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國家發展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932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劉靜怡(Ching-Yi Liu)
dc.contributor.authorWen-Chuan Liuen
dc.contributor.author劉玟蠲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08T01:53:52Z-
dc.date.copyright2016-09-13
dc.date.issued2016
dc.date.submitted2016-07-17
dc.identifier.citation第一項 中文資料(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 專書
Lawrence Lessig(著),劉靜怡(譯)(2002)。《網路自由與法律》。台北:商周。
Lawrence Lessig(著),劉靜怡(譯)(2008)。《誰綁架了文化創意》。台北:早安財經。
王甲乙、楊建華、鄭健才合著(2003)。《民事訴訟法新論》。台北:三民。
王澤鑑(2010)。《侵權行為法》。台北:三民。
李治安(2014)。〈網路服務提供者民事免責事由之要件分析〉,劉孔中編,《國際比較下我國著作權法之總檢討》。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下)》。十版,台北:自刊。
邱聰智(2003)。《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台北:自刊。
柯耀程(2007)。《刑法概要》。台北:元照。
孫森焱(2013)。《民法債編總論(上)》。台北:三民。
張懿云(2007)。《著作權法及相關案例介紹》,二版第1刷。台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章忠信(2007),《著作權法逐條釋義》,台北:五南。
章忠信(2009)。《線上音樂與影片之著作權問題》。台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陳家駿、羅怡德(1999)。《公平交易法與智慧財產權─以專利追索為中心》。台北:五南。
陳曉慧(2014)。〈無形利用權之規劃〉,收於:劉孔中編,《國際比較下我國著作權法之總檢討》。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
馮震宇(2014)。〈歐盟著作權指令體制與相關歐盟法院判決之研究〉,收於:劉孔中編,《國際比較下我國著作權法之總檢討》。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
黃榮堅(2012)。《基礎刑法學(下)》。四版,台北:元照。
黃銘傑(2009)。〈專利授權與公平交易法〉,《競爭法與智慧財產法之交會─相生與相剋之間》。台北:元照。
蕭雄淋(2007)。《著作權法論》。五版,台北:五南。
蕭雄淋、幸秋妙、蕭又華(2013)。《中國大陸著作權法令暨案例評析》,台北:五南。
謝家宜(2011)。〈論美國數位網路環境對合理使用之定位〉,收於:黃銘傑(主編),《著作權合理使用規範之現在與未來》。台北:元照。
謝銘洋(2004)。《智慧財產權之理論基礎》。四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84)。
謝銘洋(2008)。《智慧財產權之理論基礎》。二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84)。
謝銘洋(2013)。《智慧財產權法》。二版,台北:元照。
簡啟煜(2014),《著作權法案例解析》,三版第1刷,台北:元照。
羅明通(2014),《著作權法論(二)》,八版第1刷,台北:台英。
(二) 期刊論文
李治安(2014)。〈失衡的承諾:著作權法責任避風港規範之立法政策評析〉,《台大法學論叢》,43卷1期,頁152。
李維峻(2013)。〈論著作權法中資訊儲存服務提供者之安全港—以美國Viacom v. YouTube一案為中心〉,《全國律師月刊》,頁32。
沈宗倫(2010)。〈對於我國著作權法關於網路服務提供者民事責任豁免立法之初步評析〉,《中正財經法學》,15期,頁257。
林利芝(2012)。〈影音網站著作權侵害與過濾機制衍生爭議之研究〉,《東吳法律學報》,23卷4期,頁100。
林發立、謝祥揚(2007)。〈美國著作權法關於「孤兒著作」議題之發展〉,《智慧財產權月刊》,107期,頁16-17。
姚信安(2011)。〈從美國法角度探討我國著作權民事間接侵權責任相關制度〉,《中正財經法學》,2期,頁139-201。
姚信安(2011)。〈論我國著作權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規範之發展與實踐〉,《科技法學評論》,8卷2期,頁167-218。
張喻閔(2010)。〈論數位著作保護對合理使用之衝擊〉,《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7期,頁21。
章忠信(2008)。〈網路服務提供者著作權侵害責任限制之立法思考與方向〉,《全國律師月刊》,347期,頁28-44。
章忠信(2009)。〈九十八年新修正著作權法簡析-網路服務提供者之責任限制〉,《月旦法學雜誌》,173期,頁153。
章忠信(2015)。〈英國著作權法最新修法趨勢與觀察〉,《智慧財產權月刊》,197期,頁7。
陳人傑(2004)。〈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免責規範單一立法模式之探討〉,《智慧財產權期刊》,71期,頁54-81。
陳人傑(2004)。〈歐盟電子商務指令對於媒介服務提供者之責任規範簡析〉,《科技法律透析》,16卷1期,頁32-38。
陳家駿、謝銘洋(1997)。〈電腦網路上使用之著作權法律問題探討〉,《律師雜誌》,211期,頁15-30。
陳龍昇(2014)。〈網路服務提供者商標間接侵權責任〉,《中原財經法學》,33期,頁193-253。
曾勝珍(2008)。〈網路著作權侵害責任之探討-以美國案例為主〉,《財經法暨經濟法》,13期,頁35。
馮震宇(1994)。〈從美國校園影印爭議看我國校園教學研究合理使用問題〉,《台大法學論叢》,24卷1期,頁448。
馮震宇(2007)。〈從間接侵權責任論著作權法P2P責任立法之商榷〉,《月旦法學雜誌》,151期,頁213-214。
馮震宇(2007)。〈部落格也會侵害著作權?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限制規範下的部落格責任〉,《萬國法律》,153期,頁17。
馮震宇(2012),〈著作權侵害之認定及相關案例〉,《台灣法學雜誌》,205期,頁134。
馮震宇、陳家駿(2008)。〈網路科技關於部落格及串流之著作權法律問題〉,《智慧財產權月刊》,112期,頁135。
黃心怡(2012)。〈論C2C網路拍賣服務提供者之商標間接侵權責任〉,《東吳法律學報》,24卷2期,頁83-126。
黃明展(2014)。〈論著作權合理使用在訴訟實務之運作〉,《智慧財產權月刊》,190期,頁44。
黃惠敏(2007)。〈安全港真的安全嗎?-從美國DMCA第512條安全港條款看我國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限制之設計〉,《萬國法律》,153期,頁7。
楊智傑(2008)。〈音樂網站侵權責任之發展與影響:比較美國台灣著作權法體系〉,《真理財經法學》,1期,頁19。
楊智傑(2012)。〈著作權濫用與不當使用之研究〉,《公平交易季刊》,20卷2期,頁29。
廖義男(2007)。〈專利權人發函警告其競爭對手及競爭者之交易相對人應注意及尊重其專利權-兼評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85)公處第047號處分〉,《月旦法學雜誌》,14期,頁111。
劉孔中(2006)。〈論建立資訊時代「公共領域」之重要性及具體建議〉,《台大法學論叢》,35卷6期,頁9。
劉靜怡(2011),〈網路內容管制與言論自由--以網路中介者的角色為討論重心〉,《月旦法學雜誌》,192期,頁63-68。
蔡惠如(2016)。〈著作權合理使用概括規定之回顧與前瞻〉,《智慧財產權月刊》,209期,頁5。
蔡蕙芳(2004)。〈用戶著作權侵權之網路服務業者責任〉,《科技法學評論》,1卷,頁330-331。
謝銘洋(2001)。〈成大MP3事件相關著作權法問題探討〉,《月旦法學雜誌》,73期,頁77-80。
謝銘洋(2006)。〈智慧財產權與公平交易法之關係-以專利權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4卷2期,頁495-584。
簡榮宗(2008)。〈簡介網路服務提供者之責任限制立法草案〉,《律師雜誌》,347期,頁14。
顏于嘉(2012)。〈網路平台業者在著作權法下之侵權責任-由近期YouTube被控侵權事件談起〉,《萬國法律》,185期,頁82。
嚴裕欽(2008)。〈司法機關就著作權法合理使用四款法定判斷基準審查原則之探討〉,《智慧財產權月刊》,116期,頁75-106。
(三) 學位論文
何彥蓉(2008)。《公平會管制事業警告函管制效果之實證研究-以懸疑效果為中心》,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科技法律組碩士論文,新竹。
何愛文(1996)。《論專利法制與競爭法制之關係-從保護專利權之正當性談起》,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吳怡芳(2007)。《我國著作權仲介團體法制及實務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林子中(2014)。《網路服務提供者著作權法民事免責事由之限制-以美國及中國之紅旗標準為研究中心》,世新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邱詩茜(2006)。《從專利獨占之制度目的設計角度定義公平交易法第45條之專利權正當行使行為-以美國法制為借鏡》,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許富雄(2004)。《數位時代合理使用之再造-以反規避條款為中心》,中原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桃園。
陳雅娟(1996)。《美國專利上「專利權濫用原則」之研究-於專利授權之適用》,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彭建仁(2012)。《拍賣網站經營者就商標侵權之法律責任-以歐盟法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黃秋蓮(2013)。《專利權及著作權濫用原則與競爭法規之互動-以美國法為借鏡》,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廖文慈(2002)。《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台北。
蔡欣怡(2008)。《圖書館合理使用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科技法律組碩士論文,新竹。
謝伊婷(2006)。《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之著作權侵害責任》,輔仁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四) 法院判決
司法院66年6月1日(66)院臺參字第0578號令例變字第1號。
智慧財產法院100年度民公訴字第1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民公上字第1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民公上字第5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民著訴字第26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2年度民公訴字第4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3年度民公訴字第5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4年度民公訴字第1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4年度民公訴字第5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98年度民公訴字第6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98年度民著訴字第2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98年度民著訴字第5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98年度民著訴字第8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99年度民公上字第3號民事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79號判決。
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443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942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102年台上字第1650號判決。
最高法院18年上字第673號判例。
最高法院45年台上字第105號判例。
最高法院48年度台上字第481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50年台上字第1060號判例。
最高法院60年台上字第2159號刑事判例。
最高法院67年台上字第1737號判例。
最高法院71年台上字第737號判例。
最高法院95年台上字第719號判決。
最高法院98年台上字第230號判決。
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73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99年台上字第5481號判決。
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2058號民事判。
臺灣台北地方法院95年度訴字第12375號民事判決。
(五) 其他官方或非官方文件
土肥一史(2016年4月),〈日本面臨TPP的挑戰〉,發表於:《第四屆著作權法法制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科技倫理與法律中心、智慧財產培訓學院(主辦),台北。
元照英美法辭典(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Anglo-American Law)(2003),中國北京:法律,頁9。
章忠信(2016年4月),〈著作權法修法議題〉,發表於:《第四屆著作權法法制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科技倫理與法律中心、智慧財產培訓學院(主辦),台北。
許忠信(2016年4月),〈TPP著作權之TRIPS PLUS-以網路服務提供者之責任為重心〉,發表於:《第四屆著作權法法制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科技倫理與法律中心、智慧財產培訓學院(主辦),台北。
陳人傑(2003),《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法律責任與相關法制之研究》,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中心研究報告。
賴文智律師(2002),《數位科技對著作權授權契約及合理使用之範圍之影響之研究》,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委託研究期末報告。
顧正德(2013),《新型態網路服務提供者之著作權侵害責任》,臺灣台北地方法院102年度研究發展計畫報告。
(六) 網路資源
Facebook使用說明(2016)。《提出檢舉、智慧財產權問題》。載於:https://www.facebook.com/help/263149623790594/。
Facebook使用說明網站。《當我向 Facebook 檢舉某些內容後,會發生什麼事? 我檢舉的人是否會收到通知?》。載於:https://www.facebook.com/help/103796063044734。
VR-Zone | TechNews 科技新報網。《CONTENT ID 自動辨識侵權影片,輕鬆化解影音侵權難題》。載於:http://chinese.vr-zone.com/79915/youtube-content-id-provide-more-healthy-platform-for-content-creator-and-users-08222013/。
YouTube社群規範(2016)。載於:https://www.youtube.com/yt/policyandsafety/zh-TW/communityguidelines.html。
台灣蘋果日報網站(06/19/2014),《李茂生臉書遭「滅聲」疑遭惡意檢舉》。載於: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619/419301/?utm_source=Via&utm_media=Android_Share&utm_campaign=%E5%8D%B3%E6%99%82%E6%96%B0%E8%81%9E%2F%E6%9C%80%E6%96%B0%2F%E6%9D%8E%E8%8C%82%E7%94%9F%E8%87%89%E6%9B%B8%E9%81%AD%E3%80%8C%E6%BB%85%E8%81%B2%E3%80%8D%E3%80%80%E7%96%91%E9%81%AD%E6%83%A1%E6%84%8F%E6%AA%A2%E8%88%89。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5),《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網路使用調查》。載於: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章忠信(2003),《「科技保護措施」與著作的「合理使用」》,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54&aid=2069。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專網(2016)。《TPP生效有哪些要件?》。載於:http://www.tpptrade.tw/inner_page_faq1.aspx?id=_00000012。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專網(2016)。《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簡介》。載於:http://www.trade.gov.tw/Files/Doc/6262033a-5e24-4a33-a0b5-9151da59f251.pdf。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專網(2016)。載於:http://www.tpptrade.tw/db/pictures/AdminModules/PDT/01/2/_00000126/18.%20Intellectual%20Property.pdf。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09)。《著作權仲介團體條例再修正草案Q&A》。載於:https://www.tipo.gov.tw/dl.asp?fileName=8a5191fe-3219-40d3-a00a-567f567a2310.pdf。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10)。《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對歐盟智慧財產權執行指令概述》。載於: https://www.tipo.gov.tw/ct.asp?xItem=332842&ctNode=7015&mp=1。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13)。《著作權法網路服務提供者ISP民事免責事由Q&A》。載於: https://www.tipo.gov.tw/fp.asp?fpage=cp&xItem=207037&ctNode=7193&mp=1&Captcha.ImageValidation=NAkhB。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13)。《著作權法網路服務提供者ISP民事免責事由Q&A》。載於: https://www.tipo.gov.tw/ct.asp?xItem=207036&ctNode=7193&mp=1(最後瀏覽日:06/07/2016)。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13)。《著作權法網路服務提供者ISP民事免責事由Q&A》。載於:https://www.tipo.gov.tw/ct.asp?xItem=207032&ctNode=7193&mp=1。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15)。《網際網路服務業者就其客戶侵害著作權之行為是否負擔法律責任之分析》。載於:http://www.tipo.gov.tw/ct.asp?xItem=206765&ctNode=6988&mp=1。
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2015)。《瑞典網路服務提供者(ISP)之責任》。載於:https://stli.iii.org.tw/ContentPage.aspx?i=7088。
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2016)。《德國網路服務提供者(ISP)之第三人侵權行為責任》。載於https://stli.iii.org.tw/ContentPage.aspx?i=7134。
鉅亨網。《Content ID誤判侵權 YouTube改善演算系統 未來部分採人工審視》。載於:https://tw.news.yahoo.com/content-id%E8%AA%A4%E5%88%A4%E4%BE%B5%E6%AC%8A-youtube%E6%94%B9%E5%96%84%E6%BC%94%E7%AE%97%E7%B3%BB%E7%B5%B1-%E6%9C%AA%E4%BE%86%E9%83%A8%E5%88%86%E6%8E%A1%E4%BA%BA%E5%B7%A5%E5%AF%A9%E8%A6%96-063033093--finance.html。
蕭雄淋律師的部落格(2014),《論著作財產權限制與合理使用之關係》。載於:http://blog.udn.com/2010hsiao/19722410。
賴文智(2001),〈數位著作權法-從著作權法的發展談起〉,《ePublishing新視界,2001年9月號》。載於:http://www.is-law.com/old/OurDocuments/CR0009LA.pdf。
第二項 英文資料
(一) 專書
David Bend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titrust 1995 (1995)
Gillian Davies, Copyright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London Sweet & Maxwell (2002)
John S. Lawrence, Fair Use and Free Inquiry: Copyright and the New Media (1980)
Lawrence, John S., Copyright Law, Fair Use and Academy (1980)
Melville B. Nimmer & David Nimmer, Nimmer on Copyright (2010)
Robert A.Gorman & Jane C. Ginsburg,Gorman, Robert A. & Ginsburg, Jane C., Copyright for the Nineties: Cases and Materials (1989)
Sheldon W.Halpern, Craig Allen Nard & Kenneth L. Port, Fundamentals of United Stat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Copyright, Patent, and Trademark (1999).
(二) 學術期刊
John T. Cross and Peter K. Yu, “Competition Law and Copyright Misuse,”56 DRAKE L. REV. 427, at 431-432 (2008)
Kathryn Judge, Rethinking Copyright Misuse, Stanford Law Review, December 2004, at 924-935 (2004)
Katja Weckström, Liability for Trademark Infringement for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16 MARQ. INTELL. PROP. L. REV. 1, 16 (2012)
Margot Kaminski, Positive Proposals for Treatment of Online Intermediaries, 28 Am. U. Int’l L. Rev. 203, 214,429 (2012)
Michael W. Carroll, Pinterest and Copyrights Safe Harbors for Internet Providers, 68 U. Miami L. Rev. 421, 428 (2014)
Tom W. Bell, Fair Use vs. Fared Use: The Impact of Automated Rights Management on Copyright’s Fair Use Doctrine. 76 N.C.L. Rev. 557 (1998)
(三) 法院判決
A&M Records Inc. v. Napster Inc., 239 F.3d 1004, 1024 (9th Cir. 2001)
A&M Records, Inc. v. Napster, Inc., 239 F.3d 1004 (9th Cir. 2001)
Bond v. Blum, 317 F.3d 385 (4th Cir. 2003)
Broadcast Music, Inc. v. 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 Inc., 441 U.S.1 (1979)
Campbell v. Acuff-Rose Music Inc. (114 S. Ct. 1164)
Corbis Corp. v. Amazon.com, Inc. 351 F.Supp. 2d 1107-1108 (2004)
Dellar v. Samuel Goldwyn Inc., 104 F.2d 661, 662 (2d Cir. 1939)
Ellison v. Robertson, 357 F. 3d 1072 (9th Cir. 2004)
Folsom v. Marsh, 9 F. Cas. 342 (CCD Mass. 1841)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v. Nation Enters., Inc., 471 U.S. 539, 562 (1985)
Hewlett-Packard Co. v. Bausch & Lomb, Inc., 909 F.2d 1464, 1469 (Fed. Cir.1990)
Lasercomb America, Inc. v. Reynolds, 911 F.2d 970 (4th Cir. 1990)
Lenz v. Universal Music Corp., 801 F.3d 1126 (9th Cir. 2015)
L'Oreal SA v. eBay International AG (C-324/09) (2011)
Marobie-FL, Inc. v.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ire Equipment Distributors 983 F. Supp. 1167 (N.D. Ill. 1997)
Maxtone-Graham v. Burtchaell, 803 F.2d 1253 (1986)
Metro-Goldwyn-Mayer Studios, Inc. v. Grokster, Ltd., 545 U.S. 913 (2005)
Morton Salt Co. v. G.S. Suppiger, 314 U.S. 488 (1942)
Online Policy Group v. Diebold, Inc., 337 F. Supp. 2d 1195, 1197 (N.D. Cal. 2004)
Perfect 10, Inc. v. CCBill LLC, 488 F.3d 1102.1114 (9th Cir. 2007)
Playboy Enterprises, Inc. v. Frena, 839 F. Supp. 1552 (M.D. Fla. 1993)
Quality King Distributors, Inc. v. L'anza Research International, Inc., 523 U.S. 135 (1998)
Religious Technology Center v. Netcom On-Line Communication Services, Inc., 907 F. Supp.1361 (N.D. Cal.1995)
Sega Enterprises Ltd. v. Maphia. 857 F. Supp. 679 (N.D. Cal. 1994)
Shapiro, Bernstein and Co. v. H. L. Green Co., 316 F.2d 304 (2d Cir. 1963)
Shloss v. Sweeney, 515 F. Supp. 2d 1068 (N.D. Cal. 2007)
Sony Corp. of America v. Universal City Studios, Inc., 464 U.S. 417, 435(1984)
Viacom International Inc. v. YouTube, Inc., 07 Civ. 2103 (S.D.N.Y. April 18, 2013)
Viacom International Inc. v. YouTube, Inc., 676 F.3d 19 (2d Cir. 2012)
Viacom International Inc. v. YouTube, Inc., 718 F. Supp. 2d 514 (S.D.N.Y. 2010)
(四) 網路資源
2004年智慧財產權執行指令(Directive 2004/48/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9 April 2004 on the enforc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vailable at “http://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CELEX%3A32004L0048R(01)” (last visited June. 07, 2016)
German court says ISPs may have to block music-sharing sites, available at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us-germany-ruling-internet-idUSKBN0TF1UJ20151126” (last visited June. 07, 2016)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 available at https://www.eff.org/ (last visited June. 07, 2016)
TPP Full Text https://ustr.gov/trade-agreements/free-trade-agreements/trans-pacific-partnership/tpp-full-text (last visited June. 13, 2016)
Trevor Cook, Exceptions and Limitations in European Union Copyright Law,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Vol 17, May 2012, pp 243., available at http://nopr.niscair.res.in/bitstream/123456789/14081/1/JIPR%2017%283%29%20243-245.pdf (last visited June. 07, 2016)
What is the TPP? available at “https://ustr.gov/tpp/” (last visited June. 12, 2016)
YouTube, YouTube Content ID, available a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g2U12SsRns&feature=youtu.be” (last visited June. 07, 2016)
歐盟執委會2001年資訊社會著作權及相關權利調和指令(Directive 2001/29/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2 May 2001 on the harmonisation of certain aspects of copyright and related right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一般通稱European Union Copyright Directive of 2001,簡稱為著作權調和指令, available at “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ELEX:32001L0029:EN:HTML” (last visited June. 12, 2016)
(五) 其他
Bundesgerichtshof zur Haftung von Access-Providern, für Urheberrechtsverletzungen Dritter, available at “http://juris.bundesgerichtshof.de/cgi-bin/rechtsprechung/document.py?Gericht=bgh&Art=en&Datum=Aktuell&Sort=12288&nr=72928&linked=pm&Blank=1” (last visited June. 07, 2016)
美國國會報告書:H.R. Rep. No.105-551(1998)。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9327-
dc.description.abstract網路數位環境下所呈現新著作利用樣態,於經濟效益上雖可為作品帶來新的商機,惟如利用不當,則可能使權利人蒙受極大經濟損失。在網路空間跨越傳統的地域疆界下,傳統法律規範不足以因應跨越國界的爭議,尤以網路著作中如何權衡著作權人、網路服務提供者及使用者三方關係間之權益,以達著作權法所致力調和社會公共利益以促進國家發展之意旨,為近年來國際社會所關注之議題。
  觀察美國與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法規,不難察覺現行法多以強調保護著作權人之權利為主,而較少探討如何維護利用著作之使用人的權利。例如,就現行DMCA「通知/取下」機制之運作,似先推定著作權人已認定利用人為侵害著作權之人,並由網路服務提供者先為通知取下涉有侵權資訊之動作,嗣後始再通知著作利用人。因此本文試從探討合理使用的法律性質,在目前網路服務提供者僅有轉知義務而無審查權能下,於侵權通知時未考量合理使用,是否因而構成不實通知?再者,從該機制可能遭權利人濫用,進而不利於合理使用著作的使用人表現自由之現象,討論何謂濫用以及如何防止著作權人濫用通知取下之機制?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需先判斷合理使用再進行通知取下?在欲權衡著作權人與使用者間之利益下,網路服務提供者之定位為何?最後,是否須因應社會文化而擬對策以擴張合理使用認定之範圍?本文藉由比較美國DMCA、歐盟電子商務指令及我國著作權法之法制與實務案例,試從權利人、使用人以及網路服務提供者三方不同角度,並從為配合推動我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之政策方向進行檢視,提出實務運作上可能之弊端,進而改善現行法規範之不足。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new aspects of use for publications under the network-digital environment may provide the rights holders with new business opportunities in economic benefits, and yet in the meanwhile an improper use for such publications could also provide them with extremely high loss due to the digit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Internet. When the realm of the Internet crosses over the traditional borders of nations, the traditional laws are inadequate to deal with cross-border issues, especially the ones regard to the balance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under the Copyright Law, among the copyright owners, the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and the users. Because the purpose of the Copyright Law aims to achieve the harmo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public and national interests, the related issues have caught atten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By observing the provisions of the copyright laws currently i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we can easily find that most of the provisions emphasize the protection of rights holders, more than the protection of users. For instance, the current Take Down mechanism implementing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DMCA) presumes ongoing of a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nd that through informing of the infringement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the DMCA would require the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taking down the infringing materials, and then informing the users. Considering the above issues, this paper endeavors to discuss the legal nature of Fair Us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ether the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would cause false notices without taking the conditions of Fair Use into consideration for they are only obliged to notify but not to investigate the user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needs to discuss the definition of misuse, the prevention of misuse of the Take Down mechanism by the right holders, whether the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should do the Fair Use judgment before executing the Take Down Service,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comparing to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and of the users. This is because the Take Down mechanism of the DMCA could be misused by the rights holders, and results in a situation that is unfavorable to the users’ freedom of expression under the fair use condition.
Finally, the author discusses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expand the scope of Fair Us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ocial cultures. This paper strives to find out the possible abuses occurred in execution of the Take Down mechanism by referring to and comparing with the DMCA, the directive of Electronic Commerce of the EU, and the Copyright Act in Taiwan and their cases from the angles of the rights holders, the users, and the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Hopefully, the deficiency of current laws in Taiwan can be further examined so as to promote joining in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1:53:5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5-R01341012-1.pdf: 2445867 bytes, checksum: 25f61f8cea2a58f8b5a2fc0c257402b8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6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致謝 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 錄 VI
圖目錄 X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5
第五節 論文架構概述 6
第二章 著作權之保護與合理使用 7
第一節 著作權之保護 7
第二節 合理使用之內涵 8
第一項 著作財產權之限制 8
第一款 廣義的著作權限制 9
第二款 狹義的著作權限制 10
第二項 合理使用之發展 14
第三項 合理使用之法律性質 16
第一款 著作人權利限制說 17
第二款 侵權行為阻卻違法說 17
第三款 阻卻構成要件說 18
第四款 使用者特權說 19
第五款 使用者權利說 19
第六款 小結 19
第三節 合理使用之理論與立法例 21
第一項 伯恩公約 21
第二項 WIPO條約 22
第三項 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議 23
第四節 合理使用之判斷因素 23
第一項 利用行為之目的與性質 24
第二項 被利用著作之性質 26
第三項 被利用之質量與重要性與著作整體之關聯 26
第四項 利用行為對著作潛在市場與價值之影響 27
第五項 小結 27
第三章 美國網路服務提供者之民事免責事由與濫用通知取下機制 29
第一節 美國對於網路服務提供者之著作權法免責事由 29
第一項 美國憲法上有關著作權之規範 29
第二項 美國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 30
第一款 直接侵害責任 32
第二款 間接侵權責任 33
第三項 網路服務提供者之類型及免責要件 37
第一款 「暫時性數位化網路傳輸」類型 37
第二款 「系統自動存取」類型 38
第三款 「依使用者要求將資訊存取於系統或網路」類型 39
第四款 「資訊搜尋工具」類型 39
第四項 通知與取下程序之規定 40
第一款 「通知及取下」 40
第二款 「反通知及回復」 41
第五項 紅旗標準之建立 41
第一款 紅旗標準之定義 41
第二款 紅旗標準之適用 42
第六項 TPP對網路服務提供者規範之影響 43
第一款 TPP之介紹 43
第二款 TPP之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 44
第二節 美國對於著作權濫用原則之解釋 48
第一項 著作權濫用與反托拉斯法之關聯 49
第二項 著作權濫用原則之確立 49
第三項 著作權濫用原則之概念 51
第一款 反托拉斯取徑 51
第二款 基於公共政策理由之取徑 52
第四項 著作權濫用原則之類型 52
第五項 著作權濫用原則於通知取下機制之適用 53
第三節 美國案例 54
第一項 Online Policy Group v. Diebold, Inc. (2004) 54
第一款 事實概述 54
第二款 法院判決 55
第三款 評析 55
第二項 Viacom International Inc. v. YouTube (2012) 56
第一款 事實概述 56
第二款 法院判決 57
第三款 評析 58
第三項 Lenz v. Universal Music Corp. (2015) 60
第一款 事實概述 60
第二款 法院判決 60
第三款 評析 61
第四節 結語 62
第四章 歐盟網路服務提供者之民事免責事由 63
第一節 歐盟對於網路服務提供者之著作權法免責事由 63
第一項 歐盟電子商務指令之規範 63
第二項 網路服務提供者之類型及免責要件 63
第一款 「單純連線服務」類型 64
第二款 「快速存取服務」類型 65
第三款 「資訊儲存服務」類型 65
第四款 免除一般監督義務 67
第三項 通知與取下程序之規定 67
第二節 歐盟案例 69
第一項 Scarlet Extended SA v. SABAM (2011) 69
第一款 事實概述 69
第二款 法院判決 70
第三款 評析 71
第二項 L’Oréal SA v. eBay International AG (2011) 72
第一款 事實概述 72
第二款 法院判決 73
第三款 評析 74
第三項 歐洲近期判決概述 74
第四項 結語 76
第五章 我國網路服務提供者之民事免責事由與濫用通知取下機制 78
第一節 網路服務提供者對使用者著作侵權之責任 78
第一項 民事責任 78
第一款 一般侵權責任 78
第二款 共同侵權責任 79
第二項 刑事責任 82
第一款 直接正犯 82
第二款 間接正犯 82
第三款 共同正犯 83
第四款 教唆犯 84
第五款 幫助犯 84
第三項 著作權法之誘引侵權責任 85
第二節 我國網路服務提供者民事免責事由規範 87
第一項 避風港免責機制之規範 87
第一款 網路服務提供者門檻 88
第二款 網路服務提供者類型 89
第三款 民事免責之共同要件 89
第四款 責任限制之類型及其個別免責要件 90
第五款 資訊儲存服務提供者主觀判斷侵權要件 91
第六款 網路服務提供者自使用者之侵權行為獲取財產利益之可能 93
第二項 「通知/取下」機制對著作合法使用之影響 94
第一款 「通知/取下」之程序 94
第二款 不實通知或回復通知之損害賠償責任 97
第三款 濫用「通知/取下」機制之情形 98
第四款 應否賦予網路服務提供者判斷資訊涉及侵權之能力 98
第三節 我國法對於著作權濫用原則之解釋 100
第一項 民法之濫用原則 100
第二項 公平交易法與濫用原則之關聯 100
第一款 公平交易法之適用範圍 101
第二款 判斷行使權利正當行為之學說 101
第三款 公平交易法之管制態樣 104
第三項 著作權之權利濫用 105
第一款 實務上對於濫用原則之承認 105
第二款 我國著作權濫用行為之類型 107
第四節 我國案例分析 109
第一項 蕃薯藤公司與聯合線上公司訴訟案(2007) 110
第一款 事實概述 110
第二款 法院判決 110
第三款 評析 112
第二項 經濟部「經濟動能推升方案」之YouTube廣告(2012) 113
第一款 事實概述 113
第二款 評析 113
第三項 Facebook惡意檢舉事件(2014) 114
第一款 事實概述 114
第二款 評析 11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美國、歐盟與我國之比較分析 117
第二節 我國立法現況之檢討 124
第三節 建議 125
參考文獻 128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論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著作權法免責事由與濫用通知取下機制zh_TW
dc.titleExemption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Liability for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 Abuse of Notice-and-Takedown Mechanism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4-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謝銘洋(Ming-Yan Shieh),沈宗倫(Chung-Lun Shen)
dc.subject.keyword網路服務提供者民事免責事由,避風港條款,通知取下機制,合理使用,著作權濫用原則,zh_TW
dc.subject.keywordinfringement liability limitation of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safe harbor notice & takedown,fair use,copyright misuse doctrine,en
dc.relation.page139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600963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16-07-18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國家發展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國家發展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39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