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114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李建良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Han Che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郁涵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3:27:41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9-12-25 | |
dc.date.issued | 2019 | |
dc.date.submitted | 2019-12-04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 中文部分
一般書籍 王鴻楷(1979)。都市更新地區劃定準則之探討。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吳定(1992)。公共行政論叢。臺北:天一圖書公司。 吳庚(2010)。行政法之理論與實務,增訂11版。臺北:三民書局。 李鴻毅(1996)。土地法論。臺北:中國地政研究所。 李欽漢(2001)。土地利用法規新論。臺北:文笙書局。 李惠宗(2001)。憲法要義。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辛晚教(2011)。都市及區域計劃,第二版。臺北:詹氏。 林明鏘(2006)。國土計畫法學研究。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18)。都市更新法學研究。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施鴻志、周士雄(1996)。都市計劃。新竹:建都文化事業公司。 施鴻志(1997)。都市規劃。新竹:建都文化。 胡俊雄(1999)。都市更新條例逐條釋義。臺北:營建雜誌社。 張景森(1993)。臺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臺北:業強出版社。 張世賢、林水波(1982)。公共政策。臺北:五男圖書出版公司。 張正修(2000)。地方制度法理論與實用(二)本論。臺北:學林文化出版。 許宗力(2007)。法與國家權力(二)。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07)。憲法與法治國行政,第二版。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黃健二(1985)。都市更新之研究。臺北:大佳出版社。 ---------(2013)。都市更新的理念與應用:黃健二教授退休紀念論文集。臺北:創興出版社有限公司。 黃世孟(1987)。日據時期台灣都市計畫範型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都市計畫研究室。 黃定國(1999)。都市更新有關更新地區劃設及更新容積獎勵準則之研究。臺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黃書禮(2000)。生態土地使用規劃。臺北:詹氏書局。 黃錦堂(2000)。地方制度法基本問題之研究。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005)。行政組織法論。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莊輝濤(1998)。重建民主理論。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湯德宗(2005)。行政程序法論。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廖義男(1994)。公共建設與行政法理。臺北:三民書局。 ---------(2015)。土地法制度論集。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溫豐文(1994)。土地法。自刊。 葉俊榮(1997)。環境行政的正當法律程序。臺北:三民書局。 ---------(2002)。面對行政程序法。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錢學陶(2007)。都市計劃學導論。臺北:茂榮書局。 陳清秀(1994)。行政訴訟之理論與實務。臺北:自刊。 陳柏廷、李承嘉(2000)。仕紳化與都市再發展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2000年第四屆國土規劃論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系。 陳新民(2008)。憲法學釋論。臺北:三民書局。 陳明燦(2011)。土地法論:實例研習與裁判評析。臺北:三民書局。 陳敏(2011)。行政法總論,第七版。臺北:自刊。 蔡志方(1995)。行政法三十六講。臺北:自刊。 蔡茂寅、李建良、林明鏘、周志宏(2001)。行政程序法實用,第2版。臺北:新學林。 謝在全(2004)。民法物權論(上冊)。臺北:三民書局。 謝哲勝(2012)。民法物權,第四版。臺北:三民書局。 ---------(2013)。土地法。臺北:翰蘆圖書。 蕭文生(2009)。國家、地方自治、行政程序。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書之篇章 朱雲漢(1989)。寡占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收於:蕭新煌主編,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頁139-160。臺北:台灣研究基金會。 吳信華(2001)。行政計畫與計畫確定程序,收於:台灣行政法學會編,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頁535-569。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許宗力(2006)。行政處分,收於:翁岳生主編,行政法(上),第三版,頁465-558。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許献進(2017)。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09號解釋之後—再探都市更新之實務及規範,收於:謝哲勝主編,土地開發方式法律與政策,頁137-150。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18)。文林院都市更新相關判決:特定議題探討,收於:謝哲勝主編,都市更新法律與政策,頁107-112。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黃錦堂(2002)。行政程序法理念與重要釋義問題之研究,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當代公法新論(中),頁373-420。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湯德宗(2000)。行政程序法,收於:翁岳生主編,行政法(下),第三版,頁787-958。臺北:翰盧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春生(2004)。事實行為,收於:李建良(等著),行政法入門,第二版,頁196-201。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陳明燦(2018)。以市地重劃方式解決的可行作法—相關法律問題分析,收於:謝哲勝主編,未開闢的都市計畫道路解決方案,頁86-115。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政府出版品與研究計畫 立法院公報處(1973)。立法院公報,院會紀錄,第62卷,第65期。 ------------------(1998)。立法院公報,院會紀錄,第87卷,第42期。 ------------------(2012)。立法院公報,內政委員會會議紀錄,第101 卷,第 18 期。 臺北縣樹林地政事務所(2007)。我國容積移轉制度之研究,臺北縣政府地政局暨各地政事務所96年度專題報告。 臺北市政府(2004)。台北市永續發展指標與評量方法報告,臺北市政府。 行政院研考會(1979)。都市更新劃定準則之探討,行政院研考會。 林元興教授主持(2003)。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彈性管制策略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委託中國地政研究所研究。 林明鏘(2006)。國土計畫法施行細則與相關子法之制定,內政部營建署市鄉局委託研究計畫。 范國俊、楊逸詠(2002)。都市計畫容積管制標準檢討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委託研究,頁2-18。 楊松齡(1992)。都市建築容積移轉制度應用於市地開發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計畫。 葛克昌(2000)。風險社會下的人權保障與法律調換,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賴宗裕(2000)。都市發展總量管制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委託研究報告。 期刊論文 正常卷期之論文 王文宇(2000)。從財產權保障與政府權責論震災重建,臺大法學論叢,第30卷,第1期,頁45-72。 王光旭(2005)。都市計畫審議機制之制度分析:以臺中市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第41期,頁35-80。 王珍玲(2010)。都市計畫法第79條與授權明確性原則,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44期,頁124-125。 ---------(2012)。妳家被都更了!妳知道嗎,月旦法學雜誌,第206期,頁89-101。 何彥陞(2013)。都市建築強度管制之法制探究—以建蔽率與法定空地為中心,台灣法學雜誌,第228期,頁105-128。 ---------(2013)。土地利用關係與公共利益界定與論證─聚焦於土地使用限制、都市更新與財產權保障,台灣法學雜誌,第224 期,頁142-156。 李家儂(2007)。容受力應用於都市地區建築容積總量管制之探討,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6卷,第3期,頁82-97。 李建良(2013)。都市更新的正當程序(中)—釋字第709號,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28期,頁29-46。 ---------(2014)。環境影響評估與都市更新計畫之關係—台北高等行政法院100年度訴更一字第158號判決部分評析,台灣法學雜誌,第260期,頁63-76。 林明鏘(1997)。論我國都市更新法制,臺大法學論叢,第26卷,第3期,頁91-132。 ---------(2010)。國土計畫法政策與草案評析—以內政部96年1月草案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114期,頁1-51。 ---------(2012)。對都更條例之十點修法意見,全國律師,第16卷,第11期,頁36-50。 ---------(2013)。都市更新之公共利益:兼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09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第227期,頁120-139。 ---------(2016)。都市更新之正當法律程序─兼論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09 號解釋,法令月刊,第67卷,第1期,頁1-27。 林明鏘、程明修等(2012)。「都更條例的法制修法與機制探討」座談會發言內容,臺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3期,頁21-45。 林旺根(2012)。從文林苑事件談都更法制上面臨的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206期,頁115-149。 ---------(2013)。論「防災型都更」應有之政策—以日本法治為中心,現代地政,第348期,頁121-139。 徐進鈺(1990)。領域取向規劃論述之檢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卷,第1期,頁151-175。 孫瑞穗(2009)。都市更新及市民抵抗:城市公園的歷史、理論與爭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6卷,頁441-451。 洪敬哲、傅玲靜(2012)。由容積移轉之功能檢討我國法制中容積移轉制度之運用,全國律師雜誌,第16卷,第11期,頁76-92。 洪鉛財、林永珍,陳松柏(2013)。臺北市容積獎勵對都更房地產價格之影響—特徵價格法之應用,管理與資訊學報,第18期,頁55-86。 張剛維、林森田(2008)。以容積移轉進行都市保存之制度與執行—財產權觀點分析,建築學報,第66期,頁97-118。 張祖璿(1978)。建築容積管制之必要性與可行性,都市與計劃,第4卷,第1期,頁1-6。 邱大展(1987)。「由土地法到空間法--土地法新方向」,人與地雜誌,第41期,頁18-21。 黃書禮、陳春生(1987)。環境容受力分需與都市成長管理台北都會區個案研究,工程環境會刊,第8期,頁1-19。 黃崑山(2006)。由開發管制理念探討台灣都市計畫之定位與功能,都市與計畫,第33卷,第1期,頁31-49。 黃麗玲(2009)。台北市都市更新中的社會正義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6期,頁453-458。 曾鵬光、陳佳欣(2012)。建蔽率與容積率管制誘發開發商建築違建現象之探討—臺南市新建透天住宅之實證分析,住宅學報,第21卷,第1期,頁19-36。 傅玲靜(2006)。計畫確定程序法制之實然與應然—以行政機關建設大眾捷運系統之計畫確定程序為中心,中原財經法學,第16期,頁1-115。 ---------(2013)。我國法制中容積獎勵制度運用之檢討—以都市更新容積獎勵為中心,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5期,頁179-200。 ---------(2014)。都市更新正當程序之解構與再建構,月旦法學雜誌,第228 期,頁189-208。 ---------(2015)。都市計畫與環境影響評估-以臺北市內湖區保護區之都市計畫變更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243期,頁71-85。 湯德宗(2000)。論違反行政程序的法律效果,月旦法學雜誌,第57 期,頁141-159。 詹鎮榮(2006)。論地方法規之位階效力―地方制度法第30條「中央法破地方法」之辨正,成大法學,第12 期,頁1-59。 楊謙柔(2010)。以環境負荷的觀點探討綠建築容積獎勵課題與對策,物流管理學會論文集,第4屆,頁557-567。 劉貞谷(2010)。論「臺北好好看系列計畫一」之容積獎勵,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9卷,第2期,頁115-121。 陳立夫(2003)。都市計畫之法律性質,台灣法學雜誌,第50期,頁139-146。 ---------(2004)。我國之容積移轉制度,月旦法學教室,第17期,頁42-43。 陳明燦(2008)。古蹟土地與容積移轉,月旦法學教室,第67期,頁22-23。 ---------(2008)。私有公共設施保留地徵收之地價分析—兼論最高行政法院96年判字第1970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4期,頁115-149。 陳慧美(2013)。由歐盟策略性環境評估指導準則檢視我國政策環評法制,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88期,頁83-133。 ---------(2017)。都市計畫相關問題之探討,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16卷,第4期,頁86-99。 賴宗裕、詹士樑(2002)。土地開發總量管制機制之探討,政大地政學報,第2期,頁31-61。 鄒克萬、施鴻志、吳彩珠(1990)。都市化地區適當容積分布方法之探討,都市與計劃,第17期,頁37-54。 謝琦強、莊翰華(2009)。台中市都市土地使用強度「區為特性」之研究—以容積移轉制度為例,地理研究,第51期,頁23-44。 蔡秀卿(2000)。行政程序法制定之意義與課題,月旦法學雜誌,第50期,頁18-33。 蔡志揚(2012)。都市更新公共利益與財產權保障限度之本質,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2期,頁97-107。 鍾麗娜、徐世榮(2013)。都市政治與都市計畫之政經結構分析—以南科樹谷園區為例,台灣土地研究,第16卷,第2期,頁63-87。 ---------(2017)。從擬訂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獎勵條例反思國土亂象之根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61期,頁62-74。 戴秀雄(2012)。淺談都市計畫的幾個特性及其衍生的疑問,全國律師,第16卷,第11期,頁10-21。 蘇志超(1987)。土地立體空間之分層使用與土地區分所有權之構想,人與地雜誌,第41期,頁6-10。 研討會論文 高仁川(2019)。評析新修正都市更新條例中有關都市更新事業計畫的核定,發表於:2019年兩岸房地產法研討會學術論文集(上冊)。台灣法學基金會,臺北。 林憲德(2009)。台灣生態社區評估系統初探,發表於:2009生態城市綠建築講習會。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臺北。 賴宗裕、李家儂(2000)。以容受力的觀點探討台灣容積獎勵與移轉制度之合理性,第三屆(2000)青年環境共生論壇,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臺北。 學位論文 方瑋晨(2015)。都市更新制度模式與法理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碩士論文,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朱正恆(2005)。台灣實施都市發展總量管制可行性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建良(1986)。從公法學的觀點論公益之概念與原則,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衛青(1980)。發展權概念在土地使用計劃上可行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鎮宇(2014)。都市更新公共利益之探討—政策利害關係人觀點,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法音(2016)。我國都市計畫容積管制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 高思大(1986)。從行政法觀點論行政計畫,私立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偉鈞(2002)。由環境及設施容受力探討山坡地總量管制之研究—以台北縣汐止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馬維鴻(2008)。都市更新地區環境及設施容受力分析,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敬哲(2012)。我國都市計畫法制中容積移轉運用之檢討—由美國發展移轉之功能出發,私立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宏達(2016)。環境風險管制下民眾參與制度之法制研究-以環境災害敏感區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錕盛(1996)。從權力分立論司法對行政行為之審查密度,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義權(2001)。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實施後對地區環境影響之調查研究—以台北市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登科(2008)。德國擔保國家理論為基礎之公私協力法制—對我國促參法之啓示,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舜銘(2004)。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容積移轉機制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福銘(2003)。從公共利益觀點探討都市計劃之民眾參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副英(2012)。都市更新綠建築容積獎勵制度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陳全勝(2003)。論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對房貸產投資報酬率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瀅羽(2017)。探討臺灣都市計畫委員會的功能與課責,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文娟(2004)。都市更新獎助誘因財務模擬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俊亮(2016)。由都市容受力觀點探討容積移轉對基地周邊環境影響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之住宅區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志宏(2005)。論都市計畫之法律性質,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網路資源 馮牧群(2018)。北市重新劃定627公頃都更地區—叩關都委會,載於自由時報,http://estate.ltn.com.tw/article/6140 (最後瀏覽日:5/21/2019)。 陳信安(2010)。都市計畫的意義與執行工具,載於朝陽科技大學數位教學平台http://lms.ctl.cyut.edu.tw/course.php?courseID=13912&f=doc&cid=540531 (最後瀏覽日:05/21/2019)。 楊重信(2017)。危老屋重建無需另立法,載於自由評論網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087432 (最後瀏覽日:5/22/2019)。 游智文(2019)。容積獎勵倒數 商仲:危老重建申請潮將湧現,聯合晚報,載於https://house.udn.com/house/story/5886/3753424?from=udnamp_storysns_line (最後瀏覽日期108年4月15日)。 司法院網站,美利堅合眾國憲法https://www.judicial.gov.tw/db/db04/%E7%BE%8E%E5%88%A9%E5%A0%85%E5%90%88%E7%9C%BE%E5%9C%8B%E6%86%B2%E6%B3%95.pdf (最後瀏覽日:5/22/2019)。 中華民國內政部網站https://www.moi.gov.tw/chi/chi_news/news_detail.aspx?src=news&sn=14458&type_code=02 (最後瀏覽日:5/22/2019)。 (二) 英文部分 一般書籍 Barzel, Y.(1997). 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 2nd ed.,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schel, William A.(1987).The Economics of Zoning Laws: A Property Rights Approach to American Land Use Control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Haar, C. & Kayden, J. (1989). Zoning and the American Dream, Chicago: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Kayden, J. S. (2000). 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 The New York City Experien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Newman, P. & Thornley, A. (1996). Urban Planning in Europ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National Systems and Planning Projects. London: Routledge. Nolon, John R. (2001). Well Grounded: Using Local Land Use Authority to Achieve Smart Growth, Washington, D.C: Environmental Law Institute. Rose, Jerome G. (1975). The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A New Technique of Land Use Regulation, New Brunswick, N.J. : Center for Urban Policy Research, Rutgers University. Scott, Randall W. et al.(1975).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Growth, Volume I, Washiongton, D.C: Urban Land Institute. Schneider, D.M. & Godschalk, D.R. & Axler, N. (1978). The Carrying Capacity Concept as a planning Tool, Chicago, IL :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Schiffman (1989). Alternative Techniques for Managing Growth, California: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elmi, Daniel P. & Kushner, James A. & Ziegler, Edward H.(2008). Land use Regulation: Cases and Materials, NYC: Aspen Publishers. Wilson, James Q.(1966). Book Review: The Record and the Controversy, UK: The MIT Press. 期刊論文 Healey, P., & Williams, R. (1993). European urban planning systems: Diversity and convergence, Urban Studies, 30(4/5), 701-720. Richardson, Harry W. & Gordon, Peter (2008).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Breaking the Logjam Project for Smart Growth and Urban Land Use, 17 N.Y.U. ENVTL. L. J., 529-558. (三) 德文部分 Bethge, Herbert, Grundrechtsverwirklichung und Grundrechtssicherung durch Organisation und Verfahren, Neue Juristische Wochenschrift 35(1982), S. 1-7. Brohm,Winfried, Öffentliches Baurecht, 2. Aufl., München 1999. Birkenfeld-Pfeiffer, D./Gern, A., Kommunalrecht (Hessen), 3. Aufl., Baden 2001. Gern, Alfons, Deutsches Kommumalrecht, Baden 1994. Groß, Thomas, Die Verwaltungsorganisation als Teil organisierter Staatlichkeit. In: Hoffmann-Riem, Wolfgang/Schmidt-Aßmann, Eberhard/ Voßkuhle, Andreas (Hrsg.), Grundlagen des Verwaltungsrechts, Bd.Ⅰ, München 2006, S.841-890. Kopp, Ferdinand O. /Ramsauer, Ulrich: Verwaltungsverfahrensgesetz: VwVfG, 8. Aufl., 2003. Löwer, Wolfgang, in: Münch/ Kunig (Hrsg.), Grundgesetz-Kommentar, Bd. 2, 3. Aufl., München 1995. Söfker, Wilhelm/Ernst Werner/Zinkahn, Willy/Bielenberg, Walter/Krautzberger, Michael (Hrsg.), Baugesetzbuch, Kommentar, 113. Ergänzungs-lieferung, München 2014. Stelkens, Paul/Bonk, Heinz Joachim/Sachs,Michael: Verwaltungsverfahrensgesetz: Kommentar, 6. Aufl., München 2001. Stollmann, Frank, Öffentliches Baurecht, 8. Aufl., München 2011. Trute, Hans-Heinrich, Die demokratische Legitimation der Verwaltung. In: Hoffmann-Riem, Wolfgang/Schmidt-Aßmann, Eberhard/ Voßkuhle, Andreas (Hrsg.), Grundlagen des Verwaltungsrechts, Bd.Ⅰ, München 2006, S.307-390. Tettinger, in: v. Mangoldt/Klein/Starck (Hrsg.), Das Bonner Grundgesetz, Bd. 2, 4. Aufl., 2000.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114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都市更新係基於減少或排除都市缺陷之目的,在都市計畫範圍內實施重建、整建或維護之措施,屬於都市計畫下之一種土地開發方式。嗣後隨著公私協力之引進,以及政府大力推動,都市更新之實施在都市土地上遍地開花。然而,從都市更新區域之選定、都市更新範圍之確定、容積獎勵之給予、容積移轉之核定至都市更新之實施,不僅在程序上未能符合憲法所保障之正當法律程序之要求,且於實體要件上脫離都市計畫容積管制思維,故本文從都市計畫容積管制之脈絡下,就都市更新之實施提出立法上之建議。
首先,藉由梳理都市計畫管制之目的、內容與特徵,以釐清我國都市計畫之管制對於人民財產權之影響,特別是容積管制,其涉及人民之建築自由與土地之利用,現行法除透過消極法定容積為管制外,亦採取積極、彈性之「容積獎勵」及「容積移轉」機制,惟卻造成我國都市計畫容積管制體系交錯紊亂。 都市更新係對於都市土地再利用所為之重新規劃,其實施之程序與都市計畫之擬定、變更程序有別,且有變更都市計畫規範之情,故在程序面上,應有正當法律程序之適用。透過整理相關大法官釋字意旨與行政程序法之規範,歸納出正當行政程序之內涵,作為構築都市更新程序規範之基石,並落實正當法律程序,以兼顧行政決定之正確性與人民權益之保障。在實體面上,則探討實施都市更新之目的何在,確認都市更新實施之目的,以控制都市更新之實施不至於過於浮濫,更新後之土地利用能與都市計畫法定容積與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目的相符。為避免現行都市更新容積管制設計思維混亂錯置,致背離都市計畫法制之基本價值,嚴重違反都市計畫法制之體系正義,成為都市計畫容積管制之漏洞,造成都市土地總容積失控影響環境品質,應於都市計畫法內就容積管制為框架式之立法。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objective of urban renewal is to reduce or remove urban decay in a city by rebuilding, restoring, or maintaining buildings; these are all land development measures under the scope of urban planning.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and active promotion by the government, urban renewal plans have been executed in various regions in Taiwan. However, procedures related to the selection of urban renewal sites, scope of urban renewal, issuing of floor area incentives, approval of transfer of floor area, and the execution of urban renewal measures have not adhered to the due process stipulated in the Constitution. Regarding the substantive requirements, numerous measures have been dissociated from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s related to building bulk control. Under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bulk control, this study proposed legislativ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renewal.
First, the purpos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planning control were compiled to clarify the effect of such control on people’s property rights. Building bulk control affects the freedom to utilize private buildings and land. The current regulations adopt a passive approach to building bulk control by designating a specific limit to the floor area ratio. However, active and flexible control methods, namely floor area incentives and transfer of floor area, are also available. Consequently, the current system for building bulk control is complicated and chaotic. The execution of urban renewal, which involves replanning land use, entails procedures differing from those of urban planning. Moreover, urban renewal might require changing the existing urban planning regulations; hence, from the procedural perspective, such changes must adhere to the due process. Compiling Judicial Yuan interpretations and related regulations in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 can clarify the content of du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which can serve as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urban renewal regulations and adherence to the due process. Accordingly, the correctness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and protection of people’ rights can be ensured. On the substantive aspect, the purpose of urban renewal can be discussed and confirmed to prevent excessive urban renewal operations. Therefore, the updated land utilization plan can comply with the building bulk control and zoning regulations in the Urban Planning Law. To remove the currently disorganized regulations of building bulk control that do not concur with the fundamental values of the Urban Planning Law, a legal framework should be developed regarding building bulk control. Otherwise, an urban renewal plan might breach the principles of justice in the Urban Renewal Law and create loopholes in building bulk control regulations, causing the total floor area of urban land to become out of control and negatively affecting the environment.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3:27:4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8-R05a21016-1.pdf: 9934328 bytes, checksum: 4ac0f81e866833b7ceaf8000356a185a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9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範圍 4 第四節 研究架構 5 第二章 都市計畫之容積管制 6 第一節 都市計畫之概述 6 第一項 都市計畫意義與目的 6 第二項 都市計畫功能與制度性特徵 7 第三項 都市計畫之法律性質 11 第四項 都市計畫內容與程序 15 第五項 都市計畫審議機制 18 第二節 法定容積之管制 20 第一項 容積之定義與目的 20 第二項 法定容積之法規範 21 第三項 法定容積訂定程序 23 第四項 法定容積之性質與決定因素 24 第三節 容積獎勵制度 26 第一項 容積獎勵意義與目的 26 第二項 容積獎勵法規範 27 第三項 容積獎勵之性質 29 第四節 容積移轉制度 29 第一項 容積移轉意義與目的 30 第二項 容積移轉法規範 32 第三項 容積移轉之性質 34 第五節 容積與土地使用分區管制 35 第一項 土地使用分區管制之意義與功能 35 第二項 土地使用分區劃定 36 第三項 土地使用分區與容積管制之關係 38 第六節 小結 46 第三章 都市更新制度下之容積管制 48 第一節 都市更新之意義 48 第二節 都市更新之目的 51 第三節 都市計畫與都市更新之關係 52 第一項 都市更新條例法規 53 第二項 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法規 57 第三項 地方自治法規—以新北市政府為例 60 第四節 都市更新之法律性質 67 第一項 都市更新條例之規定 67 第二項 其他規定 70 第五節 容積管制與都市更新程序 71 第一項 都市更新條例之規範 72 第二項 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之規範 81 第三項 地方自治法規—以新北市政府為例 87 第六節 土地使用分區與都市更新程序 94 第一項 都市更新條例之規定 94 第二項 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之規定 97 第三項 新北市推動都市計畫內防災建築再生自治條例之規定 98 第四項 都市計畫法新北市施行細則第47條之規定 99 第七節 小結 100 第四章 以都市更新之正當法律程序檢視容積管制制度 102 第一節 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之概述 102 第一項 正當法律程序之功能與意義 102 第二項 我國正當法律程序之相關釋字 105 第二節 都市更新條例之法規 110 第一項 訂定都市更新計畫 111 第二項 更新地區劃定 121 第三項 都市更新單元劃定 124 第四項 都市更新事業概要與事業計畫 131 第五項 都市更新多階段行政程序之落實 148 第六項 都市更新審議委員之組成 155 第七項 容積獎勵之審議程序 158 第三節 其他法規管制之正當法律程序 159 第一項 容積獎勵制度欠缺都市計畫擬定、變更程序 160 第二項 容積獎勵欠缺相關審議制度 161 第三項 地方制訂容積獎勵之正當程序 162 第四項 踐行容積移轉之審議程序 166 第四節 小結 167 第五章 以都市更新之實體要件檢視容積管制制度 170 第一節 都市更新措施之公益性與必要性原則 170 第一項 都市更新之公益性原則 170 第二項 都市更新之必要性原則 174 第三項 更新地區劃定之實體要件 174 第二節 容積管制 176 第一項 容積獎勵 176 第二項 容積移轉 198 第三項 成長管理原則 202 第三節 小結 212 第六章 結論 214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都市計畫容積管制之研究—以都市更新之正當程序與實體要件為觀察視角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n Building Bulk Control in Urban Planning - A View from the Due Process and Substantive Requirements of Urban Renewal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8-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戴秀雄,何彥陞 | |
dc.subject.keyword | 都市更新,都市計畫,正當程序,實體要件,容積管制,容積獎勵,容積移轉,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Urban Renewal,Urban Planning,Due Process,Substantive Requirements,Building Bulk Control,Floor Area Incentive,Transfer of Floor Area, | en |
dc.relation.page | 233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904362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9-12-04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9.7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