw/
69.永續校園全球資訊網,http://www.esdtaiwan.edu.tw/
70.交通部中央氣象局,http://www.cwb.gov.tw/
71.行政院,http://www.ey.gov.tw/
72.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http://www.cepd.gov.tw/
73.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檢驗所,http://www.niea.gov.tw/
74.國立臺灣大學,http://www.ntu.edu.tw/
75.國立臺灣大學水電瓦斯專區,http://ccms.ntu.edu.tw/~axyz/Lee/index_w.htm/
76.國立臺灣大學環安衛中心,http://ccms.ntu.edu.tw/~epc/
77.經濟部水利署,http://www.wra.gov.tw/
78.臺北市政府工務局衛生下水道工程處,http://www.sew.gov.tw/
79.臺灣綠色學校伙伴網路,http://www.greenschool.org.tw/
80.環境教育資訊網,http://eeweb.gcc.ntu.edu.tw/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5833-
dc.description.abstract水資源相關課題於我國臺灣地區,一直以來是為眾人關切的焦點,在衛生工程領域下水道系統之規劃設計,特別是在廢汙水量推估方面,往往僅依循一般經驗公式產出;物質流分析以系統化的研究架構可輔助既有研究工具的準確性與整體觀,幫助吾人於探討水資源的質量平衡,進一步深入檢視、瞭解廢汙水的流轉概況。
國立臺灣大學除了在推動「永續校園」有良好初步成果展現,另外值此「邁向頂尖大學」之際,更加著重於校區內汙水下水道系統等硬體環境基礎建設工程。本研究以其為案例,藉由實際調查與資料搜集等,透過物質流分析方法探討校園廢汙水之流布。
研究結果顯示,「汙一區」用水成長趨勢逐年減緩,2004年耗水量共1,694,187 m3,廢汙水總量為1,483,371 m3,兩者比值為0.86,平均日廢汙水總量推估為4,052.93 CMD。倘將分區以內的廢汙水量相關類別予以合併,並以比例表示之;實驗廢水的比例約佔分區以內廢汙水總量之38.5 %,館舍生活汙水的比例約佔24 %,宿舍生活汙水的比例約佔20.7 %,漏水的比例約佔6.7 %,泳池與體育館排水的比例約佔6.3 %,餐廳廢水的比例約佔3.8 %。
由本研究結果與歷來校區汙水下水道系統規劃報告相較,倘若採以用水量360 Lpcd或300 Lpcd來推估計畫目標年廢汙水量,可能會造成投資浪費。建議以物質流研究建立後續更為完善的基線資料,並且建構指標型系統應用,可茲據以評估校園水資源概況,提供予決策者規劃或管理上之參考依據。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water resources, experience equations are usually used, especially in the presumption of the flow rate, in planning and designing the sewerage system. Material Flow Analysis (MFA) is one of the useful methods for us to evaluate flowing conditions of fluids and to analyze the mass balance between water and wastewater in a systematic wa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TU) plans to build several basic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s like the sewerage system.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sewerage system in NTU as a case with using MFA method and real data to explore the flow conditions of the wastewater in the campu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onsuming rate of water, in section one, goes down and down in recent years. In 2004, there is totally about 1,694,187 m3 water used and about 1,483,371 m3 wastewater emitted. The ratio water used/wastewater emitted is 0.86. The total quantity of the wastewater is 4,052.93 CMD. By classifying the sources of the wastewater in district, we can get the ratio of 38.5 % from the experimental wastewater, 24 % from buildings, 20.7 % from dorms, 6.7 % from leakage, 6.3 % from swimming pool and the gymnasium, and 3.8 % from restaurants.
It may cause money-wasting for the resources if we use 360 Lpcd or 300 Lpcd as the designing wastewater flow rate.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using MFA method as a tool to evaluate the baseline data for further plans, and build the index to assess the water resource conditions in campus, and then serving as a basis for the managers to plan or manag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6:32:3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5-R93541206-1.pdf: 4739493 bytes, checksum: 6a8586913cf35952749b4d0e10348da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6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誌謝
摘要
Abstract
圖目錄
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1.1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1.2 研究背景與範疇 2
1.3 研究目的與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6
2.1 物質流分析理論 6
2.1.1 工業生態學與物質流分析7
2.1.2 區域性水資源之物質平衡12
2.2 廢汙水文獻研析 19
2.2.1 下水道系統與法規標準20
2.2.2 廢汙水量暨汙染量推估22
2.3 雨水量及暴雨逕流量推估27
2.4 永續校園與綠色大學29
2.4.1 臺大永續校園推動計畫31
2.4.2 臺大汙水下水道系統規劃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38
3.1 物質流分析方法論38
3.2 本研究方法與步驟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47
4.1 臺大校園整體環境概況47
4.1.1 自來水用水現況47
4.1.2 雨水及廢汙水排水系統49
4.1.3 水質採樣與檢測實驗51
4.1.4 小結55
4.2 臺大校園下水物質流分析55
4.2.1 雨水量及暴雨逕流量56
4.2.2 廢汙水量暨汙染量59
4.2.2.1 泳池與體育館排水61
4.2.2.2 實驗廢水62
4.2.2.3 餐廳廢水63
4.2.2.4 宿舍生活汙水67
4.2.2.5 館舍生活汙水71
4.2.2.6 汙染量75
4.2.2.7 小結76
4.3 臺大校園廢汙水物質流系統77
4.4 綜合討論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3
5.1 結論83
5.2 建議86
參考文獻
附錄A 國立臺灣大學永續校園行動方案表
附錄B 國立臺灣大學校總區汙一區2002年至2005年自來水度數統計
附錄C 國立臺灣大學校總區汙一區2004年分區以內廢汙水量推估結果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校區廢汙水之物質流研究-以臺大為案例zh_TW
dc.titleMaterial-Flow Study on Campus Wastewater-Us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s a Case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4-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張慶源,馬鴻文,陳德誠
dc.subject.keyword物質流分析,廢汙水,國立臺灣大學,永續校園,zh_TW
dc.subject.keywordMaterial Flow Analysis,Wastewater,NTU,Sustainable Campus,en
dc.relation.page126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06-07-24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工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環境工程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4.63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