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9202
Full metadata record
???org.dspace.app.webui.jsptag.ItemTag.dcfield??? | Value | Language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康韻梅(Yun-Mei K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Li-Chung Ou Y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歐陽立中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1:48:39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6-10-05 | |
dc.date.issued | 2016 | |
dc.date.submitted | 2016-08-01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古籍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1。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 宋•羅燁,《醉翁談錄》,臺北︰世界書局,1972。 宋•周密,《武林舊事》,臺北:廣文書局,1995 明•馮夢龍著、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喻世明言》 臺北:三民書局,2010。 明•馮夢龍著、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警世通言》 臺北:三民書局,2009。 明•馮夢龍著、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醒世恆言》 臺北:三民書局,2011。 明•凌濛初著、劉本棟校注、繆天華校閱《拍案驚奇》 臺北:三民書局,2008。 明•凌濛初著、劉本棟校注、繆天華校閱《二刻拍案驚奇》 臺北:三民書局,2008。 明•馮夢龍輯評《情史》 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明•馮夢龍著、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 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7。 明•張應俞《江湖奇聞杜騙新書》太原市: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明•謝肇淛撰、郭熙途校點《五雜組》瀋陽市:遼寧教育,2001。 明•顧清等修撰《正德松江府志》 上海市:上海書店,1990。 明•李昭祥撰《龍江船廠志》 南京:江蘇古籍,1999。 清•金友里撰《太湖備考》 南京:江蘇古籍,1998。 二、近人論著 卜正民著,方駿等譯《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 北京:三聯書店,2004。 小川陽一編著《三言二拍本事論考集成》 東京:文昇堂印刷,1987。 王子今《交通與古代社會》西安:陝西人民,1993。 王平《古典小說與古代文化講演錄》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王冠倬《中國古船圖譜》北京市:三聯,2000。 王崇煥《中國古代交通》 臺北:臺灣商務,1993。 安作璋《中國運河文化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朱惠勇《中國古船與吳越古橋》杭州市: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硏究》 臺北:臺灣商務,1995。 李桂奎《元明小說敘事形態與物欲世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汪玢玲、陶路《俚韻驚塵:三言與民俗文化》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2003。 周先慎《明清小說》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孟森《明史講義》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林利隆《明人的舟遊生活─南方文人水上生活文化的開展》 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5。 林為楷《明代的江防體制─長江水域防衛的建構與備禦》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3。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 金秋鵬《中國古代造船與航海》北京:中國國際廣播,2011。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1988。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胡亞敏《敘事學》 湖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 胡萬川《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 孫楷第《小說旁證》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孫遜、孫菊園編著《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臺北:大安,1991。 容肇祖等著《馮夢龍與三言》臺北:木鐸,1983。 席龍飛《中國造船史》武漢市:湖北敎育,2000。 徐華龍《國風與民俗研究》 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 祖國頌主編《敘事學的中國之路:全國首屆敘事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2006。 馬洪路《人在江湖:古代行路文化》 南京市:江蘇古籍,2002。 商傳《明代文化史》上海:東方,2007。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1996。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 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 張世君《明清小說評點敘事概念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7。 張世君《明清小說評點敘事概念研究》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2007。 張世君《紅樓夢的空間敘事》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 張振鈞,毛德富《禁錮與超越:從三言二拍看中國市民心態》北京:國際文化出版,1988。 張靜芬《中國古代造船與航海》臺北:臺灣商務,1994。 陳永正《三言二拍》的世界 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 陳璧顯主編《中國大運河史》 北京:中華書局,2001。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 臺北 : 臺灣商務,1966。 傅承洲《明清文人話本研究》 北京:人民文學,2009。 傅林祥《交流與交通》 南京市:江蘇人民,2011。 傅道彬《晚唐鐘聲:中國文學的原型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程光裕、徐聖謨主編、張其昀監修《中國歷史地圖》臺北 :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 程國賦《三言二拍傳播硏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 程毅中《宋元話本》,北京:中華書局,2003。 程毅中《明代小說叢稿》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費雪(Helen E. Fisher)著,刁筱華譯《愛慾:婚姻,外遇與離婚的自然史》 臺北:時報文化,1994。 黃中青《明代海防的水寨與遊兵─浙閩粵沿海島嶼防衛的建置與解體》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1。 黃仁宇(Ray Huang)著,張皓、張升譯《明代的漕運》,臺北:聯經,2014。 黃秀愛《兩拍硏究》臺北:文史哲,2002。 楊正泰《明代驛站考》 上海:上海古籍,2006。 楊義《中國敘事學》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葉慶炳主編《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 臺北:時報,1976。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 香港:三聯書店,1982。 趙維平《明清小說與運河文化》上海 : 上海三聯書店,2007。 劉果《「三言」性別話語研究─以話本小說的文獻比勘為基礎》 北京:中華書局,2008。 劉勇強《話本小說概論─文本詮釋與歷史建構》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 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 滕志賢注釋,葉國良校閱《詩經讀本》 臺北:三民書局,2016。 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與管理》 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鄭明娳編《貪嗔痴愛:從古典小說看中國女性 》臺北:師大書苑,1989。 蕭欣橋、劉福元《話本小說史》杭州 : 浙江古籍,2003。 戴順居《明代的強盜案件─判牘中所反映的民間社會治安問題》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5。 韓田鹿《藏在巷弄裡的明朝》 臺北:麥田,2012。 韓南(Hanan, Patrick D.)著,尹慧民譯,《中國白話小說史》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韓南(Hanan, Patrick D.)著,王秋桂編,張保民等譯《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 臺北:聯經,1979。 韓進廉《中國小說美學史》保定市: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 韓曉等著《中國古代小說敘事三維論》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 羅小東《三言二拍敘事藝術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羅小東《話本小說敘事硏究》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譚正璧《三言兩拍源流考》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蘇建新《中國才子佳人小說演變史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6。 顧頡剛等輯,王煦華整理《吳歌•吳歌小史》 上海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三、學位論文 尤雅姿《馮夢龍《三言》犯罪故事之研究》 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王吟芳《三言「發跡變泰」題材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伍學平《三言二拍敘事藝術研究》,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 吳文彬《船:作為表演的空間─船台演藝研究》,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李艷蕾《三國演義的空間敘事》 曲阜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林麗美《三言二拍中的女性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侯群香〈論「三言二拍」的江南時空敘事〉 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 崔海葉《三言二拍軸心物之功能研究》,山西師範大學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2015。 許懿丰《譎詭幻怪─《三言》幻異故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陳國香《根據三言二拍一型見證傳統的女性生活》,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馮翠珍《三言二拍一型之戒淫故事研究》 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解立紅《水滸傳的空間敘事研究》 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劉翊群《三言二拍佛道人物形象研究》 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劉灝《三言二拍一型中的婦女形象研究》 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蔡佩潔《《三言》、《情史》共同本事作品之比較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賴美雪《三言二拍中的男性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四、單篇論文 王日根、曹斌〈明清時期江河盜賊的基本來源探析〉,《社會史研究》第7期,2012。 王政、王維娜〈《詩經》中的船及其後世的婚媾人類學意義〉,《文藝研究》第7期,2006。 白顯鵬〈引愁泄憂,結偶遇合─詩經中的舟船意象〉,《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第4期,1995。 伏漫戈〈船在明代擬話本中之角色〉,《理論月刊》第4期,2011。 李志宏〈「野史」與「演義」的關係:以「三言」、「二拍」為考察中心〉,《中正漢學研究》第24期,2014。 李志宏〈試從馮夢龍「情教說」論《三言》之編寫及其思想表現〉,《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8期,2003。 李桂奎〈談談話本小說的「敷演」敘事〉,《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2001。 李萌昀〈舟船空間與古代小說情節建構〉,《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13。 李想〈略論「三言二拍」所蘊涵的運河文化〉,《淮陽工學院學報》第21卷第6期,2012。 李鵬飛〈中國古典小說中的騙局〉,《北京大學學報》第1期,2006。 周振鶴〈從明人文集看晚明旅遊風氣及其與地理學的關係〉,《復旦學報》第1期,2005。 侯逎慧〈明代園林舟景的文化意涵與治療意義〉,《人文集刊》第2期,2004。 侯銀梅〈論李甲的負心薄倖─從李甲看〈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主題〉,《新鄉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2003。 段江麗〈亂世悲歌─《楊思溫燕山逢故人》的思想內涵和敘事藝術〉,《名作欣賞》第4期,1999。 孫穎、王江華、王榮加〈破鏡難圓終又圓─從〈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看馮夢龍的矛盾思想〉,《成功》第11期,2008。 秦軍榮〈淺析「三言二拍」的三種結構技法〉,《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7卷第7期,2007。 秦軍榮〈試論「三言二拍」的葫蘆格結構〉,《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7卷第8期,2007。 康韻梅〈《三言》中婦女的情慾世界及其意蘊〉,《台大中文學報》第8期,1994。 郭璉謙〈江上行舟:「水域空間」在明清話本的構設〉,《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3卷第2期,2010。 陳玨〈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悲劇結尾的原型藝術效果分析〉,《時代文學》第9期,2007。 陳鵬程〈簡論《詩經》中的舟船意象〉,《山花》第10期,2011。 程國斌、常毅〈「三言二拍」遞嬗作品敘事結構研究〉,《學術研究》第5期,2005。 黃仕忠〈中國文學負心婚變母體研究〉,《戲劇藝術》第1期,1991。 趙尉杰〈一樁無愛婚姻下的悲喜劇─讀話本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86。 趙會莉〈《詩經》中的舟船意象的意蘊及後世詩詞表現〉,《芒種》第11期,2014。 劉好賢〈中國人報恩的心理行為淺析〉,《社會心理科學》第3期,2012。 劉勇強〈歷史與文本的共生互動─以「水賊佔妻(女)型」和「萬里尋親型」為中心〉,《文學遺產》第3期,2002。 劉哲〈「三言二拍」婚戀小說的結構形式〉,《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25卷第9期,2009。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920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舟船的發明對於人類文明有重大的意義,代表人類能乘舟渡江,自由往返各地,不被江河湖海所限制。除了作為交通工具之外,舟船在中國文學也富含豐富的意象與象徵意義。它在古典詩詞中帶有希望、夢想、漂泊、逍遙、愛情等意象。
在小說中,舟船是普遍的場景,作為往返兩地的交通工具,帶動空間的轉移。但是除此之外,由於舟船行駛於水域,水域空間的廣闊與舟船空間的封閉,人物在舟船空間中產生各種的行為,也導致小說情節的發展。 「三言二拍」是明代傑出的白話短篇小說,小說中也反映出當時的市民生活和社會樣貌。由於明代運河疏浚完善,內河航運興盛,提供商人經商、官員赴任、試子應試、或者百姓往返等各項需求的滿足。「三言二拍」中也可見舟船空間的大量出現。歷來論者多從故事題材、人物形象、社會文化等方面來研究「三言二拍」,較少人留意到「三言二拍」與「舟船空間」的關係。因此本論文希望能藉此突顯文本敘事和舟船空間之間的關聯性,以期得到「舟船空間」與「小說敘事」全面而具體的研究結果。 本文從不同主題的舟船故事著眼,分別探討舟船空間對於不同類型故事所造成的意義及影響。主要分成三種舟船故事類型:「劫騙行舟」、「情牽客舟」、「情斷舟船」,藉此延伸討論舟船在不同情節的情境下所形成的「犯罪空間」、「情慾空間」、「負心空間」。透過「本事作品」的對照、「社會文化背景」的考察、「空間秩序規範」的探究、「情義建構與背離」的觀察等不同的面向為切入點,以期能明確了解「三言二拍」舟船空間的多重意涵。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Boat building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human development. With boats, humans are able to travel across different fields and no longer limited by water. In Chinese literature, besides being as a vehicle, boats also contain different imagery and symbols. In classical poems, boats show symbolical meanings of hope, dream, loneliness, freedom, and love. In novels, boats often serve as scenes and involve the change of space. Moreover,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boat, an enclosed space on the water, help to push stories forward with unexpected twists.
“San Yan Er Pai” is an influential collection of vernacular short stories reflecting the public life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Ming Dynasty. Canals largely established at that time formed an essential transportation for merchants, officials, scholars, and common people. Many scholars have studied “San Yan Er Pai” from different aspects including the story lines, characterization, and cultural affect on the society. While less attention is paid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tory and boats in the work. Therefor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boats in “San Yan Er Pai”.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various stories about boat and interpret their influence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text. Stories related to boa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and they are respectively about hijacking, romance, and infidelity. Based on different scenarios, the stories are unfolded in the areas of crime, love, and betrayal. To explain the multiple meanings of boats in “San Yan Er Pai”, this paper aims to prove different ideas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exts, cultural background, social order, and human relationship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1:48:3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5-R98121007-1.pdf: 2961732 bytes, checksum: 47ebde98ea774fed9fb074002baaf998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6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13 一、研究方法 13 二、論文架構 14 第二章 劫騙行舟:犯罪空間 16 第一節 劫掠設騙的舟船空間 17 一、舟行水域與治安空隙 17 二、劫騙動機與舟船局騙 30 三、劫掠舟船的身分越界 38 第二節 離合漂泊的舟船象徵 45 一、夫妻離合與水賊伏法 45 二、舟船航跡與人物流離 48 小結 54 第三章 情生客舟:情慾空間 55 第一節 情慾萌生與界線突破 56 一、舟行水上 ─ 男女邂逅的舟船空間 56 二、船艙空間 ─ 界線守護與突破 63 第二節 偷情空間的情慾展現 68 一、舟船偷情 ─ 情慾的流洩 69 二、舟船情慾 ─ 辯證與敘事 75 小結 80 第四章 情斷舟船:負心空間 82 第一節 舟行的情義建構到背離 83 一、男女同舟共榮的變調 ─ 家世門第的落差 83 二、舟中故舊不遺的轉折 ─ 生活現實的傾軋 94 三、舟行人鬼相誓的轉變 ─ 情慾的憐新棄舊 96 第二節 舟行的自我抗爭和完成 98 一、舟中投江自沉 ─ 真情與尊嚴的維護 99 二、棄舟因禍得福 ─ 發跡與復合的喜劇 104 三、舟行報仇雪恨 ─ 守節到懲戒的意志 109 小結 111 第五章 結論 113 參考文獻 117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三言二拍」舟船空間敘事研究 | zh_TW |
dc.title | The narrative research of 'San Yan Er Pai' focusing on the episodes happening within the space of boat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4-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coadvisor | 李志宏(Chi-Hung Li)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翠英,胡衍南 | |
dc.subject.keyword | 三言二拍,舟船空間,水域空間,空間秩序,水賊佔妻,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San Yan Er Pai”,“boat”,“water”,“order”,“hijacking”, | en |
dc.relation.page | 124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601676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6-08-02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中國文學系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
ntu-105-1.pdf Restricted Access | 2.89 MB | Adobe PDF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