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005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明昕(Ming-Hsin Lin)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a-Jui Chu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莊佳叡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2:39:26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8-07-06 | |
dc.date.issued | 2018 | |
dc.date.submitted | 2018-06-26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中文專書
江亮演,《社會救助的理論與實務》,1990年,台北:桂冠。 吳志光,《行政法》,2014年,台北:新學林。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2004年,台北:三民。 呂寶靜,《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2011年,台北:巨流。 李惠宗,《憲法要義》,2012年,台北:巨流。 林子儀、葉俊榮、黃昭元、張文貞,《憲法:權力分立》,2008年, 台北:新學林。 林勝義,《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兼論其社工實務》,2010年,台北:五南。 林萬億,《台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2006年,台北:五南。 ———,《社會福利》,2010年,台北:五南。 施世駿譯,Franz-Xaver Kaufmann著,《比較福利國家:國際比較中的德國社 會國》,2006年,台北:巨流。 柯朝欽、鄭祖邦譯,George Ritzer, Douglas Goodman著, 《社會學理論(上)》,2004年 孫健忠,《臺灣社會救助制度實施與建構之研究》,2002年,台北:時英。 張嘉尹,《憲法學的新視野(一)—憲法理論與法學方法論》,2012年, 台北:五南。 陳敏,《行政法總論》,2016年,自版。 陳新民,《憲法學釋論》,2015年,自版。 黃志忠、曾蕙瑜譯,Neil Gilber & Paul Terrell著,《社會福利政策》, 2012年,台北:雙葉。,台北:麥格羅希爾。 黃克先譯,Erik Olin Wright著,《真實烏托邦》,2015年,新北:群學。 黃源協、蕭文高,《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2011年,台北:雙葉。 曾薔霓,《社會救助》,2017年,台北:洪葉。 臺灣社會法與社會政策學會主編,《社會法》,2015年,台北:元照。 衛生福利部,《社會救助法規彙編》,2015年, 台北:衛生福利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 蔡維音,《社會國之法理基礎》,2011年,台南:正典。 賴恆盈,《行政法律關係論之研究》,2002年,台北:元照。 簡春安、鄒平儀,《社會工作研究法》,2004年,台北:五南。 中文期刊 王文忠,〈人的尊嚴在憲法上的地位-比較法的觀察〉,《國立中正大學法學 集刊》,第52期,2016年,頁61-160。 王仕圖、官有垣,〈社會政策過程中行政科層與國會互動之研究:以1997年 社會救助法之修訂爲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3期第1卷, 1999年,頁141-177。 王篤強,〈貧困單親媽媽的觀察筆記—生命歷程中的角色與生存心態的解釋〉, 《社區發展季刊》,第151期,2015年,頁77-91。 古允文,〈青年貧窮與低薪:現象與對策〉,《新社會政策雙月刊》,第52期, 2017年,頁17-22。 呂建德、葉崇揚,〈臺灣所得分配惡化的政治經濟基礎〉,收錄於許宗力主編, 《追尋社會國 社會正義之理論與制度實踐》,2017年,頁625-672, 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李易駿、古允文,〈另一個福利世界?東亞發展型福利體制初探Another Welfare World? 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al Welfare Regime in East Asia〉,《臺灣社會學刊》,第31期,2003年,頁189 - 241。 李東穎,〈德國經濟憲法爭議的啟發性意義〉,《東吳法律學報》, 第27卷第4期,2016年,頁69-100。 杜慈容,〈脫離福利能否走出貧窮?兼論社會救助制度的作用〉, 《社區發展季刊》,第151期,2015年,頁116-133。 林明昕,〈原住民地位之保障作為「基本權利」或「基本國策」?〉, 《公法學的開拓線—理論、實務與體系之建構》,2006年,頁3-31, 台北:元照。 ———,〈基本國策之規範效力及其對社會正義之影響〉,《臺大法學論叢》, 第45期,2017年,頁1305-1358。 洪明皇,〈社會福利政策該關注所得貧窮或消費貧窮?〉, 《臺灣社會福利學刊》,2011年,第10期第1卷,頁97-165。 孫迺翊,〈社會給付權利之憲法保障與社會政策之形成空間:以德國聯邦憲法 法院關於年金財產權保障及最低生存權保障之判決為中心〉,《臺大法學 論叢》,第41期,2012年,頁445-516。 ———,〈性別、家庭與社會安全制度─以社會救助制度中出嫁及入贅條款為 例〉,《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八輯)(下冊)》,2014年,頁523-591,台 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 張桐銳,〈論憲法上之最低生存保障請求權〉,《政大法學評論》,第123期, 2011年,頁121-191。 張道義,〈社會理論與社會國理論:史坦恩的模式〉,《臺大法學論叢》,第39期 第4卷,2010年,頁1-71。 許宗力,〈最低生存保障與立法程序審查—簡評德國聯邦憲法法院Hartz IV 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38期,2015年,頁102-130。 陳柯玫、呂朝賢、王德睦,〈臺灣多面向貧窮測量與分析〉,《人口學刊》, 第53期,2016年,頁1-59。 劉鶴群,〈社會排除、貧窮與就業:現象描述與政策意涵〉,《社區發展季刊》, 第151期,2015年,頁163-184。 蔡宗珍譯,Hans-Jürgen Papier著,〈譯人性尊嚴之保護-對於法律實務之影 響〉,《臺灣法學雜誌》,第200期,2012年,頁45-56。 ———譯,Prof. Dr. Dr. h. c. mult Klaus Stern著,〈基本權保護義務之功能-法 學上的一大發現〉,《月旦法學雜誌》,第175期,2009年,頁46-59。 蔡維音,〈社會救助「家庭成員」之認定〉,《月旦法學教室》,第58期, 2007年,頁20-21。 ———,〈最低生存基礎之界定-從社會救助與個人綜合所得稅進行之交互考 察〉,《月旦法學雜誌》,第212期,2012年,頁103-125。 ———,〈德國基本法第一條「人性尊嚴」規定之探討〉,《憲政時代》,第18期 第1期,1992年,頁36-48。 鍾秉正,〈論社會法之生存權保障功能——以社會救助制度為例〉,《社會法與 基本權保障》,2010年,頁151-197,台北:元照。 蕭文生,〈我不要工作、我要生活扶助〉,《月旦法學教室》,第171期, 2016年,頁6-8。 薛承泰、黃碧霞、李璧如,〈重修「貧窮線」的意義〉,《社區發展季刊》, 2011年,第134期,頁381-399。 碩博士論文 周宗憲,《憲法上人民最低生存權的性質與司法保障-我國與日本學說及司法 判決(大法官釋憲)見解的檢討》,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 士論文,2003年6月。 林幸誼,《社會救助中強制工作條款之合憲性檢驗》,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林莅薰,《社會國原則、國家保護義務與弱勢者─以社會給付行政相關問題為中 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 邱千睿,《低收入戶社會救助制度經驗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 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2月。 洪伯勳,《製造低收入戶-鄉愿福利國家之社會救助官僚實作》,國立臺灣大學 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8月。 張偉志,《論所得稅法之最低生存保障(Exemptions on Individual Income Tax as Constitutional Rights)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7年7月。 張源泰,《德國社會法立法及社會法院體制之研究─兼論我國社會立法法典化之 可行性》,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許瑞麟,《我國社會救助法制之研究-以德國聯邦社會救助法為借鏡》,國立中 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陳柏霖,《論行政訴訟中之「公法上權利」-從德國法與歐盟法影響下觀察》,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楊承燁,《論國家之基本權保護義務-以德國憲法法學之發展為中心》,國立臺 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7月。 楊潼樺,《我國社會救助法家庭計算人口範圍界定之修法演進—兼論對新貧家庭 的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劉晏齊,《從救恤到「社會事業」-台灣近代社會福利制度之建立》,國立臺灣 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簡玉雪,《我國社會救助法律規範之研究--以給付審核標準為中心》,國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英文文獻 Bittner, Claudia. (2011), “Casenote - Human Dignity As a Matter of Legislative Consistency in An Ideal World: the Fundamental Right to Guarantee A Subsistence Minimum in the German Federal Constitutional Court’s Judgment of 9 February 2010”, 12 German Law Journal. Egidy, Stefanie (2011). “Casenote - the Fundamental Right to the Guarantee of a Subsistence Minimum in the Hartz IV Decision of the German Federal Constitutional Court.”, 12 German Law Journal. Esping-Andersen, Gøsta (1990)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US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eorge, V. and Howards, I.(1991), Poverty amidst Affluence-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 Aldershot: Edward Elgar. Goldfeld, Victor, (2004). “Legislative Due Process and Simple Interest grouppolitics: Ensuring Minimal Deliberation Through Judicial Review of Congressional Processes”. 79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Hefendehl, Roland. (2004), Enron, Worldcom, and the Consequences: Business Criminal Law Between Doctrinal Requirements and the Hopes of Crime Policy, 8 Buffalo Criminal Law Review. Immervoll, H. et al. (2010), “Distributional Consequences of Labor Demand Adjustments to a Downturn: A Model-Based Approach with Application to Germany 2008-09”, OECD Social, 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Working Papers, No. 110, OECD Publishing, Paris. Ittai Bar-Siman-Tov, (2011). “the Puzzlingresistance to Judicialreview of the Legislativeprocess.”, 91 Bos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 J Königs, S. (2013), “The Dynamics of Social Assistance Benefit Receipt in Germany: State Depend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Hartz Reforms”, No. 136, OECD Social, 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Working Papers, OECD Publishing, Paris. Leijten, Ingrid. (2015), “the German Right to An Existenzminimum, Human Dignit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Minimum Core Socioeconomic Rights Protection”, 16 German Law Journal. Lohse, Tim (2005), Hartz IV: The German ?Word of the Year 2004? and the Country?s Hope to overcome its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Diskussionspapiere des Fachbereichs Wirtschaftswissenschaften, No. 311, Universität Hannover. Mahmoufov, Vadim(1998), Are Workfare Participant“Employees”?: Legal Issues Presented by a Two-Tiered Labor Force, annual Survey of American Law, 1998 Ann. Surv. Am. L. 349. Martin Huber, Michael Lechner, Conny Wunsch (2011), “Do German Welfare-to- Work Programmes Reduce Welfare Dependency and Increase Employment?”, German Economic Review, 12(2): 182–204, Blackwell Published. Ochel, Wolfgang (2005), Hartz IV – Welfare to Work in Germany, Vol. 03, Iss. 2, CESifo DICEReport. Pereira-Menaut, Antonio-Carlos & Pereira-Sáez, María-Carolina, (2016), “Human Dignity and European Constitutionalism: Flatus Vocis or Ratio Decidendi?”, 52 IUS Gentium.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005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貧窮是古老的社會議題,我國對於處理貧窮之社會政策係以社會救助法為主要法源。社會救助法來自憲法對於實踐社會正義之要求,並且作為社會安全網之最後一道防線,係我國重要社會法制之一。本文則欲針對社會救助法提出三個問題意識:一、社會救助如何為憲法所保障?二、社會救助法所劃定之貧窮線標準係如何計算得知?三、強制人民工作之規定是否侵害人民工作權,以及此規定在社會政策目標上是否妥適?本文藉由整理我國社會救助法歷次修法過程之結果與草案內容,並與德國社會救助法制加以比較後,提出以下結論:一、我國憲法如同德國基本法有人性尊嚴、社會國原則之適用,惟社會基本權利並非基本權之一種,係屬一種基本權利與基本國策交互作用之價值組合,社會救助於此在憲法上獲得多層次之保障;二、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於2010年對第四部哈次法作成違憲宣告判決,其針對第二失業金之計算規則缺乏一致之邏輯而指摘立法程序不當,借鏡於此一判決結果,我國社會救助法之貧窮線標準亦宜於立法理由中說明計算標準,且計算標準應與時俱進更新,以符國際趨勢;三、強制工作規定基於合理分配社會資源之目的,尚難謂對工作權造成侵害,惟強制工作規定帶有「以工作換取福利」之道德內涵,在擁有工作不能保證脫貧之今日,此類規定應有檢討必要。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Poverty is an ancient social issue. Our social policy for dealing with poverty is based on the Public Assistance Act. It comes from the constitutional requirements for the practice of social justice and serves as the last line of defense in the social-safety-net. It’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law system in Taiwan.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raise three issues of awareness for the Public Assistance Act: First, how can social assistance be guaranteed by the Constitution? Second, how does the poverty rate delineated by the Public Assistance Act be calculated? And third, are the provisions that compel people to work infringed upon the people’s right to not work and whether it appropriate in social policy ? After sorting out the results of the past revision process of the Public Assistance Act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draft, and comparing it with the German legal system for social assistance,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Constitution in Taiwan has similar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dignity and social state in the German Basic Law (Grundgesetz), and the Social Basics Right is not a kind of the Basic Right, it’s a value-combination composed by the Basic Right of People and the Fundamental National Policies. Therefore, social assistance has multi-layered guaranteed in the Constitution; Second, reference to the German Federal Constitutional Court (BVerfG) has a result of the unconstitutional declaration on Hartz IV (SGB II), the court refers that the lack of consistency o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second unemployment benefit (UBII) accrues and the improper legislative process. According to this advice, the poverty rate of Taiwan’s Public Assistance Act should also explain the way of calculation of Taiwan’s povert rate, and should be calculated with times, in order to in lin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ends; Third, the mandatory work requirements are based on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so it is difficult to say that the right to work is infringed, but the mandatory work requirements has a 'Workfare” issue. Nowadays, since owning a job can’t guarantee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 such provisions should be reviewed as necessary.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2:39:2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7-R01a41015-1.pdf: 1327386 bytes, checksum: 44b946c0dd9042b6b8fb16bc470deb07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8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社會救助法制之沿革 7 第一節 清領時期至日領時期 7 壹、清領時期之施恩慈善救濟(1895年以前) 7 貳、日領時期之社會救濟事業(1895年至1945年) 8 叁、小結 9 第二節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11 壹、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之社會救助法制(1945年至1979年) 11 一、國民政府遷臺初期 11 二、社會救助政策立法之萌芽 11 貳、社會救助法正式訂定公佈之立法時期(1980年至今) 12 一、社會救助法之公布施行(1980年至1996年) 12 二、社會救助法之歷次修正(1997年至今) 15 (一)1997年11月修正公布之內容 15 (二)2005年1月修正公布之內容 17 (三)2008年1月修正公布之內容 20 (四)2010年12月修正公布之內容 23 (五)2015年12月修正公布之內容 31 三、小結 32 第三章 社會救助法制之體系 39 第一節 社會救助之法制基礎 39 壹、社會法之體系 39 一、社會預護 39 二、社會補償 39 三、社會促進 40 四、社會救助 40 貳、憲法上之法制基礎 41 一、憲法的地位 41 二、基本權利之規定—以憲法本文第15條生存權為中心 41 三、基本國策之規定—以憲法本文第13節第4章為中心 42 叁、法規上之法制基礎 43 一、社會福利政策綱領 43 二、社會救助法 43 三、小結 45 第二節 社會救助作為憲法實現社會正義之手段 45 壹、人性尊嚴、社會國原則與社會基本權利 46 一、人性尊嚴 46 (一)內涵界定—客體公式的提出 46 (二)人性尊嚴在德國基本法中之互動 46 (三)我國憲法中之人性尊嚴 47 二、社會國原則 49 (一)社會國之理念 49 (二)社會國原則於我國憲法之落實 50 三、社會基本權利之研究 51 (一)基本權利及其解釋方式:以價值體系解釋為例 51 (二)方興未艾之社會基本權利 52 四、小結 54 貳、社會救助之憲法地位 55 一、社會救助於憲法基本權利中之客觀法義務 55 (一)基本權利之憲法地位 55 (二)社會救助於基本權利中之客觀法義務 57 二、社會救助於憲法基本國策中之主觀公權利性質 59 (一)基本國策之憲法地位 59 (二)社會救助於基本國策中之主觀公權利 61 三、社會救助之公權利法律關係 64 叁、小結—社會救助制度於憲法中的多重保障地位 66 第三節 社會救助之法制特點與實務見解 67 壹、社會救助之法制特點 67 一、需要重新檢視計算標準之貧窮線 67 二、製造低收入戶之促進工作規定 73 三、小結 75 貳、社會救助之實務見解 78 一、大法官解釋 78 (一)司法院釋字第422號—不得以固定金額推估生活費用 78 (二)司法院釋字第472號—給付行政之立法形成自由 79 (三)司法院釋字第485號—促進民生福祉原則 80 (四)司法院釋字第717號—最低生活保障須足以維持生活尊嚴 80 二、行政法院見解 81 (一)最低生存保障與補充性原則 83 (二)社會福利分配公平正義原則及立法形成自由 83 (三)申請條件—以「家戶」為單位之認定以及民法扶養義務精神 84 (四)由地方主管機關執行之適當性以及法規命令之授權明確性 86 (五)行政機關舉證責任之減輕、便利行政原則及判斷餘地 87 三、行政機關函釋見解 88 (一)最低生活標準之計算基準 88 (二)地方政府不得以自治法規放寬臺灣省之最低生活費標準 89 (三)雖鼓勵低收入戶子女向學惟仍應維持本法工作責任之精神 90 (四)政府救助總金額不得超過基本工資以避免影響工作意願 90 第四章 社會救助法制之比較—以德國法為中心 93 第一節 社會立法作為實現社會政策之手段 93 壹、社會政策與社會福利之意涵 93 貳、社會政策意識形態之國家差異 93 叁、由發展型體制蹣跚走向自由主義體制的臺灣社會政策 95 第二節 德國社會救助法制之實踐與比較觀察 98 壹、福利國家之危機與轉型對於德國社會政策之影響 98 一、飽受風霜但不斷進化的福利國家 98 (一)福利國家之內涵 98 (二)福利國家之轉型-以德國社會政策之沿革為中心 99 二、小結—德國社會政策之特色 102 貳、德國之社會救助法制 102 一、德國社會政策中有關貧窮問題之處理 102 二、德國聯邦社會救濟法 104 三、德國社會法典—與社會救助相關之內容 105 (一)哈次法 106 (二)社會法典第一編-總則 109 (三)社會法典第二編-求職者的基本生活保障 112 (四)社會法典第十二編—社會救助 115 叁、小結 120 一、德國社會救助制度之鉅變 120 二、政府應該對抗貧窮或者對抗窮人 121 第三節 德國社會救助之法制特點與實務見解 122 壹、德國社會救助之法制特點—第四部哈次法改革後之相關討論 122 一、第四部哈次法是否增加就業人口比率 123 二、第四部哈次法是否提高福利依賴比率 124 三、小結 124 貳、德國社會救助之實務見解—以第四部哈次法判決為中心 126 一、第四部哈次法判決之背景事實 126 二、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之見解要旨 127 三、判決評析 128 四、小結 129 (一)權力分立之拉鋸戰 129 (二)關於社會救助給付之司法審查 130 (三)關於社會救助給付之立法標準 132 第五章 結論 135 參考文獻 139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窮忙國家的未來—論我國社會救助法制 | zh_TW |
dc.title | The Future of Working-Poor State-Research on Public Assistance Act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6-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孫迺翊,張桐銳 | |
dc.subject.keyword | 社會救助法,貧窮線,工作權,哈次法,第二失業金,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Public Assistance Act,Poverty Rate,The right of work,Hartz IV,UBII, | en |
dc.relation.page | 145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801058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8-06-26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7-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3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