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幫助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工學院
  3.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890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張聖琳
dc.contributor.authorChia-Hsuan Y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楊佳軒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08T01:38:51Z-
dc.date.copyright2016-09-08
dc.date.issued2016
dc.date.submitted2016-08-23
dc.identifier.citationAppadurai, A. (1986) “Introduction: commod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value”, in Appadurai, A. (ed),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pp. 3-6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translated by Nice, 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unori, G. (2007) “Local food and alternative food networks: a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Anthropology of food (Online), S2. (http://aof.revues.org/430), 2016/4/2.
Ilbery, B. and Kneafsey, M. (1999) “Niche markets and regional speciality food products in Europe: towards a research agenda”,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1(12): 2207-2222.
Morris, C. and Young C. (2000) “‘Seed to shelf’, ‘teat to table’, ‘barley to beer’ and ‘womb to tomb’: discourses of food quality and quality assurance schemes in the UK”,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6(1): 103-115.
Negus, K. (2002) “The Work of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and the Enduring Distance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Cultural Studies, 16(4): 501-515.
Slater, D.(2003)《消費文化與現代性》(林祐聖、葉欣怡譯),台北:弘智文化。
中華民國茶藝協會(1986)〈二屆二次大會圓滿成功 名譽理事長親臨訓詞〉,《中華民國茶藝協會會刊》16: 1-3。
王家英(1979/05/22)〈黃金之芽—台灣春茶相繼上市〉,《經濟日報》,經濟副刊第11版。
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1975)〈全省首次的包種茶展示會記實〉,《茶訊》436: 51。
石丸雅邦(2008)《台灣日本時代的理蕃警察》,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石青(1998/01/16)〈高山茶〉,《中央日報》,第22版。
朱長至(1961)〈台灣山地之果樹〉,《台灣銀行季刊》12(4): 236-273。
江淑玲(2007)〈風情萬種:當代茶具〉,見江淑玲主編《茶顏:臺灣・茶具・茶風景》(頁62至頁101),台北: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池宗憲(2004)《烏龍茶》,台北:宇河文化。
佐ぼ木高明(1993)《日本文化ソ基層メ探ペ:Юь林文化シ照葉樹林文化》,東京都:日本放送出版協會。
何流禧(1989)《農業生態學》,台北:五洲出版社。
余馥君(2008)《人草共生的田園—有機農業中農人與自然相互順應的動態過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寶婷(1997)〈臺灣茶園空間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27: 133-174。
吳文龍(1979/09/29)〈我們已開始吃到廉價的蘋果了〉,《經濟日報》,第十版。
吳永華(2006)〈埤亞南越嶺警備道宜蘭段初探〉,《宜蘭文獻雜誌》75: 135-155。
吳淑娟(2007)《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德亮(2005)《台灣找茶》,台北:民生報事業處。
宋慶雲(1987)〈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福壽山農場業務簡介〉,《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福壽山農場三十週年紀念特刊》,台中: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福壽山農場。
李文良(2001)《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伯年(1961)〈台灣山地之蔬菜〉,《台灣銀行季刊》12(4): 246-247。
李伯年、金宏淵(1957)〈臺灣之製茶事業〉,《台灣銀行季刊》9(1): 61-95。
李志仁(2005)〈日本茶樹防凍霜害技術介紹〉,《茶業專訊》51: 9-11。
李佳璇(2013)《台灣城鄉交界的農耕文化:台北都會邊緣的安坑耕種者之菜園生活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尚軒(2014)《從山林開發與榮民安置到觀光發展—以戰後棲蘭山開發與轉型為例》,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臺強(2005)〈茶園寒害的成因及預防改善措施〉,《茶業專訊》51: 7-8。
卓浩右(2006)《茶的前半生--從生產的價值邏輯到市場運作》,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允發(2008)〈推薦序:一個血液裡都是茶的人〉,見陳煥堂、林世煜《台灣茶第一堂課》(頁2),台北:如果出版社。
林木連等(2009)《台灣的茶葉》,台北:遠足文化。
林玉如(2011)《台灣茶藝的現象觀察》,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玟君(2014)《台中梨山地區外來農民的農業活動及生活調適─以宜蘭農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鼎盛(2007)《新式台灣茶飲的社會學分析》,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林儒宏(2011)《低溫寒害對茶樹生育影響與防護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出國報告,桃園: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林馥泉(1968)〈展望臺茶內外銷情勢〉,《茶訊》269: 65。
林馥泉(1973a)〈大可發展的內銷茶〉,《茶訊》397: 105。
林馥泉(1973b)〈發展內銷茶產銷方面的問題〉,《茶訊》398: 111。
邱顯明(2004)《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春瑛(2013/10/01)〈雙杯品茗法的歷史定位〉,《中華日報》。
胡俊媛(1997)《台灣茶文化的萌芽與發展—兼論本土文化之形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增平(2002)《茶藝學(修訂版)》,台北:萬卷樓圖書。
徐英祥(2009)《台灣之茶》,台北: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台灣之茶」出版委員會。
徐英祥編(1996)《臺灣省茶業改良場場誌》,桃園:臺灣省茶業改良場。
翁俊發(2006)《製作地方味:南投松柏坑茶區烏龍茶商品標準的知識建構及其變遷》,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宏庸(2005)《臺灣茶廣告百年》,台北:遠足文化。
張育榕(2010)《戰後臺灣綠茶產業之研究(1948-200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明雄(1993)〈台灣茶藝館的興起及其茶藝精神的探索〉,《臺北文獻》105: 67-82。
張明慧(2010/03/07)〈總統茶暴紅 每斤3.6萬登陸〉,《聯合報》,第A6版。
張富偉(2008)《台灣烏龍茶產業文化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秀雲(2006)《在地性與知識實踐—高山農業的技術與文化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賢瑤(2005)《臺灣包種茶論集》,台北:樂學書局。
許賢瑤、林世煜、張育榕(2009)〈陳煥堂先生訪談紀錄〉,《臺灣史料研究》33: 109-126。
郭大玄(1997)〈台灣茶葉生產與製茶工業發展變遷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地理研究報告》10: 51-75。
郭城孟編(2005)《台灣森林的故事》,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郭華仁(2012)〈有機農業的必然與實現—典範移轉與立法〉,《臺灣國際法季刊》9(4): 81-111。
陳玉峰、陳月霞(2005)《阿里山:永遠的檜木霧林原鄉》,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宇翔(2007)〈從烏龍茶到高山茶:臺灣茶壟斷租的社會建構〉,《臺灣社會學刊》39: 107-157。
陳育偉(2012)《台灣山林政策之政經分析(1945-2012)》,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坤龍、李淑美(2000)〈茶園寒害之防護對策〉,《茶業專訊》33: 11-13。
陳俊(1987)《臺灣道路發展史》,台北:交通部運輸硏究所。
陳能敏編(1996)《永續農業過去・現在・未來》,台北:農業科學資料服務中心。
陳慈玉(1994)《台北縣茶業發展史》,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陳煥堂、林世偉(2014)《烏龍茶的世界》,台北:如果出版社。
陳煥堂、林世煜(2008)《台灣茶第一堂課》,台北:如果出版社。
陳憲明(1984)《梨山霧社地區落葉果樹與高冷地蔬菜栽培的發展》,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彭宣雅(2014/12/03)〈李臺強 平地種出高山茶〉,《聯合晚報》,第A9版。
曾寶慧(2016)《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地景:台灣高山農業的政治生態學》,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焦國模(1999)《中國林業史》,台北:渤海堂文化。
程兆熊、黃弼臣、朱長志(1956)《臺灣省中部山地園藝資源調查報告》,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程兆熊、黃弼臣、朱長志(1958)《臺灣省花蓮秀林鄉山地園藝資源調查報告》,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馮鑑淮等(1993)〈海拔高度與茶樹採摘週期、芽葉農藝性狀及包種茶品質的影響研究〉,《臺灣茶業研究彙報》12: 47-64。
黃柏松(2007)《退輔會榮民安置與梨山地區農業發展(1956-1987)》,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惟揚、巫嘉昌、劉銘純、張振厚(2015)〈傳統手工採摘走向機械採摘未來趨勢〉,《茶業專訊》94: 1-2。
黃頌文(2012)《清季臺灣開港前後英商杜德與寶順洋行的崛起(1850-1870)》,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黃謄鋒(2002)〈坡地茶園灌溉用蓄水池之施設與使用維護〉,《茶業專訊》40: 2-3。
黃謄鋒(2009)〈茶園省水滴灌設施介紹〉,《茶業專訊》68: 3-4。
經濟日報(1975/05/18)〈首屆包種茶比賽 鄭年生獲特等獎〉,《經濟日報》,第六版。
經濟日報(1978/05/30)〈凍頂優良茶賽冠軍 昨由天仁得標〉,《經濟日報》,第七版。
詹義信(1978)〈明日的新茶區—梅山〉,《茶訊》506: 65。
詹義信(1981)〈梅山新茶區發展現況〉,《茶訊》542: 67, 72。
廖士毅(1974)〈台灣高冷地區青果產銷之經濟研究〉,《台灣銀行季刊》25(2): 233-258。
廖慶樑(2010)《台灣茶聖經》,台北:揚智文化。
臺灣省公路局(1960)《東西橫貫公路工程專輯》,台北:臺灣省公路局。
蔡右任(2005)〈茶樹凍霜害的形成與影響〉,《茶業專訊》51: 12-14。
蔡慧菁(2002)《回甘人生味:茶王李瑞河傳奇》,台北:天下文化。
蕭淑文(2007)《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聯合報(1974/05/29)〈轎車彩視留學生 山胞生活現代化〉,《聯合報》,第三版。
聯合報(1981/05/19)〈凍頂茶冠軍 三萬元一斤〉,《聯合報》,第三版。
藍芳仁等(2007)〈向陳清鎮先生致敬∼束包機的發明人〉,《茶業專訊》60: 1-4。
譚鴻仁(2007)〈關係空間與鄉村發展:以龍潭椪風茶產業為例〉,《地理學報》50: 47-72。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8901-
dc.description.abstract在「高山出好茶」的概念底下,台灣高山茶自1970年代末期開始興起之後,便出現以海拔論價格的現象,競相追高的結果,使得茶葉生產上限從早期的海拔700公尺攀上2,500公尺的高峰。本研究以全台灣海拔最高的梨山茶區為研究對象,從自然環境、農業技術與消費品味等角度切入,試圖理解「海拔高度」是經由什麼樣的社會過程被建構出來,成為一種可以商品化的茶葉品質標準。
研究發現,在台灣走向工業化與都市化的發展過程中,經濟效益相對低落的農業,隨著交通技術進步而往高山等邊際土地發展。梨山茶的出現,則是茶產業轉型與高山農業轉型交織的結果,內銷茶葉推廣、中橫公路開發與蘋果開放進口等政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梨山地區低溫、多雨、高濕、短日照的氣候條件,對於培育出品質優良的茶菁有所助益,卻也對茶樹生長造成阻礙或傷害,因而發展出灌溉與防霜等技術以克服環境逆境。然而,這樣的氣候條件,其實並不利於講究發酵工序的烏龍茶製造過程,因而產生了高山茶「綠茶化」的現象。但同時,在茶藝文化、茶葉比賽與商業市場的行動與論述之下,「手工採摘」、「緊結球型」與「高山氣」被建構為高級茶葉的品質標準,進而形成消費市場偏好綠茶化的品味變遷,「高山出好茶」的品質論述就此誕生。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aiwan high mountain oolong tea has emerging since late 1970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high mountain tea is the best,” the price of tea was more expensive when the altitude of plantation was higher. Thus, the highest tea plantation at Taiwan shifted from 700 to 2,500 meters. In this thesis, I focus on the highest tea plantation area, Lishan. I expla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ltitude”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natural environment, farming techniques and consumption taste.
I find that in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depended on the advancement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as developed to marginal land such as high mountain area. Lishan oolong tea emerged becaus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 industry and high mountain agriculture industry. Three polici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including the domestic market of tea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Central Cross-Island Highway and the importation of apple industry. The climate of Lishan, cold, rainy, high humidity, misty and weak sunlight, was beneficial to advance the quality of tea leaves, but harmful to the growth of tea. Thus, irrigation, frost protection and other farming techniques were developed to reduce the environmental stresses. The climate was also not beneficial to the fermentation during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oolong tea, as a result, the high mountain oolong tea was more like green tea. At the same time, “hand picking,” “tight ball shape” and “light taste” were constructed as the standard of quality under the action and discourse of tea art, tea competition and commercial marketing, the consumption taste began to prefer the “greenize” high mountain oolong tea. Finally, the discourse of “high mountain tea is the best” emerged.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1:38:5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5-R99544003-1.pdf: 13509095 bytes, checksum: a3e0639046655f11a826b42b3960a2b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6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現象觀察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回顧…………………………………………6
第三節 研究發問…………………………………………16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方法…………………………………17
第二章 茶業爬上山:梨山高山茶的發展背景…………20
第一節 台灣茶產業發展脈絡……………………………20
第二節 梨山地區發展脈絡………………………………39
第三章 高山成為好茶區:自然環境與栽培技術演進…50
第一節 梨山茶區的自然環境……………………………50
第二節 高山地理環境的優勢與生長逆境………………54
第三節 茶樹栽培高山化的技術演進……………………62
第四章 打造好品質:製茶技術與消費品味變遷………73
第一節 高山地理環境的製茶逆境與實作………………73
第二節 高山茶的品質標準………………………………79
第三節 喝茶喝海拔:綠茶化的消費品味變遷…………86
第五章 結論:茶業高山化的形成與反思………………93
第一節 茶業為何高山化?………………………………93
第二節 茶業如何高山化?………………………………96
第三節 茶業高山化的反思………………………………99
參考文獻……………………………………………………101
附錄一 台灣茶葉生產、消費與進出口統計表…………107
附錄二 台灣政經背景、山林政策與產業發展大事記…113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高山出好茶?臺灣梨山高山茶崛起的個案研究zh_TW
dc.titleIs High Mountain Tea the Best? A Case Study of the High Mountain Tea Industry in Lishan, Taiwa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4-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陳良治,劉可強
dc.subject.keyword梨山,高山茶,高山農業,茶產業,茶產業轉型,台灣茶,zh_TW
dc.subject.keywordLishan,high mountain tea,mountain agriculture,tea industry,tea industry transformation,Taiwan tea,en
dc.relation.page115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603540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16-08-23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工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建築與城鄉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3.19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