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歷史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079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閻鴻中
dc.contributor.authorGuo-feng Laien
dc.contributor.author賴國峯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08T03:04:00Z-
dc.date.copyright2017-07-20
dc.date.issued2017
dc.date.submitted2017-07-12
dc.identifier.citation一、史料
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中華書局整理,《史記》,收入:《二十四史(縮印本)》,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西元2008年北京第一版
朱熹口述,黎靖德輯,《朱子語類(壹)》,收入:吳平整理,《朱子全書(修訂本)》第十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西元2010年第1版
呂思勉撰,李永圻、張耕華整理,《白話本國史》,上冊,上海:上海世紀出版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西元2009年第1版
呂思勉撰,李永圻、張耕華整理,《中國通史》,上海:上海世紀出版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西元2012年第1版
周谷城,《中國通史》,上海:開明書店,民國二十八年初版(據「超星數字圖書館」)
孟森,《明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西元2006年第1版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臺北:正中書局,民國八十二年臺初版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一百零二年初版
范曄撰,李賢(等)注,中華書局整理,《後漢書》,收入:《二十四史(縮印本)》,第三冊
孫文,《三民主義》,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八十一年
夏曾佑撰,楊琥編,《最新中國教科書中國歷史》,《夏曾佑集》,下冊,上海:上海世紀出版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西元2011年第1版
陶希聖,《中國社會之史的分析》,臺北:食貨出版社,民國六十一年臺灣初版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分店,西元1978年初版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西元2015年第1版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專集第七冊《王荊公》
梁啟超,《中國佛法興衰沿革說略》,收入:《飲冰室合集》,專集第十四冊
張蔭麟撰,李毓澍編,《張蔭麟先生文集》,下冊,臺北:九思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
章學誠撰,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西元1994年第1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海:上海書店,西元1990年第一版(影印民國三十六年商務印書館版本)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上海書店,西元1991年第一版(影印民國二十七年商務印書館版本)
傅斯年,《史學方法導論及講義文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一百零二年初版
雷海宗,《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臺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三年
蒙文通講,王樹民整理,〈古代河域氣候有如今江域說〉,《禹貢半月刊》,第1卷第2期,民國二十三年三月十六日,第38至39頁,臺北:大通書局景印,民國六十一年初版
蒙文通,《古地甄微》,成都:巴蜀書社,西元1998年第一版(據「超星數字圖書館」)
趙翼撰,曹光甫整理,《廿二史劄記(上)》,《趙翼全集》,第一冊,南京:鳳凰出版社,西元2009年第1版
蕭一山,《清代通史》,卷中,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十七年初版(據「超星數字圖書館」)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四十五年台四版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六十七年修訂五版
錢穆,《中國通史參考材料》,臺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年二版
錢穆,《國學概論》,錢賓四先生全集編纂委員會整理,《錢賓四先生全集》甲編第一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三年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錢賓四先生全集》甲編第五冊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錢賓四先生全集》甲編第八冊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錢賓四先生全集》甲編第九冊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錢賓四先生全集》甲編第十六冊
錢穆撰,《秦漢史》,錢賓四先生全集編纂委員會整理,《錢賓四先生全集》乙編第二十六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八十四年
錢穆,《國史大綱(上)》,《錢賓四先生全集》乙編第二十七冊
錢穆,《國史大綱(下)》,《錢賓四先生全集》乙編第二十八冊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錢賓四先生全集》乙編第二十九冊
錢穆,《國史新論》,《錢賓四先生全集》乙編第三十冊
錢穆,《古史地理論叢》,《錢賓四先生全集》乙編第三十六冊
錢穆撰,《政學私言》,錢賓四先生全集編纂委員會整理,《錢賓四先生全集》丙編第四十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七年
錢穆,《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錢賓四先生全集》丙編第四十三冊
錢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錢賓四先生全集》丙編第五十一冊
錢穆,《素書樓餘瀋》,《錢賓四先生全集》丙編第五十三冊
繆鳳林,《中國通史綱要》,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一年影印初版
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湯一玄整理,《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西元1997年第1版
顧炎武,《日知錄(一)》,收入:嚴文儒、戴揚本整理,《顧炎武全集》,上海:上海世紀出版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西元2012年第1版
内藤虎次郎撰,黃約瑟譯,〈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收入:劉俊文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西元1992年第1版),第10至18頁
二、研究專書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九十六年初版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冊,臺北:允晨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九十六年初版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一年初版
陳勇,《國學宗師錢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西元2007年第1版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西元2001年第一版
Arif Dirlik,翁賀凱譯,《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Revolution and History: Origins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1919-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西元2010年第2版
三、期刊論文
王家範,〈中國通史編纂百年回顧〉,《史林》2003:6,西元2003年12月,第1至16頁
李方祥,〈三十年代的食貨派與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的興起〉,《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1,西元2007年3月,第105至110頁
余英時,〈《國史大綱》發微──從內在結構到外在影響〉,《古今論衡》29,民國一百零五年十二月,第3至16頁
李華瑞,〈「唐宋變革」論的由來與發展(上)〉,《河北學刊》30:4,西元2010年7月,第57至65頁
侯旭東,〈中國古代專制說的知識考古〉,《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4期,西元2008年7月,第4至28頁
胡昌智,〈錢穆的《國史大綱》與德國歷史主義〉,《史學評論》6,民國七十二年九月,第15至38頁
胡昌智,〈怎麼看《國史大綱》?〉,《歷史月刊》33,民國七十九年十月一日,第112至115頁
胡逢祥,〈論抗戰時期的民族本位文化史學〉,《史學月刊》2016:4,西元2016年3月,第24至42頁
梁庚堯,〈歷史未停滯:從中國社會史分期論爭看全漢昇的唐宋經濟史研究〉,《臺大歷史學報》35,民國九十四年六月,第1至53頁
陳勇,〈論錢穆文化民族主義史學思想的形成〉,《史學理論研究》2011:2,西元2011年4月,第87至99頁
張耕華,〈解構歷史書寫的一種嘗試──以錢穆「士人政府」為例〉,《史學史研究》2014:3,西元2014年9月,第60至66頁
張耕華、朱偉明,〈呂思勉、錢穆治史觀念與風格異同之比較──以「西漢政制」及相關問題為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西元2016年1月,第115至124頁
黃克武,〈錢穆的學術思想與政治見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5,民國七十六年六月,第393至412頁
黃俊傑,〈錢賓四史學中的「國史」觀──內涵、方法與意義〉,《臺大歷史學報》26,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第1至37頁
游逸飛,〈海上女真──錢穆《國史大綱》史源考之一〉,《史原》,復刊第3期(總第24期),民國一百零一年九月,第197至212頁
翟志成,〈師不必賢於弟子──論胡適和馮友蘭的兩本中國哲學史〉,《新史學》15:3,民國九十三年九月,第101至145頁
劉超,〈民國歷史教科書中的民族認同與政治認同──以「清朝史」敘述為中心〉,《學術月刊》2014年03期,西元2014年3月,第148至158頁
閻鴻中,〈職分與制度──錢賓四與中國政治史研究〉,《臺大歷史學報》38,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第105至158頁
瞿駿,〈新文化運動的「下行」──以江浙地方讀書人的反應為中心〉,《思想史》6(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臺北),第47至98頁
四、收錄於文集之論文
王汎森,〈錢穆與民國學風〉,收入:王汎森編撰,《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西元2008年香港第一版),第211至270頁
王晴佳,〈錢穆《國史大綱》之歷史觀分析〉,收入:李明輝、陳瑋芬編,《現代儒家與東亞文明:地域與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國九十一年初版),第81至113頁
甘懷真,〈皇帝制度是否為專制?〉,收入:甘懷真編,《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民國九十二年初版),第511至524頁
杜正勝,〈錢穆與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史學〉、收入:杜正勝編撰,《新史學之路》(臺北:三民書局,民國九十三年初版),第216至233頁
杜正勝,〈徘徊於素書樓門牆之外〉,收入:《新史學之路》,第358至366頁
何佑森,〈錢賓四先生的學術〉,收入:逯耀東主編,《拓墾者的畫像》(臺北: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社,民國六十六年初版),第45至66頁
阮芝生,〈試論司馬遷所說的「通古今之變」〉,收入: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五年初版),第253至284頁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敬悼錢賓四師〉,收入:余英時編撰,《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臺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四年再版),第1至15頁
余英時,〈一生為故國招魂——敬悼錢賓四師〉,收入:《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第17至29頁
余英時,〈錢穆與新儒家〉,收入:《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第31至97頁
余英時撰,Changing Conceptions of National History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羅群譯,中譯:〈20世紀中國國史概念的變遷〉),收入:余英時,《人文與理性的中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九十七年初版),第565至588頁
李淑珍,〈二十世紀「中國通史」寫作的創造與轉化〉,收入:李明輝、邱黃海主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比較觀點》(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九十九年初版),第163至229頁
徐復觀,〈良知的迷惘──錢穆先生的史學〉,收入:徐復觀撰,蕭欣義編,《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臺北:八十年代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初版),第171至182頁
張廣達,〈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說及其影響〉,收入:張廣達編,《史家、史學與現代學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西元2008年第1版),第57至133頁
逯耀東,〈郭沫若吻了胡適之後〉,收入:逯耀東編撰,《胡適與當代史學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七年初版),第141至158頁
鄭吉雄,〈《先秦諸子繫年》與晚清諸子學思潮〉,收入: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紀念錢穆先生逝世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民國九十年一月),第443至478頁
戴景賢,〈無錫錢賓四先生學述〉,收入:《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西元2003年),第377至400頁
五、學位論文
陳麗惠,《反傳統思潮的批判與超越──錢穆史學思想的形成(1930-1940)》,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
謝振賢,《思想界的邊緣人──早年錢穆治學的心路歷程(1895-1939)》,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
六、報刊資料
許倬雲,〈心香一瓣──悼賓四先生〉,《聯合報》,民國九十九年八月二十九日D3版《聯合副刊》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0796-
dc.description.abstract錢穆先生於民國二十九年出版的《國史大綱》,是民國初期成一家之言而影響深遠的中國通史著作。當他在大學講授中國通史及撰寫《國史大綱》之時,將中國傳統政治視為專制政體的論點早已流行,左派思潮的唯物史觀也日益普及。《國史大綱》的撰寫,某種程度上即是為了回應這些時代意見,這是錢先生在該書自序裡清楚表明之事。
在《國史大綱》對各個歷史階段發展的解釋裡,士人的角色始終居於核心,此一觀點可稱為「士人政治論」。本研究綜羅全書在政治、社會與學術三方面的歷史解釋,分析論點、勾勒關聯,探討其所以然,並且比較同時學人的歷史論述,以凸顯「士人政治論」的特色。
「士人政治論」的內涵要點約略如下:
一、《國史大綱》所謂的「士人」,指的是能夠自我察覺對天下事務的責任,並且將此使命付諸行動的人物。自先秦以來,士人憑藉自身的學術修養,在朝組織政府、推行教化、改善民生,在野則積極推動地方公共事務的興革。士人在歷史上的重要性,是中國歷史一大特殊之處。倘若士人並未體認其責任或不具備必要的學識,那麼國家各方面的發展都將受到挑戰。
二、在政治方面,先秦以降形成的平民社會,是漢代以後士人政府成立的主要背景,士人積極推動政治理想,締造了較合理的政治秩序,並對社會有所教化。然而,士人對黑暗政權的反抗、士人彼此的爭執、士人忘卻了自身對社會的責任、士人自身的墮落、王室掌控政權的私心,以及外族政權宰制天下而阻撓士人參政等諸多因素,則在不同時期對政治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三、在社會方面,在野士人對地方公共事務的長期投入,往往影響一地經濟文化的興衰。中唐以後南北經濟文化的長期失衡,與士人對地方水利、農業問題的關注有密切關係,即是顯證。
四、在學術方面,中國歷代重要的學術思想,往往關注重大的政治、社會議題,也實際影響了士人政治的動向。先秦思想對漢代士人政府的出現有啟發之功,魏晉南北朝高僧對生民的苦難盡其開導、紓解之力,宋明學者對奉獻於政教大業的承諾與具體行動,都反映了士人維持世運的貢獻。
總結來說,「士人政治論」表現出錢先生對中國傳統士人的理解與評價,內涵豐富而體系完整,錢先生並藉此對中國傳統專制論和唯物史觀提出了全盤的回應。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Prior to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most Chinese scholars tended to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y as absolutism; Marxist historians in that time even rewrote Chinese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Nevertheless, Qian Mu(錢穆, 1895-1990), who provided courses in Chinese history in the National Peking University in the 1930s, disagreed with those statements in his masterpiece, The Outline History of the Nation(國史大綱, Guo Shi Da Gang), published in 1940.
Qian Mu contended that the trajectory of Chinese history was deeply shaped by literati, who shouldered the responsibility for ordering the world and devoted themselves to public affairs.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society of the common (平民社會)” forming between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and the early Han dynasty provided the foundation of “scholar-official government (士人政府)” that effected the course of Chinese history until the end of the imperial era. Literati from the society of the common became the officials and participated in public affairs of the state. Literati contributed immensely to political improvement and people's livelihood. They also limited the power of emperors at different levels in various ways. Qian Mu argued that it is impossible for governments consisting of literati to be absolutistic ones. From Qian Mu’s point of view, “scholar-official government” was the special produc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evidently different from the political pattern of Western history. By the same token, he contended that it would be extremely inappropriate to analyze Chinese histor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conclusion, this thesis proposes that The Outline History of the Nation as one of Qian Mu’s most significant works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Chinese history and highly emphasized the role of literati and their devotion to public affairs in it. The Outline History of the Nation also effectively challenged other historians in Qian Mu’s generation who understood Chinese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bsolutism and materialism.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3:04:0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6-R02123001-1.pdf: 2716435 bytes, checksum: 44f2e8cca10575e1d2bd0d5e9632b513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7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誌謝 i
摘要 vii
Abstract ix
緒論 1
一、問題緣起 1
二、學界討論評議 3
三、研究方法 8
第一章 「士人政府」與平民社會的關係 13
第一節 秦代統一的社會基礎與士人角色 16
第二節 漢代平民社會與士人政府的關係 19
第三節 漢唐之際士人政府的擴大與其間的曲折 27
結語 37
第二章 「士人自覺」與政治發展的互動 39
第一節 宋代的士人自覺與政治發展 41
第二節 明代王室獨裁與士人墮落對政治品質的挑戰 47
第三節 元、清「狹義部族政權」對士人政治的斲傷 52
結語 62
第三章 士人在社會與學術發展中的角色 65
第一節 南北社會經濟發展與士人的關係 66
第二節 學術思想與士人政治的關聯 69
結語 81
結論 85
參考文獻 89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國史大綱》的「士人政治論」zh_TW
dc.titleLiterati and Public Affairs in Qian Mu’s The Outline History of the Nation (Guo Shi Da Gang)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5-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黃克武,劉龍心
dc.subject.keyword錢穆,國史大綱,中國通史,士人政治,中國傳統專制論,左派史學,zh_TW
dc.subject.keywordQian Mu,The Outline History of the Nation,Chinese History,Chinese Historiography,Literati,Absolutism,Historical materialism,en
dc.relation.page93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701500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17-07-13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歷史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歷史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65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