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901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王皇玉(Huang-Yu W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Hsin Ch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張譽馨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1:42:16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6-08-26 | |
dc.date.issued | 2016 | |
dc.date.submitted | 2016-08-1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中文文獻
【專書】 1. 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元照,台北,2007年。 2. 王兆鵬,《辯護權與詰問權》,元照,台北,2008年。 3. 王兆鵬、張明偉、李榮耕,《刑事訴訟法(下)》,承法數位文化,台北,2012年。 【期刊論文】 1. 王皇玉,〈德國刑事訴訟法上關於「證人保護」之立法動向〉,《月旦法學雜誌》,第53期,1999年10月,頁192-197。 2. 王兆鵬,〈對質詰問權與強制取證權〉,《台大法學論叢》,第28卷第3期,1999年4月,頁179-244。 3. 王珮玲,〈警察、檢察官、法官對社工認知之探討:以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案件處理為例〉,《台大社工學刊》,第21期,2010年6月,頁1-54。 4. 吳巡龍,〈隔離訊問被告與證人之程序〉,《月旦法學教室》,第39期,2006年1月,頁30-31。 5. 吳巡龍,〈鑑定與專家證人〉,《台灣法學雜誌》,第153期,2010年6月1日,頁136-140。 6. 吳維雅,〈「你相不相信孩子」?─論兒童性侵害案件中之兒童證人及專家證人兼評台灣高等法院92年少連上訴字第218號刑事判決〉,《檢察新論》,第1期,2007年1月,頁131-151。 7. 吳景欽,〈性侵害案件中以被害人供述為唯一證據的正當性探討〉,《軍法專刊》,第56卷第2期,2010年4月,頁87-104。 8. 周文勇,〈美國對抗組織犯罪兩大利器─證人保護及監聽〉,《刑事科學》,第39期,1995年3月,頁95-106。 9. 周芳怡,〈兒童證人之證據調查相關問題研究〉,《檢察新論》,第13期,2013年1月,頁219-239。 10. 法思齊,〈論性侵害犯罪之本質與修正〉,《月旦法學雜誌》,第145期,2007年6月,頁96-112。 11. 林鈺雄,〈直接審理原則與證人審判外之陳述─最高法院相關裁判之綜合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期,2000年1月,頁60-79。 12. 林鈺雄,〈共犯證人與對質詰問─從歐洲人權法院裁判看我國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後續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119期,2005年4月,頁9-24。 13. 林鈺雄,〈證人概念與對質詰問權─以歐洲人權法院相關裁判為中心〉,《歐美法學研究》,36卷第1期,2006年3月,頁121-173。 14. 林鈺雄,〈對質詰問與上級審─歐洲法發展與我國法走向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43期,2007年4月,頁5-30。 15. 林鈺雄,〈對質詰問例外與傳聞例外之衝突與出路─歐洲人權法院與我國最高法院裁判之比較評析〉,《台灣法學雜誌》,第119期,2009年1月1日,頁91-115。 16. 林鈺雄,〈性侵害案件與對質詰問之限制─歐洲人權法院與我國實務裁判之比較分析〉,《台灣法學雜誌》,188期,2011年11月15日,頁53-74。 17. 林鈺雄,〈對質詰問之限制與較佳防禦手段優先性原則之運用:以證人保護目的與視訊訊問制度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第40卷第4期,2011年12月,頁2323-2395。 18. 林鈺雄,〈命被告退庭行隔別訊問之缺席審判─探究刑事訴訟法第一六九條的失落法理〉,《月旦法學雜誌》,第248期,2016年1月,頁54-71。 19. 林錦村,〈證人保護〉,《法令月刊》,第52卷第11期,2001年11月,頁3-17。 20. 林志潔、金孟華,〈「合理」的懷疑?─以女性主義法學觀點檢視性侵害審判之偏見〉,《政大法學評論》,第127期,2012年6月,頁117-166。 21. 洪宜和,〈窩裡反證人保護法制之觀察與比較〉,《軍法專刊》,第50卷第3期,2004年3月,頁20-37。 22. 高鳳仙,〈論我國之鑑定及鑑定證人制度與美國之專家證人制度在性騷擾及家庭暴力事件之角色扮演〉,《法令月刊》,第53卷第12期,2002年12月,頁14-32。 23. 張學昌,〈組織犯罪中秘密證人與對質詰問程序之探討〉,《刑事法雜誌》,第49卷第1期,2005年2月,頁1 -36。 24. 張明偉,〈英美傳聞法則與對質條款的歷史考察〉,《月旦法學雜誌》,第131期,2006年4月,頁93-118。 25. 張瑋心,〈引介美國司法實務就性侵害兒童案件之「傳聞法則之例外」〉,《軍法專刊》,第60卷第1期,2014年2月,頁80-99。 26. 張瑋心,〈專家證人─司法語言學家〉,《軍法專刊》,第60卷第5期,2014年10月,頁153-174。 27. 陳幸慈,〈現行日本性侵害犯罪案件處理方法之研究與分析〉,《刑事法雜誌》,第33卷第6期,1999年12月,頁28-29、32-57。 28. 陳文琪,〈證人保護法簡介〉,《全國律師》,第5卷第3期,2001年3月,頁50-63。 29. 陳鈺歆,〈從證人保護觀點論對質詰問權之保障與運用限制─以歐洲人權法院裁判及德國法為例〉,《法學新論》,第25期,2010年8月,頁103-127。 30. 彭南元,〈兒童性侵害案件中兒童證人及專家鑑定之研究─對最高法院八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三七七四號判決之評析〉,《律師雜誌》,第253期,2000年10月,頁38-55。 31. 彭國能,〈對質詰問與證人保護〉,《律師雜誌》,第255期,2000年12月,頁82-112。 32. 楊雲驊,〈秘密證人與公正審判程序─我國大法官會議解釋與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的比較評析〉,《刑事法雜誌》,第44卷第3期,2000年6月,頁1-51。 33. 劉邦繡,〈由性侵害犯罪被害人的困境與在刑事司法上的重要性論性侵害犯罪被害人保護之必要性〉,《全國律師》,6卷4期,2002年4月,頁76-87。 34. 劉邦繡,〈性侵害犯罪案件訴訟上對被告對質詰問權限制之探討〉,《軍法專刊》,第48卷第8期,2002年8月,頁33-40。 35. 劉文英,〈性侵害防治相關體系處遇智能障礙被害案件在司法上所面臨的困境與需求〉,《台大社工學刊》,第17期,2008年6月,頁93-130。 36. 劉仕國,〈由美國對質詰問權中之面對面原則(Right of seeing witness face to face)檢視我國實務相關運作〉,《檢協會訊》,88期,2013年4月,頁7-10。 37. 賴恭利,〈法院審理性侵害案件與92年刑事訴訟法證據規定之修正〉,《法學叢刊》,48卷第4期,2003年10月,頁81-134。 38. 蔡宗晃、朱秀琴,〈性侵害對被害者之影響〉,《台灣醫界》,47卷3期,2004年3月,頁42-45。 39. 謝秉錡,〈試論秘密證人之保護制度─以拒絕證言權為中心〉,《刑事法雜誌》,第45卷第2期,2001年4月,頁58-95。 40. 謝靜慧,〈法學與科學之科技挑戰─以性侵害案件受害者創傷反應之調查為中心〉,《檢察新論》,第9期,2011年1月,頁182-195。 41. 蘇素娥,〈審判約會強暴與熟識者強暴〉,《全國律師》,10卷5期,2006年5月,頁35-43。 【學位論文】 1. 王彥迪,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中對於被告對質詰問權限制措施之檢討─兼論減述要點之規定,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2. 林志潔,證言之證據能力與證明力─以誤判防止與人權保障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3. 柯孟君,祕密證人保護制度,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4. 陳啟豪,以對質詰問權檢驗刑事訴訟法之傳聞例外─以美國法為借鏡,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5. 陳柏均,性犯罪被害人之訊問與詰問,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6. 陳鈺歆,對質詰問權保障標準取代傳聞法則之研究─以歐洲法發展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7. 許潔怡,刑事訴訟程序中兒童證言之研究─以證言可信度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8. 張桂美,交互詰問制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9. 謝協昌,論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訴訟程序之權利保護─以性侵害被害人之權利保護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10. 戴博誠,刑事訴訟法上對質問題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網路資料】 1. 賴芳玉、楊汝滿,從性侵害或家暴案件探究被害者代理人之刑事程序地位,http://www.oasislaw.com.tw/knowledge_detail.aspx?ID=7b0ddd8f-b932-4b3d-a782-bc26925857d1 (最後瀏覽日:2016年6月20日)。 2. 李慧瑜,性侵害案件兒童證人於刑事訴訟之相關法律問題─淺談美國法之理論與實務,47期學員法學研究報告,頁2327-2350,http://ja.lawbank.com.tw/pdf2/114%E6%9D%8E%E6%85%A7%E7%91%9C.pdf (最後瀏覽日:2016年6月20日)。 二、英文文獻 【專書】 1. Hodgson, James F., & Kelly, Debra S., eds., SEXUAL VIOLENCE: Policies, Practic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Praeger Publisher, U.S.A. (2002). 2. REDDINGTON, FRANCES P., & KREISEL, BETSY WRIGHT, eds., SEXUAL ASSAULT: The Victims, the Perpetrators, and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U.S.A.(2005). 3. Temkin, Jennifer, & krahé, Barbara, Sexual Assault and the Justice Gap: A Question of Attitude, HART publishing, Oregon, U.S.A. (2008). 【期刊論文】 1. Bressler, Kimberly Seals, Balancing the Right to Confrontation and the Need to Protect Child Sexual Abuse Victims: Are Statutes Authorizing Televised Testimony Serving Their Purpose?, 12 U. PUGET SOUND L. REV. 109, 109-130 (1988). 2. Brannon, L. Christine, The Trauma of Testifying in Court for Child Victims of Sexual Assault v. The Accused's Right to Confrontation, 18 LAW & PSYCHOLOGY REV. 439, 439-460 (1994). 3. Libai, David, The Protection of the Child Victim of A Sexual Offense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15 WAYNE L. REV. 977, 977-1032 (1968-1969). 4. McNeil, Wayne K., Maryland v. Craig: The Demise of Face-To-Face Confrontation, 36 LOY. L. REV. 1137 (1990-1991). 5. Ritsema, Paul W., Testimony of Children via 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in Indiana: Face ( to television) to Face Confrontation, 23(3) VALPARAISO UNIVERSITY L. REV. 455, 455-483 (1989). 6. Rayburn, Corey, To Catch a Sex Thief: The Burden of Performance in Rape and Sexual Assault Trials, 15 COLUM. J. GERDER & L. 436, 436-483 (2006). 7. Sunstein, Cass R., & MacKinnon, Catharine A., Feminism and Legal Theory, 101 HARV. L. REV. 826, 826-848 (1988). 8. Wollitzer, Rachel I., Sixth Amendment--Defendant's Right to Confront Witnesses: Constitutionality of Protective Measures in Child Sexual Assault Cases, 79(3)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759, 759-794 (1988). 【網路資料】 1. Note: The Treason Trial of Sir Walter Raleigh. http://www.law.harvard.edu/publications/evidenceiii/articles/note-treasontrial.htm(最後瀏覽日:2016年6月20日)。 2. Powerful photo series shows what people were wearing when they were sexually assaulted (2016). http://metro.co.uk/2016/05/05/powerful-photo-series-shows-what-people-were-wearing-when-they-were-sexually-assaulted-5860838/ (最後瀏覽日:2016年6月20日)。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9011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刑事被告與證人對質詰問的權利,可謂是具有普世價值的基本人權,也是作為公平審判程序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原則上法院應踐行最理想的對質詰問方式,不過,在性侵害案件中,當被害者本身欠缺作證能力,或因恐懼以致於無法面對被告進行自由而完整的陳述時,基於保護被害者證人的目的,即有例外採取限制或剝奪質問權措施的正當性基礎。自歐洲人權法院與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所樹立的人權保障基準觀之,在各種質問替代措施之間的選擇,應遵循「較佳防禦手段優先性原則」,在同樣可以達到保護證人目的的各種限制或剝奪手段當中,須以侵害質問權程度較輕微的手段為優先,且該未經完整對質詰問所取得之證詞,亦不得作為有罪判決的唯一關鍵性證據,以此調和被告與證人雙方之間的利益衝突。反觀我國《刑事訴訟法》、《證人保護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及《性侵害案件減少被害人重複陳述作業要點》等立法,雖已明訂各種質問替代手段,作為保護被害者證人的隔離措施,然規範未臻完善,實務發展上亦存有為保護證人而過度侵害被告質問權之現象。改善之道,首應落實證人保護必要性之調查程序,其次須以比例原則為基準,建構層級化的質問替代措施,於達成保護性犯罪被害者證人之目的的前提下,盡力保障被告的在場與提問機會,以求無悖於直接審理原則、比例原則、公平審判等刑事訴訟基本要求,並與國際人權保障基準接軌。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defendant’s right of cross-examination against the witness can be deemed as a prevailing human right, and is also an indispensible element to guarantee a fair trial in judicial proceeding. Ideally, the general measure to conduct cross-examination should be a face-to-face confrontation in the court room; However, in sexual assault cases, the victim might be lack of ability to testify, or cannot testify freely and clearly due to fear of the defendant. To protect the victim-witnesses under this situation, limitations and deprivation of the right of cross-examination could be justif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right protection established by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 and the U.S. Federal Supreme Court, choices of alternatives to cross-examination should be mad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priority of taking the better defense for the accused. If the protection of witness can be secured, a least restrictive means against the right of cross-examination should be adopted. To reconcile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between the defendant and the victim, the testimony that has not been cross-examined cannot be used as the sole decisive evidence for a guilty verdict. Though, in Taiwan,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Witness Protection Act, Sexual Assault Crime Prevention Act, Child and Youth Sexual Exploitation Prevention Act, and Regulation for prevention of victim making repetitive Statement in Sexual Assault Cases stipulate certain alternatives for confrontation in order to protect victim-witness, which is not mature enough. In real practice, defendant’s right of cross-examination has been unduly limited or deprived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witness. To correct this situation, implementation of investig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necessity of witness protection in the investigation process must be strictly followed. Also, adoption of alternatives cater to the necessity of witness protection must b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in order to protect defendant’s right to confront and cross-examine the witness in the court room, while the protection of witness can be safeguarded at the same time, which also mee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criminal procedure, such as the principle of direct trial, fair trial and Proportionality, and conform to the prevailing international value of human right protectio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1:42:1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5-R99a21055-1.pdf: 1932051 bytes, checksum: 48fc8ceb9f6bf9952b29785562a55f8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6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方法及對象 3 第三節 論文架構 4 第二章 對質詰問權之內涵與法理基礎 6 第一節 「對質權」與「詰問權」之概念發展 6 第一項 對質權 7 第二項 詰問權 9 第二節 對質詰問權之規範基礎 14 第一項 歐洲人權公約第6條 14 第二項 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6條 18 第三項 我國相關大法官解釋 20 第一款 對質詰問權之創設 20 第二款 對質詰問權之內涵 24 第三節 小結 26 第三章 性犯罪被害者之證人保護制度 29 第一節 性侵害犯罪之定義 29 第二節 女性主義對性別刻板印象之批判 30 第一項 傳統女性主義 30 第二項 後現代女性主義 31 第三節 性別刻板印象與性侵害犯罪之迷思 31 第一項 有關「行為」之迷思 32 第二項 有關「加害者」之迷思 33 第三項 有關「被害者」之迷思 36 第四節 我國關於性侵害犯罪之立法與審判 39 第一項 性別刻板印象與性侵害犯罪之審判 39 第二項 我國性侵害犯罪之立法與修法概述 41 第五節 我國相關制度與立法 43 第一項 證人保護制度之法理基礎與發展概說 43 第二項 受保護證人之類型與保護必要性基礎 45 第一款 受危害者證人 45 第二款 被害者證人 47 第三項 我國之被害者證人保護制度與相關立法 51 第一款 我國證人保護制度概說 51 第二款 我國對於性侵害犯罪被害者保護之相關立法 54 第一目 刑事訴訟法之規定 55 第二目 證人保護法之規定 58 第三目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之規定 59 第四目 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之規定 60 第五目 性侵害案件減少被害人重複陳述作業要點之規定 61 第四章 外國法院判決研究 63 第一節 被告對質詰問權與被害者證人保護之衝突 63 第二節 審查基準之建立 66 第一項 保護必要性之審查 67 第二項 被告對質詰問權替代措施之選擇 72 第一款 對質詰問方式之限制─面對面的限制 74 第一目 設置屏障遮擋視線 74 第二目 辯護人以單向視訊傳送進行詰問 75 第三目 當庭播放錄音(影) 80 第四目 質問間接證人 88 第五目 僅表示意見 93 第二款 詰問內容之限制─不當詰問之禁止 96 第一目 不得結問證人其同居經驗事項 97 第三項 須有其他重要證據之存在 101 第三節 小結 102 第五章 我國性犯罪被害者保護立法與實務發展檢討 106 第一節 審查被害者證人保護必要性之檢討 106 第一項 證人保護必要性之根據及具體審酌要素規範不明 106 第二項 被害者身心創傷之證明問題 109 第三項 保護必要性之審查時點 114 第二節 「限制」質問權行使相關立法之檢討 115 第一項 審查基準─比例原則 115 第二項 現行質問替代措施之相關立法檢討 117 第一款 隔別訊問 117 第二款 在法庭外為證人之訊問或詰問 119 第三款 蒙面、變聲、變像 120 第四款 利用視訊傳送之科技設備 121 第五款 其他適當隔離方式 125 第三節 「剝奪」質問權行使相關立法之檢討 127 第一項 減述作業要點規範之檢討 128 第二項 傳聞例外容許規範之檢討 131 第一款 「部分限制」與「完全剝奪」之適用要件區別不明 131 第二款 以性侵害被害者偵查中陳述作為傳聞例外之合憲性探討 132 第三款 嚴格限縮得「拒絕陳述」之情形,或直接予以刪除 134 第四節 層級化質問替代措施之建構 136 第一項 辯護人直接在場行直接詰問 140 第二項 被告間接在場行直接詰問 141 第三項 被告間接在場行間接詰問 142 第四項 被告直接質問間接證人 143 第一款 英美法之專家證人制度 145 第二款 我國之鑑定人與鑑定證人制度 147 第三款 性侵害案件之間接證人 148 第一目 資格與性質 149 第二目 程序 150 第三目 訪談筆錄與影音(影)記錄 150 第五項 被告完全無提問機會 151 第五節 以被害者供述作為唯一或關鍵性證據之正當性檢討 15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56 第一節 質問權保障之國際人權標準 156 第二節 落實證人保護必要性之調查程序 157 第三節 建構層級化之質問權替代措施 158 第一項 被害者具有出庭作證之可能性 159 第二項 被害者不能或不宜出庭作證 160 ◎參考文獻 162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限制或剝奪被告對質詰問權之研究─以性犯罪被害者證人為中心 | zh_TW |
dc.title | The study on restrict or deprivation of the right of confrontation- Focus on the victim-witnesses in sexual assault crime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4-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許恆達(Heng-Da Hsu),謝煜偉(Yu-Wei Hsieh) | |
dc.subject.keyword | 性侵害犯罪,對質詰問權,被害者證人保護,保護必要性調查程序,較佳防禦手段優先性原則,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sexual assault crime,right of confrontation,protection of victim-witness,investigation of necessity of witness protection,priority of taking the better defense for the accused, | en |
dc.relation.page | 168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602938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6-08-18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89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