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155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芳妹 | |
dc.contributor.author | Hsuan Hsieh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謝璿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3:37:47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9-07-25 | |
dc.date.issued | 2018 | |
dc.date.submitted | 2019-07-22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古文獻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陸德明音義,《禮記注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釋文,《纂圖互註周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陸德明音義,《周禮注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王黼等撰,《至大重修宣和博古圖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上海:上海古籍:合肥:安徽教育,2002。 (宋)朱熹,《紹熙州縣釋奠儀圖》,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8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宋)呂大臨,《考古圖》,北京:中華,1987。 (宋)杜正,《性善堂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0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宋)姚寬,《西溪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趙希鵠,《洞天清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1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8。 (宋)聶崇義,《新定三禮圖》,收入鄭振鐸編,《中國古代版畫叢刊¬》,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8。 (金)元好問,《遺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1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元)不著撰人,《元典章》,北京:中華書局;天津:天津古籍,2011。 (元)不著撰人,《廟學典禮》,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8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元)王惲,《秋澗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0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元)吳師道,《禮部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2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元)吳澄,《吳文正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7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元)李淦,〈平江路學祭器記〉,收入(元)蘇天爵,《元文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7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元)李謙,〈重陽洞林寺藏經記〉,收入蔡美彪,《元代白話碑集錄》,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 (元)俞希魯,《至順鎮江志》,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元)柳貫,《待制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0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3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元)袁桷撰,《延祐四明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77冊,臺北:成文,1983。 (元)郝經,〈順天府孔子新廟碑〉,《陵川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2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元)張山翁,〈祭器記〉,《弘治永州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64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元)張起巖撰,〈元勑賜翰林直學士亞中大夫輕車都尉追封渤海郡侯歐陽公神道碑〉,收入(元)歐陽玄,《圭齋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0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1978。 (元)揭傒斯,《文安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8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元)黃潛,〈元故徽州路儒學教授陸君墓志銘〉,收入《吳下冢墓遺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78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7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元)劉坦,〈安福州學新鑄祭器記〉,收入(元)周南瑞,《天下同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6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元)劉岳申,《申齋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4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元)蒲道元,《閒居叢稿》,收入《元代珍本文集彙刊》,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1970。 (元)鄭陶孫,〈舍奠禮器記〉,收入(元)蘇天爵,《元文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7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元)盧熊,《蘇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432冊,臺北:成文,1983。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9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明)汪舜民,《弘治徽州府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8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 (明)林應翔等修、葉秉敬等纂修,《衢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82冊,臺北:成文,1983。 (明)柳瑛等纂修,《中都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618冊,臺北:成文,1985。 (明)孫存、潘鎰修;楊林、張治纂,《長沙府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江蘇: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發行,1992。 (明)徐一夔,《明集禮》,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9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明)高濂,《遵生八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1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明)曹昭,《格古要論》,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1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淸)馮雲鵬、馮雲鵷,《金石索》,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74。 (清)丁晏,〈淮安北門城樓金天德年大鐘款識一卷 附淮安學元鑄祭器城南宋古磚記〉,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94冊,臺北:新文豐,1989。 (清)允錄等奉敕撰,《皇朝禮器圖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6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清)王汝惺修;鄒焌傑纂,《同治瀏陽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南府縣志輯》,第13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清)呂肅高修;張雄圖、王文清纂,《長沙府志》,長沙:岳麓書社,2008。 (清)畢沅、阮元撰,《山左金石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 (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67冊,臺北:新文豐,1989。 (清)劉體智,《小校經閣金石文字》,臺北:大通,1979。 (清)蔣元樞,《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7。 (清)儲家藻修;徐致靖纂,《上虞縣志校續》,《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201冊,臺北:成文,1975。 (清)蘇佳嗣纂修,《長沙府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37冊,江蘇:中國書店出版:新華發行,1992。 近人論著 大同市文化局文物科 1987 〈山西大同東郊元代崔瑩李氏墓〉,《文物》,6期,頁87-90。 大同市文物陳列館、山西雲岡文物管理所 1962 〈山西省大同市元代馮道真、王青墓清理簡報〉,《文物》,10期,頁34-46。 大同市博物館 1978 〈大同金代閻德源墓發掘簡報〉,《文物》,4期,頁1-13。 大竹縣文物管理所 2010 〈大竹縣出土的明代銅器〉,《四川文物》,4期,頁31-34。 大邑縣文化館 1984 〈四川大邑縣安仁鎮出土宋代窖藏〉,《文物》,7期,頁91-94。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 1999 《中國繪畫全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 1986 〈長安張家坡西周井叔墓發掘簡報〉,《考古》,1期,頁11、22-27。 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 1993 《中國青銅器全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丹羽崇史、廣川守、新鄉英弘、樋口陽介、八木孝弘 2015 〈中国青銅器の製作技法解明のための対照実験(3)〉,《アジア鋳造技術史学会概要集》,9号,2015愛知大会,アジア鋳造技術史学会,頁6-8。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 1963 《內蒙古出土文物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内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硏究所、包頭市文物管理處 2010 《包頭燕家梁遺址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 王剛 1998 〈介紹一件元代銅盨〉,《內蒙古文物考古》, 2期,頁90。 史為樂主編 2005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彭山縣文化館 1985 〈南宋虞公著夫婦合葬墓〉,《考古學報》,3期,頁383-402。 母學勇 1992 〈劍閣宋代窖藏綜述〉,《四川文物》,3期,頁15-20。 甘肅省博物館、漳縣文化館 1982 〈甘肅漳縣元代汪世顯家族墓葬_簡報之一〉,《文物》,2期,頁1-12。 申萬里 2004 〈元代文廟祭祀初探〉,《暨南史學》,第3輯,頁283-304。 白彬 2016 〈山西地區金元道士墓研究〉,《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頁123-163。 石守謙、葛婉章主編 2001 《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 2013 〈西安曲江元代張達夫及其夫人墓發掘簡報¬〉,《文物》,8期,頁27-48。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彭州市博物館 2006 〈彭州宋代青銅器窖藏〉,《成都考古發現(2004)》,北京:科學出版社,頁392-432。 何秋雨 2010 〈杭州出土的兩批宋代青銅器〉,《東方博物》,第37輯,頁5-9。 余佩瑾 2000 〈內蒙古元代窖藏出土的鈞窯香爐〉,《故宮文物月刊》,212期,頁26-33。 吳曉筠主編 2015 《皇帝的鏡子:清宮鏡鑑文化與典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宋美英 2009 〈諸暨桃花岭南宋紀年墓研究〉,《東方博物》,第33輯,頁13-23。 宋新潮 2011 〈“寄寄老人”考〉,《文物》,10期,頁77-82。 李作智 1977 〈呼和浩特市東郊出土的幾件元代瓷器〉,《文物》,5期,頁75-77。 李定恩 2018 〈《朝鮮王朝世宗實錄》〈祭器圖說〉之制定背景與朝鮮初期禮制藝術之形成〉,《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44期,頁99-174。 李明高 1985 〈廣安縣出土宋代窖藏〉,《四川文物》,1期,頁67-70。 李俊義、龐昊、孫再宜 2008 〈元代《全寧路新建儒學記》考釋〉,《北方文物》,1期,頁75-82。 周良霄 1993 〈程朱理學在南宋、金、元時期的傳播及其統治地位的確立〉,《文史》,第三十七輯,頁139-168。 周祖謨 1993 《周祖謨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奈良国立博物館、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編輯 2014 《大德寺傳來五百羅漢圖》,東京:思文閣。 林巳奈夫 1984 《殷周時代青銅器の研究 殷周青銅器綜覽一 圖版》,東京:吉川弘文館。 牧野修二 2012 〈元代廟學書院の規模について〉,《元朝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頁497-536。 金媛媛 2014 〈湖州莫蓉鄉儒林村南宋青銅器窖藏〉,《東方博物》,第50輯,頁5-17。 孟絜予(Jeffrey Moser) 2010 〈宋代青銅器工藝史的重新思考:以彭州青銅器窖藏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俞國璋 2014 〈新昌出土青銅象首銜環瓶考〉,《東方博物》,第50輯,頁22-26。 俄軍主編 2017 《汪世顯家族墓出土文物研究》,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俞珊瑛 2017 〈江西德安鎮蒲亭鎮北門窖藏出土的青銅器〉,《中興紀勝:南宋風物觀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書店,頁164-173。 故宮博物院編 2010 《故宮青銅器圖典》,北京:紫禁城。 施靜菲 2000 〈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在國內市場中的角色和性質〉,《美術史研究集刊》,第8期,頁137-185。 洛陽市博物館 1979 〈洛陽元王述墓清理〉,《考古》,6期,頁569-570。 洛陽市鐵路北站編組站聯合考古發掘隊 1996 〈元賽因赤答忽墓的發掘〉,《文物》,2期,頁22-33。 洪國強 2014 〈宋儒楊時在明代從祀孔廟的歷程及其時代意義〉,《新史學》,25卷1期,頁51-95。 相賀徹夫等編 1987 《世界陶瓷全集.遼金元》,東京都:小學館。 胡務 2005 《元代廟學:無法割捨的儒學教育鏈》,成都:巴蜀書社。 胡嘉麟 2017 〈宗祀與道祀:宋元時期的祭器禮儀——以瀏陽文靖書院為例〉,《東方博物》,第65輯,頁52-66。 范家偉 2016 〈元代三皇廟與宋金元醫學發展〉,《漢學研究》,34卷3期,頁53-87。 風儀誠(Olivier Venture) 2010 〈商周青銅器銘文位置演變初探〉,《人文論叢(2009年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17-125。 徐梓 2000 《元代書院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6 《海寧智標塔》北京:科學出版社。 荒木見悟 1989 〈楊亀山小論〉,《中國思想史の諸相》,福岡:中国書店,頁3-25。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等 1980 《陝西出土商周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 馬今洪 2013 〈元代書院與明代文廟祭器〉,收入陳建明主編,《復興的銅器藝術——湖南晚期銅器展》,頁289-299。 高延青主編 2008 《內蒙古珍寶:內蒙古自治區精品文物圖鑑》,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 2000 《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家文物局主編 2008 《追索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 張文昌 2012 《制禮以教天下——唐宋禮書與國家社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張曼西 2004 〈湖南的文靖書院銅器淺識〉,《中國書院》,第6輯。轉引自鄧洪波,《湖南書院史稿》,長沙:湖南教育書版社,2013,頁161-166。 張學惠 2009 〈蕭山衙前出土的青銅器〉,《東方博物》,第33輯,頁45-49。 梅原末治 1984 《殷墟出土白色土器の研究》,京都:同朋舍。 許雅惠 2001 〈古器新詮-院藏「泳澤書院雷文簋」的再認識〉,《故宮文物月刊》,第19卷第9期,頁54-69。 2003 〈《宣和博古圖》的「間接」流傳-以元代賽因赤答忽墓出土的陶器與《紹熙州縣釋奠儀圖》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4期,頁1-26。 2003 〈晚明的古銅知識與仿古銅器〉,收入李玉珉主編,《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紀藝術的仿古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264-275。 2008 〈《至大重修宣和博古圖錄》的版印特點與流傳〉,《古今論衡》,第18期,頁76-96。 2011 〈南宋金石收藏與中興情結〉,《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1期,頁1-60。 2011 〈關於宋代古物學之研究與討論〉,《中國史學》,第21卷,頁67-77。 2012 〈宋代復古銅器風之域外傳播初探—以十二至十五世紀的韓國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2期,頁103-170。 2015 〈図籍の間接的流通再論——元代『三礼図』を例として——〉(原信太郎アレシャンドレ訳),《中国伝統社会への視角》,東京:汲古書院,頁267-301。 2017 〈宋、元《三禮圖》的版面形式與使用:兼論新舊禮器變革〉,《臺大歷史學報》,第60期,頁57-117。 2017 〈南宋「中興」的物質文化觀察——論古銅風格的流布與擴散〉,收入浙江省博物館編,《中興紀勝》,北京:中國書店,頁147-163。 郭洪濤 2002 〈唐恭陵哀皇后墓部分出土文物〉,《考古與文物》,4期,頁9-18。 陳子風 2009 〈湖州“皇宋州學寶尊”銘青銅犧尊考〉,《東方博物》,第33輯,頁39-44。 陳東和 2017 〈從【紹興豆】看南宋青銅器鑄造技術的一些問題〉,《亞洲鑄造技術史學會 研究發表概要集》,11號,2017臺北大會,アジア鋳造技術史学会,頁52。 陳芳妹 1985 《商周青銅粢盛器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000 〈晉侯對鋪—兼論銅鋪的出現及其禮制意義〉,《故宮學術季刊》,第17卷第4期,頁53-108。 2016 《青銅器與宋代文化史》,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018 〈湯島聖堂的選擇—以日臺十八世紀釋奠器的比較為中心〉,《儀礼空間の表象 釈奠-東アジアの孔子祭典を考える》,筑波大学日本美術史研究室。 陳建明主編 2013 《復興的銅器藝術——湖南晚期銅器展》,北京:中華書局。 陳淑珍 2012 〈桐廬縣博物館藏的宋代、清代青銅器〉,《東方博物》,第44輯,頁52-56。 陳雯怡 2013 〈元代書院與士人文化〉,收入邱仲麟主編,《中國史新論:生活與文化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頁199-266。 陸鵬亮 2013 〈法古悅新:宋元明清的銅器取用〉,收入陳建明主編,《復興的銅器藝術——湖南晚期銅器展》,北京:中華書局,頁267-282。 2016 〈公主的銅器—元代全寧路祭器小考〉,《故宮文物月刊》,404期,頁18-26。 傅申 1981 《元代皇室書畫收藏史略》,臺北:國立故宫博物院。 揚之水 2014 《宋代花瓶》,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14 《香識》,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景竹友 1993 〈三台出土元代窖藏〉,《四川文物》,6期,頁62-65。 朝鮮國史編纂委員會 1955 《朝鮮王朝實錄.世宗實錄》,首爾:東國文化社。 萍鄉市博物館 1986 〈萍鄉市發現元代青花瓷器等窖藏文物〉,《江西歷史文物》,1期,頁46-48。 黃清華、黃薇 2010 〈至正十一年銘青花雲龍瓶考〉,《文物》,4期,頁64-76。 黃進興 1994 《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 黃漢傑、曾偉希 1998 〈福建南平窖藏銅器〉,《南方文物》,2期,頁29-36。 葉紅 1983 〈浙江平陽縣宋墓〉,《考古》,1期,頁80-81。 漳縣文化館 1982 〈甘肅漳縣元代汪世顯家族墓葬_簡報之二〉,《文物》,2期,頁12-21。 趙琦 2004 《金元之際的儒士與漢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趙一新、趙婧、蔣金治 2008 〈金華南宋鄭繼道家族墓清理簡報〉,《東方博物》,第28輯,頁54-61。 劉廉銀 1984 〈慈利縣出土的元代銅簠〉,《文物》,5期,頁81。 劉體智 1979 《小校經閣金石文字》,臺北:大通書局。 蔡玫芬 2001 〈轉型與啟發:淺論陶瓷所呈現的蒙元文化〉,收入石守謙、葛婉章主編,《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220-245。 蔡相輝 2016 《《天妃顯聖錄》與媽祖信仰》,臺北:獨立作家。 鄧洪波 2013 《湖南書院史稿》,長沙:湖南教育書版社。 鄭嘉勵 2007 〈龍游宋墓出土的一組文房用品〉,《東方博物》,第24輯,頁46-49。 鄭輝 1995 〈福州茶園山南宋許峻墓〉,《文物》,10期,頁21-33。 盧淑珍 2010 〈東陽郭宅唐頭窖藏出土青銅器〉,《東方博物》,第37輯,頁14-16。 盧連成、胡智生 1988 《寶雞弓魚國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 蕭啟慶 1983 《元代史新探》,臺北:新文豐。 1994 《蒙元史新研》,臺北:允晨文化。 2007 《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賴天兵 2010 〈關於元代設於江淮/江浙的釋教都總統所〉,《世界宗教研究》,1期,頁55-68。 駱承烈彙編 2001 《石頭上的儒家文獻 :曲阜碑文錄》,濟南:齊魯書社。 謝志杰、王虹光 1992 〈江西宜春市元代窖藏清理簡報〉,《南方文物》,2期,頁1-7。 謝明良 2001 〈探索四川宋元器物窖藏〉,《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頁141-169。 2002 〈北方地區元墓出土陶器的區域性觀察—從漳縣汪世顯家族墓出土陶器談起〉,《故宮學術季刊》,第19卷第4期,頁143-168。 2006 〈記唐恭陵哀皇后墓出土的陶器〉,《故宮文物月刊》,279期,頁68-83。 謝重光、白文固 1990 《中國僧官制度史》,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 羅森著;鄧菲等譯 2011 〈復古維新——以中國青銅器為例〉,《祖先與永恆:杰西卡.羅森中國考古藝術文集》,北京:三聯書店,頁140-150。 蘇榮譽 2018 〈制度化仿古的青銅禮器——以文靖書院為例〉摘要,「藝術、物質文化與交流—13-16世紀歐亞大陸文明」學術研討會,2018/3/24-25。 蘇榮譽、周亞、艾素珊 2013 〈宋代銅豆初探〉,收入陳建明主編,《復興的銅器藝術——湖南晚期銅器展》,北京:中華書局,頁250-251。 顧頡剛 2010 《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英文文獻 C. Sena, Yun-Chiahn 2015 “Archaistic Objects in Southern Song Tombs and Caches,” 《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8期,頁51-118。 Chang, Ting 2002 “Collecting Asia: Théodore Duret’s Voyage en Asie and Henri Cernuschi’s Museum,” Oxford Art Journal 25: 1, pp. 17-34. Ching-fei Shih 2016 “The New Idea of Ritual Vessels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A Third System?,” in Ming China: Courts and Contacts 1400-1450, London, British Museum Press, pp. 113-121. Kerr, Rose 1980 “A Preliminary Note on Some Qing Bronze Types,” Oriental Art 26: 4, pp. 447-456. 1986 “Metalwork and Song Design: A Bronze Vase Inscribed in 1173,” Oriental Art 32: 2, pp. 161-176. 1989-1990 “Song and Yuan Bronzes,” 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54, pp. 9-24. 1982 “The Evolution of Bronze Style in the Jin, Yuan and Early Ming Dynasty,” Oriental Art 28: 2, pp. 146-158. 1990 Later Chinese Bronzes, London: Bamboo Publishing Ltd. Maucuer, Michel 2013 Bronzes de la Chine impériale des Song au Qing, Paris Musées. Mowry, Robert D. 1993 China's Renaissance in Bronze: the Robert H. Clague Collection of Later Chinese Bronzes, 1100-1900, Phoenix, AZ: The Phoenix Art Museum. Rawson, Jessica 2004 “Novelties in Antiquarian Revivals: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Bronze,” 《故宮學術季刊》,22卷1期,頁1-34。 Yiu, Josh 2005 The Display of Fragrant Offerings: Altar Sets in China, Ph.D. diss., Oxford University.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1555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在十一世紀以降禮器、釋奠祭器的材料中,目前留存數量最多的即元代祭器。這些祭器皆有清楚的紀年銘文,紀錄鑄造時間、使用地點、以及贊助者等訊息。其中,文靖書院祭器是目前已知數量、器類、組合上都最豐富、最具系統的一批材料,不僅有豆、簠、簋等古禮器,還加入瓶、爐供器,是理解釋奠祭器發展的重要例證。
本文從文靖書院祭器出發,結合元代其它禮器材料、文獻紀錄,考證個別器物的製作背景以及風格來源。並梳理瓶爐供器的發展變化,與佛、道、民間信仰的脈絡相比較,可知供器在元代儒學脈絡的使用相當普遍。在元代的政策下,書院納入官學體系,與州縣學皆需歲時祭祀,祭器因此得以普及,文靖書院祭器便是最好的例證。 透過與宋代鑄器、圖籍等的比較會發現,元代祭器除過往研究指出,參考朱熹《紹熙州縣釋奠儀圖》而製作的器物外,另有直接承繼宋器風格的器物,以及模仿《宣和博古圖》的器物。祭器風格的差異實反映古禮器知識傳承的複雜性,本文認為與南北社會文化、鑄銅產地的差異有關。關於元代北方的古禮器知識傳承,以及晚期青銅器鑄銅產地的問題,過往研究較少論及,藉由這些元代祭器,能夠對元代祭器有進一步的認識。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3:37:4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7-R04141005-1.pdf: 63264312 bytes, checksum: 4a8bc5f832444df94d565fd1e0301f3a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8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文靖書院祭器及其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5 第二章 湖南瀏陽文靖書院祭器 11 第一節 文靖書院祭器的形式特徵 12 第二節 文靖書院的建立與變遷 21 第三節 小結 24 第三章 元代其它青銅禮器 25 第一節 儒學祭器 25 第二節 書院祭器 32 第三節 三皇廟祭器 34 第四節 其它祭器 36 第五節 小結 41 第四章 瓶爐供器與釋奠祭祀 43 第一節 二瓶一爐供器組合的發展 43 第二節 元代釋奠祭祀中的瓶爐供器 48 第三節 小結 50 第五章 釋奠祭器的普及與流傳 51 第一節 元代學校制度與釋奠祭器的普及 51 第二節 作坊與釋奠祭器風格樣式的流傳 55 第三節 《宣和博古圖》與北方士人文化 60 第四節 小結 63 第六章 結論 65 參考書目 71 圖版出處 85 附表一:文靖書院祭器 91 附表二:元代其它青銅禮器(依脈絡、器類、年代先後排列) 93 附表三:文獻資料中元代州縣儒學、書院、醫學祭器的器類與數量 99 圖版 105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元代釋奠祭器研究——以湖南瀏陽文靖書院祭器為中心 | zh_TW |
dc.title | Ritual Vessels for the Confucian Ceremony in Yuan Dynasty: A Study Centered on Ritual Vessels of Wenjing Academy in Liuyang, Huna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7-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謝明良,許雅惠 | |
dc.subject.keyword | 元代,釋奠祭器,文靖書院祭器,禮器,供器,晚期青銅器,鑄銅產地,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Yuan Dynasty,Ritual Vessels for the Confucian Ceremony,Wenjing Academy,Ritual Vessels,Altar Sets,Later Chinese Bronzes,Bronze Foundries, | en |
dc.relation.page | 136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901731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9-07-22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藝術史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藝術史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7-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61.78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