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293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沈冬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h-Ming Li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致名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4:34:10Z | - |
dc.date.copyright | 2009-08-21 | |
dc.date.issued | 2009 | |
dc.date.submitted | 2009-08-19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資料
一、 地方志書與戲劇特刊報告 不著撰人 風俗志《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25•道光晉江縣志》卷七十二 不著撰人 《上海昆劇志》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 不著撰人 《上海戲曲史料薈萃》第一至五集 上海:上海藝術研究所,1986。 不著撰人 《中國戲曲志》 〈上海卷〉 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6年。 〈河北卷〉 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6年。 〈廣東卷〉 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3年。 〈福建卷〉 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3年。 不著撰人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台灣省通志》(全四十八冊)卷六 〈學藝志•藝術篇〉 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 不著撰人 台灣省地方戲曲協進會《台灣地方戲劇協進會成立三十週年紀念特刊》 1983。 台灣省地方戲曲協進會 《台灣地方戲劇協進會成立四十週年紀念特刊》 1993。 不著撰人 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台灣地區懸絲傀儡、布袋戲、皮影戲資料綜合蒐集、整理計畫報告書》 台北:國立藝術學院,1989。 二、 專書 于質彬 《南北皮黃戲史論》 合肥:黃山書社,1994。 毛家華 《京劇二百年史話》 台北:行政院建設委員會,1995。 王嵩山 《扮仙與作戲》 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 王安祈 《傳統戲曲的現代化表現》 台北:里仁書局,1996。 《當代戲曲》 台北:三民書局,2002。 《台灣京劇五十年》 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片岡嚴,陳金田譯 《台灣風俗誌》 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21。 江武昌 《台灣布袋戲的認識與欣賞》 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5。 《聽見台灣歷史的聲音》 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 伍國棟 《民族音樂學概論》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沈平山 《中國掌中藝術-布袋戲》 作者自印,1986。 邱坤良 《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 台北:自立晚報社,1992。 《台灣戲劇現場》 台北:玉山出版社,1997。 呂理政 《布袋戲筆記》 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1。 呂訴上 《台灣電影戲劇史》 台北:銀華出版部,1961。 呂鈺秀 《台灣音樂史》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音樂學實踐─其使用技術淺介》 台中:寶成電腦文字排版,1993。 余 從 《戲曲聲腔劇種研究》 北京:人民音樂,1990。 李傳燦 《人間百年巨匠─民族藝師李天祿》 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 吳小如 《京劇老生流派綜說》 北京:中華出版社,1986。 吳正德、陳志蘭整理 《李天祿布袋戲叢書文字類Ⅰ-李天祿藝師追思專刊》 台北:李天祿布袋戲文教基金會,1999。 吳明德 《台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之美》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2005。 周貽白 《中國劇場史》 台北:長安出版社,1976。 《中國戲劇發展史》。台北:僶勉出版社,1978。 林保堯主編 《布袋戲-李天祿藝師口述劇本集》(共十冊)。台北:教育部,1995。 林鋒雄 《中國戲劇史論稿》 台北:國家出版社,1995。 林鶴宜 《台灣戲劇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2003。 武俊達 《戲曲音樂概論》台北:文化藝術,1999。 孟繁樹 《中國板式變化體戲曲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流沙 《宜黃諸腔源流探》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馬少波等主編 《中國京劇史 上卷》北京:新華書店,1990。 徐亞湘 《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0。 《日治時期台灣戲曲史論》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6。 徐城北 《梅蘭芳與中國文化》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 《京劇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徐幸捷、蔡世成主編 《上海京劇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中國近代戲曲音樂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 陳瑛譯、肯•霍爾斯著 《口述歷史》台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3。 陳銘道 《音樂學─歷史、文獻與寫作》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陳龍廷 《台灣布袋戲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2007。 梅蘭芳口述 《舞台生涯》台北:里仁書局,1978。 常靜之 《中國近代戲曲音樂研究》北京:人民音樂,2000。 莫光華 《台灣各類型地方戲劇》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9。 郭瑞鎮 《布袋戲李天祿藝師》台北:教育部,1998。 曾永義 《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 《我國的傳統戲曲》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998。 曾郁雯 《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 《把傳統留下來-掌中戲大師李天祿》台北:教育部,1998。 傅建益 《掌中乾坤:臺灣野台布袋戲現貌》台北:商周出版社,2000。 蘇移 《京劇兩百年概觀》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錢仁康 《上海音樂志》上海:《上海文化藝術志》編篡委員會,2001。 錢久元 《海派京劇的奧秘》安徽:《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編篡委員會,2006。 廖奔、劉彥君 《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董維賢 《京劇流派〈及其創始人略傳〉》北京:自行影印,1982。 蔣 菁 《中國戲曲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劉靜之 《中國新音樂史論》台北:燿文出版社,1998。 劉還月 《風華絕代掌中藝:台灣的布袋戲》台北:台原出版社,1993。 三、 學位論文 徐志成 《「五洲園」布袋戲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徐雅玫 《台灣布袋戲之後場音樂初探》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高美瑜 《戰後初期來台上海京班研究以「張家班」為論述對象》文化大學藝術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8。 翁柏偉 《從符號體系到表演機制:一個以京劇鑼鼓為中心的研究》台灣大學音樂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龍廷 《黃俊雄電視布袋戲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張雅惠 《潮調布袋戲 「金簪記」音樂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詹惠登 《古典布袋戲演出形式之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鄭彗翎 《台灣布袋戲劇本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所碩士論文,1991。 蔡振家 《台灣亂彈戲西路鑼鼓的戲劇運用》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8。 謝昌益 《台灣本地京調票房之研究─兼論其本地化發展的文化意義》台灣藝術大學 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羅永裕 《 「三國演義」人物形象研究》 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四、 期刊論文 江武昌 〈布袋戲簡史〉《民俗曲藝》 第67/68期,頁88-126,1990。 〈光復後台灣布袋戲的發展〉《民俗曲藝》 第71期,頁52-69,1991。 李元皓 〈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台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中「京劇」的部分〉 《民俗曲藝》 第140期,頁213-243,2003。 吳政恆 〈漫談台灣布袋戲的發展〉《台灣文獻》 第48卷4期,頁161-173,1997。 范揚坤 〈穿梭北管亂彈與京劇-玉如意許嘉鼎先生早年的追尋〉《彰化藝文》 第7期,頁25-31,2000。 〈曲管文化與常民生活-以日治時期(大正昭和年間)彰化街(市)北管子弟 活動為例〉《彰化藝文》 第2期,頁217-249,2001。 衍衍 〈光復後的台灣國劇〉《國劇月刊》 第3期,頁32-34,1977。 徐亞湘 〈寶島第一京班─被遺忘的「宜人園」〉《表演藝術》 第28期,頁50-52,1995。 陳龍廷 〈台灣化的布袋戲文化〉《台灣風物》 第47卷4期,頁37-67,1997。 〈台灣布袋戲研究的方法論〉《民俗曲藝》 第142期,頁145-182,2003。 五、 工具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 「戲曲曲藝」卷 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 「戲劇」卷 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中國新文學大系•戲劇集》 紅深編,上海:上海良友,1935。 《台灣音樂辭典》 薛宗明,台北:台灣商務,2003。 《京劇文化辭典》 黃鈞、徐希博主編,上海:漢語大辭典,2001。 《京劇知識手冊》 吳同賓,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5。 六、 報紙 《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檢索光碟》 徐亞湘主編〈2004〉 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台灣新報》檢索光碟 《台灣日日新報》檢索光碟 《台南新報》檢索光碟 《台灣新生報》 《民報》 七、 影音資料 《華容道》錄影帶,城市國際電影有限公司出品,傳統視聽製作有限公司發行。 台北:傳統視聽製作有限公司發行,1993。 《傳統布袋戲的套頭(一)》錄影帶,弘宛然古典布袋戲團製作,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京劇名家系列─周信芳〈下〉》DVD。北京: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出版社發行。 八、 網路資源 百度:漢劇與外江戲四大班 http://www.nihaotw.com/hakka/kjwh/ngqy/200706/t20070619_8060.htm 百度:香港电台第五台 2003-2004年播放的漢劇(外江戲)節目 http://www.chaozhouxi.com/bbs/thread-6265-1-1.html 百度:潮劇大觀園 http://www.chaoju.com/ 百度:潮汕民俗網 http://www.chaofeng.org/article/detail.asp?id=6286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293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布袋戲約於嘉慶年間流行於閩南一帶,也約莫於清中葉隨著移民傳入台灣,並落地生根發展,成為台灣地區最活躍的傳統戲劇劇種之一。就台灣傳統古典布袋戲戲曲音樂類型態而言,有南管、北管、潮調與外江布袋戲等。其中,外江布袋戲能被歸類為演出經典之一,當中展現了藝師與戲劇和曲種的表演風華,亦反應了當代觀眾的好惡,然而至今卻乏人研究。因此,本文探考台灣布袋戲之「外江」戲曲內涵與風格,並以北部李天祿及其亦宛然掌中劇團之作品《華容道》做為一主要實際演出的觀察例證,追索台灣布袋戲與中國京劇之戲曲材料使用或變革軌跡。目的在了解台灣的外江布袋戲戲曲音樂脈絡,管窺台灣布袋戲外江風格之究竟。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Popular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Fu-Ckien province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Gia-Chin, puppet shows came with the immigrants to Taiwan around the mid-Ching Dynasty and then took root to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Taiwanese traditional drama. The Xiqu music of Taiwanese traditional puppet shows has been generally categorized into Nanguan, Bei Guan, and Gua-Kang puppet show and so on. As one type of the traditional classic puppet shows’ music, Gua-Kang displaying the performing skills of the artis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nre reflects the response of the audience at that time. However, related studies have been seldom done up to now. This thesis tries to explore the content and the style of Gua-Kang by the case of Hwa-Ron-Daw, a piece of work in northern Taiwan by I Wan Jan, Lee’s puppet show theatre. Aiming to trace the puppet shows’ using of Chinese opera and their development, it hopes to reveal the details of Gua-Kang and examine Taiwanese traditional puppet shows’ music of Gua-Kang.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4:34:1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8-R92144005-1.pdf: 4098070 bytes, checksum: cc0e032c479855cc8ff13fedeb2bb2b2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9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審定書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次iv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範圍與限制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9 第五節 章節架構 10 第二章 台灣「外江」布袋戲曲音樂探源 11 第一節 何謂外江 11 一、 釋名與定義 12 二、 運用與發展 21 第二節 台灣外江布袋戲曲的演出 22 一、 民間發展 23 二、 李天祿的亦宛然掌中劇團與宛然派的傳承 24 第三節 台灣外江布袋戲曲中的音樂運用 27 第三章 李天祿(1910-1998)與台灣外江布袋戲曲音樂 32 第一節 李天祿與亦宛然掌中劇團 32 一、 1931年「亦宛然」的成立與其演藝生涯 33 二、 李天祿與京調票房 34 第二節 受中國南派京劇文化影響下的外江布袋戲曲音樂 38 一、 戰後李天祿與麒麟童周信芳於上海的相遇 43 二、 李天祿與台灣外江布袋戲曲音樂 50 第三節 亦宛然掌中劇團的外江劇目保存現況 54 第四章 《華容道》在亦宛然掌中劇團中的實踐 57 第一節 《華容道》的劇目源頭 57 第二節 布袋戲曲音樂在《華容道》中的詮釋 58 第三節 人戲與偶戲於表演美學上的差異與扞格 71 一、 人戲與偶戲表演風格上的差異 71 二、 京劇與布袋戲美學裡的扞格 73 第五章 結論 75 參考資料 78 附錄 一、 田野調查資料 89 訪談紀錄 二、 《華容道》劇本與採譜樂譜 90 三、 演出照片 92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以亦宛然掌中劇團《華容道》
─論布袋戲音樂的「外江」脈絡與探源 | zh_TW |
dc.title | The Discussions of The Original Resources of “Gua-Kang” Puppet Music:
A Case Study of Hua Ron Daw by I Wan Jan Peppet Theatre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7-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溫秋菊,蔡振家 | |
dc.subject.keyword | 外江,台灣布袋戲音樂,李天祿,亦宛然,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Xi Qu music,Gua-Kang, | en |
dc.relation.page | 98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9-08-19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音樂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音樂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4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