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幫助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政治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275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蕭全政(Chyuan-Jenq Shiau蕭全政)
dc.contributor.authorHui-Min Ko葛惠敏en
dc.contributor.author葛惠敏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08T04:26:50Z-
dc.date.copyright2010-02-11
dc.date.issued2010
dc.date.submitted2010-02-10
dc.identifier.citation壹、中文部分
三軍大學主編,1984,《軍制學》,台北:國防部編印。
大紀元電子報,2008,http://au.epochtimes.com/b5/9/3/9/n2456406.htm,2008/03/09。
中央研究院研究,2007,《擴充實施募兵制之相關配套措施》,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委員會編印。
中國網,2008,〈溫家寶闡述中國和平崛起五要義重申中國永不會稱霸〉,中國網網頁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115/hpdl/txt/2008-02/16/content_6125363. htm,2009/10/20。
中華民國年鑑社編,1956-2006,《中華民國年鑑(44-94年) 》,台北:中華民國年鑑社。
丹尼.羅伊著�何振盛、杜嘉芬譯,2004,《台灣政治史》,台北:台灣商務。
尹時賢,2008,《徵兵制役期縮減對部隊之影響評估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內政部,1987,《世界各國兵役制度概念(上冊)》,台北:內部編印,2-4。
內政部,2007,〈研發替代役制度簡報〉,內政部役政署網站http://www.nca.gov.tw/ 3_solar/3_solar-204.htm,2009/10/20下載。
王高成、滕昕雲,2009,〈當前戰爭趨勢與兵制探討〉,「全募兵制與國防轉型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王乾、李援朝,2003,〈美國兵役制度的特點〉,美國軍事網站,http://www.usa-mil.com /news/2003-11-6/2003j11u6m22b26o37t.asp,2009/10/20。
王唯志,2008,國家政策網路智庫,http://thinktank.nat.gov.tw/serverTrackback.aspx? Id=19863,2009/10/20。
王景舜,2006年5月,〈從兵役制度探討我國募兵制之推行〉,《後備員半年刊》,73:67。
王曾才,1992,《西洋近代史(下)》,台北:正中書局出版。
中國時報, 2010,不要急著兌現募兵制,1/23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10012300165,00.html
中國時報,2009,募兵預算沒著落 舉債養兵?7/15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1907+112009071500098,00.html
史順文,1996,《國軍形象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兵役資料,2004,北市兵役處網站,http://www.tcdms.taipei.gov.tw/sghtml/sg_a_1.htm。
民意調查中心,2004,TVBS網站,http://www.tvbs.com.tw,2004/7/7。
石振國,2003,《政黨趨同之研究-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立法院,1997,《立法院公報委員會紀錄》,86卷第16期,141-144。
立法院,2004,《立法院公報委員會紀錄》,93卷第44期,331-336。
立法院,2001,《立法院公報委員會紀錄》,90卷第19、44、45、47、49、50、57、58、62期。
立法院,2002,《立法院公報委員會紀錄》,91卷第44期,97-98。
立法院,2005,《立法院公報委員會紀錄》,94卷第35期,269。
自由時報,2004,募兵藍綠針鋒相對,3/12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5028332.shtml
伍崇韜,2002。〈台灣軍方與媒體亟待建構CBM〉,《國防政策評論》,2(3):152-157。
全球防衛雜誌編輯部,2005,〈他山之石-由美國成功的募兵制看起〉,《全球防衛雜誌》:軍事家,41(3):20-21。
朱小莉、趙小卓,1998,《美俄新軍事革命》,北京:軍事科學,8-11。
朱文財,1989,〈我國現行兵役行政體制之探討〉,《中央警官學校役政策報》,5:181-201。
朱傳枝,2004,〈現階段全球戰略環境之探討〉,《國防雜誌》,19(4):29-39。
吳恩德,2002,《嚇阻戰略之研究-以中華民國軍事安全政策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73。
呂昭隆,2009年11月2日,中國時報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 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3186+112009110200079,00.html ,2009/11/2。
李守孔,1989,《中國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178-179。
李安景,2007,《前瞻兩岸關係發展的趨勢》,桃園: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出版,86-87。
李志堯,2002,《中華民國軍事戰略與兵役制度-募兵制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所碩士論文。
李昊陞,2003,《我國兵役替代役制度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銘藤,2009,《中華民國戰爭動員體制之政經分析,1912-2008》,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88。
沈明室、蔡政廷,2003,〈影響我國軍事組織與兵力結構規劃因素分析〉,《國防政策評論》,4(2):128-130。
汪進揚、陳美惠、劉光耀,2009,〈兵役制度、國防預算與國家特性關係之研究-跨國家性實證〉,「第十六屆國防管理暨實務研討會與軍備管理年會」,頁F-236。
汪增智,1994,〈我國未來仍須繼續實施徵兵與志願兵並行制度〉,《役政特刊》,4:40-46。
兩岸雜誌,2009,〈研發替代役新舊制大比較〉,http://mag.chinayes.com/MagazineBase/ M76/580/20080626115208415.shtml,2009年10月2日下載。
岳瑞鳴,2004,《我國現行兵役制度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吉郎,2002,〈我國軍事改革與兵役制度發展的戰略思考〉,《國防雜誌》,18(3):3-20。
林冠琦,2005,《我國兵役制度興革之探討》,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階公共政策碩士論文。
林鍾雄,1993,《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
林鍾雄,1995,《台灣經驗一百年》,台北:三通出版社。
林冠琦,2005。《我國兵役制度興革之探討》,高雄: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武子瑋,1989。〈軍人權益概況〉,《役政學報》,5:1-2。
帥化民,2001。〈檢視國家兵役制度發展方向〉,《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政策評論》,4(2),106-149。
施政鋒,2002,〈徵兵制與募兵制的比較〉,朝向募兵制的可行性研討會,http://mail.tku.edu.tw/cfshih/def5-2-020123.htm,2009/10/24下載。
洪友芳,2007,〈科技業缺才國防役男搶手〉,自由時報。
洪陸訓,2002,《軍事政治學-文武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335-369。
洪陸訓、沈奕,2003,〈文人領軍與文武關係〉,《軍事國防》,台北: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台灣心會,185-214。
科特勒,2009,《科特勒帶你發現新亞洲》,台北:聯經出版。
胡光夏,1990,〈軍隊與媒體〉,《軍隊與社會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99-117。
胡震亞,2001,〈國防部參謀本部組織條例及其影響〉,《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專文集》。
孫克難,1992年,〈徵兵制與募兵制之經濟分析-台灣地區的應用〉,《經濟前瞻》,27:123-126。
孫克難,1999年。〈國防支出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台灣的實證研究〉,《財稅研究》,13(5):129-149。
孫金銘,1969,《中國兵制史》,台北:國防研究院。
孫健忠,1999,〈全球化、區域主義與社會政策〉,《社區發展季刊》,85:237-250。
秦修好,1987,《中外兵役制度》,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2-17。
秦振國,2005,《我國兵役制度發展與募兵制之研究》,開南管理學院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袁祖惇,2001,〈我國兵役制度與未來發展趨勢〉,《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2(4):77。
國防部,1992,《軍制學》,台北:國防部編印,5-2。
國防部,2006,《中華民國95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18。
國防部,2009,《中華民國98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台北:國防部,52-53。
國防部,2009,《中華民國98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2002,《全民國防相關法律彙編》,台北:國防部,1。
張火本,1993,《金門古寧頭戰役的歷史意義與影響》,紀念古寧頭大捷四十五週年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18。
張台麟,2009,〈全募兵制與國際趨勢:以法國制度變遷為例〉,「全募兵制與國防轉型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張立良,2004,《國軍實施募兵制成本效益評估之研究》,台北:國防管理學院資源所碩士論文。
張恕仁,1996,〈國軍兵役制度之研探〉,《〉國防雜誌》,12(2):55。
張笑宏、郭敏、胡琪合撰,2008,〈淺析美國後備部隊動員模式的發展變化〉,《國防動員》,72。
張馬可,2004,〈募兵制與徵兵制比較研究〉,《國防雜誌》,19(6):23-36。
張緯良,1996,〈國防人力結構與財力供需互動關係之探討〉,《第四屆國防人力資源管理論文集》,台北:華泰書局,167-177。
莊志強,1989,〈從刪減國防預算談精兵政策〉,《中央警官學校役政學報》,5:159-179。
莊傳弘,2007,《我國兵役政策變遷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郭倩茜,2001,《我國實施兵伇替代役制滿意度之研究》,台北:私立文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6-82。
陳金俤,2003,《從人力資源管理之觀點探討國軍募兵制》,新竹:中華大學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陳勁甫,2008,〈我國推展募兵制之政策建議〉,「全募兵制與國防轉型學術研究會」,21-29。
陳添壽、蔡泰山,2006,《台灣經纃發展史略》,台北:立得出版,181-182。
陳新民,2002,〈我國兵役史上最大變革-替代役的前瞻與檢討〉,《國家政策論壇》,2(5):32-40。
陳鄔福,2008,〈全募兵制與國際趨勢分析〉,「全募兵制與國防轉型學術研討會」,21。
陳曉真,1994,《戰後台灣經貿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1950-1993,台北: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研士論文。
陳鍾秀,1997,〈對我國現行兵役制度之探討〉,《役政特刊》,7:75-84。
曾復生,2006,〈備忘錄一八二-6108億軍購案的挑戰與契機〉,《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三輯) 》,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7-41。
黃仁志,2000,《我國替代役制度法制化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仁廣,2005,《我國實施擴大募兵制度之研究-以國防人力資源管理觀點評析》,台東: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進福,2003,《募兵政策行銷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鈺凱,1990,〈現行徵兵檢查制度之適法性〉,《中央警官學校兵役學報》,6:31-41。
黃賢良,2002,《我國兵役替代役政策執行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133-136。
新唐人電子報,www.ntdtv.com,2009/03/22。
楊太源,2009,《我國實施全募兵制後的後備動員與軍事訓練規劃之研究》。
楊水美,2006,《台灣地區銀行產業發展之政經分析 1945-2006》,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12。
楊永明,2000。〈國際限武裁軍機制與規範的發展:國際關係理論與國際法規範之檢驗〉,《問題與研究》,43(5):77-96。
楊永慶,2000,《從財務資源觀點探討國軍擴大募兵可行性之研究》,台北: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念祖,2008,〈我國推動全募制的認知、思維與應有作為〉,「全募兵制與國防轉型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辦,46。
楊紫函譯,Martin Binkin 著,1995,《軍事科技與國防人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楊蔚,1957,《兵役制度研究》,台北:內政部,4。
溫源興,1987,《世界各國兵役制度概論(上冊)》,台北:內政部編印。
溫源興,1992,《世界各國兵役制度概論(下冊)》,台北:內政部編印,39、71。
鄒中慧,1997,〈記者處理軍聞報導方式與取向之探討:以中國時報87年3月國華空難事件與國軍相關新聞報導為例〉,《復興崗學報》,65:209-228。
廖天威,2001,〈從「國防改革小組」的運作論我國國防體制的改革方向〉,《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090-036 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監察院,2008,〈國防部擬實施全募兵制對政府財政及國軍戰力之影響專案調查研究案〉,《監察院97年度專案調查研究報告》。
劉立倫,2008,〈推動全募兵制應考慮因素及成效分析〉,「全募兵制與國防轉型學術研討會」,43。
歐錫富,2001,〈美國新政府與對台軍售〉,《國策期刊》。
聯合報,2009,募兵制三大隱憂 千億財源傷腦筋,11/10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5242376.shtml
聯合報,2009,募兵900億 政院不想買單,7/20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5028332.shtml
蔡鴻池,2003,〈論我國募兵制可行性之探討〉,《空軍學術月刊》,561:65-74。
蔡鴻池,2004,《我國實施募兵制可行性之研究-從經纃面向分析探討》,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大誠,2003,〈「國防二法」之評估〉,《國家發展研究》,2(2):107-133。
鄭海麟,2008,《新世紀兩岸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鄭海麟,2009,《台灣「政黨再輪替」與兩岸關係》,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蕭全政,1994,《政治與經濟的整合-政治經濟的基礎理論》,台北:桂冠出版社。
蕭全政,1994a,《「文官政策的時代意義與改革方向」,重建文官體制》,台北:業強出版社,1-24。
蕭全政,1995,《台灣新思維:國民主義》,台北:時英出版社。
蕭全政,1996,〈海陸爭霸中的兩岸關係〉,《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34期。
蕭全政,1996a,〈政治民主化與台灣的對外政策〉,〈一個中國原則的鬆綁〉,《政治科學論叢》,7:287-304。
蕭全政,1997,〈組織與制度的政治經濟分析〉,《暨大學報》,1(1):1-16。
蕭全政,2001,〈台灣威權體制轉型中的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主編,63-88。
蕭全政,2004,〈經纃發展與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台灣民主季刊》,1(1):1-25。
蕭新煌,2002,《新世紀的沈思》,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3-25。
賴兩陽,2005,〈臺灣社會役制度的政策發展與運作困境〉,《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2:116-117。
賴岳謙,2004,〈台灣需要何種兵役制度?〉,《軍事家》,236:10-13。
顏章豪,2005,《我國全民國防教育之政經分析,1949-2005 》,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顏錦標,2003年6月,〈美國『文武隔閡』問題之探析〉,《復興崗學報》,77:184-185。
龐建國,1993,《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譚傳毅,1998,《戰爭與國防》,台北:時英出版,477-521。
蘇威郎,2008,《我國公務員退休政策之政經分析(1945-2006)》,台北:台灣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論文。
蘇進強、沈明室,2000,〈我國國防政策的回顧與前瞻〉,《新世紀智庫論壇》,9,55。
顧崇廉,2003,《國防買單知多少》,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顧傳型,1982,《兵役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書局。
顧儀文,1990,《國防兵役論叢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貳、西文部分
Baker, Anni P., 2004. American Soldiers Overseas: The Global Military Presence. Westport: Praegers, 13-15.
Carruthers, S. L., 2000. The Media at War.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Evans, B. Peter, 1987. “Class, State, and Depence in East Asia: Lessons for Latin Americanists” in Frederic C. Deyo.ed., The Political Eonomy of the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10.
Feaver, D. Peter & Richard H. Kohn, eds., 2001. Soldiers and Civilians: The Civil-Military Gap and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Triangle Institute for security Studi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5.
Goodin, E. Robert ed., 1996.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uillemette Faure, 2000. L’armée americaine n’atteint pas des objectifs de recrutement: Défense nationale, 97.
Meese, J. Michael, 2002. The Army Officer Corps in the All-volunteer Force. Contemorary Economic Policy, Huntington Beach, 108.
O'Hanlon, Michael, 2004. The Need to Increase the Size of the Deployable Army, Parameters, 34(3) : 4-17.
Rose, Richard and Phillip L. Davies, 1994. Inheritance in Public Policy: Change Wihout Choice in Britain.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7.
William D. Halsey ed., 1986. Collier’s Dictionary, L to Z, New York: Macmillan Educational Company , 948.
Williams, Cindy, 2005. “From Conscripts to Volunteers NATO's Transitions to All-Volunteer Forces,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58(1):35-62.” http://www.nwc.navy.mil/press/Review/2005/Winter, 2005.10.17. Download.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2750-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主要在探討政府遷台迄今,我國兵役政策的歷史脈絡及政經結構發展,瞭解在各個階段主要行為者因稟賦不同,對兵役政策形塑的偏差動員與政策形成後推動的正當性;各個階段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不同的控制與主導關係,對兵役政策的形成,產生不同的過程與發展。
威權時期,國家機關以強制權力控制與支配國家社會,兵役政策以「徵兵制為主」,在「中美斷交」產生關鍵性的轉變,失去了美軍的軍事奧援,但國家也在經濟困境中有所突破,建立自身的兵役基礎,此為後續政策變化投注了相當變數;到威權轉型時期,美、蘇冷戰對峙局勢的瓦解,全球經濟的整合,國內威權政治體制解構,民間力量的興勃,造成國家機關控制與支配能力鬆動。在此劇烈的環境變革下,兵役政策在全球「軍事事務革新」的風潮帶領下,政府施以國軍兵力結構調整及組織員額的整併,厲行各項革新工作,衍然產生了質的改變;而民主鞏固時期,隨著兩岸經貿關係的日益深化,兩岸間國防處於「無立即戰爭威脅」的態勢,民間社會力量凌駕於國家機關,使國軍在民意及人口結構改變趨使下,走向國防轉型、組織精簡,及役期不斷縮短等改革,兵伇政策精進轉型,逐漸朝向世界趨勢「募兵制」的目標發展。
兵役政策屬國防建設的一環,在不同行為者間所擁有的稟賦不同,對資源分配的汲取或運用,於偏差動員過程中,形塑成「募兵制」政策;其須隨時尋求客觀形勢與主觀因素的變化,順應全球化的潮流與人民意願的特性,以切合國防建軍的需求,為國軍現代化挹注一股新的動能。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tried to survey the history of policies for military service relat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economy from 1949 to 2009, and investigate the mobilizations of bias derived from military service policies, the legitimacy of legislation for military service by different rulers’ strategy of governance, the varied developments and results of the formation of policies for military service relative to the transformations in control and dominance between the state authorities and civil society.
During the era of authoritarian governance, the government dominated the civil society. The military service was a draft-based system. After the Sino-US diplomatic relations breaking off, the policy for military service was transferred crucially. Meanwhile, the U.S. discontinued the military support, however, the government still achieved an economic breakthrough in the dilemma to develop its own military policy and derive the follow-up transformations from possible conversions. To the period of R.O.C.’s democratic transition, due to the termination of Cold War, the integration of global economy, reconstruction of govern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opinions led to the state releasing the dominance and control. The government began to restructure the armed forces, reduce the strength, and innovate the military system under the global trend of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to result in the qualitative transition; while the period of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with the deepening of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in a 'none of immediate threat of war'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dominance on the state from civil society. The government began to perform the defense transformation, downsized the strength of armed forces and shortened the period of military service toward public opinions and change in population structure. The renovated policy can be developed towards the go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trends in enlistment.
Military service policies are a part of national defense construc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voluntary service should seek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actors to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the people’s identities and wills, as well as the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defense. Moreover, the military policy can be developed by the resources through mobilization of bias on policy under the rulers’ endowments, so that the government can modernize the armed forces with the whole new energy.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4:26:5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9-P96322023-1.pdf: 1413512 bytes, checksum: e11eb1f066d175e2475d0570fd9d816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0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4
壹、相關文獻探討 4
貳、文獻綜合評論 7
第三節 研究架構 8
壹、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觀點 8
貳、歷史結構、偏差動員觀點與兵役政策 11
參、分析架構 13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6
第二章 「徵兵制」轉為「徵為主、募為輔」的兵役政策,1949-1987 19
第一節 威權時期的政經情勢 19
壹、冷戰時期與兩岸對峙 19
貳、戒嚴與經濟改革的政經結構 23
參、國防戰略的演變 27
肆、政經情勢對兵役政策的影響 30
第二節 黨國一體的兵役政策 32
壹、徵兵制的定位及重整 32
貳、兵役法的七次修訂 36
參、國家導向強勢偏差動員 39
第三節 兵役政策的發展 42
壹、國家機關強勢主導的徵兵制 42
貳、「徵為主、募為輔」政策的登場 44
參、國防工業自立發展-國防役 45
第三章 「徵為主、募為輔」的兵役政策,1987-2000 49
第一節 威權轉型下的政經情勢 49
壹、冷戰後的情勢與中共崛起 50
貳、解嚴與民主運動 53
參、守勢作戰的國防戰略 56
肆、政經情勢對兵役政策的影響 58
第二節 演變中的兵役政策 59
壹、組織員額整併-精實案 59
貳、社會導向的偏差動員 62
第三節 兵役政策的發展 65
壹、「徵為主、募為輔」穩定發展 65
貳、國軍組織精簡-「替代役」的實施 66
第四章 從「徵為主」到「募為主」的兵役政策,2000-2009 73
第一節 民主鞏固下的政經情勢 73
壹、全球化、區域化情勢與兩岸和解 73
貳、經濟交流與政黨輪替的政經結構 78
參、國防戰略更迭轉換 79
肆、政經情勢對兵役政策的影響 81
第二節 變革的兵役政策 83
壹、「國防二法」的實施-文人領軍 83
貳、國防轉型-精兵主義趨勢(精進案) 86
參、人口結構改變與役期縮短趨勢 89
肆、媒體及社會因素對募兵制影響 95
伍、民意導向的偏差動員 99
第三節 兵役政策的發展 108
壹、「募為主、徵為輔」-志願役士兵制度實施 108
貳、多元化「研發替代役」的實施 111
第五章 募兵制兵役政策的檢視 119
第一節 兵役政策的世界趨勢 119
壹、美國募兵制實施及相關措施 119
貳、法國募兵制變遷 125
參、各國人口、總兵力及GDP與兵役政策分析 129
肆、世界兵役政策趨勢 135
第二節 我國募兵政策的檢視 137
壹、實施募兵制動機 137
貳、募兵制的規劃與推行 137
參、我國募兵制規劃方向 141
第六章 結論與前瞻 14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47
壹、影響兵役政策因素 147
貳、我國兵役政策的問題 150
第二節 我國兵役政策建議 153
參考書目 157
壹、中文部分 157
貳、西文部分 165
附錄 167
附錄一 167
附錄二 169
附錄三 188
圖目次
圖1-1:兵役政策政經分析研究架構 15
圖4-1:志願役士兵體系經管流程圖 110
表目次
表2-1:中華民國國家目標階段表,1949-1987 29
表2-2:國防役實施發展歷程 46
表3-1:中華民國國家目標階段表,1987-2000 57
表3-2:替代役制度之政策決策進程 67
表3-3:替代役役別人數分析統計表,2000-2008 69
表4-1:中華民國國家目標階段表,2000-2009 81
表4-2:我國徵兵及齡男子兵籍調查結果統計,2000-2009 91
表4-3:每年出生人口統計,1987-2009 92
表4-4:兵役制度改革具體規劃期程,2005-2008 109
表4-5「國防工業訓儲制度」與「研發替代役制度」效益比較 114
表5-1:各國人口、兵力、國內生產毛額與兵役制度分析表 131
表5-2:各種兵制優缺點比較 133
表5-3:國防部推動全募兵制之三階段期程規劃 138
表5-4:募兵營招募成效分析表 139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我國兵役政策之政經分析,1949-2009zh_TW
dc.title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cruiting Policy for the Military Service in the R.O.C.,1949-2009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8-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林吉郎(Chi-Lang Lin),沈明室(Ming-Shih Shen)
dc.subject.keyword兵役政策,徵兵制,募兵制,國家機間,民間社會,zh_TW
dc.subject.keywordmilitary service policy,the draft,enlistment,governance,the civil society,en
dc.relation.page200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10-02-10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政治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政治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9-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38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