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572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洪永泰 | |
dc.contributor.author | Huei Fang Wu Vuylsteke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吳惠芳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6:26:48Z | - |
dc.date.copyright | 2006-09-20 | |
dc.date.issued | 2006 | |
dc.date.submitted | 2006-07-2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怡君,1999。「女性參政者之角色認同與政策議題:以第四屆女性立法委員候選人為 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 王冠翔,2000。「政治行銷:候選人形象定位及認知差異之研究-以臺灣2000年總統大選為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 王業立,1996。我國選舉制度的政治影響,臺北:五南出版社。 王業立,1998。選舉制度與政黨提名,臺北:五南書局。 王業立,2001。比較選舉制度,第三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任宜誠,1989。「選舉行銷策略規劃理論、實務與運用—以國內主要政黨及增額立委為例」,碩士論文,中興大學企管所。 江素慧,1996。「女性政治菁英之研究-以民進黨女性公職人員為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吳宜侃,2003「立法委員連任因素之探討一以第四屆立法委員為例」,碩士論文,國立 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 吳宜侃,2005。「立法委員連任預測模型分析—以第四屆立法委員為例」,選舉研究, 12(1):173-210。 何金銘,1994。「勝選因素:北高兩市二屆立委選舉比較研究」,選舉研究,1(1): 163-198。「候選人勝選因素分析:二屆立委選舉個案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山 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何金銘,1997。三屆立委區域選舉候選人勝選因素分析,臺北市: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李郁青,1996。「媒介議題設定效果的第二面向:候選人形象設定效果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李信達,1999。「區域發展與政黨競爭一臺灣立法委員選舉之研究(1989~1995)」,碩士 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 周嘉辰,2003。女人與政治,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紀 欣,2000。女人與政治—90年代婦女參政運動,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洪玉鳳,2002。「女性參政者形象塑造與政治行銷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長榮大學經濟管理研究所。 洪永泰,1994。「選舉預測:一個以整體資料為輔助工具的模型」,選舉研究,1(1): 93-110。 洪永泰、林瓊珠,2001。2001年臺灣政治紀實,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吳重禮、許文賓,2003。「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以2001年臺灣地區選民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政治科學論叢。 何思因,1991。「影響我國選民投票抉擇的因素」,東亞季刊,23(2):39-50。 何思因,1992。「我國選民的政黨偏好」,東亞季刊,24(1):51-62。 何思因,1994。「臺灣地區選民政黨偏好的變遷:1989-1992」,選舉研究,1(1):39-52。 劉建鄰,2002。「從政治行銷探討國內選舉公關之操作」,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韓秀珍,2001。「政黨、派系與選舉三角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謝瑾瑜,1996。2100女性參政大趨勢,臺北:探索文化出版。 李明峻、蔡宏瑜、顏萬進,1992。選舉制度的理論與分析,日本東京都:玉山書房。 李瑞容,1989。「臺灣地區婦女政治參與的意願及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及臺南地區為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 李昆澤,2001。「民主進步黨初選制度的研究—初選制度的設計與演變」,碩士論文,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梁雙蓮,1989。婦女與政治參與,臺北:婦女新知基金會出版部。 盛杏湲,1997a。「立法委員的立法參與:概念、本質、與測量」,問題與研究,36(3): 1-25。 盛杏湲,1997b。「國會議員的代表行為」,問題與研究,36(9):37-58。 盛杏湲,1998。「選民的投票決定與選舉預測」,選舉研究,5(1):37-75。 盛杏湲,1999。「政黨配票與候選人票源的集散度:一九八三年到一九九五年臺灣地區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5(2):73-102。 盛杏湲, 2000。「立法間政與選區服務:第三屆立法委員代表行為的探討」,選舉研究,6(2):89-120。 盛杏湲,2001a。「立法委員正式與非正式立法參與之研究」,問題與研究,40(5):81-104。 盛杏湲,2001b。「第四屆立法委員的代表行為」,調查研究計劃。 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臺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0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9(1)41-80。 林繼文,1999。「地盤劃分與選舉競爭:對應分析法在多席次選舉研究上之應用」,選舉 研究,5(2):103-128。 林繼文,2000。「立法委員為什麼遊走在不同的委員會」,政治制度:361-399,臺北: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許翠谷,2001。「影響我國女性政治參與之因素分析—以第四屆女性立法委員為例」。碩 士論文,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陳秋旭,1998。「1992年美國大選柯林頓競選策略之研析:政治行銷之概念與實現」,碩 士論文,淡江美國所。 陳昭凱,1997。「立法委員競選連任之個案分析」,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 陳義彥,1986。「我國投票行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思與言,23(6):557-585。 陳義彥、陳世敏,1992。七十八年選舉的報紙新聞與廣告內容分析,臺北:業強出版社。 陳義彥、黃麗秋,1992。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臺北:黎明出版社。 陳義彥,1994。「我國選民的集群分析及其投票傾向的預測─從民國八十一年立委選舉探討」,選舉研究,1(1):1-38。 陳義彥、蔡孟熹,1997。「新世代選民的政黨取向與投票抉擇」,政治學報,29:63-91。 陳照明、陳春富,2002。政治行銷模式之建構-商業行銷模式之修飾,經濟部網站。 陳春富,2001。「臺灣選舉行銷模式之建構」,博士論文,交通大學及管理研究所。 陳鴻基,1995。選舉行銷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臺北:正中書局。 陳玲之,2001。「政黨競選廣告對政黨形象塑造之研究-以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傳播學研究所。 陳致霖,2001。「性別、政治與媒體:報紙如何報導女性政治人物」,碩士論文,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月旦出版社。 陳陸輝,1994。「中國國民黨『黃復興黨部』的輔選效果分析」,選舉研究,1(2):53-96。陳陸輝,2000。「臺灣選民政黨認同的遲續與變遷」,選舉研究,7(2):109-139。 游清鑫,1994。「選區規劃與選舉競爭」,選舉研究,1(1):147-170。 游清鑫,1996。「選舉制度、選舉競爭與選舉策略:八十四年北市南區立委選舉之個案研究」,選舉研究,3(1):137-178。 傅恆德,2001。「政治知識、政治評價與投票選擇: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研究」,選舉研究,12(1):39-68。 黃秀端,1994。選區服務-立法委員心目中連任之基礎,臺北:唐山出版社。 黃秀端,1995。「一九九四年省市長選舉選民參與與競選活動之分析」,選舉研究,2(1):51-75。 黃佩珊,1996。「1995年立法委員選舉三黨競選文宣之比較—Gruning 模型探討」,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 黃德福,1993。「選舉制度與政黨政治:臺灣地區解嚴後選舉競爭的觀察」,理論與政策,7(4):3-21。 黃德福,1994。「現代化、選舉競爭與地方派系:一九九二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1(1):75-91。 彭 芸,1990。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出版社。 彭 芸,1992。政治廣告與選舉,臺北:正中書局。 莊天憐,2001。「我國獨立選民的發展與變遷1989~1999」,選舉研究,8(1):71-115。傅明穎,1998。「北市選民的候選人評價與投票決定」,臺灣政治學刊,3:195-243。 徐火炎,1991。「政黨認同與投票抉擇:臺灣地區選民的政黨印象、偏好與黨派投票行 為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4(1):1-57。 徐火炎,1993。「選民的政黨取向、政黨認同與黨派投票抉擇」,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2):144-166。 張俊雄、邱義仁、游盈隆策劃,2000。破曉:2000陳水扁勝選大策略,臺北:時報出版社。 鈕則勳,1999。「總統候選人之競選傳播策略-以公元二000年我國總統大選為例」。博士論文,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鈕則勳,2002。競選傳播策略:理論與實務,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寧波笑笑生(編),1993。立法院傳奇一新科立委爆笑大演出,臺北:月旦出版社。 蔡佳泓,1996。「立法委員的選民服務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 蔡甄萍,2002。「政治人物之社會行銷與其個人形象關聯性之研究—以立法委員洪秀柱為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蕭怡靖,2003。「我國立法委員選擇常設委員會之研究—以第四屆立法委員為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 葉銘元,1994。「我國獨立選民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劉義周,1994。「臺灣選民政黨形象的世代差異」,選舉研究,1(1):53¬73。 劉世忠譯,1999。美國政府與政治,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羅文坤,1995。行銷傳播學(第三版),臺北:三民書局。 胡佛,1998。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臺北:三民書局。 胡佛、游盈隆,1982。「選民的投票取向:結構與類型的分析」,政治學報,第11期。 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謝復生,1992。 政黨比例代表制,臺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 洪美華編,1998。溫柔的革命,臺北:月旦出版社。 黃俊英,1985。多變量分析,臺北:華泰圖書文物公司。 張紹勳、林秀娟,2005。多變量統計分析(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臺中:滄海書局。 林傑斌、劉明德,2003。SPSS與11.0統計模式建構,臺北: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唐文慧、王怡君,1999。「女性參政者之角色扮演與政策議題-以1998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29卷。 梁世武,1994。「1994年臺北市長選舉之研究:民意調查與選舉結果知 綜合分析比較」,中山社會科學學報,3(4)。 陳淳斌,1992。「候選人競選宣傳策略-政治行銷在選戰中的應用」,嘉義農專學報,第30卷。 鄭自隆,1992。「民國七十八年選舉政治廣告訊息策略及效果檢驗之研究」,博士論文,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鄭自隆,1992。競選文宣策略:廣告、傳播與政治行銷,臺北:遠流出版社。 鄭自隆,1995。競選廣告:理論、策略、研究案例,臺北:正中書局。 鄭自隆,2004。競選傳播與臺灣社會,臺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蕭富峰,1994。行銷實戰讀本,臺北:遠流出版社。 蕭展正、林秀俐,1993。選戰策略,臺北:書泉出版社。 中國時報,2004。媒體的墮落,南方朔2004/06/28/。 二、西文部分 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Taipei, 2006. 2006 Taiwan Wite Paper Issue, Taipei: May, Vol. 36, No.5. Berger, A. A., 1982. Media Analysis Techniques, Beverly Hill, CA: Sage. Bivins, T., 1992. Handbook of Public Relations Writing, Lincolnwood, IL: NTC. Cox, Gary W. and Mathew N. McCubbins, 1993. Legislative Leviathan: Party Governme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raber, D. A., 1981. Political languages, in D. Nimmo & K. R. Sanders(ed.),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Beverly Hill, CA: Sage. Grant, Alan, 1994. The American Political Process (5th edition), Dartmouc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Kaid, L. L., 1981. Political advertising, In D. Nimmo & K. R. Sanders (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p. 249-271, Beverly Hill: Sage. Katz E. and B. Danet, 1973. HandBook of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Bureaucracy and the Public, in Ithiel de Sola and Wilbur Schramm(eds.), Rand McNally. Kotler, Philip and Neil Kotler, 1999. Political Marketing: Generating Effective Candidates, Campaigns, and Cases, In B. I. Newman, ed., Handbook of Political Marketing.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p. 8. Lasswell, Harold, 1949. World Politics and Personal Sincerity, New York: McGraw Hill. Lazarsfeld, Paul F., B. Berelson, and H. Gaudet, 1944. The Peoples’s Choice: How the Voter Make up his Mind in President Campaig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cNair, Brian, 2003.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Michael Pfau & Roxanne, 1993. Persuasive Communication Campaign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Newman, Bruce I. Edited, 1999. Handbook of Political Marketing,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Nimmo, Dan, 1970. The Political Persuader: The Techniques of Modern Campaigns, Prentice-Hall, Inc. 1970, p.192-193. Page, Benjamin J., 1978. Choices and Echoes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19-20, p.30 Trent, John S. & Robert V. Friedenberg, 1995. Political Campaig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Westport, Conn.: Praeger, p.12-14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5725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什麼樣的人適合從政? 表現出色的從政人士通常具備哪些人格特質? 究竟女性從政要憑什麼條件才能當選? 政治的場域,向來以男性為主導,古今中外皆然。尤其在父權價值導向的台灣社會裡,女性國會議員如何以正面的問政表現和選區服務訴求,運用政治行銷技巧,爭取新聞曝光度,博得更多的新聞版面,以便讓選民知道其善盡國會「代議士」和「為民服務」職責的認真程度,甚至不亞於男性國會議員的表現,才能提高其連任成功的機會。顯然,要不就是得更加用心經營本份工作,或得充份掌握政治行銷技巧和方法,甚或是得兩者兼顧。
本研究跳脫政治行銷研究多半聚焦於「競選策略」和「競選傳播」等領域之常態,嘗試將政治行銷的範圍聚焦於任期內的「國會問政」和「選區服務」兩大區塊,試圖透過臺灣國會第五到第六屆女性國會議員的政治行銷取向,研究其政治行銷概念、技巧和種種相關做法與其連任與否的關係。但由於臺灣的各級民意代表選舉,包括國會議員的選舉,長久以來都是在複數選區下,採行單記非讓渡投票制 (SNTV,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以致於走偏鋒,問政不夠認真、嚴謹的國會議員得以一再連任,這也使得真正有心做事或傑出新人參選的空間相對被壓縮,實非國家人民百姓之福。甚至形成選舉技巧和手段,遠比三年國會議員任內的實質工作表現,來得重要的怪異現象。 因此,本研究以第五屆、第六屆連任成功和連任失敗的三十三位女性區域立法委員為研究對象,觀察其問政行為表現,並進一步研究分析其潛在的政治行銷模式,連任成功與連任失敗者相互對照,以便找出政治行銷成功的因素和潛在的典型,作為本研究的重心。 透過深度訪談女性國會議員,先處理屬於質化部份之研究,就有關女性國會議員的「人格特質」、「問政表現」、「選區服務」和「選戰策略」四大面向,整理歸納出可能影響連任的變數,例如:從政理念、從政背景因素、個人學經歷、婚姻影響從政的程度、從政前之工作屬性、所屬政黨、與政黨之淵源、從政年資、問政理念傾向、問政與選區的工作比重、與媒體的互動態度、委員會質詢、院會質詢、總質詢、書面質詢、口頭質詢、記者會、公聽會、法案數量、對國事論壇和肢體暴力的評價、平面媒體新聞曝光頻率、政治行銷的態度和做法、所屬人民團體組織、選區服務內容…等等,多方面的主、客觀性資料。至於未能接受深度訪談之女性國會議員,則以透過問卷調查、訪問其國會辦公室主任或資深幕僚的方式,蒐集相關資料。根據質化研究的資料整理,歸納出女性國會議員的人格特質、問政理念和選區服務特性,以及她們在任期內和面對選舉時的政治行銷取向。 另外,為求得所研究的三十三位對象—第五到第六屆連任成功和連任失敗的女性國會議員,她們的政治行銷效果評估資料,共發出八十份問卷調查,回收六十七份有效問卷的統計結果,尋求外界對於女性國會議員政治行銷成效的觀感評價,做為其中一組變項(X組變項),併入前述的所有客觀資料(分別為「個人特質」、「問政表現」、「選區服務」和「政黨與選戰」等類因素),區分為兩大組變項(Y組和 Z組變項)。綜合研究對象全部各個面向的問政表現和政治行銷取向,再透過多變量統計分析(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法,以SPSS的統計軟體歸納分析,找出影響連任與否最具區辨力的變項。根據量化研究的資料統計分析,並歸納出「通才型」、「通才偏專業型」、「問政優先型」以及「問政和選區兼顧型」等四大類女性國會議員的政治行銷型態。 研究發現,臺灣女性國會議員以第五到第六屆的三十三位研究對象為例,連任機會最高的類型為「通才型」的女立委,十二位屬於此一類型的女立委中,僅有一位連任失敗,連任率高達將近92%。 其次為「通才偏專業型」,十一位此一類型的女立委中,有三位連任失敗,連任率將近73%。連任機率第三高的為「問政和選區兼顧型」」,五位此一類型的女立委中,有二位連任失敗,連任率為60%。連任率最低的為「問政優先型」,此一類型的五位女立委中,便有三位連任失敗,連任率僅達40%。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6:26:4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5-P93322030-1.pdf: 1768467 bytes, checksum: cd1d666a0449163cee94b0c7926fb03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6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次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方法 7 第三節 研究假設與驗證 21 第四節 研究範圍 22 第二章 文獻檢閱 31 第一節 女性從政和個人特質之相關研究 31 第二節 政治行銷之相關研究 35 第三節 立法委員問政和選區服務之相關研究 38 第四節 選戰策略之相關研究 42 第三章 質化研究 47 第一節 深度訪談內容資料分析 47 第二節 從政因素 47 第三節 問政表現 50 第四節 選戰策略 52 第五節 選區服務 52 第六節 小 結 53 第四章 量化研究 57 第一節 問卷調查資料分析 60 第二節 候選人個人背景、選區和政黨因素的資料分析 69 第三節 國會問政立法表現和平面媒體曝光率資料分析 75 第四節 三組變項交叉比對 79 第五節 政治行銷風格型態四分類 90 第六節 小 結 92 第五章 結論 96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假設之驗證 96 第二節 研究結論 99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02 第四節 研究檢討與建議 106 參考文獻 109 壹、中文部分 109 貳、西文部分 114 附錄 117 附錄一、女性國會議員深入訪談題綱 117 附錄二、女性國會議員辦公室人員問卷調查 121 附錄三、女性國會議員深度訪談個案1 122 附錄四、女性國會議員深度訪談個案2 132 附錄五、女性國會議員深度訪談個案3 142 附錄六、女性國會議員深度訪談個案4 149 附錄七、女性國會議員深度訪談個案5 156 附錄八、女性國會議員深度訪談個案6 164 附錄九、女性國會議員深度訪談個案7 174 附錄十、女性國會議員深度訪談個案8 183 附錄十一、女性國會議員深度訪談個案9 192 附錄十二、深度訪談女性國會議員之部分基本資料清冊 199 附錄十三、女性國會議員個人背景資料 208 附錄十四、女性國會議員政治行銷效果問卷調查 214 附錄十五、自變數與連任與否之相關分析 219 圖 表 目 次 圖 一:LASSWELL的傳播模式與競選傳播 8 圖 二:政治行銷與行銷理論的同質比較 13 圖 三:本研究政治行銷架構圖 15 圖 四:研究流程圖 19 表 一:立法院第五屆女性國會議員名單 23 表 二:立法院第六屆女性國會議員名單 25 表 三:立法院第五屆到第六屆連任成功之女性國會議員取樣名單 27 表 四:立法院第五屆到第六屆連任失敗之女性國會議員取樣名單 28 表 五: X組變項對照表 57 表 六: Y組變項對照表 58 表 七: Z組變項對照表 59 表 八: 政治行銷取向類型連任率 60 表 九: 個人特質因素的區辨分析 61 表 十: 問政表現因素的區辨分析 62 表 十一: 個人特質與連任關係的區辨結果 63 表 十二: 國會問政表現的區辨分析 63 表 十三: 問政表現因素的區辨分析 64 表 十四: 問政表現與連任關係 65 表 十五: 選區因素的區辨分析 65 表 十六: 選舉與政黨因素的區辨分析 65 表 十七: 選區相關因素與連任關係 66 表 十八: 選舉與政黨因素的區辨分析 66 表 十九 : 選舉與政黨因素的區辨分析 67 表 二十 : 選舉與政黨因素與連任關係 67 表 二十一: 「人格特質」等三個最強區變力變數與連任與否之區辨分析 68 表 二十二: 「選區服務的整體評價」等三個最具區別能力變項 68 表 二十三: 整體變數之區辨分析 69 表 二十四: 個人背景因素的區辨分析 69 表 二十五: 個人背景因素與連任關係 70 表 二十六: 選區經營相關因素的區辨分析 71 表 二十七: 選區經營相關因素與連任關係 71 表 二十八: 選區競選相關因素的區辨分析 72 表 二十九: 選區競選相關因素與連任關係 73 表 三十 : 選舉與政黨因素的區辨分析 73 表 三十一: 選舉與政黨因素與連任關係 74 表 三十二: 個人問政客觀資料的區辨分析 75 表 三十三: 個人問政客觀資料與連任關係 75 表 三十四: 問政表現客觀統計資料的區辨分析 76 表 三十五: 問政表現客觀統計資料與連任關係 77 表 三十六: 選舉與政黨相關統計資料的區辨分析 77 表 三十七: 選舉與政黨相關統計資料與連任關係 78 表 三十八: X組與Y組變項的交叉分析 79 表 三十九: X組與Y組變項的交叉分析 80 表 四十 : X組及Y組變項與連任關係 81 表 四十一: X組與Z組變項的交叉分析 82 表 四十二: X組與Z組變項的交叉分析 82 表 四十三: X組及Z組變項與連任之關係 84 表 四十四: Y組與Z組變項的交叉分析 84 表 四十五: Y組與Z組變項的交叉分析 85 表 四十六: Y組及Z組變項與連任關係 86 表 四十七: 全體變項的區辨分析 87 表 四十八: 全體變項的區辨分析 87 表 四十九: 全體變項與連任之關係 89 表 五十 : 政治行銷風格型態四分類:服務處數目、施政-政黨質詢和院會 90 表 五十一: 政治行銷風格取向型態四分類:人格特質、選戰策略的整體評價和問政行為風格-溫和與剽悍 91 表 五十二: 政治行銷風格型態四分類:連任與否 92 表 五十三: 政治行銷取向四分類 93 表 五十四: 女性立委背景資料 208 表 五十五: 女性立委選區服務資料 209 表 五十六: 女性立委選戰相關資料 210 表 五十七: 女性立委問政資料之一 211 表 五十八: 女性立委問政資料之二 212 表 五十九: 女性立委各項特質衡量表一 215 表 六十 : 女性立委各項特質衡量表二 216 表 六十一: 女性立委各項特質衡量表三 217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台灣女性國會議員政治行銷取向對其連任之影響─以第五、六屆立法委員為例 | zh_TW |
dc.title | The Marketing of Re-election Campaigns by Female Legislators in Taiwan (5th~6th Legislature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4-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coadvisor | 蘇彩足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義彥,游清鑫 | |
dc.subject.keyword | 政治行銷,女姓從政,人格特質,問政行為,選區經營,立委選舉,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Political Marketing,Women in Politics,Personality Traits,Political Behavior,Constituent Services,Legislative Election, | en |
dc.relation.page | 250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6-07-28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政治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政治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73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