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幫助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347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柯慶明
dc.contributor.authorShu-Bay Chenen
dc.contributor.author陳姝蓓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08T05:02:09Z-
dc.date.copyright2010-08-24
dc.date.issued2010
dc.date.submitted2010-08-23
dc.identifier.citation一、文學史批評史著
《中國文學進化史》 譚正璧著 上海:開明書店 1931年
《新著中國文學史》 胡雲翼著 臺北:三民書局 1966年
《中國大文學史》 謝無量著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70年臺四版
《中國文學史大綱》 容肇祖著 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年
《中國文學史大綱》 顧實著 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年
《現代中國文學史》 錢基博著 臺北:明倫出版社 1971年3版
《中國文學史》 曾毅著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77年6月臺一版
《中國文學批評史》 羅根澤著 臺北:龍泉書屋 1979年5月
《中國文學流變史》 鄭賓于著 上海書店據北新書局1936年版影印 1980年
《中古文學史講義》 傅斯年著 收入《傅斯年全集》 臺北:聯經出版社 1980年
《中國文學批評史》 郭紹虞著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8年
《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 魯迅著 《魯迅全集》第9卷 臺北:谷風出版社 1989年
《中國文學史講稿》 胡小石著 收入《胡小石論文集續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
《中國文學史》 葉慶炳著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7年6版
《國語文學史》 胡適著 收入《胡適文集》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年
《白話文學史》 胡適著 收入《胡適文集》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年
《中國文學史》 林傳甲著 收入《早期北大文學史講義三種》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 鄭振鐸著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中國文學發展史》 劉大杰著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7年
《中國文學史二十講》 陸侃如、馮沅君著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7年
《中國文學史》 錢基博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2008年
《中國俗文學史》 鄭振鐸著 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2009年
《中國文學史》 林庚著 收入《林庚詩文集》
《中國文學簡史》 林庚著 收入《林庚詩文集》
《中國文學史》 臺靜農著 何寄澎、柯慶明編輯整理 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9年再版
《中國文學史》(上) 龔鵬程著 臺北:里仁書局 2009年

二、文學史相關專著
《中國文學史研究》 梁容若著 台北:三民書局 1967年
《一些文學觀點及其考察》 柯慶明著 臺北:大西洋圖書公司 1970年
《中國文學史之宏觀》 陳伯海著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文學史方法論》 鍾優民主編 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1996年
《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 王瑤主編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年
《書寫文學的過去》 陳國球、王宏志編 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 陳平原著 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返觀與重構──文學史的研究與寫作》 錢理群著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文學論》 韋勒克、華倫著 王夢鷗譯 臺北:志文出版社 2000年11月再版
《文學史新視野》 林繼中著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
《文學散步》 龔鵬程著 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
《文學史新方法論》 王鍾陵著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文學史的權力》 戴燕著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中國文學史的省思》 陳國球編 台北:書林出版社,2004年
《文學史的視野》 溫儒敏著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4年
《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二編》 陳平原主編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現代軌轍》 陳泳超著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
《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 柯慶明著 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文學史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 陳國球著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Is Literary History Possible? David Perkin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and London, 1992
三、論文專書 
《論鄭振鐸的文學史觀》 林超著 揚州大學碩士論文 2004年
《現代中國文學史書寫的歷史建構》 羅雲鋒 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2005年
《近現代中國文學進化史觀之生成與影響》 王文仁著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論 2006年
《鄭振鐸的文學史理論及實踐研究》 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7年
《錢基博和他的《現代中國文學史》──對現代文學史一種寫作途徑的檢討》 姜曉雲 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2007年
四、期刊論文
(一)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學史上的里程碑──略論黃人的《中國文學史》〉黃霖著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0年第6期 頁78-84
〈文學史目的與任務芻議〉 鍾優民著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91年第2期 頁86-92
〈文學史理論發展的歷史回顧〉 韓加明著 《外來文學評論》 1999年第2期 頁105-111
〈朝向宏觀綜合的文學研究〉 黃慶萱著 《國文學報》 1999年第28期 頁179-218
〈文體意識與文學史體例〉 葉崗著 《中國文學研究集刊》第17期 2000年9月 頁217-236
〈20世紀的中國文學史研究〉 宋文濤著 《江海學刊》2001年第4期 頁154-157
〈關於文學史的一些理論思維〉 柯慶明著 《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 2001年12月 頁183-208
〈問題文學史--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的一種傾向〉 王光明著 《文學世紀》2002年 第2卷第12期 頁80-85
〈二十世紀上半葉文學史觀探尋〉 高樹海著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 第39卷第2期 頁1-6
〈問題文學史──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的一種傾向〉 王光明著 《文學世紀》 2002年 第2卷第12期 頁80-85
〈文學觀念的變革與「純」文學史的興起〉 杜治國著 《齊魯學刊》 2002年第2期 頁66-71
〈論中國文學史研究的整體史觀念〉 韓雲波著 《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第1期 頁136-140
〈文學史的建構及其不滿〉 陳岸峰著 《當代》2003年 第195期 頁100-121
〈中國文學史內容和體例建構百年回眸〉 馮汝常著 《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年第1期 頁52-57
〈文學史的名與實:林傳甲《中國文學史》考論〉 陳國球著 《江海學刊》2005年第4期 頁170-175
〈文學史的書寫及其不足〉 陳岸峰著 《當代》2006年 第221期 頁98-115
〈晚清辭書視野中的「文學」──以黃人的編纂活動為中心〉 陳平原著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年 第44卷第2期 頁63-74
〈史識、體例與趣味:文學史編寫斷想〉 陳平原著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年第3期 頁114-118
〈文學史寫作方式與「建安風骨」論說〉 樊善標著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2008年第48期 頁281-314
〈文學研究的當代處境與從中國文學創生的一些理論思維〉 柯慶明著 《兩岸中國語文學五十年研究之成就——韓國中語中文學第1回國際學術發表會發表論文集》,頁49-73
〈從宋詩到俗話文學:論胡適構築文學史的邏輯程序〉 陳國球著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91年第4期 頁109-118
〈評胡適的《白話文學史》〉 林正三著 《東吳大學研究集刊》創刊號 1994年 頁1-15
〈傅斯年對胡適文史觀點的影響〉 王汎森著 《漢學研究》 1996年第14卷第1期 頁177-193
〈進化與自由──胡適自由主義中的歷史觀及其意涵〉 楊貞德著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1999年第14期 頁257-324
〈論胡適的文學史觀〉 白振奎、呂玉華著 《江海學刊》,2000年1月 頁161-165
〈「破壞性重述」──胡適新的文學史觀的構築〉 羅振業著 《北方論叢》第1期,2000年 頁83-89
〈胡適的述學文體〉(上) 陳平原著 《學術月刊》 2002年第7期 頁94-103
〈胡適的述學文體〉(下) 陳平原著 《學術月刊》 2002年第8期 頁51-58
〈敘事、論述與歷史:胡適與近代中國知識結構的轉型〉 沈松僑著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2002年第33期 頁119-125
〈胡適的「整理國故」在20-30年代學術界的反響〉 陳以愛著 《近代中國使言通訊》2002年第33期 頁132-135
〈「傳統的再發明」與白話文學史的建構〉 《二十一世紀月刊》2009年第113期 頁65-73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 劉苑如著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1993年第3卷第2期 頁82-90
〈從《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看鄭振鐸的中國文學史研究〉 段海蓉著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年第33卷第6期 頁121-148
〈鄭振鐸早期的社會觀與文學觀〉 季劍青著 《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年29第5期 頁82-87
〈鄭振鐸前期的文學觀〉 鄭振偉著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98年第4期 頁154-172
〈文學史的寫作與文本性質〉 賈毅君著 《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年第3卷第3期 頁206-214
〈論錢基博的《現代中國文學史》〉 陳岸峰著 《漢學研究》 2004年22第1期 頁325-355
〈錢基博的文學史建構理論及其實踐〉 周遠斌著 《文學評論》 2008年第3期 頁153-157
〈林庚先生談文學史研究〉 張鳴整理 《文史知識》 2000年第2期 頁4-11
〈敘史與詠懷──臺靜農先生的中國文學史稿書寫〉 何寄澎著 收入《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1年 頁159-182
〈撰寫中國文學史的相關問題〉 葉慶炳著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1991年第1卷第1期 頁17-21
〈小說之「史」、「藝」、「趣」──試述葉慶炳先生古典小說研究的三大面向〉 康韻梅著 《東華人文學報》 2008年第12期 頁167-195
五、相關著作
《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 梁啟超著 《飲冰室合集》第4卷 北京:中華書局 1981年
《五四與中國》 周策綜等著 臺北:時報出版社 1981年4版
《五四時期的反傳統思想》 杜繼平著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近代史組碩士論文 1984年
《羅根澤古典文學論文集》 羅根澤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
《文學改良芻議》 胡適著 收入《胡適作品集》第3冊 臺北:遠流出版社 1986年
《論傳統與反傳統──五四70周年紀念文選》 湯一介編 臺北:聯經出版社 1989年
《五四:多元的反思》 李澤厚、林毓生等著 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1989年
《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 王德威著 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1990年
《五四精神的解咒與重塑──海峽兩岸紀念五四七十年論文集》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2年
《浦江清文史雜文集》 浦江清著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3年
《文史通義》 章學誠著 北京:中華書局 1994年
《中國文學理論史》清末民初時期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著 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 1994年
《中國文學理論史》明代時期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著 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 1994年
《王瑤文集》 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 1995年
《陳平原自選集》 陳平原著 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7年
《陳思和自選集》 陳思和著 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7年
《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 陳平原著 臺北:麥田出版社 2000年
《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概論》 陸桂山、周忠厚主編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1年
《「新批評」文集》 趙毅衡編選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1年
《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 陳平原著 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中國文學精神》(明清卷) 孫之梅著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3年
《中國文學精神》(近代卷) 郭延禮、武潤婷著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3年
《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 胡適編選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3年
《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 鄭振鐸編選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3年
《胡適與整理國故考論》 徐雁平著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年2月2刷
《文學理論導讀》(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erry Eagleton著 吳新發譯 臺北:書林出版社 2004年10月增訂2版3刷
《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 余英時等著 臺北:聯經出版社 2005年
《社會變革與文化趨向──中國近代文化研究》 龔書鐸著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年
《社會達爾文主義:將進化思想與社會理論聯繫起來》 Peter Dickens 涂駿譯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
《唐詩綜論》 林庚著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年
《「五四」運動與中國近現代歷史哲學》 張牛著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6年
《知識分子的崗位與追求》 石曙萍著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2006年
《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 余英時著 2007年
《國故論衡》 章炳麟著 北京:中華書局 2008年
《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 柯慶明、蕭馳編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9年
《敘事的神話──晚明敘事的現代性話題建構》 譚佳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年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3473-
dc.description.abstract「五四」以來的社會文化運動,加速中國全盤現代化,一切政體制度、思想價值與文藝理論均受西潮籠罩,特別是西方學科範式的引進正式開啟了新式教育,使得文學史學科制度化。作為一種知識教育的學科課程,在教學實用的需求之下,直接刺激文學史的編寫,加上五四學人大舉翻譯西方學術理論,從根本上廓清、轉化了傳統的文學觀、文學理論與以之為研究基礎的文學史,而建立了系統科學的理論架構。當文獻解讀與論述模式改變,研究面向與理論層次亦隨之改觀,中國文學史也展現出現代的書寫型態。本文以新文學史的書寫典範──胡適《白話文學史》為論述基礎,並選取各開風氣、自成一家的鄭振鐸、劉大杰、林庚、臺靜農與葉慶炳諸作為討論範疇,觀察現代文學史承繼轉變的發展。藉由時代背景、作者思想與文本內容理論的爬梳探究,嘗試發掘諸家文學史所展現的教學性質、學術研究與文類書寫的型態,顯現其輩在「五四」精神照拂下,以文學史詮釋發明文化內涵的努力。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social culture movements after May Fourth Movement accelerated the overall modernization of China, in which development the regimes, values, and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were all enveloped by western thoughts. In particular,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tudies encouraged the modernity of Chinese education and further systematized the study of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s a subject in knowledge education (professionalization), the need of being pragmatic in teaching directly stimulated the writing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Meantime, the scholars in May Fourth Movement translated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western academic theories, which fundamentally clarified and transformed traditional views and theori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they are based on. In result, they buil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When the data interpretation and explication methods changed, the research aspects and theory depth changed.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thus developed its modern writing patterns. This paper based on Hu Shi Vernacular Literary History, the writing paradigm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the selective works from 鄭振鐸, 劉大杰, 林庚, 臺靜農, and 葉慶炳, who also led in the era by their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to observe and discuss the inheritance, 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Through the induction and reasoning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ext and philosophy of the authors, this research tried to discover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academic research styles, and writing patterns in 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literary history written by individuals above-mentioned to highlight their efforts in explan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ulture context over the shining spirit of May Fourth Movement.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5:02:0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9-R96121001-1.pdf: 2038215 bytes, checksum: c58616c813f6e918356d36add16b992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0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 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第一章 前言.....................................1
第一節 研究動機........................2
第二節 研究範圍........................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5
第四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價值...................6
第二章 「文學革命」與《白話文學史》................10
第一節 「辛亥革命」到「文學革命」的背景概述..........11
第二節 胡適改革思想的形成....................14
第三節 「文學革命」與教育──「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18
第四節 《白話文學史》中的「文學革命」.............25
第五節 新文學史的書寫型態....................41
第三章 鄭振鐸的繼承與開創──兼論錢基博的「復古」.........46
第一節 兩家文學觀概述......................47
第二節 前作的經營與影響.....................55
第三節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與《中國文學史》的內容概述......60
第四節 趨新與復古的價值文化思維.................76
第四章 傳統經典的回歸──論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79
第一節 文學進化論與歷史唯物論的結合...............80
第二節 批評術語的特徵──傳統與現代的互涉............89
第三節 《中國文學發展史》與傳統精神的符應.............92
第五章 「詩」「史」共構的文化哲學──論林庚《中國文學史》.......98
第一節 「詩」的本質與社會功用.................99
第二節 思考原始與論證發生──「文化匱乏」與文學主潮......101
第三節 「主潮」起伏消長的歷史論述──時代氛圍與文體形式共構的文藝特質..............105
第四節 循環史觀下文學主潮的文化哲學意涵..............114
第六章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中的歷史人文精神............119
第一節 由文學起源述文學觀.....................120
第二節 《中國文學史》內容概觀..................124
第三節 歷史、作家與文學史...................135
第七章 「知人論世」的「教科書」──論葉慶炳的《中國文學史》.....138
第一節 文學觀簡述.........................138
第二節 《中國文學史》的體例與內容..............142
第三節 「教學」為考量的學科知識................151
第八章 結論..............................153
參考文獻................................162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五四以來幾部重要的中國文學史研究zh_TW
dc.titleThe Critical Views o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from May Fourth Movement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8-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劉正忠,歐麗娟
dc.subject.keyword中國文學史,文學革命,書寫型態,學科教育,胡適,zh_TW
dc.subject.keywordChinese Literary History,Literary Revolution,Writing Pattern,Subject Education,Hu Shi,en
dc.relation.page170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10-08-23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9-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99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