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國家發展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553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陳顯武
dc.contributor.authorYu-Chun Liuen
dc.contributor.author劉育君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08T06:17:49Z-
dc.date.copyright2007-02-02
dc.date.issued2007
dc.date.submitted2007-01-23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專書
甘添貴(2001)《體系刑法各論(第一卷)》,臺北: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編譯(2000)《歐美國家公務員制度概要─美英德法之現狀》,臺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吳庚(2003)《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八版,臺北:三民書局。
林山田(2006)《刑總要論》,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法務部政風司編撰(1999)《加拿大廉政制度考察報告》,臺北:法務部。
法務部法規委員會(2000)《行政程序法》,臺北:法務部。
法務部編印(2005)《行政罰法》,臺北:法務部。
法務部編印(2006)《行政罰法解釋及諮詢小組會議紀錄彙編》,臺北:法務部。
許濱松(2001)《各國人事制度》,臺北: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銓敘部編譯(1995)《各國人事法制叢書第一輯》,臺北:銓敘部。
銓敘部編(2000)《公務人員基準法專輯》,臺北:銓敘部。
蔡震榮、鄭善印(2005)《行政罰法逐條釋義》,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蔡志方(2006)《行政罰法釋義與運用解說》,臺北:三民書局。
繆全吉、彭錦鵬、顧慕晴、蔡良文等編(1989),《人事行政》,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蕭武桐(2003)《公務倫理》,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期刊
李在琦(1988)〈刑事上公務員圖利罪構成要件新解〉,《法令月刊》第39卷第7期。
李忠雄(1996)〈公務員圖利他人罪之迷思〉,《法令月刊》,第10期。
李震山(2004)〈程序基本權〉,《月旦法學教室》第19期。
李震山(2004)〈論行政罰之裁處程序-以「行政罰法」草案之規範為中心〉,《法務部行政罰法草案研討會會議手冊》。
林世宗(1999)〈新國會新立委應迴避利益衝突〉,《全國律師》,第5卷第12期。
張嘉宏(2002)〈公務員圖利罪修正評論〉,《法學講座》,第4期。
姜仁脩(1996)〈修正貪污治罪條例之評析〉,《法務通訊》第1799期。
邱華君(2001)〈公務員之迴避制度〉,《人事行政》,第138期。
洪家殷(2004)〈行政罰法之概念與種類〉,《法務部行政罰法草案研討會會議手冊》,臺北:法務部。
陳愛娥(1996)〈公務員之操守與利益迴避的現代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8期。
陳愛娥(1999)〈行政程序法制定之意義與課題〉,《月旦法學雜誌》,第50期。
陳一新(1997)〈現行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相關法制的檢討〉,《國家政策雙周刊》。
陳清秀(2004)〈行政罰之責任〉,《法務部行政罰法草案研討會會議手冊》,臺北:法務部。
楊大器(1992)〈司法懲戒權與行政懲處權〉,《法律評論》第58卷第8期。
管高岳著,〈公職人員之利益衝突迴避制度〉,引自網址http://www.cga.gov.tw/clear/file/%E5%85%AC%E8%81%B7%E4%BA%BA%E5%93%A1%E4%B9%8B%E5%88%A9%E7%9B%8A%E8%A1%9D%E7%AA%81%E8%BF%B4%E9%81%BF%E5%88%B6%E5%BA%A6%E7%B0%A1%E5%A0%B1.pdf。
趙永清(1996)〈健全陽光法案體系 導正社會黑金亂象-從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原則談起〉,《公務人員月刊》第5期。
銓敘部法規司(2001)〈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之研究〉,《公務人員月刊》第59期。
廖義男,<行政處罰之基本爭議問題>,《台灣行政法學會學術研討論文集-行政救濟、行政處罰、地方立法》,台灣行政法學會出版,2000年。
廖義男(2004)〈秩序維護與人權保障之均衡—行政罰法建制之基本考量〉,《法務部行政罰法草案研討會會議手冊》,臺北:法務部。
劉定基(2000)〈公務員離職後利益迴避之義務—公務員服務法、政府採購法與相關草案之研析〉,《憲政時代》第26卷第1期。
劉昊洲(2000)〈論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之義務〉,《人事行政》,第134期。
蔡金火、江明修(1998),〈公務人員迴避制度之初探-政府再造的倫理基礎〉,《公務人員月刊》第29期。
蔡良文(2000)〈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4期。
蔡震榮(2004),〈行政罰法草案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11期。
蔡震榮(2004)〈行政罰與一事不二罰〉,《法務部行政罰法草案研討會會議手冊》,臺北:法務部。
論文
王正海(2004)〈我國立法委員利益迴避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
李其泓(2003)〈從倫理的觀點探討公務人員利益的衝突〉,國立政治大學公 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余珊蓉(2004)〈行政罰法基本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錦龍(2000)〈公職人員利益迴避制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楊素珍(2001)〈貪污犯罪與其防制對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勝雄(2004)〈我國公務人員貪污及其防制對策〉,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磨天相(2002)〈民選公職人員貪腐問題與防治策略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劉文隆(1985)〈公務員義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政府公報
司法院公報,第33卷第9期。
司法院公報,第42卷第5期。
立法院公報,第83卷第3期。
立法院公報,第83卷第45期。
立法院公報,第84卷第27期。
立法院公報,第84卷第57期。
立法院公報,第84卷第64期。
立法院公報,第85卷第4期。
立法院公報,第86卷第52期。
立法院公報,第87卷第2期。
立法院公報,第87卷第31期。
立法院公報,第89卷第12期。
立法院公報,第89卷第38期。
法務部公報,第229期。
法務部公報,第271期。
二、英文部分
Cooper, Phillip J., Linda P. Brady, Olivia Hidalgo-Hardeman, Albert Hyde, Katherine C. Naff, J. Steven Ott & Harvey White, Public Administr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Florida:Harcourt Brace & Company, 1998.
Cooper, Terry L., The Responsible Administrator: An Approach to Ethics for the Administrative Role. 2nd ed. New York:Associated Faculty Press,1986.
Cooper, Terry L., The Responsible Administrator: An Approach to Ethics for the Administrative Role. 3rd ed.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0.
Denhardt, Robert B., Public Administration:An Action Orientation.2nd ed. Fort Worth,Tex.: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5.
Jun, Jong S., Public Administration: Design and ProblemSolving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6.
Mayer, Robert R., Policy and Program Planning: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85.
Nye J.S.,Corrup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A Cost-Benefit Analysi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67.
Rawls, John, A Theory of Justice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The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1971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5539-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主要討論的,是關於我國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各層面的問題,以利就本法適用方式與未來修法走向做出說明。首先探討本法法制基礎以及外部環境狀況,以利釐清本法的角色以及價值,並以「由外而內」的方式,說明本法特殊性與重要性。也就是從利益衝突迴避的理論依據出發,試圖建立本法核心價值。接著就利益衝突迴避法制進行全觀的考察,發現本法在利益衝突迴避法制的定位與功能,並繼之進行立法過程的考察,探究本法與其他法制的不同及其特殊性。透過比較法的研究,試圖擬出本法內部基礎與外部環境的輪廓。
繼之處理本法構成要件中仍有許多解釋之空間,此有可能造成公職人員因對構成要件之適用對象及範圍認知有誤而觸法的問題。透過各種法律解釋方法,以及主管機關法務部之函釋,分析歸納法律文句解釋的理論與實務見解為何,透過「規範主體」、「規範客體」、「行為態樣」、「法律效果」等4個面向之分析作探討,試圖讓法律適用者在適用本法時,能有更具體明確之標準。
之後並討論,本法與其他法律適用過程中競合的問題。比較特殊的是,本法條文內容間也有競合的解釋問題,以及本法本身性質屬於具有刑事處罰特色的行政法。因此就本法之間適用、其他行政法規與刑法法規之間競合適用的做深入研究。最後並歸納說明,試圖發現適用過程的規律與共通性的特色。
也同時就現存的實務案例進行分析,討論本法在實務面的運作與效果。也就是從實務案例進行類型化分析,以便進行後續的功能性考察,探究目前本法適用的情況是否符合當初立法目的;並就其缺失之處,提出具體修法建議供立法者參考。
最後歸納本文研究內容,分別從對法律解釋與適用的建議、對立法者的建議,以及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等三個角度,提出本文對該法的看法和未來研究的方向,提出本文淺見。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all aspects of the problems regarding Law on Refusal of Public Servants Due to Conflicts of Interest in Taiwan,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applicability and rectification in the future. Firstly, this law discusses the legal basis and the outside environment, so as to clarify the role and value of the law. Also, it explains the specialti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law with the “outside in” method. In other words, it attempts to establish the core value of this law, starting from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refusal of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n, an overall inspection is conducted for the legal system of conflicts of interest, observing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of refusal of conflicts of interest concerning this law. Besides, a further process of legislation i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and specialties of this law and other legal system. Therefore, the outline of the inside basis and the outside environment can be drafted through comparative law study.
Next, dealing with the components requires much room for explaining. This might cause the public servants to break the law due to failing to recognize the appropriate target and scope of the components. The legal text interpretations can be analyzed and induced and be seen what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iews are, through all the various ways of interpretations of the laws and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of Department of Legal Affairs. It attempts to give legal applicants embodied and clear standards while applying this law through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of discussion: Standard Subject, Standard Object, Behavioral Patterns, and Legal Effect.
Then, the co-opetition issues of the applicable process of this law and other laws will be discussed. Especially, there are interpretation problems about co-opetition among regulations of this law, and the law itself belongs to administrative law that characterizes criminal punishment. Thus, an in-depth study will be conducted in terms of the applications of this law, other administrative laws and criminal regulations about the applicability of co-opetition. Finally, by concluding and interpreting, it attempts discover the regular and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cable process.
Meanwhile, the analysis of existed practical cases are conducted and discussed concerning the operation and effect of practical sides. In other words, it is a typification analysis based on practical cases, so as to conduct the following functional inspection and explore i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of this law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itial aim of legislation. Also, concrete suggestions for rectification will be addressed for reference aiming the faults.
Finally, to conclude this paper, a humble opinion is addressed that the views towards the law and direction of the further study according to three aspects: suggestions for legal interpretation, suggestions for the legislator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ollowing researcher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6:17:4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6-P93341004-1.pdf: 1270502 bytes, checksum: 57a4543c89667a3f3c918343b0fa677e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7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  錄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目的及問題陳述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文獻探討 5
第五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9
第六節 研究架構 10
第二章 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理論與環境系統分析 13
第一節 利益衝突迴避之理論依據 13
第二節 我國現有利益衝突迴避法制之考察 16
第三節 我國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立法過程 17
第四節 我國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定位與價值 19
第三章 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法規範之分析 23
第一節 對規範主體之分析 23
第二節 對規範客體之分析 31
第三節 對行為態樣之分析 33
第四節 對法律效果之分析 46
第五節 小結 56
第四章 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與其他法律之關係 59
第一節 本法條文間適用之問題 59
第二節 與相關行政法規範之關係 60
第三節 與刑法相關規範之關係 70
第四節 小結 71
第五章 違反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實務運作分析 73
第一節 實務案例探討 73
第二節 功能考察與檢討 90
第三節 修法建議 92
第六章 結論 95
第一節 對法律解釋與適用的建議 95
第二節 對立法者的建議 96
第三節 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98
參考文獻 101
附錄一 法務部有關「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函釋彙整表 107
附錄二 加拿大「高級人員利益衝突迴避及後就業法」之條文摘要內容 119
附錄三 「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第2條修正條文對照表 129
附錄四 法務部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案件審議委員會設置要點 135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我國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研究zh_TW
dc.titleLaw on Recusal of Public Servants Due to Conflicts of Interest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5-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李炳南,蔡震榮
dc.subject.keyword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競合,行政法,zh_TW
dc.subject.keywordpublic servant,conflicts of interest,refusal,co-opetition,en
dc.relation.page135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07-01-24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國家發展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國家發展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24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