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362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郁蕙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Wen Chie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簡育文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5:06:27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1-07-18 | |
dc.date.issued | 2011 | |
dc.date.submitted | 2011-07-0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王毓仁,2000。「公部門績效指標的設計與運用」,『人力發展月刊』。第82期,頁35-45。
王義仲、林敏宜,2001。「林木對碳貯積效益評估」,中華民國林產事業協會第九屆第二次會員大會專題演講及論文發表摘要集。中華民國林產事業協會。 古步鋼,2004。「政府機關績效評估發展趨勢」,『政府績效評估』。頁579-605。 任憶安,1992。「由林務局長重要言論看臺灣林業政策的改變」,臺灣林業。18(8):2-4。 朱博湧、熊杏華、林裕淩、劉子衙,2005。「非營利研發機構之智慧資本與績效評估-工研院之實證研究」,『管理學報』。第22卷第3期,頁277-293。 行政院發展考核委員會,2004,『政府績效評估』,台北: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農委會,2004,第二期四年(2005-2008年度)農業建設部門計畫,行政院農委會。 行政院農委會,2009,加強森林永續經營98至101年度(第三期)中長程計畫,行政院農委會。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2001-2007,林業統計年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01-2009a。『林業統計』。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01-2009b。『林務局年報』。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余振乾、余小方,2005。「地方財政科技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其實施」,『中國軟科學』。第4期,頁63-69。 吳再益,2004。「如何運用國家競爭力評比指標強化施政績效管理」,『政府績效評估』,頁77-114。 吳安妮,2004。「平衡計分卡在公務機關實施之探討」,『政府績效評估』,頁115-135。 吳孟珊,2001年。「台灣森林經營觀念之轉變--《台灣林業》期刊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定著,1990。『行政機關生產力衡量模式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吳松,2007。日本政府政策評價制度與科技政策績效評價淺析,政策計畫,第259期,頁22-29。 吳婉瑜,2004。「平衡計分卡應用於公部門績效評估之探討-以交通部為案例」,『主計月刊』,第587期,頁35-47。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堯峰,1982。「政府機關生產力之提高─公共行政新課題」,『張金鑑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聯經:379 頁。 吳萬疆,2007。「以作業基礎成本法計算因工期展延所生間接成本之研究」,中央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允傑,1999。『國會與預算』,台北:商鼎文化出版。 李國忠、林麗貞,2000。「南投縣林業部門綠色功能投入產出之分析」,『中華林學季刊』。33:(4),頁513-527 汪大雄、王培蓉、林振榮,1999。「扇平自然教育區遊憩效益之經濟評估」,『台灣林業報告』。14(4):457-468。 周志忍,2001。「論績效評估的意義和作用: 國際經驗及其對我們的啟示」,『海峽兩岸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中華民國競爭力研究學會,頁1-5。 周佩萱,2009。「邁向價值創造新時代--經濟部法人科專績效評估機制的挑戰與變革」,『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2卷第2期,頁35-42。 林幸君、張靜貞,2004。「台灣農業與相關產業之附加價值與產業關聯分析」,農業經濟叢刊。10(1):1-24。 林佳慧、邱秀玲,2009。「從國際發展經驗探究我國績效管理與預算扣合之現況」,『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2卷第2期,頁68-75。 林俊成、鄭美如、劉淑芬、李國忠,2002。「全民造林運動二氧化碳吸存潛力之經濟效益評估」,『台灣林業科學』。第17卷第3期,頁311-321。 林國銓、何淑玲,2005。「由生物量推估台灣不同林分之碳儲存量」。森林經營對二氧化碳吸存之貢獻研討會論文集。第97-108頁。 林國銓、杜清澤、徐嘉君、黃菊美,2006。「六龜試驗林亞熱帶天然闊葉林地上部碳貯存量之估算」。臺大實驗林研究報告20(3):153-164。 林啟淵,1987。「臺灣林業政策的演變與林業發展」,臺灣銀行季刊。38(1):201-213。 林裕仁、李國忠、林俊成,2002。「以生物量與材積關係式推估台灣地區森林林木碳貯存量之研究」,『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16:71-79。 林嘉誠,2004。「公部門績效評估技術與指標建立」,『國家政策季刊』,第3卷第2期,頁1-20。 林嘉誠,2004。「行政機關績效評估制度的建置與回顧」,『政府績效評估』,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3-20。 邱吉鶴,2004。「英美兩國績效評估制度之比較」,『政府績效評估』,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61-75。 邱吉鶴、黃宏光,2004。「企業績效評估實務之探討」,『政府績效評估』,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23-60。 邱祈榮、林俊成、陳莉坪,2010。《植林碳匯專案管理》,邱祈榮出版。 邱瓊慧,2002。「臺灣林務機關管理經營績效與策略評估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侯元兆、張佩昌、王琦、於玲、張穎,1995。《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侯嘉政、楊美冠,2009。「建構政府審計機關績效評估指標之研究--平衡計分卡觀點」,『政府審計季刊』。29:4,頁85-96。 姚鶴年,2006,台灣的林業。台灣地理百科系列叢書第78輯,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洪永泰,1995。「數量分析與績效評估」,收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行政計劃績效評估專論選輯(三)』,台北:編製者發行。 徐仁輝,2000。『公共財務管理』,台北:智勝書局。 徐仁輝,2004。「績效評估與績效預算」,『國家政策季刊』,第三卷,第二期,頁21-36。 高翠霜譯,杜拉克等著,2000。『績效評估』,台北:天下文化。 張允玲,2000。「計畫績效評估與其在計畫作業中之應用」,『研考雙月刊』,第24卷第4期,頁54-60。 張四明,2009。「行政院施政績效評估制度之運作經驗與改革方向」,『研考雙月刊』。33:5,頁45-58。 張育哲,2005。「政府引進企業評估方法之理論與實際」,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系主辦之「政策與績效評估研討會」 張忠友、徐培富,2009。「試論森林效益的涵義及數量化評判方法」,四川林业科技,第30卷,第5期,頁95-98。 張聰明,1999,「世界先進國家中程施政計畫制度之比較」,『立法院院聞』,第27卷第9期,頁30-46。 許士軍,2000。『績效評估導讀』,天下文化書坊,台北。 許士軍,2002。『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許紀泉,2006。「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評估」。長春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5卷,第3期,頁77-81。 郭志新、楊海燕、袁良濟,2010。「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研究進展與趨勢」,安徽農業科學,38(3):1554-1556。 郭昱瑩,2004。「政府機關績效評估探討」,『政府績效評估』,頁161-174。 陳仲新、張新時,2000。「中國生態系統效益的價值」,科學通報, 45(1):17-22。 陳春榮,2003。「我國實施中程計畫預算制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碩士論文。 陳郁蕙、陳雅惠,2006。「台灣農業預算對產業發展之影響」,農委會94年度農業經濟與政策制度研究計畫成果研討會。 陳郁蕙、陳雅惠、李俊鴻、簡育文,2010。「臺灣林業中程計畫之指標研訂」,行政農業委員會林務局99年度委託計畫。 陳溪洲,1993。「臺灣林業政策之回顧」。臺灣省林業試驗所主辦「森林資源的永續經營研討會」(台北市)宣讀之論文。 陳慶安,2000。「績效評估發展趨勢」,『人力發展月刊』,第82期:21-25。 陳憲章,2004。「六標準差之應用」,『政府績效評估』,頁137-157。 陳麗琴、汪大雄、黃進睦、林國銓,2002。「福山植物園遊憩經濟效益之評估」,『台灣林業科學』。17(3),頁375-385。 景彥勤,2006,解析與構建林業支出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理論研究,第8期,頁3-5。 焦國模,1999。《中國林業史》。台北:渤海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一峰,2004。「行政機關業務評估指標建構-以衛生署為例」,『政府績效評估』,頁291-320。 黃同圳,2000。「績效評估與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的12堂課』,台北:天下文化出版。 黃旭男,1993。「資料包絡分析法使用程序之研究及在非營利組織效率評估上之應用」,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建銘,1999。「組織績效的運用與管理意涵-英國經驗之探討」,『人力發展月刊』,第66期,頁52-62。 黃國敏,2004。「績效評估理論與實務:新竹市政府個案研究」,『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頁56-82。 黃國敏,2006。「新竹縣與苗栗縣政府行政績效評比」,『人文與社會學報』,第1卷第8期,頁147-183。 黃朝盟,2000,「公共策略規劃暨績效預算--從美、澳的執行經驗建立適當之評估架構」,『理論與政策』,第14卷,第1期,頁23-41。 黃朝盟,2005。「行政院中程施政計畫制度之初期執行評估-策略思考不足的策略規劃」,『中國行政』,第76期,頁99-124。 黃朝盟、曾建儒,2002。「中程施政計畫之執行評估-透過績效預算強化施政機關之目標管理與績效評估」,『主計月刊』,第558期,頁40-50。 黃裕星,1998。「新林業--森林生態系經營理念」,森林生態系經營中文文獻,頁1-4。 黃漢樞,2007。「台灣林業部門對綠色國民所得帳貢獻之研究」,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佳慧,2001。「公部門績效管理之初探」,『研習論壇理論與實務月刊』,第一期:. 30-37 頁。 楊朝旭、林炎秋,2006。「運用資料包絡分析法於政府部門之績效評估-以法院辦案績效為例」,『會計研究月刊』,第251期,頁56-69。 楊榮啟、林文亮,1992。「森林資源經營管理方法之歴史的演變過程及現在狀況」,臺灣林業18(7):3-8。 楊榮啟、高強,1989。「台灣省林務局林區管理處重劃之效率評估」,研究報告書。 楊錦洲,2007。「應用於政府機構之平衡計分卡的修正模式」,『法制論叢』,第40期,頁103-122。 葉乃菁、康美凰、賴志遠,2009。「淺談美國科技政策與計畫績效評估」,『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2:7,頁75-87 。 雷孝章、王金錫、彭沛好、陳國先、唐雲錦,1999,中國生態林業工程效益評價指標體系,自然資源學報,第14卷第2期,頁175-182。 靳芳、魯紹偉、余新曉、饒良懿、牛建植、謝媛媛、張振明,2005。「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評價」,應用生態學報,16(8):1531-1536。 劉有庚,2009。「從伐木到保育—戰後臺灣林業之發展(1945-2004)」,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倫武、劉偉平,2004。「試論林業政策績效評價」,『林業經濟問題』。第24卷第6期,頁347-350。 劉錦龍,2001。「應用非線性隨機效用模型探討台灣森林資源」,『農業與經濟』,27:61-86。 樊喜斌、劉紅梅、王克強、陳玲娣,2006,林業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林業經濟,第9期,頁43-46。 蔣延玲、周廣勝,1999。「中國主要森林生態系統公益的評估」,植物生態學報,23(5):426-432。 鄭君邁、馮瑋華,2006。「國軍中程施政計畫與國防施政績效評估關係之探討」,『空軍軍官雙月刊』,第131期,頁38-61。 鄭欽龍,2004,「台灣地區森林經營之社會意向調查(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計畫。 蕭基淵,1989。「以DEA方法探討臺灣林業效率之衡量」,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萼,1992。『財政學原理』。臺北市:三民書局。 羅紹麟、馮豐隆,1984。「台灣森林遊樂資源之經濟評估」,『中華林學季刊』。17(2):25-51。 羅紹麟、黃有傑,2004。「森林生態系經營之社會經濟評估模式之建立與應用-以AHP法分析指標權重」,『林業研究季刊』。26(3):19-31。 蘇彩足,2002。「美國聯邦政府中程計畫預算機制之研析」,預算平衡與中程計劃預算制度學術研討會,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Berman E. M., 1998. Productivity in Public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Brown, M.G., 1996, Keeping Score: Using the right metrics to drive world-class performance, Productivity, Inc., Portland. Carter, N., R.Klein & P. Day, 1992. How Organization Measure Success: The Use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Government. London: Routledge. Costanza R. 1997. “The value of the worldp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 Nature ,287 :253 - 260. Dixon, R. K., S. Brown, R. A. Houghton, A. M. Solomon, M. C. Trexler and J. Wisniewaki, 1994. Carbon Pools and Flux of Global Forest Ecosystems, Science. 263: 185-190. Edmondson, W. P. M., and A. Somwaru, 1995. “Measuring the Economywide Effect of the Farm Sector: Two Methods, Technical Bulletin No. 1843.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ang, J. Y., A. P. Chen, C. H. Peng, S. Q. Zhao and L. J., 2001.“Changes in Forest Biomass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Between 1949 and Haan, de M. and S.J. Keuning, 1996. “Taking the environment into account: the NAME approach,”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2: 131-48. Hughes, D. W., 2003. “Policy Uses of Economic Multiplier and Impact Analysis,” Choice. 25-29. Kao, C. and Yang, C. Y., 1991.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Forest Management”, Forest Science,Vol.37, No.5, pp.1239-1252. Kao, C. and Yang, C. Y., 1992. “Reorganization of Forest Districts Via Efficiency Measure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58, pp.356-362. Kilkenny, M., and G. Schluter, 2001. “Value-Added Agriculture Policies Across the 50 States,” Rural America. 16: 12-18. King, W. R., 1983. “Evaluating strategic planning system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4: 263-277. Miller, R. E., and P. Blair, 1985. “ Input-Output Analysis: Foundations and Extensions,” Prentice Hall, Inc. Nutt, P. C. and Backoff, R. W., 1992.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public and third sector organizations: A handbook for leader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lanning, Priority Set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RWS Publications, Pittsburgh. Strange et al., 1999. A“four-stage approach to evaluate management alternatives in multiple-use forestry,”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24: 79-91. Turner, D. P., G. J. Koerper, M. E. Harmon and J. J. Lee, 1995. A Carbon Budget for Forests of the Conterminous United State,”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5: 421-436. Wang, T. F., P. C. Lee, and C. Y. Tseng, 2001. “The Economic Impact Analysis of 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in Taiwan: The Application of a CGE Model, ” 2001 Academic Symposium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and System Analysis. Taipei, September 21. Wholey, J. S., 1999. Forward in Monitoring Performance in the Public Sector. Mayne,J. and Zapico-Goni, E. (eds) . NJ:Transaction.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3621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臺灣森林面積約佔國土面積六成,森林生態系統具備調節氣候、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森林遊憩、維持生物多樣性等多項服務功能,森林資源對我國之重要性,藉由林業施政對森林進行妥適管理對國家永續發展極為重要。有鑑於此,本研究擬建立我國林業中程計畫之績效指標並據此對施政績效作評估,以作為我國日後林業施政的依據;根據指標計算在2001-2009年台灣森林水源涵養效益平均每年為1,274.51億元,平均森林碳吸存效益與平均森林碳貯存效益則分別為1,927.78與2,895.79億元。經濟效益方面,森林育樂之遊憩效益則大致呈現逐年提高的趨勢,在2001-2009期間該指標值之平均值為66.47億元。若僅考量林業初級生產的部分,則2002-2008年林業GDP成長率平均1.33%,若以三級產業之觀點評估我國林業及其相關產業之GDP則可發現在2001-2008年間,其值介於347.13-380.11億元之間,若進一步估算林業綠色GDP,則其2001-2008年之平均為3,284億元,而林業及其相關產業之綠色GDP在同樣期間內平均為3,628億元。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bout 60% of Taiwan is covered by forest. Since forest ecosystem can provide the multifunctionality such as climate regulation,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biodiversity, and recreation for us, the forestry sector becomes more prominant than ever and forestry policy plays vital role in a sustainable forestry management. Due to this reason,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build up a model by which the policy performance can be evaluated.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economic values of water conservation is NT$127.45 billion each year over the 2001-2009 period,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carbon storage are NT$192.78 billion and NT$289.58 billion, respectively. The economic value of forest recreation during is NT$6.65 billion per year. If we merely take the primary production of forestry into account, the average growth rate of GDP in forestry is 1.33% during the 2002-2008 period. In contrast, when the forestry is considered, its GDP enhanced, ranges from NT$34.71-38.01 billion during 2001-2008. In the same period, the average green GDP increased to NT$ 328.4 billion when forest sector is treated as a service industry, while the average national green GDP is NT$362.8 billio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5:06:2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0-R98627003-1.pdf: 691431 bytes, checksum: 6610e4438fa699039d682c72816f5e3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1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錄
謝 辭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續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2 第三節 研究架構 3 第二章 臺灣林業發展概況 5 第一節 臺灣的森林資源 5 第二節 臺灣森林政策之沿革 7 一、光復至國民政府遷台初期的林業政策(光復初期-1957年) 7 二、台灣林業政策及經營方針(1958-1975年) 7 三、台灣林業經營改革方案(1976-1990年) 8 四、台灣森林經營管理方案(1991年迄今) 8 第三章 中程施政計畫 10 第一節 中程施政計畫之緣起 10 一、中程施政計畫概念之源起 10 二、我國中程施政計畫之現況 13 第二節 我國林業之中程施政計畫 18 一、第一期林業中程計畫(2001-2004年) 18 二、第二期林業中程計畫(2005-2008年) 24 三、第三期林業中程計畫(2009-2012年) 31 第四章 績效評估之相關文獻回顧 41 第一節 績效評估之源起與定義 41 一、一般績效評估之相關文獻 41 二、行政或政府部門績效評估之相關文獻 48 三、中程計畫績效評估之相關文獻 55 四、林業績效評估相關文獻 58 第二節 森林多功能效益 61 第五章 建立績效之評估指標 64 第一節 建立林業績效評估指標之方法 64 一、績效評估兼顧投入、過程、產出及結果等面向 64 二、績效評估之指標 66 第二節 我國林業綜合績效評估指標之建立 68 第六章 林業中程計畫之績效評估 74 一、投入指標(A1) 74 二、過程指標(A2) 77 三、產出指標(A3) 78 四、結果指標(A4) 84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94 第一節 結論 94 第二節 建議 97 參考文獻 99 表目錄 表2-2-1 臺灣地區林產品生產量值 9 表3-2-1 第一期林業中程計畫之各年預期經費支出與林務局預算 23 表3-2-2 第一期林業中程計畫之預期經費支出 24 表3-2-3 第二期林業中程計畫之各年預期經費支出與林務局預算 31 表3-2-4 第二期林業中程計畫之預期經費支出 32 表3-2-5 第三期林業中程計畫之各年預期經費支出與林務局支出 39 表3-2-6 第三期林業中程計畫之預期經費支出 40 表5-2-1 林業綜合績效評估指標之內容 72 表6-1-1 林業及其相關產業之GDP 80 表6-1-2 林業綜合績效評估指標之指標值計算結果 91 圖目錄 圖3-1-1 我國中程施政計畫體系架構 15 圖3-1-2 中程施政計畫作業流程圖 15 圖3-1-3 我國中長程個案計畫之擬訂與審議流程 17 圖5-1-1 績效評估之分析體系 65 圖5-1-2 我國林業中程計畫執行績效之評估體系 66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台灣森林生態系統多功能服務效益評估之研究 | zh_TW |
dc.title | The Effects of The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in Taiwa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9-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詹滿色,李俊鴻 | |
dc.subject.keyword | 林業中程計畫,績效評估,森林生態系統服務,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Medium term Plan of forestry,performance measures,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 en |
dc.relation.page | 106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1-07-0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農業經濟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農業經濟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0-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675.23 k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