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管理學院
  3. 國際企業管理組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917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陳俊忠博士
dc.contributor.authorLiang-Chien Chienen
dc.contributor.author簡良鑑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08T01:47:42Z-
dc.date.copyright2016-08-25
dc.date.issued2016
dc.date.submitted2016-08-04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文獻
刁曼蓬,1997,「大陸藉外資超越台灣?」,天下雜誌,第199期,1997年12月1日,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5489。
公共工程委員會,2008,「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令彙編」,公共工程委員會。
王寶玲,2005,「促參公共建設案件問題剖析」,營建知訊,271卷,頁65-68。
王寶玲,2015,「政府三面俱到BOT才能三贏」,經濟日報,2015年1月22日,http://money.udn.com/money/story/5629/658762-%E6%94%BF%E5%BA%9C%E4%B8%89%E9%9D%A2%E4%BF%B1%E5%88%B0-BOT%E6%89%8D%E8%83%BD%E4%B8%89%E8%B4%8F。
吳政勳,2009,「從整體風險控制與公共服務目的看高鐵」,公共工程電子報,第15期,98年10月1日,https://www.pcc.gov.tw/epaper/9810/come_01_2.htm。
林瑞旺,2011,「各國促參發展現況及案例」,公共工程電子報,第39期,100年10月1日,http://www.pcc.gov.tw/epaper/10010/hot_news.htm。
林淑馨,2005,「日本型公私協力之析探:以第三部門與 PFI為例」,公共行政學報,第16期,頁1-31。
林貴貞、林怡萍、林秀宜、蕭孟玫,2004,「淺談委託民間參與經營公共建設之執行經驗」,中華技術季刊,第64期,2004年10月號,http://www.ceci.org.tw/book/64/64bk1.htm。
邱柏榮,2006,「以市場競爭觀點探討BOT採購對台灣營建廠商之影響」,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
徐偉國,2009,「台灣地區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潛在問題之探討」,http://www.cem.ncu.edu.tw/johnli/97/BOT/BOT%E6%9C%9F%E6%9C%AB%E5%A0%B1%E5%91%8A/%E6%9C%9F%E6%9C%AB%E6%9B%B8%E9%9D%A2/15%E5%BE%90%E5%81%89%E5%9C%8B.doc。
崔慈悌,2009,「大型BOT案民間心灰意冷」,工商時報,2009.09.24,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6832。
張少騰,2000,「我國公共服務引進PFI制度之管見」,公共工程電子報,第29期,99年12月1日,https://www.pcc.gov.tw/epaper/9912/rfi.htm。
張忠本,2009,「誤解BOT-不要把BOT污名化」,http://blog.udn.com/ben0313/17128333
張忠本,2015,『「台灣高鐵」是個失敗的BOT案,卻未必是個失敗的公共工程案?」』,關鍵評論,2015.2.12,http://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733。
張倩瑜,2005,「檢視執行脫軌的促參政策」,營建知訊,275卷,頁4-7。
陳廷宇、羅盛達,2015,「走味的BOT」,公視新聞議題中心,2015年5月19日,http://pnn.pts.org.tw/main/2015/05/19/%E3%80%90%E7%8D%A8%E7%AB%8B%E7%89%B9%E6%B4%BE%E5%93%A1%E3%80%91%E8%B5%B0%E5%91%B3%E7%9A%84bot/。
陳敦源、張世杰,200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第二卷第三期,2000年7月,頁17-71,
陳福全,2004,「民間參與政府規劃BOT案件潛在問題之探討」,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燦明、張蔚宏,2005,「我國促參法下 BOT 之法制分析:以公私協力觀點為基礎」,公平交易季刊,第13卷第2期,頁 41-75。
馮忠鵬,2015,「台灣為何獨好BOT」,中國時報,2015年02月02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202000662-260109
黃長美,2005,「巨蛋神話?BOT神話?」,台灣建築報導雜誌,2005年10月,http://www.cmhuang.com/publish5_0510.htm。
黃崇哲,2009,「台灣BOT的下一步?」,公共工程電子報第15期,98年10月1日,https://www.pcc.gov.tw/epaper/9810/come_01_1.htm。
黃崇哲,2015,「台灣不需要變形的PPP」,http://ihavetotellyoumore.blogspot.tw/2015/01/20150129bot.html。
黃營方、林文慶,2008,「AHP法分析海生館委外經營模式之關鍵成功因素」,工程科技與教育學刊,第五卷第二期,2008年6月,第200∼222頁。
楊文琪,2015,「化解BOT迷思五管齊下」,經濟日報,2015年6月22日,http://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1007483。
葛賢鍵,1999,「透視民間投資參與公共建設」,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
董仁邦,2007,「台灣地區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問題與對策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詹順貴,2015,「台灣BOT的問題出在哪裡?」,風傳媒,2015年01月28日,http://www.storm.mg/article/40633
蔡孟翰,2014,「法律辭典:101跟ETC都是BOT,到底什麼是BOT」,https://plainlaw.me/2014/12/16/bot/。
鄭隆芳,2007,「產業BOT-以國立海洋生物館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96學年度第2學期,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期中報告
謝璦竹,2015,「公私部門合作首重完善法制」,旺報,2015年06月06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606001001-260303。
鍾道明,2012,「臺灣高鐵BOT案決策之研究」,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4期,2012 年6月,第165-218頁。
韓化宇,2015,「PPP座談會�蔡友才:公私部門信守契約」,經濟日報,2015年6月22日,http://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1007473。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9178-
dc.description.abstract所謂的BOT是指「興建-營運-移轉(Build-Operate-Transfer)」,是民間企業與政府約定,由企業興建公共建設,並取得經營權,在一定特許經營年限之後移轉該公共建設所有權給政府。提到BOT,大夥腦中浮現的印象一定是台灣高鐵。沒錯,台灣高鐵是台灣地區第一個BOT案。從1997年台灣高鐵聯盟以「政府0出資」拿下高鐵BOT標案至今快20年,期間的風風雨雨、幾經波折,其實也讓BOT與政商勾結劃上等號,各界對BOT始終都帶著有色的眼鏡看待之。
這是怎麼一回事?不是說BOT由民間出資、政府特許營運,一定期間後再移轉給政府,政府可以不用費心籌措建設經費,還可以增加稅收?人民可以享有更好服務又不致增加稅負?業者可藉由特許,長期經營而獲利?一個明明可以創造三贏的妙計,怎麼變成了全輸?
這樣看待BOT是否公平?BOT就只能是政商勾結的代名詞嗎?筆者想要從一個實際參與BOT標案的參與者的角色,用實務的角度來切入BOT,檢視台灣地區的BOT案在執行面上出了什麼問題?該如何改進?這是筆者撰寫此一論文的初衷,以實務經營BOT的經驗出發,相信更能窺得整個BOT運作的內部精髓,提出相關建言,以造福民眾福祉、提升政府效率。
國外的BOT立意良善,為何在台灣會如此荒腔走板,因此拿海科館、海生館這兩個實際參與的相關案例來看,個案寫完後做比較,然後回頭從商業角度、政治的層面以及自身的實際參與營運經驗出發,探討我們該做什麼樣的調整。討論之前,有個前提必須先建立,為何需要以BOT方式來推動公共建設,很大一個關鍵就是:國庫入不敷出、投資公共建設無以為繼,因此只好引進民間資金投入公共建設。
最後提出研究的結論,BOT是獎勵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的其中一部份,在國外,已經不提BOT了,而是談PPP或是PFI。PFI為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簡稱,亦稱 「民間融資提案制度」。PFI起源於英國,在國外行之有年,並已有相當成效。PFI指政府與民間機構間以長期契約方式約定,由民間機構投資興建公共設施資產,於營運期間政府再向民間機構購買符合約定品質的公共服務,並給付相對費用。而PPP為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的簡稱,稱為「公私夥伴關係」。
回歸BOT本質,目的在於提升公共服務水準、加速社會經濟發展。台灣民間有很多資金,但導入公共建設的很少,希望能將資金適當導入公共建設,並藉由民間的創意及效率提升公共建設水準,是政府推動BOT所要達到的目的。未來可以思考如何透過PPP的公私合作,進而共創多贏。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Ever since the Taiwan High Speed Rail (THSR), the first Build-Operate-Transfer (BOT) project in Taiwan, began its passenger service in 2007, the term BOT has been regarded as an equivalent of collus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business sector. What went wrong with BOT despite all its good intentions?
The main reason why BOT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government has to introduce private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due to its lack of fund. This thesis intends to examine the status quo of the implementation performance of BOT projects in Taiw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tenderer of the BOT projects in Taiwan. National Museum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National Museum of Marine Biology and Aquarium will be used as case studies, analyzed in business, political and operational dimensions, so as to explore the necessary adjustments to be made.
BOT, a means of encouraging private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has been substituted by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PP) or 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 (PFI). PFI, originated in U.K., is a procurement method which uses private sector capacity and public resources in order to deliver public sector infrastructure and/or services according to a specification defined by the public sector, while PPP is a government service or private business venture that is funded and operated through a partnership of government and one or more private sector companies.
The nature of BOT is to promote the standard of public service and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of the society. In Taiwan, the private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still leaves much to be desired. In the future, we have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how to encourage private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and to create a win-win situation through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1:47:4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5-P02746042-1.pdf: 2968345 bytes, checksum: 76886fac7e7d4ea5586bdbc92c9eb51c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6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審定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 錄 vii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3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 18
第二章 BOT模式參與公共建設相關文獻探討 20
第一節 概念的界定 20
第二節 文獻探討 25
第三章 兩所海洋相關博物館的設立與發展 33
第一節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33
第二節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42
第四章 OT+BOT營運團隊的所面臨的問題與經營策略 58
第一節 公私部門雙方的互動模式 58
第二節 營運所面臨的問題 63
第三節 尋求雙贏的經營策略 6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7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9
參考文獻 96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台灣地區BOT政策實施績效檢討與未來策略之研究zh_TW
dc.titleThe Study of Implementation Performance and Future Strategies of Build-Operate-Transfer Policy in Taiwa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4-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coadvisor黃崇興博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余峻瑜博士
dc.subject.keywordBOT,OT,公私合作,民間參與公共建設,PFI,zh_TW
dc.subject.keywordBOT,OT,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rivate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PFI,en
dc.relation.page98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601853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16-08-04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管理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國際企業管理組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國際企業管理組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9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